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谢大王。”甄宓又高兴起来,眉目生春。“大王,太史慈会出兵吗如果太史慈出兵进攻,中山人可以响应的。”
“你二兄静极思动,又想带兵了”
“这倒不是,谁不想平平安安的啊,可现在刘备入主中山,平安不可得,只好奋起一击了。中山近燕代,原本民本就剽悍,也是出精兵的地方。如果大王能支援一些军械,就算不能赶走刘备,给他找点麻烦还是足够的。”
孙策笑着摇摇头。“你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身处是非之地,还是低调些比较好。安份守己,刘备或许不会主动找事,最多讹点钱粮,真有了军械,刘备就算拼了命也要灭了你们甄家。除非你二兄能招募到足够的兵力与刘备对抗,可是那样一来,需要的军械太多,我就算给他也运不进去啊。”
“这倒也是。”甄宓托着腮,眨着眼睛,若有所思。“可是就这么坐等,真是憋屈啊。”
“想出气”
“是啊,就是想给刘备找点麻烦。”
“那倒有个办法,就是不知道你二兄敢不敢干。”
甄宓又兴奋起来。“什么办法快说,快说,大王,你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嘛。”
孙策无声的笑了。刘备,你可别怨我,是你自己造的孽。中山靖王之后嘿嘿,中山靖王要被你害惨了。他若是在天有灵,一定不会认你这个冒牌子孙的。
——
第二天,孙策就接见了甄尧一行。甄宓年近三十,五官端正,相貌出众,言谈举止都很得体,见到孙策时跪拜进退,一丝不苟,看得出事先认真演练过。其他人也有些紧张,连看孙策都不敢看。甄宓已经亡故的长兄甄豫的儿子甄像正当弱冠,一表人才。
甄家的基因也很强大,几个人站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
孙策问了些甄家的近况,又问了些旅途上的见闻,然后问起各人的才能,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甄俨挑这些人出逃是花了心思的,几乎都是家族里年轻才俊,读过书,做过事,有的擅长做生意,有的经常出远门,有的武艺不错,统领过家中的部曲,有一定的带兵经验。
孙策很满意。他留下甄像在身边做侍从,其他人则按照各人的能力和兴趣去不同的部门应聘。既然有真才实学,就走正规的渠道,免得落人话柄,对将来升迁反而不利。甄像是甄逸嫡孙,也是下一任的甄家家主,甄俨将他送到建业来,象征意义很重,自然要优待一些。
甄家来到建业,虽然带了一些随身细软,毕竟有限。孙策答应了甄宓的请求,让她带着几个有出海经验的人去船官挑选大船,准备出海捕鱼。在任何时代,商人的冒险精神都是最强的,只要有利可图,他们无所畏惧。远海捕鱼在渤海已经得到证实,风险可控,黄海、东海只是反应慢了一步,还没有铺开,甄家想抓住这个机会,既能解决孙策的实际问题,又能积累财富,公私两便,孙策自然不会拒绝。
甄尧毕竟年长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比甄宓丰富
。他和甄宓商量后,拿出了带来的细软,又通向甄宓向袁权等人借贷了一些,筹集了近千金,向船官租借了十条海船,又高薪招募了一些水手、渔夫,又与张纮签订了相关的收购条件,这才出海捕鱼。为了保鲜,他还订购了大量的冰块,这是在来的路上就准备好的,已经和相关的海商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孙策没有直接过问,但他对甄尧所有的操作都一清二楚。术业有专攻,甄尧虽然看起来像个读书人,真正擅长的还是商
第2071章 不识时务
定陶。
李进按着刀环,站在城头,静静地看着委迤而来的豫州军,嘴角轻挑,带着一抹不以为然的冷笑。
江东儿终究不堪大用,像孙策那样的奇才毕竟是少数。朱桓勇则勇矣,可惜无谋,不识兵机。如果他提前半个月,抢在秋收结束之前围城,或许会有威胁。定陶城坚固,易守难攻,只能围困。如今秋收已经结束,定陶城里的粮食至少可以维持三个月,他想破城,至少要三个月以后。
至于三个月以后怎么办,李进暂时不去想。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没什么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既然上次在浚仪没淹死,他相信上苍不绝李氏,一定会有转机。
校尉李封大步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看城外的豫州军,故意撇了撇嘴。“满宠这酷吏,真的甘心做江东儿的爪牙啦,居然做了前锋。不过这孙策还真是慷慨,别的刺史都不带兵,满宠却能指挥数万大军。他是故意做给我们兖州人看的吧”
李进没有接李封的话题。虽说是同宗,他对李封却没什么好感。只是用人之际,李封又是定陶大姓,他不能不给三分面子。
“城防如何”
“放心吧,万无一失。”李封拍着胸脯,指着远处满宠的战旗说道:“此战过后,满宠如果还活着,会安心做个酷吏,永远不再带兵。”他摸了摸胡须,又有些迟疑。“不过,将军,粮食只够三个月啊。”
“三个月足够了。你忘了陈公台、沮公与都说过么,孙策已是强弩之末,他坚持不了多久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十余万大军,四面征战,他就算有钱,还能有那么多粮放心吧,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来逞一下淫威。用不了三个月,攻不下这城,他就只能撤退。”
李封没吭声。他知道李进想报仇,可他没有报仇的心思。如果不是孙策非要夺世家土地,他早就降了——不仅是他,兖州绝大部分世家都是这么想的。谁知道孙策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一步也不肯让,但凡灵活点,至于闹到现在这个局面么。
让孙策吃点苦头也好。吃了苦头,他才有可能让步。至于李进,他不肯投降也没关系,到时候绑了他,送给孙策当见面礼。可惜,这次统兵的不是孙策本人。
见李封出神,眼神闪烁,李进咳嗽了一声。李封一惊,连忙笑了两声,掩饰自己的不安。两人又说了几句城防的事,李封便托辞查看城门,转身走了。李进也没拦他,独自站在城头,想自己的心思。
定陶在济水北岸,南门紧邻济水,无法展开兵力。满宠要攻城,首先得渡过济水。渡水本是一个阻击的好机会,但李进没有这个计划。他清楚双方的实力,满宠这一万多人是从二十豫州兵中精选出来的,战力不弱,曾与董昭打得平分秋色。他就算出城截击也没有取胜的把握,万一损失太大,兵力不足以守城,定陶就算是拱手相让了。
即使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他相信朱桓也不会让满宠独自攻城,后面肯定还会有大军,以及骑兵。李典说过,江东军的骑兵数量虽然不多,却极精锐,虞县一战,阎行以甲骑突击,轻骑追杀,险些直接要了张郃的命,两千冀州骑兵转眼就没了。
李进没有那么多骑兵,也不想冒这个险。他就守住定陶城,看着满宠、朱桓顿兵城下,无功而返。
满宠没有轻易渡河。他在济水以南扎下大营,然后安排斥候四处打探消息,尤其是定陶城周围的庄园。他派人去联络,宣讲豫州的真实情况,劝他们投降,不要自寻死路。这是最后的机会,等大军到了他们庄园门口,他们再想投降可就迟了。
身为兖州人,满宠尽一切可能的想劝降,但效果却不怎么样,只有两家接受了他的建议,表示归顺,带着钱粮和部曲来助阵。绝大部分世家都大门紧闭,根本不让满宠的使者进门。虽然知道兖州迟早会落入孙策之后,但他们还是希望多坚持一阵子,直到孙策让步。
满宠也没办法,只能表示遗憾。
两天后,朱桓率领步骑两万多人赶到定陶。他同样没有急着进攻,只是派人搭起浮桥,命阎行、文丑各率两千骑兵渡河,打探情况,隔绝交通,阻击可能到来的援兵。
李进在城上看得清楚,不屑一顾。除了董昭,他没有其他的援军可以指望,即使是董昭,现在也不可能赶来增援,他一定会等到朱桓、满宠攻城不下,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击。朱桓很谨慎,却不识时务,白白浪费时间。
——
山阳郡,金乡。
纪灵勒住了坐骑,看着远处城头竖起的战旗,笑了一声。
城里虽然有千余士卒,但这些豪强部曲根本不是臧霸等人的对手,没用一个时辰,孙观就拔得头筹,登上了城墙。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夺的夺。吴王的命令简单而清晰,兖州世家不识时务,贪得无厌,那就让他们一无所有。
&nb
第2067章 初上阵(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铁弹落地,震动了瓮城,也震动了城中守军的意志。
看着倒塌的城楼,看着地面深深的大坑和被殃入的同伴,无数人都傻了眼。抛石机见得多了,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抛石机。这要是打在身上,岂不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至亲也认不出来啊。
济阳令吴朗虽然没有像吴质一样直接尿了裤子,却也吓得不轻。济阳属陈留,董昭入境时,济阳便降了,后来一直听从董昭的命令。这次吕范来,第一个目标就是济阳,还在城外摆出如此严整的阵型,分明是要给济阳一个教训,对形势的严峻,他自认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可是看到这铁弹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
一个县城而已,守军不过两千人,而且大部分是各家的部曲、依附,算不上什么精锐。就算吕范不亲自上阵,兵曹掾卫恂率领的郡兵也足以攻克济阳,摆出这么大的阵势已经足够,根本用不着动用威力如此巨大的抛石机啊。
他是想把我济阳城直接砸烂吗
吴朗有些慌,命人赶紧去找县丞吴质。吴质是董昭的郡人,董昭主兖州事,吴质前往依附,被派到济阳来做县丞,协助他守城。现在济阳面临覆灭之祸,他自然要找吴质商量。
吴质很快来了,只是脸色难看,走路的姿势也不太正常,离吴朗还有好几步远,他就停下了,躬身施礼。吴朗心慌意乱,也没有多想,指了指损毁的城楼,直接问道:“季重,你看到了吧”
吴质苦笑。他知道吴朗想说什么。吴朗是陈留吴氏族人,吴匡被袁术杀了,吴懿兄弟在益州,和曹操结了姻亲,吴朗自然不肯向孙策低头。原本张邈在郡,双方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吴朗一家也没主动惹事,就当孙策不存在。董昭入兖州,吴家举济阳以降。吕范来攻,他已经将家属送到昌邑,自己孤身留守,想着若能守住济阳,固然可以立功。实在守不住,杀身成仁,也算为家族尽一份力。反正孙策入主兖州后吴家也是家破人亡,索性一搏。
只可惜,他的勇气被铁弹一举击得粉碎。这些世家子弟,平时高谈阔论,真到了关键时刻,当不得大用,难怪董昭看不上他们。董昭留吴朗守济阳,却没指望吴朗真能守住济阳,只不过例行公事罢了。
“质看得很清楚。”吴质神情凝重。“明廷尽力就好,实在守不住,董将军想必不会怪罪明廷。众志成城,董将军相信明廷与城中诸君。”
吴朗的脸颊抽了抽,欲言又止。他想到了昌邑城中的家人。他很清楚,吴质就是来监视他的,如果他不战而降,他的家人就死定了。从举城依附董昭的那一刻,他就没有回头路了。
他如此,那些兖州世家也是如此。
见吴朗不说话,吴质接着又道:“孙策凶残,与天下士大夫为敌,豫州世家的殷鉴在前,兖州又岂能例外这不是天下易姓这么简单,而是关于衣冠荣辱。孙策倒行逆施,过于项籍,直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相提并论。秦二世而崩,他又能走多远”
吴朗叹了一口气。“我明白了。季重,吕范势大,济阳怕是难保,你一有机会就出城吧,转告董将军,我会尽力守到最后一刻。”
“陈留吴氏一门忠烈,明廷舍身取义,必将留名青史,荣耀门楣,德泽子孙。”
吴朗挥了挥手,示意吴质赶紧
第2074章 小心思
被张奋抽了一顿鞭子,操作抛石机的将士不敢再大意,聚在一起,绞尽脑汁的分析命中率不高的问题所在。也难怪张奋发怒,一个多时辰,二十多次发射,只命中了一次,的确有些难看。
万一那一发也是巧合呢研制巨型抛石机的开销很大,为了让他们安心训练,他们平时的待遇也比普通的士卒优厚,负责一架抛石机的屯长堪比优等甲级射手,不知道多少人红了眼睛,想挤掉他们呢。
商量来,商量去,又分析了二十多发的落点,最后发现问题可能不是抛石机本身,而是承载抛石机的船不够稳定。虽然他们尽可能的固定了楼船,毕竟不如岸上来得稳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远隔三百步,哪怕是一点点晃动也能放大误差。配备给水师的抛石机之所以能保持十发一中的命中率,是因为水师用的战船更大,而且船舱里装载了更多的铁弹他们不可能随时随时的补动,所以会将货仓尽可能的装满船大,又是满载,稳定性自然更好。
三个屯长统一了意见后,向张奋请示,将其他两艘船上的备用铁弹集中到一艘船上,尽可能满载,再在两岸立下木桩,锚住楼船。
张奋反复审查了讨论结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值得试一试。
在张奋等人商议的时候,吕范一直在旁边看着。木学堂也好,辎重营也罢,一向有一根筋的风评,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能和人争半天,大有算学大师徐岳的风范,只是他常年镇守在外,没亲眼见过。此刻看着张奋与一群士卒挤在一起讨论问题,他算是近距离见识了一回。
张奋不是普通工匠,他是彭城张家的人,伯父张昭是青徐名士,这样的人成为木学祭酒已经令人意外了,现在和这些士卒一起讨论问题,嬉笑怒骂,出口成脏,即使吕范也有些意外。
张奋请示了吕范,随时开始准备。有人转移铁弹,有人在岸上立桩,再用绳索紧固,忙得不亦乐乎。济水很宽,水位也很高,要将一艘楼船固定在河中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辎重营有很多聪明人,尝试了几次后,有个工匠想起了徐大师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提出了一个办法:每个点用两根绳索,成一定角度,这样两根绳索都拉紧后,这个点就基本稳定,除了上下有一定的起伏,平移的幅度大大降低。抛石机发射时,主要的偏移就是水平方向,尤其是向后,也就是偏离河岸。一艘楼船有四个以上这样的固定点,就可以基本保证水平方向的稳定,将偏移降到最低。
忙活了半天一夜,第二天一早,抛石机再次试射。这一次,命中率有了明显的提升,第一轮试射第三发时,一枚铁弹就击中了目标,紧接着,第九发再次命中,超额完成了任务。其他两组也都实现了十发一中的要求。
吴朗利用一夜时间抢修的城门在半天时间内被四枚铁弹命中,连门框都被砸烂了,想修都没法修,只好接受吴质的建议,用土将城门堵死。抛石机的威力再大,毕竟不能直接轰塌城墙,只能以城门为目标,将城门填起来,抛石机还能有什么用
吴朗觉得有理,一不作,二不休,干脆将四个城门全用土封死了。
吕范在城外看得清楚,倒也不急。城门都封死了也好,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只能等死。即使如此,他还是命令部下严格按照战法加强对城门的戒备,并在抛石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后开始攻城的配合演练。
卫恂率领的郡兵要练,吕范率领的浚仪战区常备兵也要练。巨型抛石机不仅能抛射二百斤的铁弹破门,还能批量抛射十斤左右的弹丸,一发数十枚的铁弹从天而降,方圆十丈以内,再厚的盾牌也抵挡不住。可是抛石机的射速慢,即使是三架抛石机同时射击,也只能针对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进攻,这时候步卒能不能及时跟进,撕开对方的防守,不给对方补防的机会,就要看步卒的训练水平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新的武器带来了新的战术,也对将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吕范很清楚,这是他的机会,不仅纪灵在羡慕他,中军的朱桓、满宠也羡慕他,他们都要等着巨型抛石机到达后才能进行配合作战,而他现在就可以开始。
吕范与张奋、卫恂反复商量,最后拟定了方案,城中有两千守军,除了保护抛石机必要的人手之外,还有一万多人可以调用,其中包括卫恂带来的五千郡兵。吕范决定,这一万多人分成五组,两组警戒,监视其他三个城门,剩下的三组在北门,轮流练习进攻,第二天再换一组,争取在三天时间内完成每组至少三次演练,基本掌握配合抛石机攻城的能力。到了冤句,派三组同时攻城,进行实战演练。这样到了定陶之后,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甚至可以和朱桓率领的中军平起平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