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列位辅政大臣之中,唯有“录尚书事”的鄱阳王萧范,和李笠关系较近,之前也有过“合作”,所以,这份大礼,送到了萧范手中。
作为对应的回报,李笠希望自己能安心在徐州厉兵秣马,扩编军队,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当那一天来临,李笠希望自己能作为实际上的北伐军主帅,率虎狼之师,统一天下,青史留名。
至于挂名主帅,当然由朝廷来定,统一天下的第一大功,当然属于挂名主帅。
言外之意,就是李笠表明态度,若日后萧范或萧嗣作为主帅北伐,他愿为马前卒。
很划算的交易,萧范没有理由不答应,没有理由怀疑什么。
李笠出身微寒,在朝中毫无根基,不得士族、官宦人心,除了他父子,不会有宗室重用李笠。
而李笠在地方任上,想要有一番作为,须得朝中宰辅鼎力支持。
能给予真正支持的宰辅,除了他,还有谁?
李笠所受先帝之恩,已经还了,所以...
所以当他父子迈出那一步时,对于李笠而言,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否则,也不会把这件大礼送来。
幼帝是坐不住位置的,大权迟早要被人抢走,而手握大权者,必然会清除异己。
萧范知道如果自己成不了手握大权者,就会成为被清除的异己,所以,无论一开始有没有想过,最后,也必然只有一个选择。
而现在,朝中还有谁能与我抗衡?
萧范越想越激动,现在,他距离那个位置近在咫尺,可越是这样,越不能急。
真要坐上去,还得想办法解决这一团糟的局面,想办法除去隐患,想办法控制地方。
而有了那个巨大的铜矿,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有了钱,有了粮食,他可以编练军队,对内压制任何意图不轨之徒,对外开疆扩土。
“真是一份大礼,不得了的大礼。”萧范自言自语,将信收好,然后锁进铁匣,仔细放好。
这个消息,现在得保密,因为涉及“占位”:饶州刺史一职得变更。
既然要开采铜矿,那么饶州刺史一职,必须得“自己人”来做,然后做好铺垫。
在那之前,乐安铜矿的消息不能泄露。
萧范收好了信,坐回案前,构思着自己的宏图伟业。
如果,他能像伯父(萧衍)那样,活到八十多岁,那么接下来,至少还有二十年时间有所作为。
二十年,统一中原,君临天下,还于旧都洛阳。
焕然一新的皇宫里,太极殿上,他着衮冕,坐北朝南,俯视阶下文武百官,看着周、齐二国亡国之君,以及列国使者。
旭日东升,光照大地,大梁天子的威名,传播四方。
千百年后,人们依旧能通过史书知道,是他结束了数百年乱世,再造神州!
无上的荣耀,让萧范激动地呼吸急促,慢慢喝了一杯茶,稳住思绪。
不一会有随从来报,说宫中来使,已到王府。
“中使来了?他可透露有何事宜?”萧范问,如今是新年,各种应酬数不胜数。
随从回答:“大王,属下听中使说,元宵前一日,建平王要为陛下讲佛经,太后请大王列席。”
“讲佛经?”萧范想了想,笑笑:“知道了,你们好好招待中使,寡人稍后就过去。”
随从告退,萧范思索起来。
建平王萧大球痴迷佛法,对佛经颇有研究,他来给侄儿(幼帝)讲经,倒也说得过去。
不过,若有人要动手,想来也不会等太久了,只是不知会选在何时。
世子萧嗣率军讨伐广州萧勃,战事顺利,年前就已经进入岭表,在衡州刺史欧阳頠的协助下,兵马乘船顺流而下,直扑广州番禺。
或许,萧勃现在已经拿下番禺,再过不久,便班师回朝。
萧范知道肯定有人在调虎离山后搞事,所以他来个将计就计、引蛇出洞,现在,留给对方动手的的时间不多了。





乱世栋梁 第三十八章 叔侄
元月十四日,上午,皇宫,一处殿内,建平王萧大球正在给幼帝和太后讲佛家故事,鄱阳王萧范、绥建王萧大挚列席。
皇帝年纪小,其实是听不懂佛经的,但若是听佛教故事,却正合适:就当一般故事来听。
太后也乐得有人讲故事给儿子听,解解闷。
而萧大球、萧大挚未满二十岁,在幼帝看来两位皇叔没那么“老”,所以心理上更亲近一些。
至于萧范,纯属来凑个人数,萧大球所说故事,他早已烂熟于心。
因为收到了李笠的大礼,这几日他晚上都没睡好,如今倦意上涌,却不敢打哈欠,坐姿端正,以免君前失仪,被人说成对幼帝无礼。
萧大球说着说着,说到了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诸菩萨之一,汉译佛典里,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是《罗摩伽经》,《罗摩伽经》大概是曹魏时译成。
萧大球先解释“地藏”一词,说其含义有三:其一指地中所藏宝藏;其二指佛性。
其三,特指地藏菩萨。
《罗摩伽经》中,提到地藏菩萨的地方有两处,其一,与佛同在舍卫国衹树园给独孤园的菩萨中,有持地藏菩萨之名。
其二,比丘尼为诸菩萨说普依止清净地藏法门。
萧大球引经据典,小皇帝哪里听得懂,所以他只是提了一下,让侄儿明白这地藏菩萨译名,在几百年前就有了。
最近才开始为人所知的《大方广十轮经》,宣扬地藏菩萨信仰,萧大球仔细研究后,对于地藏菩萨有所了解。
如今,地藏菩萨信仰并不普遍,在许多信徒看来,地藏菩萨不过是众多菩萨中的一个而已,对其事迹不是很清楚。
但是,地藏菩萨涉及的一些故事,萧大球觉得可以讲给侄儿听。
他把自己从各种佛经里汇总的地藏菩萨事迹,整理成几个小故事,当然,这些佛经提及的地藏菩萨事迹,真伪待辨,但作为故事素材是没问题的。
因为这些故事中,有的强调“孝”。
故事之一,有一世,地藏菩萨为一富家女,其母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
此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
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
其母承女孝顺,为作功德,离狱生天。
故事之二,曾有一世,地藏菩萨是名孝女,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下极大的杀生罪。
孝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发现母亲在地狱中受受尽苦难、折磨。
孝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感动佛祖,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地藏菩萨有“大孝”。
历代君王,都要讲一个“孝”字,萧大球给侄儿讲这两个故事,当然很合适,不过在萧范听来,故事就太简单了。
考虑到皇帝年幼,也只能听这种简单的故事,说复杂了,反倒听不懂。
太后觉得这故事不错,十分信佛的皇叔劝侄儿孝顺母亲,对得不能再对。
故事之三,又有一世,地藏菩萨曾是一名小国王子。
当时有佛到访,王子见佛相庄严,心生恭敬,便请问佛是作了怎样的行愿,而得这样的庄严相。
佛回答说,要得如此庄严相,应当济度一切苦恼众生。
于是王子立下大愿,要在今日到未来劫,度脱一切苦恼众生脱离苦海,然后自己才成就佛果。
故事之四,再有一世,几个相邻国家的国王,相约行善,饶益众生。
其中一位国王发愿: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成了“一切智成就如来”。
又有一位国王发愿:若不先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令其实乐,得至菩提,自己绝不成佛。
这位国王,就是地藏菩萨。
萧大球说后面这两个故事,是要告诉侄儿,地藏菩萨是个什么样的菩萨,和其他菩萨有何不同。
也就是说,地藏菩萨之所以未成佛,不是因为修行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
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
小皇帝半懂不懂,若有所思,而旁听的萧大挚却有些走神,心中想起了别的故事。
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有七子,长子刘义符被辅政大臣废杀,次子刘义真被废为庶人后杀害。
第三子、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弑杀。
第四子刘义康,被兄长宋文帝赐死,第五子刘义恭被前废帝、侄儿刘子业所杀。
第六子刘义宣因谋反被杀,第七子刘义季郁郁而终。
宋武帝七子,六个惨死,一个郁郁而终。
文帝刘义隆有十九子,三子刘骏和十一子刘彧即位为帝,二人善终,一人逃魏,三人早夭,其他人不得好死。
孝武帝刘骏有二十八子,其中十二人早夭,十六人被杀,其中刘骏之帝刘彧杀得最多。
宋明帝刘彧无亲生子,收养十二子,俱为萧道成所杀。
萧道成篡位,对于刘宋宗室是“无少长皆幽死”。
而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齐武帝萧赜,两人子孙,又被萧道成之侄齐明帝萧鸾几乎杀绝。
萧鸾是以辅政藩王的身份连废二帝然后篡位,自然不会放过帝系子孙。
刘宋、萧齐两代,宗室屠戮一空,其中杀得最起劲的,就是叔杀侄。
萧大挚看过史料,得知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十岁时被皇帝兄长刘子业赐死,临死前悲愤万分的说:
“愿身不复生王家”。
所以,祖父(萧衍)即位后,鉴于前代教训,善待宗室,善待侄儿,并希望宗室子弟和睦相处。
然而,叔杀侄的惨剧,还是发生了。
萧大球讲解完毕,皇帝和太后离开。
随后,鄱阳王萧范为长辈,先走,还未到殿门,萧大球上前,和堂叔交谈。
叔侄停下脚步,在殿门前站着。
萧大挚缓缓上前。
他看着叔叔的背影,两眼闪烁着不安,心跳骤然加速,呼吸急促。
两年前,元宵灯会,台城出事,赶往台城救援的桂阳王萧大成、浏阳王萧大雅,意外身亡。
去年夏天,南郡王萧大连意图谋害鄱阳王未遂,赐死。
萧大球和萧大挚,是最近才得人拿出证据,证明三位当今天子皇叔的死,死于一个人的处心积虑谋害。
那个人,他们兄弟称为“叔叔”(堂叔)。
但零星证据无法直接定罪,而“叔叔”势大,根本就没机会将其明正典刑。
若“徐图之”,可对方却不会给他们太多时间。
刘宋、萧齐发生过的宗室之间叔杀侄,现在已经再次发生了,凶手不杀光侄儿,是不会住手的。
他们要么等死,要么,奋力一搏。
‘为何,你为何要杀害侄儿啊!!’
萧大挚心中悲呼,手中多了一把小铁锤,他颤抖着举起铁锤,在左右宫女、内侍错愕的目光中,向堂叔萧范的后脑勺砸去。
“嘭”的一声闷响过后,萧范脑后一疼,随后两眼发黑,他下意识捂着后脑勺,转头一看。
却见侄儿萧大挚手中拿着个一个小铁锤,锤头沾着血迹。
他摸向后脑勺的手,感觉湿漉漉的,刚想抽到面前看看为何手会湿,却被另一个侄儿萧大球死死抱住。
萧大球死死抱着堂叔,抱着这个杀害他三个兄弟的幕后主谋,心中充满愤怒和悲伤。
他和弟弟已经知道了一些事情,所以...
如果我错了,所有的过错,由我承担。
如果我没错,所有的仇恨,也由我来承担。
萧范只觉眼睛渐渐失明,力气快速流失,渐渐黑暗的视野里,看见侄儿萧大挚又举起铁锤,当面向他脑门砸下。
“嘭”的一声闷响过后,脑门传来剧痛,萧范的视线碎了,眼前光芒大作。
二十年励精图治,统一中原,君临天下,还于旧都洛阳。
焕然一新的皇宫里,太极殿上,他着衮冕,坐北朝南,俯视阶下文武百官,看着周、齐二国亡国之君,以及四方列国使者。
旭日东升,光照大地,大梁天子的...
大梁天子的身影,在被万丈阳光肢解成无数片,光明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黑暗。




乱世栋梁 第三十九章 兄弟
突然发生的凶杀,让殿内宫女和内侍惊呆了。
他们看着鲜血四溅的现场地面,看着头部血肉模糊倒地的鄱阳王,以及行凶的两名年轻藩王,吓得尖叫起来:
“啊!!”
许多人瘫倒在地,也有人捂着眼睛,又有人吓得四散奔逃。
殿外,值守的侍卫们听到殿内动静,转头探望,很快看见殿门内情形,惊得目瞪口呆、脑子一片空白。
怎、怎么回事?
鄱阳王摔倒了?
怎么脑袋一片鲜血?
这是摔倒后磕着脑袋了?
绥建王怎么脸上都是血?手里还拿着..拿着个一个锤子?
锤子上还有...有血?!
绥建王把鄱阳王杀了?!
萧大挚惊恐的看着倒地的鄱阳王,对方死状恐怖,双目微睁,仿佛在盯着他,这让他只觉脑袋嗡嗡作响。
他平日里连鸡都没杀过,遑论杀人,现在看着萧范被自己击杀,勉强稳住心绪,扔掉沾血的铁锤,抹了抹脸,向着周围的人喊起来:
“大伙莫要惊慌!!”
萧大挚忍受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振臂高呼:
“寡人诛杀逆贼,为国家除害!”
“速去禀报太后,就说逆贼鄱阳王,已为寡人与建平王击杀,寡人与建平王,别无他意,听凭太后发落!”
刚反应过来的侍卫们,听得萧大挚这么喊,面面相觑:逆贼?你说辅政的鄱阳王是逆贼?
我看你才像是逆贼吧,竟然在皇宫行凶!
萧大球爬起身,虽然惊魂未定,但还是高声呼喊,向众人说明自己和弟弟此举是为诛杀逆贼。
然而侍卫们哪里敢信,冲上来,将两人围住。
孰是孰非,可不是他们说了算,鄱阳王惨死,他们至少要先把两个行凶的藩王控制起来,等候上头发落。
萧大球和萧大挚,看着环绕自己的侍卫,心中不安,却又满怀希望,不做任何反抗,任由侍卫将自己带到一旁看管起来。
鄱阳王耳目众多,萧大连就是因为行事不秘,被对方算计。
今日行事,就是他兄弟俩自己谋划,并无任何后续接应,防的就是参与的人、调动的人太多,走漏风声。
但是,鄱阳王目前未能完全控制宫中禁卫,有不少禁军将领是东宫故人,听命于太后,所以他们不怕被人带走,另行关押。
而台城禁军,以及外城中各处兵马,也并未被鄱阳王控制。
鄱阳王的党羽不可能控制皇宫、关闭台城,他们只需默默等候发落,自有人会出来主持公道。
没错,会有人来主持公道的。
萧大球和萧大挚相互对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
如果,没人给他们主持公道,最后身首异处,无所谓。
不反抗,死,反抗,亦死,他们选择反抗。
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击杀鄱阳王,让逆贼没了主心骨,方寸大乱。
满朝文武,并未沦为鄱阳王的走狗,建康内外,并不是鄱阳王一人之地。
只要鄱阳王身亡的消息传出去,那些早就对鄱阳王极其党羽不满的人们,一定会一拥而上,其中,肯定有其他兄弟。
他们能意识到的危险,其他兄弟不可能意识不到,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畏畏缩缩,若鄱阳王死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鄱阳世子可是远在岭表!
如果这样都不行,萧大球和萧大挚也不后悔,
他们要让世人知道,文帝(萧纲)的儿子,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
南海王府,南海王萧大临正在看书,看得入神之际,忽然有人来报,说宫里出事了:鄱阳王遇袭身亡。
萧大临闻言一愣,听来人复述一遍,腾地站起来:“什么!!”
他一直暗中谋划对付鄱阳王,可并未计划今日动手。
来人气喘吁吁,一是急速奔跑所致,二是心中震惊:“大王,方才..他们从、从宫里得了、消、消息,鄱阳、王遇袭,为建平、建平王、绥建王击杀!”
萧大临闻言更加震惊:“什么?建平王、绥建王?他们俩?怎么会...是不是讹传?”
“不,大王,宫里的...眼线,目睹鄱阳王被建平王、绥建王击杀,血溅当场,死透了,顾不得那么多,赶紧传出消息...传消息的人,都快跑死了!”
“大王,建平王、绥建王就是孤身一人..两人,据说没有帮手!”
“消息可靠么?莫不是...莫不是有人假传消息?”
“想来不会!据说当场有许多宫女、内侍,以及殿外侍卫都看到了!大王,这消息,稍后肯定会传遍全城!”
“这、这...”萧大临只觉脑子发蒙,他没想到这两个年纪不到二十的弟弟,居然如此有血性。
竟然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就在宫里动手了。
而且还没有帮手,没有接应的?
或者,是得人支持,才如此行事?那人是谁?
萧大临想不明白,不明白两个弟弟为何会如此行事。
他要对付鄱阳王,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有零星证据表明,自己几个弟弟遇害,包括南郡王萧大连所谓的“构陷藩王”,都是鄱阳王搞的鬼。
可见,此人图谋不轨,妄图效仿齐明帝萧鸾,以辅政藩王身份篡位,在那之前,就得先铲除异己。
南郡王萧大连反抗了,结果打虎不成反被害。
萧大临得了证据之后,不想坐以待毙,于是暗中酝酿,要来个调虎离山,趁着鄱阳世子南征岭表,他则在建康城里对鄱阳王发动反击。
但是,鄱阳世子经过江州南昌时,徐州牧、彭城郡公李笠的侄儿带“义勇”投效,这消息传到建康后,萧大临惊疑不定。
因为一旦李笠站在鄱阳王父子这边,事情就变得棘手了。
不过,也许李笠只是为了侄子前途着想,找鄱阳世子做个顺水人情,毕竟李笠在朝中毫无根基,也就在鄱阳王父子那里,能说得上话。
所以萧大临决定放弃行动,继续等待机会。
结果现在...
两个年轻的弟弟,毫无征兆的就对鄱阳王动手了!
萧大临不敢相信,素来以崇佛闻名的弟弟萧大球,以及默默无闻的萧大挚,竟然会如此行事。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鄱阳王才没有防范吧?
几名闻讯赶来的心腹,见萧大临在发呆,赶紧提醒:“大王,大王!如今耽搁不得,请大王早做决断,立刻赶往皇宫!”
“赶赴皇宫?寡人现在过去做什...”萧大临说着说着,眼睛瞪大,终于反应过来:必须守住皇宫乃至台城,防止鄱阳王的党羽反扑!
“马上,马上召集侍卫、僮仆,随寡人入宫,护卫皇城!!”
萧大临说完,立刻往外冲。
他的两个弟弟不想坐以待毙,已经豁出去了,那么他这个做兄长的,还有什么理由躲在府里苟延残喘?
鄱阳王羽翼未丰,满朝文武尚未屈服,建康尚未被其控制,现在鄱阳王死了,其党羽必然惊恐。
那么只要护住台城,其党羽必然不能久持。
拨云见日,就在此时!




乱世栋梁 第四十章 兄弟(续)
街道上,大队人马正在行进,往台城而去,街边行人见状,心中不安:这是怎么了?要出大事了?
队伍当中,南安侯萧恬看着前方,面色焦虑,心急如焚。
今日兄长萧范入宫,提前做了安排,一旦有变,他就要带着人马赶赴台城以作接应。
与此同时,弟弟武林侯萧谘,今日在台城内尚书省值守,算是接应之二。
加上其他一些安排,可保周全。
而皇宫禁卫,太后还是做得了主的,别人不太可能有机会在宫中调集人马行事。
若太后那边有了动作,己方也能通过耳目,提前听到风吹草动。
事前,他们并未听到风吹草动,未曾想,还是出事了。
方才有人急报,说鄱阳王在宫中遇袭,凶多吉少。
萧恬得了消息,大惊之余,赶紧带着人往台城而去,可走着走着,只觉后背发凉。
按照消息,似乎兄长已经死了。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直接冲击台城么?台城各门并未全部在兄长控制之下,遑论皇宫。
若兄长遇袭是有人预谋的,那会是谁?太后?幼帝的某位皇叔?亦或是其他宗室王侯?
对方先动手,接下来,只要把宫门一关,甚至把台城各门一关,万事皆休。
自家事自家知,萧恬参与了一些谋划,所以做贼心虚,若兄长在,有兄长拿主意、他跟着做就行。
可现在,兄长可能已经遇害,对方占了先手,而文武百官一旦知道鄱阳王已死,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站在他们这边?
1...208209210211212...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