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你回去后就收拾一下,咱们一块儿出发,就跟着太子爷的军船走!”
叶家鑫问:“跟着军船干什么”
“收米啊!我这些日子又搞了几条五百料的船,可以运个三四千石米。”姚大桥笑道,“你不是说去岁湖北收成不错么去年收成不错,又没有人去收租子,商路也已经断了,现在湖北农人手头一定有许多稻米,咱们赶紧收购......如果等到今天贴在汉阳门外的告示贴遍各处,米价一定会涨上许多。咱们就去你老家京县收米!”
“对啊!”叶家鑫是个富农,当然也是奸的(富农也是商人嘛),“我怎忘了......太子爷要让湖北的农人赎买田土,他们手中的稻米就有去处了,所以米价一定是涨的!”
姚大桥思索着道:“现在东南的米商已经把船开到武汉府了......咱们运米回来后马上卖出去,然后就分成两路,我再去收米。你就带上点本钱去淮南购买麦种、稻种、耕牛、雇壮工!”
“买麦种、稻种、耕牛、雇壮工是为了......租地”
姚大桥点点头:“没错!就是租地......如果没有太子爷的以米赎地之法,将来几年中湖北一定有不少土地会抛荒。因为李自成计口均田的办法太粗疏,许多分了田的农人可能会无力耕种。
若是没有交米买田的压力,他们未必会把田往外租。但是现在一定会租,而且租金不会太高,因为湖北刚刚乱过,人口少了许多,愿意租田耕种者一定不多。”
李自成的计口授田只有“授田”,没有分浮财——浮财都被李自成和他的老营兵们拿走了,也包括耕牛和农具(农具都是铁器,可以打造兵器,也可以给老营兵自家的田庄使用)。所以在荆州、承天、德安、汉阳四府,一定会出现土地过剩而农具、耕牛等生产工具不足的情况。
另外,一口授田四到五亩的标准也很“粗”。因为这一口到底是壮汉还是妇孺,是农民还是镇子上的居民,大顺朝廷的官员也不去过问,就胡乱授田了。
所以许多授了田的农民其实是无力耕种的,而那些善于营田,耕种了大量土地的富农,则在李自成的计口均田中损失惨重,许多还跑路了。
因此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湖北的荆州、承天、德安、汉
第546章 很有思想的人物
“湖广之役拖延至今,官军虽然占了上风,可是两湖之地还是被流寇蹂躏了,湖北那头搞了计口授田,官府又不肯拨乱反正,湖北的绅商算是完了......没了湖北绅商,咱们都不知道找谁收米了!”
“湖南那边也好不太多,岳州、常德两个府都过了点兵火,不少地方还有小股的贼兵出没。有些地方的刁民还曾经闹事,吃大户,抢大户,烧田契,烧债契,一片乌烟瘴气......”
“现在就怕湖广的乱子要波及江南啊!”
“波及江南怎么可能流寇在湖广这边都落了下风......”
“可是咱们不也没收多少湖广米啊!没有湖广米运去江南,江南人吃什么现在江南那边可不止江南人,还有许多流亡来的北人,一个个苦得都那样了,如果没有米吃,还不得继续闹腾”
“江南本土还有许多奴婢也蠢蠢欲动,也都苦得很,真闹腾起来可不得啊!”
“唉,怎么办呢收不到就是收不到......往年和咱们做生意的湖广米商倒了一多半,剩下的也元气大伤,没办法替咱们收足白米了。”
“他们有什么办法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农人也惜售......”
“我看这天下还得乱啊!”
秦淮河畔的一处酒楼里,一群从湖广买米回来的米商,正聚在一起,一边吃酒,一边议论着时政。
大明的言论早就宽了多少年了,老百姓说话没什么禁忌,有什么都敢往外讲,所以消息和谣言都传得很快。
而他们这些米老板现在说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情况!
湖广的乱子闹得有点大......当然了,对朱慈烺而言,湖广现在的局面还是挺理想的。
湖北的士绅奸商被李自成整垮了,也就没有能力阻止朱慈烺吃下李自成留下的土改胜利果实——李自成又当了回冤大头!在湖广折腾了半天,搞了个计口均田,结果都便宜朱慈烺了。
现在朱慈烺可以通过赎买政策,让湖北这边得到土地的农户在未来五年缴纳数千万石的粮食!
而且,由于湖北的土地比较平均了,也没有土豪劣绅去包办把持,五年后朱慈烺的朝廷依旧能收到比较多的田税。一亩征个一二斗米,光是湖北就能拿到不下一千万石!
湖南的情况当然差一点,只是被李自成撸了一遍,没来得分田分地。但是洞庭湖平原周围的土豪劣绅也都损失惨重,很难抵挡朱慈烺去清屯检地。虽然做不到湖北那么彻底,但是在长沙、岳州、常德三个府搜刮出一千几百万亩的军屯、官田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果再加上武昌、黄州(也未被李自成占领)、汉阳三府地面上的军屯和官田,两千万亩都拿下了!这两千万亩按照东南军屯司的办法收租子,一年就又有八百万石进账(还有两百万石是“费用”)。余下的湖南州府和武昌、汉阳、黄州的私田多少还能找补一点,整个湖广未来年入两千万石都不是问题......这还没算工商业的税收呢!
另外,朱慈烺还得了个江都武汉府,以后在长江中游就算有据点了。
所以湖广之役看上去“憋屈”,还让李自成假装活着,但实际上的收获可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这些巨大的收获都是长期的,而且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消化......可是一场粮食危机,眼看着就要在东南半壁爆发了!
在这座酒馆里面扯闲篇的都是湖广江南两头跑的米商,对于东南缺粮的问题,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其实东南却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先李自成、张献忠轮番蹂躏湖广的时候就开始缺了,在左良玉收复湖广大半后稍有缓解。
但这一次事情闹大了——之前李自成和张献忠对湖广的蹂躏只是针对表面,几座大城市掠一把算完。而这一次李自成闹了土改,可算是挖了地主阶级的根,而且还挖了大半年,现在还没完呢!
所以朱慈烺的头还有的好疼呢!
南京皇城,黄江和苏生这两个大皇商这个时候也在向朱慈烺报告东南各处粮食紧张的事儿。
“千岁爷,即便有一些湖广米运到,也平抑不了东南各大城镇的米价,市面上的糙米,普遍已经涨到四到五两银子一石了,而且还在继续看涨!”
&nb
第547章 太子原来是要饭的
王夫之当然是儒家大思想家,大大的儒,纪坤这个“法贼酷吏”在儒家思想方面是不能和他比的。不过王夫之对儒家的贡献主要在“大道”方面,比如气一元论、心物之辩、名实合一、人性论等等。是教儒家弟子怎么认识世界的——儒家不是“官家”,不仅有为官行政之道,而且也是有大道的,也就是儒家的世界观。说人话就是儒家认为的宇宙万物等等的......王夫之主要就是搞这方面的大儒。
当然了,他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主要就是均天下,反**之类。现在的李自成倒是挺合适给他当明君的!
而顾绛则和黄宗羲,以及那个被逼成为酷吏的纪坤则是一个路数,都是以政治、经济、法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另外他们仨都东南人口稠密之地的读书人,当然知道人多地窄的苦处。
看着王夫之一脸的不服,顾绛笑了笑道:“而农兄只在湖广之间游历,没有去过江南,也没有去过中原,自然不知道江南人口之密,也不知道这些年来中原日益苦寒。如今天下之祸,乃是天灾、**和人丁滋生繁衍过多合力所致。一个均平......呵呵,你们湖广地宽粮多,愿意拿出一些和流亡而来的北人均平吗”
“这......”
王夫之居然被顾绛三言两语就怼得没话说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地域观念是很浓的,哪怕对湖广的贫下中农而言,也是不肯和逃亡而来的外乡人均平的。
这均天下,只能各自在各自的家乡均......可这样一来,人口众多或是气候极端的地区怎么办现在闹将起来,乱了天下的,也不是地宽民安的湖广、四川、两广的百姓啊,甚至不是人多地少的东南。而是同时受到人口、气候、外患三重压力的北地中原!
这明朝的崩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各地发展极度不平衡,而朝廷又缺乏调配资源和财富的能力。
如果大明朝廷能够充分调动湖广、四川、闽粤的力量,平定中原,甚至推平东虏都是可能的。
如湖广一年二百万粮税,四川一年一百万粮税,广东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一年九十九万粮税......简直就是瞎胡闹啊,对这些地方,崇祯那点加征算个屁,必须狠狠的加,加个十倍还差不多!
而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这些省份,因为小冰河期的灾难和东虏的入侵,急需得到国家的救济,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加征催逼。
可是大明朝廷因为定都北京,对湖广、四川、闽粤这种距离较远的省份控制能力不足,所以也就调动不了那里的资源。
不过现在大明朝廷已经被朱慈烺拉到了南京,而且还组建了南明版的北府军团,并且同福建海贼头目郑芝龙结盟联姻,又组建可在长江上作战的强大水师。从而具备了依托长江布署北军,以镇压东南、湖广的能力......这一次的湖广之役,他又借李自成的刀杀了杀湖广地主士绅的威风,对湖广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了!
纪坤叹了口气,插话道:“那么多北人攥着刀子跟着太子爷南下......就是来江南、湖广、闽粤均贫富的!咱们这些东南的读书人,只能顺,不可逆,顺着他,许还能做些事情。”
一旁的黄宗羲却摇了摇头,低声说:“是均贫富,还是要饭吃......现在还不好说!”
“要饭”纪坤看着黄宗羲,“怎么说”
黄宗羲拈着胡须,笑道:“太子殿下借李自成的刀砍了士绅田主,谋夺了湖北几千万亩好田,可同时也被李自成算计了一道......湖广之役拖得太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全了结。现在武昌这边没有多少白米可以东运,而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的米价一天比一天高,一石白米的价格已经到了四五两白银。东南的小民还能挣扎求活,而北来的流亡可没什么底子,用不了多久都得饿死!
太子殿下靠北人的刀兵掌权,能不顾他们的死活”
纪坤拍了拍大腿,“对啊!太子殿下不能不管那些北人的死活......可是他怎么管呢没有粮食啊!”
“有粮食的!”王夫之道,“湖南还有粮食。”
“有多少”纪坤随口问了一句。
&
第548章 要吃饭吗?给我们议政之权!
“要饭的明路”王夫之轻拈着胡须,有点哭笑不得。这个纪坤自己是个得罪人的酷吏,还敢满口胡言,就不怕有人告他一个谤君之罪吗
谤了君还不知错的纪坤思索了一下,道:“本朝向有捐纳之例,但是捐纳所得怎么也不至于补上两千万石的亏空......而且太子现在推行官绅商民一体纳粮交税,一个空头官身也没什么用处。至于实缺,也没那么许多可以卖啊!”
黄宗羲道:“可以用议政之权换米啊!太子也不是下过令旨,让各地以商税上缴数目多少为准,推荐议政官吗”
“倒是个办法,可是......”纪坤摇摇头,“光是一个议政之权怎换得到两千万石大米按照现在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市价,那可是六千万两银子啊!”
“六千万......”王夫之道,“借粮如何以将来的田税相抵。借两千万,抵四千万!”
到底是大儒......账还是算得不错的!那些米搁在家里也是发霉,借给朱太子还能抵双份田税,收益率还不错!
黄宗羲补充道:“还要设立议政之所,同治天下!”
顾绛又补充道:“不仅要议政,还要论税!只有合天下之私才能成天下之公,此乃王政之议也!”
这个顾绛的思想是很落后的,他在《日知录》中曾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这就是公开肯定自私自利啊!
大公无私什么的,顾大儒是不相信的!
所以他主张“合私为公”,也就是合议出一套符合“众人之私”的办法,就是“公”,就能天下大治了。
纪坤则道:“还是应该复封建,明法度!”
这位纪御史是半封建的卫所出身,深知半封建的弊端,同时他也觉得现在的天下碎成这样,要完全恢复郡县,立即重建中央集权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官府者官府之,封建者封建之”。
“不可不可,”顾绛摇摇头道,“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黄宗羲笑吟吟插话道:“宁人(顾炎武的字)兄刚才还说,只有合天下之私才能成天下之公吗咱们家里面的些许产业是私,那些割据一方的豪强手里的军队、地盘难道不是私吗”
黄宗羲在封建问题上的主张和纪坤类似,都认为不可能完全恢复中央集权,而且他反对还都北京,认为北地贫瘠苦寒,根本养不起诺大的首都。北京城内的人口比九边重镇的兵将加一块儿都多,为了供养他们,光是漕米每年就得运去几百万石,更别说其它各种从东南运去的消费品了。
而漕运的运力也是有限的,往北京运了几百万石,那么供养九边的物资就少了几百万石!经年累月下来,九边能不疲敝吗
所以置九边还不如封九塞,问题只是这么让九塞封君各安其分,为国守边
黄宗羲说:“朝廷想要收回那些人的军队、地盘,那就得兵戎相见了......现在鞑虏占据中州,流寇盘踞西北扰乱四川,咱们自己再打,那不是亲者痛,仇者快了
而且现在北地中原也行了计口授田,所行之政和东南是不一样的。如果强以东南之法行北地,只怕会将北地一千数百万生民都变成仇寇!”
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东南,而中原、西北、东北的人口比较少,所以能推行计口均田——这事儿在朱慈烺看来简直是“金手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搞过很多次。
历史上的大清朝就玩过,比如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其实就是一场均田,直接派兵去圈住湖广的地方的一些人口稠密的村庄,全部给押去四川分田地......
现在东北没什么人不提,中原、西北的计口均田已经在搞了,等大明收复的时候,牢固的利益集团早就形成——这个和湖北还不一样,湖北只是让李自成搞了几个月,即便如此朱慈烺也要承认湖北均田的现实。
所以将来必须有一个不同于东南的制度,去保护均田农户的利益,要不然一千多万人都
第549章 我们不是要饭的,我们是吃大户的!
你们这帮封建余孽还想民主
朱慈烺面子上还保持着平静,心里面却早就开骂了。他当然不是反对民主了......他在后世是70后,成长的年代正好是西方自由世界最牛逼的时代,所以他并不认为民主不好。
但是在他看来,就南明的这帮士大夫根本不配有民主!
现在已经是西历的1646年了,如果不是他朱慈烺牛逼,扬州人纪坤多半被多铎的清兵打死在扬州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