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而在清代文献中,也有“弩儿哈奇”的写法,包括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的汉译名也都没能统一,有写成“觉昌安、塔克世”的,也有写成“觉常刚、塔石”的……

    根据清朝官方文字记载,清太祖的名字毫无疑问应该写作“弩儿哈奇”,或者是“弩尔哈齐”。

    那为什么如今的清史了论著中基本上都写成了“努尔哈赤”呢

    其实,这种写法也是有一定史料依据的。因为明代文献中多将清太祖的名字译写为“奴儿哈赤”,并且屡屡见之于《明实录》的记载文字当中。

    试举两例:

    万历十七年九月乙卯:“始命建州夷酋都指挥使奴儿哈赤为都督佥事。”

    万历十年四月庚子:“建州等卫女直夷人奴儿哈赤等一百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

    可以看出,《明实录》的作者将清太祖的女真语名译成“奴儿哈赤”,或称“建州夷奴儿哈赤”,反应了历来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当然,这是题外话。

    然而,《清史稿辞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两部大辞典的基本倾向都将清太祖名字确定为“努尔哈赤”,同时又揭示了被许多清史著作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努尔哈赤还有另一种写法,就是“努尔哈齐”。

    而且,有不少学者认为“努尔哈齐”才是清太祖最合适恰当的表述。

    理由之一:名从主人。清太祖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制满文,他以及他的继承人皇太极都承认“努尔哈齐”这种译写法。

    理由之二:尊重历史。以《明实录》为代表的文献,故意写作“奴儿哈赤”,有贬斥之意。

    理由之三:努尔哈赤的弟弟都叫哈齐,如舒尔哈齐,雅尔哈齐。所以将努尔哈赤译写作“努尔哈齐”,既保留了原始的满文语音,又完全符合汉字的表意方式。

    这是关于努尔哈赤名字的争议,关于他的姓氏也一样。

    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新觉罗”。

    但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也好,稗官野史也罢,都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

    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只是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无论是努尔哈赤的“名”和“姓”之所以谜团重重,最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满洲初期没有文字,没有留下原始的满洲文字记载。

    只是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近腹里,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男孩儿,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后世都搞不清楚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名字该写作什么,那大明王朝万历年间肯定不知道,当时也没人研究关注。

    所以,当朱翊镠说出“努尔哈赤”的名字时,万历皇帝诧异的神情,他并不觉得稀奇。

    朱翊镠只得如是般解释道:“皇兄,我要的人现在在建州左卫,是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的长子努尔哈赤。”

    万历皇帝依然一脸问号。

    朱翊镠接着又说道:“反正就是建州左卫里的一名小官儿,他的六世祖、五世族曾都掌过建州卫,朝拜过本朝皇帝的。皇兄只需传一道口谕,给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就行了。”

    万历皇帝点了点头,感觉终于有些眉目。

    建州三卫是明朝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其指挥使一般都是女真族世袭首领。

    建州三卫早期归属于奴儿干都司,后来大多由辽东都指挥使司掌管。三卫的首领由世袭产生,但必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每年都必须前往京师朝贡。

    明朝一般都是利用各部族之间的冲突及牵制,以进行对当地的统治,并在平时保持与三卫之间的互市往来,这一点在李成梁所管辖的辽东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万历皇帝问道:“皇弟,你要得的人就是建州左卫里的,也就是女真族里的一个人呗”

    “嗯。”朱翊镠点头道是。

    “可本朝人数千千万,皇弟为何偏偏要一个女真族的人呢皇弟要他何用要他来作什么”万历皇帝十分不解地一连几问。

    朱翊镠琢磨了一小会儿,其实来之前就想过这个问题,要该怎么解释,总不能告诉万历皇帝这个人将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吧

    这时候说出这样的话,鬼都不相信呢!别说这个时候,就是等到努尔哈赤席卷女真,甚至攻击大明时,夜郎自大的大明王朝还像在做梦中一样呢。

    ……

    。

    这月最后一天了,好想好想求两张票给我点动力啊!




第249章 请努尔哈赤进京(求订求票支持!)
    朱翊镠回道:“皇兄,听说努尔哈赤擅长骑射,而且精通汉语,可谓是文武双全,我想聘请他来`得时学院`教授那些孩子。”

    “哦,是这样啊……”万历皇帝想了想,点头答应,“那好吧,改天我让人通知李总兵。”

    朱翊镠又道:“皇兄,为了表示对努尔哈赤的重视,能否派一个人去辽东邀请”

    “有这个必要吗建州三卫乃本朝所建,不过是本朝的附属而已,只要朕传一句话,他岂敢不来”

    看,刚才说什么来着大明王朝压根儿就没将女真族放在眼里,甚至远不及鞑靼、瓦剌那么重视。

    连万历皇didu抱持这种骄傲自大的心态。

    朱翊镠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可是全大明王朝的心态,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让他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好在此时此刻面对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镠只好耐心解释道:“皇兄,话虽如此,可毕竟是求人。再说了,人家好歹也是酋长的孩子,给他一点面子又有何妨”

    万历皇帝仍然深不以为意,说道:“皇弟,你是不知道,对待蒙古族、女真族那些蛮夷,就不能太客气,否则还以为咱们怕他呢。”

    朱翊镠又只得辩道:“皇兄,国事当如此,可这是私事。本朝乃礼仪之邦,讲理终究没什么错。”

    “那,好吧!”万历皇帝勉为其难地点头答应了,继而问道,“那皇弟想派谁去请呢”

    “曾朝节。”朱翊镠不假思索,他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人选。

    万历皇帝微微一滞,似乎很难以接受,疑虑地道:“皇弟,用得着派一位侍读学士去吗随便派一个人去就好了嘛,派侍读学士岂不是大材小用”

    朱翊镠知道,万历皇帝还是那种骄傲自大的心理在作怪,他又说道:“皇兄,俗话说先礼后兵嘛,努尔哈赤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咦”万历皇帝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讶然道,“皇弟像我一样深居宫中,如何认识他那么一号人呢”

    朱翊镠眨巴着眼睛,朝万历皇帝笑了笑,说:“皇兄,皇弟可是经常偷偷出宫的哦,小道消息自然要比皇兄灵通一些吧。”

    万历皇帝也没继续追究,姑且信了。与他而言,这本来就是一件芝麻蒜皮的事儿,当天便谕旨曾朝节知悉。

    且不说这是万历皇帝的谕旨,为朱翊镠办事,曾朝节也无话可说,还欠他三大人情未还呢。

    所以,在接到万历皇帝谕旨的第二天,曾朝节便去慈宁宫偏殿拜访朱翊镠。

    坐定后。

    朱翊镠来第一句话就郑重申明:“这件事可是奉旨而行,不算你还我的人情哦。”

    曾朝节也只能点了点头,不然还能怎么着

    随即,朱翊镠又问道:“你对建州女真了解多少”

    曾朝节摇头,之前他确实没有接触过。

    朱翊镠道:“这次派你去辽东,除了邀请努尔哈赤进京外,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完成。”

    “潞王爷请吩咐。”

    “你不是不了解建州女真吗那就去深入了【】解一番,然后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出来,交给我皇兄。但我有一个要求:要从精神交往的层面去剖析、了解女真族。”

    曾朝节一愣,不解地问:“潞王爷,何为精神交往的层面”

    “简言之,就是精神方面。我希望读完你的报告,要知道女真族为何在辽东能够再次复兴他们族与蒙古族相比有何特别之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以及他几个儿子能否真的压制得住女真族与蒙古族你需要做出一个预估。也希望他人结合你的报告,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个有问题吗”

    曾朝节想了想,不敢立即作出承诺,只是回道:“试试看吧,卑职尽力而为便是。”

    朱翊镠又叮嘱道:“辽东连年有战事,一向比较乱,你去了千万要小心,有什么困难,找李总兵商量解决,切不可独自一人盲目行事。”

    “卑职知道,请潞王爷放心。可是潞王爷,如果努尔哈赤不愿意来,该怎么办呢”

    “由不得他,不愿意来也得来。”朱翊镠目光一凌,满眼杀气腾腾,“总之,让你去,就一定要带他来。只要不违法,你可以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措施。”

    “明白。”曾朝节微微颔首,继而又道,“潞王爷,可卑职不明白的是,为何一定要请努尔哈赤进京教授孩子骑射还有,从潞王爷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您对建州女真,以及努尔哈赤好像有相当的了解……潞王爷,您何以知道如此之多呢”

    朱翊镠不客气地怼道:“这不是你关心的。”

    曾朝节十分耿直坦诚地道:“卑职只是关心潞王爷,很想提醒潞王爷,最近您管得太宽了,居然从京城管到辽东,这样对潞王爷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翊镠鼻子里轻哼一声:“怎么莫非你又想弹劾本王不成”

    曾朝节虽然受了委屈,可并不为意,只是平静地说道:“卑职并无此意,只是好心提醒。”

    “那多谢了!本王自有分寸,你将本王交给你的事漂亮地完成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担心。再说了,你一个侍读学士,担心又有何用”

    “好吧!”曾朝节叹了口气,感觉与朱翊镠还是难以交心,“那怪卑职多言,潞王爷保重!”

    “去了辽东,你也要保重!”

    “潞王爷,您原本计划何时出发”

    “当然越快越好,你除了请人,还有任务呢。有皇兄的谕旨,请人应该不难,难的是另一个任务。”

    “微臣明白。”

    第二天一大清早,曾朝节就带着万历皇帝的谕旨出发了。

    这件事,朱翊镠暂时还没有告诉李太后,而万历皇帝也没有知会内阁和其他大臣。

    也就意味着,曾朝节平静地去了辽东,没有引起几个人的注意。只有像冯保、陈矩等为数不多的,与朱翊镠密切接触过的人注意到了。

    尤其是冯保,他越来越感觉朱翊镠在布局,布一个很大很大的局……如果是真的,那倒是他希望看到的,毕竟他幻想过。

    当然,暂时没有告诉李太后曾朝节前往辽东的消息,并不代表李太后就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相反她很快就知道了。

    不得不承认,在紫禁城里,只要李太后想知道,就没有她调查不出来的,代替万历皇帝秉持国政十年,可不是糊里糊涂过来的。

    这天,与朱翊镠一起用过早膳,李太后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镠儿,你让你哥派曾朝节去辽东作甚”

    ……

    明天就是一号了,手有月票的大佬们,记得赏赐几张哈!感激不尽,先行叩谢!



第247章 防微杜渐 要一个人
    两天之后,王安重新进入内书堂读书进修。

    因为王安的资历实在太低,所以这件事没有引起什么人关注。

    除了王安自己感动之外,可以说并没有激起其他人一丝涟漪。

    对于宫里的太监而言,能进内书堂读书是一件荣幸的事儿。没有什么文化的太监很多,有机会进内书堂读书的太监却很少。

    最让王安感到幸运的是,居然无缘无故受到朱翊镠的关注,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与他做朋友,还让冯保和陈矩两位大珰帮助他、提携他……真是走了狗屎运!

    如同陈矩一样,王安对朱翊镠的这份情牢牢记在心中。

    这样,冯保—陈矩—王安形成了犹如老中青三代的一个圈子——加上朱翊镠,总共只有四个人。

    那三个人都高兴。

    冯保无意中找到一位心腹,当然高兴;陈矩得到冯保的照顾,当然也高兴;王安就更不用说了,他是三人当中最高兴的一个。

    对于朱翊镠而言,虽然遇见王安是一次偶然,王安与陈矩也不在他的计划内。

    但既然遇见了,他也不会白白错过此等大好的机会。

    陈矩和王安两个,本来就如同两块儿璞玉,只是一个时机未到所以尚未崭露头角,而另一个还很年轻所以需要时间打磨。

    朱翊镠只不过是利用穿越者的得难听点儿,就叫作捡漏或捡便宜。

    古人最懂得知恩图报了,陈矩和王安肯定感谢他——这一点,朱翊镠坚信自己的判断。

    ……

    也不知是否因为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缘故,为朱翊镠选王妃依然还没有提上日程。

    这件事朱翊镠早就催促过,而且已经征得两宫太后和万历皇帝的同意,王妃就定下李之怿。

    可礼部迟迟没有做出回应。

    为此,朱翊镠让付大海去礼部找礼部尚书徐学谟问明情况。

    付大海问完回来说,推迟正是李太后的主意,选王妃成婚肯定会在今年,但得等到十月份。

    朱翊镠唯有一声叹,但他也不好意思再去催促李太后了。本来这件事儿只要一催,李太后就要掉眼泪,总说朱翊镠这孩子想尽快离开她这个当娘的。
1...112113114115116...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