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好一点,还在东西奔走忙着抗清,但是也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不是大清一统天下了
你们连几万个八旗鞑子都砍不死,还想用两千万石大米换什么议政、议税之权......你们这帮人啥时候能扛着火枪去和毛子排队枪毙,什么时候能驾着炮舰去和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争夺世界海权,再来说这事儿吧!
到那时候,谁当大明皇上都不敢不答应了......
不过朱慈烺也不会治他们四个人罪,他是个讲道理的太子爷,这一点黄宗羲还看对了。
这四个封建余孽无论如何都是有资格上疏的,而且他们的上疏内容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
首先,他们给朱慈烺提了醒——地主家还有余粮!他们要不说,朱慈烺一时还想不起来呢!
其次,《谏封建议政疏》中提出的建立封建法度,实行国人议政的办法是对的——只是东南士大夫没有资格当国人而已!但并不代表别人没有资格议政。
比如那些扛着枪去开拓殖民的人就有资格,也必须让他们当可以议政的国人。要不然殖民地怎么治理搞总督独裁那总督不成国王了
搞中央集权那也不行啊,离得太远,形势又太乱,远在南京的帝王根本没法集权。殖民地出了什么事儿,等南京这边知道说不定已经是一年后了,等朝廷开会讨论完毕,再把圣旨传去殖民地都两年了......
另外,现在大明旗下还存在许多拥兵自重的军阀!
朱慈烺喜不喜欢他们是一回事儿,能不能灭了他们,同时又不让多尔衮和李过、张献忠他们捞一票好处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所以摆在朱大太子面前的现实选择,就是得和这帮军阀和平共处。
而要和平共处,那就得商量出一个法度,找寻到一点共同利益了!
第三,用预支田税的办法向地主老财筹粮也是个可行的办法。
“诸位,你们怎么看”
毕学士念完了,轮到朱慈烺和颜悦色的发问了。
现在正是午朝时间,身在南京的内阁府和大元帅府的高层都在朝堂上坐着,跟朱大太子一块儿听了《谏封建议政疏》这篇奇文。
“太子殿下,臣以为有些可取之处。”首辅魏藻德最会体察上意,现在第一个开口发言,其实就试探着摸一下朱慈烺的底牌。
朱慈烺点点头。他不怕手下人试探自己,他不愿意和崇祯一样,当个不确定性太大的君主。
“其中‘封建者非封其君、封其国也,封其制也’说得甚好。”魏藻德道,“现在朝廷封了不少藩镇藩爵,但是却没有封其制。而且只封其君,并无国人,更无议政。因此封君下无所制,上必猜疑,封建亦难久存。封建难以久存,则封君和朝廷便不能齐心,犹如当年王与塞君竞向敌视,早晚必有大乱!”
现在没有一个上上下下都能接受的封建法度,所以上面的朝廷动不动就想削藩,而下面的藩镇则是防朝廷甚于防虏寇。
而这套藩镇和中央之间的斗争模式,同样也适用在殖民地和大明本土之间。
殖民地其实也是个“藩”,如果没有双方都能接受的法度进行约束,朝廷还办什么殖民地给自己添堵吗还不如闭关锁国来得干净呢!
“首辅所言极善,”朱慈烺笑道,“是得有一个封其制的办法......不过
第550章 吃大户,占地盘
什么吃大户,不就是要饭吗而且还不好好要,而是一大群人武装要饭!这事儿让李自成去干才差不多,自己是大明太子啊!
朱慈烺沉吟着道:“军师的办法虽然好,可天下最大的大户好像是我家吧我这个太子带着流民去吃大户,不大合适吧”
他说话的时候,眼神就往魏藻德那里看——太子天潢贵胄,不适合带着流民去吃大户,你这个宰相赶紧挺身而出吧!
魏藻德被朱慈烺一瞧,知道要挺身而出说话了,于是就笑着道:“合适啊,怎么不合适这样的事情在隋唐两朝就出现过,根据史书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粮食不足,隋文帝便率领百官亲贵及关中难民数十万就食洛阳。隋文帝还因此得了一个逐食天子的美名!
后来唐高祖当了皇帝,也曾经因为关中缺粮而率百官饥民就食洛阳......因为准备不足,沿途还有不少人饿死。”
什么逐食天子的美名......那不就是“要饭皇上”的意思吗朱慈烺心说:自己成天打着什么“太祖高皇帝再世”的招牌忽悠人,现在好了,遭报应了,真的和朱元璋一样,要去讨饭了!
可湖南是自己前世的家乡啊!人家都说衣锦还乡,自己现在却要回家乡讨饭......
想到这里,朱慈烺叹了口气,心想:怎么就没有一个能代替自己去讨饭的名臣呢
“太子殿下!”
朱慈烺正想着,副军师的曹友义挺身而出了。
好啊......朱慈烺看着老曹,也觉得他的长相很适合去讨饭!好好干,以后青史留名,你就是要饭总戎了!
曹友义道:“臣以为殿下带人就食湖南还是太近了,不如再走远一点,去一趟广东。”
什么还要去广东要饭!朱慈烺脸上还挂着笑,心里早就恼了......目光在殿上滑动,寻找都御史英国公张世泽了——这个曹友义看上去很像贪官啊!一定要好好查一查!
曹友义还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倒霉了,还在哪儿出主意呢!
“千岁爷,率领北方流民南下就食可是个掌控湖南、广东富庶之地的机会啊!”
什么朱慈烺脸色微变,“快说说!”
曹友义笑道:“臣常听人说广东富庶,不亚于江南,那里地域广阔,水田很多,气候温暖,可以一年三熟,而且省会广州还是千年商埠,极其富庶。广州附近的佛山是天下四聚之一,盛产铁器和火铳......如此富庶紧要之地,怎么能没有咱们自己的人镇守呢太子爷正好借着南下就食的机会,带上个十几二十万人过去,就安置在广州附近,授予土地,再择其精壮,编组成新军。这样广东富庶之地,就牢牢掌握在太子殿下手中了!”
这不就是八旗兵分驻各省要冲的办法吗朱慈烺已经龙颜大悦了——刚才险些冤枉了忠良啊。
朱太子除了为吃饭的事情发愁,就在为怎么收拾广东人发愁呢!
广东账面上的田亩有将近两千六百万亩,只比陕西少三百多万亩(如果认真检查一下,多半是广东的田多),可是田税总额却只有九十九万九千九百石,比陕西的田税总额少了七十多万石!
也不知道明朝各地税额是怎么定的广东的税居然比陕西少那么多!广东人民怎么能答应这样的事情后世一个深圳就顶得上两个陕西吧现在虽然没有深圳,但是广州是天下第一商港啊!
广东的税收怎么都得加个三倍,不,加个五倍才像话啊!
另外,还有关税和商税呢!
广州从汉朝开始就是对外贸易大港,到现在都繁荣了一千好几百年了!到目前为止,广州还是大明全国的第一商港......可是商税和关税呢一年没有几百万两好意思吗
可几百万石的粮食,几百万两的银子,绝不是下几道令旨,砍几个脏官就能从广东人那里收到的。因为这年头广东人还是挺凶悍的——土客械斗冲突的事儿,从明朝中期就开始出现了!
虽然明朝的土客械斗还不能和清朝,特别清朝中后期是土客械斗相比,但是依旧在广东地区养成了一定的军事传统。
&nb
第551章 父皇,儿臣去要饭了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朱慈烺的话刚说完,兵部尚书吴襄突然想起个大事儿了。
吴襄上奏道:“太子殿下,皇上日盼夜盼,就盼着可以早日内禅,颐养天年。上回您出征湖广时就允诺奏凯还朝后就办内禅的。现在李自成多半已经被官军打死,湖广也只剩下的襄阳府的襄阳、南漳、谷城、光化、均州,还有荆州府的夷陵州、归州、长阳、宜都、兴山,以及郧阳一府尚未收复,但是告捷的大局已定......”
说得也是啊!
今天都崇祯十九年七月初二了,崇祯皇帝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朱慈烺那么孝顺的一个太子,在提前接班的问题上让父皇一再失望,良心上也说不过去啊!
可是吃饭问题也不小啊,现在至少一二百万北地难民在饿肚子,其中还有不少是军眷。
不把他们喂饱了,朱慈烺的皇位能坐安稳
吴襄也知道朱慈烺的难处,可他却希望自己的这个女婿可以早点正了大位。
只有朱慈烺登基了,他闺女吴三妹才能更进一步啊!
对了,吴三妹最近又怀上了。而郑茶姑也在一个多月前为朱慈烺生了个女儿......真是谢天谢地,吴郑两家又打平了。
可是吴襄却不想再搏下一轮,因为他已经听到风声,郑芝龙准备再送两个侄女入宫——郑家人多势众啊!郑芝龙自己就有好几个弟弟,郑家兄弟又都有一堆妻妾,家里的女儿一群群的,多送几个入宫,总能生出儿子的。
而吴家这边只有吴三妹一个孤军奋战啊!
所以吴襄就想早点把朱慈烺拱上位,然后趁着吴三辅立功和吴三妹有孕的机会,把三妹也拱上去皇后宝座。
只要吴三妹当了皇后,就不着急了,儿子可能慢慢生,总会有的!
“护国公,内禅可是大事,总要好好操办一番的。”礼部尚书钱谦益提醒道,“可是东南这边那么多北地百姓还饿着呢!最近扬州、淮安、苏州、上海都上报了抢米之乱。”
钱谦益当然是挺郑家女儿的——他是郑森的老师啊!而且郑芝龙是福建人,是“南人”,虽然没怎么参与朝廷的党争,但还是被南人党看成自己人的。
&nb
第552章 崇祯觉悟了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皇儿,你莫不是在说胡话吧”周后心疼地看着儿子朱慈烺,“是不是这些日子为国为民太操劳了”
“是啊,是啊!”崇祯皇帝也连连点头,“要不大春哥你好好歇几个月”
他的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让为父来为国为民吧!为父现在已经知道怎么当个奸诈一点的明君了!
原来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向儿子学习),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如果崇祯元年的时候他有现在的水准,早就把大明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了。
那个时候他实在太天真了,居然相信大明朝的事情都是坏在一帮贪官污吏奸臣身上!
所以他上台执政后就忙着找不贪不污不奸的好官来办事儿来挽救时局......可是没想到这个路子居然完全是错的,大明的问题根本不是出在贪官污吏奸臣身上,而是出在士大夫、世袭武官勋贵和宗室这三伙人把国家给瓜分了!
宗室不用说了,人丁繁殖日多,亲王、郡王、将军、中尉多得数都数不完,个个都得发饷,简直就是财政黑洞!
不过宗室的黑洞再大,也没大明几百个军卫的黑洞大!账面上有那么多的军户和军田,可实际上有几个能上阵杀敌的
寥寥无几啊!
几百个卫怎么都有一亿多亩田吧这些田都是国有的!既然养不了兵,收点租总行吧
还是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勋贵和世袭武官把卫所的军屯土地给瓜分了......大明的军制是以土养兵,土地没了,兵也就难养了。
世袭的勋贵武官吃军户、军屯,而读圣贤书考科举的士大夫则在吃民田、官田、隐田和商税!
通过买卖、侵占、诡寄等手段,他们这些士大夫,主要是在籍未入仕的士大夫就把天下大半的土地都吃进去了,而且不加税、不交摊派,也不纳租。更有甚者还庇护商人,通过帮商人逃税牟利!
老祖宗给举人、秀才的那点优待,全都被他们利用了去瓜分朝廷的财源税赋!
崇祯皇帝原本
第553章 走,讨饭去!
北风呼呼的响动,推着不计其数的木船逶迤向西南而行,在长江到长沙的湘江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太祖高皇帝再世”的旗帜,就在其中一艘巨大的彩画官船上猎猎飘动。
湘江两岸,还有无数身强力壮的北地难民,步行向南移动。如果从高处俯瞰,就会被正在沿着湘江向南的这支难民大军的规模和气势给震惊了。
这支难民大军的人数总有数十万众,水路并进,由大明朝抚军太子朱慈烺带领,浩浩荡荡,向南而进。
他们......是去讨饭的!
还真是牛逼了,几十万人,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全副武装,来找湖南的地主老财要饭了。不仅气势汹汹,而且理直气壮!
因为他们是奉旨讨饭!
湖南这边的地主老财要是不给饭吃,那就是抗旨,抗旨是要杀头的,且问湘江两岸,谁敢一试刀锋
而且朱慈烺不仅有刀,还有整整一个师的新军官兵,就在步行而进的难民壮丁前方。每到一处繁华的城镇,他们就会跟着巡抚何腾蛟一起入城戒严,然后拘了当地的富商士绅去码头上等候着朱大太子亲自率领的讨饭大军。
在湘江和乔江交汇处的大镇乔口,是长沙府内仅次于长沙、湘阴的第三处繁华——乔江不起眼,但是却连接着资水和湘江两大水系。因此这处乔口,也就成了来自资水的商船进入湘江的必经之口,自然就日益繁华起来了。
另外,乔口周围的土地也非常肥沃。这里是洞庭湖平原的一部分,水网密集,拥有望不到边的水田。现在正是水稻已经成熟的秋季,所以从高处远眺,入眼的都是金黄色的稻浪,间或还有一些炊烟袅袅的村落。
真是一派可以入得画卷的田野风光,而在这派风光的边缘,却出现了极不协调的场面。
无数衣衫褴褛的难民,拄着长枪,背着弓箭,挎着腰刀,有些还披着有点破烂的各色盔甲,如潮水一样涌到了被高高的城墙保护起来的乔口镇外围。
传说中的北地难民到了!
乔口镇首富,同时也是湖南最大的米商张庭粟张孝廉,这个时候正立在城墙之上,看着越来越多的难民,面如死灰......
镇子上的团丁早就动员起来了,一人拿了张老爷一两银子的赏,现在全都上了城墙。
但是却没有人敢升起反抗的念头——这些团丁可不是没见过打打杀杀的老实农民。湘江沿岸这几年也不太平,张献忠早前来过一次,李自成的兵(一些散兵流贼)不久前也来过,至于那种不上台面的草寇,那就更不用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