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其实,这哪是朱翊镠的本意
只不过是穿到一个尴尬的王爷身上别无选择罢了。
李太后是真的舍不得儿子——对此朱翊镠早就看在眼里。
没辙。
那十月份就十月份吧,满打满算也不够五个月时间了。
不妨再等等也好。
反正离京之前还要解决辽东那边的一件大事儿:让李成梁李如松李如柏父子押解努尔哈赤进京,不能放虎归山。
当然,现在全北京城估计没几个人听说过努尔哈赤。
朱翊镠还得利用这五个月的时间,观察京城的政治局势。
如今,张居正已经回籍,想必朝中大部分官员都在观望中,只有能够确定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态度之后,他们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
朱翊镠刚好可以暗中观察,并在适当时候做出回应与反击。
京城官员中有何风吹草动,已经交代冯保要盯紧了。
至于万历皇帝那边的动静,由朱翊镠亲自出马。
这天,他去了乾清宫东暖阁。
万历皇帝正在阅览奏疏,但只是表面,看得出来并没有认真,肯定是走神了,想着别的事儿,不然目光不会长时间的偏离奏疏。
而且,朱翊镠进去时,万历皇帝也没有发现。
“皇兄”
“皇兄”
直到朱翊镠喊了两声,万历皇帝才缓过神来,抬起头来问道:“皇弟怎么来了”
朱翊镠睁着眼睛说瞎话:“闲着没事儿,找皇兄说说体己话。”
万历皇帝信以为真,眉开眼笑地道:“好好好,皇弟请坐。”
自那天紫禁城东长街集市开街以来,万历皇帝的心情便大好。他终于尝到了当皇帝的感觉,而且这两天也在努力寻找那种感觉。
朱翊镠坐下来后,有心从前两天的集市说起,问道:“皇兄,紫禁城里赶集好玩儿不”
“当然好玩啊!”万历皇帝脱口而出,似乎一下子被拉回那种嗨皮的状态中,眉飞色舞地道,“皇弟你想一想,皇兄长这么大,还从未感受过外面的美好呢。只可惜,开街那天都是咱宫里的人,他们多少有些害怕咱们,所以多少都有不真实的一面,若真的像棋盘街那样,才叫好玩儿呢。”
朱翊镠忽然道:“皇兄,自张先生离京后,你感觉如何”
万历皇帝微微一滞,问道:“皇弟,什么感觉如何”
朱翊镠也不转弯抹角,干脆直承:“皇兄,就是有没有忽然一下子感觉到身轻如燕”
万历皇帝笑了笑说:“皇弟,身轻如燕是不是也太夸张了但倍感轻松确实是有的。”
朱翊镠又问道:“皇兄有没有想过自己亲政呢”
万历皇帝先是一愣,随即一声叹,面带几分苦笑,喃喃地道:“亲政嘿嘿,娘亲都说了,现已人臣皆知,不到三十岁休想亲政。”
朱翊镠带着目的而来,有心撺掇道:“皇兄,你也别怪皇弟不提醒你哈,娘亲说出那种话,肯定是当着皇兄的面,那时张先生身体还很强健,可眼下张先生不在京城,娘亲那话还是有待商榷的。”
万历皇帝警觉地道:“皇弟,你为何忽然提及这件事儿这就是你今天来多目的吗”
朱翊镠回道:“我也是看到赶集那天皇兄十分开怀的样子,皇兄已经足足憋屈了十年吧”
“皇弟,这种话你在皇兄面前说说倒无所谓,可要记住:千万不要被娘亲和大伴听见。”
朱翊镠不以为然道:“皇兄,听见了也无妨,本来这就是事实,娘亲也心知肚明。”
“这事儿还得从长计议,必须征得娘亲的同意才行。”
见万历皇帝仍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朱翊镠也只好暂且作罢,迅速跳转下一个话题:“皇弟今天来还真有一件事儿要恳请皇兄,想向皇兄要一个人。”
“要一个人皇弟要谁”
“努尔哈赤。”朱翊镠一字一顿极其认真。
“……”
第248章 努尔哈赤,到底叫什么姓什么?
“皇弟要谁”
从万历皇帝诧异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好像没听说过努尔哈赤。
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毕竟此时努尔哈赤才二十四岁而已,锋芒尚未显露出来,没有引起明朝的关注。
努尔哈赤引起大明关注是在他用他的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之后。
而且还有一点,朱翊镠也不敢确定:当时大明王朝对努尔哈赤以及他的祖父、父亲称呼什么。
以朱翊镠上一世从文献史料中对努尔哈赤(即清太祖)的了解情况来看,对努尔哈赤的“名”和“姓”都很模糊,并没有一个统一或者说都被认可的汉译名。
因为满族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文字记载(当时满族叫女真族,女真族有三大部,被努尔哈赤统一,后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族)。
目前所见的中国通史或清史著作中,几乎都将努尔哈赤的汉译名写为“努尔哈赤”。
例如:1961年确定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中国史纲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到了努尔哈赤时候,建州部的实力日益强大,先后合并了女真部的其他各部落。”
再比如:10卷本的《清代全史》:“金国的缔造者、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的姓氏和家世,是一个仍需考究的问题。”
然而,关于努尔哈赤的姓名问题,在民族史和满文翻译领域中又都将他的汉译名写为“努尔哈齐”。
而在清代文献中,也有“弩儿哈奇”的写法,包括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的汉译名也都没能统一,有写成“觉昌安、塔克世”的,也有写成“觉常刚、塔石”的……
根据清朝官方文字记载,清太祖的名字毫无疑问应该写作“弩儿哈奇”,或者是“弩尔哈齐”。
那为什么如今的清史了论著中基本上都写成了“努尔哈赤”呢
其实,这种写法也是有一定史料依据的。因为明代文献中多将清太祖的名字译写为“奴儿哈赤”,并且屡屡见之于《明实录》的记载文字当中。
试举两例:
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乙卯:“始命建州夷酋都指挥使奴儿哈赤为都督佥事。”
万历十八年(1590)四月庚子:“建州等卫女直(即女真)夷人奴儿哈赤等一百八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
可以看出,《明实录》的作者将清太祖的女真语名(当时满文尚未出现)译成“奴儿哈赤”,或称“建州夷奴儿哈赤”,反应了历来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当然,这是题外话。
然而,《清史稿辞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两部大辞典的基本倾向都将清太祖名字确定为“努尔哈赤”,同时又揭示了被许多清史著作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努尔哈赤还有另一种写法,就是“努尔哈齐”。
而且,有不少学者认为“努尔哈齐”才是清太祖最合适恰当的表述。
理由之一:名从主人。清太祖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制满文,他以及他的继承人皇太极都承认“努尔哈齐”这种译写法。
理由之二:尊重历史。以《明实录》为代表的文献,故意写作“奴儿哈赤”,有贬斥之意。
理由之三:努尔哈赤的弟弟都叫哈齐,如舒尔哈齐,雅尔哈齐。所以将努尔哈赤译写作“努尔哈齐”,既保留了原始的满文语音,又完全符合汉字的表意方式。
这是关于努尔哈赤名字的争议,关于他的姓氏也一样。
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新觉罗”。
但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也好,稗官野史也罢,都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
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只是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无论是努尔哈赤的“名”和“姓”之所以谜团重重,最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满洲初期没有文字,没有留下原始的满洲文字记载。
只是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近腹里,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男孩儿,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后世都搞不清楚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名字该写作什么,那大明王朝万历年间肯定不知道,当时也没人研究关注。
所以,当朱翊镠说出“努尔哈赤”的名字时,万历皇帝诧异的神情,他并不觉得稀奇。
朱翊镠只得如是般解释道:“皇兄,我要的人现在在建州左卫(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是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的长子努尔哈赤。”
万历皇帝依然一脸问号。
朱翊镠接着又说道:“反正就是建州左卫里的一名小官儿,他的六世祖、五世族曾都掌过建州(左)卫,朝拜过本朝皇帝的。皇兄只需传一道口谕,给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就行了。”
万历皇帝点了点头,感觉终于有些眉目。
建州三卫是明朝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其指挥使一般都是女真族世袭首领。
建州三卫早期归属于奴儿干都司,后来大多由辽东都指挥使司掌管。三卫的首领由世袭产生,但必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每年都必须前往京师朝贡。
明朝一般都是利用各部族之间的冲突及牵制,以进行对当地的统治,并在平时保持与三卫之间的互市往来,这一点在李成梁所管辖的辽东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万历皇帝问道:“皇弟,你要得的人就是建州左卫里的,也就是女真族里的一个人呗”
“嗯。”朱翊镠点头道是。
“可本朝人数千千万,皇弟为何偏偏要一个女真族的人呢皇弟要他何用要他来作什么”万历皇帝十分不解地一连几问。
朱翊镠琢磨了一小会儿,其实来之前就想过这个问题,要该怎么解释,总不能告诉万历皇帝这个人将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吧
这时候说出这样的话,鬼都不相信呢!别说这个时候,就是等到努尔哈赤席卷女真,甚至攻击大明时,夜郎自大的大明王朝还像在做梦中一样呢。
……
。
这月最后一天了,好想好想求两张票给我点动力啊!
第249章 请努尔哈赤进京
朱翊镠回道:“皇兄,听说努尔哈赤擅长骑射,而且精通汉语,可谓是文武双全,我想聘请他来`得时学院`教授那些孩子。”
“哦,是这样啊……”万历皇帝想了想,点头答应,“那好吧,改天我让人通知李总兵。”
朱翊镠又道:“皇兄,为了表示对努尔哈赤的重视,能否派一个人去辽东邀请”
“有这个必要吗建州三卫乃本朝所建,不过是本朝的附属而已,只要朕传一句话,他岂敢不来”
看,刚才说什么来着大明王朝压根儿就没将女真族放在眼里,甚至远不及鞑靼、瓦剌那么重视。
连万历皇帝都抱持这种骄傲自大的心态。
朱翊镠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可是全大明王朝的心态,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让他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好在此时此刻面对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镠只好耐心解释道:“皇兄,话虽如此,可毕竟是求人。再说了,人家好歹也是酋长的孩子,给他一点面子又有何妨”
万历皇帝仍然深不以为意,说道:“皇弟,你是不知道,对待蒙古族、女真族那些蛮夷,就不能太客气,否则还以为咱们怕他呢。”
朱翊镠又只得辩道:“皇兄,国事当如此,可这是私事。本朝乃礼仪之邦,讲理终究没什么错。”
“那,好吧!”万历皇帝勉为其难地点头答应了,继而问道,“那皇弟想派谁去请呢”
“曾朝节。”朱翊镠不假思索,他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人选。
万历皇帝微微一滞,似乎很难以接受,疑虑地道:“皇弟,用得着派一位侍读学士去吗随便派一个人去就好了嘛,派侍读学士岂不是大材小用”
朱翊镠知道,万历皇帝还是那种骄傲自大的心理在作怪,他又说道:“皇兄,俗话说先礼后兵嘛,努尔哈赤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咦”万历皇帝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讶然道,“皇弟像我一样深居宫中,如何认识他那么一号人呢”
朱翊镠眨巴着眼睛,朝万历皇帝笑了笑,说:“皇兄,皇弟可是经常偷偷出宫的哦,小道消息自然要比皇兄灵通一些吧。”
万历皇帝也没继续追究,姑且信了。与他而言,这本来就是一件芝麻蒜皮的事儿,当天便谕旨曾朝节知悉。
且不说这是万历皇帝的谕旨,为朱翊镠办事,曾朝节也无话可说,还欠他三大人情未还呢。
所以,在接到万历皇帝谕旨的第二天,曾朝节便去慈宁宫偏殿拜访朱翊镠。
坐定后。
朱翊镠上来第一句话就郑重申明:“这件事可是奉旨而行,不算你还我的人情哦。”
曾朝节也只能点了点头,不然还能怎么着
随即,朱翊镠又问道:“你对建州女真了解多少”
曾朝节摇头,之前他确实没有接触过。
朱翊镠道:“这次派你去辽东,除了邀请努尔哈赤进京外,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完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