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王僧辩劝说:“大王所言甚是,然而我军不可贸然出击。”
他和几个将领得知这一坏消息后,商议过对策,现在见萧大款急着回援,不得不提醒:
“大王,若逆贼果真要奇袭建康,此时恐怕将至江州,我军如今即便立刻启程,也赶不及了。”
“江州军应该能将其挡住,我军若急着出击,万一半路遇伏...大王,逆贼未必是要立刻袭击建康,也可能先伏击我军,再与荆州合兵。”
“逆贼既然敢孤注一掷,恐怕,荆州那边接下来也会有动作,所以下官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屯兵巴陵,提防上游来犯之敌。”
“那万一,江州军拦截不及怎么办?”萧大款一脸焦急,“一旦逆贼直接顺流而下,不管不顾直扑建康,沿途官军,根本就来不及拦截啊!”
王僧辩就怕萧大款这种经不得事的贵胄乱来,赶紧劝:“大王放心,逆贼若直扑建康,必为取死之道,台城诸门一关,他们又能如何?”
“届时周围官军聚来,逆贼进退不得,必然败亡,可若是我军轻易东进,一旦中伏,湘州得而复失,逆贼合兵一处再大举东进,那就不妙了。”
“况且,江州寻阳、湓城乃江防要地,逆贼想要突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萧大款渐渐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王僧辩所说,觉得确实有道理。
就算萧詧带兵乘船直扑建康又如何?
夏口失守的消息都传到了长沙,那么肯定已经传到建康,即便父亲来不及调集各地兵马进京勤王,但建康本身就有驻军。
实在不行,把台城各门一关,足以撑上数月,当初侯逆围攻台城数月都攻不破,萧詧又如何能攻破?
萧詧若顺流而下直扑建康,沿途城池并未拿下,到了建康,顿兵于坚城之下,后无援兵及退路,一旦勤王兵马聚集,军心必然大乱。
那么,如果对方打的主意是引魏兵助战,全取长江中游各地,然后形同割据,反倒是不错的选择。
萧大款觉得一旦荆、湘、襄、郢、江州被邵陵王、岳阳王叔侄握在手中,届时朝廷可能都奈何不得。
那么,他如今手中的数万兵马就是关键,只要守住巴陵,卡住荆州军东进的道路,便能与八叔武陵王东西夹击江陵。
又随时可以东进、收复夏口,如此,不会让局势恶化。
二兄萧大心在江州,手中也有精兵悍将,只要挡住萧詧东进步伐,不需要太长时间,父亲就能从容调兵,将其歼灭。
萧大款想清楚了,立刻下令:“明日,调兵前往巴陵,一定要守住江路,不让逆贼阴谋得逞!”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三章 纸糊的么?
鄱阳城郊,一个造纸小作场里,便服出行的李笠正向工匠请教造纸工艺流程,想要搞清楚以造纸的工艺原理。
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而纸张,是文字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能够改良造纸工艺,让纸变得物美价廉,这可是一件泽被后世的大功劳。
不过李笠没那么大的志向,他研究造纸工艺,是想要以竹为原料造纸,即“竹纸”。
然后推广“厕纸”、“餐巾纸”,以取代“厕筹”、擦手布。
厕筹又称厕简、厕辙、厕篦,是‘方便’之后用于清洁的细木条或者竹条,千百年来无论贵贱,都用这玩意。
而李笠对于这种清洁方式不是很适应,希望能用“厕纸”来取代厕筹。
这个时代当然有纸,所以李笠在家起居时,只用“厕纸”而不用厕筹,然而所用纸张,便宜的不好用,用贵的纸,好像太浪费了。
而且,李笠不光自己用,还想要推广“厕纸”、“餐巾纸”,以此扶植起造纸产业,正大光明赚钱。
但消费得起‘厕纸’的人家,家境必然殷实,对于纸张的‘品质’肯定有很高要求。
要实现构想,除非改进造纸工艺,能以较低成本大量生产品质不错的“厕纸”、“餐巾纸”,这样的纸制品才会有销路。
李笠如今是地方官,有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构想,却因为不懂造纸,只能请教‘专业人士’,先弄清楚目前的造纸工艺,再想办法改进。
改进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若能用寻常可见的竹子为原料造纸,想来能有效降低成本。
这个时代已经有“竹纸”了,但并不是如今流行的纸制品。
主流造纸原料是麻、桑皮、藤皮,至于用竹造纸,有地方是这么做的,但不多。
一脸沧桑的老纸工,絮絮叨叨的说着:“竹纸,草民见人做过,但制浆麻烦,还不怎么吸水,不好用,所以做的人少。”
李笠问:“制浆如何麻烦?”
“府君,竹子砍下来,要在塘里浸泡至少三个多月才能泡透,而麻和树皮的浸泡,没那么久。”
“泡过的竹子,还要削去竹青,然后剁烂,费时费力,沤浆时,要烧更多柴禾,用更多石灰,打浆时更累。”
“这样啊...”李笠琢磨起来。
江州各地有很多竹子,数百年来,就以竹制品闻名。
若能够改良造纸工艺,以竹为原料造纸,将竹纸变成“江州名产”,对于发展江州各地经济是很有帮助的。
产品策略李笠都想好了,先推出“厕纸”、“餐巾纸”,然后推出一般品质的书写、绘画用纸。
打开销路,再把名号打响,然后技术有偿转让,吸引更多人办造纸作场。
增加产量和对原材料的需求,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
然后,进行产业升级,推出高品质的书写、绘画用纸,占领高端市场,如此一来,造纸业就会成为鄱阳乃至江州的主力产业。
以此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量闲散劳动力,让更多的穷苦百姓能有机会找到一碗饭吃,至少能养活自己。
但如果不能实现工艺突破,让竹纸的成本明显下降、品质(譬如吸水性)大幅提升,这一构想就只能是构想。
现在看来,以竹为原料造纸的工艺还不成熟,李笠想要改进,却找不到好的办法。
李笠正和几位工匠请教造纸工艺,有吏员匆匆而来,说公廨有要事,请李笠回去处置。
“何事如此着急?”李笠觉得奇怪,见吏员含糊其辞,不由得心中一动:莫非,与战事有关?
。。。。。。
郡廨,听事,李笠看着手中文书,有些回不过神,前后两日,相继有坏消息传来:郢州夏口失守,随后,敌军顺流而下,又破江州湓城。
本来夏口失守后,寻阳这边很快就得了消息,立刻加强戒备,但是敌军来得很快,不攻寻阳,攻湓城。
又在半路设伏,伏击从寻阳出发去救湓城的兵马,于是,湓城没救了。
寻阳如今闭门自守,刺史、寻阳王萧大心召集江州各地兵马救援寻阳。
而鄱阳郡离寻阳很近,必然要出兵。
李笠被这两个坏消息弄得有些无语。
不速之客是谁?
是远在襄阳的岳阳王,这位居然来了个奇袭,连破郢州夏口、江州湓城两处江防要地,李笠觉得难以置信。
从襄阳到湓城,沿途的汉水、长江防线都是纸糊的么?
居然能让岳阳王奇袭得手?
夏口不是江防要地、重兵把守么?湓城也差不到哪里去,怎么就和纸糊一般?
纸糊的河防,纸糊的江防,纸糊的城防,纸糊的兵马!
接下来,是不是轮到建康了?
不要说进攻,正常防守都做不好,你们这帮出镇藩王是搞笑的么?
李笠心中怒骂,确实被这消息震惊,出镇藩王的奇葩表现,让他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也不知天子听了这消息,是什么表情。
李笠想到这里,耳边回荡起一段对话,仿佛是天子的自言自语:
你们可能不知道,只用两三万人从襄阳杀到建康夺了皇位是什么概念。
朕只用两个字来称呼这个人:父亲。
朕经常说一句话,当年父死子继的规矩,挡不住朕来个兄终弟及当储君,如今,轻松灭掉上游三王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奇袭长沙、活捉河东王,李笠这张牌太好用了,邵陵王和岳阳王也死定了。
反手给一个益州军东进,和朕的三皇子东西夹击江陵,来个瓮中捉鳖。
请魏国出兵助战?但是不用怕,魏兵打不赢陈司州的兵。
梁州军、司州军东西对进,夹击襄阳,很牛逼这个打法,魏国敢派兵救襄阳,一起收拾了。
但魏国招惹不得,俘虏不能杀,放回去。
再增兵竟陵、汉口,哈哈,侄子你想走汉水入江?做梦吧。
再加强夏口防御,侄子快点,你不是要造反吗?你快点入江啊!别磨磨蹭蹭的。
我家老三用三个月拿下湘州,哎呀,长沙反贼负隅顽抗,拖到今年才搞定。
六弟时间不够用?兄长再给你一年时间。
再给你一年时间!你来攻建康啊!
什么,区区雍州水军能攻入建康?你能攻入建康?!朕沿途几道江河防线是纸糊的?
你能攻入建康,把朕这个做叔叔的从御座上拉下来,朕!当!场!就把这个御案吃掉!!
“府君?”
主薄张铤轻声问,把李笠从魔性的旁白中拉回现实。
他看着眼前一众佐官,说:“寻阳危在旦夕,本官当然要率军前去增援,不过...”
“敌军,接下来是会攻打寻阳,还是直接顺流而下去建康?”
“对方千里奔袭,最终目的地必然是建康,讲的是一个快字,要赶在各地官军增援之前,抵达建康。”
“若我军走陆路去寻阳,就无法阻挡对方顺流而下。”
“若我军集结船只,走水路北上抵达湖口,或许能挡住敌军,却....免不了一场大战。”
“鄱阳舟师,战船不算多,征集民船以及备战,需要时间,若仓促出击,去了不过是送死...”
“若逆贼已经启程往下游而去,我军是要追击的,所以,出击时船只、兵卒不能少!”
李笠不是在和佐官商量怎么做,而是把当前的种种可能说清楚,然后直接告诉佐官们,要怎么做。
“立刻召集郡兵...”
“府君!”张铤打断李笠的话,有些焦虑的说:“方才有驿使送来公文,说天子率文武百官前往曲阿,祭拜先帝陵墓。”
“什么?”李笠和其他佐官闻言一愣。
寻常公文从建康送到鄱阳要数日时间,张铤面色凝重:“府君,按公文所说日期,御驾已然启程,算算时日,如今...”
“如今天子和文武百官,即便没到曲阿,也差不多到了。”
众人听完,倒吸一口冷气:万一逆贼得知这消息,连夜顺流而下直扑建康,而天子及文武百官来不及赶回建康...
湓城那边,至少能比鄱阳提前一日收到这消息,搞不好逆贼现在都已经出发,走到半路了。
李笠只觉得后背发凉:这是天意么?老大你这么急着扫墓干什么?这下梁国就凉凉了!
眼见着佐官们一个个面露忧色,李笠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琢磨了一下,说:
“莫要担心,逆贼不会得逞,其一,夏口失守,消息传到寻阳,也必然会很快传到建康,陛下当时即便出城,也会返回。”
“其二,湓城到建康,水路近千里,即便是轻舟快船昼夜兼程、顺流而下,也得花个一昼夜,但是,大军行动,不可能这么连续昼夜赶路,因为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如今,我们收到的是数日前建康的消息,但实际上,建康未必毫无防范,陛下定会返回建康。”
李笠说话的语气很平稳,说的也很有道理,佐官们渐渐冷静下来,张铤的思路也清晰起来,补充道:
“府君说得对,逆贼铤而走险,攻破夏口、湓城,不过是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如今建康必然有所准备,我等不必惊慌。”
随后看向李笠:“府君,请下令备战,整顿兵马、舟师,北上增援寻阳!”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四章 判断
夜,即将率军北上的李笠,和梁森、武祥以及张铤一起议事,要认真分析一下岳阳王萧詧的意图。
萧詧的意图是什么?
当然是突袭建康,不然为何突然从襄阳跑出来,沿着汉水入长江,连下夏口、湓城?
对方这么做,总不能是来彭蠡湖钓鱼。
萧詧就是要突袭建康,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李笠得知夏口、湓城失守后,也这么认为,但仔细一琢磨,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问题出在“突袭建康”的实际可行性上:看起来不错,其实成功率很低。
“五十年前,先帝从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就是顺流而下,从汉水入江,连克夏口、寻阳,然后攻入建康。”
张铤说起五十年前的往事,尤其点明几个时间:
“但先帝是在一月起兵,十月才兵临建康城外,围攻台城一个多月,才大功告成。”
“那么,萧詧想要在一到两个月时间内,完成襄阳起兵到攻入台城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侯景做到了短时间内攻入建康,但围攻台城数月而不下,如今萧詧就算突入建康,又能把台城如何?”
“除非他有内应,开城门,但我认为,不太可能,陛下之前为十余年储君,即位后,不缺可靠之人出任要职,萧詧不太可能在台城中有能开门的内应。”
“而且,他不可能如侯景那样,靠着释放奴婢、短时间内拉起大批队伍来攻城,因为这会得罪权贵和世家大族。”
“若无这些人支持,他就算夺了位,如何坐得稳?”
“然而他还是出击了,如今,已经占了湓城,那么他哪来的底气敢如此冒险?”
“我认为,萧詧一定是从魏国借兵,而且兵力不少,才敢孤注一掷,但魏国不可能白白借兵,所以,襄阳恐怕已经被萧詧质押出去了。”
“萧詧有了助战的魏兵,才能出其不意,连下夏口、湓城,以我之见,出谋划策、打前锋的,一定是随行的魏军将领。”
“数百骑夺了夏口,在寻阳、湓城有戒备的前提下,突袭湓城得手,又伏击寻阳援军,用兵如此厉害,不太像是萧詧所为。”
“他本人或左右有如此武略,那么为何之前一直未有显露?”
“当初萧詧与湘东王冲突,用兵可没有现在如此犀利,之后一直龟缩襄阳不出,哪里能有如此锐气。”
张铤剖析了一番,李笠认为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那么,我们来猜猜,萧詧和前来助战的魏军将领,谁说了算?”
张铤闻言眼睛一亮,武祥也反应过来;“莫非....”
李笠见两位已经想到了一种可能,便举例子:“我想侵占一个大家族的家产,可以有两个办法,其一,挑动其家族成员内讧,趁机渔翁得利。”
“对方内讧得越久,我能侵占的家产就会更多。”
“其二,扶持其中一个成员,挤掉家主,由他做家主,然后,让对方按照约定,把一部分家产当做辛苦费给我。”
“请问,对于我来说,哪种策略,获利最大?”
这个比喻很形象,梁森也反应过来了:“莫非...莫非助战魏军将领所想,和萧詧所想不一样?”
他一直在努力学习,看史书,看古来名将的战绩,争取做个用脑子而不是只会靠蛮力打仗的‘良将’,所以脑子越来越灵活。
得了李笠的提醒,梁森意识到一种可能:“萧詧必然想速破建康,但魏军将领却是希望...战事拖久些?所以,他们未必会往建康冲去?”
“我认为是这样。”李笠表明自己的观点,拿张铤的往事做例子,不过没有明说主角是谁:
“王五要对付仇人,但势单力薄,也没有武艺,只能凑钱雇佣游侠来效劳。”
“那么,什么时候动手,在哪里动手,怎么动手,得由游侠说了算,不是么?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
“游侠收人钱财、与人办事,杀了人完事就好,可若游侠起了心思,变着法子拖延、找借口加价....如果王五没得选,他不就只能乖乖加钱?”
“我想,萧詧可能也会面对如此局面。”
“对于萧詧及其心腹而言,既然出击了,就必须尽快攻入建康、攻入台城,俘虏皇帝、控制中枢,这才是出击的最大意义。”
“萧詧既然敢冒险,依仗的不光是他自己的身份、麾下兵马,必然还有前来助战的魏兵,而这些魏兵的战斗力,一定不弱。”
“然而魏国出兵助萧詧夺位,能得什么好处?春秋时,秦国的秦穆公,先助女婿、晋公子夷吾回国争位,结果夷吾上位后食言,和秦国翻脸。”
“秦穆公又助晋公子重耳回国争位,重耳上位后,依旧和秦国翻脸,为什么?身为国君,就不会再受人摆布,但凡还有能力,就不会割地求和。”
“难道魏国不怕萧詧夺位成功后食言么?不怕自己辛辛苦苦一场,没捞到什么好处?”
“我想,魏国肯定是打着出兵帮助萧詧夺位的幌子,实际上是要搅乱梁国国内局势,让内乱旷日持久,这样,魏国才好趁火打劫,吞并更多的土地。”
他借助一张草图,分析魏国趁火打劫的可能策略。
“看看这几个关键地点,首先是襄阳和江陵,魏国若控制了这两处地方,或者支持邵陵王、岳阳王割据,就能前端襄州西面梁州、荆州西面益州的外援。”
“魏国可从容吞下益梁,这是吃个半饱,如果他们胆子和胃口再大一些...把郢州夏口拿到手...那就把长江中游大门关上大半。”
“北岸司州、南岸湘州,短时间内没有外援,魏国吃起来,会比较容易些,若能吃下哪怕其中一地,对于魏国来说,就是吃饱。”
“然而,只拿下夏口,并不能稳稳吃下司州、湘州,因为官军还能在江州这边,走陆路增援司州、湘州,无非是行军及粮草转运变得艰难些。”
“所以,若要稳稳吃下司州、湘州,更大胆的做法,应该是...”李笠指着彭蠡湖北面入江口,以及湓城、寻阳一带。
“把湓城、寻阳拿下,把南昌和鄱阳拿下,互为犄角,那么长江中游大门彻底关上,官军就根本无法增援司州和湘州。”
“只需要控制江州寻阳及彭蠡湖一带,顶个一年半载,魏国就有极大概率来个鲸吞,直接把江州以西、长江南北两岸州郡全部吞下!”
“但是,魏国本身要防范东边齐国,不可能举倾国之兵来趁火打劫,所以,得让岳阳王萧詧和邵陵王萧纶顶上去。”
“毕竟这两位是梁国藩王,其名号还是有些用处的,方便招降纳叛。”
“这叔侄二人是走投无路才借兵,上了贼船再想下来就难了,即便萧詧从襄阳起兵时,打的是突袭建康的主意,可一旦他离开襄阳、进入长江,就由不得他做主。”
“他拿下夏口之后,其实最稳妥的办法是分兵西进,和萧纶一起合击湘州的官军,东进突袭建康,真的很难成功。”
“东进、拿下湓城,萧詧只能继续攻向建康,魏将却不一定愿意,更可能想让萧詧当个看门狗。”
“我认为,萧詧是被魏国给耍了,当他拿下湓城后,已经不可能再和萧纶联手,叔侄二人一西一东,隔着千里之远,只能各自为战。”
“任由魏国摆布,替人火中取栗。”
“萧纶被迫在长江峡口和武陵王萧纪对峙,无法东进和侄子汇合;萧詧被迫在江州寻阳、湓城一带,和朝廷大军对峙,无法西进和叔叔汇合。”
“而魏国呢?可以稳稳拿下益、梁,届时萧纶、萧詧叔侄撑不住了,魏国至少还能拿下襄阳甚至江陵,稳赚不赔。”
“若萧詧还在江州硬撑,萧纶挡住湘州官军,那么魏国接下来可取司、湘二州,大不了,把长江以南的郢州、江州留给这叔侄二人做窝,当个看门狗。”
武祥觉得不对:“如此策略若要成功,前提是萧詧能在湓城顶住至少半年到一年,可他凭什么顶住?就算有魏兵助战,兵力也不会占优。”
“他在湓城孤立无援,不可能撑太久。”
梁森忽然发话:“不,他可以的。”
见武祥看着自己,梁森说:“我在建康时,听陛下提起过,说河东王萧誉当初曾和江州南川一带豪强勾结。”
“如果,萧詧以寻阳为饵,来个围城打援,击败豫章、鄱阳等地援军,二郡震动,那么他就可以挑唆江州各郡豪强造反。”
“毕竟,他也是梁国宗室,是昭明太子之子,只要封官许愿,一定能招降纳叛,并引诱包括南川豪强在内的江州各地大户带兵来投。”
“毕竟这十来年,江州多有豪强叛乱,可见不乏野心勃勃之辈。”
“萧詧有了这些人助战,甚至可以拿下南昌、鄱阳,控制彭蠡湖区,控制豫章、鄱阳二郡,是有本钱和朝廷大军对抗一段时间的。”
梁森的分析很有道理,和李笠所见一致,但李笠的判断也只是判断而已。
前提是岳阳王确实借了魏兵助战,而且此次东进,极其倚重魏兵为作战主力,不得不被魏将意见所左右。
若判断没错,那么接下来,可就得随机应变了,若不加防范、心急火燎北上,搞不好半路就被人伏击,全军覆没。
不过,万一判断失误,岳阳王率军往下游建康扑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