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这是麻糖熬好后拉糖用的。
然后从猪圈上方的木楼上挑出一挑子红薯,将红薯洗净、削皮、切块。
奶奶开始在一边切麦芽。
一切准备停当,这熬糖就要开始了。
李君阁将红薯块倒入大锅,开始加水煮。
奶奶盛了一碗清水,在水中加入些点豆花用的胆水,拿着刷锅的刷子开始在厨房的门板、门枋、案板、灶台各处蘸洒。一边洒还一边念:“不洁不净,神水改运……不洁不净,神水改运……”
传说只要举行了这个传统仪式,熬麻糖就会出糖多,口味好,熬过麻糖之后家运也会更好。
大火烧了一个小时,锅里的红薯都已经煮得软软的了。
奶奶做完仪式后,开始接手看火的活,李君阁来到屋外开始将切碎的麦芽放进碓窝里边捣成麦芽糊。
待到红薯煮熟,搬来洗净的大木头盆子,将红薯块倒进去,和奶奶一起用长木棒将红薯块捣烂成羹。
接下来将红薯羹入锅,加水,放入适量的麦芽,搅拌均匀。
麦芽糊和红薯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五十。
接下来开始文火烘煮加有麦芽的苕羹,随着时间的过去,苕羹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越来越清澈。
麦芽就像一个引子,它的发酵作用使苕羹开始糖化,越来越多的糖水开始从苕羹里转化分离出来。
待苕羹完全分离成糖水和苕渣之后,奶奶拿出做豆花时过滤豆浆用的十字架子和滤袋,将它们吊在绳子上,然后李君阁开始一大瓢一大瓢的往袋子里舀发好的苕水,奶奶摇动着架子,将苕渣过滤出来。
反复几次,再将过滤出来的浑黄的粉汁液倒回大锅中武火煎熬。
一边搅拌一边还要打去浮沫。
浮沫会带出糖水中的最后一点残渣,等浮沫打净,剩下的基本就全是麻糖水了。
接下来就是功夫活了,换到文火,用搅麻糖的桡子均匀搅动麻糖水,直到麻糖熬好为止。
这事要持续到明天早上,耗时二十个钟头,李君阁干脆将手机打开,将电源接上,一会儿追剧,一会儿听歌,一会儿听小说。
手里边一边加火,一边拿桡子均匀搅动麻糖水,干活娱乐两不误。
中间就吃饭上厕所的时候由老爹老妈接了一会手。
晚上大家都睡了,就李君阁还在昏黄的厨房灯光下继续。
奶奶睡到四点就起来了,马上就到麻糖出糖的关键时期,她放心不下孙子的手艺,早早起来盯着才行。
麻糖开始变得浓稠,先是出现芝麻泡,然后是鱼眼泡,之后泡子越来越大,内行话叫“起胀”了。
这说明糖水里的水分开始变得稀少了,奶奶拿过一个小罐子,将糖稀舀了一小罐出来,这是给娃子们吃“绞绞糖”玩的。
然后泡子开始变得大如牛眼,奶奶拿起桡子,糖稀开始成片状往下滴落,行话管这叫“挂旗旗儿”。
到这时候就熬得差不多了,奶奶取过一碗清水,开始“打水碗”。
这道工序得老行家才搞得明白,就是取少量的糖让它在凉水中快速冷却,然后研究它在冷却后的状态,决定能不能用于拉糖。
火候不够那就过嫩,叫神糖,只能成为糖稀不能成为固体。火候过了,那糖里就会“出丁”,会夹杂着一些固体颗粒在里面影响拉制。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六十七章 熏腊肉
第二百六十七章熏腊肉
从神糖到出丁时间很短,只够判断一次,因此眼力和经验非常重要。
只见奶奶喊了一声:“乖孙,可以起锅了。”
两人开始一人拿着一个大水瓢,将熬制好麻糖从锅里舀出来放到旁边的大盆里边。
奶奶又往剩在锅里的一点点糖稀洒上一些姜丝和橘子皮丝,这些等到冷却后要铲起来,叫“糖锅巴”,又一股焦糖的味道,还有点点姜丝的辣味和橘子皮的清凉,不光味道很好不说,还是治疗娃子们咳嗽的良药。
糖锅巴李君阁都不敢多吃,不然家里一群小吃货回来发现没有糖锅巴,会闹的。
盆子里的麻糖成蜡黄色,甜香扑鼻。
现在温度还高,拉糖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正好趁热做花生糖,芝麻糖和米花糖
这时候做豆腐的木头框子就派上用场了。几种糖的做法工艺上还有些小区别,比如芝麻糖是薄片,米花糖上要洒蜜渍桂花之类,不过总体来说都是将麻糖拌上主料,豆腐框子里边刷上油,将糖放进去压成方块,然后冷却到一定程度拿出来切成小方块就行。
这几样做好,接下来就该拉糖了。
这是憨包活路,力气大才成,只能李君阁来。
绞起麻糖挂在磨盘上竖立的木棍上,手里拿着一根擀面棒子,向后一用劲,麻糖就被拉长了。
在将麻糖搭回去,再拉,反复几次,很快麻糖就上劲了。
上劲之后就要边拉边绞了,如此反复,蜡黄色的麻糖里边的空气越杂越多,颜色也越变越淡。
等到李君阁将麻糖拉得由黄变白,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
非要说的话,必须说成是“转头”,因为舌头在嘴巴里很灵活,叫“转头”也说得过去。
转通赚,赚头那就是好口彩了,祖先们为了避讳真是操碎了心。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笑话,说是杀猪匠在肉铺子卖肉,自家小孩过来一看:“哇塞!好大的舌头!”
没说的,扯过来啪啪啪一通揍,临了还要认真教育:“这东西要说成是赚头!赚头!记住了!”
结果娃子第二天又来了,拿眼将案板一扫,舌头已经被人买走了,于是就:“哇塞!今天没有赚头了!”
这就是打死都不冤了。
……
闲话扯回来,再说钻灶烘。
钻灶烘那是灶神爷的事情,传说今天晚上灶神爷要从灶眼里钻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个家庭一年的情况的时候。
不走寻常路,灶神爷就是这么任性!
因此家里面子工作无论如何要做足,晚饭过后就要把灶头清理得干干净净,菜刀案板之类的杂物全得收起来,不能留在灶台上。
接下来将灶边的灶王爷像恭恭敬敬取下来,贴上新的,表示给灶神爷换了身干净衣服,好光鲜亮丽地去天庭。
这个事情让童年的李君阁很纠结。就算神仙能大能小,可是儿歌里唱的“七不隆松,八不隆松,猫儿钻灶烘,拉出来灰不隆松”。就算换了新衣服,这灶神爷到了玉皇大帝跟前还能看?
……
还要在灶台上点上香烛,焚烧钱纸,摆上贡品。
意思就是这趟差旅费家里给报销,要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捡好的事来汇报。
头天制作的麻糖一定要摆上,让灶神爷嘴甜,想说啥不好听的,被糖粘住了嘴也说不出来。
这一大通摆布完,大家才能去睡觉休息。
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就要赶紧熏腊肉香肠了。
四川腊肉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也不知道为啥没能传到北方。其实就是猪肉洗净,自然放置一晚滴干水汽,将川盐、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粉一起炒热炒香,然后用刷子沾酒,蘸上香盐在肉的表面刷上一遍。
这是给肉杀菌,避免腌制时存在有害微生物。
然后用手抓起炒热和匀的盐均匀涂抹在肉上,并用力搓一遍,尤其是有骨头的地方,更是要加大盐的用量。
把肉一层一层的叠码放在缸里,如骨头、大块厚实的腿子之类一般放在缸底,让融化的盐水将它们充分浸泡腌制入味。
腌制三四天后翻面,加一点盐,一般七到十天左右便可提肉了。
肉提出来放入开水洗烫一到两分钟,把表面多余的盐水洗掉,晾干水份。
然后就可以挂在灶台之上的横梁上,让平时烧柴火的烟气慢慢熏制成腊肉了。
香肠则是酿好后挂屋檐下,晾一到两周风干得差不多了,挂到灶台上方熏制。
不过要按照这方法,那要直到清明节前,才能吃到有滋有味的腊肉。
之前当然也可以吃,不过名字还只能叫盐肉呢,就是因为缺少了那股子烟熏味儿。
李君阁家里有些特殊,奶奶是家族里除四爷爷外最长的老辈,逢年过节好多城里的亲戚都要来看望,走的时候最好的礼物就是农家风味的烟熏腊肉和香肠了。
因此上要等灶台慢慢熏可不成,必须在春节前就全部熏制好。
这就要用到专业设备了。
一大早起来,李君阁跟老爸一起动手,用薄板在楼顶钉出了一个熏棚。
熏棚就像一个巨大的箱子,顶部封闭了四分支三,留四分之一走烟。
竖着的四面有一面安上活页,可以打开,底下留了一个比较宽的口子,是用来加燃料的。
另外三边也不到底,留着七八公分高的小缝隙可以进气。
里边订上长钉子用来挂肉挂香肠。
然后用背篓将腊肉香肠一背篓一背篓地背上来,系上麻绳一层层挂好。
四面挂满后,又用钢筋将肉绳穿起来,像晾衣杆一样将肉挂在里面,这样一次可以熏得更多。
不过不能太靠近中间,中间烧火温度高,不注意熏肉就变烤肉了。
布置完熏棚,麻头却飞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棚子。
司星准的技术团队已经放假了,要初七之后才回来,因此麻头这几天也放敞了。
一看李君阁跟老爸在自己的故居搞事情,就赶紧过来查看情况。
李君阁轰它:“一会儿烟熏火燎的,你跑来干嘛?想成烤鸡吗?赶紧走!”
老爸却笑眯眯地看着麻头:“我们家的麻头可能耐啊,能牧大雁,还能拍电视,三五不时的还能抓个野鸡兔子给我们打牙祭,比你都能耐!”
这就是典型的亲孙不亲子了,李君阁翻着白眼懒得理他们俩了。
继续干活,接下来就是背上几背篓新鲜的柏树丫枝、花生壳、锯面子、秕壳,还有一些细柴上来准备点火。
先在棚子中间用细柴烧起一个小火堆,然后加上新鲜的柏树丫枝,待烟火起来后,盖上花生壳,然后将锯面子、秕壳盖上去,立马浓烟滚滚。
一看这阵仗,麻头立马吓得飞走了,本来还想着有啥好处的,却原来是一头会喷烟的怪物!
李君阁哈哈大笑:“我还当你真是孙悟空呢!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都不怕!”
老爸被逗得哈哈大笑,也跟着下去了。
李君阁将背篓翻过来坐在上面,摸出一本史记,一边看书一边看火。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中间熄了一晚上火,等第二天晚上一打开棚子,一股烟熏腊肉的味道迎面扑来。
腊肉变成了一条条有硬度的肉条,上面全是黑灰,指甲刮开,瘦肉部分红彤彤的,肥肉部分边缘莹泽透亮。
老爸老妈开始将肉取下来往楼下背,李君阁也背着一篓下楼,到厨房里爬上灶台,将肉条排骨臀尖猪肝猪头香肠一一挂上去。
奶奶笑眯眯地在门口看:“这才叫过年嘛!过年不杀猪不熏肉,年都过得不起劲!”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六十八章 接老伯
第二百六十八章接老伯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九了,一大早李君阁就去祠堂找俩妹崽,准备带着她们赶往县城,跟大堂哥一起,开着中巴和别克商务去蜀都接人。
俩妹崽一出来李君阁就惊着了:“你们……你们又作什么妖?!”
只见俩妹崽一人一套秋丫头设计的戏服,下身是蓝绿双色的缎子百褶裙,每条宽幅上面是女红手绣的插梅美人瓶。
上身两人都是是斜襟宽袖窄袄,一人是玉色马甲,一人是紫色马甲,上面有一些细枝连理的绣花,本来就是长腿妹崽,这下腰身束裹得更加纤细。
脖子上还各围了一个毛围脖,头发盘成乌云,衬得两张小脸唇红齿白。
俩妹崽过来一边挽着李君阁一支胳膊:“jungle,我们这样穿好看不?”
李君阁喃喃地说道:“好看是好看……问题是游客会说祠堂又出狐狸精了,你们这明明是古装……”
alice嘻嘻笑道:“昨天小秋拿了两套衣服过来,说是让我们试试,嘻嘻,真好看,我们准备穿到年后。”
shirly也捂嘴偷笑:“等到了机场,肯定会把爷爷奶奶吓一跳!”
李君阁翻着白眼:“算了算了,现在换也来不及了,就这样走吧!”
一路紧赶慢赶到达机场,停车场大叔看着大堂哥的的破中巴就直撇嘴,开着这车来机场接人的,还真不多见。
结果俩妹崽一下来,大叔的嘴巴就合不拢了,这是啥套路?这么两个大美女坐这破玩意儿!
等到李君阁一出来,俩妹崽将李君阁胳膊一挽上,大叔就一拍脑门,这印象太深刻了!妈蛋这就是上回那个特殊品种的土豪!
一边感慨成功人士爱作妖,一边感慨土豪的跟班不好当,看看那个司机,上次见着还是小鲜肉,这才几个月哟,就给折磨得老了几十岁啊!
几人在国际航班侯客厅那里等着,李君阁跟大堂哥还在讨论称呼问题,老伯李思远老婶儿兰冰都好说,都是七十左右的人了,这么称呼也过得去。可堂哥李君楼跟嫂子姚瑜宁也就四五十,难道叫老堂哥跟老堂嫂?
还真是伤脑筋喔……
两人讨论了半天,最后李君阁拍板道:“不管了,谁让他们这么多年不回来的!就叫老堂哥跟老堂嫂了,呵呵呵,反正翻译过去也是oldbrother,一回事!”
不一会就开始往外出人了,当先几个之后,就见一行七八人拖着大箱小箱走了出来。
打头一人穿着一件灰色毛呢长大衣,里头是一套熨帖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头上是白色的短寸,精神矍铄。
这一身穿着就像是五四时期学贯中西那种老知识分子,要穿别人身上那是怎么看怎么古怪,可穿这位身上,你会觉得就该这么穿才合适。
身边一位烫着大波浪银发的老太太,是个高大的白人女士,面带微笑步履优雅,挽着刚刚那人的胳膊,也穿着驼色的呢子大衣,戴着皮手套的手里拎着一个女士皮包。
后边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头发眼睛都是黑色,不过高鼻深目,一看就是混血儿。
女的似乎是华人,神态温婉,正好奇地打量着蜀州机场周围的环境。
后边是一个胖胖的黑人大妈,披肩卷发,穿得那叫一个古怪,居然是一身唐装,不过却是男式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大白珠子,将一张黑脸衬得更黑,脚下还蹬着一双绣花鞋。
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双脚又大又肥,将绣花鞋撑得好像一对山西的非遗面点花馍馍一般。
李君阁心里默念着“贤贤易色我贤贤易色……”,强行将目光从那对花馍馍上移开,向她身后看去。
黑人大妈身后还跟着俩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帅哥,一个银发一个棕发,一见到俩妹崽就大喊大叫,拖着箱子飞奔过来。
俩妹崽也是高叫着大喊大跳,惹得周围一个大厅的人都不住往这边看。
俩妹崽跟俩帅哥抱着跳了一阵,才对李君阁介绍:“jungle,这是我们的同学杰克跟巴德。”
不多会另外几人也过来了,李君阁赶紧接过老人手里的箱子:“老伯,我是君阁,这位是老婶吧?真有气质啊!这是大堂哥,君伟,您去美国的时候我们俩都还没出生呢!”
老婶蓝冰过来跟二人拥抱,用英文对李君阁说道:“欧,李家家族的孩子,你们能来真是太好了,我还知道家族里都叫你皮娃是吧?就是淘气包的意思对不对?”
俩妹崽立刻揭短:“奶奶,可不光是家族里,认识他的都叫他皮娃或者二皮!”
老婶又将俩妹崽拉到怀里抱住:“宝贝,你们真是太美了,这是你们家乡的服装吗?”
李君阁赶紧解释道:“这是我们老家一个小女孩设计的,用了很多家乡的元素。”
老婶不住地点头:“漂亮,真的很漂亮,充满了灵气和神秘的东方气息……”
老伯拍了拍大堂哥和李君阁的肩膀,开口还是一口夹川的土话:“皮娃,军楼,一看就是二弟三弟家的!我老爸跟二弟三弟都还好吧?”
李君阁笑道:“都好着呢,还有大姑二姑也好,四爷爷今年刚过了九十五大寿,哎哟可惜您那时候没来,那个热闹劲,九斗碗开了五百桌呢!”
老伯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这么些年,辛苦你们了,实在是……唉!”
李君阁赶紧岔开话题:“老伯这都是我们小辈应该的,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变化可大了,你走的那会儿还没有荔枝树吧?现在可满乡都是了。”
说完又跟李君楼和姚瑜宁握手:“老堂哥,堂嫂,欢迎回家!”
老哥今年四十九岁,头发可比老伯还稀疏,哈哈大笑,开口却是普通话:“二皮!你的名字我可是耳朵都听出茧来了!”
李君阁也哈哈大笑:“alice跟shirly可没少在你面前告我的状吧?”
老哥摆着手:“这俩调皮鬼,难得有人降得住他们!对了,这是你们嫂子瑜宁。”
姚瑜宁微微一笑,开口却是一口软软的台湾腔普通话:“雨淮跟雨湘一定很淘气吧?二皮辛苦你了。”
李君阁笑道:“我辛苦啥,这半年我也忙得不行,都没能带着她们好好玩玩,很多时候倒是她们自己在村里找乐子。”
这时alice在喊:“jungle,快过来,这是我们的导师,安妮布莱恩女士。”
shirly说道:“我们导师是汉学家,她跟据自己姓的发音,取了个中国姓,姓白。”
李君阁差点没笑出声来,一个黑人大妈,给自己取名姓白,这反差也太大了!
alice又说道:“安妮在我们英文名字里是prayer的意思,也有神的恩典,神的青睐的意思。”
李君阁吓得毛骨悚然:“你们别告诉我你们导师的中文名字是白求恩!”
alice歪着脑袋说道:“不是不是,不过其实也差不多也,导师给自己取的名字叫白思惠……”
李君阁翻着白眼,这才将一颗心放回腔子里去,什么差不多,差太多了好不好!
黑人大妈一看就是个开朗的性子,中文虽然不地道但是也能说,笑着对李君阁说道:“你好,沟主!”
李君阁大为惊讶:“哎哟您连这个称呼都知道?”
黑人大妈笑道:“你们李家沟的英文版网站我可是经常去逛的哟!还给同学们都推荐了,你们网站上有大量中国传统民风民俗和环境建筑的介绍,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科普网站!还有那么多的野生动物,你们这个网站做得很好!我看他们都叫你沟主。”
李君阁挠着头笑道:“那都是他们瞎胡闹,哈哈哈,既然都不陌生,那我就叫您白婶了!走走走,我们都上车,交通工具简陋了一些,不嫌弃就成。”
黑人大妈乐得见眉不见眼:“嗯,这个称呼好,这是个很亲切的称谓。”
李家人上了中巴,黑人大妈和俩美国壮小伙上了别克商务,大家开始往夹川赶。
巴特看着蜀都的高楼大厦和道路说道:“中国的这几十年的发展真是厉害,这交通状况已经胜过美国了。”
李君阁说道:“我们中国已经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新兴国家嘛,很多地方都比老牌的现代化国家更有活力,当然毛病也不少,粽粑你也不用光挑好的说。”
巴特目瞪口呆:“粽……粽粑?”
李君阁振振有词:“你头发是棕色的,名字叫巴特,叫你粽粑方便记忆。”
银发帅哥说道:“那我就叫白杰了?”
李君阁说道:“不不不,你头上的头发是玉色的,还是叫芋头比较好记!”
白婶大感有趣:“我呢我呢?”
李君阁苦着脸道:“白婶,您是长辈,我可不敢跟您乱开玩笑,这也是李家沟的规矩。”
白婶饶有兴趣地问道:“听alice她们说,你们那里规矩很多,这也是民俗吗?”
李君阁说道:“嗯,这个嘛,一是风俗,一是教化,几千年培养下来,两者融为了一体。”
说完又对白婶解释道:“您是汉学家,对我国的文化应该有研究,其实我们国家民俗风格脉络很好把握,一是孝,二是礼。”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二百六十九章 粽粑跟芋头
第二百六十九章粽粑跟芋头
“孝是品德修养的,是一个人最容易发现和培养的美德,一个人对双亲的孺慕是从小就有的,所以孝这个美德也最容易培养出来。因此历朝历代几千年来对‘孝道’二字特别重视,不孝是仅次于谋逆的第二大罪,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对个人品德修养培养的重视。‘礼仪之邦’,就是这么来的。”
“在此基础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培养发展出其它的美德,对同辈亲人,发展为悌;对朋友伙伴,发展为信;对上级,发展为敬;对国家,发展为忠;最后发展成对世间万物的仁,这就是美德的集大成了。”
“然后这些美德,会表现在外在,表现为一套与人交往的模式,具有仪式感,这就是礼,也就是您刚刚说的‘规矩’。”
“孔子说过‘恭而无礼则老,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重视道德的同时还要讲究礼仪,内外还要统一,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是我们李家沟民风形成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