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对方敛财的手段,让祖珽叹为观止,而行事的胆量,让他更是佩服:
如此玩火,一旦搞砸了,全军哗变都不是不可能。
乱世栋梁 第三十一章 问题
午后,州廨听事,厅内东面墙上几乎贴满了纸张,花花绿绿仿佛一幅画,煞是壮观。
而这些纸张,全都是查获的伪造兑换券。
李笠站在墙前,看着眼前这一张张伪造的兑换券,感慨不已:果然发大财的门路,都在刑法里面么?
从军府给将士们发兑换券以来,一个月时间,各种假券就不断涌现。
转回案前,李笠看着“仿真度”最高的一张兑换券,由衷佩服:你们的动手能力还真是不错啊!
兑换券的防伪措施,最大的“卖点”就是水印,具体制作方法,他是通过看电影学来的‘理论’,然后进行摸索而得。
现在,这张假的兑换券上就有水印,纹路几乎分毫不差。
要不是兑换券的纸张材质,以及墨水无法有效仿制,这张兑换券,就能蒙混过关,用出去。
想到这里,李笠不由得后怕:还好没有民间奇人可以突破“化学领域”,不然,兑换券刚生下来,就会夭折。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着这张做工足以以假乱真的“假券”。
兑换券上的“水印”,其实是透光纹路,兑换券的纸张为专门制作,水印要在造纸时制作:纸浆成形至半软半硬之际,用模具压上去而成。
因为被压的位置相对其他地方较薄,所以有透光纹路效果。
水印可以用专用设备批量制作,故而制作成本较低。
但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依旧可以弄出水印效果:用小刀慢慢刮,把纸张刮薄,刮出纹路、图案。
不过这种做法效率很低,不适合批量造假。
而最关键的耐水纸张(相对而言)、耐水油墨,是这些制假手艺人无法跨越的技术障碍,因为这涉及到“化学”。
滴水到兑换券上,看图案是否会被水泡得模糊,这就是辨别兑换券真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因为兑换券的“生命周期”较短,所以这种“浸水法”对兑换券本身的损害,不构成太大影响。
即便如此,一定数量的假券只要成功使用,必然导致商家利益明显受损,极易影响兑换券的声誉。
进而影响兑换券的使用,人们会因为各种顾虑,拒绝相信兑换券“值钱”,使其信用大减。
而没了信用的兑换券,就是一张废纸。
若真是这样,李笠“把纸当钱用”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想到这里,他将假券放好,喝着茶。
要树立信用?很简单,直接宣布兑换券按面值一比一兑换好铜钱,随到随兑。
可如此一来,徐州库房里的铜钱,也就是兑换券的“准备金”,会被蜂拥而来的奸商全部兑光。
李笠手头上的本钱太少,玩不起这种简单直白的树立信用招数,除非背靠乐安的超级大铜矿(待开采),以举国之力保证兑换券的“铜本位”。
现在正道走不了,所以只能走歪门邪道。
他放下茶杯,看起报告。
报告统计了此次兑换券的发放、兑换事宜,发放出去的兑换券,已经悉数回收,流通时间不到一个月。
效果还是不错的,将士们得了实惠,商家得了“促销”,兑换券初次登场,“演出”大获成功,打响了名气。
至少对于军人及其家属而言,这一批兑换券是真的值钱。
事实表明,兑换券上的防伪措施起了作用,使用者很容易掌握辨伪办法,实行起来简单有效,所以能放心使用兑换券。
但是,要想让兑换券承担起李笠想要的效果,正常途径需要花上许多年,才能真正建立起兑换券的信用。
因为兑换券是作为军中犒赏的凭证来发放的,发放时机要么是逢年过节,要么是战役之后。
一年,能有几个值得发“奖金”、“慰问金”的节日?
一年,能打几场像样的胜仗?
如果不立功就有钱拿,等同于不劳而获,将士们何苦在战场上玩命?
李笠要想办法开源,等不了那么久,他还指着“超发”兑换券,解决因为开支巨大导致财政紧张的问题。
但兑换券信用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且很容易毁于一旦,所以李笠在第一步走得不错的基础上,即将开始走第二步。
那就是让兑换券作为“代币”,成为军饷的“可选择发放方式”,在军中流行起来。
徐州军将士,连带家属,人数不下十万,这个团体接受了兑换券,就能撑起兑换券的信用。
不过,要让刀头舔血的汉子们,及其家属相信这玩意能当钱来用,可不容易。
这些人或许目不识丁,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要让对方短时间内接受“纸能当钱用”,等同于让他们相信猪能飞。
要让这些人拿到兑换券后不急着花出去,更不容易。
只有兑换券的兑换周期足够长,他才能实现“超发”兑换券、把纸当钱花的意图。
要实现这个意图,就如同打一场恶战,那么,该如何打赢呢?
打仗时,将领身先士卒,才能最大化激发兵卒的战斗意志,那么,要想让军队接受兑换券,得有人以身作则。
这个“人”,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比起直肠子的军人,这帮人极难忽悠,因为一个个都是人精,肚子里全都是花花肠子,平日里只有他们占便宜,绝不轻易让别人占自己便宜。
脚步声起,仆人前来禀报,说午膳已经准备就绪。
李笠转到后厅,却见食案上已经摆好一大碗面条。
他对饮食没太多高要求,不追求什么山珍海味、稀罕食材,更专注于烹饪手艺,所以一日三餐很随便。
在公廨用餐,因为是一个人吃,吃不了多少,煮起来却麻烦,所以李笠的工作餐一向简单:基本上都是面食。
主要是各种汤面,或者大饼卷大葱,图的就是方便。
大碗面条热气腾腾,内有煎蛋一个,青菜若干,鱼丸些许,用料十足,铺满碗面。
香气飘来,李笠闻过之后食欲大增:香气中有很特别的鲜香。
“这是用了瑶柱提鲜吧”李笠问,仆人回答:“是的,用了府里带来的瑶柱。”
“那可得好好尝尝。”李笠说完,挽起袖子,不顾仪态,大口吃起来。
呲溜声不绝于耳,李笠品着瑶柱的鲜味,满足感油然而生:没有味精,有瑶柱提鲜也是不错的。
连接徐州和海州的运渎已经通航,所以大量海鲜干货从海州起运,运往寒山,于是李笠吃上了廉价(相对而言)海鲜...海鲜干货。
刚吃完,还在回味,张铤求见,给李笠带来了一个消息:朝廷即将发兵,讨伐广州刺史、曲江侯萧勃。
原因是萧勃有反状,煽动岭表豪强叛乱,妄图养寇自重。
李笠听了消息后觉得奇怪:“煽动岭表豪强叛乱?他图什么?很喜欢待在广州那地方么?”
这个时代的岭南(岭表)可是烟瘴之地,广州虽然已经开发了数百年,州治番禺也是有名的“国际大都会”,海贸兴旺,但总比不上江南的花花世界。
广州是中原政权在岭南的落脚点,经营了数百年,但四周都是叛伏不定的地头蛇,气候潮湿闷热,又多有烟瘴,在那里当官,等于半个流放。
李笠认为,像萧勃这种宗室,不太可能留恋广州。
张铤解释:“详情,下官大概知道一二。”
“说来听听。”
“之前,岭表豪族、高凉冯氏出身的高凉郡守冯宝去世,各地豪强蠢蠢欲动...”
建康朝廷对岭表的统治,因为地理原因,能够投入的资源较少,所以对于岭表各地的治理,软硬兼施。
硬的,就是在广州有驻军,周边谁敢不服就灭谁。
软的,就是收买各地主要豪族首领人心,任命这些人为州、郡长官,拿着朝廷给的虎皮大旗,管理治下大小地头蛇。
又从这些人当中,拉拢影响力和实力较高的人,引为“朝廷心腹”,协助广州刺史,震慑其他当州郡官的豪强。
高凉郡守冯宝及其父罗州刺史冯融,就是这样的“朝廷心腹”。
据说岭表高凉的冯氏一族,为北燕皇族冯氏后代,百余年前北燕灭亡(当时南方是刘宋时期),有皇族乘船渡海南下,最后在岭表东南沿海高凉一带定居。
百余年来,冯氏和当地土融合,算是半个本地人、半个外来户。
后来,到了冯融时,他给自己儿子,娶了岭表豪族冼氏之女为妻,来了个强强联手。
冯融亲近朝廷,其子冯宝及妇冼氏也是,协助历任广州刺史对付叛乱豪强,为稳定岭表局势做出不少努力。
冯宝于今年去世,其子冯仆年少,那些地头蛇也许因为少了一个掣肘,开始蠢蠢欲动,叛乱渐起。
而广州刺史萧勃,采取的应对措施不是很得力,收效甚微。
种种原因,辅政大臣们认定萧勃居心叵测,所以发兵护送新任广州刺史,走陆路前往广州上任。
李笠还是觉得奇怪:“那他到底图什么?学赵佗割据岭表么?如今国内局势稳定,中枢有能力调兵远征,他这个时候跳出来,脑子热坏了?”
“所以,这件事有些微妙...”张铤看着李笠,眼中闪烁着光芒:“率军护送新任广州刺史上任的人,是鄱阳世子萧嗣。”
“什么?怎么会...”李笠有些吃惊,鄱阳世子远征岭表,此举颇有深意:鄱阳王萧范要让世子萧嗣刷军功。
张铤分析:“如今刚入冬不久,岭表变冷,烟瘴消失,正适合征战。”
“对付萧勃应该不会太难,或许能赶在明年夏天前结束战事,届时鄱阳世子就能班师回朝了。”
这道理李笠明白,但他觉得问题在于萧勃是真的意图不轨,还是鄱阳王萧范找个由头,给儿子刷军功来创造机会?
如今建康局势有些微妙,按说鄱阳王父子不该分开,而是要“上阵父子兵”。
即便世子萧嗣要外出,也不能远离建康。
或者,鄱阳王已有安排,稳坐建康城,让儿子乘着冬天天冷,率军去岭表刷军功,回来后才有更足的底气担当重任。
李笠远离中枢,不清楚决策圈的勾心斗角,所以只能把疑惑放在心里,坐看事态发展。
张铤提醒:“君侯,此事无非三种可能,其一,单纯的讨伐萧勃,鄱阳世子趁机刷军功。”
“其二,有人调虎离山,让鄱阳世子离开建康。”
“其三,既然有人想调虎离山,鄱阳世子将计就计,离开建康。”
李笠摸摸下巴:“也就是说,建康那边,又要起风雨了?”
乱世栋梁 第三十二章 击鼓传花
下午,当座钟响起“当当当”的声音时,早已收拾完毕的吏员们,纷纷化作一阵风,卷了出去。
冲出各自所在官署,冲出公廨,冲向街道另一头。
那里,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杂货店,从今日起,开始出售“特供”商品,其特供类别为酒,是一种很烈的酒。
所谓“特供”,就是“特别供应”的意思。
特供商品,都是市面上极其紧俏的商品,其中就有烈酒以及各类海产干货,寻常商家经常卖断货。
要买“特供”商品,得用特制的货币,那就是公廨发放的“兑换券”,没有兑换券,别想买。
这种兑换券,和军府发的兑换券有所不同,公廨发的兑换券只写着面值,不写兑换物品名称。
其面值为“伍什”、“壹陌”、“伍陌”三种。
陌,即一百文,有了这种兑换券,就能到几个指定的商家,购买烈酒、海产干货等“特供”商品。
售价比市面均价略低,且一定能买到市面上卖断货的商品。
并且从下个月开始,接受预定。
各指定商家专门出售特定类别的特供商品,据说有家店专门出售海外香药,只是距离略远,所以从公廨冲出来的吏员们,先去抢购烈酒。
拔腿狂奔的吏员们,冲到杂货店,很快便在柜台前排起长队,人人手中攥着兑换券,伸长脖子向店内张望。
位于队伍中段的刘暨,估算着前方人数,心中有些紧张,不住祈祷佛祖保佑,保佑他至少能买到两坛烈酒。
有了这两坛烈酒,今年过年,他能昂首挺胸面对老丈人。
老丈人喜欢喝酒,而寒山城里卖断货的烈酒,据说可以直接用火点燃,可见酒性极烈。
接下来,可以去另一家店卖海鲜干货——瑶柱,据说瑶柱的提鲜效果极其明显,虽然贵,但很值得。
宴请亲朋时,菜肴用瑶柱提鲜,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如今寒山城里像样的酒肆、食肆,没几个用瑶柱提鲜的招牌菜,都不好意思开门揽客。
除此之外,那家店还有不少海鲜干货出售,都是在别处商家需要排日子购买的紧俏货。
自从运渎沟通了徐州和海州,大量海产运抵寒山,但瑶柱这种抢手货,真的是供不应求,所以刘暨也想买一些。
他们不是官,是吏,所以没有直接获取各类好东西的待遇,但好歹有资格选择“是否用兑换券替代俸禄”,获得购买特供商品的特权。
这种特权,即便在“官”那里不算什么,但对于“吏”而言,也能彰显自己和凡夫俗子的不同之处。
这一点很重要,非常重要,由此带来的优越感,让人只觉骨头都轻了几分。
队伍的前进速度很快,因为来买特供商品的吏员,全都有备而来,直接跟伙计说要买什么、买多少,不需要考虑,也不需要犹豫。
特供商品的价格,该店早已经张榜公布,所以吏员们前几日就已经想好要买什么,算好要花多少兑换券。
很快,刘暨如愿买到了两坛烈酒,刚到手没多久的兑换券也用掉大半。
有收购兑换券的男子围上来,要高价收购,刘暨摇摇头,挤开人群,往外走去,准备买瑶柱。
按照规定(试行),公廨每月会定期发放兑换券,官吏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俸禄中一部分,以兑换券的方式发放。
但不同级别的官吏,每月所得兑换券是有数额限制的。
所以,刘暨决定每月换一些,每月买两坛烈酒,如有剩余兑换券便攒起来。
攒够买一坛酒的钱,就立刻买。
他已经听说了,一坛烈酒,能勾兑至少四坛淡酒,这四坛淡酒卖出去所得,可比直接买一坛烈酒要高。
刘暨认为自己只要多花点心思,这兑换券和“特供商品”,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
得趁着彭城公失去耐心前,多赚点钱,不然等彭城公觉得兑换券没前途、取消后,这样的好处可就没了。
他提着两坛酒,边走边哼小曲,心情不错,对于兑换券后面的弯弯绕绕,不以为然。
傻子都看得出来,彭城公想干什么。
兑换券若被人追捧,被大伙都认为值钱,那么,就可以在里面做手脚。
本来按规定,准备了多少铜钱,就印多少面值的兑换券,这券转到商家手中,商家就能从官府这里兑换等值的铜钱。
若大伙都认为兑换券值钱,觉得随时都能兑换铜钱,或许会不急着兑换,而是把兑换券变成等价物,用于各种交易。
只要赶在期限到来之前,兑换铜钱即可。
如此,兑换券的兑换时间变长,那么,官府就可以偷偷多印制兑换券,而不需要准备对应数额的铜钱。
譬如,备好一万贯铜钱兑换,却印一万五千贯面值的兑换券,平白多了五千贯。
这就是变相的骗钱。
刘暨为吏多年,惯会算计,也知道很多事情,所以窥破彭城公的小心思:这就类似“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的路数。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朝廷用过,以此搜刮民间财富。
他认为,不止自己,许多人其实也看出来了,只是不吭声。
彭城公想把纸当钱来用,这种想法太可笑了,不过至少目前兑换券确实是“真金白银”,能买到等价商品。
但是,这是鱼饵,谁会真的一口咬下去?
听说彭城公当年是鱼梁吏出身,惯会钓鱼,刘暨觉得,彭城公如今想用兑换券钓鱼,还使出“特供”商品的伎俩,怕是要美梦落空。
我们就是吃饵不咬钩,你又能如何?
。。。。。。
府邸,大腹便便的赵孟娘,拿着一张兑换券,向李笠阐述自己心中的忧虑:她不看好兑换券的前景,而李笠关于兑换券的意图,许多人应该可以看出来。
既然意图被看出来,那么所谓的“等信用建立后,适当多印兑换券”就不可能实现。
因为一旦多印,消息不胫而走,兑换券的信用必然暴跌,迅速贬值,然后不名一文。
“你的想法没错,但是,忽略了人性。”李笠笑道,自己也拿起一张兑换券。
“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对抗人性,正如没有人可以只靠着闭嘴不呼吸,自己把自己闷死。”
“所谓的人性,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贪欲。”
李笠晃着兑换券,笑道:“有人好名,有人贪财,有人恋权,有人好女色,有人想儿孙满堂,有人想长生不老,有人想和伴侣厮守一生。”
“林林总总,不外一个贪字,这是个中性词,不褒不贬,其中,无论贵贱,都免不了逐利。”
“有一种游戏,叫做击鼓传花,几个人围坐一圈,一人手中拿着一捧花。”
“当鼓声响起来时,他要把花传给下一个人,譬如传给右边,那个人要把花向右传去。”
“当鼓声停下时,花在谁手里,谁就要受罚,譬如唱一首歌。”
赵孟娘认真听着,李笠发问:“如果游戏的奖惩,是鼓声停下时,谁拿着花谁就要断一指,其他人则得十两金子,这游戏,有人玩么?”
赵孟娘仔细一想,迟疑的点头:“想来,会有人玩。”
“你在迟疑。”李笠笑起来,又说:“那么,参加游戏的人数,由十个人,变成一百个人。”
“鼓声持续时间延长,惩罚和奖励不变,你觉得呢?”
“妾以为,不会有人犹豫了。”
“为何?”
“因为受罚的概率变小了,由十分之一,变成百分之一,而获奖的概率增加了,由百分之九十,增加为百分之九十九。”
“对,这就是逐利的本性,人对利的追逐,会压制理性。”
赵孟娘似乎听懂了:“所以,这兑换券对上了特供商品,就是....”
李笠点点头:“道理和击鼓传花是一样的。”
“谁都知道,兑换券可以买紧俏的特供商品,也知道,兑换券总有一天会因为我试图多印,导致信用尽毁,于是维持不下去。”
“那么,只要在我昏了头要多印兑换券之前,他们把兑换券花出去,那就是赚,稳赚。”
“这就是击鼓传花,从中获利的,不止持有兑换券的人,参与‘特供’的商家,同样能够获利,因为他们获得了额外的稳定销售收入。”
“逐利的人性,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游戏之中,谁都满怀信心,认为自己一定会在鼓声停下来之前,把手中的花传出去,获取奖励。”
“获奖的数额越大,参与的人越多,他们就越疯狂,把所有理性都抛到脑后,奋力传递着花,期待着鼓声停止那一瞬间,自己两手空空。”
赵孟娘有疑问:“可是,可是你不能把花变多,因为所有人都盯着花,一旦花变多,从一捧变成两捧,他们便知道,鼓声即将停了。”
“你呀,算算概率,人数就按十人和一万人对比,花增加一些。”李笠笑起来,赵孟娘心算了一下,面色一凝。
十个人参加击鼓传花的游戏,传一捧花,鼓声停下时,参与者手上无花、得奖的概率是90%。
一万人参加游戏,传一捧花,鼓声停下时,手上无花的概率是99.99%。
人数不变,传一百捧花,手上无花的概率是99%。
人数不变,传一千捧花,手上无花的概率是90%,和十个人传一捧花的概率相同。
但游戏中传递的花,数量翻了许多倍。
而且这么多的参与游戏人数,会极大影响旁观者的心态:一万人参加游戏,没道理我就那么倒霉,鼓声停时拿到花!
于是,参与游戏的人会更多,而能传递的花,自然就...
“原来如此!”赵孟娘想通了,李笠收起笑容,开始讲课,而赵孟娘,是他教了十几年的学生。
“货币只有流通起来,才能产生价值,这是它的职能之一,不然和路边的石头无异。”
“流通的货币,又称通货,被窖藏的铜钱,退出了流通,不是货币,而是铜片,当它被拿出来使用时,进入了流通,才重新成为货币。”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花,随着参与游戏的人增多,花的流通就越快,如此一来,花开始具备货币的流通特性。”
“我们,再赋予它等价物的特性,对应充足的特供商品,于是,货币特性就出现了。”
“当它的货币特性越发明显之际,趋利的人性,就会战胜人的理性,将其‘暂时’作为货币来用。”
“写着‘面值一贯’的轻飘飘一张纸,可比十几斤重的一贯铜钱便于携带,这种便利性,同样让越来越多的人,‘暂时’将兑换券当做货币来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