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因此,初一早上的洗脸水、刷牙水、洗碗水、洗脚水,甚至洗衣服水等,都要用大桶或水盆装起来,等到初二再倒掉。
等他弄完,一家人都起来了,阿音不但给自己和李君阁准备了一套新衣服,连老爸老妈跟奶奶的都准备好了,乐得三个长辈都找不着北了,直夸阿音想得周到。
李君阁跟阿音是牛仔裤短羽绒服,奶奶是长羽绒外套,老妈是一件水红色的夹袄,老爸是一件短呢子大衣。
老爸伸着袖子让老妈看:“呵呵媳妇,你看阿音给我买这身,把我整得跟乡里的干部一样了。”
老妈翻着白眼:“乡里的干部都没你气派好了吧?!赶紧去捡柴,我们抓紧时间包元宝,待会还有仨外国友人要来呢!。”
这个风俗外边几乎没有,捡柴就是“捡财”,还不能去自家后山,一般就是男主人去路边拾捡一些无主柴火回来,表示将外财往家里带。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七十四章 抢元宝
第二百七十四章抢元宝
夹川过年正月初一早上都是吃汤圆,而不是像北方那样初一早上吃饺子。
说正月初一过年吃饺子的,要不是城里人跟北方习俗过,要不就是春晚看多了,被主持人一直挂在嘴边的过年包饺子给误导了。
初一早上吃汤圆还不叫吃汤圆,必须叫抢元宝。
汤圆粑粑也就是糯米粉团是年前两三天奶奶用九里香泡出来打好的米浆,盛入豆花口袋,压上磨盘滤去水分得到的。
推粑粑也是夹川传统新年的必需,不然初一早上没有元宝抢。
汤圆馅准备了两种,一种是花生白糖的,一种是芝麻白糖的。
都是奶奶自制的,制馅时除了上述原料,还有一样也是必须,那就是猪油。
如果没有猪油,馅就会和汤圆坯子粘连,导致粘连的部位不容易成熟。
一家人开始包汤圆了,这时黑白棕也出现在了敞坝边上。
李君阁一边搓着汤圆一边跟三人道新年好,同时告诫他们:“今天你们通通说英语。”
三人都很纳闷,齐声道:“why?”
李君阁笑道:“村里人家啊,初一忌讳最多,一旦说错话,一年的运气都没了,到时候大家要责怪你们,因此必须谨慎。既然你们不懂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那就干脆就说英文好了,到时候我来给你们翻译。”
三人都直道verygood,还是jungle你机灵,不然到时候犯了错误都不知道咋回事。
看到李君阁还在往汤圆里填硬币,三个人也好奇,七嘴八舌地问开了。
李君阁解释道:“这是待会看谁运气好,待会谁要是第一个吃到有硬币的汤圆,或者谁吃到的硬币多,来年财运就最好。”
粽粑跟芋头看得眼热,也跟着嘻嘻哈哈地包了起来。
不过俩老外粗手笨脚的,包出来的汤圆老大一个一个的。
奶奶看了笑道:“哟!这俩外国娃子还知道初一包汤圆的习俗呢!知道要包大个一些,才叫元宝嘛!”
粽粑跟芋头听奶奶夸赞,笑得眼睛都眯缝了,只李君阁翻着白眼嘀咕,他们这是瞎猫撞到死耗子了好不好!
呸呸呸这话可不能说,不吉利!
包好了满满两簸箕的汤圆后,四爷爷一家也过来了。
奶奶开始煮汤圆。
煮汤圆也是一门技术活,不会煮的还真会把汤圆煮化煮烂。
煮汤圆和煮面条相反,煮面条讲究宽水旺火,而煮汤圆则是讲究宽水小火。
把水烧开后,改成微火,把汤圆一个一个的放进开水里,保持开水沸而不腾,看不到水在锅内翻滚,水面保持平静。
这种煮法在夹川土话里叫“夯”,因此在部分乡村汤圆又被称为“夯粑”。
只见奶奶将白色的汤圆沉在锅底,随着小火的持续,慢慢的汤圆开始往水面上浮起来,最后全部浮在水面,一个个挨着形成白茫茫一片,这时汤圆就彻底熟了。
被小火夯熟的汤圆,汤水清澈不浑,形状完好不破。
如果是大火煮汤圆,一般情况下,汤圆边皮都会化掉一部分在汤里,从而水是浑而不清的,如果汤圆被煮成一块一块的破皮,里面的馅心流出于汤内,那就不是好兆头了。
就听奶奶惊喜地喊道:“哎哟元宝红了!”
大家都过来看,真的耶!果然有一些汤圆变成了粉红的颜色。
这下奶奶开心了,这可是大大的喜庆之兆,预示新的一年家里还会喜事连连,好运多多。
赶紧赶紧,挑出几个粉红皮的汤圆装成一碗,先端去敬神,同样还是昨天的套路,一碗汤圆加上香烛钱纸,分别敬过天地、家神、灶神、四官财神,然后才开始开动。
李君阁将一碗碗汤圆端给众人,对黑白棕和俩妹崽笑道:“可要注意哟,小心端碗,别掉筷子,别把汤圆掉地上,不然的话,嗯嗯,你们懂的……”
五个老外都乖乖地直点头,我们懂的我们懂的,忌讳嘛!
等到汤圆填进嘴里,那就更是只会点头了,又甜又香,实在太好吃了!
不一会就听芋头兴奋地喊道:“oh!igottaain!”
就见五个老外一起端着碗又笑又跳,就跟中了五百万的彩票似的。
李君阁对阿音笑道:“老外真是挺可爱的嘛,你看alice跟shirly,就跟她们自己吃到了似的!”
一顿汤圆吃下来,还好,平平安安,虽然老外们手笨,却也没掉汤圆,没掉筷子,没掉碗。
不少人都吃到了硬币,芋头跟粽粑还说要把硬币打个眼挂脖子上边,这以后就是他们的幸运护身符了。
李君阁又是一脑门子黑线,转念一想拿着国外硬币这样干的中国人似乎也不少,也就懒得理会他们了。
接下来就是拜年发红包了,在场的就俩妹崽还是小辈,这下就发财了喔!
一句新年好换一个红包,奶奶,老伯,老婶,老哥,老嫂,老爸,老妈,李君阁,阿音,一个红包六百,转眼一人进账五千四。
这就是要发啊,还有那么多亲戚,俩妹崽喜得用双手把红包摊成折扇拿着团团作揖,看得粽粑跟芋头好眼热。
李君阁觉得好笑,把他们俩也叫过来,和阿音每人给他们发了一个两百的。
高兴的白棕两人连uncle,auntie都喊上了。
正准备出发,白大大呆它们又跑回来了。
爸爸爸爸!吓死宝宝们了,昨天晚上村里噼噼啪啪的闹了一晚上好吓人!
没办法了,李君阁还得喂他们一顿,于是其他只好先行出发。
新年初一挂坟得赶早,旧时讲早挂早发财,这可是不能等的。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初一天逢十二建星的破日的话,叫逢破,农村有忌讳,逢破不宜挂坟。
这个时候挂坟就可以提前到除夕进行,避开初一破日。
当然也有不忌讳认死理的,初一破日照样出门挂坟,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李君阁喂完猪狗,才带着它们和阿音一起开始往大伯家后山赶。
一路上都是听到这样的对话。
“老表,新年好哟,给你拜年了!”
“哎哟,新年好,年在你那里,今早抢了几个元宝喃?”
“嗐!今年是儿媳妇做的,粗手粗脚的硬是大个得很,整了个四季发财就整不动了!老表你呢?”
“元宝嘛!越大个越好噻!我整了个六六顺,我跟你说隔壁三漂才凶,龟儿夯吃哈涨的,跟我说他今天整了个月月红……”
“能吃是福哒!该他龟儿今年发财……”
……
赶到大伯家后山的时候,家族人都已经聚齐了,黑白棕三师徒也已经开始采风了。
挂坟,除了是对先祖的纪念和缅怀,对小孩子们家族感情的培养之外,在老时间里,还是展现一个家族势力的时机,对人展示家族的团结和人丁兴旺。
有的大家族,挂坟时一共有几百号人出动,祖坟太多,还得分成几拨,分别去各处挂坟,站满一座山头,外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不可轻辱。
大家已经在开始在祖坟上布置了。
夹川将上坟称之为“挂坟”。
之所以要称“挂”,是因为要在坟上立起一束彩纸制成的细长的纸旗,将它挂在坟头上高高立起的木杆上,迎风飘动,称为“坟飘”。
还有一种纸做的东西叫“铺山”,铺山像纸钱,不过有各种颜色,是一张张撕来铺在坟山上的用的专用纸张。
铺山被风一吹可能会被吹走,因此后来又创制了一种小旗一般的纸,粘在竹签上直接插在坟山上。现在乡下,两种东西都在混用。
铺山要把一个坟都铺满,花花绿绿、五颜六色,风一吹就开始舞动,很是好看。
挂坟需要的物品大伯老爸在年前就已经置办好了,鞭炮、香、烛、钱纸、坟飘、铺山一样不缺。
这片坟山老祖先人多,李君阁的两个曾祖祖,两个祖祖,亲爷爷,四奶奶,二毛的两个祖祖,都在这里。
老伯虽然昨天已经来过一次了,可一到这里还是又开始老泪纵横,已经七十多了,还是坚持要亲手给自家母亲的墓铺山。
李君阁也加入到给自己老祖先人铺山的行列中。
每年逢新年,清明,老祖先人阴生都要挂坟,除了纪念,这也是告诉外界这个坟还有后人再挂纸扫墓,不能随便挖动这个坟,任何人搞建设占地迁坟,都得通知坟主后人,不能当无主坟处理。
挂坟还有很多规矩,新年上坟挂纸并不仅限于初一天,从小年后吃年饭开始,到正月十五大年结束,这期间都可以挂坟,但是绝对不能出大年十五。
唯一例外就是新坟。
所谓新坟,就是当年去世下葬后第一次过新年的坟。
新坟必须在年前就挂。
还有就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给自己去世的父母挂坟,外孙给外公外婆挂坟,还需要先看娘家人同意与否,如果舅家同意就可以,不同意还不能回去挂坟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心。谁挂坟谁得保佑谁发财,因此上如果遇到舅母子是比较古板和小气的那种,是坚决不同意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挂坟的。
虽说男女平等,但这样的家族规定在农村还是难以彻底撼动。
就连新坟,老规矩女儿也只能回娘家给去世的父母挂头三年,而实际上往往只有第一年、第二年。
因为有个讲究,叫女儿只挂两年,给舅母子留一年,如果女儿把三年都挂满了,没给舅母子留一年,舅母子会不高兴的,叫抢了舅母子的财!
这就是风俗中的陋习了。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七十五章 挂坟
第二百七十五章挂坟
大伯能当这么多年的村长,除了自身因素外,也跟大伯母宋广菊宽容大度不无关系,因此上李家没这么多讲究。
不过铺山还是由男丁来完成,大姑二姑只能在坟前准备香烛纸钱什么的。
等到铺山铺满,坟飘挂起,香烛祭品摆好,就该放鞭炮烧纸拜祖宗了。
放鞭炮也有讲究,比如二毛那边的老祖先人,是出服的亲戚,挂坟的时候这边也要给那边烧烧纸钱,但是就不放鞭炮了。
鞭炮一般是直属亲人坟墓才放,较远的旁系亲属坟墓就不放鞭炮,以示亲疏有别。
大伯老爸准备了五挂鞭炮,弟兄姐妹五家人每家一挂。
鞭炮响起,纸钱烧起,洒上几杯酒,生前抽烟的长辈还要点上三根烟放墓碑上,就该作揖叩头了。
只要是墓主的小辈,都要作揖叩头,先双手放在胸前,作三个揖,算一拜,再跪下叩三个头,然后起身,再作三个揖,再跪下叩三个头,如此三拜九叩之后,大礼才算完毕。
小辈叩头的时候,长辈们就要在一旁絮叨:“老祖先人,您看皮娃今年来给您叩头了,有他在,我们乡的荔枝今年硬是卖得好!旁边那个是他女朋友,叫阿音,还是我们村的村长哦!接你大孙思成的班,又乖又能干,您要多保佑她们!保佑他们身体好,工作顺心,早点结婚给你生个胖末末……”
每家小辈上前,都是如此这般。
然后就是烧纸了,很多小娃子都喜欢干这个,长辈就要在旁边教:“乖孙,每张纸要扯散,这样才烧得又旺又快……哎呀你这个娃儿!咋一坨都丢进去了,灰喷得到处都是!老祖先人难得捡嘛!这样要不得……”
如果这时火上起来一阵小旋风,那就是老祖先人显灵了,所有人都会欣喜莫名,直喊:“老祖先人来啦,老祖先人新年好啊!给您拜年了!”
总之,新年挂坟,与其说是寄托哀思,不如说是一场温馨的家庭活动。
这一切搞完,大家才收拾起东西,有说有笑地下山。
来到大伯家,大家在敞坝坐下聊天嗑瓜子打牌,大伯一家开始弄饭,今天就在这里过了。
这时就不叫年饭了,因为已经步入新年了,从今天开始,家家户户轮着请客吃饭,就要称为“走人户”了。
就拿李君阁来说,今年要走的人户,大致包括大伯,大姑,二姑,五表叔,二毛家,干儿子王晓松家,这些是最亲近的,另外猎户叔家,药师叔,石头叔,篾匠叔,林旺财,秋丫头这几家也要走到。
盘鳌乡那边硌豆,二狗家,也要去看看。
还有河对面大舅一家,虽然平时不大走动,但是逢年过节还是要陪老妈去一趟。
除去这些,还要加上村里结婚的,趁过年人多提前做满十的,平时关系好的,还有些在李君阁这边打过零工的人家,还有跟奶奶做过女工的人家,阿音李君阁平时帮助过的人家,简直排得李君阁头痛。
走人户就必须有玩的了,娃子们拜完年,收完红包转手就被大人收走,丢两盒鞭炮自己房前屋后玩去。
除了alice和shirley,俩妹崽这下变小财主了,觉得这简直是全世界最好的节日!
大人们就摆开小桌,开始打大贰,一家人窝里斗,称为“杀家搭子”。
夹川流行的大贰是一种长条形的纸牌,小一到小十各四张,大壹到大十也各四张,其中小二七十和大贰柒拾是红字,其余是黑字。
“杀家搭子”这个名称来自“杀家鞑子”。
当年元朝的时候,十户汉人供养一个鞑子,被称为家鞑子。
然后有个做饼的,在饼里藏一个纸条,约好“八月十五杀家鞑子”起义,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朝。
因此大贰在湖南一带还叫“跑胡子”,意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规则跟麻将类似,不过虽然四个人坐一起,但每盘只有三个人玩,留一个不玩,那人负责“数底”。
三人摸牌,一人数底牌,底牌留十九张,然后庄家拿牌二十一张,另两家拿二十张。
然后轮流翻牌,规矩跟打麻将一样有吃有碰。
然后各家开始想办法凑胡子数,至少手里有十胡以上,才能胡牌。
像三四五,六七八这种列子是没有胡数的,必须是二“碰”一,三“招”一,“成坎”,也就是三张一样,“成拢”,也就是四张一样,还有大小一二三,大小二七十这两个特殊列子才能算胡。
除了这个还有名堂,比如胡牌时手里十个以上的红色字牌,称为“红胡”,一个红牌没有,称为“黑胡”。
还有些“比牌”,“过张”,“八块”等规矩。
这玩意儿比麻将还灵活,很容易区分高手和低手,高手凑搭子那叫一个快,牌一上手根据翻张变来变去连吃带比很快就能“下叫”,萌新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灵活,只能一根筋撸到底,死等那几张。
然后胡牌不叫胡,叫“割”,然后计算“割”了几“胡”。
这些都是跟“杀家鞑子”这个传说相关的。
夹川农村,一到过年和办事头,到处都是打大贰的。
简直是蔚然成风,虽然是一种赌博活动,最后还是被蛮州人民高票选为第一项市级非遗!
李君阁这个玩得不好,但关键是找对手,不一定要跑得过狮子,能跑得过几个同伴就行!因此直接把黑白棕三位叫过来,美其名曰教学相长,没一会就把早上发给粽粑芋头的红包掏了回来。
老伯也笑呵呵地跟老爸,大堂哥,大表哥坐了一桌,大伯一边摘菜一边笑:“大哥你都四十几年没摸张子了,这还理得伸展不哟?”
老伯一边摸牌一边说道:“规矩还是记得的,就是思维可能跟不上了。”
结果没打几盘,其余三位就面如土色,你这叫思维跟不上?那我们该咋说?压根就没有思维?!
换人换人,柿子要捡软的捏,换你儿子来,大贰都没有见过的人,总不能这么凶了三?
结果换了一个搞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上来,那才真是彻底哭瞎了,李君阁在一边都替老爸冒冷汗。
等到大伯喊开饭了,老爸三人才如释重负赶紧散摊子,嗖嗖嗖就不见了人影,就剩老哥一个人在那里,一边点数进账还一边自言自语:“嗯,这是一个有趣的概率问题……”
吃过午饭,大家开始沿着村路前行,又去牌坊,祠堂,村尾木楼看了看。
老伯用英文给黑白棕三师徒讲解李家沟的来龙去脉和传说典故。听得三人连连点头。
等到李君阁跟他们展示了一下祠堂前门楼号鼓的动静之后,三人惊叫连连:“伟大的工艺!伟大的艺人!”
然后就闹着要去拜访石头叔。
李君阁翻着白眼:“大年初一除了至亲的人,一般是不走人户的,主要是今天忌讳太多,万一去人家家里打破一只碗,孩子说错一句话,会留下一年的心理阴影,很尴尬的。”
阿音也劝道:“我们李家沟非遗传承人还有好几位,你们要想拜访的话,等初六之后吧,到时候石头叔要搬新房,篾匠叔要结婚,你们都能见到。还能将仪式记录下来。”
三人这才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到村子的风情上。
安抚好三人,李君阁来到二堂哥身边对他说道:“二堂哥,一只想跟你聊聊呢,你看昨天忙着做年饭去了,现在才有空。”
二堂哥搂着李君阁的肩膀说道:“皮娃你现在可是大忙人了,这个正月都被请满了吧?”
李君阁笑道:“你不也是?哈哈哈,我就想问问你过完年还出去不?”
二堂哥扭头看着李君阁,说道:“咋地?你还有生意照顾你二哥?”
李君阁摇了摇头,说道:“我不知道你在外边发展得怎么样,不好开口啊!”
二堂哥叹气道:“其实雨多马上小升初了,我跟你嫂子倒是想回来守着来着,老丢老大那里也不好意思啊!”
李君阁哈哈大笑道:“这个就是你想多了。不过有父母拘着,对雨多的学业的确有帮助倒是真的。”
二堂哥挠着头说道:“这两年在外边倒是挣了点小钱,我跟你说皮娃,你别看我们推个小推车卖锅盔肥肠粉,还要跟城管这些人打游击,可这钱真不少挣啊!”
李君阁笑道:“我只是有个思路,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我就是提一嘴啊,你看看能做就做,不能做呢,就当我没说。”
二堂哥问道:“什么思路?你现在可是李家沟的财神爷,赶紧给二哥我指点指点。”
李君阁笑道:“指点怎么敢当,我那兰场有个旺财叔,他妈林老太太是当年夹川大集体面馆的工作人员,啊就是北门口上面那家,卖墨鱼炖鸡面,清汤抄手,葱油包子那家……”
二堂哥说道:“靠怎么能不记得!那是我们夹川的老字号啊!三十岁以上的夹川人,谁没吃过?!”
李君阁继续道:“这半年啊,我们没事就缠着老太太给我们做一顿打牙祭。我跟你说,她手里出来的包子面条,真是当年大集体面馆的原滋原味。你跟嫂子要是有意思在夹川或者李家沟开面馆的话,我可以介绍给你们!”
二堂哥掰着李君阁的肩膀猛晃:“哈哈哈二皮你可以!这老手艺都被你划拉到李家沟来了!对了林老太太的后人呢?他们咋不开馆子?”
李君阁说道:“她儿子是我兰场的技术总监,以后肯定收入不菲;她孙子是农大的大学生,看架势也是要走研究路子的,她这手艺要是再没人接着的话,以后可就吃不到了……”
二堂哥拍着胸口:“我来啊!我跟你嫂子上!你听过那句话没?一抄二面三包子!绝对来财得很!你放心,绝对不会亏了老太太!”
李君阁说道:“那行!等过完年我就带着你跟嫂子去和林老太太见见!”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七十六章 乡下婚俗
第二百七十六章乡下婚俗
接下来几天就是各家海吃海喝,中间还去了趟半山林场,拖阿冲叔给篾匠叔的打制的家具。
一水儿的青冈木家具,棕灰色的板子抛得油光锃亮,看得李君阁眼热。
不上油漆就能挂出人影的木料,谁看着谁羡慕啊。
老石头的两口青珉石龙凤水缸也打好了,作为贺礼在吊脚楼下的大平台上一边一口,搞了些铜钱草睡莲养着,李君阁还丢了几条空间斗鱼进去,整个大平台就活了。
篾匠叔婚礼定在了大年十二,这转眼可就要到了。
李君阁给钱三多打电话,木楼修好了,东西都搬进去了,约好大年初十过来准备,大年十二篾匠叔的婚礼九斗碗就是头盘生意。
也算是好事成双了。
农村婚礼事情又多又繁琐,细说起来,前期就有请媒人,看人,看家屋,取同意,开生庚,合八字几个大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