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怎么办?看着办嘛,只要阙南的队伍不过来,我们担心什么?”
“那碰到阙南的队伍?”
“到时再说嘛。”
时局纷乱,身处梁国江州鄱阳郡的这些‘高手’,已经离开阙南家乡六七年。
虽然已经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又分了田地,却依旧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以及亲朋好友。
如今,梁国和魏国交锋,仗一直在打,虽然梁军收复了安陆,但是,占据襄州、荆州的梁国藩王,已经和朝廷决裂。
这两个藩王,只能依仗魏国撑腰,那么,随着战事旷日持久,屡立战功的李笠,迟早要被梁帝调往前线,参与平定藩王叛乱。
那就可能与魏军作战,于是,或许有可能和结拜兄长李义孙交手。
张轱辘、韩熙等二十四人,当年是奉了李义孙之命,随着李笠返回梁国,如今,李笠已然成为梁国军中后起之秀,那么随着魏、梁二国的交锋,也许可能会和李义孙对上。
到时候该怎么办?
这是张轱辘等人要考虑的问题。
他们对于魏国朝廷,并没有什么感情,同理,对于梁国朝廷,也没有什么感情,阙南李家,对他们及亲朋好,所以感激涕零。
鄱阳李笠对他们也不错,所以他们愿意为李笠赴汤蹈火。
问题是一旦阙南李义孙碰到了鄱阳李笠,这下就麻烦了。
“想什么呢,阙南诸军防的是东贼,如何需要李郎南下,防梁军?”
郑原笑道,看着同伴,“郎主活捉侯逆一事,阙南那边应该已经知道了,李郎不知高兴成什么样,真要和郎主碰上,怎么打得起来。”
他们交谈说的是阙南方言,所以不怕被别人听了去,所以有些不方便当众说的话,现在也说出来。
李笠舍得花钱养部曲,而且训练方式很特别,用各种器械来辅助部曲们针对性的练习腰力、臂力,脚力。
不仅要求人人会射箭,还得人人会游泳,且坚持游泳。
无论是在白石村东面河边作场,还是在这里,都有水塘或者河流,让部曲们练习游泳,并规定每日要游多少个来回。
长年累月这么练,许多人的体格都强健许多,加上鱼肉管饱,饮食跟得上,所以,个个身材魁梧,无论是力气还是耐力,都很强。
又会射箭、兵击,按照‘高手’们的看法,这样的部曲,一个个都是精兵的料子。
唯二不足,其一是没怎么打过硬仗。
其二,没有可靠的斥候队伍。
没打过硬仗的军队,成色未曾可知;没有可靠斥候的军队,到了平原,一旦碰到骑兵众多的对手,很容易被歼灭。
若把军队比做人,那么只有打过硬仗,才能把胆气磨练出来,否则就可能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大块头,光有力气没胆气,一样会被人欺负。
而斥候就如同人的耳目,一旦眼瞎了、耳聋了,一个瘦弱少年都能弄死这壮汉。
以‘高手们’的看法,郎主李笠把部曲练得不错,但欠缺可靠的斥候队伍,在江南这种丘陵、河流密集的地方作战,倒不要紧。
一旦进入平原地区,对上骑兵众多的东贼或者魏军(西魏),己方很容易变成瞎子、聋子,稍不留神,就是被一战歼灭的下场。
简而言之,就是缺马,五百骑兵看起来多,碰上北面两国的主力军队,五百骑兵可能就是几支斥候队伍的数量而已。
骑马的斥候,移动范围很大,动辄数十里,己方骑兵不行,意味着无法驱逐敌军斥候抵近窥探、袭扰。
也无法接近敌军主力活动区域、刺探军情,搞不清楚敌军主力具体情况。
行军时,若没有斥候在十余里范围外随行警戒,极易被敌军骑兵突袭,而己方将士来不及收缩防御。
因为长途行军时,大多数人不可能着甲,若无充足时间准备,等敌人冲到眼前,再反应就已经晚了。
说着说着,韩熙拿出一个‘千里镜’:“你们觉得,有这玩意,会不会好些?”
千里镜,是一个可伸缩的铜管,其两端装着“玻璃”,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
若在开阔地区,站在某个高地,凭借千里镜,可以将周围数里动静看得清清楚楚。
“有比没有好,不过我看悬。”郑原接过千里镜,望向远处,颇为好奇:“这玩意,到底怎么做出来的,还真是..厉害啊!”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八章 新产品
郡斋,李笠正在琢磨一片玻璃透镜,这玻璃透镜有鸡蛋大小,侧面看去,呈现淡黄色。
“黄色的?不是绿色的?”
李笠发问,赵孟娘觉得奇怪:“烧出来的玻璃,都是这颜色,妾没见过绿色玻璃。”
“是么?”
李笠看着玻璃透镜,即便这玻璃透镜里有不少小气泡,但依旧爱不释手。
玻璃器,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又称“玻黎”,为“轻奢品”,流行于富贵之家,不过大多是舶来品。
他当然不会把这玩意当做无价之宝,但在这个时代,自己终于能制作出玻璃,还是值得庆贺的。
“真不容易啊,都过了六七年。”李笠放下玻璃透镜,感慨起来。
烧沙子就能烧出玻璃,说起来简单,但李笠就是烧不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
李笠觉得应该是缺少助熔剂,单纯烧沙子,火焰温度达不到沙子的熔点,于是烧不出玻璃。
有了助熔剂,就能降低沙子的熔点,这是关键。
那么,助熔剂会是什么呢?
李笠不知道,只能让人不停的试验。
这一试就是六七年,终于得了结果:助熔剂是生石灰,当然,烧玻璃的窑以及火候也不是随便凑合就行的。
生石灰是常见物质,但李笠花了六七年才知道答案,当然感慨不已。
但问题接踵而至:他想要的是透明度较高的透明玻璃,而不是‘浑浊’的不透明、彩色玻璃。
这就涉及“杂质”,若原料里的‘杂质’较少,烧出来的玻璃相对来说就会透明。
而且,玻璃烧制过程中会形成气泡,若气泡过多,会影响成色以及透光度。
减少杂质,可以通过不断筛选;要让玻璃的颜色变浅,可以在筛选原料的前提下,在原料里加入厕所墙角刮下的“霜”,以及一些草木灰。
至于玻璃里带着气泡,目前工艺暂时无法做到完全除泡。
即便如此,依旧是了不起的进步,至少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有了廉价的玻璃,就能低成本制作“千里镜”(望远镜),给自己的斥候配上,让自己在行军打仗时,眼睛更加‘明亮’。
黄姈在建康,赵孟娘在鄱阳守着产业,一前一后,摸索玻璃的烧制工艺,现在在赵孟娘手中出了成果,李笠问:“玻璃窑何时可以投入使用?”
“大概还得过一两个月,如今临近年底,恐怕得过完年了,而且...”
赵孟娘看着手中资料,回答:“研磨透镜很麻烦,耗时耗力,那个人力研磨机的废品率很高。”
李笠依旧很高兴:“不要紧,慢慢来,先把队伍锻炼起来,等到技艺娴熟了,产量和良品率自然会提升。”
“但是,要做好保密,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工艺配方,可不能被别人轻易拿了去。”
“三郎,不是已经把千里镜的制作工艺,献给陛下了么?为何...”
“那是两码事,千里镜的镜片,之前都是用水晶研磨,一旦磨坏了,那块水晶就废了,成本很高,又费时。”
“我们如今能烧出玻璃,成本低,产量高,制作千里镜,能有效降低成本,让更多的斥候用上。”
“三郎,斥候有了这千里镜,是不是如虎添翼?”
“对,有了千里镜,可以隔着数里远,观察敌军情况,不需要冒险接近。”
李笠喝了一杯茶,介绍起千里镜的好处来。
从阙南跟着他来鄱阳的‘高手’们,提出一个意见,那就是他的部曲中,缺少可靠地斥候。
这一点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时刻,会决定战斗的胜败。
斥候,就是后世所称侦察兵,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将领做军事决策,需要可靠地情报,而情报源自斥候实地侦查。
与此同时,若能拦截敌军斥候,就如同刺瞎敌人的眼睛,让对方失去战场感知能力,这样的任务,一般也由己方斥候担任。
也就是说,合格的斥候,要能克服困难、刺探敌情,并及时将情报传递回来。
因为是小股队伍行动,一旦遭偶敌人,孤立无援,所以小队作战能力要强。
遭遇敌人,要么能全身而退,要么能将对方歼灭(兵力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尤其是碰到了敌军斥候,还要驱赶乃至歼灭对方。
具备如此能力的斥候,基本上都是精兵,单兵作战能力强,心思缜密,小队协同作战时配合要好。
行军、扎营时,还要散布四周,承担警戒任务,这样的兵员素质,大概和后世特种兵差不多。
很可惜,李笠目前没有这样的队伍,只能靠练。
把表现出众的部曲,单独编成一个个小队,然后参与剿灭山贼、水寇,不断在实战中磨练侦查和小队作战技术。
对付山贼、水寇,难度不算大,将来在平原地区,和敌军骑马斥候交锋,那才是刀头舔血的难度。
南军缺马,骑兵不多,遑论让大量斥候骑马活动,所以李笠决定利用技术优势,稍微缩短己方斥候与北边强军斥候的水平差距。
所谓的技术优势,就是望远镜。
有了望远镜,斥候在开阔地区侦查,只要天气好,一支小队就能观察方圆数里范围地区情况,不需要骑马到处跑。
警戒范围也能扩大。
有了望远镜,斥候就不需要冒险抵近侦察敌情,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可能避免和对方交锋,增加生存几率。
但是,若不能烧制玻璃,而是靠着研磨水晶制作透镜,制作望远镜的成本太高,承担不起。
少府寺掌握的千里镜制作技术,是研磨水晶片制成‘凸透镜’,却因为水晶镜片的研磨很麻烦,所以千里镜的产量很低,难以普及。
而镜片的研磨工艺倒是现成的,李笠在少府寺任职,才学到了水晶的研磨工艺。
水晶、玉器的研磨,关键在研磨粉,赵孟娘不清楚,问:“三郎,这玻璃透镜的研磨粉是什么?”
“研磨,关键在于研磨粉,研磨粉要细且硬,才能慢慢研磨出光滑的镜片,否则会有划痕,之前,我是想不出用什么物质来研磨。”
“后来知道,少府寺的作场里,研磨玉器、水晶、玻璃器,用的是铁红粉,简单易得,只是要精选,一定要够细。”
“首先,先把工件切削出大概形状,然后用铁红粉研磨,虽然耗时耗力,但终究是能磨出来的。”
“不过,我们用上研磨机,研磨效率大幅提升,后期再靠手工研磨进行精修,就能做出能用的透镜。”
赵孟娘看着资料,问:“那我们的作场,可以靠着玻璃制品挣钱了?”
“肯定能挣钱,用玻璃仿冒宝石、水晶,必然能挣钱,但要挣大钱,却不容易,这会招来觊觎,譬如,陛下问起,我怎么办?”
李笠把玩着玻璃透镜:“所以,得偷偷卖,做成各种小首饰,极易携带,也不起眼,容易销售。”
“若是做成各种玻璃器皿,运输起来麻烦不说,很容易被人注意,迟早要来个顺藤摸瓜,反正就是麻烦,所以得偷偷发财。”
李笠的水力作场,明面上制作鱼钩,暗地里制作环锁铠,而销售低配版的对接环锁铠,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现在,因为局势动荡,亦或是“市场饱和”,环锁铠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利润变少,所以,李笠得想办法另找财路。
新开辟的土地,需要数年的耕作才能变成熟田,届时土地产出才能养活大量部曲、护院,所以在这之前,李笠得靠作场产品赚钱。
鱼钩的销售,已经进入平稳期,利润可观,但无法独自支撑他的巨大开支。
孵化鱼苗赚钱,确实不错,但依旧得偷偷卖,而且一年就只有夏天那三个月能做,暂时不能当主业。
捕鱼的利润相对较小,养鱼的周期较长,所以李笠要想办法开发新产品。
现在有了,却不是玻璃。
看着赵孟娘,李笠很感激:“这几年,多亏有你一直分担重任,如今,大功告成,你功不可没呀!”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九章 雷迪奇
临近年底,北风呼啸,白石村东,河流上一道堰坝横跨南北,李笠站在坝上,看着东边上游宛若湖泊的水面,又看看下游远处的河畔作场,颇为感慨。
这几年,他在建康拼搏,留守家乡的武祥没有闲着,做了许多事,其中一件事,就是花了两年多时间,雇佣青壮劳力,修建起这座拦河堰坝。
坝址在河畔作场上游数里、河段较窄位置,有泄洪水门,南端又有常年排水的排水口即排水渠。
新的水力作场,就在排水渠边上。
一个个坚固的水轮,就在排水渠上,被汹涌流淌的河水推动,不断旋转。
筑坝耗费颇多,但付出是值得的,有了稳定、强劲的水流,水力作场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长长的排水渠,可以布设更多的水轮,带动更多的设备。
也为新产品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笠按照工作制度,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走进一座新建的工作车间,要亲眼观看新产品的生产过程。
新产品,其实不新,就是寻常可见的针。
这个时代的针,如同鱼钩一样,也是纯手工制作,先“切丝”,然后将针体磨得圆润,之后一头磨尖,一头钻眼。
最后进行热处理,使得铁针硬而不脆,韧而不软。
所以,铁针的制作流程和鱼钩差不多,无非铁针是直的,头部不需要有倒刺,鱼钩是弯的,尾部不需要钻眼。
既然鱼钩能够借助水力进行半自动化生产,那么铁针也可以。
水力作场经过六年的生产,技术人员完全吃透了各工段的半自动生产机器,于是按着李笠的构思和设计思路,尝试着将各工段机器整合在一起。
除了拔丝,做到只用一台机器生产鱼钩。
同理,也可以用一台机器,生产铁针。
房间里,‘站着’一台高大的机器,庞秋的侄子哑庞及几名工人,正在检查这台机器。
旁边,同样打扮的赵孟娘,拿着厚厚一沓资料,向李笠介绍起这名为“雷迪奇”的全自动制针机。
“雷迪奇”全自动制针机,水力驱动,设计者是李笠,由作场技术人员进行完善。
先做出木质模型,验证结构及自动制针流程,然后不断进行优化、结构简化,花了许多年,慢慢定型。
机器为框架结构,正面看上去如同一个“闰”字,长一丈五尺,高九尺,大部分结构都是铸铁件。
制针时,机器不需要人工干预,只要把成卷的铁丝,喂入机器的进口,机器的出口就会‘吐’出制好的铁针。
之后进行热处理及包装,就能销售。
制针原理,是铁丝进入机器后,进入架子‘甲’,被切刀‘乙’切成一定长度,并被架子下方床件的凹槽接住。
架子‘丙’做纵向和垂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垂直运动让架子‘丙’从床板的每个凹槽获得铁丝,纵向运动让其将铁丝推入下一个凹槽。
在每一个凹槽处,铁丝受到连续的冲模或打孔机的作用,形成纹路并被冲出孔眼。
这些冲模及打孔机由冲轮‘丁’、冲轮‘戊’带动。
接着,冲好孔眼的铁丝沿着凹槽继续前进,进入滑槽‘己’,排着队被辗磨工具‘庚’研磨,铁丝本体变得光滑。
然后排队进入磨轮‘辛’,另一头被磨尖,于是一枚枚铁针就这么制作完成,接下来可以进行渗碳、淬火、回火等处理。
李笠看着这台机器生产铁针,思绪飞到许多年以后。
那一世,有外国高端针制品做宣传,宣传材料称,厂家历史悠久,源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制针中心、英国的雷迪奇。
曾经,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缝针由雷迪奇地区制针厂生产,而雷迪奇也是渔具(譬如鱼钩)生产中心。
宣传材料称,十九世纪中后期,一台全自动制针机诞生在雷迪奇。
机器以蒸汽机驱动,每天工作十一小时,每台机能制针约十四万枚。
即每小时产量约一万三千枚。
李笠不知道怎么做蒸汽机,也不知道最初的全自动制针机是什么结构,但是,他见过现代的全自动制鱼钩机,想来原理差不多。
于是,自己根据作场的机器使用经验,设计以水力为动力的全自动制针机和制鱼钩机。
耗时多年年,实用型全自动制针机出现了,以‘雷迪奇’命名。
‘雷迪奇’全自动制针机,水力驱动,半个时辰(一小时)制针四千枚,不含废品。
每日生产四个时辰(八小时,剩余时间进行检修、维护),制针三万二千枚。
对比历史上的蒸汽动力全自动制针机(每小时制针一万枚以上),性能很弱。
但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奇迹般的突破。
正式投产后,水力作场的制针能力,第一阶段是日产量三十万枚,鱼钩的日产量也差不多。
面对天下的手工制针业,有绝对优势。
李笠考察过鄱阳的制针产业现状,手工制针,一般是多人分工,其中一人负责钻针眼。
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十来枚普通尺寸铁针,按人均日产量十枚计。
作场正式生产铁针,第一阶段日产量三十万枚,抵得上三万制针工匠的产量,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拿到市面上销售,根本就没有对手。
而铁针生产所需原料,其实不算多。
一个月生产二十四日,月产量取整是七百万枚,这些针总重量大概六千斤,合五十石。
因为铁针制作过程损耗较小,所以对应消耗的铁料大概也是五十石。
六千斤铁针,加上包装(小纸包、大木箱)、干燥剂(木糠)的重量,包装状态下重量翻倍,算一百石。
届时,作场制作铁针一个月的耗铁量,一艘百石小货船能装下;一个月生产出的铁针(含包装),一艘百石小货船能装下。
这样的船,在鄱水上很常见,看上去不起眼。
一艘小货船,就能把作场一个月生产的铁针运往外地,却能给作场带来约三万贯(粗略估计)的利润。
若机器大幅增加,利润自然也会大幅增加。
引入水力驱动后的机械化生产,其威力“恐怖如斯”,让李笠自豪不已。
机器检查完毕,接上水轮动力,‘雷迪奇’开始吞食铁丝。
被截断的铁丝,在‘雷迪奇’的‘肚子里’不停移动。
‘雷迪奇’像吃水引(面条)那样把铁丝吮吸进‘肚子’,然后将一枚枚铁针‘拉’出来。
‘吮’铁丝的速度很快,‘拉’铁针的速度也很快。
李笠让工人们开始计时,检验‘雷迪奇’的稳定生产能力,随后和赵孟娘交谈起来。
“我之间跟你说过,机器的力量是巨大的,以往,用传统工艺制作铁针,一个人一天,也就只能做个十来枚。”
“若以人力为基础,简单的堆砌生产能力,这样的举动得不偿失,因为人要吃饭,要休息,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有太高的生产效率。”
“但用了机械设备就不同了,尤其是引入水力为动力,驱动半自动、全自动机器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大幅上升,利润也成倍增长。”
“若引入全自动机器,不需要人力参与,一个工人能看顾三台机器,那么,不需要太多操作工,也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赵孟娘问:“机器运转要想快,水流就得湍急,光靠浮轮的动力,已经不行了吧?”
李笠点点头:“对,所以必须水坝蓄水,然后提升水流速度,而且这机器不能装在晃动的船上,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只有机器正常运转,产量才稳定,收入才稳定。”
“我们制作的铁针,物美价廉,除了那些极细的手工制绣花针,不可能有竞争对手,靠着超低售价倾销,独霸市场,利润有保证。”
“但是检查、包装得靠人手,无论是鱼钩还是铁针,日产量那么多,需要的人手恐怕要大幅增加...”赵孟娘眉头微皱。
“那就继续买奴婢,培养她们做女工,然后...”李笠笑起来,“府里撮合,让她们和男工或者部曲、护院们成亲。”
“无论男女,有了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待遇,还有一个大集体做后盾,人心,不就稳了?”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章 少年们
鄱水畔,三十余骑沿着道路前进,为首之人,是外出打猎、满载而归的李昕和梁淼,同行的大半都是少年。
眼见着前方河湾里,有许多人在忙碌,将许多白色物体倾倒入水中,激起阵阵白烟,众人扯住马,驻足旁观。
浓烟升起的水面,不住的翻腾,春风吹来,带来阵阵热浪,李昕仔细一看,笑道:“原来是扑杀钉螺。”
“这里也有钉螺的么?”有少年问,李昕耸耸肩:“不然为何投放生石灰?生石灰也要用钱买的呀。”
1...120121122123124...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