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潞王爷请吩咐。”

    “你不是不了解建州女真吗那就去深入了解一番,然后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出来,交给我皇兄。但我有一个要求:要从精神交往的层面去剖析、了解女真族。”

    曾朝节一愣,不解地问:“潞王爷,何为精神交往的层面”

    “简言之,就是精神方面。我希望读完你的报告,要知道女真族为何在辽东能够再次复兴他们族与蒙古族相比有何特别之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以及他几个儿子能否真的压制得住女真族与蒙古族你需要做出一个预估。也希望他人结合你的报告,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个有问题吗”

    曾朝节想了想,不敢立即作出承诺,只是回道:“试试看吧,卑职尽力而为便是。”

    朱翊镠又叮嘱道:“辽东连年有战事,一向比较乱,你去了千万要小心,有什么困难,找李总兵商量解决,切不可独自一人盲目行事。”

    “卑职知道,请潞王爷放心。可是潞王爷,如果努尔哈赤不愿意来,该怎么办呢”

    “由不得他,不愿意来也得来。”朱翊镠目光一凌,满眼杀气腾腾,“总之,让你去,就一定要带他来。只要不违法,你可以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措施。”

    “明白。”曾朝节微微颔首,继而又道,“潞王爷,可卑职不明白的是,为何一定要请努尔哈赤进京教授孩子骑射还有,从潞王爷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您对建州女真,以及努尔哈赤好像有相当的了解……潞王爷,您何以知道如此之多呢”

    朱翊镠不客气地怼道:“这不是你关心的。”

    曾朝节十分耿直坦诚地道:“卑职只是关心潞王爷,很想提醒潞王爷,最近您管得太宽了,居然从京城管到辽东,这样对潞王爷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翊镠鼻子里轻哼一声:“怎么莫非你又想弹劾本王不成”

    曾朝节虽然受了委屈,可并不为意,只是平静地说道:“卑职并无此意,只是好心提醒。”

    “那多谢了!本王自有分寸,你将本王交给你的事漂亮地完成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担心。再说了,你一个侍读学士,担心又有何用”

    “好吧!”曾朝节叹了口气,感觉与朱翊镠还是难以交心,“那怪卑职多言,潞王爷保重!”

    “去了辽东,你也要保重!”

    “潞王爷,您原本计划何时出发”

    “当然越快越好,你除了请人,还有任务呢。有皇兄的谕旨,请人应该不难,难的是另一个任务。”

    “微臣明白。”

    第二天一大清早,曾朝节就带着万历皇帝的谕旨出发了。

    这件事,朱翊镠暂时还没有告诉李太后,而万历皇帝也没有知会内阁和其他大臣。

    也就意味着,曾朝节平静地去了辽东,没有引起几个人的注意。只有像冯保、陈矩等为数不多的,与朱翊镠密切接触过的人注意到了。

    尤其是冯保,他越来越感觉朱翊镠在布局,布一个很大很大的局……如果是真的,那倒是他希望看到的,毕竟他幻想过。

    当然,暂时没有告诉李太后曾朝节前往辽东的消息,并不代表李太后就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相反她很快就知道了。

    不得不承认,在紫禁城里,只要李太后想知道,就没有她调查不出来的,代替万历皇帝秉持国政十年,可不是糊里糊涂过来的。

    这天,与朱翊镠一起用过早膳,李太后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镠儿,你让你哥派曾朝节去辽东作甚”

    ……

    。

    明天就是一号了,手上有月票的大佬们,记得赏赐几张哈!感激不尽,先行叩谢!




第250章 建州女真
    “娘,请一个对本朝不利的人。”

    在李太后面前,朱翊镠倾向于说出部分事实。

    但也不可能说出全部事实。

    “对本朝不利”

    李太后神情一紧,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儿子,急切想听下文。

    “嗯,孩儿请皇兄派曾朝节去辽东,是想去请建州女真族里的一个人,名字叫作努尔哈赤。那是一个尚未崭露头角,但将来势不可挡的年轻人,那年轻人终非池中物。”

    朱翊镠说这段话很认真,给人一种毋庸置疑的感觉。

    因为这阵子对他实在是刮目相看,所以李太后听得也很认真。而且相对于年轻识浅的万历皇帝,李太后更会捕捉信息。

    她迅速敏锐地锁定了“建州女真”那四个字。

    李太后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她对建州、建州三卫、以及建州女真有一定的了解。

    北方的建州,是永乐皇帝于永乐元年(1403年)设置的,当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女真聚居地设立了辽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族的各个部落。

    到了宣德八年(1433年),因为统治者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漠视,以及治边政策的失误,导致引发了“癸丑之役”,直接引来朝鲜军队第二次对建州的入侵。

    当时建州部已经一分为二:建州卫和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即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时为建州左卫左都督(即指挥使)。

    猛哥帖木儿于宣德八年被兀狄哈野人所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辽东东部边墙之外、南抵鸭绿江的赫图阿拉一带。

    建州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政府又设立了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

    自弘治朝起,建州女真与辽东明军的冲突日益减少,由朝贡形成的贸易关系日趋活跃。

    居住在辽东边墙之外的建州三卫,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他们使用的铁质农具、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依靠对明朝的朝贡贸易获得。

    建州女真前往北京朝贡的人数通常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向明朝进贡马匹、貂皮、人参、木耳等土特产品,然后明朝通过赏赐的形式送给他们所需要的衣服、彩缎、麻布和粮食等。其中,明朝最受欢迎的是女真人的貂皮,而女真最受欢迎的是汉人制造的铁锅。

    然而,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建州女真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在鸭绿江流域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嘉靖末年,时任建州右卫指挥使的王杲,首先向明朝统治者发动挑战。

    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杲领兵攻打抚顺,杀害明军守备彭文洙;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攻打凤凰城、汤站堡,杀辽东副总兵黑春……总之,被王杲杀死的明军将领还有几十个。

    到了万历二年(1574),又发生了一次冲突,双方各有死伤,明朝政府一怒之下,决定停止贡市贸易,致使建州右卫生计困难,王杲便纠集蒙古土默特、泰宁等部,大举进犯辽阳、沈阳。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迅速调集各路明军反击,一直打到王杲的老巢古勒寨。

    那是对王杲的一次重创。

    明朝消灭了王杲之后,朝廷接受了李成梁的建议,修筑宽奠、长奠、永奠、大奠、新奠(均位于辽宁省宽奠(亦可写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和张其哈喇甸子(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六堡。

    这样,就等于是打破了由辽东边墙形成的汉人与女真人的习惯界限,再加上王杲被献俘于北京后,“磔杀”后悬首蒿街。

    这发生的一连串事,引起建州女真栋鄂部首领王兀堂以及王杲子孙(尤其是王杲的儿子阿台)的强烈不满,导致这些年辽东战火连年不息就没有停过。

    ……

    因此,以朱翊镠的后世观,觉得提及“建州女真”,应该是一个非常敏感抓耳朵的话题,很可惜从万历皇帝那儿并未感受到。

    只不知李太后感觉如何。

    所以朱翊镠认真说完后,凝望着李太后这个颇有能力的女人,仔细观察她的神情变化。

    只见李太后紧蹙双眉,沉吟片许后,喃喃地道:“这些年来,建州女真让人着实闹心啊!对他们好一点吧,他们休养生息发展壮大,一旦得势,就蠢蠢欲动不老实了;可限制掣肘他们,不与他们贡市交易吧,他们又破罐子破摔,不断骚扰边境。打他们,咱又落不到一丁点好处;不打他们,他们又时不时地生事。镠儿你说,对付北方的那些蛮夷,有何良策”

    不得不说,尽管李太后是个女流之辈,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看得很准确。

    无论与女真,还是与蒙古,反正跟他们那些人较真或是打仗,确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想想,大明如同一大富豪,而女真或蒙古,还有其它少数民族这时候如同一穷得叮当响的乞丐,让大富豪与乞丐打架有什么意思打赢了又能怎么滴

    打仗的结果好像,似乎,确实唯有一个:只有失,没有得。

    但要彻底消灭他们,肯定又不现实。否则这个千古难题也不会留到现在。少数民族的问题从大汉朝时期就开始凸显出来了,此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直到新中国“和平共处、平等团结、区域自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确立后才出现好的转机。但也只是好的转机,直至今日仍有一些难题尚未彻底解决。

    朱翊镠想了想,回道:“依孩儿之见,恐怕只能和平共处,以本朝先进的文化教育感化他们吧如果他们观念不改变,总想着没有吃的穿的就去周边强杀劫掠,那现阶段对付他们的任何方针策略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李太后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又问道:“那镠儿请一个人进京,就能有效解决吗”

    朱翊镠摇头而笑:“娘,可没有这么容易哦,孩儿只是帮助皇兄解决眼前的一个问题。”

    “眼前什么问题”李太后警觉地道,因为她不由自主地第一时间想到杭州兵变与泉州兵变,以为朱翊镠又有什么类似的预知。

    站在朱翊镠的角度,说是“预知”的确没错。对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布脱离明朝的藩属,向大明宣战的这段历史,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七大恨”多是七拼八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都不过是努尔哈赤挑拨女真与明朝的仇恨,只有第一点算是有根有据,明朝有所亏欠,那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之死。

    ……

    。



第251章 努尔哈赤的仇恨
    如果不加阻止,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话,建州(右卫)几个月之后将会发生古勒之乱(万历十一年初,即1583年初)。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在战乱中死去。

    说到觉昌安和塔克世两人的死,还得提到王杲这个人。

    虽然王杲几年前就已经被明朝正法,但他的儿子阿台、阿海都逃脱了,而且重新修复了古勒城,还新建了沙济城、黑机革城。为报父仇,他们兄弟俩招兵买马,很快又发展壮大起来,并经常骚扰明边。

    这样,阿台和阿海都被李成梁纳入通缉处死的黑名单中。

    万历十一年初,阿台、阿海兄弟联合蒙古部落,预谋掠夺广宁、开原以及辽河一带。此事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侦知,他立即派人骑马到广宁报告给了李成梁。

    尼堪外兰,又作尼康外郎,是中国明朝后期女真领袖之一。他生于建州女真部加哈,从小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想挤进明朝的官吏队伍中,当个封疆大吏啥的,不然也得要当个女真人的大首领。

    尼堪外兰确实也比较精明能干,又会笼络人心,所以在二十多岁时便当上了图伦城(今抚顺县汤图乡附近)的城主。

    因为几年前发生了明廷派官军攻打建州右卫的古勒城,最终将城主王杲抓获,押赴北京正法的事件。

    所以尼堪外兰看到王杲的亲家,即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王杲的姑爷塔克世,为了保全性命而暗中投靠明朝边官、升官发财的事实。

    (当时建州女真最强悍的人就属王杲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了与王杲交好,将女儿嫁给王杲的儿子阿台,又让儿子塔克世娶王杲的女儿,相当于是儿女双亲家。据某些历史学家考证,王杲正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

    当时,尼堪外兰一方面看到明朝的强大,认为王杲等反对明朝犹如鸡蛋碰石头,不知量力。另一方面,他也看到投靠明廷便能得到巨大的好处。

    因此,尼堪外兰处处巴结明朝边官,瞧不起女真人,也瞧不起建州女真各大小部落的首领。

    为了交结辽东总兵李成梁,日后好借汉人边官之势当王称霸,尼堪外兰多次到广宁进贡,最多时一次带去50多匹好马,上百斤人参,数十张貂皮,几车鹿茸。每次见到李成梁,呼为太爷,稽首匍匐,而李成梁却大大咧咧,能留他吃几顿饭就算不错的了。

    但尼堪外兰总不死心,进贡送礼如常,终于等到一个表示衷心的好机会:发现阿台、阿海密谋进犯大明。

    而时任辽东总督的周泳,早就听说过古勒城死灰复燃的消息,并到过南关哈达部进行过寻衅,他正琢磨着同李成梁合计除掉王杲之子。

    李成梁这时刚好又接到了尼堪外兰的密报。鉴于这种局势,辽东总督周泳决定派李成梁率兵,分两路向建州右卫讨伐。

    李成梁到了抚顺城,先找到了尼堪外兰,叫他当向导带路。在尼堪外兰(当然也有觉昌安和塔克世的协助)的指引下,先破了沙济城,杀死了阿海,然后将古勒城团团围住。

    然而,由于此城依山据险,李成梁亲临督战,明军连攻两日两夜,也未攻下此城。

    李成梁大为恼火,责怪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受到责备后,便依照李成梁的授意和指示,亲自跑到阵前,对着城门楼大声呼叫:“太师有令,杀死城主归降的,任命他做本城城主。”

    这样,城中人心动摇。城楼上的一个兵卒私心上来,一刀就刺死了城主王杲的儿子阿台,并大声说:“我是城主了,开门投降。”

    守城的兵卒一看城主已死,纷纷倒戈,并打开城门。

    可戏剧化的是,李成梁破城后,因为怒气未消,居然自食其言,纵兵大肆屠杀城中老幼,结果两千余名无辜的军民均被杀害。

    是时,因明军围城,建州左卫都督觉昌安到城中营救孙女,塔克世跟着又进城寻找父亲,就这样两人都被困在城中。

    明军破城后,纵火烧房,觉昌安死于火焚,塔克世也被官军误杀,父子均死于那次战祸。

    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就此引发……

    尼堪外兰因引导官军杀死阿台、阿海有功,与明边吏关系日益亲近。并在李成梁等支持下,准备在抚顺城附近建立嘉班城,亦作甲板城(今抚顺市东大甲邦)。

    努尔哈赤闻迅,异常的气愤,立即前往抚顺城,向边吏追究其祖父、父亲死难的原因。
1...114115116117118...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