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兄长荀衍死了,死在浚仪城下,听说尸体在水里泡了两天,肿胀得连甲胄都无法解下。他不敢想象那个景象。他见过溺水而亡的人,想着容貌出众的兄长变成这副模样,他就心酸不已。

     




第2057章 暗战(有空来潜水打赏加更)
    站在皇甫嵩的遗体前,看着皇甫嵩安祥的面容,荀彧忽然有些羡慕。征战一生,杀人无数,最后还能善终,皇甫嵩的一生也算是完美了,至于比刚刚阵亡的兄长荀衍要强太多。

    所以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强求不来。

    荀彧行了礼,退了下来。裴潜还在门外等着。这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很有干劲,估计还有其他的话要说。荀彧主动迎了上去,向裴潜使了个眼色,一起出了门,离人群远了些。

    裴潜递上两枚纸,纸上记载了几条信息,笔迹端正,但墨迹很新,有些湿意,看起来是刚刚抄录的,像是没干就拿来了。刘晔随天子出征,秘书台大部分秘书随行,留守长安的只是一部分,负责传抄一些从前线收到的消息,裴潜作为新入职的秘书,还没资格参与真正的机密,只能做一些抄写的工作。不过他的父亲裴茂曾任尚书令,在尚书令还有一些旧属,很照顾裴潜,裴潜很自然地就成了与尚书台联络的人选,有什么需要通报尚书台的消息都由裴潜来转达。

    荀彧对这个机智果断的年轻人很欣赏,经常主动问他的意见,有时候还要不动声色的点拨点拨他。裴潜是个聪明人,也对荀彧尊敬有加,时时请教。

    情报很简单,荀彧很快就看完了,心情却有些低落。江东大水,孙策忙于救灾,一时半会的抽不出身。不过这对朝廷来说未必是好事,浚仪一战,陆议已经击垮了袁谭的信心,不需要孙策出手,袁谭也不敢轻易进攻豫州。朝廷也被鲁肃、吕范挡在河内,无力突破,孙策在哪儿并不重要。

    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江东大水,秋天欠收,孙策储备不足,或许会收缩防线,至少主动进攻的可能性会小得多。只要天子不冒进,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危险。但谣言旋起即息却让荀彧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在此大灾之际,江东依然民心安定,根本没有给谣言发酵的空间,固然是孙策对舆情的控制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和王道的施行密不可分。

    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这个愿望居然由孙策实现了,真让他们这些以圣人门徒自居的读书人汗颜,更让他这个一心欲以王道佐天子为尧舜的王佐无地自容。

    “知道散布谣言的细作是哪一方的吗”

    “现在还不清楚,肯定不是刘令君的安排。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益州的手段。”

    “何以见得”

    “益州居长江上游,比冀州更容易掌握气候异常,事先做准备才有可能。”裴潜咂了咂嘴。“今年的雨水似乎有些多,关中入夏以来,已经下了好几场雨了,黄河今年的水势会更大,江东水师入河的可能性不小,不能不防。”

    荀彧点了点头。如果一来,天子就更不敢渡河了,已经渡了河,占据兖州的袁谭也会有麻烦。总而言之,形势很严峻,对朝廷尤其不利,朝廷腾挪的空间更小了。

    荀彧忽然想起了那个一闪即没的身影,又想起了近在咫尺的大将军府,心中一凛。“文行,秘书台可曾安排细作监视大将军府”

    “有的。不过最近没什么异常,杨长史一直闭门读书,很少外出。他原本来往的人就不多,除了杨家子弟就是羽林中郎将马超,马超随征之后,他就不怎么出门了。”

    “有内间吗”

    裴潜犹豫了一下。“有的,只是很难近身。杨长史很谨慎,身边全是他自己带来的人,身手都不错,像是虎卫。有一个内间急于立功,冒险接近杨长史,结果当夜就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来客有登记吧”

    “这个自然有。”

    “你安排下去,重点查一个人,中等身材,五十岁左右,偏瘦,五官端正……”

    裴潜听了一会儿,忽然说道:“令君,你说的是贾诩吧他不是在河东吗”



第2058章 同情
    见杨修与祢衡旁若无人,谈笑风生,荀彧又好气又好笑。他忍不住说道:“德祖,我刚收到一个消息。”

    杨修停住,似笑非笑的“哦”了一声,却不追问。荀彧见状,只好主动说道:“建业大水,听说连城里都受了灾。”

    “是吗”杨修垂下眼皮,轻轻哼了一声。“我说令君久不登门,今天怎么突然大驾光临,原来是告诉我这个消息。那么,令君是幸灾乐祸呢,还是打算施以援手”

    荀彧摇摇头。“德祖,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建业大水,百姓受灾,我岂能幸灾乐祸……”

    “那就是施以援手了这倒也是,初平五年,关中大旱,吴王在大疫之后还拨了三十万石粮食救助关中百姓,想来令君这次是要以德报德了。这可是我到关中以来,听到不多的君子之行。”

    荀彧顿时语塞,承认不是,否认也不是。他苦笑道:“德祖,你也不用挤兑我。如果有粮,我一定会进谏天子,竭力救助百姓,可是关中的情况你也清楚,别说三十万石,十万石都拿不出来。是,吴王行王道,陛下行霸道,境界有所不如。可是陛下又何尝愿意行霸道,这不是迫于无奈么。若非吴王割据,不肯臣服朝廷,又何至于此陛下可是请大将军入朝主政,行王道于天下的,是他不肯来,只派你来敷衍朝廷。”

    杨修眉毛微耸。“荀文若,你说这话不觉得亏心吗大将军派我来是敷衍朝廷大将军运粮入关中,赈济百姓的时候,你怎么不说他是敷衍朝廷大将军助陛下西征的时候,你怎么不说他是敷衍朝廷是,我杨修年轻,门第不高,名望不够,施政经验不够丰富,比不得诸君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经验丰富,当不起佐陛下行王道的重任,可也没见你们哪位辅佐天子行仁政啊,倒是在霸道的路上一路狂奔。恕我直言,朽木难雕,就算大将军亲自来也无能为力。与其修修补补,不如另起炉灶。”

    荀彧又气又急,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祢衡有些厌烦的挥了挥袖子。“荀令君,我和杨德祖还有正事要谈,你还是去太傅府吊丧吧,别在这里相看两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又何苦呢。”

    荀彧自嘲道:“你说得对,我是不该来。本为以建业大水,想劝双方罢兵,一心救助百姓,平白被你们一顿抢白,何苦来哉。”起身拱拱手,转身就走。

    “等等。”杨修扬手叫住。荀彧已经走到廊下,一只脚下了台阶,闻声转身,斜睨着杨修。“长史还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但是看在你那一句救助百姓的份上,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对你说。”杨修起身走到廊下,负手而立。他本来和荀彧差不多高,此刻荀彧一只脚下了台阶,他便比荀彧高了一头,自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再加上他脸上那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让荀彧看起来很别扭。“文若兄,我虽然年轻,不配辅佐陛下行王道,却蒙吴王信任,在豫章做过几年太守,对江南的地理若知一二。江南卑?

    那镏救舴甏笥辏s醒辞椋鞘斜谎鸵彩浅s械氖隆c话旆a馐翘煸郑械糜惺铩2还馔踔松迫危诮细涸鹜吞锏闹罹际峭ㄏ林耍腔嶙龊米急福夭皇拱傩樟骼搿!?br />

    荀彧点点头,松了一口气。“那就好。”

    &n



第2059章 大奸若忠
    祢衡颇有些不以为然。“世间多俗物,营营于名利,虽读诗书,不过视为求名逐利之器,心中何尝有半寸清静之地。与这种人相通,岂不自污”

    “非也。”杨修摇摇头,微微一笑。“人性愚昧,善恶难分,生而知之的圣人能有几个若是圣人自圣人,俗人自俗人,天生圣人又有何意义夫子为圣人,正在于其有教无类,布道天下,使上士行道,中士顺道,下士也能沾染文明,异于禽兽之伍。若老聃、接舆之徒,虽洁身自好,却无益于世。至于李斯、韩非,虽有学术,却用心险恶,助纣为虐,视百姓如寇仇,不足论也。”

    祢衡哈哈大笑。“这么说,德祖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杨修再次摇头,神秘地一笑。“其实,我赞成无善无恶。”

    “哦这听起来可有些南辕北辙啊,愿闻其详。”

    “不,我虽然赞成无善无恶,但我理解不深,不足为正平师。将来有机会,你还是向吴王请教更好。我这些想法大多来自于吴王。”

    “当真”祢衡又惊又喜,却有些不太相信杨修。他倒不觉得杨修是谦虚,杨修可不是什么谦虚的人,但他觉得杨修为孙策扬名。天下人都知道孙策出身寒门,又是武人,谈不上什么学术,他如何能对性论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甚至还能对杨修有所启发。想来是吴国众臣故意虚美,捧他做当世圣人。

    “我何必骗你”杨修很坦然,甚至有些期待。祢衡性情偏激,不通人情世故,可是正因为如此,他没有那么多顾忌、牵绊,看问题更深入,能直指要害。如果能和孙策理论,一定很精彩。他沉吟片刻,又道:“正平,这世上如果有人能理解你,非吴王莫属。如果有人能理解吴王,你亦当居三甲之内。”

    “那你呢”

    “我啊,如果能再精进十年,也许有机会跻身三甲,做个季军。”

    “还有一个会是谁”

    “计相,会稽虞仲翔。”杨修指指祢衡。“他先行一步,但谁是冠军,尚难定论。正平,努力!”

    祢衡眨眨眼睛,抚着颌下的短须笑了,眼神发亮。

    两人谈笑风生,时而意见相同,心有戚戚,时而意见相违,争得不亦乐乎,正说得热闹,贺煚从外面走了进来,见祢衡在座,不经意的皱了一下眉头,放慢了脚步。他上了堂,拱拱手,将一支铜管递给杨修。杨修眼神一凛,接过铜管,放在袖子里。

    “正平,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你回去收拾一下,就搬到大将军府来吧。如果孔文举有意,我一样欢迎,反正大将军府房间多得很。”

    祢衡心中有数,杨修有重要的事务要处理,没时间再和他清谈,便起身告辞。杨修让贺煚送祢衡出去,自己起身进了书房,取过一直放在案头的《说文解字》,又取来一枚纸,摆好笔墨,然后才取出铜管,仔细检查了封口,确认没有打开过的痕迹,这才刮去上面的封蜡,取出里面的纸卷,对照《说文解字》,从里面找出一个接一个的字,写在纸上。

    过了半天,纸上留下数百字,写满了三页纸。对于情报而言,这个篇幅超乎寻常的大,但内容却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贾诩上三策,毌丘兴建计攻南阳,其他的都是具体内容。正因为这些内容极其重要,传递情报的人才不惮其烦,用暗码详细写出,又第一时间传到长安。

    杨修放下笔,手指轻叩案几,沉思良久,吁了一口气。“这个贾文和……大奸若忠啊。”

    ——

    荀彧出了大将军府,匆匆上车,由金马门进宫,径直返回尚书台。

    关上车门的那一刻,眼泪就涌了出来,就连手帕都没来得及拿。他靠着车壁,任由泪水滑过脸庞,沾湿了胡须。杨修的话在他耳中回响,像春雷一般震荡着他的灵魂,将他从自欺欺人的梦中惊醒。

    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我少读诗书,一心想佐圣王成就王道,为什么会在霸道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李斯、韩非百年之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先祖荀卿

    没想到真正继承了先祖衣钵的人却是吴王。他不信天命,却对人前所未有的尊贵,不仅是读书人,更包括那些普通的百姓。他没有把他们当作愚民、贱民,不遗余力的教导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为读书识礼、有所担当的士,文人是士,武人也是士,农夫是士,商人、工匠、医匠也是士,听起来,这简直是磨砖作镜,积沙为城,但他却义无反顾的去做。虽千万人,

    吾往矣。

    如今看起来,他是对的,这才是成就王道的正途。他解决了一个困扰儒门已久的问题,在经权之间取得了统一。王道本不迂远,根本不需要霸道来救急,阻碍王道的不是别人,而是世家,道义在口,利益在手的世家,还有他们这些以圣人门徒之居,却昧于大道的读书人。

    道本不在那些艰深的文辞里,而是眼前的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周行而不殆,真正能理悟的人却少而又少,不是道远人,而是人远道。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以经解我,又如何能领悟经的真义

    我



第2060章 老臣少主
    荀彧一甩袖子,登上台阶,低头急行。

    听到荀彧的声音,伏完从里面走了出来,满脸堆笑,拱手行礼,正在和荀彧打招呼,见一向温和的荀彧满脸怒气,吃了一惊,涌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他偷偷看了卫觊一眼,卫觊苦笑着摇摇头。伏完见状,没敢吱声,看着荀彧像怒虎一般进了门,缩了缩脖子,转身走了。

    荀彧进了公廨,转身的一瞬间,隔着窗户看到了伏完匆匆的背影,这才想起伏完的事,愣了片刻,又不禁哑然失笑。本来还要考虑如何应付伏完,没想到一时失态,伏完竟然自己走了,倒是省了不少口舌。

    看来人还是要有点锋芒,不能太好说话。荀彧哼了一声,来回踱了两圈,对卫觊说道:“伯儒,你去一趟见一趟司徒府,问问关中今年的春耕情况,要具体的数据,然后再查查今年入夏以来的雨水,估算一下今年的收成。”

    卫觊应了一声,却不离开。荀彧瞅瞅他。“伯儒以为不可”

    卫觊苦笑。“令君处事稳重,陛下托以关中之事,觊本不该妄评,只是形势如此,天下有易姓之虞,陛下不惮劳苦,亲冒锋镝,令君似乎不宜制肘。”

    荀彧眼神微缩。“伯儒也赞同毌丘兴之计”

    卫觊躬身再拜。“若贾诩对形势的分析属实,似乎只能如此。”

    荀彧盯着卫觊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肩头沉重无比。他明白卫觊为什么会这么说,于公于私,卫觊都对孙策没什么好感。卫氏是河东大族,良田数百顷,还占着一些山林、盐池,当然不愿意将这些利益拱手相让。因为蔡琰的事,卫氏还被孙策当面羞辱过,让卫觊向孙策称臣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其他人也许没有卫觊这么坚定,但他们的情况也相去不远。天子从贾诩手中夺走河东和并州后,大量征辟世家子弟入朝廷,一方面是与凉州系抗衡,一方面也是安抚河东和并州的世家,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势力,很难用言语说服。

    要是能说服,杨修早就说服他们了。

    “伯儒,你觉得奋力一搏,能取胜吗”荀彧缓了口气,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激动。

    “这可不好说。”卫觊缓缓地摇摇头,语气谦和,神情却很坚定。“若君臣一心,运筹得当,未必没有一战的机会。纵使不胜,有山河之固,自守亦是绰绰有余,令君又何必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陛下信任令君,自不会疑惑,可若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诽谤令君,罗织罪名,却让陛下难办。”

    荀彧沉吟片刻,点点头。“纵然要战,亦当知己知彼,看看有没有一战的实力。你先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看看关中还有多大的潜力。实在不行,只好从并州和河东、河内征发调取了。”他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伯儒,三河殷实,卫氏又是河东世族,你估计河东能征多少兵”

    卫觊的脸颊抽了抽,抗声道:“河东虽是京畿,却与并州相接,民风亢直,只要陛下有诏,自当全力以赴,男子负戟,女子运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荀彧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卫觊这句话已经有指责汝颍人没有与孙策抗争到底的意思,有成见在先,争也无益。他只是觉得可惜,卫觊自以为义正辞严,却不知道这很可能正是孙策所期望的。世家不肯向孙策屈服,孙策也没打算向世家让步,在战场上击败世家,将世家连根拔起,免得将来留有后患。若非如此,孙策何至于迟迟不取兖州。但凡他做一点让步,兖州世家就绝不会依附袁谭,以至于如今骑虎难下。卫觊一时意气,将来怕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1...469470471472473...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