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这这......”庞天寿很怀疑崇祯皇帝的眼光,但还是问道,“上皇,咱们该怎么办要不要去提醒皇爷和皇后”
“这......”崇祯一琢磨,这事儿好像难办啊!
朱慈烺这逆子能听自己的而且朱慈炯远在陕西,说不定已经上当了......自己这个时候把高宇顺的密信交出去,不就给了逆子削藩的借口
崇祯上皇一番思来想去,终于有办法了。他对庞天寿道:“庞伴伴,朕立即做书一封,让代王谨守藩地,不可轻信高宇顺,亦不可和吴三桂开衅。你有可靠之人,能往陕西一趟吗”
虽然崇祯上皇现在并没有复辟的打算,但他还是将朱慈炯、朱慈照两个儿子看成自己的势力,当然不希望他们被朱慈烺撤藩了。
“有,”庞太监道,“奴婢有四个义子,都是本家子侄,现在都在奴婢家里读书做事,非常可靠。”
“好,就让他们走一趟!”庞天寿点点头,
崇祯上皇则马上结束了健身,跑回自己的书房,以上皇的名义给代王朱慈炯写了一封密诏,让庞天寿悄悄带回南京城。
庞天寿也是个积极肯干的主儿,当晚就安排自己的一个侄子化妆成商人,带着崇祯上皇的信出门了。
这位庞太监的侄子也是个人物,出门就奔了锦衣卫南镇抚司......崇祯上皇的诏书在第二天一大早,就由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送到吴三妹手中了。
这效率也真没说的了!
“又是高宇顺......”吴三妹看完了崇祯的密诏,一张白白净净的面孔已经阴沉如水了。
原来这些日子,陆陆续续送到吴三妹手头的和高宇顺、朱慈焕有关的书信和密告,上百都有了!
锦衣卫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五号务”,专门处理这方面的情报。
“皇后娘娘,这次的事情和上皇还有庞公公有关,咱们要不要拘捕庞公公”
庞天寿是大太监,又是崇祯身边的人,锦衣卫不能随便抓捕,必须要由吴三妹用摄政印。
“不必......”吴
652.第647章 又遇强敌
第647章 又遇强敌
黄水滔滔,漫无边际。
大明洪兴皇帝这个时候,正在一道石头垒成的长长的堤坝上,看着无边无际的黄水,一筹莫展。
朱慈烺也有一筹莫展的时候!
因为他知道自己这回遇上了一个真正的强敌,一个朱慈烺这辈子都不可能打败的强敌!
这个强敌就是朱皇帝眼前的滔滔黄水!
这是经由徐州南下,夺泗夺淮而来的黄河之水!
黄河夺淮入海不是一年两年了,这事儿最早发生在两宋相交之际,由于宋朝的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西,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至今已经数百年之久了!
如果黄河夺淮带来的仅仅是水,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多造成淮河下游入海处河道变宽,反而有利于淮河入海口周围的经济发展。但是黄河之所以发黄浑浊,就是夹杂着巨量的泥沙。而这些泥沙又会在水流较为平缓的河道的河床上沉淀,日积月累,河道就会渐渐抬高,形成悬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河道淤塞,发生改道。
现在黄河夺泗夺淮已经几百年了,几百年间带来的泥沙有多少,恐怕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所以早年间共同充当黄河南流水道的涡河、颍河已经淤塞,只剩下泗水一条河道。而黄河的入淮口,也只剩下了淮安府城附近的清口。
黄河、淮河、运河,三河就在清口汇河,水流量之大,就可想而知。
而由清口向东的入海河道,又因为几百年的淤积,渐渐抬高,几乎要消失了!
所以大量的黄河水、淮河水只好通过运河流入长江。为了确保运河的航行安全,在万历32年,大明朝廷不得不耗费巨资,修建了一条和旧运河河道平行的新河道(韩庄运河)。但是每年丰水期的巨大水流,依旧没有办法及时分流入海、入江。
因此盱眙附件的洪泽湖就成了储存黄河水、淮河水的“水库”(洪泽湖本来就是在宋朝黄河夺淮后形成的),而大量的泥沙中洪泽湖底淤积后,洪泽湖的水位也日益抬高,连年泛滥。
不得已之下,大明朝廷就只能在洪泽湖周边修筑大堤。朱慈烺现在所在的石堤就是位于洪泽湖东面的高家堰万丈长堤!
这是一道一万丈有余(30多公里),高一丈多(约4米),由夯土包石垒起而成的大坝。在这道大坝建成后,洪泽湖东面的淮安府、扬州府水患稍减。但是洪泽湖西岸又遭了殃,以至于威胁到了泗州皇祖陵的安全。
为了坚强泗州水患,主持修建高家堰工程的名臣潘季驯又在睢水下游修建了四十里长的归仁堤,逼睢入黄(泗水),截流保陵。
“这堤坝修得很好啊!花了多少钱”
看着无边无际的黄水,朱慈烺叹了口气,又问起银子的事儿了。
“潘印川当时主持修建高家堰六十余里,归仁堤四十余里,塞决口百三十,筑徐、淮、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余丈,砀、丰大坝各一道,工程浩大,所费帑金十六万有奇。”
回答朱慈烺提问的是新任的河道总督方贡岳,他之前在干湖北巡抚,到了洪兴元年初,朱慈烺觉得手头宽裕,准备好好治一下淮河,于是就问了史可法、高宏图和左懋第,三人就推荐了方贡岳。方贡岳没治过河,但是修过松江的海塘,也是石塘,长八里多,非常坚固。
“那么大的工程才花了16万两”朱慈烺一愣,且不说明朝的官员有多贪,就是一文钱不贪,那么大的工程,十六万两也不可能够啊!
“皇上有所不知,”方贡岳解释道,“淮人苦于水患久矣,而潘公又素以治水闻名,四任河道,且称廉吏。因此淮安、扬州士绅都愿意捐输钱粮,农人也愿意服役修坝,所以才只花了16万,还都是帑金。”
朱慈烺说:“即便如此,这银子花得还是少了,这潘季驯是清廉能臣,他顶头的张文忠(张居正),也是国之柱石啊!方卿,朕知道你也是清廉能臣,又善于筑堤,淮河就交给你了......不过朕比神庙老爷有钱,该花多少就花多少,不仅要花钱在大修大工上,还得在小修小补上花钱。如果有地方决口漫坝,尽可能及时封堵!如果堵不上,也要以保淮和保粮为
653.第648章 农民起义还没完呢!
第648章 农民起义还没完呢!
坏事儿当然是那个能掐会算的宋献策干的!
这个宋献策上回不是自告奋勇要扶植朱慈焕去当反朱慈烺的军阀盟主吗可惜这事儿才开了个头就告一段落了......李自成都装活了,还折腾个啥
不过宋献策还是心眼比较多的,他没有因为李自成装活了就放了朱慈焕、高宇顺和袁贵妃。而是立即派人下虎牙山去湖北、河南交界处的桐柏山,招回了他的儿子宋青田,还让宋青田把朱慈焕、高宇顺和袁贵妃等人都带回来了。
但这事儿仅仅是告一段落,并没有结束。由于“太子讨饭事件”和“大明第二次北伐”给了大顺朝喘息之机,所以大顺朝得以在抚军太子李过的率领下入川成功,还占据了四川的夔州、重庆、顺庆、保宁、潼川、泸州、龙安,以及陕西的汉中府和大半个巩昌府,还有湖北的郧阳府等一大片的地盘,而且还通过圈地授田、计口授田两大基本国策,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
不过大顺军上下都知道,他们在四川的好日子只是暂时的。他们现在连明朝在四川的那点地方军都灭不了,一旦明清之间的战争分出胜负了,他们还能有好下场
所以李过一入重庆,就命令宋献策再一次打出朱慈焕这张王牌......哪怕掀不起什么大浪,能给朱慈烺添一下堵都是好的。
而宋献策在分析了大明内部的形势后,就献了一个“投书离间”之策,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妙计,就是逼迫高宇顺写亲笔信,去煽动朱慈烺这边的军阀起兵勤王,同时也制造朱皇帝和下面人的嫌隙。
至于效果,不能说好,但也不是没有——有一部分军头,比如高杰这样的,拿到高宇顺的信马上就派人给朱慈烺送去;有一部分军阀根本不认得高宇顺的笔迹,也不当回事,就让人交锦衣卫了;还有一部分则把高宇顺的信私藏了起来......因为那时朱慈烺还没有儿子,万一英年早挂了,继承皇位的可就是崇祯的其他儿子了,所以留个后路没错的。
而在张献忠死亡,大西共治四王入川,吴三桂倒戈,代王朱慈炯入陕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事件发生后。宋献策、宋青田两父子就更加卖力的利用朱慈焕、高宇顺搞离间计了。
如今他们用计的重点,则是如果大明的甘陕双雄,吴三桂和朱慈炯。也不需要他们两家掐起来,只要他们互相猜忌敌视,就没有从陕西南下四川的余力了。
不过离间之计用得再好,也不是决定大顺、大西两个农民起义政权能否维持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大顺、大西存亡的,是即将开始的剑门关大会。
现在大西共治四王的大军,就屯在剑门关北的昭化县城和广元冲,兵士加上家眷多达二十几万!
他们可不是什么丧家之犬,败军之兵,而是在和尚原打得吴三桂差一点全军覆没的得胜之军。而且补给充足,甲卸精良,调度有方。怎么看都比张献忠活着的时候更像回事儿了!
所以李过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好亲自率部离开重庆,北上保宁府的剑门关,先堵住大西共治四王的入川之路。
在堵住剑门关后李过又派出使者去广元冲和大西共治四王商量西顺合流的事儿。
如今农民军一方差不多是一根上栓着两只,不,应该是九只大蚂蚱!
大顺这边有李过、刘敏宗、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五大蚂蚱”,而大西那边则是张可望、张定高、张文秀、张能奇他们兄弟四个。
这九大山头下面能打的兄弟差不多有20万,还占据了将近十个州府,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实际上却是形势危急之至了!
因为现在的天下大势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当流寇了,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丧命敌手,已经说明问题了——以大顺、大西两家目前的军事力量,如果出了四川,根本不是中兴的南明朝廷和入关的虎狼大清的敌手。
前者占据南朝水乡之地,不仅陆师强大,水军更加无敌。现在荆江和汉水大致上都在南明手中牢牢控制。大顺的水军差得太远,根本没有东下的可能。
而后者的马队加炮队的战术太厉害了!流寇如果在大平原上遇到他们,打不过,也跑不掉。
所以无论是大顺五巨头还是大西共治四王,现在都不考虑出川流浪了。
再说了,他们手下的弟兄浪荡了多年,现在都想有个归宿,四川多好,多安逸啊!大家打生打死,不就是想要一块这样的地盘养老吗谁还愿意出川
654.第649章 大顺终于要顺了
第649章 大顺终于要顺了
剑门关北,广元冲。
这个嘉陵江畔的水陆码头,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大军云集之处。一个月前,大西共治四王率领的二十多万人马(包括军眷)抵达此处,顿时就将小小的广元冲给挤爆了棚。
镇子上根本住不下,广元冲外的嘉陵江两岸,全都扎满了联营。
在挥军入川(其实是入汉中)之前,大西共治四王信心还是很足的,觉得可以全取四川。和尚原一战打得太好看了,把他们自己都吓着了——死干爹原来可以加战斗力的!
可是当他们进入汉中,一路驱逐大顺军的守军开到广元冲后,张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张能奇的信心已经动摇了。
因为他们发现四川的人心原来都归了装活的李自成了......之前他们四个跟着张献忠在四川打天下的时候,川人对他们大西军恨之入骨。可是现在大顺军来了才多久怎么就人心归附,上下欢悦了呢
张可望、李定国等人找来广元冲附件的农人一打听,才知道就在大西军杀回来之前不久,大顺朝廷派出的昭化县衙刚刚完成了圈地和计口授田两项大政。昭化全县将近十万贫下中农,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虽然人均只有两亩多(昭化县人多地紧)不到三亩,但还是让大顺政权赢得了民心。
张献忠的这四个义子,比谁都相信得民心得天下的那一套。因为他们的老万岁不就是因为太凶残,太不讲道理,把人心都丢干净了,才落一个兵败身死的
要不然他在四川舒舒服服的当皇帝不好,跑洛阳去干嘛
既然大西不得人心,而大顺尽得川人之心,那么全取四川的事儿就只能作罢了......总不能明摆着打不动,还要拼尽一切吧大顺、大西两拨人怎么说都是一起打过天下的好汉,他们自相残杀让大明的狗皇帝和狗官得利也太蠢了吧
而且大西现在是四王共治,没有皇爷,只有个领头的国主,所以投在大顺旗下是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障碍的。
问题只是怎么才能把“共治”的概念移植到大顺的朝廷当中......在共治四王们看来,老万岁的下场那么惨,就是没有人能治他一下。万岁都当上了,还闹得兵败惨死,连个种都没留下,教训深刻啊!
另外,这个诸王共治,在大西四王看来,对大顺那边的大山头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他们四个驻兵广元冲的时候,不仅和李过在谈,还遣使龙安府、汉中府和郧阳府,去游说刘芳亮、袁宗第和刘宗敏三人,想拉他们一块儿搞共治——大家一起,八个王,好好治一治李自成这个死了还装活的顺高祖。
李来亨离开广元冲的次日,被张可望他们派去见袁宗第和刘宗敏的黄澍就回来报喜了。
“......汝侯和绵侯都觉得国主的提议不错,大家一起当王,一同议政,一块儿保着太子爷打四川才是上策!”
张可望笑着:“好好好......有汝侯、绵侯支持,八王共治的事儿十有**能成了。”
张定国也道:“八王合力,再加上李家的亲兵,取四川易如反掌啊!”
这话真不是吹的。
没有大西四王加盟,李过、李来亨父子的兵力还是有点吃紧的。毕竟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他们四个都拉走了一部分兵力。留给李过、李来亨的老兵就只剩下两三万,当然打不下成都了。
可是大西四王至少带来十万能战之兵!而且李定国、张能奇二位的用兵水平,觉得算得上一流,李自成和张献忠都不如他们!马士英怎么可能挡得住
同一时间,剑门关上,李过、李来亨父子俩正和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在商量八王一主共治的可行性。
“太子殿下,这是北周八柱国共治的路子啊!”顾君恩精通古今典故,当下就找到了历史上的参考对象,“虽然不是天子乾纲独断,但是总比两败俱伤后让明军把咱们灭了要强啊!”
宋献策习惯性的数着手指头,“张献忠留下的精兵被他四个义子分了.......有他们帮着打,四川的基业不在话下!太子爷,您至少有汉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