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所有的这些规矩,其实基本上都是在这套理论下形成的,比如擦桌子吧,即使客人长辈都下桌了,还是要从几方朝自己这方抹,而不是把脏东西往客人和长辈坐过那几方推,这就包含了‘恭’,‘敬’,‘慎’这几方面的思想内容。”
“比如见到老人要停止打闹让到路边,这里面包含了‘孝’,‘仁’,‘恭’的思想内容。”
一席话说的三人连连点头,白婶说道:“中华文明真是博大精深啊,皮……娃,你这番话很有见地啊,你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
李君阁说道:“我不算啥,我就是一个爱好者而已,这些道理都是我李家沟的老祖宗,对了,就是alice和shirly的曾祖父,他教给我的,我最多是有所发明而已。”
说完摇头道:“不过我国近代积贫积弱,引起了知识分子们的反思,曾经在学术上形成了对儒家思想清算的态势,认为这些都是糟粕,一度引来社会的普遍唾弃。随着近年来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提振,才重新得到重视,不过效果嘛……算了,有人开始重视,总比没有好。对了,我老伯跟老堂哥在美国都还好吧?”
白婶点头道:“他们都很厉害的!思远教授,君楼教授都是我们学校很受尊重的学者。思远教授是汉学家,主要是研究儒家文化,方向跟我的东亚民俗不一样;你的sisterinlaw,瑜宁,就是他的学生。君楼却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家,研究的好像是数字思维还是ai,这个跟我的专业跨度太大,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李君阁摇头,四爷爷这一支全是学霸,难怪俩妹崽这么嚣张,都可以不用去学校,肯定也跟家里那一群学校的坐地虎有关,这学校腐败看来到处都有啊。
换了话题说道:“我们那地方还比较闭塞,待会还要坐船才能到,不过风景很不错的,吃的也不错,对了你们都会用筷子吧?”
白婶笑道:“这个我很清楚,五溪一号是不是?在游戏里坐了不少次了。”
芋头说道:“二……皮,你网站的美术设计太漂亮了,现在我们专业好多同学都用它当做屏保呢”
粽粑也说道:“筷子也没问题,我们经常吃中餐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甜……”
李君阁抢话道:“甜甜的是吧?我说你们学校门口的小中餐馆子到底是骗了多少人啊?是不是我们蜀州人开的哟?”
粽粑摊手道:“不知道啊,反正老板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雷——果——谁——抔——该’!”
李君阁一拍脑门:“靠!广东人!没跑了!”
……
一路东拉西扯聊到夹川,大堂嫂跟外出打工回来的二堂哥李君安,二堂嫂万佳也已经在码头等着了,李雨宁跟李雨多在一边打闹。
下车后几人迎上来,又是一番介绍亲热。
两个小的对白婶芋头粽粑好奇惨了,咬着手指头却不敢靠近。
待到李君阁将两个小的拖过来,白婆婆粽粑哥哥芋头哥哥一喊,立马就放松了,围着三人唧唧呱呱地说了起来。
李君阁对粽粑跟芋头贼笑道:“看到没?这就是我要给你们俩取小名的原因,什么巴特叔叔杰克哥哥一听味道就不对,再想跟乡亲们打成一片就难了。”
俩傻小子直点头,二皮说得好有道理哟!只有大堂哥在默默翻白眼:“给人取小名是你的怪癖好好不好,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你好意思吗?!”
看到码头上的五溪一号,粽粑直接吹了声口哨:“so……ol!”
一行人上了五溪一号,白婶拉着俩孩子挨着她坐,逗弄着俩小孩给他唱儿歌:“又哭!又笑!黄狗!飚尿!船儿两头翘……”
李君阁哭笑不得:“你们能不能说点好的?背一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好啊……”
白婶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这个就好,听说你们国家的儿歌有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预示国家的巨变,王朝的更迭……”
李君阁吓得都想上去捂白婶的嘴了,这话还敢乱说!连忙解释道:“那是封建王朝!一群阴谋家搞出来,用来制造舆论攻势的东西,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什么‘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不能信的……”
白婶天真的眨巴着眼睛:“可是你们的历史书上……”
李君阁说道:“教您一个乖,史记之前的历史书,您可以看明面上的意思,至于以后的嘛,您得反着看,多看看书底下的东西……”
白婶看了看老伯,若有所思的点头:“嗯……这就是你们的家学吧?”
靠,这锅更不敢背,李君阁只好放着白婶继续逗弄娃子,跑去跟老伯老哥聊天去。
老伯正跟老哥介绍:“思远,刚刚我们上船那个地方,就是县城的老码头所在,左边那一大片石滩叫石盘角,对面是马街子,当年马街子是盐仓所在,马帮在那里装盐入黔州。我们登船的地方是义渡码头,那时候红水河上还没有桥,最早是几个大盐商修来方便大家过河的……”
老哥指着长江对面的一处高塔说道:“那里还有一座白塔。”
老伯说道:“白塔原来叫江岸浮屠,建于嘉庆,历时十二年,是官府主造,镇定风水用的。塔上两块石碑文字我都还记得,一块是‘裕县富民’,一块是‘振拔人文’,这塔的身份其实通过两块碑就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相传当年夹川地处两河之间,形如一片竹筏,因此修了这个塔,意为缆桩,能将夹川县定住,其实真正的现实意义,类似于航标而已……”
“不过民间附会又有另一个说法,那里长江是不是弯成了一个大湾?传说长江两对岸乡民不和睦,对岸有座坟风水好,老出大官,欺负对岸的乡亲,因此对岸一赌气合力修了这座塔,所谓‘水如弯弓塔似箭,射倒对面王巡按’,哈哈哈,也算是一个姑妄听之的传说吧……”
说罢又指着马街子下面一块巨石说道:“那里还有四个大字‘还我河山’,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冯将军来夹川募捐,号召抗日的时候,感于夹川士绅老幼踊跃捐款,欣然提笔留下的。”
李君阁大为钦佩:“老伯您太厉害了!四五十年过去了,老夹川的典故您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那白塔上的铭文我都不知道呢。”
老伯苦笑道:“虽然几十年过去,可这故乡的山水,时常都出现在我梦里,想不记得都不行啊……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啊!”
李君阁牵手安慰:“老伯,回来了就好啊,盘鳌乡跟李家沟,除了荔枝林子,变化不大,您儿时的记忆,应该都能找回来。”
五溪一号转入五溪河,老伯继续絮叨这这条河的故事,讲当年老家的传说,讲老辈儿生活的艰辛,听得所有人都唏嘘不已。
船过盘鳌乡,老伯就沉默了,眼睛里闪动着泪花,不住的打量着两岸,似乎恨不得将一切都带进心窝最深处去。
等到李家沟出现在远处,老伯就坚持要在老码头大榕树那里上岸,仿佛要把当年的记忆一点一点找回来。
沿着石板路往上,路过二毛家的小超市时,二毛的爷爷李良佐正出来吆鸡娃,一看见老伯就喊:“远娃子!哈哈哈你是远娃子!我的天老爷你可算是回来了!”
老叔紧走两步,牵起李良佐的双手,喊了一声“小幺叔”,脸上是笑,眼泪却下来了。
两人虽然差着辈分,又已经出服,可年纪差不多,小时候也是玩伴,见面就透着亲热。
这是李思信跟二毛也出来了,说道:“哟皮娃,把你老叔老哥接回来了?”
大家又连忙过来见礼,李良佐在老伯的肩膀直揉搓,眼里也保不住泪,说道:“远娃子啊远娃子!听说你都跑到地球那头去生根了,你说你跑那么远干求啊?!”
老伯赧然道:“是跑的有点远……”
李良佐泪还没收呢,又哈哈大笑道:“也不打紧,这不是也回来了嘛,咱哥俩这是四十多年没见了哟!你不知道这人老了啊,时不时地就梦着小时候,每次都有你啊!诶,这是你外国媳妇吧?”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七十章 尽孝与尽心
第二百七十章尽孝与尽心
老伯笑道:“是的,她叫兰冰,跟我一样,也是个教书匠!”
老婶对着李良佐微微一笑,用中文说道:“小幺……叔,你好!”
你好说得挺顺溜,小幺叔还整得有些蹩脚。
李良佐连连答应:“欸,欸!教书匠好啊!你家不出教书匠,都没天理了!这是你俩孙女她们爸妈?”
老伯又招呼老哥老嫂过来见礼。
李良佐摆手道:“赶紧去见四祖宗吧,好家伙这一趟也不容易,好好歇歇!赶在年前回来,可有你忙的。我算算啊,年饭在思齐家,初一在思成家,这是你们那支的老规矩……还有思芹思梅……那就说好初四,初四啊,来我家,我们俩再好好摆摆龙门阵!”
老伯也笑道:“一定一定!到时候全家上门来搅扰!”
李良佐笑道:“客走旺家门!搅什么扰!不来我还不依叫呢!”
众人告别李良佐一家,继续朝着祠堂走去。
一路上遇到不少人,老年纪的都还记得老伯,一看都是又惊又喜,大呼小叫一番后又牵着手问寒问暖,当然看稀奇的也不少,周围人越聚越多,等到了打谷场,已经乌泱泱一大群人了。
大伯跟四爷爷已经等在祠堂门口了,见到老伯过来,大伯先迎了上去:“大哥!可算是回来了啊你!”
老伯热泪盈眶:“回来了,二弟,我回来了……”
说完又看了一眼祠堂门口的四爷爷:“爸……”
四爷爷挥了挥手,似乎是要赶走一些不好的情绪,说道:“进来说话吧!”
乡亲们都安静了,老伯带着老堂哥,进入了祠堂。
老婶跟老嫂子向前走了两步,被老伯用眼神制止了。
李君阁对老嫂低声解释道:“没问题,我昨天核了宗法,最多只有持身不谨这一条,还好还好,嫂子你给老婶解释一下。”
说完快步走了进去。
老伯跟老哥已经在香案前跪下了,四爷爷站到案前,对着牌位躬身一礼,神情庄重说道:“李氏子思远,李氏孙君楼,流离四十七载,今日返乡,入祠祭告宗上,礼敬先灵。”
说道思远,君楼的时候,声音都在微微颤抖。
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转身过来,厉声道:“李氏子思远,敬对先祖,但思己事,可有诲盗辱淫,作奸犯科否?”
老伯低声说道:“否。”
四爷爷又道:“可有不尊师长,不勤任事否?”
老伯又低声说道:“否。”
四爷爷又道:“可有持身不谨,结交骈佞否?”
老伯泪流满面:“儿子持身不谨,不该抛弃双亲远隔重洋,儿子不孝。”
四爷爷也流下泪来,摸着老伯的头得乡亲们哈哈大笑,都是思远老哥离开家乡这么久,心里头一直都装着大家呢。
李君阁摇着头叹为观止,老子当年要有这样的记忆力,何至于三更灯火五更鸡!
聊到晚饭的时刻,李君阁说道:“我们先去吃饭吧,久长居那边已经布置好了,算是给大家洗尘接风,我们先移步那里,边吃边聊。粽粑,芋头,别看了,先吃饭,看祠堂有的是时间,明天再来看个够!”
进到久长居,芋头对着庭院直点头:“jungle,这就是典型的东方园林设计吧?”
李君阁笑道:“差远了,这就是一个破酒厂改的,要看园林啊,往上游走,篾匠叔的那套木楼庭院可以算一处,往下游走,盘鳌乡广场周围古建也可以算一处,还有山上,另一个民族的村寨也很有特色,这里嘛,排不上号。”
粽粑说道:“jungle,你们家乡太美了,我觉得我整个心灵都被清空了,这是不是就是你们说的‘天人合一’?”
李君阁扑哧一笑:“从你的嘴巴里说出来,天人合一好简单,我可没你的境界。来来来赶紧上桌,天然的食材,吃到人肚子里,那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刘三娃已经回城过年去了,今天这两桌都是玉莲嫂子操持的,不过更合老伯的口味,直赞这才是最正宗的李家沟的味道。
吃过晚饭,李君阁安排白婶跟芋头粽粑在久长居歇息,带着老伯老哥一行回祠堂。
虽然李君阁提出还有几栋木楼可以供他们临时居住,可老伯坚持要住在祠堂侧厢。
祠堂就祠堂吧,李君阁也不敢违拗老伯的意思。
直到夜深人静,各人都歇息了,四爷爷和老伯还在交谈。
四爷爷取出一个有年头的画夹,将之递给老伯:“这是你老妈留给你的。”
老伯将画册打开,里面是十来幅人物肖像。
肖像是用毛笔画的国画,不过明显受到过西方素描的影响,画出来的人物非常立体。
画上的人物就是年轻时候的老伯,开始时意气风发,但是面容还有一些稚嫩,眉目间还有一些倔强的神色。
到后面,小年轻逐渐成熟,青涩退去,目光中开始充满了睿智和自信,脸色也渐渐平和。
脸颊丰润,头发乌亮,衣服都穿得很厚实。
四爷爷说道:“自打你离开后,你妈就每年画一幅画,先揣摩你长成了什么样子,然后画下来,说是这样,就好像你在身边,一直不曾离开过一样……”
老伯用颤抖的双手翻看着画像,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四爷爷又翻出了一本相册,说道:“然后每年你生日那天,你妈就要叫上我,去县城照相馆里边拍上一张合影。说是给你留着,说总有一天你会回来的,等你回来了,看着这些照片,就算是把过去的时间都补回来了……”
老伯老泪纵横,又怕惊扰了儿孙,一边拿手捂着嘴一边呜咽。
开始十来张还是两个人,后面就只剩四爷爷一个人了。
四爷爷继续说道:“终于等到第一次收到你的来信,可你妈已经走了,我觉得她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啊,即使就剩我一个了,我还是每年去照一张,都是留给你的……”
老伯跪了下来,将头埋在四爷爷的腿上,哭得像一个孩子。
四爷爷摸着老伯的头顶说道:“每年清明,我会将你的来信誊写一遍,烧给她。你放心,你在那边的生活,她都知道,你的著作,你的成就;君楼上大学,工作,结婚;雨淮雨湘出生,长大,她都知道,她都在看着……”
四爷爷的眼泪也终于流了下来:“这里还有几个笔记本,都是她写给你的,每次她想你了,就在本子上写几句,十几年下来也不老少了,现在也交给你了……”
“明天跟我去看看她,有什么话还想跟她说的,去跟她好好说说吧,后天是家族大祭,到时候闹哄哄的,还是明天去比较好……”
父子俩就这样交心了一夜。
……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年夜
第二百七十一章大年夜
第二天一早,李君阁一家就忙活开了。
今天是除夕,大家族年夜饭一般都在李君阁家里吃,可有得忙。
乡下除夕年夜饭跟九斗碗饭菜差不多,按照夹川当地习俗,只要过了腊月廿三小年之后,从腊月廿四开始到除夕夜饭之间,都属于吃年饭的时间段。
乡下亲戚太多,一家家走下来,那真的需要仔细紧凑地安排才行。
吃年饭要人齐,二堂哥每年回来得都比较晚,因此李家年饭也就吃得晚。
吃年饭可以请姑家婆家等亲戚来一起吃,自己一家也可以被邀请回娘家、族人其他亲属家去吃年饭。
一大早白婶就带着芋头跟粽粑来了,拿着相机摄影机东拍拍西拍拍,他们要全程跟踪李家过年的过程。
年饭的饭菜,可谓家宴中最为丰盛的,跟九斗碗差不多,差别就是鸡鸭鱼肉四大样必须配齐。
一大早起来李君阁就抓了一只公鸡一只母鸡杀了。母鸡的做法就是简单的炖汤,汤加得很多,席间还能鸡汤冒血旺,鸡汤烫豌豆尖,或者鸡汤冒粉丝。
母鸡是不能用来敬神的,实在要敬,那也只能是舀一碗散肉。
所以有余力的农村家庭还要杀公鸡,公鸡则讲究得多,煮之前要摆好造型,鸡头昂着向天,鸡脚要贴着鸡腿跪着,这样成型煮熟后整个鸡放在盆里才特别熊势,符合敬神的要求。
鸭子就不要求整鸭了,做法有多种,可以是酸菜酸萝卜炖老鸭汤,也可以是炮姜泡椒爆煎鸭子,还可以是魔芋烧鸭子,会做的人家还能做出甜皮鸭子和樟茶鸭子。
李君阁前俩月做过魔芋,没吃完的都冻成雪魔芋了,现在正好做成酸豇豆雪魔芋烧鸭子。
年夜饭吃鱼全国各地都不可少,取连年有余之意,李君阁在鱼塘钓了两条五斤的草鱼,准备做经典的豆瓣鱼。
趁今天做年夜饭,老爸还去菜地里砍了好多菜回来,除了今天用,还得吃到大年十五去。
肉的菜品就多了,腊肉,香肠,酥肉,蒸肉,其他煎炒煮烧等菜品,可谓格式多样。
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回锅肉,因为祭肉在祭祀完成后必须吃掉,所以回锅肉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一大早起来,一家子发黄花,发木耳,发笋干,择菜,剁泡姜,泡辣椒,蒸糯米,切肉,煮腊肉香肠,炸酥肉,丸子……林林总总一大堆的事情,用老话说,那就是忙得辫子不沾背。
黑白棕三师徒当真不客气,李君阁在厨房炸丸子和酥肉的时候,他们就在旁边一边拍摄一边往嘴里捞,边喊好吃边喊烫。
李君阁翻着白眼:“你们这样会上火的!大冬天里的还得给你们泡凉茶!”
黑白棕三师徒咧着嘴大笑:“你们中国人太讲究了,我们不存在的,都是吃油炸食品长大!就是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油炸食品!比肯德基麦当劳强多了!”
懒得理他们,一切准备完毕,李君阁又开始煮刀头肉。
刀头肉是指杀猪时把肉一块一块的划好后,用刀靠着肉头一端切的一块四四方方的肉。
从猪身上划成块的肉,靠背脊的一方是肉头,靠肚脯的一方是肉尾,肉尾一端系有绾子把肉挂起来,切肉时只能先从肉头一方开始切割。
山下一般是用保肋肉的刀头敬神,带一个“保”字,用来敬神有祈求保佑之意。
头刀肉切得长,煮好之后,将最肥厚的那一段切成四方块,留作祭祀。
剩下的部分切成方墩,将炒锅烧烫,开始皮朝下用热锅烫猪皮。
猪皮烫得焦黄后,趁热开始往上面抹红糖。
待到红糖抹匀,开始切片,然后皮朝下拿二碗码成‘一封书’样式,一部分芽菜铺上边,丢点姜片花椒,淋些酱油;一部分夹上汤圆芯子,拿黄糖拌好的糯米饭铺上边,分别做成甜咸烧白。
烧菜,蒸菜,汤菜,上午就要开始开火烹制。
午饭一家人就随便吃了一点半成品,鸡汤冒饭,椒盐酥肉丸子,腊肉香肠,凉拌冲菜折耳根。
黑白棕三人看得直流口水,但是已经吃不下了,酥肉跟丸子已经吃得打饱嗝了。
吃过饭后反而可以闲一阵子,老爸开始准备花生瓜子米花糖之类的零食,茶也泡上了。
首先来的是四爷爷和老伯一家,连俩妹崽七位。
然后是大伯一家,连大堂哥二堂哥小堂哥三家,包括雨宁雨多雨松,十一位。
没一会大姑一家也到了,连大表哥一家包括马翠如小妹崽,五位。
二姑二姑爷还在上班,因此来得晚,二表哥在外地部队上要值班来不了,来的只有二表嫂谢芷兰和敬子伦,不过表姐敬元霞跟表姐夫王国建带着王美娴小妹崽也回来了,这就是七位。
加上自己家四位,还有最后一天坚守岗位,把网站底色换得红艳艳后,又在村子里巡视了一大圈才赶过来的阿音,这就一共是大大小小三十五人。
黑白棕三师徒叹为观止:“哇呜……好像《教父》开场的情节啊!”
大姑跟二姑拉着老伯又是说又是笑又是抹眼泪,说到生气的时候还要拍他两下,骂他没良心,拍完又笑。
老伯笑眯眯地躲,躲不过就笑眯眯地受着,那架势分明就是在享受,仿佛被两个妹妹拍打着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外国婶子兰冰看着这温馨一幕,脸上也是停不住的微笑。
老哥跟老嫂坐在老婶旁边,给她讲解各人和各人间的关系,让她理顺家族脉络。
大家就这样坐在敞坝里聊天说话。
俩妹崽一来就带着芋头粽粑和小孩子们屋前屋后地乱窜。
白婶无奈地摇着头,这拍摄重任只能自己来了。
李君阁正拌着凉菜呢,王美娴跟敬子伦跑了过来,每人手里拿着两个短竹棍,竹棍上粘着一团熬麻糖的糖稀,一边在那里不停搅动玩“绞绞糖”的游戏,一边问道:“二皮叔,我们家大呆它们呢?”
李君阁手里筷子不停,笑着说道:“今晚到处要放鞭炮,怕它们吓着,都让它们到山上去了。”
两个小的立马转移了注意力:“那我们家准备的鞭炮多吗?”
李君阁笑道:“必须多啊!二皮叔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甩炮和擦炮,还有礼花什么的,到时候你们攒了劲的玩!”
两个小的开心惨了,转头就跑,边跑边喊:“雨宁哥哥,二皮叔说准备了好多鞭炮!晚上你带着我们玩啊……”
李君阁哈哈大笑,拌好凉菜,又去切腊味,还得做拼盘呢。
阿音也来厨房里帮忙,面对这场面对她来说还有点不好意思,跟李君阁待一起才安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