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孙策不会增援”
“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弘农荒残,户口不足,洛阳屯田收入不足以支撑大军,孙策只能从南阳或者颍川转输。砥柱以下至小平津三十六滩,水流湍急,汛期时难以通行,即使通过谷水转运,也只能到黾池。如果是陆运,消耗更大。且潼关坚险,在东方未平之际,孙策不可能全力西进。平定东方之后,再大举西进,三路并发,方是上策。”
天子悄悄地吁
第1974章 意气少年
荀恽赶到潼关,拜见天子。天子不用看书信就明白了,心中喜悦,如饮醇酒。
看完荀彧的亲笔书信,他感慨不已。“令君之忠,天地可鉴。大汉若能中兴,重建麒麟阁,令君必居一席之地。”
荀恽臭着一张脸,一言不发。
天子瞅瞅荀恽,忽然有些愧疚。荀彧于他是忠臣,亦师亦友,还有些近似父子,可是对荀恽而言,他这个父亲却不太称职,孤身来长安,将荀恽母子丢有邺城几年,其中辛苦焦虑自不必言。
“长倩,你是哪一年生人”
“回陛下,臣生于中平二年。”
“听说你还有一个姊姊,嫁与陈太丘之孙陈群为妻,她比你大几岁”
“姊姊比臣大五岁。”想想姊姊,荀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神情松驰了许多。天子看得真切,笑道:“你想念她吗”
荀恽脸色微僵,连忙收起笑容,斟酌着。他当然是想念姊姊的,但这话却不太好在天子面前说。
“呃……”
“朕也有一个姊姊,她下嫁吴王,为朕换取了西征的机会。”天子坦然说道,眼神坚定而明亮。“朕很想念她。听说吴王待她甚好,将来如果有机会中兴,朕会看在她的面子上,饶吴王一命。”
荀恽惊诧地看看天子。天子高大健壮,仪表堂堂,眼中有血丝,眼神却很明亮,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俨然一个伟大夫,颇有男子气概。就他之前见过的人中,能和天子相提并论的还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父亲荀彧虽然气质出众,温润如玉,未免太内敛了些,让人摸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不像天子这么坦率。
当然,他更听得懂天子的言外之义。既然天子能因为长公主而饶孙策一命,自然不会因为姊姊嫁给了陈群而降罪。这当然是个好事,荀家分属各方,几个叔伯也就罢了,那是父辈的事,对他而言,最挂念的就是嫁给陈群的姊姊。陈群虽然在吴国没有做什么高官,但他毕竟依附了吴王,和朝廷对立。
“陛下胸襟过人,诚为不世英主,中兴可期。”
天子斜睨着荀恽,似笑非笑,却没有君主的高深莫测,只有二三知己间的戏谑。“当真”
“千真万确。”荀恽也笑了,心头的阴霾也散了些。
“若能中兴,必不负令父子。”天子拍拍荀恽的肩膀。“暂且委屈你做个散骑郎,陪朕读书习武,将来做朕的爪牙。”
“喏。”荀恽大声应喏,随即又意识到失礼,尴尬地看了天子一眼,见天子并无忤意,反有几分喜色,这才松了一口气,改口道:“唯!”
“做爪牙,可不能只是唯唯诺诺,要敢进谏,能进谏。只要言之有物,有益于治,毋须顾忌太多。”
“唯!”荀恽心中快意,第一次觉得来长安是个正确的选择。和天子相比,袁绍、袁谭的确相去甚远。至于风头正劲的吴王,他没见过,但听人说吴王虽然爱民,敢为天下先,却好勇好色,学问德行略有不足,为一方诸侯尚可,为德被天下的圣主就勉强了。
己不正,何以正人
刘晔拿着几份公文进来,正好看到天子与荀恽谈笑,不免一愣,随即恍然。荀彧负讥,将长子送到天子身边为质的确是个好办法,既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又顺势加强了和天子的联系。天子的书信前天刚刚送出,荀恽今天就到了潼关,中间几乎不曾有任何耽误,这位闻香令君果然是个当机立断的狠人。
“陛下又得英才,可喜可贺。”
天子哈哈一笑,向荀恽介绍刘晔,最后又说道:“刘令君是宗室中的俊杰。正是因为有一批他和令尊这样的贤臣相助,朕方信中兴可期。”
刘晔心里暖洋洋的,躬身再拜。荀恽对这位与父亲齐名的秘书令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刘晔这么年轻,不仅比袁谭的智囊沮授年轻很多,甚至比父亲还要年轻几岁。他一直以为刘晔与父亲荀彧年岁相当,甚至更年长一些。
想到当初袁绍不肯重用父亲就是因为他太年轻,荀恽不禁暗自发笑。袁绍败得不冤,被一群昏愦老朽围着吵,头晕脑袋,岂能不出昏招。希望袁谭能比他强一些,不要败得太容易。
宣喧了几句,荀恽出去领官服、印绶。刘晔将手里的公文递给天子。天子一看,是韩斌从河东来的,心情有些复杂。两天前,韩斌奉诏赴河东,礼聘李儒。这么快就有消息来,也不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如果不顺利,李儒不肯应征,河东的事就有些麻烦。如果顺利,李儒入朝,以后要经常见到这个鸩杀兄长的逆臣,这心情实在好不起来。
荀彧虽然说唐夫人顾全大局,没有反对,但他能想象得到唐夫人的悲哀。即使迫于无奈,他还是觉得愧对这位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多年的王嫂。
天子收拾起心情
第1975章 对峙(sofia若冰盟主贺)
金门溪,高顺勒住坐骑,面色难看。
李肃站在一旁,摸着额头,心有余悸。陷阵营步卒散在四周,警惕地注视着一草一木。十几名骑士坐在地上,正由医匠拔箭包扎,有两人要害中箭,怕是活不成了。
攻破卢氏城并没有费太大功夫,李肃率骑兵入境,城中的江东军见形势不妙,随即放弃了卢氏城,一把火烧了库房,还在城中散布谣言,说匈奴人杀来了,结果城中百姓大乱,纷纷出逃。李肃开始搞不清状况,见是百姓,不敢轻易杀戮,只是派骑兵四处拦截。江东军趁着骑兵分散的机会,突围而去。
李肃发现中计,带着骑兵追击,没曾想这些江东军奸猾得很,打了他一个伏击,弓弩乱发,射伤了十几名骑士,连李肃都中了两箭,如果不是他在精甲里面又衬了一套环甲,说不定就死在这儿了。
即使如此,十余名骑士伤亡,还被对方抢走了几匹马,对士气也是很大的挫伤。他们再也不敢放肆的追击了,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消失在山林中。等高顺率部赶到时,对方连影子都没了。
高顺抑制要骂人的冲动,转头看了李肃一眼。“伤口如何”
“不碍事。”李肃暗自松了一口气。他虽然是吕布的亲信,却一直对高顺有些畏惧。如今高顺加官晋爵,更得吕布器重,他看到高顺更心虚。况且这一仗也打得窝囊,近千骑兵没能堵住几百步卒,还被打了伏击,连自己都中了两箭,这要是传回去,吕布肯定要骂人。
“中原地形与并州不同,你要多留意。”高顺指指四周。“这一路走来,有多少山,多少水处处都是可能有伏兵的地方,江东军又擅弓弩,千万不能大意。”
“喏。”李肃连连点头,深有同感。这中原的河谷与并州的河谷的确不同,溪流多,草木丰茂,到处可以藏人。他就是被埋伏在草丛中的江东军伏击的,对方在百步外发箭,连射三枝,两箭命中,其中一箭射中他的胸口,劲道极强,轻而易举的射穿了胸甲,幸亏被里面的环甲挡住了。另一箭从额头掠过,刮掉一层皮,也吓出李肃一身冷汗。
“回卢氏休整吧,留一些骑士保持联络。”
“喏。”李肃再次躬身领命,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转身领着部下走了。高顺没有回头看。他有些不安。这里的地形与并州区别很大,却与关中差不多,尤其是他们所驻的细柳大营。李肃在关中驻扎了那么久,又经常随吕布出猎,对这种地形应该不陌生,却还是中了伏。这么粗疏的人,能统领骑兵单独作战吗
李肃如此,秦谊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些吕布身边的近侍武艺都不错,也很勇猛,但独立统兵的能力太差。吕布派他们来协助他固然是好事,但帮不上太多忙,反而要他分心去照顾。如果按他的想法,他更希望让薛正、冯成独领一部。
但是他非常清楚,他不能这么做。
高顺叫来冯成,让他做前锋。对方只有一曲,冯成有四曲,又刚刚在弘农战斗了大半个月,经验和士气都不错,冯成为人又谨慎,中伏的可能性不大。即使遇到麻烦,也能及时送出消息,坚持到他增援。从李肃的描述来看,那些江东军虽然训练有素,却算不是精锐,除了有几个射艺高明的射手之外,和他在衡岭遇到的江东军不能比,应该是洛阳附近的屯田兵。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李肃格外失望。
冯成领命去了。高顺又叫来薛正,让他就地扎营,休整一日,打探好地形后再前进。冯成谨慎,薛正聪明。与蒋钦交战近半月,薛正进步很快,很清楚在这样的地形扎营应该注意什么。
卢氏入手,却是一座空城。江东军兵力有限,守不住卢氏,却败而不乱,逃跑时还能反击得手。这让高顺对这次任务的艰巨性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想到一山之隔还有孙策及其百战百胜的中
第1976章 新风尚(求月票!)
楼船顺水而下,在沔口与黄月英汇合。
黄月英在洞庭住了小半年,与秦罗试验新船,估计是经常游泳、晒太阳的缘故,原本就不算特别白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身材也更加健美,即使穿着厚厚的冬衣也掩饰不住青春活力。
孙策看到黄月英就笑了。这可真成了金不换了。
黄月英向孙策汇报了这半年的试验结果,重点是水排的重新发明。她原本的计划是增加橹的数量,在船尾增加了两架大橹。橹的效率比桨高,但船尾空间有限,效率提高不能令人满意,如果在船两侧增加橹,又要增加额外的空间,方案一改再改,进入了死胡同。后来秦罗查阅典籍,发现故南阳太守,河南汲县人杜诗曾经设计过水排,用来鼓风铸铁,只是失传了。秦罗根据一些零星的记载,又走访了一些老工匠,尝试恢复了水排,试验之后觉得效果不错,准备明年装上船,下水测试。
孙策看了图纸,却一点也不意外。这个水排很接近水轮,不过现在的方案出于传动方便,还是平放的,什么时候能竖起来,就是轮船的雏形。轮船离这个时代并不远,祖冲之的千里船据说就是一种轮船,不过轮船明确载入典籍却是唐朝的事,而真正大展神威已经到了南宋初年。
在知识分子视工匠为贱业,刻意远离技术的情况下,技术发展就是这么佛系,能不能成,全看运气,成功了也不代表就能推广应用。杜诗发明了水排都能失传,轮船从发明到正式推广运用花个几百年又有什么稀奇的。
黄月英、秦罗在几年时间内能有这样的成果,他已经很满意了。他当然可以直接画出图让她们去做,但那样的话,他能得到的只是一艘轮船,黄月英不可能练就这种不断改进的思维方式,也就无法推广到别的项目上去。没有科学思维,技术还是技术,就像一盘散乱的珍珠,每一颗都很美,就是无法串联起来,成为精美的项链。
“很好,很好。”
“听起来真勉强。”黄月英皱皱鼻子,挤到孙策身边,用肩膀拱拱他。“是不是有更好的点子,帮个忙,我感觉这脑子都用空了。”
“没看出来。”孙策搂着黄月英的腰,摩挲着她没有一丝赘肉的腰肢。“真要累了,就休息一段时间,正好生个孩子。你阿翁、阿母都急了。”
“不生!一孕傻三年,海船研制正是紧要关头,我可没时间生孩子。”
“不是有秦罗么”
“她的心思不在海船上。”黄月英伏在栏杆上,神情慵懒,更显得腰细臀圆。“她的心思全在能逆水而行的战船上,黄都督等着她的新战船突入汉中呢。”她顿了顿,又笑道:“蔡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着急,隔三岔五地来看我,其实是看战船的进展。”
“这么说,你现在很受欢迎”
“那当然。”黄月英得意地笑了起来。
“这就对了。比起新船,这种风气更有价值,简直是一座金山,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孙策抚着黄月英的肩头。“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叫你金不换了吧”
黄月英回头看看孙策,眨眨眼睛,故作不屑的皱了皱鼻子,神情得意,看看四周无人,悄悄地将头靠在孙策的肩上。
——
进入长江,沿途的船只就多了起来。年关将近,满载着货物的商船络绎不绝,如过江之鲫。商人好利,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的机会,夜晚停泊时就地开市,船港里热闹非凡。孙策虽然有心去逛逛,但身份受限,又有小厄当至的警告在耳,只能按捺着好奇心,闷在楼船上看公文。看着黄月英等人呼朋唤友,结伴去血拼,就连刘和都可以放下长公主的身份,挽起头发,换上男装,混迹于市井商贩之中,每次都满载而归,自己却只能画地为牢,孙策不免有些哀叹。
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知不觉地就与普通人就有了距离,而且这个距离只会越来越大。伟人也曾感慨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听到看到的只有报告,不知真假,当时只觉得矫情,如今却深有体会。
黄月英等人也知道孙策郁闷,每次采购回来都会体贴地讲叙见闻,安慰孙策的心灵。各种小道消息、绯闻花边都有,还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说。随着报纸的普及,各家报坊为了争客户,适合普罗大众欣赏的民间文学迅猛发展,受欢迎程度让读书人始料不及。对绝大部分没有官方背景的报社来说,一份报纸上如果没有几个吸引人的故事或者笑话,这份报纸的销量肯定很难看。
但再好看的报纸也不如人的想象力,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才是传奇诞生的最佳温床。
“兄长,你知道不,他们都说我们吴国的新国都不是人建造起来的,是直接从江里冒出来的,而且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孙匡去了一趟集市之后,兴奋不已,难得主动地来到孙策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述刚刚听到的传闻。“他们还说,这座城原本是东王公的住所,所以又叫太一宫,后来东王公去西域昆仑山看望西王母,这座城闲着,又怕别人来打扰,所以就施法藏在江里。现在吴国新肇,东王公想送一份贺礼给大兄,就让这座城又浮上来了。”
见孙匡说得眉毛色舞,孙朗也煞有其事的一旁附和,孙策忍不住想笑。“那些人不知道
第1977章 帝王家事
稍微接触过历史或者古文的人大多听过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却屈指可数。有人觉得这是后世儒生断章取义,故意忘了另外半句。这也许是事实,但绝非全部。
最先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兵家。身为兵家却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真正意义的兵家,比如孙子、司马穰苴、吴起,大多出现在春秋末年或者战国是有历史原因的。这时候的战争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其中有一点就是战争规模变大,时间变长,行军问题迅速凸显。春秋时小国小林,大多数战争都在国境,行程不过百里,双方在约定的地点交战,和约架差不多,来回不过三五日,不存在严重的运输问题。到了战国则不足,行军动辙千里以上,一打就是几个月,粮草、辎重的供应就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运输方式无非那么几种:水路靠船,陆路靠人挑肩扛,或者牛马驮运。车这种后世司空见惯的运输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出现,到汉代才出现鹿车,顾名思义,载力有限,只能装一只鹿。在这种近乎原始的条件下,长距离运输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中的消耗迅速增加,成为限制战争规模的重要因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钱,但仅有钱还不够,因为还受制于另一个重要条件:粮食。小农经济,粮食的亩产有限,那么地,那么多人,只能生产那么多粮,钱再多,就算挖到一座金山,买不来粮食也无济于事,千里运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粮食,没有吃的,人就会饿死,一旦粮食紧张,人心大乱,社会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家才知道挣点家当不容易。孙策如今家大业大,也背了一屁股债,对这个问题感触最深。拿这个问题来考孙朗,纯属是发乎自然,绝非故意为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