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可是乔口镇却凭着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张老爷带头出钱建立的团练,硬生生扛了过去——哦,也不是和钢板一样硬,而是献出了不少钱粮的情况下,紧闭城门,躲过了劫数。
但是这一次......湖南巡抚何腾蛟已经和打前站的克难新军骑兵一起到了乔口城外。
“快快,开城......”张孝廉叹了口气,回头看了眼身后一群瑟瑟发抖的士绅富商,都是镇上的头面人物,“咱们一块儿去听听何巡抚怎么说吧”
何腾蛟能说什么
他现在已经相信朱慈烺是朱元璋再世——连要饭的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跟着朱慈烺来湖南要饭的还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人留在了武昌,朱慈烺从湖广各处调集了一些粮食去救济他们,同时还让他们在方岳贡、丘瑜的指挥下修筑武汉三镇的新城——以后这些人就会安置在武汉,朱慈烺会从中挑选精壮,组成新军,还会将汉阳、武昌的军屯、官地分给他们。
还有一些跟着吴三辅、荆慕卿(襄阳知府)、袁继咸(河南、陕西总督,驻扎襄阳)去襄阳府要饭——襄阳府城和南阳府城在七月下旬的时候,都被吴三辅给打下来了。刘宗敏则退守光化、谷城,继续抵抗。
还有一些则跟着李岩、郝摇旗去荆州府要饭——荆州府还是那样,虎牙山和宜都以西被田见秀控制着,以东归了大明。
这两路也是讨饭加定居,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所有的难民都会在荆州或是襄阳定居。其中的精壮会被招募从军,余下的则会设法分配一点靠近城池的土地。
在襄阳府分地不困难,因为本来就要在那里计口均田,不过是加进去两三万户北人难民而已。
而要在荆州府分到土地就有点难了,因为李自成在荆州府均了田,土地大多有了主,想要收回可不容易。不过江陵城因为左家火并被洗了一遍,城内和附近的沙关市都空了。李岩干脆就挑了一批做买卖或者有点手艺的难民带去了江陵府,就把他们安置在城内和沙关市了。
 
第554章 还是湖南人民好啊!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大明崇祯十九年,八月初八,湖南长沙,乔口镇。
乔口镇码头,已经聚集了一批员外或是书生打扮的富贵人物。接驾的彩画牌坊已经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来了。按照大明的祖制,太子或是亲王过境,那是极为隆重的。不过明朝的王爷过去都当猪养,除了就藩的时候溜达一下,然后就是圈在封地再不动弹了。至于太子爷,那更是自幼长在深宫,老在深宫,死在深宫的命。上回太子满天下溜达还是明宣宗朱瞻基当太子的时候呢,都二百多年没出过离开京师到处溜达的太子爷了,直到来了朱慈烺这个异数,连带着难民去讨饭的事儿都干得出来......这可真是怪事儿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了!
既然有怪事儿,那就少不了有看热闹的人了。码头两边的乔江岸堤上,这个时候已经拥满了听到消息赶来的乔口镇上的百姓还有四里八乡的乡民。都伸长了脖子往东望去,还不住的互相交谈议论。
“么嘎叽,桶大巴大一个太子,哪门的就成了窖发子头头”
“呷大户嘛!打嚓脚的怕什么张扒皮家才倒款款霉,要给吃穷喽!”
“咦,那个不是张扒皮么咋还那个雕样子莫不是哈哈呆呆了”
“那是假格马嘎的,心里头亲爹爹苦啊!”
“你们几个勺儿,莫瞎说了,小心叫人听了,捉了去剁脑壳!”
一听要剁脑壳,看热闹的乡下人都不敢言语了,赶紧闭了嘴巴,瞪大了眼珠子,就想瞧瞧讨饭太子是什么模样,更想看看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张举人的倒霉样子。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谨守着名士雍容气度的张大举人和身边一个乌纱蟒袍的大官儿在低声笑谈,哪儿有一点儿要倒霉的样子难道张举人不是要倒霉,而是要走鸿运了
乔口镇上的平民还有周围的乡巴佬也就瞧个热闹,可是周边几个镇的大户,还有来自长沙的几家大米商,却都知道张举人昨天晕菜过去的事儿......
张举人是什么人
第555章 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东望长沙,西瞻岳麓,湘江北去,水天一色,沉浮谁主
在橘子洲的南头,登上一处楼阁,眺望长沙城、岳麓山和茫茫湘江的朱慈烺,这个时候已经是热泪盈眶了......
这里是他的家乡啊!他这个漂泊在外二百多年的游子,今天终于又回了让他魂牵梦绕的湖南长沙,还见到了一点如旧的风景。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昔日的亲朋好友,都还没有出生......也再见不着了!
“千岁爷,太子哥哥,您怎么哭了”郑茶姑俏生生的脸蛋儿凑了过来,好奇的问。朱慈烺这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了,大概眼睛都要哭红了,失态了已经不知道多久。周围的侍卫和太监宫女,全都半张着嘴看着他的哭腔。
这些人估计都在心里琢磨:这位太子爷是想到什么伤心事儿了想想也是不容易啊!那么大一个金枝玉叶,这两年多快三年来,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不是和鞑子开战,就是和流寇开战,还得抽空应付一帮乱臣贼子,贪官污吏。现在还得领着那么多北地难民讨饭吃大户!
为了这帮北人难民,朱慈烺可真是操碎了心!为了将正在挨饿的两百余万人从各处难民营(朱慈烺一直就很关心从北地逃亡来的难民,在凤阳、淮安、扬州、江浦、仪征等处为他们修建了难民营,以供其中一些衣食无靠之人居住),从死亡线(饿死)上带出来,长江上的水师战船、商船,运河上的漕船,泊在上海的沙船,甚至一些可以在内河航行的鸟船,都被大元帅府紧急征用。
而内阁府也行文沿江、沿赣(江)、沿汉(水)、沿湘(江)各地的府(州)、县(属州)官府全力配合,准备好当地富商豪绅的名单,以便欢迎太子带人来吃饭!
当然了,朱慈烺是讲道理的,绝不会白吃人家的饭——所有提供了粮食的富户,都会和他们把账算楚了。
吃了多少,都会翻倍补偿(一开始计划加五成,但是后来考虑到现在米价高昂,所以改为翻倍),用今后的田赋抵扣。
另外,凡是热情招待太子殿下和讨饭群众的土豪劣绅,都可以在清田检地之后,以三到七斗米的“优惠地租”,继续承租他们占有的官田、军屯、隐田,而他们提供给难民的粮食,也可以一倍半的数目计入押金。
在一系列优惠条件和太子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这一路走来,各处的士绅都还是知大体......反正是没谁敢闭门对抗朱慈烺的讨饭大军,都是乖乖的把粮食献出来!
看来大明东南的士绅还是值得挽救的......他们都是“忠绅”、“义绅”和“聪明绅”啊,看来大明养士二百多年,总算还有一点效果。
除了讨饭,朱慈烺还要沿途安置部分难民。
难民从北方一路逃亡而来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淘汰老弱的过程。所以跟着朱慈烺这一路讨饭的难民,大部分都是青壮。其中的男子,至少大半是符合新军兵士挑选标准的。
所以朱慈烺就将他们安置在了讨饭途中的安庆、九江、武汉、岳州(巴陵),还派了一些去荆州、襄阳、南昌,等讨饭大军抵达长沙的时候,原本的二百万人,现在只剩下五十多万。
根据朱慈烺的计划,长沙这边要安排二十万北人难民——占据了半个长沙城的吉王府和王府护卫的驻地,将会全部分配给这二十万难民。吉王府和其他一些郡王府、将军府,以及一些相关的衙署,也将全部拆除。所得的砖石、木料、地皮,都交给这些难民,让他们用来建筑房屋。
而长沙城外的王庄(不仅有吉王的王庄,还有荆、辽、荣、楚、岷等五王的田庄)以及王府护卫的军田,也都会赐给安置长沙的北人难民。
此外,朱慈烺还会设立一个“长沙将军府”,用来管理安置长沙的二十万难民,这二十万人如果以户为单位,差不多就是四万多户不到五万户。
除了这个“长沙将军府”,朱慈烺还在所有安置有大量北人难民的州府,都设立了一个将军府。
不过这些“将军府”和历史上清朝的那些驻守将
第556章 我们都是老封建
《谏封建议政疏》是一篇需要细品的雄文,初看的时候,朱慈烺的心思都摆在吃饭问题上,所以也没觉得怎么好。可是到了现在,吃饭问题暂时缓解,而料理湘西、广东一堆牛鬼蛇神的事情又摆在跟前的时候,朱大太子才品出《谏封建议政疏》的价值。
因为他发现,《谏封建议政疏》真正用途不是要在中国推行封建,而是可以规范已经存在的封建!
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哲所谓封建社会的划分,并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不存在封建社会。可是当朱慈烺做了两年半的大明抚军太子后,他已经认识到大明帝国这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内部,到处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和官僚统治,也不是对立的。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持久存在的封建国家完全不存在官僚体系——这意味着君主没有直辖的土地,而是将全部的国土和人民分封出去,而下一级的封臣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往下分封,直到最底层。
在大部分时候,封建君主都希望扩大自己的直辖领地,同时压缩下级封臣的领地,并尽可能的将大封臣分化成小领主。
而封建君主的直辖领地,就是由领主可以随时撤换的官僚进行治理的土地。同时也是封建君主最可靠的权力和财政基础!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直辖的尽可能直辖,不能直辖的尽可能分封小领主,实在没法才承认大领主为自己的封臣......全世界大部分的封建统治者大约都是这个思路,很少人封建主会主动减少自己的直辖领地。
所以封建是一种被动的,而非主动采取的统治方法。
因此存在中央官僚治理,并不意味着封建社会就不存在了。而中央官僚统治在整个帝国领土中的占比多少,只是说明皇帝作为最大的封建主,其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权威强弱。而在极端情况下,中国的皇帝也有可能在全境建立流官统治。但是这样的情况及其罕见,倒是政令出不了都门的皇帝比较多见。
所以基本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存在的。只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皇帝的直辖区域非常广阔,由封臣统治的地区和人口较少,而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可以管辖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可惜,这仅仅是一种错觉!
而大明帝国如今的最高统治者,抚军太子朱慈烺,就没有办将大明还剩下的半壁江山完全捏在手中。
没错,朱慈烺的确打造出了一支比较能打的嫡系新军,在籍军将的总数现在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而淮安、扬州、凤阳、江浦、安庆、九江、武汉、岳州、荆州、襄阳、南昌、长沙、衡州、广州、福州(目前尚未设立)、杭州(目前也没设立)等十六个将军府在未来的一两年间,至少还能再为朱慈烺提供二十万新兵,从而将大明朝廷的直辖新军数目增加到四十万。
其中的半数大约可以完成模范化,成为战斗力强大的野战军队——将四十万新军全部模范化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各地需要中央驻军以维持治安;另一方面模范化需要配属大量机动火炮和骑兵,这就需要大量的马匹,可南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的马匹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而没有骑兵和机动炮兵,训练水平也远不如模范军的驻防新军,充其量只能应付低烈度的治安战。可以用来震慑地方(吓唬人),但是却没有办法用他们去推平拥有强大地方割据力量的地区(真的大打出手是不行的)。
所以即便朱慈烺的军队按照预期达到了四十万人的规模,他依旧没有能力在全境建立起强有力的官僚统治。
四十万军队只是看起来很多,在分出一半作为野战军去对付北方的清兵和四川的流寇之后。余下的二十万人要分驻江北、江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大明在山东、河南也有地
第557章 怎么又有人图谋不轨?
说好了广东的事情,朱慈烺就将话题转到了湘西和施州卫。
他斟酌着说:“本朝的卫所之制,其实就是一种封建,只是法度不严,权责不明,层次不清,因而多有糜烂。好在湘西和施州卫等处因为赶蛮之役持续多年,颇有收获,因此得以维持......如今要制定法度,约束封臣,不如就从湘西和施州卫开始吧!”
“官府者官府之,封建者封建之”就是大明所面对的现实,所以制定一套可以“封建之”的法度,就成为当务之急了。这大约也是“一国n制”吧
后世新中国那么强大,也用这样的办法。如今的朱慈烺还能有什么招推平碾压是不可能的......湘西大山和夔东大山在原本历史上,到新中国才完全被中央政府控制!
朱慈烺那点实力哪儿能和新中国比真要砸进湘西和夔东大山去打治安战,那一准掉进个泥潭出不来。
而且那些山区也没啥油水,打下来也得不偿失,硬要打下去,保证打到破产。
另外,湘西、夔东的大山也不是能出帝王的地方啊!那里的地形就是高山、深谷、密林,特别容易出称霸一方的山谷之王。但同时又很难统一,所以不能形成合力,对中央政府也没有什么威胁。
“太子殿下,臣以为应该在湘西、施州卫废卫所之制,行土司之法。同时设平蛮将军府总统各处土司,制定统一可行之法度,并允许土司遣族中耆老常驻将军府,既为人质,又为议政。”
说话的是酷吏纪坤,他今天显得非常兴奋,因为朱慈烺显然已经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的酷吏生涯,估计很快就能结束了......
现任翰林院侍读的王夫之是湖南人,对湘西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当下拈着胡须道:“臣以为纪御史所言甚善,湘西、施州素来蛮荒,山高林密,黎苗凶悍,非国人武士不足以镇压。而卫所之封,向来不及土司之封。无论是湘西、施州、云贵、四川,凡遇兵事,都是土兵强过卫所之兵。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土司名至实归,卫所有封无建。因此土司之长能实心经营,而卫所之指挥都心不在任,只想着多捞油水。”
朱慈烺连连点头,他也研究过土司和卫所。在他看来,土司就是家族企业,卫所就是内部人控制的企业。
家族企业当然也有搞砸的,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也有欣欣向荣的。但是明朝的卫所内部人的产生和激励机制很负面,要当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什么的,首先就是会投胎!当然了,土司家族制也要投胎。但是明朝的一个卫往往有一堆“指挥之家”,有资格当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人往往有很多,谁能当上就得看上面的意思......就是看谁能行贿了!
而当上一卫之长后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又烂到了家。除了边军要打仗,稍微要用点心,其他卫所考核标准还是上面的喜好——也就是继续行贿!而激励机制基本没有,把卫所经营好了,当权者一点好处都没有。和土司家族的代代相传不一样,卫所不一定能传给子孙(通常是在一堆家族之间转来转去),搞好有啥意思还不如自家多捞点!
所以朱元璋的这个卫所制......真心不如堂堂正正的封建算了!
也许依着朱元璋的本意,三百多个卫中的绝大部分就是筹功和维持一下治安的。真正保卫国家的还得是九边塞君——如果没有朱允炆、朱棣的削藩,他们倒是“家族企业”,塞王是世袭的。
王府经营好了就可以传子传孙啊!如果九边塞王之中有一家可以实心用事,以三四个卫大约两万户精兵,足够消灭没有做大的努尔哈赤了。如果九家塞王都能用心,十八万精兵......呵呵,天下无敌了!
可惜塞王和皇帝之间的平衡合作,因为朱允炆的削藩而完全被破坏——要是没有削藩,朱棣这个燕王会受到其余八藩的制约,只要有点搞平衡的手腕,基本可以维持局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