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鲁肃可以从弘农、陕县撤回来,周瑜、黄忠不能撤,平原战事将起,也要控制好节奏,万一徐琨、沈友等人打得手滑,深入冀州,由本土防守变成进攻,消耗就会成倍增加。一旦后勤供应不上,不是像鲁肃一样主动撤出主力,就是先胜后败,被人赶回来。与其如此,不如开始就不进攻,等攒足钱粮再说。
张纮要求申斥作战取胜的鲁肃,意义也正在于此。鲁肃、辛毗都是明白人,不仅没有任何不满,稳住了战线后迅速将主力撤回洛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孙朗身份不同,孙策希望他将来能独当一面,既然要培养,就要高标准、严要求,实在不行,也别勉强他,做个普通将领,带在身边也不错。孙朗天赋不算很高,却还算踏实,至少不像孙权那样好高骛远,知道孙策的一片苦心,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
孙策对孙朗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对孙家的贡献不仅仅是打下一片基业,更改变他们父子兄弟的人生。孙家兄弟和父亲孙坚差不多,都有些轻佻急躁,包括孙权、孙朗在内,如果能有这样还算稳重的心态,都应该归功于他这个穿越者。
孙策让孙朗不要急,可以慢慢算,并以荀子的名言鼓励他,然后继续问孙匡集市上的见闻。他越听越觉得好奇,尤其是对建业的王城。他审阅过相关的图纸,也听过虞翻的描述,毕竟没有亲眼看到效果图,听人说得这么神奇,也有些心动。
后世因为长江水道变迁,石头城已经不在江边,而且看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也不觉得那座遗址有多雄伟,如今这名城从无到有,并将成为自己的王宫,想想都有种走上人生巅峰的激动。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外出血拼的陆续回船,舱里热闹起来。孙策放下公务,听弟弟妹妹和妻妾们说些见闻,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憧憬着宫城的壮丽。
我走到这一步,应该不负小霸王本尊的赫赫威名了吧孙策嘴角挑起浅笑。
“想什么呢笑得这么阴险。”黄月英走进船舱,毫不客气的将靠在孙策身边的孙尚英扒拉到一边,鸠占鹊巢。孙尚香眼睛一瞪,刚要说话,黄月英说道:“陆伯言买了一个小猫,说是从西域来的,两只眼睛颜色不一样,一身白毛好长好长。”
孙尚香一声欢呼,顾不上和黄月英争抢听故事的最佳位置,转身奔了出去。黄月英心安理得地坐在孙策身边,靠在孙策肩上。“这石头城里有我的宫殿不”
“当然有。”孙策笑道:“如果没有,就找虞翻麻烦。”
“我为什么要找他我就找你。”
“姊姊真是多虑了,怎么可能没有你的宫殿”袁权出现在门外,未语先笑。孙匡、孙朗见了,连忙起身让座。他们随孙策出征期间,生活起居都是由袁权照料,对袁权极是依赖,比当年依赖二姊孙尚英有过之而远不及。袁权进了舱,从侍女手中接过托盘,取出一件件精美的点心,每人递上一只,又取来一只装满果汁的琉璃大杯,几只小杯,摆在案上。孙匡正说得口干,见状大喜,一边笑嘻嘻地致谢,一边伸手去
第1978章 自信过头(求月票!)
听了一路真真假假的传闻,孙策对新都的兴趣越来越浓。
不是对石头城本身,也不是对这些传闻,而是对传闻背后的影子。虽然他清楚如今的长江与后世的长江不同,江面更宽,风浪更急,江水直至城下基石,在二三十丈高的崖壁上仰望,石头城想必会比后世的遗址更加雄伟,但一座新建的城被传到神乎其神的地位,甚至扯出东王公送礼这样的事,就不是城池雄伟与否能决定的了。
况且他非常清楚,时间这么短,虞翻又有很多事要处理,很多构想也许还在纸面上,离真正建成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城池本身。建城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江东也不是基建狂魔。三面受敌之际,虞翻不可能大量征发徭役筑城,最先建的只能是太初宫等主要大殿,而不是城墙。
毕竟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还没有谁能兵临城下。
谁在背后兴风作浪,推波助澜
“想什么呢”见孙策出神,袁权有些不满,看看四周,见其他人都在看孙尚香手里的猫,没人注意他们,悄悄地掐了一下孙策。
孙策笑笑。“你不觉得这些传闻的出现有问题”
袁权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微微一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吉兆祥瑞这种事,你不信,不代表别人也不信。开启民智是好事,却也急不来,能利用时不妨一用,锦上而花而已。”
孙策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说……”
“计相坐镇扬州,手里还握着诸家印坊,如果他不想听到这样的传闻,还能传到你的耳朵里”袁权睨了孙策一眼。“那你也太小看这位计相了。”
孙策哑然失笑。袁权说得也是,虞翻手里掌握着报纸这种当世最强大的舆论武器,没人能在舆论上与他抗衡。这些传闻就算不是他制造出来的,也是得到他默许的。
“倒是有一件事,我一直很好奇,只是不敢多嘴,怕落一个后宫干政的恶名。”
孙策反手握着袁权的手,轻轻揉着。袁权其实很自觉,非常注意避嫌,公文是坚决不看,就算听到什么也不主动传,有时候见其他人议论得太过,她还会旁敲侧击的提醒。有她主持内务,妻妾都比较自觉,控制着自己的好奇心,尽可能不干涉具体政务。
“能让你这么好奇的还真不多,说来听听。”
“你祖父讳钟,钟山准备改什么名字”
“虞翻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了,建议改名蒋山。”
“恕妾妄言,此名怕是不妥。”
孙策转头看着袁权。袁权回答得这么快,这么直接,看来早就知道这件事,只是他没问过她,她就不主动提,现在提,自然是因为她觉得这件事实在不妥,有必要提醒他。
“有什么不妥”钟山本有别名蒋山。故秣陵尉蒋歆就葬在钟山,民间有蒋歆成神的传说,称钟山为蒋山,孙策本人还见过蒋歆的墓,所以虞翻提议改钟山为蒋山时,他也没反对。虽然他本人对避讳这种事并不在乎,但其他人很在乎,涉及到祖父名讳,没有必要违众,授人以柄。
“容易被有心人曲解。”见孙策一脸茫然,袁权又道:“你还记得阿舅兵败西华的事吗”
孙策仔细想了想,突然惊醒,不由得一拍额头。当初孙坚随朱儁讨黄巾,曾在西华作战失利,身受重伤,昏迷不醒,倒在草丛中,诸将回营,等了一天也没等到孙坚回营,直到孙坚的战马回来,引着程普等人找到孙坚,才算救回一条命。
孙坚一生打过不少败仗,但那次失利是孙坚最惨的一次,比被徐荣击败的那一次还丢脸,所以大家默契地不提这件事,袁权知道这件事是因为西华与汝阳毗邻,汝南黄巾又有不少是本地人,听说过那件事的人不少,私下里传过。
蒋者,草底将也,的确容易被人引申到那件事。如此一来,避了祖父的讳,却揭了父亲的丑,可算不上孝顺。他们父子的情形本来就有点尴尬,这么做无疑是给有心人送机会,就算没人说,孙坚心里也难免有疙瘩。
孙策相信虞翻不会是故意的。虞翻知道孙坚打过败仗,却未必知道这一次,就算听过也不可能知道具体情形,否则他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且民间有称钟山为蒋陵者,陵岂是能乱称的,百姓无知,本地官吏中也没有明白人”
孙策眉头微皱,半天没言语。袁权这个指责很严重,就算没有批评虞翻本人轻忽,至少也是说他察事不明,对属下管束不严,或者不得人心。他不知道蒋山被称为蒋陵也许可以理解,但他属下的官吏中有很多本地人,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了却不提醒他,甚至故意引他犯错,自然是有利益冲突。也就是说,虞翻这个计相对王畿的掌控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得心应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东王公献都城之类的传闻究竟是不是虞翻传出来的
江东暗流涌动啊。孙策看着窗外的滔滔江水,心情沉重。为了避免重蹈本尊的覆辙,他入江东时尽量避免杀戮,能谈判的都谈判,所以江东本地的世家损失并不大,因为是家乡人,不少人还受到了破格提拔,现在看来,形势并没有按照他预期的目标发展,有些人在玩火,在挑战他的底线。
——
数日后,船队经过牛渚矶,正式进入建业县境。对将周边诸县全部纳入的建业来说,牛渚矶就是水路的西大门,过了牛渚矶就是进入王畿,正式回家了。
虞翻带着掾吏前来迎接,登上孙策的楼船。
孙策对江东的事一直没怎么关心,全部委托给虞翻负责。可是听了袁权的提醒之后,他意识到这么做并不是对虞翻的关心爱护,有些事虞翻未必能处理得好,但他又是一个骄傲的人,不太可能轻易示弱,只会在暗中使劲,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尽在掌握之中的假象。
虞翻很聪明,但聪明人也会犯错。
见礼完毕,孙策打量着坐在侧对面的虞翻,意识到袁权提醒得很及时。比起上次见面,虞翻脸色看起来还好,鬓角没有白发,不知道是不是特意拔去了,消瘦却掩饰不住。他明显比上次见面瘦了一圈。
“仲翔,最近很辛苦吧”
“尚好。”虞翻淡定从容,见孙策看着他不说话,又笑了笑。“年关将近,事情多一些也很正常。”
见虞翻不肯说,孙策也没有急着表态,这很容易让虞翻以为是对他能力的质疑。他们先谈公务,尤其是对当前战局的意见。这些事之前已经有过沟通,倒没什么分歧,虞翻只是表示了对战争规模的担忧。西路的战事还好说,荆州、豫州的钱粮基本可以满足要求,最多从豫章补充一些,运输距离不远。东线却不太好说,青徐刚刚稳定不
第1979章 种瓜得豆
虞翻抚着胡须,轻轻吁了一口气。“看来,臣是惹了众怒了。”
孙策斟了一杯茶,推到虞翻面前,笑道:“你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虞翻接过茶杯,躬身致谢,浅浅的呷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他知道会有麻烦,但他没想到麻烦会这么大,居然有人给他挖了这么大一个陷阱。孙策之前已经同意蒋山之名,现在又不与他商量,直接否决了之前的决定,改名紫金山,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孙策或者是不便言明,或者是爱护他,这才不与他商量便做了决定。既然是孙策决定的,将来有人问起,他也可以置身事外。
“大王,建业虽是权宜之都,将来却还是陪都,户口会迅速增加,行商坐贾不在少数,粮食的消耗终究是个大问题……”
虞翻取出一卷图,摊在案上,一边指画一边解说。建业沿江,船运原本是最好的方式,但建业以下不远便是入海口,风高浪急,并不适合运粮船行驶。正因为如此,吴王夫差争霸中原时就挖了一条运河——胥渠,由太湖向西,经溧阳、芜湖直通长江。
虞翻考虑了两个方案:一是在句容、湖熟之间挖一条运河,沟通太湖与秦淮水上游的支流句容水;一是在丹阳挖一条运河,沟通秦淮水上游的另一条支流溧水。不管哪个方案都要开山,工程量都不小,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比如征发更多的徭役。
比征发徭役之类更麻烦的是风水。对有一定实力的豪强、世家来说,征发徭役还可以补偿,还可以运用关系避役,转嫁给其他人,影响风水却是逃不掉的,而且影响更大更持久。因此,对方案的讨论很快就由工程难易变成了风水之争,谁也不希望在自家附近破土,甚至有人传言,最近丹阳被吴会压了一头,已经屈居下风,如果风水再被动了,以后就更没翻身的机会了。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结果就成了两个方案都有被否决的可能。
孙策静静地听着,心中已经明白了几分。这件事不仅仅是对虞翻个人的反击,更是对他的挑衅。建业原本属丹阳,而且是丹阳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如果他在此建国,将建业等县划为王畿,被划进来的当然乐见其成,没被划进来的几个县,比如丹阳郡治宛陵就不这么想了。更何况他是吴王,吴会人是他的根基,丹阳人在吴国体系内的话语权有限,几乎没人进入核心圈,有点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定,这里面还有为陶谦父子鸣不平的意思。
情况很复杂啊,江东系内部也肥瘦不均,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还有人连汤都喝不着。他们才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只问结果。
“你倾向于哪个方案”
虞翻指了指沟通胥渠与溧水的方案。“这个方案难度大,但一旦成功,维护方便,且经由胥渠,东可通太湖,西可通长江,经冷水至宛陵,对丹阳腹地的发展也有益。”
孙策不置可否。虞翻提的两个方案在历史上都曾经实施过,只不过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相隔一千多年。第一个方案就是三国时实施的,名为破冈渎,第二个方案是明朝实施的,名为天生河。正如虞翻所说,破冈渎的实施方案虽然容易一些,但维持起来却很难,隋后期就弃用了,前后也就三四百年。天生河工程在明朝初年开凿,持续明清两代,二十一世纪还在发挥作用。
“两个方案都要仔细论证,不要急。”孙策手指轻点图纸。“粮食缺口暂时不会那么大,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应急工程,要么不建,要建就建一个灵渠那样的,造福百代。”
虞翻心领神会,躬身领命。孙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谁,但这句话却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建与不建,只取决于该不该建,能不能建,却不用被丹阳人的意见左右。
虞翻随即又说了一些事,大部分是建业城的规划。正如孙策所言,限于人力、物力,建业城的建设刚刚开始,只建了包括太初宫在内的几座宫殿,连宫城的城墙都没建,更别说石头城的城墙了,那只是一个方案而已。至于是谁传出去的,又是谁在后面兴风作浪,他回去再查。
“有一件事,臣倒是要先和大王知会一声。”
“什么事”孙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虞翻说是知会一声,自然不是什么难题。
“有个叫严浮调的下邳人,信浮屠道的,说是与大王有旧。闻说大王建新都,想在新都建浮屠寺,为吴国祈福。”
孙策有些意外。“严浮调在江东传道吗”
“来了有两年了,本来在吴县一带讲经说法,颇受欢迎,信众不少,名声堪与于吉相当。”
孙策惊讶不已。于吉是活神仙,又有高寿,很符合汉人修道成仙的梦想,他的信徒多可以理解。佛教宣扬的却是来生,按理说不符合汉人重今世的心理,佛教在魏晋之际大兴是因为乱世来临,今生无望,普通人只能求来世,怎么现在就开始兴盛起来了
难道说,这就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n
第1980章 似是而非(求推荐!)
甘梅默然,安静如白玉美人。
孙策颇为惊讶。他本以为甘梅就算不会像黄英那样喜形于色,至少也要表示一下喜悦之情,完全没想到她会是这个反应。
“不喜欢”
甘梅一声轻叹。“大王屈尊枉驾,给足了妾面子,妾自然是喜欢的。只是丹阳人与蛮夷共处,向来只知好勇斗狠,不懂得什么华夏衣冠的大道理。他们怕是体谅不到大王欲建千秋功业的雄心壮志,还以为大王是力不能克,外强中干,虚有其表,会有所慢怠。万一以为大王是兵力不足,要去丹阳征兵,又不知会说什么蠢话。妾虽不敏,却不愿意看到乡人出丑,贻笑大方,是以担心。”
孙策眉梢轻扬,哑然失笑。甘梅话虽不多,却是个识大体的人。这话说得很委婉,却也周全,既提醒到位,又不伤他的面子。这段时间他的确有点志大才疏,力不从心,被甘梅看在眼里。
“放心吧,我知道会怎么面对他们。”孙策轻轻地搂了搂甘梅的肩膀。“我连天子、袁绍都不在乎,还会被他们看扁了”
“这是自然。”甘梅低下了头,抿嘴浅笑。“只可惜,唯英雄能识英雄,天下能识大王的人太少了。袁绍号为盟主,荀彧枉称王佐,都不识大王,何况丹阳边鄙之民。好在大王宽宏,不会与他们计较,否则不知道要砍多少首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