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甘宁想了想,决定还是把话说在明处。“大王,步骘的学问的确好,但他没领过兵,军中辛苦,将士粗鲁,臣担心他不适应。”

    “如果他真的不适应,那就另选他人。兴霸,你这次出战青冀,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人打交道,战刀当然不能少,可是只有刀也不够,还要有笔。步骘就是你的笔,明白吗”

    甘宁恍然,连连点头。“臣明白了。臣杀人,他骗人。”

    “呃……”孙策无语。这话也没错,话糙理不糙。

    甘宁粗粗的看了一遍文件,又向孙策汇报了一下这次西进的具体情况。主力水师虽然没有进峡,但他也没闲着,联络了不少益州旧交,打听情况。曹操和刘焉不同,他很擅长用人,不管是文的还是武的,他都能因才施用,寒门支持他,世家也不反对,就算不支持,至少也不排斥他。尤其是他与天师道的关系非常好,不仅和卢夫人关系暧昧,还利用卢夫人的关系拉拢天师道的信众,屯田练兵。听说最近有消息出来,他打算将巴郡分为三部分,加强控制。

    甘宁提醒孙策,巴郡有大半深山密林,蛮夷众多,而且骁勇好斗,比如被称为板楯蛮的賨人。曹操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之后,有了充足的兵源,黄忠肯定会遇到麻烦。

    孙策听得很认真,还记下了几个名字,打算以后派人联络。虽说甘宁提到的情况他大部分都清楚,黄忠已经做了详细的报告,郭嘉安排在益州的细作也不断的送回消息,可是听甘宁讲一讲也没坏处,既能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也能了解甘宁的见识,以便量才施用。

    历史上的甘宁运气不佳,在刘璋、黄祖手下都没得到重用,在孙权手下好一些,却也被派系所累,一直是个偏将、勇将,没能独当一面,所领不过数百人,直到濡须之战百人袭营之后才增兵二千人。如今的他已经统领水师上三四千人,能不能胜任,其实孙策心里也没数。与李通、张羡发生冲突提醒了他,必须要给这匹野马套个笼头,不能让他由着性子来。甘宁和麋芳处得好,就是因为麋芳管不住他,全听他的。让步骘做甘宁的副将有监督、管束甘宁的意思,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疆域渐广,将士日众,他的注意力渐渐由具体的事转向用人。挑选、培养合适的人去做事,比他自己做事更重要。麾下文武派系之争苗头已经显露,他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党争不可避免,却不能任由发展,如何居中平衡是他最近用力最多的事,甚至超过了对中原战局的关注。

    战局有军师处参谋,用人却没有类似的机构协助,只能自己费心。

    听完甘宁的报告,孙策又问起了甘宁最近读书的情况。他知道甘宁读过一些子书,偏于兵法,但除此之外,涉猎不多,尤其是对儒家经典没什么兴趣。步骘却是个儒生,与甘宁合作,肯定会有理念的分歧,有冲突也是必然的,所以他事先提醒甘宁,遇到不同意见,尤其是内部的不同意见,一定要耐心点,不能动不动就拔刀。

    殷鉴在前,甘宁还算给面子,一一应了。

    两人谈了半天,孙策留了饭,又说了一阵闲话。下午,步骘请见,与甘宁见面,随后领着甘宁去玄武湖看新船。甘宁兴致很高,辞别孙策,兴冲冲的去了。

    ——

    傍晚时分,张纮入宫请见,汇报了与陈琳见面的经过。

    如何反击袁谭,一直有两种意见:一种以张纮等文臣为代表,建议用经济手段解决。具体而言就是对峙,在幽州、冀州发起攻击,迫使刘备、袁谭退兵、谈判,再通商,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动摇冀州的民生,迫使冀州世家放弃对袁谭的支持。一种以朱桓、全柔等将领为代表,希望用武力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中军北上,与袁谭决战,歼灭冀州军主力,然后挥师北上,征服冀州。

    &n




第2050章 隐患(求推荐!)
    张纮苦笑。在洛阳游学的经历让他深知结党的恶果,他也知道孙策对此很敏感,所以尽可能避免推荐同乡到关键位置上。陈矫与他同郡,之前一直无声无息,突然提擢,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有私心。

    “大王,陈矫是有些能力,但他和麋芳都是徐州人,不合适。”

    孙策清楚张纮的担心,笑道:“张相毋须担心,我会让徐琨做荐举人,你按照规定审核一下陈矫这些年的履历即可。”他顿了顿,又道:“诸事草创,有赖张相与诸卿相佐,固当有所顾忌,却也不能因噎废食。你催一催黄公,请他尽快拿出官员考功的办法,哪怕是草案也行,择其可行者试行,有不足之处,视施行情况再改就是了。指望一出手就完美无缺是不现实的。”

    张纮很感激,躬身领命。他受孙策信任,成为首相,主管吴国的政务,但他的实践经验不多,除了之前主政南阳数年,他之前并没有执政经验,有些事处理起来不太好把握尺度。如果有人想找他麻烦,很容易找到把柄,所以他格外谨慎,有时候甚至有些保守。孙策考虑到了这一点,将责任领了过去,要由徐琨出面荐举陈矫,这样就算有人想拿这件事说道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惹得起徐琨。

    孙策对他的信任和爱护让他深有得遇明主之幸,也为当初接受孙策的邀请而庆幸。当初孙策派蒋干去请他,他最担心的就是孙策和项羽一样,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根本没有必要。

    “大王,臣以为,交州运米宜早不宜迟,为了能迟快成军,可以从麋竺麾下调一部分将士为骨干。”

    孙策有些不解,示意张纮接着说。

    麋竺是麋芳的兄长,他一直负责与海商有关的具体事务,但他的管辖范围是幽州方向,交州方向是蔡瑁的荆襄商人在负责。但荆襄商人的实力太强了,他们不仅控制了交州的生意,巴蜀方向方向的生意也占了很大的份额。蔡瑁支持黄月英试制新船,就是要抢新技术的应用,一旦他大量使用这种新式海船,他在吴国的整个商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将超过八成,必然会打破平衡。

    正因为如此,他才考虑再建一支中军水师,分担一部分交州的业务。蔡瑁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和中军抢生意。可若是麋竺派部下支援麋芳,性质就不同了。蔡瑁及荆襄系会认为这是麋家兄弟想从他们手中争夺利益。以张纮的智慧,不会看不出这样的问题,他这么提醒自然有不得不如此的原因。

    “大王,袁谭统二十万大军,滞留兖州不前。天子倾关中精锐而出,驻留河内,不越河南一步。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自知非大王之敌,不敢冒进,欲以守代攻。大王,袁谭或许不足言,可是天子这么想,却非天下幸事。”

    孙策若有所思。张纮提醒得对,冀州无险可守,袁谭不足畏,可是天子不同。关中易守难攻,又有关中平原,如果天子闭关自守,势必要多费手脚。假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天子这几年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年方弱冠,手提三万精锐,故都在望,却能控制住自己的虚荣心,驻留河内不进,这份忍性绝非普通人能有。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有他这个穿越者做对比,天子就是少年英主的标准。历史上的他在曹操的淫威下苦苦支撑二十多年,无力回天,只能放弃,如今历史的车轮改变了方向,他就乘势而起了。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天子很快就会超过袁谭,成为他有力的竞争者,甚至可能比占据益州的曹操还要危险。

    他当然可以战胜天子,但时间会比他预期的更长,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多。

    “张相是说……寻求与天子决战”

    张纮说道:“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就不能放过。有备无患,大王应该做好决战的准备。江东这些年户口日增,垦田日多,但消耗也大,积储的余粮并不多,对峙或许有余,进攻却难免不足。万一战事迁延不下,或许就是两败俱伤之局。”

    孙策吁了一口气。他理解张纮的担心。江东这几年发展很快,在其他各州人口都在下降的时候,江东却在上升,而且是迅速上升。因为有好的政策,大量百姓从司州、兖州、青州南迁,最后在江东富集,几年之间,江东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江东的垦田速度跟不上户口的增加。加上重工商,吃饭的人太多,尤其是立都建业之后,文武官员的家属陆续迁来,大量的寄食人口让江东的粮食供应出现了紧张。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他和他的团队都没有足够的施政经验,对发展太快带来的不平衡预见不足。这也是他希望能尽快推广宿麦的原因。宿麦是旱地作物,可以利用大量的山地,能缓解粮食紧张。他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可是现在还有一些麻烦,至少一两年之内还无法解决。

    江东目前的存粮不足以支撑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事。如果天子、袁谭不主动进攻,选择对峙、消耗,长时间来看,他有绝对的优势,只要能渡过这两年,解决了稻麦轮作的问题,他



第2051章 争之以利
    孙策嘴角微挑,脸上在笑,眼神中却没什么笑意。如果李儒所说的就是贾诩的意思,那贾诩就不仅是投机,更有威胁的成份。

    “先生所言,我可以理解,但先生觉得贾文和会有机会吗”孙策习惯性的捻着手指,不快,却很坚决,仿佛将什么东西置于指间,耐心的研磨,一直到磨为齑粉。

    “贾文和虽习儒术,实则近道,凉州名士阎忠称其有良平之才。”

    “先生的意思是说贾文和有六出奇计,助天子反败为胜”

    “或者助大王一臂之力。”

    “他能助我什么呢”

    “比如稳定凉州,重开西域。”李儒缓了缓语气,又诚恳地说道:“韩遂、马腾没有这样的眼界,当年阎忠就看不上他们,大王也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

    孙策盯着李儒看了半晌,没有再问,嘴角的笑意也越来越浓,渐渐多了几分讥讽。贾诩有什么办法助天子以败为胜,李儒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就算他知道,他也不会轻易地说出来——但安定凉州就已经有足够的份量了。

    这也是李儒一开口就提百年羌乱的原因。

    细细想来,凉州对于中原的作用比幽州、并州更重要,因为凉州不仅有骏马,还有通往西域的商路。这条商路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交通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即使仅战马而言,凉州及西域的战马也要比幽州、并州的战马更优越,尤其是甲骑。

    失去了幽并,只要凉州在手,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失去了凉州,幽并也守不住。汉武帝征讨匈奴之前先取凉州,断匈奴右臂。东汉失去了对凉州的控制,凉州成为困扰朝廷百年的溃疡,最后吸干了朝廷的血,加速的政局的崩坏。

    凉州对于中原政局的安危影响之大,并不需要穿越千年的见识,稍有常识都可以看得到。贾诩以此为谈判的条件,份量很重。但是,人都有局限性,贾诩虽有智慧,毕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也没看透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我这么辛苦的运筹帷幄,这么耐心的积聚力量,不就是想用文明战胜野蛮么

    忽然之间,孙策对贾诩的敬畏去了大半。贾诩是有谋略,可是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谋略的意义非常有限,充其量也就是垂死挣扎罢了。不让他认清形势,他是不会俯首认命的。

    “即使有机会,还要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我等着看他的表现。”孙策拍拍李儒的手,站了起来。“先生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着人通报一声就是。如果你想四处走走,我安排车船。”

    李儒愣住了。“大王……”

    孙策竖起一根手指,示意李儒不用再说了。“凉州是肯定要平定的,但绝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挟凉州自重绝非智者所为。烦请先生转告贾文和,愿他好自为之,切莫入了歧途。”

    孙策说完,拱拱手,起身离去。李儒坐在床上,看着孙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怅然良久,一声长叹。

    ——

    孙策回到宫中,派人叫来了郭嘉,将与李儒见面的经过说与郭嘉。

    郭嘉听完,笑了一声。“这么说,我们倒是有些高估贾诩了。”

    “也不尽然。”孙策摇摇头,示意郭嘉不要轻敌。他虽然不再将贾诩当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鬼才,但他知道贾诩绝不是坐以待毙的人。既然敢谈条件,必然有后手。“传书鲁肃、吕范、陆议,让他们小心贾诩,不要被他钻了空子。事关凉州兴亡,贾诩有可能说动杨阜等人,甚至有可能联合马腾、韩遂,为了达到目的,他没什么底线的。”

    郭嘉点点头。“大王言之以理,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只要我们守得严实,就不用在乎贾诩有什么诡计。再说了,能和贾诩这样的谋士交交手,对我们有好处。”

    孙策笑了一声。他也有这个意思。既然是以战代练,那就不能只练普通将士,更要练大将和谋士。两个战区督再加一个陆议,还有阎行、陈到等人助阵,对付贾诩应该够了,就算不胜,贾诩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这么好的机会不用太可惜了。只是这样一来,消耗增加,整个汝南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交州运米的事要抓紧了。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作战到最后拼的还是消耗,粮食越充足,底气越足。

    孙策做了决定,迅速行动,召集麋竺、蔡瑁等人来议事,讨论从交州运米的事。不出所料,蔡瑁对孙策组建水师,负责从交州运米有些意见,尤其是麋芳作为主将,认为这是对荆襄系商人利益的侵夺。虽说新建的水师从属中军,麋芳却是妥妥的青徐系。

    涉及到利益问题,一向脾气很好的



第2052章 阎温问计
    端午过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雨,天气越来越闷热,汛情也渐渐变得严峻起来。建业城中居民还不算多,又大多在高处建宅,一时倒不至于有被淹的可能,但郊外的屯田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搜粟都尉鲜于程在方圆百里以内奔波,督促筑堰防灾。水衡都尉袁敏也赶了回来,巡视江堤,以应对重大灾情。

    原本打算移驻豫州的孙策推迟了计划,安排中军原有的战船配合袁敏的行动,做好防灾的准备。中军做了榜样,郡兵也不敢闲着,按照统一部署,奔赴各地,协助施工。新任丹阳太守杜袭干脆申请了一艘楼船,将太守府搬到了楼船上,大部分掾吏也上船办公,以船为马,哪里有情况就奔向哪里。

    在君臣一心,军民共力的形势下,建业的舆情还算稳定,虽然中间传出一些谣言,说什么天降大雨,要浇灭小霸王的凤凰之火,却没引起什么反应,倒是被刺奸都尉顺藤摸瓜,揪出几个细作潜伏点。郭嘉安排人一审,居然又是戏志才的遗作,不免唏嘘。

    五月中,一场连续一昼夜的暴雨后,建业水位大涨,玄武湖里的水一直漫到了石头城下,开启了出门看海模式,风大雨大,一般的小船已经不敢出行,只有体量最大的楼船没受什么影响,穿行在江河之中,算是提前检验了一下综合性能。

    甘宁对此非常满意,拍着胸脯发誓,一定要送黄大匠一份谢礼。有了这样的船,他可以走得更远,甚至可以尝试一下由广陵出发,横跨大海,直奔三韩的航行。根据地图来看,这可能是最快的航线,只是被大海所隔,风高浪急,还没有人尝试过。

    甘宁非常希望成为第一人。

    恶劣天气一直持续到六月初,天终于放晴,汛情也暂时告一段落,甘宁不愿再耽搁,立刻扬帆起程,赶往青州。麋芳、陈矫也准备完毕,带着三百多艘大小战船、货船,赶往交州。

    顾雍赶到了建业,被委任为建业令。毛玠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被张纮辟为首相掾。扬州刺史高柔回建业述职时与他见了一面,谈起兖州的情况,非常感慨,当夜喝得大醉。

    李儒本想在江东转一转,奈何天公不作美,他又极不适应江南的闷热气候,天气放晴之后,他就返回南阳。临行之前,他与孙策见了一面,没有谈贾诩,却聊了聊对历史的看法,其中自然少不了凉州对中原王朝的影响。两人的看法大体一致,小有分歧,却也在可以探讨的范围以内。

    孙策对李儒说,纵观三代以来的历史,从来都是文明教化蛮夷,不会由蛮夷教化文明。中原是文明所在,凉州相对落后,自然应该臣服于衣冠华夏。我们既然是士,就应该守护文明,教化蛮夷,如果被蛮夷教化了,还有什么脸色以士自居如果文明不敌蛮夷,那还算什么文明

    李儒算是松了半口气,赶回南阳的路上,他给贾诩写了一封信,详述了孙策的观点,派人星夜送往河东。他希望贾诩能够及时做出选择,抓住孙策给他的机会,不要一误再误。孙策的实力越来越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

    暴雨初歇,屋顶的雨水渐渐停住,原本连成串的水一滴一滴的下往滴,院子里的积水却还没来得及泄走,浅浅的一汪,两只浅灰色的瘌蛤蟆在水中相对而坐,咕咕的叫着,仿佛在谈着什么,甚是清闲。
1...467468469470471...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