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可是当他通过细作打听到了明军新军是因为引入了西夷的新式大炮和新式战术后,才突然变强的,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西夷人走6路很难大批杀过来,可是他们却能通过海路把先进的火器卖给大明,还能提供洋将给朱慈烺。

    朱慈烺和他那个傻父皇崇祯可不一样,特别善于搜刮敛财,去年秋、冬两季的时候还领着两百万两手空空的北人难民去湖广搜刮,最远好像还去了广东......这一路不仅解决了两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把湖广的土地,广东的关税、商税好一番整顿。

    估摸着今年南明朝廷的收入都能有三四千万石米,一二千万两银了!

    那么多的收入再加上西洋人的洋炮、洋铳、洋将,大清国可就危险了......

    一想到大清国的危机,多尔衮的心情就郁闷的不行,连篡位都没兴趣了——篡来干什么当大清国的末代皇帝

    所以大清顺治还能四年,多尔衮现在也还只是一个皇叔父摄政王。

    不过今天多尔衮从丰台回来以后,脸上的笑意就浓得怎么都散不去了。

    “王爷,镇守天津卫的鳌拜来的文告,您可都看了在表功呢,天津卫昂邦章京衙门上下,辛辛苦苦忙活了快一年,终于把东嘴岛城给修起来了。这鳌拜虽然莽撞了一些,但是办事儿的本事还是有的。”

    说话的是范文程,他和豪格的旧部关系最为密切。过去豪格活着的时候,他还得注意一下,要避嫌!现在豪格都风光大葬了,他也没什么顾虑了。大清国的底子就这点,还真能来个




第570章 要不你当皇阿玛吧!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看着老弟多铎一脸热切的表情,多尔衮只是苦苦一笑。

    他何尝不想再进一步当上大清皇上可问题是八旗,不,是十旗子弟中反对他当皇上的人还是占了多数!

    更让多尔衮有点灰心的是,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镶白旗的旗主王爷,辅政英亲王阿济格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都没有表示过支持多尔衮当皇上。

    当然了,阿济格不是不支持多尔衮继续当摄政王掌权,而是不支持多尔衮再进一步当皇上。

    依着阿济格私下所言:老十四功大,就是当一辈子摄政王也应该,即便老十四想在百年之后把摄政王的位子往下传,也没什么不行的。但是再进一步当皇上......不妥!

    这可不是阿济格一个人的心思,老八旗和正绿旗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大多是这个意思。

    支持多尔衮当皇上的旗主,除了多尔衮自己,就只有一个多铎。而支持多尔衮当皇上的入八分王公,也都是正白旗和正蓝旗系统的,也就是多尔衮、多铎最亲近的下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多尔衮这个摄政王虽然把持着大清的朝政,但他归根结底还是个旗主王爷。

    清初的八旗制度和后来的不一样,并不是皇帝集权,而是以牛录为分封单位的封建制,所有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都是封建领主。

    大清皇帝只是直接拥有两黄旗的最大封建主兼八旗封建主集团(包括所有旗主和入八分王公)的带头人。

    所以皇帝的权威是有限的,而且还受到其他旗主和入八分王公的制约,并不是后来那些一言九鼎的集权皇上。

    而多尔衮以旗主王爷的身份把持朝政,架空小皇帝顺治的行为,当然会造成皇权的削弱和旗主、入八分王公权力的加强。

    只要多尔衮不是皇上,他就不可能去加皇权——皇权强大了,他这个摄政王何以自处

    因此多尔衮摄政是符合大部分旗主、入八分王公利益的事儿。

    可是他想要再进一步当上皇帝,呵呵,除了多铎和他自己之外所有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包括正白旗、正蓝旗的入八分王公),心里其实都是不乐意的——因为多尔衮一旦成功



第571章 大清皇阿玛
    当皇阿玛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目光沉沉地看着代善,其他人也都一样看着他,等着他这个“老大哥”兼老狐狸的存在进一步解释。

    代善笑着:“十四啊,你现在都是皇叔父摄政王了,要不再进一步,就当皇阿玛摄政王!”

    “这不还是摄政王吗”多铎语气阴沉,恨不得要上去揍代善几下了。

    代善连连摇头,道:“不一样的......皇叔父和皇阿玛能一样吗我们哥几个都是皇叔父,不值钱的。可是皇阿玛就不一样了,大清开国以来,能被人称为皇阿玛的只有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

    好像是有点不一样......

    多尔衮皱着眉头,似乎在仔细盘算。

    其实他已经动过当“皇父摄政王”的心思,这个尊号中的“皇父”是汉字,意思是皇帝之父。而“皇阿玛”翻译成汉字是父皇......父皇和皇父,真不是一个意思啊!

    代善看多尔衮还没动静,就咬咬牙,继续加码。

    “要不这样......”代善道,“老十四,你也别当摄政王和睿亲王了,就当皇阿玛!”

    “什么就当皇阿玛......”

    “对!”代善点点头,“以后咱们哥几个我见了你也喊皇阿玛!“他扭头问自己的老跟班阿拜,”老三,你觉得怎么样”

    “好啊,十四,以后你就是皇阿玛了!”比代善小两岁,因为是庶出也没啥本事的镇国将军阿拜也不管什么脸皮了,讨好着就管多尔衮叫皇阿玛了。

    “啊......”

    多尔衮看着代善和阿拜这两个不要脸的老家伙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特别是那个代善......你可是“如父长兄”啊,你叫我皇阿玛......这多变扭啊!

    阿济格也跟着起哄了,“好!就这样!十四,以后我也叫你皇阿玛!”

    “对,我巴布泰以后也叫你皇阿玛!”努尔哈赤的第九子镇国公巴布泰也马上认了“新阿玛”。

    努尔哈赤的第十一子,一样没啥出息的镇国将军巴布海也道:“十四,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皇阿玛了!”

    多尔衮又将目光转向了多铎,多铎一脸的苦笑不得。

    这什么事儿啊,多尔衮这家伙转眼就是自己的皇阿玛了不对啊,多尔衮要是没了摄政王和睿亲王,皇阿玛不就变成一个封号了那多尔衮死了,皇阿玛不就要给多尔博当了以后自己见了多尔博也要叫皇阿玛

    这这这......这可不行!

    让多铎叫多尔衮皇阿玛就算了,毕竟多尔衮是哥哥,而且对多铎很不错。可多尔博是多铎的亲儿子啊!

    多铎才是阿玛!这事儿怎么能颠倒过来

    多铎摇摇头,道:“十四哥,要不你还是当皇阿玛摄政王吧!”

    以后要管多尔博叫“皇阿玛”实在太变扭,还是叫摄政王吧!

    多尔衮吐了口气,没办法了,多铎都改主意了......看来只能当皇阿玛了!不过这事儿还不能马上敲定,还得和布木布泰商量了一下。

    ......

    “太后,你看这事儿怎么办呢我是当皇阿玛好呢,还是当皇上好”

    当天晚上,多尔衮吃完饭,洗刷完毕,躺到炕上,就和布木布泰大妈商量起来了。

    “孩子他叔,你说什么呢”布木布泰马上瞪着小眼睛,瞅着身旁躺着多尔衮,“你做了皇上,那福临怎么办”

    “是啊......”多尔衮心想:要没布木布泰,就弄死福临这臭小子了!可是现在还真不好下手,弄死了福临,布木布泰还不得恨死自己

    最好的情况,就是福临自己病死......可是这小子病病歪歪的就是不死啊!

    想到这里他叹口气:“我当了皇上,福临就没得当了......那我还是当皇阿玛吧!当皇阿玛也挺好,听着还比朱慈烺大一辈儿!”

    这事儿也就在他一言之间,下面那帮旗主王爷和入八分王公是求之不得啊!只要他一点头,劝进的奏章就会同雪片一样飞过来了。

    当然了,他当了皇阿玛也不等于一定没机会再当皇帝,福临毕竟只有九岁,还没法生儿子呢!

    他扭头看着布木布泰,“太后,要不你嫁了我,我以后就是福临的阿玛了,这样东莪也能当上真公主,去了朱慈烺那里也不受欺负。”



第572章 三喜临门(求月票)




第573章 努力吧,九旗子弟们(有月票吗?)




第574章 北伐,当然是越早越好的!(月票,月票)
    已经升级成为大清皇阿玛的多尔衮千方百计想要推迟南北全面开战的时间,以便推进他“抚定西北,军改九旗和开发关外”的三大布局。

    而在洪兴皇帝的首都南京,这个时候有一群入京参觐的军阀,正一个劲儿的鼓动洪兴爷北伐,而且是越来越好!

    因为在这个看来,时间并不在大明一边......

    “陛下,用兵之道,自古就没有万全的。而且由北及南,更是鲜有功成完全者,唯有本朝太祖雄才伟略,得以告成大功。可如今之天下和元朝末年大有不同。占据中原和燕云的东虏和元末的蒙古不一样,元末的蒙古已经腐朽不堪,内部又分崩离析,斗争不休,因此是冢中枯骨,早晚为太祖高皇帝扫平。而如今的东虏,却是初兴始建之邦,由努尔哈赤起,传至福临不过三代,而真正掌握大权的多尔衮、多铎等宗王不过是二代......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啊!

    如果陛下为求北伐万全,于是先整顿内部,再精练兵马,不惜耗费三五年时日,就不怕东虏也利用这三五年整顿发展,更加蓬勃吗

    所以依臣之见,若要北伐有成,就必须尽快行事,抢在东虏发展蓬勃之前,用个三五年时间,全力以赴,一举功成。如果错过了这三五年,只怕我南朝日益蹉跎,而北地却欣欣向荣......”

    说出以上这番话的,正是总督七省军门的史可法!

    因为在朱慈烺即位的时候表现不错,所以史可法现在勉强可以算是忠臣了。

    之所以是勉强算忠臣,是因为纪坤从徐州带回来的那封高宇顺的亲笔信,已经证实是真的!

    信的确是高宇顺写的,但是信里面的内容......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了!反正纪坤搞不清楚——这家伙早先是讼棍,后来是酷吏,也算是阅人无数,练就了一双看人的火眼金睛。可就是他的火眼金睛,也看不出史可法、黄得功这两位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心思

    而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也一样搞不太清楚,虽然他在史可法、高杰身边都派了特务,可是却从没得到过二人和高宇顺或朱慈照接触的报告。

    但与此同时,率兵攻陷了襄阳的吴三辅却密奏上报,说朱慈照、高宇顺、袁贵妃早在崇祯十八年末,就被秘密释放,并且由大军师宋献策亲自护送着离开了襄阳府境......而且这事儿在投降或是被俘虏的大顺军官兵中有不少人知晓,应该是可信的。

    另外,吴三辅并不知道纪坤和锦衣卫在调查史可法、黄得功的事儿,也不知道高杰密奏举报史可法、黄得功的事情。

    吴三辅和史可法、黄得功、高杰三人并无交集,也没啥往来,所以也不可能去罗织一个罪名构陷史可法、黄得功。而且吴三辅这个人从来没在朱慈烺跟前打过谁的小报告......

    所以这个案子真有点扑朔迷离了!

    “史卿,”坐在奉天殿东暖阁内的一张案几后面的朱慈烺,只是面无表情的打量着史可法,“你认为东虏会欣欣向荣”

    史可法是坐在一张椅子上和朱慈烺“独对”的,听见朱慈烺的问题,便点点头道:“陛下,臣在曲阜多时,日日都留意北地形势变化。以臣的观察,自东虏设立两绿旗,并且在山东、北直隶、山西、河南等地行计口授田之法开始,形势就日趋稳定,百姓也不再逃亡,农事逐渐恢复,各处义军也一天比一天困难。如果北伐在年内开始,应该还有相当的胜算,如果拖延上三五年,只怕就没有多少胜算了.......”

    朱慈烺知道史可法观察到的是一个重启之后的初兴王朝日益兴旺的场景——人少、地多、利出二孔(耕战),各种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都被一扫而光,一切都变得非常简便。

    对于史可法这样的北方书生而言,这种简单和初兴的社会,恐怕比南



第575章 我们要碾压东虏!(求月票)




第576章 出其不意, 直捣燕京!
    敌人是有可能干蠢事儿的!

    比如在明军由觉华岛出击,直赴宁远后,就不远千里的从北京出兵,几万人的八旗劲旅不要命似的奔上一千里地,杀到宁远城下,然后不顾人困马乏,和大明的两个师或是三个师的新军摆开来打一场......崇祯皇帝不就经常干这样的事儿

    如果能让崇祯去当大清摄政王,北伐这事儿基本就能碾压了!

    可问题是多尔衮、多铎他们肯定比崇祯厉害啊!

    他们只要不犯傻,就不会用重兵去辽西、辽东的沿海打决战,而是会用几百上千的骑兵不断骚扰袭击,到时候明军怎么办躲在堡垒里面哪儿也不去吗

    所以要用堡垒战术平辽,就必须有一支能依托堡垒和清军骑兵交战的骑兵......依靠克难新军现有的两个骑兵团是不行的。

    吴襄明白朱慈烺肯定会问马场的事儿,所以看见他的目光转过来了,也不等发问,就自己先回答起来了。

    “皇上,凤阳马场去年引入了一百二十多匹天竺国的折耳良马。”吴襄道,“其中种马有二十多匹,其余都是高大健壮的母马......今年还会继续引入,估计不会少于二百匹。如果可以坚持十年,凤阳马场就能为咱们的骑兵提供大批良马了!”

    凤阳马场引入的这一百二十多匹印度马可是下了血本,提前一年多就向荷兰、葡萄牙商人下了订单,其中种马的到场价(不含税)高达1500两银子,而母马的到场价也高达800两银子!

    一百二十多匹马光是采购就花费了大明朝廷十几万两!如果再算上马场、马舍、马伕的开支,那就更厉害了......为了防止凤阳马场的马匹和当地的土马发生不正当关系,兵部马政司甚至花钱修建了一道一百里长的围墙,将马场整个圈了起来!

    也亏得现在满朝都是忠良直臣,所以朝廷财入也还过得去,要不然还真办不了这个凤阳马场。

    不过这年头的海运的运力有限,马匹又不是很喜欢坐船,路上总会死掉一些,所以运输成本很高,输入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到了大明后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再死掉一些,能安然抵达凤阳马场是真心不容易啊!

    而且折耳马在印度也是非常昂贵的精品马,一般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所以葡萄牙人、荷兰人也不可能弄到太多数量。
1...15916016116216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