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655.第650章 土豪朱
    第650章 土豪朱

    朱慈烺回到南京的这一天,正好遇上一场夏日的台风。

    南京的街道上面,暴雨将至,大风刮得呜呜作响,犹如鬼哭狼嚎一般。乌云已经低低的垂压下来,不时有隐约的闷雷声在天空当中滚过。街头一片混暗,只有垃圾杂物被卷起。当朱慈烺在一两千骑着矮胖子马的亲军护卫之下,和乘坐马车的宁妃、费妃一起入城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显得空空荡荡,而又安安静静。

    朱慈烺忽然想到,如果南京城一直都这么空旷,他倒是可以少伤许多脑筋了......

    “陛下,上皇和上皇皇后知道您今天回宫,他们特地从汤泉宫回了紫禁城,现在正同皇后、皇贵妃和皇长子一起等着您回宫呢!”

    和朱慈烺说话的是首辅魏藻德。天子回朝,他当然要带着百官去郊迎了——并没有百官,就是内阁府、大元帅府、宗人府、都察院的头头脑脑们。其他官该干嘛干嘛!

    “是吗”朱慈烺有口无心应着,“郑芝龙来了没有”

    “来了,他怎么会不来”回话的是吴襄,语气相当沮丧,“他这会儿应该在紫禁城里陪着上皇说话吧”

    郑芝龙一听说自己的女儿生了儿子,马上就从福建骑快马赶来了,现在可是南京城内炙手可热的人物了。

    “郑森也来了,”钱谦益笑着说,“他是半个月前才从柴棍回来。”

    朱慈烺一愣,“柴棍这什么名儿”

    “是水真腊的一处地名,”钱谦益解释说,“皇上之前不是让郑森去安南国、占城国和水真腊转一圈吗”

    朱慈烺点点头,“对,对,有这事儿。”

    郑森也是够忙的,刚刚从日本国回来没太久,就又出发去了安南和他们的郑主、阮主见了面,然后又去了占城国,见了占城国王安赞,最后又去了水真腊,见了水真腊摄政王乌迭。

    仅仅是见个面,建立一下联络,了解一下这三国的情况,仅此而已——殖民统治什么的,是要分对象的。安南、占城、水真腊三国都不算太弱,大明对他们有优势,但不是压倒性的。

    所以不能操之过急,一上去就张牙舞爪的要殖民......可没有那么容易!

    一想到安南、占城、水真腊,朱慈烺的念头又转到他最关心的粮食安全上去了。

    “试种番仔薯的结果怎么样收获多少能不能吃啊”

    番仔薯就是马铃薯,福建人称为番仔薯,在福建和江南一带已经有少量种植了,徐光启的著作当中也提到过这种东西。

    不过番仔薯在东南一带并不如蕃薯那么多见,所以朱慈烺没有急于推广,而是让兵部尚书吴襄去试种——不是去兵部的军屯司试种,而是去吴襄自己的庄子试种,几亩地的事情,哪怕绝收也没啥。

    “种了,种了......种了三亩,收获不错,收了3000多斤,收成不错啊!”吴襄笑着,“臣还让人送了一些入宫,说不定今晚陛下就能在皇后那里吃到。”

    “是吗”朱慈烺笑着问,“皇后已经吃过了”

    “何止吃过,还亲手烹制了,是用油炸的......炸薯条配炸小鸡。”吴襄笑道,“皇后说,这是陛下离开南京前和她说过的。”

    朱慈烺呵呵笑了起来,“这个好,这个好......朕一定得尝尝皇后的手艺。”

    他可是很久没吃炸薯条和炸小鸡儿了......

    朱慈烺和吴襄、魏藻德等人说话的时候,胯下的矮胖子马还在一路前行,总算是抢在大雨下来前入了紫禁城。

    魏藻德、钱谦益、陈锐、李岩、黄斌卿、李若琏、朱纯杰、张世泽等人不是皇亲,不方便参加皇宫的家宴,所以就此告辞,各自回衙门办事去了。

    朱慈烺则和吴襄,还有宗人府的胖福王和有点娘娘腔的璐王,以及两个怀孕的妃子,一块儿去了武英殿。

    崇祯在搬出紫禁城前就住在武英殿,他离开后,武英殿的房子还留着,以便上皇回宫时居住。

    朱慈烺并没有坐轿,而是骑着马一路到了武英殿门外,早就有内侍通报,所以皇后吴三妹和保着儿子的郑茶姑已经迎出了武英殿。

    “三妹,不必行礼了......茶姑,你也别跪了。”朱



656.第651章 敢问饭在何方?
    第651章 敢问饭在何方

    在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当中,一餐皇室家宴,已经到了酒足饭饱的时候。

    从崇祯上皇执政的时代开始,天下第一家的伙食就走起了简朴和家常的路线。很少会上一大桌子吃不了的山珍海味,通常就是三四盆炒得鲜嫩翠绿的蔬菜,再加上一小荤一大荤,一大碗鲜鱼、肥羊或是老母鸡熬出的鲜汤。相对皇家而言,这样的伙食一点都不奢侈,但是每一个小菜都是用了心思烹制的,倒也美味精细。

    而朱慈烺掌权后,虽然家里的条件好了不少,但是日子还是要精打细算的过啊!

    所以今天摆在武英殿里面的一桌酒菜,还是寻常家宴的风格。因为请了吴襄、吴三凤、郑芝龙、郑森、郑建功、朱由崧、朱常淓这几个客人,所以又多加了几个菜。

    其中就有据说是吴三妹亲手烹制的炸薯条配辣椒炸鸡仔......炸成金黄色的薯条外脆里糯,伴了干辣椒末(这个时代四川人和湖南人还不吃辣椒,不过江南人、浙江人和胡建人却能少量吃到一些辣子)的炸鸡块更是让朱慈烺吃到了一点家乡的味道,不过辣味还是不大够,辣得不带劲啊!

    “这个黄色的条条不错啊,这是什么”胖福王也喜欢薯条,连吃了好十好几根,还觉得不过瘾,但又不好意思把一大盆都包圆了,于是就打听起来。

    “王爷,这是炸薯条。”回答他的是吴襄。

    虽然是家宴,但还是要分男席、女席的。女席摆在武英殿的西暖阁内,除了朱慈烺的后妃,还有周上皇后、张皇后(天启的皇后)、坤兴公主和昭仁公,所以就只能有吴襄来传授炸薯条的秘技了。

    “炸薯条”胖福王又接着打听,“是蕃薯条”

    烤蕃薯也挺好吃的,胖福王也很喜欢的,炸蕃薯他还尝试过。

    “是番仔薯条。”吴襄解释道,“番仔薯是福建人叫的,江南人称土芋,北方则称土豆。是从西洋的什么新大陆过来的作物,市面上不大多,这些都是我家庄子里种的。”他放下筷子,用两只手掌合成了一个椭圆形,“大约这么大个,有点像芋头,埋在地里的,地面上是花草的模样。”

    “这东西产量几何可能果腹”崇祯上皇习惯性的问了一句。

    “上皇,这土芋产量可不低,亩产据称可以达到2000斤,臣家里头一回种,就产出了1000斤,”吴襄道,“种起来也非常简单,将土芋按照芽眼切成鸡蛋大小,放置在温暖潮湿的泥土中即可。”

    “那么说起来还不如蕃薯。”崇祯上皇也知道朱慈烺在山东屯田种蕃薯的事儿。

    “产量的确不如蕃薯,”吴襄笑道,“不过这玩意比蕃薯要扛饿......虽然不如大米白面,但是比蕃薯强多了。”

    崇祯说:“千斤也有八石之多,如果能达到两千斤就更好了,大量种植,岂不是能解了东南粮荒”

    “上皇,番仔薯可不大耐旱,也不是很耐热,”郑芝龙接过话题,“番仔薯比较抗冻,却耐不得干旱和炎热。如果在北地不缺水的地方,倒是可以大量种植......番仔薯有百日即可收获,即便在北方寒地,三月播种,七月就能收获。收获以后可以加工成薯粉,就能长久储存了。”

    朱慈烺已经吃完了一根鸡腿,扭头看着郑芝龙,“老泰山还懂种地”

    郑芝龙笑了笑,“种地是不会的,不过臣家在台湾屯垦,雇了不少精通农事的老农。臣时常和他们交谈,所以知道一些农事。这番仔薯和蕃薯,只要种对了地方,都是可以活命的。”

    “你们家在台湾开了多少荒”朱慈烺问。

    荷兰人现在已经从台湾撤出,郑家现在成了台湾之主——台湾日后号称宝岛,但是在17世纪还是蛮荒状态,又有“黑水洋”(一道速度很快的洋流)阻挡,如果不是郑家这样的海贼世家,进出台湾岛都不容易。

    所以开发台湾的事儿对大明朝廷来说,差不多就是个无底洞,可不能拿民脂民膏硬往里面填,还是委托给



657.第652章 还是出国当佃户吧
    第652章 还是出国当佃户吧

    “怎么可能都是穷人呢皇爷以为台湾岛上有钱捡吗两手空空的过去就行了”郑芝龙今儿多喝了几杯,说话的兴头就起来了。

    他抿了一口跟着朱皇帝从北京传过来的菊花白,笑着又言道:“贫儿出海,六死三生一回头,有点身家的,带上家口财产一起渡海,才比较容易经营出一份家业,也不容易死在外头。

    而有点身家,又愿意出海去台湾的,无非两种人,一是善于经营之辈;二是善于争斗之徒。

    出海开拓比在东南陆上经营,机会更大,但是各种凶险也更多!不善经营,不能争斗,又没有什么本钱的人出海,就是拿命去搏,有没有全看老天给不给了。可要是善经营又有点本钱的人出去就不一样了,因为出去的人拿命搏的多,善经营有本钱的少,在台湾岛上是很容易赚的。而且他们往往带着家口,衣食起居有人照顾,得了病也能及时医治,自然容易发家,不容易送命。

    至于能打的,又有点家产的,呵呵......那就更容易了!皇上,您许还不知道,那些被您流去台湾岛上的阉党余孽,现在没死的都混得不错。”

    “咳咳......”郑森好像被菊花白呛了一口。

    郑芝龙听见儿子咳嗽,这才觉得话有点多了......赶紧闭了嘴!

    其实郑芝龙说漏嘴的事情,朱纯杰早就给朱慈烺打过小报告了——那帮从鼓浪屿去台湾岛的破落勋贵,现在没病死的,大多有了出人头地的苗头了。

    这帮破落勋贵再怎么也是混迹军营的,要不然也不会落进“阉党之乱”的坑啊!

    郑芝龙又讲义气,对这群早先多少照应过郑家的破落户比较照顾,不仅让他们在鼓浪屿上缓了一两年,还给他们发了本钱和装备,才让他们去台湾岛上“打怪”。

    另外,这些破落户家里都有家眷(小妾和年已及笄的少女自然都嫁掉了,可是大妇和老娘都跟着)和宗族,有些人还带着忠仆。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渡海,还都扛着刀剑火铳......

    实际上,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欧洲人的殖民开拓历史当中。

    跑路新大陆的并不都是欧洲的叫花子,在欧洲讨饭,去了新大陆就发了哪儿那么好混

    “大师兄,”朱慈烺这个时候也想起郑森了,“现在安南如何咱们能去占块地盘种粮食吗”

    在海上和东南亚奔波了年余的郑森现在又黑又瘦的,一看就吃了不少苦——这位首富的大公子也不容易啊!

    他听见朱慈烺的提问,脑袋已经摇得跟拨浪鼓差不多了。

    “不行,不行......”郑森道,“陛下,如今的安南虽有四邦,但是莫、武两族都已经衰弱,实际上是北郑南阮互相抗衡。而北郑南阮为了残杀争斗,这二三十年来都锐意进取,还向西夷学习军事。其中南阮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火炮火铳,还买了几艘葡萄牙软帆战船。凭着这些西洋火器和战船,南阮的地盘虽然人口较少,没有大兵,但仍然累挫北郑,守住了他们的广南一国。

    而北郑在十二三年前也向南阮学习,引红夷荷兰国为外援,一样装备了西洋火铳、大炮,还买了西洋战船。不过北郑的水师还是不如南阮,所以上回郑阮大战还是败北了。不过郑阮两家的实力都不弱,不好对付!”

    乱世出小强啊!

    安南的乱世开局有一百四十多年了,南阮北郑都是乱世当中杀出来的狠角色,好对付才怪。

    现在的大明号称中兴,但是和成祖年间是不能比的,根本没有力量去灭安南的两家小强。

    “占城怎么样”朱慈烺又问,“占城应该很弱吧”

    郑森点点头:“占城的确不强......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咱们最好别染指占城。”

    “为何”朱慈烺问,“占城不是我大明的藩属吗”

    “占城的情况非常复杂,”郑森道,“不仅有水真腊和广南阮福氏(南阮的正式姓氏是阮福)之争,还有婆罗门、佛教和天方教之争......各方利益相争激烈,及时可以占据,也极难平定。”

    &nb



658.第653章 可以让安南向大顺学习
    第653章 可以让安南向大顺学习

    “阮福澜有求大明”朱慈烺眼前一亮,“他是不是想求朕封他当什么安南国王或者广南国王”

    给安南四主一主一个国王的名号当然是最理想的,安南国不就能一分为四了但这事儿就是想想罢了......

    “非也,”郑森摇摇头道,“安南乃是小中华之国,也是知道君君臣臣,上下尊卑和大义名分的。而他们的黎王虽然早就没有实权,但是还保持人望,为安南一**民所仰望。早年莫氏篡国,便被安南国人视为乱臣贼子,所以才会落魄高平,依附我朝。

    如今的郑、阮二主都吸取莫氏教训,虽然早就是事实上的国君,但是在表面上都臣服黎王。而安南黎王,又被郑主掌握。所以广南阮主在安南国内,一直处于下风。”

    “阮福澜想再立一个黎王”

    郑森笑道:“如果有人可以立,他早就立了。”

    又猜错了!朱慈烺也不想继续和郑森打哑谜了,于是就问:“大师兄,你是怎么想的”

    “陛下,臣想让安南四主学流寇的办法。”郑森道,“搞个四主共治,同扶黎王。”

    这可真是“四爹共治”了,李过好歹兵强马壮,真摆开来打,也能和下面的八王拼一下。安南黎王有什么说起来也是可怜,一个郑爹都伺候不过来,郑森又要给他再找仨爹。

    朱慈烺问:“怎么弄”

    郑森道:“安南的郑主一直想让黎王恢复国王名号......他们的黎王在内称帝,但是在我大明却只有一个都统使的封号。”

    这个,莫登庸留下的坑——这个安南版的曹操被嘉靖皇帝一吓唬,就对大明称臣,当了安南都统使。让安南从外藩变成了内属!虽然后黎朝复辟后,一直想填上这个坑,可是大明偏偏置之不理,后黎也无可奈何。

    如果安南是中华文明圈以外的“真蛮夷”,倒也无所谓。但是安南偏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国内有不少人视大明为宗主上国。现在宗主国不承认后黎的一国之王地位,这事儿总归名不正,言不顺。

    出使安南的郑森当然发现这个问题了,而他回国之后,又听说了大西朝搞四王共治的事儿,于是灵机一动,也准备拿这个“共治”去给安南人挖个大坑,在安南也搞个“四主共治”——“安南四爹”可都是有地盘,有家臣,有军队,割据一方不知道多少年了。
1...17918018118218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