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约法三章是不够的,必须得多约一章!
今天是朱慈烺当皇上的大日子,臣子们当然得顺着他来了!谁要在今天找不痛快,那这“官生”可就一片黑暗了。
所以大家伙,包括眼眶里面都是激动的泪水的崇祯皇帝,都跟着到了文华殿外的院子里面,一边吹着冷风,一边听已经变成大明第十七代皇帝的朱慈烺说他的约法。
司礼监秉笔黄小宝和东厂督主陈世芳亲自动手,从文华殿里面给朱慈烺搬了张椅子出来。
朱慈烺站了上去,从上面俯瞰着院子里面的众臣,一种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感觉,顿时从心底里面涌出。
这就是当皇帝的感觉
朱慈烺提了口气儿,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一对浓眉,又渐渐拧了起来:“诸卿听了,如今天下大乱,中原、西南、西北、东北,皆为虏寇所据,唯有东南尚且安稳。此等世道,已经不是太平盛世,而是战国乱世!
所以朕治家国,当以乱世战国之法,而非治世仁君之法。卿等都是大明栋梁之臣,当肩负平定乱世之业,不可丝毫懈怠,亦不可循太平治世之法。所以从今日起,凡天下大治之时所立之法度,皆可更易!卿等可知道了”
这是朱慈烺和群臣的第一约——用乱世之法治乱世!
朱慈烺也是读史书的,他发现历史上的南宋和南明这两个南渡王朝的思路都没有完全转变,并没有从治世模式转入乱世模式。其标志就是最大限度地坚持以文御武的祖宗家法!
第566章 洪兴皇帝
在一片“愿听号令”的呼喊声中,四章约法就算通过了!
这四章约法稍后会镌刻在铜柱上,并立柱为信——铜柱会立在奉天门内,以后官员上朝的时候都可以看见。
既然大家都愿听号令,那么朱慈烺也就勉为其难答应登基了。
登基大典早就准备好了,就安排在正月十六,也就是朱慈烺接受禅让并且和臣下约法的次日。
一大早,钱谦益就带着礼部的官员去祭告天地坛和宗庙。而朱慈烺则去大礼拜见即将成为太上皇的崇祯——如果崇祯当了先帝,那么朱慈烺就得先穿孝服去祭拜祷告。因为崇祯现在还活蹦乱跳,所以就改成大礼参拜,并且进献“养老金”一万两(黄金)了。
崇祯皇帝......虽然内禅的诏书已经颁布,朱慈烺也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不过他现在还是皇帝。一来朱慈烺没有正式登基;二来没有登基的朱慈烺也就不能给崇祯上太上皇的尊号。
所以崇祯就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接受了候任皇帝朱慈烺的参拜!
在得到朱慈烺进献的“养老金”一万两(黄金)后,就将所有的天子玉玺,一枚一枚亲手交给朱慈烺,以象征皇权交接。
明朝因为没有得到“传国玉玺”(这枚象征天命的玉玺在元顺帝跑路的时候被带走了,据说现在落在清朝手里了),所以就大量制作玉玺,以量取胜,国初制作了十七枚,嘉靖皇帝又叫人制作了七枚,总共就是二十四方玉玺,称二十四御宝。
在朱慈烺护着崇祯跑路时,这二十四御宝就被朱慈烺“没收”了,崇祯知道今天要正式退休了,才又一次见着它们......一枚枚拿在手里,摸了摸,才依依不舍得送给儿子朱慈烺。
而朱慈烺则一枚枚接过来,然后交给掌玺的尚宝监掌印太监收藏。以后朱慈烺再下命令就不是令旨了,而是正经的圣旨。
等二十枚御宝一一移交完毕,差不多就到了吉时,南京皇城内外就钟鼓齐鸣,礼乐大作,朱慈烺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衮服,戴上有十二缕玉藻的冠冕,和崇祯皇帝一起,前往了奉天门外的平台,就在那里接受百官朝拜。
百官们也都穿上了华丽的礼服,由礼部官员引导,走过金水桥,入午门,进入奉天门广场上。然后再分成文武两班,文官跪在御道左侧,武官跪在御道右侧,在御前侍卫鸣鞭,大汉将军卷帘后,行三拜九口大礼。
百官礼毕后,则是首辅魏藻德宣读崇祯皇帝的禅位诏书,然后才是礼部尚书钱谦益念朱慈烺的即位诏书。
而崇祯皇帝,也最后一次坐在了皇帝御座之上!
在魏藻德念完禅位诏书后,崇祯的屁股就得和皇帝宝座永别,起身走向朱慈烺所坐的那把交椅了。
朱慈烺当然已经站起来了,向父皇揖拜一礼后,向皇帝宝座走去。
然后父子两人一起落座!
朱慈烺坐下后,钱谦益就开始念即位诏书了。
属于朱慈烺的年号也会在钱谦益所宣读的诏书中公布,取洪武再兴之意,曰洪兴!
也就是大明洪兴皇帝!
听上去就很威风,也很讲义气,一定是个好皇帝!
不过今年不会改元,仍旧会使用崇祯二十年的年号。从明年,也就是西元1648年开始,才会使用洪兴年号。
登基大典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已经正式成为洪兴皇帝的朱慈烺,坐在御座上,看着广场上分列两班的文武群臣,心里面真是说不出的激动啊!
辛辛苦苦忙活了快三年,终于熬到登基做皇帝的这一刻了......他用眼角扫了下身旁坐着的崇祯,见他脸上挂着僵硬的笑容,心想:笑得脸都僵了!你得多开心啊!想想也是,本来是大明末代亡国之君,现在好了,怎么都不是末代了。而且也不用挂煤山,还有几十个寒暑的幸福生活。
一年至少一百万两......还得在你身上花几千万两银子!真是美死了!
朱慈烺轻轻一叹:我就苦了,年纪轻轻就接了这么一个烂摊子,操劳一辈子是没跑的!
不过现在后悔已
第567章 李自成又胜利了!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分田地......”
就在朱慈烺即位登基,成为大明第十七代天子的同一天,迎闯王的歌谣声,就在重庆府城上空响起了。
大顺永昌天子李自成终于赢得了他死后的第一场重大胜利!
什么死了还能胜利这胜利是在阳间取得的,还是在阴间取得的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了!
李自成的**虽然已经死亡,灵魂......也不知道去了哪儿但是他还活在青史上!
虽然朱慈烺、何腾蛟、堵胤锡这几位通过基本面分析,已经得出了李自成已经死亡的事实,大西张献忠也猜到李自成是在装活。
但是这两方面却都没有公开宣称李自成已死。
因为死了的李自成对湖广的士绅地主阶级就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了,为了顺利推行“清田检地摘果子”的政策,朱慈烺就不拆穿李自成装活的事儿了。
而张献忠也觉得一个活着的李自成对他北上关中,并且在关中站稳脚跟更有利。
因为只要李自成活着,并且和大明维持战争状态,大清那边就不会对挂在李自成名下的地盘发起猛攻——多尔衮、多铎、范文程他们可都是熟读《三国演义》的,从地图上看,现在的天下不就是三分吗
而且大明是三分当中最强的一方,大顺、大清两家不联手也罢了,怎么还能相互死掐呢
所以只要大顺还保持着和大明交战的状态,多尔衮就不会出兵陕西。他只会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打击山西的明军——从去年冬天开始,第二次大同围城之战就拉开序幕了,这会儿还团团包围着大同府城饿饭呢!
在搞清楚了这个局面之后,北上关中占了西安府的张献忠对外就继续打着大顺西王的旗号,说是奉李自成的旨接管陕西。
既然朱慈烺和张献忠都“认为”李自成活着,大清朝那边好像也没什么意见,大顺朝自己也宣称李自成还在世,并且坐镇永安(夔州),那么李自成当然就活在青史上了。
根据后来的《顺史.高祖》,顺高祖李自成在兵败公安后,就挥师入川,取夔州为根本,改名永安,为其驻跸之地。随后又遣太宗李过统兵三万袭重庆,并在高一功、罗虎两军共三万人的配合下夹击重庆,大破大明四川总督马士英所部!
不过马士英的失败,也不等于大明在四川统治的崩溃。因为就在重庆府沦陷的同时,川西方面的杨展成功收复了被张献忠放弃的成都府。所以失
第568章 多尔衮的红夷小炮
因为李自成的“装活”,所以大顺这边现在是永昌四年了。而大清那边则是顺治四年,都是“四年”,倒是挺巧的。而更加巧合的则是大清和大顺,都选择了差不多的发展路线——都是中式封建王朝的初兴模式。
大清和大顺两朝本来就是初兴的中式封建王朝嘛!
大清的十旗制度(八旗加两绿旗),说穿了就是明朝军户的加强版,并不是什么来自草原大漠的体制。
而大顺的老营兵制则是“授田到兵”,和早期的府兵制类似——早期府兵有单独的军籍,在隋朝开皇改革后才归入民籍,现在大顺也是将兵农二者分离。
在十旗制度和老营兵制外,大顺、大清又都先后选择了计口均田这个被后世认为是“仙招”的土地制度。
这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大顺、大清的地盘人口密度都不大——他们拿的都是翻来覆去打拉锯战的地盘,能有多少人口
而人少地多不就是计口均田的必要条件吗哪怕是小农经济,也是需要一定规模的,如果小农产业规模太小,也是很难维持的。
计口均田之后怎么都得维持个几十年才能算成功吧
如果搞个三五年就分化了,就又开始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苗头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
或者分田后没几年,农民们就背井离乡,跑去美利坚当殖民者了,也不是计口均田成功的标志。
当然了,一个农民分到一亩两亩的,出现难以维持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一家五六口弄个几亩薄田的,那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经济规模,必然会很快出现分化!
如今大顺和大清的地盘上都没多少人口,足以均出一个可持续的农庄经营规模。
而且他们两方面还因为种种原因和士大夫阶级撕破脸了,根本得不到后者的支持。如果他们再去维护士大夫的土地所有权,而不采取最容易得到安稳的计口均田制,这不成了傻缺了
李过和多尔衮都不傻,当然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到了大清顺治四年的时候,虽然大清朝的短线走势看着不是很好——在陕西清军丢了榆林和延安。山西那边的清军则依旧没有能攻下大同府,还让吕梁山抗清根据地有所发展。而在山东方面,清军再次放弃了沂水大营,撤离了曲阜城下。
但是真正能够看清局势的人们都很清楚,大清国在中原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定了!
因为在截止大清顺治四年春,已经有十万户正绿旗的官兵和超过一百五十万户生活在河南、山东、北直隶还有山西省的贫苦农民,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
其中对贫苦百姓的授田,大约维持在一口十亩的标准。即便考虑到现在的气候状况,这个数目的土地也足以活人了,而且还能活得比较滋润。
所以在完成了计口授田的地区,汉人的反抗已经渐渐平息了!甚至在清军四面包围下还坚持了一年多的曹州明军(李化鲸、宫文采部),也在顺治三年末被多铎击败。
无法在曹州立足的李化鲸、宫文采被迫率领余部突围,去投靠了盘踞曲阜的史可法。
除了曹州明军的兵败,还有一件好事儿也在顺治四年开春后落到了多尔衮的头上——红夷英吉利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大将军派出的使臣布鲁斯,终于抵达了北京城,而且还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送来了红夷国的土特产,十二门三磅红夷小炮,外加十二门在盛京由八旗汉军工匠仿造(由布鲁斯等英吉利人指导)的三磅炮。
布鲁斯其实早就抵达盛京了,不过多尔衮并没有马上召他们去北京。这是因为多尔衮并不信任这些红毛洋人......谁不知道朱慈烺在上海开商市招洋商,和红毛黄毛的洋人关系好着呢!
这红夷国怎么会和大清要好其中莫不是有诈吧
所以多尔衮就听了范文程的建议,要考验一下红夷国洋人——他们不是说红夷国特产是大炮吗
那就传授一点铸炮的本事给留守盛京的正白旗汉军吧!
还别说,这伙红夷国人还真够意思,忙活了大半年,总算帮着正白旗汉军的工匠制造出了十二门三磅红夷大炮——其实三磅炮在技术上对清朝的工匠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难点。
&nbs
第569章 进步吧!多尔衮!
抢救大明朝正文卷第569章进步吧!多尔衮!北京,摄政王府。
从丰台大营观炮而回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现在可是心情大好。自打豪格没了以后,他的心情就一直很沉重。不是因为豪格之死而内疚,而是因为大明武力的不断上升而忧心忡忡!
虽然他最喜欢把“得中原者得天下”和“由北定南,易如反掌”的话儿挂在嘴边儿。但是他心里面跟明镜儿似的,现在的天下和东晋、南北朝和南宋那会儿不一样了。
东晋、南朝和南宋可没办法从西洋得到洋铳、洋炮、洋将!
而现在是西夷崛起,草原式微了!
就在去年冬天,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和蒙古土谢图汗衮布先后遣使入京,向多尔衮报告了西方罗刹国人东扩的事儿。
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上报说有小股罗刹国人摸到了黑龙江流域达斡尔人的地盘上,还有不少原本生活在黑龙江西北的白哈尔湖、巴尔古真河的巴尔虎人被罗刹国人驱赶,也跑到了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的地盘上。
而土谢图汗衮布的奏章上则说,位于土谢图汗部以北的巴尔虎人在顺治三年秋,曾经向土谢图汗部借兵数百,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勇士总共凑了一千多人,对一股人数不满一百的罗刹骑兵起进攻。在苦战一天之后,不得不因为伤亡太多而放弃......也就是被人家暴打了!
一千多人打人家几十人,非但没有得胜,还被反过来暴揍了一顿!
罗刹人之凶悍,实在让多尔衮心惊肉跳了。
而且在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和土谢图汗上报这两次罗刹入侵事件前,多尔衮就得到过许多关于罗刹国东侵的消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由金帐汗国分出来的失必儿汗国在数十年前被罗刹人攻灭!
而根据英吉利国使臣布鲁斯所言,这个攻灭失必儿汗国的罗刹国在西夷列国之中根本算不上强大,只不过是个二流强国......
在血流溪之战前,多尔衮还没把西夷之强太当回事儿,比较西夷离大清国还远着呢!
即便他们灭亡了失必儿汗国,把爪子伸到巴尔虎人的地盘上,也不会对大清国构成什么威胁。
因为一万多里的森林、大漠、山川,就是大清国北方最可靠的屏障,西夷罗刹国是不可能把大军派那么老远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