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白雪皑皑的寒山城里,州牧官邸,李笠看着大腹便便的薛月嫦吃脆皮烤鸭,只觉后背发凉:这是第五只了!
现在的吃法,可不是削下肉片卷在面饼里吃,而是直接吃肉,李笠被薛月嫦的好胃口所震惊。
不过考虑到孕妇本来就会胃口大增,李笠很快理解了小妾的胃口,并很高兴:且吃得多,肚子里的胎儿,营养就有保证。
“不要急,慢慢吃,还有。”李笠说完,啃着一只烤鸭腿。
见薛月嫦吃得津津有味,他问:“如何,这煤气烤炉烤的烤鸭,比起炭火烤的烤鸭,味道有何优劣?”
薛月嫦放下筷子,用餐纸擦了擦嘴,回答:“没有果木香味,不过没关系,还是很好吃。”
李笠点点头:“你喜欢吃就好,不过饮食要均衡,不能喜欢吃的就拼命吃,不喜欢吃的,碰都不碰。”
“放心,不是不让你吃,虽然府里只能做炭火烤鸭,这煤气烤鸭得点外卖,但管够...”
薛月嫦打听起来:“三郎,不夜坊里的煤气烤炉,烤出来的烤鸭,果然每日供不应求么?”
“对,煤气烤炉烧的是煤气,温度相对可控,所以批量烤出来的食物,品质都很稳定。”
李笠说着说着,笑起来:“品质稳定,百店一味,这才是工业化制作食品的标准。”
“出售的食品,其品质有保证,然后开展‘外卖’服务,刺激潜在客户的消费欲望,才能拓宽销路。”
“但一切的前提是相对便宜,毕竟大多数人,对于价格还是很敏感的,若食品能做到便宜又好吃,产量大,那就不愁赚不了大钱。”
李笠说着说着,来了精神,毕竟煤气烤炉这种烹饪工具,还是他提出的“创意”。
“烘烤食物,掌握火候是关键,用固体燃料烘烤,把握火候要看经验,这得老师傅把关,所以产量上不来。”
“但气体燃料就不同,因为可以通过控制气阀,调整燃料供应量来控制火力,这就是变相控温。”
“煤气烤炉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通过结构布局,可以很方便做到炉内热量分布均匀。”
“譬如圆筒内壁的烤炉,能确保放在炉内的每一个鸭子,每一块饼,都能接受同样热量的烘烤。”
“如此一来,每一炉的成品,其品质都能和其他批次的成品大概保持一致,能让食客们对于这家店的‘手艺’有信心,变成回头客。”
薛月嫦一边听,一边吃烤鸭。
她知道如今不夜坊的许多商家,用上了煤气烤炉,能够大批量制作许多风味独特的“烘焙食物”,譬如各种新式糕点,以及“烤鸭”等常见食物。
因为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所以如今各家店的生意都不错,不断开发出各种物美价廉的烘焙食物,勾起食客们的馋虫。
旺盛的需求,使得煤气供应也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各方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而新的“不夜坊”陆续开张,能够进一步分摊煤气的使用成本,先前建设煤气发生装置、铺设煤气输送管路的费用,看来能很快赚回来。
她没想到,煤气这种燃料,能让李笠玩出那么多花样来。
“火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热量,让人类能够享用熟食。”李笠缓缓说着,仿佛化身记录片的“旁白”。
“如何玩火,很有讲究,不仅要有创意,也要有技术支持,新技术,就能带来新的烹饪方式。”
“你想想,一个个煤气烤炉里,挂满了涂好配料的鸭子,其肤色在高温烘烤下,渐渐变得焦黄,阵阵香气洋溢,那场景多带劲?”
这场景确实很诱人,薛月嫦能想象出来那场景有多壮观,李笠又说:“若是把鸭子换成人...”
薛月嫦听了李笠这惊悚的比喻,脑海里浮现出烤炉里的鸭子变成人之后的情景,瞬间脸色变得惨白,捂着嘴干呕起来。
李笠赶紧上前安慰:“是我说话错话了,莫在意、莫在意...”
薛月嫦哭笑不得,烤鸭是吃不下了,李笠赶紧斟茶,让对方解解腻。
他纯粹是说漏嘴,而不是为了让薛月嫦少吃烤鸭,才这么说。
原因,当然是“日有所思”,才会脱口而出。
之前,齐军围了左城,来势汹汹,大有不夺左城誓不罢休之势。
然而围城只持续了一个月,对方就撤军了。
原因,是齐军攻城时遭受了两次重大损失,都和火有关。
第一次是在地面,齐军从东、西、北三面堆土山攻城,结果被守军以煤膏油纵火,把土山烧成火焰山,大量兵卒葬身火海。
第二次,是齐军次日发动的“地道战”,齐军堆土山时,在山下挖地道攻城,结果地道另一头被守军灌入大量煤膏油,然后一点火....
烤炉里的鸭子,有人管着火候,不至于烤成炭,而地道里的人就...
那场景,光是想就觉得渗人。
齐军吃了两次惨败,意识到左城梁军有充足的纵火燃料,可以尽情玩火。
而他们没有那么多人命来填,继续围困下去不过是徒耗钱粮,只能及时止损,那就是撤军。
这就是李笠认为左城一定能守住的原因:易燃液体——煤焦油很充足。
徐州产煤,又有铁矿,焦炭冶炼对焦炭的巨大需求,催生了炼焦副产物——煤焦油的大量出现。
煤焦油可燃,其粗略提取物虽然可燃性比不上石油的提取物,但总归是可燃的液体燃料,所以,徐州军有充足的底气“玩火”。
左城守军放的两场大火,烧退了齐军,徐州百姓,可以过一个安安稳稳的好年了。
想到这里,李笠颇为高兴,但忧虑随后涌上心头。
他在徐州打开的局面,渐渐稳定下来,军队无论是攻还是守,能力都很出色。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粮食产量不足。
徐州聚集着大量脱产(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又要供养脱产的军队和大量战马,本地根本就无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需要从外地运来。
只要时局稍微动荡一些、粮食供应减少,徐州就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所以,他才要组织军队屯田,但屯田成果出来需要时间,那么,他就得绞尽脑汁,加强边境防御,争取将敌人挡在徐州之外。
因为敌军只要在春耕、秋收季节入侵,就能把徐州的农业搞得一团糟。
而徐州四周一片空旷,尤其屯田区,四周更是一马平川,想要把骑兵众多的敌军挡在门外,谈何容易。
单纯的防,或者防守反击肯定不行,即便把进家的“贼”赶走,家里的坛坛罐罐烂了,损失还是能让人肉疼。
若派骑兵出击,和齐军对攻,要来个“御敌于国门之外”,就算能赢,战马的损耗也是个问题。
这还是打赢了的苦恼,要是打输了,损失就会更多,连带着的负面影响也会很多。
没有人可以打包票,说逢战必赢,李笠虽然没吃过败仗,却也不敢有这种“老子打仗绝不会输”的念头。
他家底薄,只要输一次,就很容易把攒起来的家底输个精光。
在徐州“种田”,如同玩火,玩好了,可以烧得对手欲仙欲死,玩脱了,自己被烧得痛不欲生。
因为容错率低,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很多,所以决策的压力很大。
李笠不觉得齐国会就此罢手,坐视自己在徐州“种田”、蚕食河南地区。
对方下次再派兵马来,也不知会用何种战术。
他想着想着,陷入沉思。
乱世栋梁 第三十章 玩火(续)
临近午时,军营里,食堂厨房内,炊事员们忙着煮饭做菜,人人都忙碌不已。
灶台上架着好几口大铁锅,各有一名炊事员站在这些铁锅前,握着如同铁铲一般的炒菜铲,奋力搅拌着锅里的青菜。
突击检查食堂的李笠,在厨房里走了几圈,对烹饪用料很满意。
他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是用来养兵的,不是用来养硕鼠的。
花十文钱做伙食费,必须得有八文钱吃进兵的肚子里,至于剩下那两文,一文是经手人的工资,一文是算是食材损耗。
自古以来,后勤就是腐败的高发区,譬如伙食这一块,只要心够黑,就可以不动声色发大财。
而这个时代里,喝兵血最常见的套路,就包括克扣伙食。
对于李笠而言,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他的军队,日常训练的训练强度很高,将士们的伙食必须有保障,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巩固训练成果。
谁敢克扣伙食,就是挖李笠的根,他就要对方死。
徐州军的战斗力强,是因为主帅把大头兵当人来用,而不是当成榨汁原料来榨。
李笠离开热腾腾的厨房,来到附近的地埋式沼气池旁,看着这个对食堂厨房灶台供气的“气源”,听管理员讲解沼气池的运行情况。
当头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沼气池的导气管还容易堵么?”
“不堵了,如今,大伙都有经验了。”管理员笑起来,一脸尴尬。
李笠也笑起来:“你们的经验可不能捂着,得带徒弟,让更多的地方用上沼气池。”
尴尬在众人的笑声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这尴尬由何而来,当然是有不好明说的原因。
当初在鄱阳,开始使用沼气池的时候,大伙都缺乏经验,包括李笠。
他只知道沼气池的概念,具体怎么弄,不清楚,慢慢摸索了几年,技术员们才初步清楚该怎么管理沼气池。
在寒山,军营里修起沼气池,同样问题多多,要么沼气池不出气,要么其导气管(排气管)总是堵。
管路堵了,那就要疏通,没有经验的人去疏通管道,经常被管道里喷出来的玩意糊脸。
沼气池里,装的都是全军营的排泄物,可想而知被这些玩意喷到脸上,那场景有多么尴尬。
但比起沼气池爆炸,被池子里的玩意糊脸都是小事一桩:沼气池爆炸可是会出人命的。
即便是在后世,也偶有新闻:住宅小区/路边化粪池,因为熊孩子作死扔炮仗进去(一般是井盖的孔眼),导致井盖被炸飞。
“我们在军营修沼气池,用沼气灶,目的就是为了省钱,哪怕寒山的煤价不高。”
李笠说得很坦然,“而沼气池里沤熟的..可卖做肥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保证安全。”
“一次次地安全事故,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变成了一条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都必须严格遵守。”
“用沼气做燃料生火,就如同在玩火,玩火很危险,不小心的话,命就会没了。”
李笠说了一通,至于管理人员听没听进去,那就天晓得了。
不过他对这些人管好沼气池有信心,因为沼气池沤出来的肥料,销售所得,管理人员是有“提成”的。
也允许炊事班晚上开小灶,煮夜宵,卖给手里有几个闲钱的兵卒们。
这是最简单的利用人性:有好处,才会有动力。
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不是没有,但太少了,李笠自己都做不到无私奉献,就不去强求他人。
芸芸众生,总是免不了趋利避害,所以与其用繁杂制度来束缚管理者,还不如给点甜头。
让这些人成为制度的受益者,自然就会认真维持制度的运转。
忙了一圈,已到饭点,李笠走进食堂,与兵卒们一起用餐。
顺便和大伙聊聊伙食问题,听听大伙对食堂有何意见。
当然,他也要听听炊事员们的说法,看看有什么难处。
军队里的食堂,由“炊事班”负责,其成员为炊事员,即伙头兵。
食堂和用餐者,相互间容易产生矛盾,这很正常,因为大食堂做的是“大锅饭”、“大锅菜”,而人的口味多有不同。
正所谓“众口难调”,军队食堂要做到伙食“人人满意”是不可能的,免不了有人抱怨饭菜不好吃。
也不乏抱怨“同一盆菜,咸淡不均”等等。
双方有了矛盾,但都没错,所以需要有“和事佬”来协调,否则矛盾积累起来,就会有怨气。
以李笠的身份,不可能天天蹲“基层”当和事佬,对此他做了对应的安排,有人监督食堂伙食问题。
今日有此举动,说白了就是走个形式。
彰显他体恤下情,让兵卒们对他有亲近感。
当官,总免不了‘表演’一下亲民,走个形式,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因为真正有些“昧着良心”的事,李笠都已经做了。
临近年底,李笠此时变成“散财童子”,给将士们带来一个好消息:
“今年,大伙打了许多仗,眼见着就要过年了,军府准备了许多兑换券,分发给大伙。”
“这兑换券为纸制,可以在城里那些指定的商家处,根据其上所写内容,兑换各种商品,大伙就把这些商品,当做年货吧!”
这确实是好消息,在场兵卒们喜上眉梢。
李笠又说:“我今日是提前说一声,具体事宜,后续自会安排,就在这几日间。”
“兑换券为纸制,为防伪造,有一些防伪措施,具体是哪些措施,军府发放兑换券时,会告诉你们的。”
“不过世间总是有一些能人异士,精通各种技艺,可以伪造许多物件,所以这兑换券是有期限的。”
“请大伙务必在截止日期前,把兑换券用出去,逾期可就作废了。”
听着听着,有人疑惑起来:直接发物品不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搞什么兑换券?
李笠当然知道将士们会有疑惑,却打算装聋作哑。
因为他的行为,类似于玩火。
玩得好,事半功倍,玩脱了,那就是一地鸡毛。
不过,人缺钱的时候,哪来那么多讲究。
他认为自己只要把套路玩好了,成功几率还是很大的。
。。。。。。
数日后,军营东门,大量不明身份的男子聚集在门口,手里拿着纸牌,上面写着“收兑换券”。
只要有人从里面出来,这些男子就会喊起来:“高价收兑换券,价钱好说!”
兑换券,指的是军府发放给将士们的一种纸制凭证,用这种凭证,可以在城里一些指定的大商家,兑换一些紧俏的商品。
这种兑换行为,是立刻生效的,不存在“本店暂时无货”的情况。
正是因为兑换是立刻生效,不需要排队待货,所以“高价收购兑换券”有利可图。
按说军营重地,不允许闲杂人等聚集门口,却不知何故,守门卫兵对这些人视而不见,任由对方“骚扰”进出军营的人员。
军营门口处热闹非凡,军营里,营区各营房内,兵卒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个个面色凝重,窃窃私语。
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兵卒们即将哗变。
不过军士们却视而不见,甚至本身也参与其中。
军士马长兴,此时就给几个手下分析利弊,拿着几张兑换券,缓缓说道:
“我觉得,这兑换券到底是兑换菜籽油、精面、海产干货,还是直接卖给二道贩子,得看你们过年时,打算拎着什么回家。”
“我就省事了,家人都在鄱阳,自己光棍一个在寒山过年,换那食油、精面没用,不如卖给二道贩子,得了钱,到不夜坊逍遥快活。”
“你们呢?要想清楚,如今临近年底,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城里许多商家都卖断货了,要买得等几日。”
“尤其海产干货,紧俏得很,从海州那边走运渎运回来的干货,到城里瞬间就被抢购一空,拿钱去买,要等。”
“手里有兑换券,直接就能兑换,不会误了日子。”
“你们家在两淮,不远不近,跟着军府的后勤队顺道回家,得提前出发,等不起。”
“要是卖了兑换券,得了钱去买海产干货,差价是赚了,可你们能及时买到么?”
“海产干货很稀罕,带回去,在左邻右舍面前多长脸?现在买,都不一定能及时买到。”
“当然,若你们需要用钱去买一些兑换券上没有的东西,那么把兑换券卖了,倒也不错,却一定要快,因为你们等不起。”
马长兴这么一分析,几个兵都明白了。
也明白这兑换券的好处在哪里:让他们多了一个选择。
可以直接用兑换券来兑换畅销的商品,也可以卖给二道贩子换钱,用钱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但一定要快,因为返乡过年需要提前出发,军府的后勤队,会前往各地输送物资,返乡军人可以同行,但队伍不等人。
纠结之际,人人都觉得自己手中那几张轻飘飘的兑换券,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稀罕之物。
但毫无疑问,这玩意真的值钱呐!
兑换券,巴掌大的一张纸,矩形,上面正反两面画着漂亮的彩色花纹和图案,写着“中等菜籽油十斤”等内容。
为了防止伪造,兑换券有一些“防伪措施”,其中最直观的一处,是把纸条对光看时,其上有更透光的缝隙,构成明亮纹路。
这纹路到底是怎么弄上去的,不得而知。
相同的疑问,在许多人心中冒出来,祖珽也不例外。
此时,他在寒山自己的家中,琢磨着两张“兑换券”。
祖珽如今在屯田都督府任职,临近年底,奉命到寒山转运一些物资,将其运回单父,于是得知了“兑换券”热销的消息。
弄来一张,仔细一琢磨,不由技痒:他最喜欢伪造文玩,糊弄别人。
至于当年伪造公文倒卖粮草,一来是为了牟利,二来是找刺激。
祖珽很喜欢找刺激,于是一番准备之后,以这一张“兑换券”为摹本,精心伪造了一张假的。
现在,两张“兑换券”放在一起,乍看上去,真假难辨。
甚至连真品上的“水印”,他都做出来了。
办法很简单,用特制的小刀刮。
祖珽涉猎广泛,会很多技巧,雕工和刀工不错,所以用小刀在纸张上刮,刮薄,硬是刮出了“透光水印”的效果。
当然,真正的水印,应该不是一刀刀刮出来的。
他的绘画水平也不低,用笔墨精心临摹,画出足以乱真的花纹和图案。
问题是相同材质的纸张不好找,因为兑换券的纸张很特别,吸水性极差,泡水不烂(相对其他纸)。
兑换券用的墨也有蹊跷,兑换券被水浸泡,其上墨水不那么容易模糊。
绘制兑换券上图案的红、蓝、黄三种颜色墨水,色泽有些诡异,不太像是正常颜料的颜色。
所以种种防伪措施颇为有效,在高手眼中,很容易分辨真伪出来。
那些聚集在军营门口收购兑换券的小贩,肯定具备辨伪能力,加上有时间限制,所以,这假的兑换券,恐怕用不出去。
祖珽拿着假兑换券,陷入沉思。
为何军府不直接发放物资给将士,而是画蛇添足,弄出个兑换券来,多一番周折?
肯定是别有目的。
祖珽知道兑换券的门道:军府发行兑换券,将士们(或者其他持有者)凭借兑换券,到特定商家那里兑换商品,这些商家再凭兑换券,到军府换得等价铜钱。
兑现价格已经定好,而兑换券的发行原则是军府手中有多少钱,才能发行等价的兑换券。
看上去很正常,但这个过程一旦形成“习惯”,商家得了兑换券后,不急着去军府兑换等价铜钱,意味着...
意味着发行兑换券的军府,有机会上下其手。
祖珽干过贪污受贿、坑蒙拐骗,所以思路异于常人,所以他认为,彭城公李笠的心思,就是在这“上下其手”之中。
但前提是人们对于兑换券的使用形成习惯,并认可其价值。
所以,祖珽认为,聚集在军营门口“高价收购兑换券”的小贩中,肯定少不了彭城公安排的人。
之所以聚集在军营门口,向进出人员呼喊“高价收购兑换券”,就是要向将士们和过往行人营造出“兑换券真值钱”的氛围。
军府可以将发放兑换券给将士的行为变成惯例,且每次发放兑换券后,都有小贩守门口喊着“高价收购兑换券”。
多搞几次,“兑换券很值钱”这念头就会在人们心中扎根。
当兑换券没了期限限制,或者期限较长,人们的心态会变。
若兑换券能做到持有者在商家那里随时兑换商品,商家能在军府那里随时兑现铜钱,人们会渐渐倾向于将其作为某种有信用的凭证,不急着兑现。
军府没了必须随时兑现铜钱的负担,就可以“适当增加”兑换券的发行数量。
譬如军府能拿出一万贯铜钱来应付兑现,却发行价值一万五千贯铜钱的兑换券。
如此就是凭空多出一笔钱,将其当做奖赏,分发给将士。
祖珽认为,这就是李笠的打算,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变相骗钱。
却比发行“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来骗钱厉害得多。
历代朝廷发行大面值铜钱,目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此举太过明显,任谁都知道是在骗钱,人人咒骂。
而李笠的做法,其实也是骗,可使用者被骗了还喜滋滋的。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哈哈...”
祖珽轻声笑起来,将精心伪造的兑换券撕碎。
他造假,不过图的是小利,而李笠这路数,若他没猜错,其目的可不简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