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经济大臣艾尔莎回答道:“参与者非常多,全世界排名靠前的银行、证券公司,几乎都出现了,大致可以判断主力是英奥资本。
敌人的势力非常雄厚,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情报,初步估计,他们手中可能持有30亿~50亿的法郎。”
“30亿~50亿法郎”,看似对法兰西这样的大国不算什么,也就法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然而,这是现金不是资产。金融市场上,这么一笔巨款完全可以撬动上百亿的国际游资,冲击法国金融市场。
拿破仑四世大惊失色道:“敌人筹集了这么多资金,难道我们金融部门就一无所知么?”
因为神盾和英镑都是国际结算货币,英奥两国的外汇储备都比较低,根本就无法拿出这么多法郎。
法郎在国际上市场上的流通总量,实际上也就那么几十亿。这就意味着,发起挤兑的资金,只能来自法兰西国内。
经济大臣艾尔莎低声回答道:“前段时间,国内的几家大银行,向海外发放了大笔贷款,都是普通的商业项目,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是体制决定的,银行发放贷款是人家的自由,法国政府根本就无权干涉。
既然管不了,自然不重视了。反正盈亏都是银行自己负责,不需要政府买单。
拿破仑四世欲言又止,明知道这次挤兑风潮,有国内财团参与,他也无能为力。
如果不是前不久柏林政府的举动吓坏了资产阶级,现在做空法郎的大军中,绝对少不了法国资本的身影。
现在人家都隐身了,已经是非常给政府面子。总不能让大家不赚钱吧?
沉思了一会儿后,拿破仑四世问道:“你们准备怎么应对这次危机?”
经济大臣艾尔莎:“和以往不一样,这次敌人来势汹汹,肯定不会只是为了占点儿小便宜。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百零六章、针对性打击
作为法兰西最大的麻纺中心,向来都有“欧陆丝绸中心”美誉的里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巴黎的大都市。
此刻,这颗耀眼的明珠,已经不在光彩夺目。受英奥倾销的影响,法国工商业界迎来了最残酷的挑战。
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宣布裁员、减产,大街上的求职者大军与日俱增,新增就业岗位寥寥无几。
几乎每一次招聘,都会迎来一次骚动。即便是只招募三五人,也会有数十人报名。
可以说这是法国企业招人最容易的时机,可以尽情的挑选优秀员工。
能够逆市招人的企业,都是最有实力的。对普通企业来说的危机,对这些巨鳄来说却是难得的机会。
里昂摩尔纺织集团公司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家,旗下拥有大大小小一百七十余家工厂,员工总数超过十三万人。
产业链覆盖了纺织业的上下游,包括棉纺厂、麻纺厂、毛纺厂、丝绸厂、印染厂、服装厂……甚至还有自家的原材料种植园。
除了完整的产业链外,摩尔纺织集团还有当代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各种专利高达两百余项。
这样的巨无霸,即便是遭到了冲击,抗风险能力也是最强的。
别的企业已经赔的底朝天,摩尔纺织集团仍然能够盈利。尽管这个利润已经微乎其微,这也是一个重要区别。
在外界眼中,这个风光无限的大集团,现在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盈利的企业同样会缺钱,股灾爆发,外资又在冲击金融市场,市面上的挤兑风潮愈演愈烈。
为了应对危机,国内的银行纷纷收缩银根,企业融资变得格外困难。
摩尔纺织集团办公大楼内
总裁摩尔-萨尔达斯看着最新的财务报表,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银行的贷款什么时候能够下来?”
摩尔纺织集团背后也是财团支撑的,只不过这个土生土长的里昂地方财团把根扎在了实业上,和巴黎那帮金融家们尿不到一个葫芦里。
这个地方财团是拿破仑三世扶持实业的意外产物。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的话,在法国政府的扶持下,这个以实业为根基的地方财团,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财团。
秘书回汉克回答道:“摩尔先生,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竞争对手出手,最近一段时间里昂银行遭到了严重挤兑。
银行正在筹集资金自保,我们已经通过财团关系沟通过了,银行方面表示只要度过了挤兑危机,就会在最短时间内放款。”
听到这个消息,摩尔-萨尔达斯的头更疼了。国内的银行纷纷收紧银根,除非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放款。
同处一个财团之中,摩尔纺织集团和里昂银行都是财团的支柱,幕后的股东都是交叉持股,早已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在此之前,摩尔纺织集团贷款每次都可以拿到最大优惠,从未被银行方面卡过。
现在遭到拒绝,显然是银行真的遇到了危机,顾不上他们这个盟友了。
里昂银行的竞争对手既然已经出手,肯定不会无的放矢,这意味着短时间内银行方面是指望不上了。
股灾还在肆掠,从股市融资根本就不现实,银行贷款短时间内下不来,留给企业的融资渠道就剩下了发行债券。
沉思了一会儿,摩尔-萨尔达斯果断的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以目前的经济形势,发行债券就是自取其辱。
“通知下去,暂停所有新工厂的建设,取消非洲大种植园计划。让各部门仔细盘点一下,只要不是紧急项目,能停的都先给我停下来。”
最近这些年,摩尔纺织集团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企业的利润都砸在了扩张上,还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现在经济情况不好,资金链出现问题,为了节省集团开支,摩尔-萨尔达斯终止集团的扩张计划。
秘书汉克提醒道:“摩尔先生,这些计划都是同事会通过的,并且已经对外公布了,现在取消的话,恐怕……”
摩尔-萨尔达斯摆了摆手:“现在是特殊时期,我会向各位懂事说明情况的。
通知各位董事,我要在三天后召开董事局会议。
顺便替我约见一下市长,现在我们需要政府的帮助。”
作为一家大集团,手下有十几万人跟着吃饭,对周边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摩尔纺织集团如果完蛋,里昂地区的经济也难逃崩溃的命运。
不等摩尔-萨尔达斯的自救行动开始,商务部负责人基思·安德森就闯了进来。
“总裁,大事不好。刚刚我们收到消息,集团的多笔国际订单,遭到了买家拒收。
我们可能被人针对了,商务部已经派人和他们沟通,估计希望渺茫。现在商品还堆在船上,无法卸货。
商务部已经通知下去,暂停发往海外的订单,等待进一步核实过后,再做打算。
不过还是晚了一步,目前又有七艘船已经出港。”
这是摩尔-萨尔达斯听到过最糟糕的消息,绝对没有之一。
偶尔一笔订单违约,摩尔集团也是遇到过的,反正收了订金,还可以低价转手卖给其他人,赔也赔不了多少,集团还兜得住。
这种突然性的多笔订单同时违约,情况就不一样了,明显是有人在专门针对。
平常时期也就罢了,摩尔纺织集团家大业大,些许风波不算什么。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正处于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个新的买家,那是相当的不容易。
一个不好,这些商品就全部砸在自己手中了。本来就缺乏现金流的摩尔纺织集团,再积压一大批商品,企业就危险了。
摩尔-萨尔达斯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违约的订单价值有多大,如果这些商品全部砸在了手中,我们会损失多少钱?”
基思·安德森哭丧着脸回答道:“违约订单合同价值高达在1.2亿法郎,如果这些商品后面找不到买家,我们的账面将损失高达1.05亿法郎。
只计算成本的话,我们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会超过7500万法郎。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订单能不能正常履约,现在也不能确定。
如果所有的国际订单,都遭到了违约,那么最终的损失可能会达到1亿法郎。”
摩尔-萨尔达斯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来,不要说现在这种危机时刻,即便是平常时期损失1亿法郎,都会让摩尔纺织集团伤筋动骨。
回想起来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摩尔-萨尔达斯终于发现了不对劲,最近一两年实在是太过顺利了。
原本以为是普俄战争带来的红利,现在他才发现恐怕这是竞争对手给他们挖下来的坑。
违约的都是集团的大客户,双方合作都不只一次了,只不过此前的订单量都非常小。
今年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起来,原本摩尔-萨尔达斯也怀疑过是否存在问题,可是架不住订单太诱人。
客户的基本情况他们又了解,在当地都很有实力。
虽然量大了一点儿,可人家订金付的爽快,加上年初的时候经济情况尚好,没有发现问题合同就签了。
摩尔-萨尔达斯缓缓的说道:“尽快给这批货找下家吧!
集团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了,国内又爆发了金融危机,我们必须要筹集更多的现金以防不测。
不要在追求利润,只要能够卖出去,就算是价格腰斩,我们也认了。”
这是死马当成活马医,摩尔纺织集团在法兰西是声名赫赫,在国际上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丁。
即便是他们发展的很快,靠法兰西的影响,从英国人手中抢到了不小的市场,根基还是不够。
这次的违约风波,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如果根基巩固了,在一个地区有多个分销商,也不会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敌人既然出手了,自然会想到他们找下家的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把这批商品销售出去,运回国或许会更加容易。
当然,这只能想想而已。增加的运费就不说了,已经出口商品再拉回来,丢人现眼也不算什么,反正资本家的脸皮厚。
关键是现在法国市场也遭到了英国纺织品产品的倾销打击。
摩尔纺织集团的商品只能保持微利,要是再向市场投放更多的商品,他们就要开始亏损了。
如果以少量的亏损,能够把手中滞销的商品销售出去,资本家们早就干了。
这年头谁家手中不积压几仓库商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家。
麻烦的是商品销售价格下去了,销量却不见涨,那就是雪上加霜,真的要人命了。
这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发生了。所有的工商业制品都在大降价,摩尔集团旗下的产品也随大流降价促销,总的销量却没怎么增长。
……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只有摩尔纺织集团,相比轻工业来说,法国的重工业才是浮尸遍地。
进入下半年以来,国际煤炭市场出口价格就出现了五连涨,总涨幅高达26.4%,尤其是焦炭价格,涨幅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让法国钢铁产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不等大家缓过劲儿来,又迎来了钢铁大降价。
英奥两国保持同步行动,国际市场上的原钢、生铁价格分别下跌了15.4%和18.6%,大量的廉价钢铁涌入,直接让法国重工业集体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现在摆在法国重工业面前的难题是:生产就等于亏本,生产的越多,就亏损的越多;不生产同样要亏本,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亏损多少的问题。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百零七章、补刀
面对英奥资本的联合进攻,法国政府没有举手投降,拿破仑四世表现出了敢于担当的一面。
先是号召国内企业从海外抽离投资,增加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买入法郎。
接着又下达了行政命令,严禁国内银行拆借法郎给国际游资,为此还亲自约谈了国内的几家财团。
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反正被皇帝约谈过后,法国金融界的人士规矩了很多。
不少人还象征式的拿出资金,加入抵抗大军中。
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进攻的一方手中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法郎,就算是国内财团被看住了,也于事无补。
总得来说,巴黎政府在应对危机之时,表现的可圈可点,应对措施也算及时。
可惜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兰西的外汇、黄金储备严重不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无法摆脱危机。
理论上来说,法国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只要抽离回来五分之一,就可以度过难关。
然而,现在是19世纪,不是21世纪,想要从海外抽回资金,根本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时间不等人,不等海外资金回来,法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就快要见底了。
巴黎政府急了,再这么下去,要不了几天就要动用黄金储备去填坑了。
本来法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就不足,再出现黄金大规模外流,法郎币值肯定会崩。与其如此,那还不如现在投降算了。
……
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已经没有了往日里的意气风发,整个人都消沉了很多。
显然,这次危机对他的打击有些大,法兰西帝国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强大。
经济大臣艾尔莎:“我们已经限制了每次的兑换金额,不过每天前来兑换的人还是有增无减。
恐慌已经造成了,市场不看好法郎的未来,金融市场上做空法郎的空头越来越多。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别的力量加入,市场崩盘是早晚的事情。”
面对英奥资本的进攻,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相抗衡的力量么?
答案是:有。
法国财团虽然略弱于英奥资本,但英奥资本并没有全部投入进来,法国财团如果加入守卫大军就是本土作战,加上法国政府的力量,他们完全有一战之力。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四世缓缓说道:“再派人和国内的财团谈,其它问题都好商量,唯独铸币权没得谈。
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还是不肯让步,我们就和英奥资本妥协,到时候大家谁也不要想好过。”
法国财团肯配合英奥资本行动,除了金融市场上的收益外,更多的还是为了逼迫巴黎政府让步。
真要是法郎崩了盘,对法国财团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
短期来看,他们或许可以投机赚到更多的钱,但这会丧失未来。
法郎失去国际货币的地位,法国财团想要去海外发展,需要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
当然,这吓不到他们。大部分资本家都不会考虑那么长远,很多扎根于本土的财团,对国际化兴趣寥寥。
不过拿破仑四世的威胁,就没有人敢无视了。
如果法国政府直接和英奥资本妥协,引狼入室把英奥资本放进来,那就要人命了。
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法国政府需要的是稳定,英奥资本需要的是利益。
在忽视政治因素后,双方妥协的可能性非常高。
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拿到预想中的那份儿收益,击不击垮法郎资本家们并不在乎。
别看这次金融风暴是弗朗茨一手捣鼓起来的,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汇聚了全欧洲的资本,早就超出了弗朗茨控制。
就算是英奥两国政府一起叫停,都不一定能起作用。
真金白银已经投入进去了,没有拿到好处,就想让资本家们罢手,怎么可能呢?
……
“股灾+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经济危机”,这组计算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不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还是有的。
先是英奥对法兰西进行产品倾销,接着又赶上了股灾,不等法国人喘口气,英奥资本又在金融市场上发起了进攻。
把这些东西全部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外转移危机。
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就是英奥两个工业国,就算是爆发经济危机,也是这两个国家损失最惨重。
英奥两国面临的不光是产能过剩,还有资本过剩。刚刚发了一笔战争财,两国的资本家们兜里都很富裕。
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把这些资金拿出来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吃利息。
遗憾的是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产能过剩,投资任何产业都是一场灾难。
然而,最该爆发危机的英奥两国还没有爆发危机,法兰西就先出了问题。
维也纳宫,看着手中的情报,弗朗茨松了一口气。
死道友不死贫道,奥地利想要平安度过眼下这一关,转移危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纵观全世界,还有比法兰西更适合的对象么?
不趁着大家没有反应过来,拉着英国人一起把法兰西打压下去,未来就没机会了。
不管弗朗茨怎么低调,奥地利威胁论超过法国威胁论都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就是英法联手对抗奥地利的格局。
现在提前对法国人下黑手,光这份仇恨值都可以把英法靠拢的时间往后推很多年。
这次仇恨拉的太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危机过后英法奥三国联盟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在转移经济危机的同时,还打击了欧洲大陆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弗朗茨对这次神操作的评价是“完美”。
放下了手中的情报,弗朗茨吩咐道:“让我们的人,在暗中加一把火,把这场金融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一些。
尤其是要重点打击法国重工业,现在很多法国钢铁厂还在苦苦支撑,我们应该帮他们一把。
继续炒高国际燃煤价格,必要的时候可以禁止国内燃煤出口,让法国人继续研究木炭炼钢技术吧!
顺便安排人在法国放出消息,把挑起这次事端的黑锅,丢给英国人。”
重工业是法国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产业。受煤资源不足的限制,即便是到了1881年,法国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用木炭炼铁。
至于“木炭炼钢技术”,那就是一个笑话。经过法国人的多次改良,木炭炼钢技术已经趋于稳定。
真的很稳定,合格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十。质量不提也罢,反正英奥两国都不承认那玩意儿是钢。
明知道不行,法国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欧洲的钢铁产地就那么几处,都不在法国人的控制范围内。
本来莱茵兰地区是最适合法兰西的原材料产地,可惜普德领土交易过后,莱茵兰地区的煤矿就大都落入了英奥财团手中。
这年头财团还没有放弃实体产业,双方都有自己的工厂,自然要打击竞争对手。
双方默契的控制煤产量,人为的抬高国际燃煤价格,以牟取暴利。
如果有人统计的话,就会惊讶的发现,对法出口煤资源最多的国家,居然是不起眼的比利时。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耗煤量大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想要打击法国工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燃煤价格。
把锅甩给英国人,也不算是冤枉,进攻法郎的资本大军中确实是英国资本最多。
谁的钱多,谁就是老大;谁获得的收益最大,谁就就是元凶。
怎么看,英国人的嫌疑都是最大。说他们不是主谋,估计法国民众都不会信。
至于奥地利,尽管弗朗茨参与的很积极,但架不住英国人的底蕴深厚,调动起来的资金远远无法和约翰牛比。
从行动一开始,主导权就落到了英国财团手中。奥地利财团只能跟着打辅助,发挥的作用可能还比不上法国财团,最大的贡献大概是组了这次局。
……
弗朗茨的决定,给了法国经济补上了最后一刀。
最先倒下的不是那些奄奄一息的钢铁企业,反而是万众瞩目的摩尔纺织集团。
树大招风,相比那些常年赔钱的钢铁企业,大家还是更加喜欢摩尔纺织集团这种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国际上遭到了英国纺织企业的围堵,下游销售渠道商违约;国内又遭到了财团的窥视,不仅贷款下不来,还出现了多家销售商同时拖欠货款的闹剧。
被逼无奈,最后只能和销售商对簿公堂,然而审判还没有开始,现金流断裂的摩尔纺织集团就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
赫赫有名的摩尔纺织集团,就在重组之中被一群巨鳄分食掉了,只留下一片狼藉。
这只是一个开始,被财团盯上的,又岂止是一个摩尔纺织集团。看着国际资本在金融市场上驰骋,法国财团也是要吃肉的。
有价值的企业被瓜分、蚕食,没有价值的企业就只能真的破产了,破产潮蔓延,经济危机在法兰西爆发了。
……
(备注:没有电子设备,全是人工操作,金融模式和后世有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交易速度上,键盘一敲就几个亿,那是不可能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百零八章、点燃的炮竹
经济危机突然爆发,法郎币值彻底的守不住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币值就下跌了28.7%,令世界为之震撼。
法兰西可是世界三巨头之一,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五,军事实力坐二望一。
巴黎政府打个喷嚏,世界都要抖三抖。这样的巨无霸,金融体系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仅仅只是一轮攻击就给跪了。
1...309310311312313...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