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代王朱慈炯刚上吕梁山的时候并没选中这里,而是在岢岚州境内“占山为王”。当时吕梁山上的形势并不大好,只有张希贤为首的一群白莲教徒愿意支持。
所以朱慈炯就只能龟缩在吕梁山北部,靠着白莲教徒和骆修身带来的王府护卫苟延残喘,过了一段朝不保夕的日子。可是捱到豪格毙命,多尔衮完全踢开士大夫搞计口授田,这位王爷的日子才算好过起来。
一觉醒来发现多尔衮要变“多自成”的山西士绅们终于良心发现,纷纷钻进吕梁山的山沟沟里要跟着代王抗清了——不上山也不行啊!“多自成”一宣布均田,下面的贫下中农就闹起来了!
他们才不管什么李自成、多自成,只要带着他们分田地就是“好自成”啊!
而且在“分田地”的同时,吃大户和废阎王债的风潮也起来了!
“多自成”派下来的汉军旗和镶绿旗官员既然都要分田地了,还能指望他们为高利贷做主而且这也不是送银子就能摆平的事儿——“多自成”搞计口均田的目的是收税,哪儿能让土财主用高利贷把农民榨干尽了
农民们被榨干了,大清朝一亩四升面粉的税找谁要去要是收不上税,“多自成”是要砍人的!
另外,“多自成”派下来的官一旦不把屁股坐在士绅这边,士绅就成肥羊了。吃农民哪有吃士绅舒服与其拿士绅的小钱镇压农民,还不如任着农民把事挑起来,然后把士绅家的那点浮财还有小媳妇大闺女的都吞了!
所以各种罪名都罗织起来,压到了山西士绅奸商们的头上,一时间倾家荡产者不知凡几!
山西的士绅奸商上了吕梁山总还能过一点逍遥日子,呆在老家,就等在完蛋吧!
从崇祯十八年秋天开始,吕梁山的行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地主老财纷纷来啊!
看到这样的局面,朱慈炯、李建泰、王永吉、骆修身、张希贤这些人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
他们先是推出了卖官鬻爵的业务——为了能多创造一点官职来卖,代王朱慈炯还自说自话的设立了相府和将军府,还自领了天下兵马副元帅,还把山西巡抚衙门、三边总督衙门等上档次的衙署都开办起来。然后又把山西省的地方官卖了遍。
但是官职总是有限的,而且也卖不出太好的价钱——朱慈炯毕竟不是皇帝啊,他卖出去的官总归有点虚。
而他心又大,总觉得自己应该大干一场,至少要把代王府所在的大同府全部收回吧要干成这事儿,少不了要招兵买马打造器械,银子可是如水一样泼出去啊!
所以看到官不好卖,朱慈炯就开始借高利贷了......
唉,高利贷害王啊!
今年朱慈炯才十六岁,搁在后世还没成年呢,就已经欠下了三四百万的高利贷!
要知道崇祯上皇一年的收入仅仅只有一百万两银子,三年四年不吃不喝才能替儿子把本还了,
第587章 欠了那么多高利贷,能不拼命?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骆修身有点不大明白的看着年纪轻轻就欠了一屁股债的“贷王殿下”,“机会王爷,您的意思是......”
朱慈炯那张嘴上没毛的年轻面孔上浮现出一种和他的年龄不相符合的狠厉神色,压低声音道:“不打太原了,咱们沿着吕梁山潜行南下去打解池盐田!”
“王爷,多尔衮都答应放姜总戎他们一马了!”前来报信的三边总督王永吉连忙提醒道,“而且东虏和朝廷已经达成了和亲,多尔衮预备把闺女送去南京当贵妃了,以后就是南明北清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朱慈炯就是一声冷哼:“多尔衮骗咱们的,你怎么也相信了”
“王爷,这不是骗吧”王永吉瞅着“贷王”,“咱们派在北京的细作也报告了这事儿......和亲使祖可法在四月十八日就给多尔衮送去聘礼了,多尔衮不仅收了聘礼,还下了皇阿玛诏书,宣告天下了,这事儿还能是骗局”
“怎么不能是骗局”贷王朱慈炯狠狠瞪了王永吉一眼,“鞑子为了剿灭咱们吕梁山,什么卑鄙龌龊的事情做不出来你刚才不也说了南明北清孤问你,吕梁山在南还是在北”
“吕梁山自然在北,可是......”
王永吉还想告诉“贷王”他可以去江南当个富贵王爷,慢慢还债。但是还没等他把话说完,“贷王”朱慈炯又是一声冷哼:“陛下可有诏书令我等弃吕梁山而还”
“没,没有......”
“贷王”朱慈炯一派桌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多尔衮一定在使诈,想要把姜瓖他们诳出大同府,然后中途设伏,一举全歼!”
“这,这......”王永吉被朱慈炯一番话怼得不知所措,只好向骆修身递眼神求救。
骆修身跟“贷王”走得最近,自然知道这位王爷的小心思——这位王爷自从出了北京城就“放飞”了,又是卖官鬻爵,又是欠高利贷的,可都不是什么好事儿!而且上了吕梁山后又遇上了王永吉、高第、张希贤、李建泰和自己
第588章 勿忘大同(求月票)
大同镇守总兵衙门。
这座矗立在大同城内超过二百年的衙门,现在依旧威严肃穆,门外高高竖起的旗杆上悬挂着三军司命旗和大同镇总兵官姜瓖的大纛。顶盔贯甲的护卫亲军在衙门外头列了几排,一个个都挺胸凸肚,气宇轩昂。
衙门内外,进进出出的人很是不少,一个个都神色凝重,而且还少有人说话,只是沉默的快步行走。
虽说军营是肃杀之地,但是肃穆至此,也不免让人感到低沉郁闷,只要稍有一点从军经验的人,都能从这气氛当中察觉出大同坚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
衙门的大院里面,已经有大股大股的黑烟升起,一份份的文书账册都开始焚烧。站岗的大同军士兵虽然动也不敢动一下,但是他们的目光当中,还是忍不住流出了惶恐不安的神色。
姜瓖穿着窄袖的箭衣,就站在衙门大堂外的廊下,呆呆看着他的家丁在烧东西。现在是夏季,天气炎热,日头也毒辣,又赶上正午。可是他却一点也感觉不到高温,只觉得一阵阵的阴冷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他的长子姜之升大步走了过来,行了一礼:“大人,白千户回来了。”
这个白千户就是白斯文,镇虏卫白千户家最后的男丁,在崇祯十七年、十八年的那场大同之役中一度被鞑子活捉当了包衣奴才,眼看就要填城壕了,却赶上清军停战撤退,所以才捡了一命。
他本来秀才功名,不过历经了这场生死劫难后,不再钻研儒学了,而是投笔从戎,加入了大同军。因为他家是世袭的武官,而姜瓖也认可这种世袭军官制(姜瓖自己也是世袭的),所以在组建镇虏营的时候就让白斯文当了个营千户——营千户是姜瓖私设的官职,管四五百人。而大同军的营番号一般都用原先卫所的名字。往往是出身同一个卫或所的战士编伍成营。
镇虏营中都是镇虏卫的子弟,他们要么和白斯文一样,在大屠杀中幸存,要么刚好不在镇虏卫。反正个个都背着血海深仇!
因为这份仇恨,镇虏营也就成了大同军步军中的精锐!虽然只有长枪、刀牌和弓箭,半数的人还没有甲胄。但是架不住他们悍不畏死,敢打敢拼。所以在这两年的大同拉锯战中也渐渐打出了威风,成为了大同府城内少数几个敢于单独出城去和东虏较量的精锐步兵营之一!
壮了不少,也黑了不少,还有点胡子拉碴,看着既不白也不斯文的白斯文很快就被领到了姜瓖所在的院子里面。
“见过总戎。”行过大礼,白斯文就笔挺的站在姜瓖跟前,脸色沉重无比。
“鞑子都撤了”姜瓖问。
“撤了!”白斯文回答,“十里河以南,夏米庄、怀仁、西安堡一带,直到锦屏山、偏岭口都去了,看不见人啊!”
“不见人影”姜瓖叹了口气,“那么说也没瞧见百姓了......”
白斯文摇摇头,“没有,一片荒芜啊!所有的桥梁都给拆毁烧毁了,所有的村子都给烧掠破坏成了废墟......其中不少村子还是刚过了火的!”
大同城附近早就被祸害得不行了,可是稍远一点的地方还是有人气的,去年鞑子还在那里搞了计口授田,但是现在那些地方的村子也给毁了,百姓也不知去了哪里
“刚过了火......”姜瓖吸了口凉气儿,“果然有诈!”
姜瓖算不上什么大军事家,还时不时出个害人害己的大昏招,但他能在大同府坚持到现在,就说明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虽然不能一眼就看破多尔衮的阴谋,但他也没放松警惕。在大同府城外的清兵撤退后,立即就派出了好几个营的步兵、骑兵,搜索大同四周。
而从这些步骑兵陆续反馈的信息,姜瓖就已经知道多尔衮不会放过大同军民了......
虽然派出去的人并没有发现清军的伏兵,但是从大同周遭被清兵彻底破坏的情况,就知道多尔衮接下去要干什么了
大同城内不仅有守军,还有许多守军的家眷,现在有到了粮尽的当口,大部分的牲口也都宰杀掉了。
所以大同军民只能两手空空的弃城,必须从沿途经过的村落城镇获得一些补给,才能走到吕梁山里去。
可是多尔衮却让清兵在大同府境内大肆“清野”,想干什么姜瓖用屁股都能想明白——第一是不让大同军民顺利退往
第590章 三太子智斗皇阿玛
大清顺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后,就在大清皇阿玛多尔衮挥军追击姜瓖,即将大获全胜,重创姜瓖所部的时候,镶黄旗汉军的好奴才赵廷臣和范文程的儿子范承谟正站在解州城北门城楼,喉咙发干的看着眼前的景象。
解池盐田所在的解州州城的北面,人喊马嘶,一片沸腾,官道上人头涌动,长枪如林,密密麻麻的明军官兵顺着官道急速推进,如同从吕梁山上一路滚涌而来的山洪,不可阻挡。这支大军的前锋,大约2000骑兵昨日就抵达了长乐镇。长乐镇上有明军的内应,趁乱打开了城门,让明军一拥而入。在占据长乐镇后,解州州城和专管盐田事务的司盐城之间的联络就岌岌可危了——长乐镇位于这两座城堡之间。
所以驻守在司盐城的山西巡盐御史范承谟立即就带着盐丁和一个营(牛录)的正绿旗兵丁撤到了解州,和解州知州赵廷臣汇合。
赵廷臣是镶黄旗汉军出身——他是“奸二代”,所以被选入国子监镀金,不久前又被任命为解州知州。
对了,现在大清国没有面向普通汉人读书人的科举了!汉人要想入仕,就得先投旗。
也不一定要投老八旗,入正绿旗也是投旗。在多尔衮设正绿旗的时候,就把所有投靠大清后既不在旗又不在西(在平西王门下)的汉官,统统编入了正绿旗。
所以大清现在没有不在旗的官员!
要做官就得先入旗,入了旗才有资格当兵立功,才能考举人考国子监,才能去各部衙门当笔帖士......而入旗,哪怕是投老八旗为奴(正绿旗没有包衣奴才,入旗就是正丁),现在也越来越难了。因为投旗为奴后就不再给朝廷纳粮当差,朝廷当然不希望普通汉人都投旗了。
如果汉人都投了旗,大清朝可就要散架了——如果所有的人口土地都分给十个旗了,国家不就一分为十了
而在旗还不在旗的标志就是那根金钱鼠辫子了,这辫子可不是随便就能留起来的!
现在留法不留头的法令当然是没有的,不过却有一个“私自剃发罪”,剃了头留一根金钱鼠尾模样的辫子是九旗大老爷的标志,普通的屁民怎么可以剃发结辫是要冒充旗下大爷去走私贩私坑蒙拐骗吗
所以“私自剃发”在如今的大清国是要剁脑壳的!
没有资格剃发结辫的屁民,不管原来是士大夫还是贫下中农,现在一律都计口授田,老老实实的种地交税服徭役......没有例外!
而在大清顺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后的解州城内,脑袋后面有资格垂一根金钱鼠尾的男子,不过区区千数......范承谟和赵廷臣能够依靠的,也就是这点人了。
虽然大清朝在解州也搞了计口授田,但是解州的百姓需要承担的也就是纳粮和去解池盐田服徭役罢了,是不需要承担兵役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地主武装。
靠着盐池和解州城的驻军(总共1000)以及一些不留剃发的衙役捕快,解州一带的土寇山贼是不敢造次的,可是现在来到的却是吕梁山三太子的大兵,而且数量极多!
六月十日一整个下午,都有部队陆续抵达,人数不下三万!
他们可不是寻常的乌合之众,而是接受过正规训练,装备精良,而且素质还相当不错的精兵。上吕梁山的都是什么人都是山西这块的地主、富农、奸商,他们的子弟也就成了吕梁山明军(又称三太子军)官兵的主要来源——他们现在没地方考科举,不当兵还能当什么
所以吕梁山明军官兵的识字率摆在当今天下那是绝对数第一的!
看着一队队整整齐齐的明军,在军官的指挥下有序展开,在解州城外的女盐池边安营扎寨。
站在范承谟身边的赵廷臣连呼吸都急促起来了:“觐公兄,这股明军怎么那么严整他们真的是从吕梁山上下来的”
“应该是吧”
范承谟咽了口唾沫,他虽然是御前侍卫出身,但是并没有带过兵,也没和明军对过阵,只是听范文程和其他父辈们说过明军怎么稀烂。可今天看见吕梁山上下来的明军......不大对头啊!这是稀烂吗
八旗劲
第591章 皇阿玛要出昏招了?
抢救大明朝正文卷第591章皇阿玛要出昏招了长安城内的老万岁这些日子总是在半醉半醒之间,因为他不喝酒也没事儿可干啊!
刚入西安的时候他也是雄心万丈,以为可以就此一飞冲天。即便不能和李自成当年一样,东征取了北京城,至少也能当个关中王吧
可事实总是那样残酷,他这个老万岁就是不如李闯王!
当年李自成一入秦关,立马就是万民拥护,八方归心。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甘陕各军镇。
可是现在轮到他张献忠来了,甘陕一帮军头就不给面子了,宁愿跟着吴三桂一个汉奸混也不肯投靠大西朝。招抚不果后,他就派张可望、张文秀率兵西征,去讨伐吴三桂。
结果一去就捅了马蜂窝,正好赶上吴三桂在搞千户化改革——就是将所部兵马和所辖的民户,以千户为单位进行军事化整编。经过一番粗略的整理后,一共整出三百三十个千户所。
其中的一百三十个由吴三桂直辖,这些千户所的基础都是西征的关宁军,抱团在吴三桂周围。千户并不世袭,而是由吴三桂任命。这部分千户所不仅要承担兵役,而且还要向平西大将军府上交赋税。
余下的二百个千户所由甘陕这边有实力的将门掌握,千户由将门首领世袭。这些千户所则不需要向平西大将军府交税,但依旧要承担兵役。
兵役分上番和点集两种,上番是指每个千户所管辖的军民需要轮流为平西大将军服兵役。但是大将军府不会直接从千户所的属民中征兵,只会向千户所要人。所以每个千户所都要保证随时有80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为平西大将军府当兵,而且还要提供这些战士的口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