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李冰点点头,“等会儿再去喝药,先晒晒太阳,很温暖舒适。”
“对!晒太阳对恢复体力也有帮助。”
李冰又问道:“我们现在在哪里了?”
刘武笑了笑道:“今天上午经过大岛叫做胡逗洲,看见它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长江口,然后将军看南面!”
刘武指着南面的一条长长的岸边道:“那边是苏州地界,常熟县的水岸,那边千石船只可以靠岸,但我们五千石大船不行,必须去润州。”
“什么时候能到润州?”
刘武算了算时间道:“大概明天上午,将军,喝上两大碗药,再好好睡一觉,明天下船时体力就恢复了。”
“其他弟兄都能喝到药吗?”
“都有,放心吧!我们药材足够,每艘船都熬了几大桶,管饱!”
说完,众人都一起大笑起来,终于快到目的地,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畅快无比。
.........
次日清晨,船队终于要抵达润州港了,距离港口还有十几余里,只见两艘千石战船迎面驶来,大船上立刻敲响警钟,‘当!当!当!当!’
急促的警钟使士兵们纷纷走出船舱,李冰也快步来到甲板上,喝了药,香甜睡一晚,他一早醒来果然精神抖擞,体力完全恢复了。
他快步来到船头,凝神向远处的两艘战船望去,这时,刘武喊道:“大家不用紧张,是润州的战船!”
李冰不解问道:“为何知道是润州船队?“
刘武笑道:“第一,扬州没有千石战船,第二,上面挂的是大唐龙旗,这里距离润州已经不远,只能是他们。”
不多时,两艘战船左右夹住了为首大船,一名大将高声问道:“请问,诸位可是从长安过来?”
韩滉已经事先发鹰信到润州,润州水军知道他们到来,李冰抱拳道:“在下晋王麾下骠骑将军李冰,奉晋王之令,率军前来支援江南!”
战船上将领大喜,连忙抱拳回礼道:“在下润州郎将武双喜,欢迎李将军和弟兄们到来!”
两艘战船随即掉头,在前面带领船队向润州港驶去......
船队终于抵达了润州港,一艘艘大船开始靠岸,一队队士兵从船上下来,迅速在岸边集结,他们经过两天调养,体力也几乎都恢复了。
润州刺史正是韩滉的次子韩皋,他带着一群官员前来码头上迎接朝廷军队。
韩皋前些天已接到父亲的鹰信,父亲明确表态,自己将留在长安度过晚年,摄政王已同意由他韩皋出任两浙道观察使,而军队由朝廷派出,保护江南安全,这让韩皋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韩皋知道这就是父亲和摄政王郭宋达成的两浙道安置协议,他父亲本来就不是藩镇,只是不承认阉党控制的朝廷。
加上父亲年事已高,思念故乡长安,所以达成这个协议,也是考虑到了双方的利益,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要朝廷军队坐镇两浙道,他们就不再担心刘士宁的威胁。
这时,郎将武双喜领着一名头戴银盔的大将走来,这应该就是主将了,韩皋心中一热,连忙迎了上去。





猛卒 第一千一十章 兵临江南(下)
在一座小亭子内,韩皋置酒欢迎李冰到来,他对李冰道:“两浙道各州一共能集聚两万军队,都是民团士兵,训练不足,守城勉强还可以,但野外作战就不行了,目前这两万士兵主要部署在休宁县、信安县、乌程县和江宁县,但我们真正担心的是乌程县和江宁县,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对方应该是准备进攻这两个点。”
“掌握了什么情报?”李冰问道。
“刘士宁刚刚在宣州部署了两万军队。”
韩皋从怀中取出一份地图,放在桌上摊开,“将军一看便知道!”
李冰上前细看,韩皋指着地图道:“宣州实际上就和江南腹地接壤了,宣州边境距离江宁县和太湖都不到百里,大军可以直接杀入江南腹地,可以迅速得到补给,基本上不用考虑准备后勤粮草,而南面两条线都要走几百里山路,后勤补给相当不便,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言,刘士宁一定走北面两条线。”
李冰沉思一下问道:“润州有刘士宁的情报探子吗?”
“肯定有,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藏身何处,但刘士宁谋夺江南已经多年,怎么可能不安排情报探子?”
李冰点点头,“这么说,我们到来他也很快会知道。”
“或许吧!”
韩皋有些不解,“将军是什么意思呢?”
李冰淡淡道:“我在考虑,他会不会趁我们立足未稳的机会,打我们一个措不及防?”
韩皋一惊,“这.....这不太可能吧!”
李冰笑了笑道:“这在军事上很正常,要是我,我就会这么干!”
“那将军怎么打算?”
“让我稍稍考虑一下。”
这时,一名亲兵上前禀报道:“李将军,刘东主有急事求见!”
“请他过来!”
很快,领队刘武匆匆走来,手中拿着两份鸽信,他上前行礼道:“李将军,我刚刚收到两份快信,一份是晋王殿下给将军的。”
李冰听说有晋王给自己的信,连忙问道:“信在哪里?”
刘武把一份鸽信递给他,李冰连忙展开细看。
刘武又对韩皋道:“韩刺史,晋王殿下要求我们的船只去江夏运送战马,我可能需要简单改造一下船只,能否提供协助?”
韩皋捋须道:“这个要求不高,润州有造船工场,我派人去安排。”
这时,李冰对韩皋道:“韩刺史,我可能要立刻接手润州水军,水军随后要执行任务,护送船队去江夏。”
韩皋点点头,“这件事我父亲已经给我说过了,只要将军有虎符,我可以立刻组织交接。”
李冰大喜,又连忙道:“另外还有一事,也要请刺史帮忙。”
“将军请说!”
李冰指了指刘武道:“按照原计划,我们有三千军队要随刘东主的船队去明州,在明州建立一座补给军营,现在情况有变,刘东主要率船队去江夏运送战马,那我们的帐篷等物资只能走内河,看看韩刺史能否安排一下内河船队,替我们运输物资。”
韩皋想了想便道:“李将军带来的军队都是英勇善战的精锐,应该留下对付敌人,去明州建立大营这种事情就由我们来做,其实营帐越州就有,明州仓库内有五万石粮食,这件事我来安排吧!李将军就全力负责应对刘士宁的偷袭。”
李冰起身感谢道:“多谢韩刺史相助!”
韩皋点点头,“如果将军没有别的事情,我们现在就去水军大营!”
..........
润州水军主将依然是罗紫玉,二十年前,郭宋从扬州押送盐税返回长安,就是罗紫玉率军护送,那时罗紫玉三十余岁,一晃他现在已经五十余岁,官职还只是正五品都尉。
润州水军原本只是一支地方民团军,经过十年的发展,战船增加到三百艘,兵力达六千人,但地位也不高,还是润州地方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南唐朝廷不重视水军。
罗紫玉对郭宋十分崇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旧,更重要是几年前朱泚大举进攻江南,郭宋派人秘密送来二十余颗铁火雷,立下奇功,炸毁数艘运兵船,使朱泚不敢轻易渡江,郭宋随后在孟津关发动攻势,逼迫朱泚最后不得不撤军回洛阳。
现在军营还有十几颗铁火雷,由一百名火器营士兵负责看管,看守异常严密,出现任何想抢夺铁火雷的苗头,他们就会立刻毁掉铁火雷。
好在这些年大家都相安无事,韩滉也从没有掌握铁火雷的想法。
水军大营门口,罗紫玉率领十几名校尉和郎将等候李冰的到来,李冰的威名他们当然知道,和姚锦一起号称晋王的左膀右臂。
罗紫玉上前一步躬身施礼,“欢迎李将军光临润州水军!”
现在润州水军和晋军还是友军,两军尚未合并,罗紫玉虽然军阶较低,也没有行上下级跪礼。
李冰抱拳回一礼笑道:“晋王一直念念不忘罗将军,说罗将军是他在扬州时的故人,很希望能再见到罗将军!”
罗紫玉心中感动,“没想到晋王殿下还记得我这个微末老将。”
“罗将军太谦虚了,晋王极为重视水军,以后你们就不会是微末之军了。”
这时,韩皋笑道:“我们进军营说话吧!”
众人簇拥着李冰进了军营,水军大营和其他军营不一样,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水中,而且水上占地面积极大,四周围有营栅,还有一扇水门,供船只进出。
水军营地正好位于一座水湾内,水面面积达数千亩,可容战船数千艘,但现在只有三百二十艘,千石以上战船八十艘,如果只论战船而言,在整个大唐仅次于岭南水军的泉州水军,在长江上首屈一指,刘辟的水军也只有它的一半规模。
朱泚和李纳虽然都有庞大的船队,但只要以货船为主,战船不多,比不上润州水军。
中军大帐内,举行了简单的军权移交仪式,军权移交不是罗紫玉交出军权,而是润州刺史韩皋交出军权,水军是地方军,它的性质是地方团练军,韩皋作为润州刺史,正式将这支水军交给朝廷,成为朝廷的直属军队。
李冰宣读了太后懿旨,将润州水军更名为大唐第一水军,由监国摄政王直接统领,李冰随即又宣读摄政王郭宋的军令,封罗紫玉为第一水军都督,加封云麾将军,赐江宁县伯,水军其他将领皆官升一级,士兵则享受一级士兵待遇。
罗紫玉按耐不住不住心中的激动,率领将领单膝跪下接令,“臣罗紫玉感谢太后圣恩,感谢摄政王殿下厚爱,微臣将坚决服从摄政王殿下的一切军令!”
消息传出,顿时满营欢腾,晋军的一等士兵待遇最高,平时每月俸禄为三两银子,进入战时则翻倍,虽然每月只领一两银子,但其他银子都是以土地的方式储存起来,十年后增加五成给予土地,并两代免除税赋。
这个条件非常诱惑,比如江南地区,每亩上田的价格是五贯钱,十年后士兵退伍将有两百四十两银子土地存储,可以兑换五十亩上田,再加五成,也就是最后能拿到七十五亩上田,这七十五亩上田不仅士兵自己终身免税赋,他儿子也能免除税赋,这个待遇当然深受士兵们欢迎。
这只是军俸,另外立下军功还有额外赏赐,实际上每个士兵退伍时都能拿到百亩以上的土地,这些土地都是士兵的私产,如果遇到分封永业田,这些土地不会影响士兵参与永业田的分配。
就在军营士兵欢腾之时,在中军大营内,李冰开始部署水军的第一次行动,护送大船前往江夏运送战马。




猛卒 第一千一十一章 心有不甘
润州丹徒县是一座大县,这里航运发达,仓库众多,各种大大小小的商铺在县城内星罗棋布,大多批发经营江南各地物产。
在县城西城门附近有一家经营宣纸的店铺,宣纸刚刚发明了几十年,宣纸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
虽然发明了数十年,但上等宣纸的产量并不高,主要供朝廷用来书写诏书,而这家经营宣纸的店铺则主要经营中下等纸张,店铺的名称也取得简单,叫做宣城纸铺,除了宣纸外,还经营笔和墨。
中午时分,一名伙计小跑回到店铺,进门便嚷道:“掌柜,出大事了!”
这家铺子正是刘士宁设在润州的情报点,刘洽执政时,并没有在各地设立情报点,在刘士宁的不断要求下,刘洽才开始在长安、洛阳、成都三地设立情报点,后来又渐渐扩展到合肥、扬州、丹徒、吴县、浔阳、江夏等地设立情报点。
这家纸铺已经设了五年,收集到大量情报提供给刘士宁,立下不少功绩,由于它比较隐蔽,润州官府的纸张还是由它来提供,润州官府从未发现它竟然是刘士宁的情报点。
掌柜姓钱,伙计的叫嚷让他狠狠瞪了一眼,“在胡说八道什么?”
“掌柜,真的是大事!”伙计看了看两边,欲言又止。
钱掌柜起身使了个眼色,伙计连忙跟着他向内院走去,走到院子里,钱掌柜道:“说吧!究竟出了什么大事?”
伙计连忙道:“长江码头上来了很多军队,足有数万人,听说是晋军前来支援两浙道。”
“胡说!从哪里凭空冒出来的军队?”
“是真的,来的都是刘家的大海船,听说是从东面过来的。”
钱掌柜愣住了,东面就是海上,从海上过来的吗?
半晌,他又道:“你确实是几万援军?”
“我确实打听到了,掌柜不信,可以问问官衙内的内应。”
事关重大,钱掌柜还真不敢相信,他立刻找了一个送纸结帐的借口去了州衙,他们在州衙内用重金收买了一名掌管刑狱的法曹参军事,不多时,法曹参军马应良来到州衙对面的酒楼,在二楼靠窗处找到钱掌柜,他在小桌对面坐下。
钱掌柜给他斟了一杯酒,低声问道:“听说今天发生了大事?”
马应良点点头,“三万晋军今天上午抵达了润州码头,由大将李冰统率。”
钱掌柜倒吸一口冷气,情报竟然是真的,他又问道:“援军是从哪里过来的?”
“听说是海路过来的,具体来处我也不清楚,但我推断只能是河北。”
“河口港?”钱掌柜脱口而出。
“很有可能,听说刘家在那边停泊了几百艘大船,今天正好就是刘家的船只运来援军。”
钱掌柜没有心思再坐下去了,他结了帐,匆匆赶回纸铺,大半个时辰后,一只信鸽扑棱棱飞起,在天空盘旋一圈,向宣城县方向飞去。
.........
此时,江南东道新节度使刘士宁就在宣城备战,他原本是在替父亲守灵,但他得到了长安发来的情报,韩滉进京了,刘士宁立刻意识到,韩滉很可能是进京求援去了。
刘士宁顾不得有重孝在身,立刻调动两万大军集聚宣城,准备从宣州进攻江南腹地,但刘士宁并没有立刻动手,一方面他在等父亲下葬,按照风俗,必须请高僧诵经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能下葬,另一方面他在也等江夏的消息。
那是他最晚的出兵时间,只要晋军在江夏登船,不管父亲有没有下葬,他都要率军出击了,以闪电战占领润州、常州和苏州,迫使援军无法停靠码头,而不得不返回。
刘士宁年约四十岁,正当盛年,也是他野心最炽热之时,阉党的**统治使他看到了机会,如果能统一长江以南,他就成为能和郭宋、朱泚对抗的第三势力。
刘士宁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两浙道,两浙道地域广阔,北至长江,南到福州、建州,这里人口众多,土地富庶,是争夺天下极好的后勤腹地。
事实上,当晋军夺取襄樊时,刘士宁便意识到,自己的时机已经不多了,而恰好在这时,一直反对他谋夺江南的父亲病逝,没有了父亲的阻挡,刘士宁野心迸发,出兵已经箭在弦上。
房间里,刘士宁正和幕僚范弘商议出兵细节,虽然范弘劝他先攻下湖州和常州,夺取最大的粮仓,但刘士宁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夺取润州。
“两浙道的军队都是民团,装备差,训练落后,我可一战击溃,但他们水军却颇为犀利,所以我想考虑用闪电战,先进攻水军大营,夺取他们的战船,然后再回头收拾其他军队。”
“只怕主公一出兵,就会被对方发现。”
刘士宁微微笑道:“这一点我已经考虑过了,我一不走官道,二不白天行军,利用夜色掩护行军,昼伏夜行,他们发现不了,再利用晚上突袭水军大营,三百艘战船就落入我的手中了。”
“主公的方案其实也不错,只是稍稍有点冒险。”
刘士宁哈哈一笑,“我不怕冒险,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这时,有侍卫在门外道:“启禀主公,润州紧急鸽信!”
“呈进来!”
侍卫快步走进来,呈上一支红色信筒,刘士宁一愣,竟然是十万火急的情报,出了什么事?
他心中涌起一种不妙的感觉,急忙打开信筒,慢慢展开叠好的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三万晋军已从海路抵达润州,主将为李冰!”
刘士宁的眼睛蓦地瞪大了,半晌,他‘啊!’的大叫一声,跳了起来,一脚把桌子踢翻。
吓得幕僚范弘连忙后退,急问道:“主公,出了什么事?”
刘士宁颓然坐下,仰头长叹道:“我判断失误,悔之晚矣!”
范弘从地上捡起纸条细看,他也吓了一跳,怎么回事?三万援军已经到润州,他看到海路,顿时明白了,一定是从河北出发,乘海船南下,才会这么神不知鬼不觉抵达润州。
他们之前都以为援军会从江夏过来,郭宋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居然走海路过来,他们确实判断失误了。
这时,刘士宁忽然咬牙道:“他们刚乘海船来到润州,一定还在休养,来不及部署,我们还有机会。”
范弘无语了,这简直就是冒险,但他也理解刘士宁的心情,心心念念准备了五年,却被晋军抢先一步,这口气他怎么可能咽得下?
“还是太冒险了,请主公务必慎重考虑!”
刘士宁冷冷哼了一声,“我就是因为太谨慎才失去了先机!”
.........
宣州在江南地区是一座大州,主要是面积大,山地多,它在东面和润州、常州、湖州接壤,刘士宁目标非常明确,派一万大军直扑常州晋陵县。
刘士宁对江南各城都很了解,晋陵县城墙高大宽厚,易守难攻,城内粮食储备有二十万石,是一座可以长期坚守的城池。
而且晋陵县正好扼守住南下必经之路,一旦把晋军牵制在晋陵县,自己的大军就能占领苏州、湖州、杭州、越州等大片地区。
尽管晋军占了先机,先到润州,但他们需要时间休养调理,这就使自己有了后发优势。
与此同时,刘士宁以天热肉身易腐为理由,将父亲的停柩时间由四十九天改为二十一天,要求父亲灵柩在两天内下葬。
........
在太湖以西的山区,一支万人的军队在大将李清阳的统领下,正疾速杀向常州。




猛卒 第一千一十二章 晋陵阻击
十名骑兵在山林中疾奔,这是李冰派出的一支斥候,尽管他们的战马还没有运到,但水军大营内还是有一百多匹战马,李冰利用这些战马组建了斥候营,派出十队斥候赶赴宣州各条官道巡查,监视敌军的行动。
“那边是一条废弃的官路,除了本土人,一般人都不知道!”
一名充当向导的本地士兵指着远处一条荒芜的道路,上面铺满了落叶和树枝。
这支骑兵斥候的旅帅叫做吴甘,河东人,这次出征江南,李冰从斥候营调了五百精锐士兵,吴甘就是一名精锐斥候旅帅。
他和另外一支斥候队负责常州一线,此时他们在张公山附近巡哨,从宣州过来的官道就从张公山和国山之间穿过,直达太湖西岸的义兴县。
吴甘真要带领士兵们前往废弃官道,忽然,远处一阵惊鸟从山林中飞起,吴甘一怔,立刻喝令道:“速速后撤!”
众人调转马头撤退,他们一路过来都没有惊动飞鸟,但远处数里外的大片宿鸟雀被惊飞了,说明来的是大队人马。
十名骑兵迅速后撤,他们撤到高处,借助浓密树林的遮蔽,他们能清楚看见数百步外废弃官道上的情形。
大约一刻钟后。一直浩浩荡荡的军队出现在废弃官道上,军队都是步兵,身穿皮甲,扛着长矛,腰挎战刀,后背宿营毯子和干粮袋,急匆匆在废弃官道上行走。
吴甘默默清点敌军人数,敌军大队足足走了一刻钟,他也估算出来了,大约在一万人左右。
他们立刻写了一封鹰信,记录下地点和时间,将信筒绑在鹰腿上,信鹰振翅飞起,在天空盘旋两圈,向东北方向飞去。
.........
李冰此时率一万军队就驻扎在晋陵县,他兵分三路,一路由大将王宁率领,驻军江宁,一路由大将卢洪泰率领,大军前往苏州,这样部署也是为了应对刘士宁的三路出兵。
傍晚时分,李冰站在城头上眺望远方,他很喜欢晋陵县这座大城,城池重新建造也就十年左右,城池高大坚固,面积广阔,城内居民也不算太多,更重要是,晋陵县以东的大片肥沃土地都是官田,可以将它转为军田,便于军队屯田。
李冰开始考虑把晋陵县作为军衙所在地,而之前晋王是考虑把军衙放在江宁县,当然,江南驻军的官衙放在哪里不是李冰能决定的,而是由晋王殿下决定,李冰需要写一封信说服晋王殿下。
这时,天空传来一声长鸣,李冰抬头,只见一只鹰在空中盘旋。
“将军,是信鹰!”旁边的士兵一眼认出了这只鹰。
信鹰又一声鸣叫,向西北角的鹰塔飞去,李冰立刻意识到,一定是有情况了。
不多时,鹰奴飞奔而来,手中拿着一管红色的鹰信筒。
李冰接过信筒展开看了片刻,他立刻道:“回大营!”
他又对亲兵道:“去请周刺史和李司马来大营,就说有急事商议!”
李冰下了城,向城外军营走去,晋陵县城外有一座军营,是砖木结构,最多可以驻扎三万人,目前李冰率领的一万军队,便驻扎在军营内。
1...385386387388389...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