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因此朱慈烺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买到足够组建几个骑兵团的印度折耳马......未来十年中,平均每年能买到一百五六十匹也就不易了。即便十年内一匹不死,总数也就是一千五六百。其中母马肯定占多数,总有一千三四百。而马并不是很能生养的动物,依靠这些进口母马,凤阳马场在未来十年内的平均产量也就在五百匹左右。不过出生在凤阳的折耳母马养个三四年也就能产小马驹了,所以凤阳马群规模的增长速度会在几年后加快,十年内也许能达到五六千匹——在这过程中看到要淘汰掉一批,因此十年内达到五六千匹的规模已经相当理想了,也足够支持五到十个新军骑兵团进行频繁的作战行动了。

    因为印度折耳马是上千年不断选种培育出来品种,是已经“定了型”的马种,不是在接近自然环境中成长的草原马。所以折耳马马场“良马率”是很高的,如果能年产五千匹马,其中可以用于作战的上等战马(雄性阉马),怎么都不会少于一千五百匹,再往后几年,数量就更多了!

    “皇上,养马的事情不能急啊!”吴襄又对朱慈烺道,“臣亲自验看过那些折耳马,都非常雄壮高大,母马的肩高都在五尺以上,种马的肩高都有五尺二寸......难得的好马啊!

    如果能大量养起来,东虏的骑兵是打不过咱们的,至少对面冲阵的时候,折耳马优势极大!

    虽然不能和大股的八旗马队决战,但是配合堡垒和步兵,咱们用几千骑兵就能保证辽东、辽西沿海和辽河沿线的局面了。”

    吴襄说的其实就是罗刹国征服西伯利亚和中亚大草原的办法,堡垒加上哥萨克。堡垒是棱堡,而哥萨克拥有的顿河马要优于草原马,在骑兵交锋中能跑、能追、能冲,而他们的个人战斗力也比退化了的各种蒙古种、突厥种的草原部落强大,

    所以中亚、西伯利亚就渐渐被罗刹国给控制了......

    “十年二十年......”朱慈烺想了想,“还是久了一点!沿天津卫河、运河而上,直捣燕京如何”

    走天津卫河和运河去抄大清国的根本,一直是朱慈烺的腹案。过去他没这个实力,现在他好歹也有二十余万




第577章 五路北伐,会攻北京
    “十七年四月,朕奉上皇于仓惶之中南狩,不知不觉三年已过,可怜北地千万生民,南望王师,年复一年啊......”

    在第二天的御前两府会议上,大明洪兴皇帝一上来就悠悠叹息道。

    现在的时间已经到了崇祯二十年的阳春三月,眼看着就是崇祯南迁三周年纪念日了。这可不是什么好日子!虽然朱慈烺觉得自己和崇祯上皇都混得不错,一个已经当上了偏安一隅的南明洪兴皇帝,一个则当了风流快活的神仙上皇。不过在天下有识之士眼中,洪兴皇帝的脑袋上总是有一顶“偏安”的高帽子压着......

    之前有崇祯皇帝负责当昏君背黑锅,现在崇祯退下去享福了,这口“偏安一隅”的大锅就得洪兴皇帝自己背起来了。

    朱慈烺也知道北伐的条件并不太成熟,但是背锅的滋味也不好受,政治不正确啊!而且东南半壁还有不少改革要推进,譬如说清田检地——这可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不存在几道圣旨就能办妥的!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外部压力,来让内部的反对派闭嘴!

    又譬如户籍改革——这事儿和清田检地差不多难弄,也是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的,因为在户籍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贱籍、奴籍都要被废止,和职业挂钩的户籍制度也会被取消,而且特权户(封建社会就别想人人平等了)的数量也会大幅减少,在这个基础上还会推行官民一体纳粮交税......

    另外还有科举改革的深入,也会让一大群人不爽!进士科没有了,举人实际上也不存在了——中举就当芝麻官,从九品的差事干起来!不想当官,那就还是秀才一个。而且秀才还是民户,一点特权都没有,当了芝麻官好歹还是个官户!

    总之,洪兴皇帝现在就需要搞点事儿出来,好让方方面面的人物都知道他的厉害!

    而山东、淮北的几个军阀,正好也不想过安生日子,那就一起搞点事情吧!

    “皇爷,臣高杰有两万虎贲,全都是久战劲旅,去岁还在徐州授了土地,人人都有了一份家业,如今个个都干劲十足,就等着北伐建功好多分些土地了!”

    克难朐山伯高杰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满口的大话,说得跟真的似的。

    其实在入朝的六个淮北、山东军阀中,他是最不想北伐的。因为他现在占了徐州、海州两块富得流油的地盘。北伐有啥意思胜利了还能给换块再好些的地盘不大可能......没准就给发去陕西和吴三桂作伴了。

    “臣黄得功愿为先锋!直捣燕都!”

    黄得功看见高杰跳出来表演,也不甘示弱,也抢着表态请战。不过和高杰不一样,他是真心的。

    淮北的地盘太穷了!而且他的直辖地盘也比较小——对于以土地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而言,直辖土地的多寡和肥瘦,直接关系到他在本部势力中的权威。

    高杰的直辖地包括整个海州(直隶州),非常富有,每年光是田赋就不下一百万石!

    所以高杰对所部的掌握能力,并没有随着授田建卫而减弱。而黄得功就苦了,朱慈烺最早分给他的地盘是归德府,后来被豪格抢走了。

    在血流溪战后,朱慈烺也没有乘胜追击去收复河南的失地,而是给黄得功分了一点淮北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大多都分给了黄得功的手下——当时朱慈烺想接着分地建卫把黄得功的军队改编成诸卫军,所以就没给他本人留下直属地皮。

    但是黄得功也不是吃素的,趁着朱慈烺牢绊湖广的机会出兵吞了属于海州的桃源、睢宁两县。这两个县位于南流黄河的西岸,土地肥沃,人口也比较多(上回豪格南侵的时候没有波及到那里),所以就成了黄得功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不过两个县的油水终究太少,不够吃啊!

    “好好,”朱慈烺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北伐功成之后,九边塞君之中,必有黄卿的一席。”

    在上一回呼应李自成的那场半吊子北伐时,朱慈烺就表示要将北直隶改为北平省,后来设置江都大武汉府的时候,又再一次确认改南中北三京为江(都)南(京)两都。

    因此北伐成功后,朱慈烺也不会再回北京了,而是会设置九边塞君,为中原之藩屏。

    这事儿听着好像是开倒车搞



第578章 这下东虏可死定了!




第579章 大明好驸马
    琴声悠扬,婉转连绵,如泉水叮咚,如佩环轻响,偶尔一个滑音,虽然一掠而过,余音却要在耳边绕上几息,当真是回味无穷。

    窗外,正是草绿花红,碧波荡漾。几个穿着便服道袍的男子,正坐在玄湖宫中一处靠着玄武湖的八角亭当中,面带微笑,静静的听着寇白门在亭中抚琴。

    一曲已毕,教坊司左韶舞(官职)寇白门神色淡淡的,起身行了个福礼,便飘然而退了。

    这次来玄湖宫拜见“神仙上皇”崇祯的,除了大孝子洪兴皇帝朱慈烺,还有崇祯的两位亲家公吴襄、郑芝龙,还有郑芝龙的两个儿子,看上去春风得意的郑森和。

    郑森的日本国之行终于功德圆满,带着一份《大明——日本盟约》和日本国使臣德川光囶,还有他的老妈田川氏,老弟田川七左卫门一块儿风风光光的回了南京城。

    他的这次日本之行的成果可以说是改变了东方世界的历史进程!

    在德川家光批准了每年六条明朝商船持幕府朱印状停靠伊豆下田港,并开展有限制的贸易(不准输出金银,不准日本国人未经幕府批准随船出海)之后,一条由上海始发,中途停靠日本下田港,再直达北美洲,最后沿北美西海岸一路南下抵达新西班牙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就算建立起来了。

    可别小看这条一年才能跑五条船的航线,那可是从零到五啊!而且现在也没有能跑太平洋航线的汉人船长和水手,要把这一年五条船的买卖做起来,少不得要从澳门雇用一批西洋的船长和水手,让他们带着汉人水手跑。

    对于洪兴皇帝而言,这可是培养海军人才的绝佳机会,为了用好这个机会,朱慈烺还打算给予澳门议事局大明内藩的地位!

    这对澳门的葡萄牙人可是非常有利的,成为大明内藩后,他们原有的自治地位不会改变,同葡萄牙王国的特殊关系还可以保持——朱慈烺不会要求议事局议员都效忠大明,只是要求议事局履行藩臣义务。

    与此同时,澳门的葡萄牙人又会被看成大明王朝的“自己人”,方便他们为大明服务并且获得利益。

    此外,澳门议事局一旦成为挂牌的大明藩臣,和葡萄牙敌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不能对澳门开战,这意味着向大明开战!

    对大明而言,让澳门的葡萄牙人以议事局的名义称臣,也有利于有控制的引入西洋知识和技术——在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要“攀科技树”,那就得先引入西方的技术和自然哲学(这个时代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没分家),哪怕再看不惯西方,也没什么办法。

    因为中国自己的儒家哲学中关于宇宙自然的世界观体系已经定格了,就是理学和心学两大体系。理学虽然强调“格物穷理”,但同时又将“天理人欲”之说抬到了至高的位置——事事都得存天理,人人都要灭人欲。实际上就是把理学所认为的“天理”至于“造物之主”的地位加以绝对崇拜了。

    同时,他们又将必须绝对崇拜的“天理”和儒家的伦理教条挂钩,将伦理纲常等同天理,而把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东西一概视为“人欲”。

    靠着这种“传统思想方法”去攀科技树......的确有点困难啊!这个科技树是奇技淫巧,都是大大的人欲啊,必须毁灭的!

    至于被后世捧得挺高的心学,其实也不能用来指导攀科技树,但是却有利于引入西方自然哲学。因为心学讲究“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实际上清空了理学打造的儒家世界观——也就是儒家对宇宙万物之源这些终极问题的解释。

    说得易懂一点,天理就是儒家的上帝(上帝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主或造物主),心学就是推翻了这个上帝。

    从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心学是很有害的!

    因为儒家天理的来源不是天启(就是由基督或先知传达),而是思辩,基础并不牢固,不能让心学来刨根问底的!

    而心学在推翻天理人欲之说后,又没有办法提出自己的终极道理,于是在心学大兴的明



第580章 奇才郑建功




第581章 皇后要不就给吴三妹当吧
    “陛下待郑家恩大如天,芝龙唯有效死以报一二......”

    郑芝龙嘴上是着谢恩的话儿,一颗黑心却是提到嗓子眼儿了。

    世界上没有白捡的公主——至少没人能平白无故从洪兴皇帝那里得到那么大的好处!

    这位皇爷精明着呢,一准在打什么坏主意了!

    朱慈烺笑的真诚,他现在当了皇帝,自然要为天下人做表率,不能像过去那样奸诈了......

    他这次主要是看中了郑建功的潜力——这是个潜力股啊!如果这天下间只有一个人能为大明办好海军学堂,这人一定就是郑建功了!

    郑芝龙不行,郑森也不行,只有郑建功能行。

    因为郑芝龙有自己的海贼事业,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大明做事。而郑森是要当郑阁老的,不能让弃儒下海,要不然谁当魏大名相的接班人以后郑森的传是要照着《曹参传》来写的......而且郑森跟钱谦益这些人混太久,太像个士大夫了。

    当然了,除了看好郑建功的潜力之外,朱慈烺还要用坤兴公主下嫁一事安抚郑芝龙。因为他已经决定要册封吴三妹当皇后了......不管三妹怀上的这一胎是男是女!

    “泉国公快快请起,朕还有事儿要说。”

    朱慈烺这么一说,郑芝龙赶忙提了口凉气儿,起身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好,等着听报价了——公主的身价一定是天文数字啊!几百万两都没一定......

    朱慈烺接下去的话却不是和郑芝龙说的,而是和所有人说的,“朕准备想要在北伐成功后立吴三桂之妹吴三妹为后!”

    什么

    皇后这就归了吴三妹

    郑芝龙黑心一沉,明白七左卫门这小子怎么白捡一公主,原来是洪兴皇帝要立吴三妹为后了,给个公主安抚郑家......

    吴襄的心也是一沉,为什么要等北伐胜利呢现在就立后不行吗三桂那小子打什么主意,他这个当爹的也闹不明白啊!

    崇祯上皇则是凝眉苦思,逆子嫁妹妹给“田七”难道是为了安抚郑家那立三妹为后呢是为了拉拢吴三桂还是要和吴家做交易那么多尔衮家那个小丫头片子呢她怎么办

    真是复杂啊!立个皇后,嫁个公主都那么多算计......这个皇上当得真累,还是早点退隐为好啊!

    崇祯想了想,又问:“皇儿,真的要北伐了咱们在江南才安稳多久是不是急了一点”

    朱慈烺心说:你这个昏君是想当个偏安一隅的太上皇啊!这是不对的,就是当了太上,也要拿出生命不息,北伐不止的劲头!

    “父皇,”朱慈烺一脸正色,“咱们可不能学赵构,满足偏安江南的安逸局面啊!”

    哼,那是你不能学赵构!崇祯心说:朕倒想学来着......

    “那皇儿又要亲征了”崇祯问。

    朱慈烺道:“自是要亲征的,不过现在还早,估摸着要冬天才会北上。”他顿了顿,“从现在开始就是备战了......《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现在除了备战,就是伐谋了,只要吴三桂能站到咱们这边,代藩又能在吕梁山上坚持下去,咱们的赢面还是很大的。”

    崇祯轻轻点头:“若三桂真能反戈一击,实是大明之幸事啊!”

    ......

    南京内城,护国公府。在这处豪华富丽的宅邸深处,一间书房里头,已经从玄湖公返回的吴襄,正坐在书桌前面发愣,书桌上摊开了一张信纸,还摆着毛笔和砚台,砚台里面已经磨好了墨汁。不过信纸上还是干干净净的,一个字儿都没写上去。

    吴老头身边还站着个壮汉,正是他的养子右军师,克难锦州侯吴国勇。

    看中义父发愣的样子,吴国勇低声说:“义父,这次北伐可是长伯反戈一击的机会啊......到时候咱家就是一门三国公了,这等荣耀,大明开国以来都没第二家了!”

    吴襄并不接义子的话茬,只是悠悠地说:“宁夏、甘肃是苦瘠之地......而且大明素有西军,与我辽镇从来不是一路。老二想必也是焦头烂额,勉强才能维持吧”

    吴国勇也是宁远军宿将,当然知道老明军的那点派系了。南军北军互相看不惯,同是北军的辽军、陕军又矛盾重重。而吴三桂以辽军赴陕,又忽悠了一批甘陕明军的将门降清......内部能够稳定才是见



第582章 吴三桂,你的路在哪儿?
    啊,西边还有一个准噶尔呢!

    朱慈烺听吴国勇一说,就想起了噶尔丹,他现在应该还是个小孩子,也许在西藏当喇嘛。不过他和他的准噶尔汗国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一个积累和崛起的过程。

    准噶尔汗国现在还没出现,不过它的前身卫,拉特蒙古(瓦剌)四部之一的绰罗斯部现在应该混得不错了。
1...160161162163164...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