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朱慈烺已经拿定了主意,对常延龄道:“




第558章 太子之鞭
    武汉府武昌县汉阳门码头,一行官吏打扮的人站在堤坝上,看着苦力将一个个蒲包从靠在码头上的条木船上扛下来。拉货的人力车已经在堤坝内侧等候着了。蒲包一个个堆上去,堆满了一车就立即拉走,入了汉阳门。

    一个有点虚胖的员外打扮男子眉飞色舞地说:“总算是捱到秋粮上市了,这下武昌城内的粮价总算能回落一些了,而且市面也会好起来的。官府征收的赎田米也快运到了,不少流落武汉的湖北士绅总算也能松快一些了......武汉的市面,渐渐也会起来的。”

    这个虚胖的员外就是姚大桥,他现在可是武汉府公认的大米商了!虽然他的本钱不是最大的,但却因为接了江都留守司的大单,为安置在武汉的北府难民提供了活命粮食,得到了朱慈烺的表彰,授予了皇商牌照,所以就成了武汉粮行的行首。

    有了这个身份,他就能向武汉的两行分行大量借款,在两行借款的支撑下,他的买卖自然就做得更大了。不仅贩米,而且还在湖北的汉阳、承天、荆州等府大量租地,开办农场,还在汉口镇的汉正街上开工建造商铺、酒肆、旅店、米仓,买卖真是越做越红火了。

    姚大桥身边一个长得很像个大官的九品绿袍小官叹了口气:“市面再好,也没咱们多少份额了......现在的武汉三县,满大街都是北来之人!”

    抱怨北人的是那个失了德安三四千亩土地的彭子勤,他现在已经通过了黄宗羲主持的湖北恩科,当上了大明朝的九品命官了——这些所谓的恩科,其实就是低级官员的招聘考试,和原来的进士大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朱慈烺正在渐渐的废除科举制度!只不过没有公开下达废除的大诏,而是悄悄地推行。

    而废除科举的办法,则是用低级官员的“官考”去替代全国统一的春闱大比。

    这种低级官员的招考,被朱慈烺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恩科”,由各省学政、朝廷的吏部,或者朱大太子所指定的官员(机构)负责——因为“恩科取士”制度还在摸索,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制度,所以存在一定的混乱。

    不过大的原则已经确定了,就是通过考试招募低级的事务官,允许本地任职,再通过末尾淘汰、事功年功晋升、上级推荐和吏部大考(官员升级考试)等方式,选拔出更高级的官员。

    除了这种由地方或吏部的“恩科”取士的方法,国子监、南京学堂(原来的南京实学堂)、南京讲武堂等“三学”,也会成为官僚摇篮,为大明朝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文武官员和伎术官。

    当然了,三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引入现代教育,开办大学的事儿现在还办不成,所以朱慈烺也不会急着去拔苗助长。

    姚大桥和彭子勤身后,还站在十数人,大多都是“绿皮”小官或是文武吏员,他们隐隐将两个看着有点冷肃的“青皮”官员围在圈里。这两个中级官员正是纪坤和黄宗羲。

    纪坤正在赴任山东的途中,正在等待官船靠岸——他是在长沙领受令旨的,然后就去了武汉府选拔随员,从黄宗羲主持的恩科选出的芝麻绿豆官中选了一些人,再加上一些御史台卒和锦衣卫密探,终于凑出了一个省级监察司的班子,可以去山东当恶人了。

    而在纪坤抵达山东之前,朱慈烺并没有派出过山东道监察御史(左右两班都没有派),只派出过登莱道监察御史。

    不过山东监察道(管辖不包括登莱二府的山东省和淮北、徐州、海州)的辖区非常特殊,几乎都是军阀割据的地盘。

    在朱慈烺的朝廷中,御史的工作是反贪——反官僚的贪污受贿!军阀自己当家做主,有什么贪不贪的

    所以明眼人都知道,纪坤此去山东,必有特殊使命!

    “春帆兄,你这回可是如愿了,虽然挂着御史的名,可实际上却



第559章 你们在密谋什么?
    大明崇祯十九年,十月末,山东省,曲阜。

    孔圣人的故乡,比起上回多铎前来攻打的时候,已经清冷了许多。曲阜大棱堡外围的九个圆堡,现在已经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居民了。只有一些穿着红袄的团练军,在军官们的指挥下,有气无力的在拆除堡垒。

    拆除这些堡垒是为了避免在下一次的围城战斗中为敌所用——现在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给史可法、孔胤植他们在下一场战斗中运用了。因为席卷东南的粮荒,同样没有放过山东。

    山东的难民多,而且又处于和清军斗争的第一线,大片适合耕种的平地又被清军占据,成了大清正绿旗的田庄。

    虽然史可法、高宏图、左懋第三人努力引入蕃薯,但还是无法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粮荒。

    所以从今年夏天开始,聚集在曲阜周围的难民就开始如潮水一般涌入了淮北、徐州、海州,然后再向淮河以南涌去。

    不过在团练军人数减少的同时,他们的装备水平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得到了许多来自日本的鸟铳,还自行铸造了许多“一斤”和“三斤”大将军炮。

    他们的日本鸟铳都是郑森使团买来的,郑森在长崎的时候似乎很不屑威力不足的日本铳,但是当他到了江户,受到了德川家光的隆重接待后,出于平衡中日贸易和促进中日友谊的考虑,还是勉强采购了一万支日本鸟铳。

    现在郑森还没返回,但是他订购的一万支日本鸟铳倒是急急忙忙运回来了。

    而大元帅府同时又收到了荷兰人运来的西班牙轻型火绳枪,两者一比,自然高下立判——西班牙轻型火绳枪的一点不轻,威力很大,在三十步距离上打穿盾车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淘汰斑鸠脚铳,从而减轻新军在后勤上的压力。

    所以大元帅府就看不上这批日本鸟铳,没有收货(经费也紧张啊!)。郑家就把它们转卖给了沈廷扬,而沈廷扬又将其中的一部分卖给了比较有钱的史可法——史可法占领了曲阜孔家的金库,当然有钱买军火了。

    得到了三四千支日本火铳的曲阜团练军,就开始抄袭模范军步兵团的战术,用长枪和火铳组成了方阵步兵。还从沈廷扬的登州炮厂进了一批改良了炮架的大将军炮,有“一斤”的,也有“三斤”的,还自行打造了一批虎蹲炮。

    在搞到了不少火铳和火炮的同时,史可法也没忘记加强军队的训练。不过他不屑朱慈烺抄袭西方的路线,而是寻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练兵杂记》仔细研究,用戚继光的方法组建了车步骑营。

    史可法就凭着这一万多装备了火铳火炮的练军和“总督七省军门”的官职,摇身一变,成了“六节镇”(史可法、高宏图、左懋第、高杰、黄得功、朱以海)之首。

    不过和走了精兵路线的曲阜练军不同,高宏图、左懋第、、朱以海高杰和黄得功四人的军队并没有因为粮荒而削减。因为他们四个军阀的军队都是和土地挂钩的——高宏图、左懋第、朱以海都是山东本土的地头蛇,所占据的地盘也大,下面一群大大小小的地主,个个都反对大清的圈地和计口均田。自然要全力以赴维持团练军的规模了!

    哪怕粮食不够,赶走一点难民去讨饭,也得喂饱团练去保卫自家的土地啊!

    不过高宏图、左懋第、朱以海三人的军队都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的土地设立的,他们自然就没办法去解决普通团练兵的土地需求了......所以在大清圈地授田、计口均田和高、黄两军实行授田的双重压力下,他们的军心都有点浮动。

    另外需要提一下,高宏图、左懋第、朱以海三家的军队装备虽然比不过史可法(其中朱以海的军队装备好一些),但是采取的练兵、编制之法,都是学戚继光的,走的是车炮步骑混合的路子。

    而高杰、黄得功两个军阀被朱慈烺改造了一半——从雇佣军改造成了封建土地军,但军阀的性质却没有根本变化。

    经过改造后的两家军阀的账面兵倒是少了许多(本来就不存



第560章 我们的感觉都很好啊!
    “高英吾怎么还没来他磨磨蹭蹭的在干什么呢”

    “还能干什么太子爷派御史来查他了!他在想办法应付呢!”

    “御史谁啊”

    “纪阎王高英吾这回可惨了!他在海州这两年多贪了多少两三百万都不止了!纪阎王来北边一准是查他的!”

    “也是啊咱们都是两袖清风啊,纪阎王来了也查不着咱们啊!”

    “可高英吾是总戎啊,手下有两万敢战之士,现在又是用兵之际,太子会和他计较贪污的事儿”

    “这两年折在贪污纳贿上的带兵之员还少吗新军的团长折了都有五六个了各地的指挥使和总兵、副将不知道倒了多少了!”

    “是啊!而且高英吾哪是什么敢战之士都叫富贵磨尽斗志了。太子殿下眼看就要等级,新君上台三把火,第一把就得烧他了!”

    曲阜总督七省军门的衙署中堂之上,高宏图、左懋第、黄得功、孔兴燮、李化鲸、刘肇基等人趁着史可法、孔胤祯和鲁王朱以海三人未到,正在一边喝茶,一边高谈阔论。

    他们谈论的事情就是山东道监察御史纪坤纪阎王将要赴任的事儿。出乎朱慈烺的预料,这几位军阀的感觉都好的很。没有人认为纪坤是来对付他们的——他们捞得又不多,高杰才是大贪官,在郁州山岛上的庄园华丽的都快赶上皇宫了,据说还在上海上埠建了一条陕西街,一条街上的房子都是高家的!在南京和武汉也建了豪宅,还有他老婆的名义在盐商银行存了巨款。

    除了贪污纳贿,这个高杰还消极避战,身为徐海总兵,却没有好好和东虏打过一仗。上回史可法汇集诸军想要打破清军的沂水大营,大家都出了兵,就是高杰敷衍了事,送了点粮食和火药就算尽力了。

    现在太子爷马上就要登基当皇帝了,然后一定是北伐中原了——现在流寇已经受了重创,李自成很可能死了!襄阳、南阳这两个被流寇盘踞了两三年的巢穴也被官军占领。湖广和中原西南一带的形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山西方面的抗清形势也相当不错。吕梁山上的代藩愈发壮大,大同府虽然再次被清军包围,可目前形势尚可支撑——大量的清军也因此被牵制在山西战场。

    另外,李若琏、苏观生和沈廷扬对辽地沿岸岛屿的攻掠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目前已经占据了觉华岛、獐子岛、石城岛、大小长山岛、王家山岛、广鹿岛、铁山岛,甚至还在今年夏天登上了复州湾内的大岛长生岛!摆出了一副要攻打金州卫、复州卫的姿态,在辽东引发了极大的恐慌。

    就眼下的形势来看,太子殿下即位后多半是要北伐立威的而且赢面还是蛮大的!

    而在出兵之前,少不了杀鸡儆猴!

    所以像高杰这样只知道捞钱不知道抗清的总兵,肯定是要倒霉的。要杀掉的那只鸡就是他了

    大家正在议论的时候,屏风后面传来了一声嗯咳。高宏图和左懋第互相对望一眼,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高宏图还厉声道:“站好班次,鲁王殿下来了!”

    山东这边就是大腕儿多,连总督七省军门的史可法都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当数鲁王朱以海!

    朱以海前一阵子入朝参觐去了,在胖福王的陪同下见到了“半隐退”的崇祯皇帝,还去玄武湖和汤山参观了崇祯皇帝退位后的“夏宫”和“冬宫”。

    再过不久,崇祯皇帝变成崇祯太上皇的时候,他老人家春秋天就在南京城内的西圃离宫居住,夏天住在玄武湖中的离宫,冬天则去汤山的温泉宫居住而且每年还有一百万两金花银可供花用。

    这生活可真是没说了朱以海那是羡慕的不行,回了山东,见了史可法和孔胤植后,一个劲儿夸朱大太子孝顺!

    史可法和孔胤植也是深以为然,他们俩陪着朱以海从屏风后面转出来,分头落座之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的将好消息告诉大家了。

    “太子真是孝顺啊!”大忠良史可法拈着胡须,笑吟吟道,“自己带着难民去湖广就食,给皇上的金花银却一两都不减,还为皇上修了玄湖宫和温泉宫,真是太孝顺了”



第561章 三年平辽,五年定北
    史可法闻言一笑,捋着胡须,“本官看来,三年可以平辽,五年可以定北!”

    五年定北

    这怎么听得那么耳熟黄得功一愣,才想起来这不是袁崇焕吹过的牛吗他同情地看着史可法,心说:太子殿下可是英明之主,五年定北的大话可不能瞎说的!

    另外,三年平辽是什么意思是五年定北之后,再加三年平辽

    史可法看了黄得功一眼,胸有成竹:“本官已经有一个三年平辽,五年定北的腹案,这次就说给诸位听了,诸位也帮着参谋一下。”

    他这个总督七省军门虽然是空头的,但是这些日子还是尽心尽责的在琢磨北伐平清的大业。而且他身边还有一群熟读兵法的幕僚,帮着他一起瞎琢磨。还真琢磨出一个看着挺不错的北伐之策!

    史大总督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笑道:“本官这些日子翻看史册,发现自古由南平北难,由北定南易。”

    这事儿还用看史册

    在场的大军阀们都有点失望——南平北成功的就是本朝太祖朱元璋一个!别人都失败了......

    史可法道:“而北平南者,又能分为起于西北者,起于中州者,起于东北者,起于漠北漠南者。其中起于西北者有秦灭楚,隋灭陈,唐灭梁三者,汉朝也是先取关中,而有天下的。起于中州者而有天下的则是西晋、赵宋。起于东北而平天下的没有,但是定中原者则有金朝和如今的东虏,另有契丹也一度入主中原。而起于漠北漠南者则是蒙元。

    由此不难发现,在五代之前,多是以西北关中为基而有天下。而五代之后,有中州方有同天下。北宋倾覆之后,东北、漠北、江南三者都可以成为取天下的根本之地。中州和西北反而不再是帝王之乡了!

    如今东虏占有东北辽地和漠北漠南草原,三处帝王之乡有其二。而我朝只有江南一处,因此处于下风。

    而要扭转不利,那就应该先平辽,后定北......咱们应该跨海征辽!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取金州、复州;一路从海上直捣山海雄关!等全辽平定后,再挥军入关,直取燕云!”

    啊!这是军事统计学啊!

    史可法这个进士看来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大家都会说北平南易,南定北难。但是有谁真的仔细分析过这个问题史可法这一分析,情况就很明了。现在北平南的关键已经不是关中和中原了......而是漠北漠南和辽地这两块。

    在宋朝以后由辽地出兵,历史上有三次入主中原,其中一次没站稳。

    而从漠北漠南出兵,一统天下则是一次。

    起于江南而有天下也是一次。

    咱大明已经有了江南,那就先取东北,然后由山海关打进来,同时再从东南起兵北伐,南北夹击,这应该很容易吧

    而且明军还可以利用制海权优势,直接打山海关......山海关距离盛京有七百里,距离北京也是七百里。所以清军无论从北京还是从盛京出兵,都必须拖着七百里的后勤线!

    只要实际指挥过大军作战,就会知道七百里陆上后勤线的消耗有多大了!

    如果用马车运输,七百里的粮食送达率(要留下回程的马料),差不多就在三成左右。

    也就是运出一万石,运到前线将士手里的粮食最多只有三千石......这还是没有遭到敌方任何拦截,而且运输人员足够负责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理想数据。
1...156157158159160...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