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也不能说一点意义没有,至少离袁绍的遗愿近了一步嘛。只是不知道他这魏王能做几天。
“大王什么时候起程”
“我再等等,让朱桓先去。”孙策笑了一声,又道:“钟繇在襄阳,应该没问题吧”
郭嘉也笑了。“大王放心吧,他与二将军相处得很融洽。收到消息后,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了。”他顿了顿,瞅了一眼趴在孙策身边的孙尚香,又道:“可惜三将军还小,要不然的话,让三将军去豫州也不错,大王可以安坐建业,雄视天下。”
“对哟,对哟。”孙尚香一脸严肃的表示赞同。“要不等几年再打吧。”
孙策曲指轻弹她的脑门。“着什么急,天下之大,超出你的想象,够你打一辈子的。”他眨眨眼睛。“有没有想好挑谁做军师、大将”
孙尚香摸着脑门,嘿嘿笑道:“军师就不用了,阿节挺好的。大将嘛,我还要看看,远征不比就近作战,当然要挑最强的,以一当十都不够,要以一当百。”
“你看我行不行以一当百可能有点勉强,当二三十还是可以的。”
孙尚香大笑,抱着孙策的脖子晃着身体。“王兄,你就别拿我开心了,我哪敢指挥你啊。你坐镇后方,为我押阵,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心满意足了。”
“嗯,给你做辎重校尉,连上阵的资格都没有。”
孙尚香笑得脸色泛红,吐吐舌头。“哪有,你是元首,我是爪牙嘛,你说往哪儿打,我就往哪儿打。”
“我家兄弟姊妹八人,这个幺妹最狡猾。”孙策笑道:“祭酒,你的功劳不小呢。”
郭嘉难得的谦虚。“都是三将军资质好,也是大王言传身教有方,臣只是略尽绵薄之力。三将军,看在我这个先生的面子上,带上我家阿奕吧”
“他若是敢来,我当然欢迎。”
“哈哈哈……”孙策大笑,指着郭嘉说道:“强母生弱儿,回去和你家老虎说,让她赶紧改改脾气,现在还来得及。再过几年,想改都来不及了。”
郭嘉笑着拱拱手。“大王金口玉言,一定不会错,我马上就回去转告夫人。”
孙策和郭嘉说笑了一阵,考问了孙尚香和徐节对当前形势的看法。羽林卫有守宫之责,她们常年住在左右,军师处的重大会议几乎都会参加,有了疑问随时可以发问,孙策、郭嘉甚至张纮、虞翻只要有空,都会尽心回答。说起来,孙氏兄弟姊妹中,孙尚香接受的教育是最完整的,从五六岁起就由孙策安排,接受系统的训练,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她的进步也有目共睹,分析起时事来有板有眼,远远超出同龄人,就连军师处的参军也未必能及。
正说着,侍从胡综走了进来,报告说水师都督甘宁有军报送到,正在军师处抄录备案,很快就会送来。孙策坐起,看看郭嘉,郭嘉会意,起身告辞,赶回军师处了解情况。
甘宁之前有消息来,说与太史慈等人商议,决定大范围游击作战,牵制冀州、幽州,按照时间计算,他现在应该到了幽州,能否敲山震虎,吸引袁谭、刘备的注意力,对接下来的战事非常重要。他在冀北的战事虽然成绩不错,意义却不大,水师孤军深入只能是偶然事件,一旦有了防备,再想重施故技就难了。相比之下,对幽州的攻击要可行得多。
——
军师处很快走完了相关程序,将甘宁的军报送到了孙策面前。
了解完甘宁与关羽交战的经过,孙策很满意,甚至是松了一口气。甘宁见好就收,没有冒险冲击关羽的大营,表明甘宁虽然粗勇好杀,却并非鲁莽之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对于独领一部的水师督来说,这比勇猛更难得。
步骘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他接应甘宁的部署不仅得到了甘宁的欣赏,
第2068章 顾雍(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跨出宫门,朱桓停住脚步,按着怦怦乱跳的心口,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吴王担忧的目光让他很受伤,但他也清楚,吴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想通过军师处的质询绝非易事,一向眼高于顶的汝颍人肯定会百般挑剔。他多次参加类似的质询,太清楚这些汝颍人的禀性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
他本以为吴王会直接任命的。朱然、陆议外放之前,都没有类似的流程。
一想到这件事,朱桓就有些郁闷,但他又不敢掉以轻心,好容易得来的机会,他可不愿意就此放弃。他站在宫门外想了想,翻身上马,决定去找建业令顾雍商量商量。
吴县人在建业的很多,能让他信服的却很少。顾雍不仅和他一样是吴县人,还有和他类似的经历——从吴王过江开始,顾雍在会稽做了八年的郡丞,直到最近才被任命为建业令。顾雍是吴县顾家子弟,又是蔡邕的得意弟子,还是吴王任会稽太守时的郡丞,这么久没有提拔,总算提拔了又只是一个县令,而不是郡守,这实在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恶意。
如果他是顾雍,他肯定接受不了。
朱桓一边想着心思,一边策马来到建业县的县寺,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自己大步进了门。他是常来的,县寺外的郡卒都认识他,纷纷行礼,却没人来拦他。朱桓快步来到中庭,顾雍正在堂上处事公务,两个掾吏跪在面前连连叩头,涕泪横流。
“国家自有制度,你们家中人口多,负担重,可以提出申请,县里解决不了,会向郡里反应,向大王反应。收受贿赂是违法的,就算轻微,记在考评簿里也会影响以后迁转,若是严重了,成了赃吏,不仅误了自己的前程,还会让家族蒙羞,子弟受到连累,不值得啊。”
“明廷教训的是,明廷教训的是,小吏下次再也不敢了。”
“去吧,好好反省,把收的东西都还了,把扣的船修好,尽快还了,不要影响百姓的生计。”
“喏。”两个掾吏叩了两个头,转身去了。看到朱桓时,满面羞惭,连头都不敢抬。
朱桓上了堂,笑道:“元叹兄不仅理事,还育人,真是令人钦佩。”
顾雍看了朱桓一眼。“稍等片刻,我手上还有两份公文批一下,马上就好。”说着,命人上茶水点心。
“不忙。”朱桓说着,在一旁的走廊上坐下,远远地看着顾雍看公文。顾雍看公文不快,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时放下叹息,又让人取其他的公文来对照。朱桓茶都喝得饱了,他还没看完。朱桓有些着急,却又不好多问。他知道建业令不好做,顾雍又是个谨慎的人,做事追求滴水不漏,考虑起来很费神。
过了很久,顾雍处理完了公务,来到朱桓面前,拱手致歉。朱桓递过一杯茶,笑道:“又出了什么事,这么纠结”
顾雍摇摇手。“能浅任重,惭愧,惭愧。休穆,看你一脸喜气,这是外放了”
朱桓惊愕地看着顾雍。“元叹兄,你真是神了,这都能看得出来”
“这么说,我说中了”
“说中了,说中了。”朱桓兴奋不已。“可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
顾雍笑笑。“因为我想不出除了外放,还有什么事能让你这么兴奋。”
“呃……”朱桓大窘。“元叹兄见笑了。”
顾雍祝贺了朱桓两句,又收起笑容,问起朱桓来意。朱桓就要即将统兵前往兖州作战,出发之前还接受军师处质询的事说了一遍。顾雍听了,忍不住问了一句:“伯言做你的副将兼军谋”
“是啊,我也很意外。”朱桓的眼神有些躲闪。顾陆两家联姻,顾雍的夫人就是陆康的女儿,陆议脱颖而出,不仅对陆家意义重大,对顾家同样很重要。陆议连续两战取得大捷,甚至还淹死了对方的大将,很多人都以为陆议这次要升职,很可能会主持对兖州的战事,没想到这件好事落在他的身上,陆议反成了他的副将,这让人有一种他抢了陆议机会的感觉,所以他才要第一时间来向顾雍通气,以免引起误会。
顾雍拿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慢慢的咀着。朱桓心中不安,正待解释,顾雍摇摇手,示意朱桓不要急,将嘴里的点心咽下去,又喝了一口水,擦净了嘴,才不紧不慢地说道:“休穆,你我至交,我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用担心太多,尽力去做便是。大王对你期望甚厚,千万
不要辜负了他。”
“那是自然。我只是有点捉摸不透该怎么打。”
“一个字:稳。”
朱桓目不转睛地盯着顾雍。顾雍却不肯再说,朱桓再三拱手,他推辞不掉,这才解释道:“你知道对大王为说,兖州是什么吗”
“请元叹兄指教。”
“兖州是一块砺石。”
朱桓眼神微闪。“那我就是大王要磨的刀
第2063章 望风而逃
朱桓准备了两天,拿出了一个让军师处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方案。
跟随孙策征战六七年,大大小小的战役十余次,听过军师处无数次的质询,他对怎么做方案并不陌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了然于胸。他拿捏不定只是孙策对他的具体期望,听了顾雍的点拨,确定了主要指导思想,剩下的对他来说并不难。
至少拟定方案没什么困难。
顺利通过了军师处的质询,朱桓随孙策来到殿中。朱桓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孙策满意与否,在他接受质询的时候,孙策很平静,看不出他的心情好坏。
“方案不错。”入座之后,孙策先给朱桓吃了一颗定心丸。
“谢大王。”朱桓如释重负,强忍着没笑出声来。
“能执行到位吗”孙策瞅瞅朱桓,也笑了。“伟则,取些冰饮来,我们的朱大将军满头是汗。”
胡综忍着笑,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朱桓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大王,你就别取笑臣了。第一次担当大任,臣心里没底得很。”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好事。休穆,你不缺勇气,缺的是耐性。这几年算是有所长进,这次好好打,让我们看到你的成绩。”
“喏。”朱桓心中一暖,连忙答应。
胡综端来冰饮,孙策取了一杯,朱桓也取了一杯捧在手中,他小心翼翼的啜了一口,凉意沁人,浑身通泰。喝了几口,他慢慢冷静下来,思考着孙策说的话,知道孙策还不放心,担心他想得到,做不到,临事激动,又忘了章程。
“请大王放心,臣此去兖州,有事必和陆议商量。陆议虽年轻,却比臣稳重,有他参谋,时时提醒,臣一定会受益良多。若有分歧,能纳陆议之计则纳之,不能纳陆议之计,臣则……”
“则行之。”孙策放下手中的冰饮,摆了摆手。“休穆,我只是希望你耐心一些,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让你唯唯喏喏,如提线木偶一般。若是为此,我何必让你上阵,派三将军去好了。”
朱桓有点不好意思,心里却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别人的意见要听,但决定一定要自己做。有功不让,有过不诿,要有一个大将的担当。”
朱桓用力地点点头。“喏,臣记住了。”
“嗯,你再跟我说说,谁帮你出了主意”孙策斜睨着朱桓。“你别想瞒我,这不是你的风格。”
朱桓嘿嘿笑了两声,再次拱手施礼。“生臣者父母,知臣者大王。臣不敢有瞒,臣领命之后,去见过顾雍。”他顿了顿,又道:“他是臣在建业不多的好友。”
朱桓随即便将与顾雍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孙策静静地听着,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听到朱桓方案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有人指点过朱桓,考虑到朱桓那眼高于顶的脾气和他极其有限的交际圈,他猜到可能是顾雍,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作风除了顾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是对朱桓来说,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真到了战场上,他的本性一定会释放出来。方案做得稳妥些,就算放肆也能有余地。
孙策又和朱桓商量了出征的将校人选,安排好出征的日期,就让朱桓出去准备了。大军出发在即,朱桓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他独坐了片刻,军谋处送来抄录后的方案,孙策又打开看了一遍,过了一会儿,郭嘉进来了。
“大王还没休息”
孙策说道:“再看一看朱桓的方案。”
“方案没什么问题,就看执行得如何。不过有陆议做军谋,应该问题不大。其实说起来,仅人选而论,陆议比朱桓更合适。大王保护陆议,不想让他承担太重的责任,是对他的爱护,却有点不公平。”
“有什么不公平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天下那么大,路那么长,本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走完的。”
“那倒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拔苗助长是害他。”
孙策合上方案,看向郭嘉。“猜猜是谁给朱桓出的主意”
“顾雍。”郭嘉不假思索。“我一听就知道了,除了顾雍,不会有别人。”
“你对顾雍怎么看”
“我不喜欢这个人。”
“为什么”
郭嘉摇着羽扇,沉吟良久。“此人是瑚琏之器,与臣禀性不合。”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郭嘉虽然放荡,却也不是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他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瑚琏之器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从郭嘉这种讨厌礼法的人嘴里说出来。
郭嘉实在对顾雍没什么好感,主动转换了话题。朱桓的方案很稳妥,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他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钱粮消耗也成倍增加。郭嘉建议,在将战线推进到兖州境内以后,尽快恢复豫州的生产,不仅要赶上宿麦,最好还能抢种一些其他的作物,比如芋头、薯蓣(山药)之类的,再从徐州买一些小猪来放牧,到年底就能吃上肉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组织百姓打渔。豫州水系发达,水产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孙策表示同意。郭嘉是豫州人,军师处也有不少豫
第2070章 商机
人在做,天在看,刘备在涿郡干的那些事终于结出了苦果。千夫所指,不知道他这个中山王会不会无疾而终。
袁权递过布巾,孙策擦了嘴。“中山出逃的人多吗”
“往哪儿逃”甄宓反问道:“周边都是刘备的地盘,根本逃不出去。我阿兄是从草原上绕了一个大圈,赶到辽东,这才搭上了船,仅在路上的开销就能让中户破产,普通百姓哪支撑得起。就是这样,还有两个孩子得了病,死在路上。”
甄宓吸了吸鼻子,撅着嘴,眼眶有些湿。
孙策也收起笑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个时代出远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土不服、劳累、盗贼,随便一样都可能要了命,民间有句话,迁徙等同伏法,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都很小,无事尽量不出门,一辈子就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让普通百姓翻山越海,长途跋涉,来到中原,这根本不现实,就算袁谭、刘备不拦着,他们也未必能活着走到目的地。
兖州、青州的百姓迁到豫州和江东屯田,也是花了几年时间逐步迁移,还是在沿途郡县尽可能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为了让这些人平安到达,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你三兄在哪儿我见见他,问问情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