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韦森贝格点了点头:“阁下说的也不无道理,确实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不过涉及的方面太多,比如说:人口、经济、殖民地数量、领土面积、国防压力等等。
我们究竟以哪一项为参照标准,还是说全部都考虑,计算出一个综合值?”
这是一个令人崩溃的话题,无论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对比,法兰西都处于了下风。
大卫·普罗瓦尔仔细盘算了起来,尴尬的发现自己提殖民地就是一个错误。
现在世界第一殖民帝国是不列颠,其次是奥地利,法兰西只能排第三。并且这个第三和第二的差距还非常悬殊,连一半的不到。
拿殖民地做标准,岂不是让英国人保持世界第一的陆军规模?
欧洲各国或许没有意见,约翰牛是觉得不可能答应的,那会让他们由海权国家,变成陆权国家。
人口、经济、领土面积,法兰西没有一样能够占据上风,按这些数据计算,或许他们连奥地利70%的兵力份额都拿不到。
国防压力更不要用说了,从来都是法兰西给别人压力,大卫·普罗瓦尔实在是不好意思提。
犹豫了一会儿,大卫·普罗瓦尔硬着头皮回答道:“当然是综合计算考虑了,不过可以重点考虑区域军事平衡。”
英国代表爱德华:“我提议在优先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区域军事平衡。
以法兰西为例,仅仅只保留35万军队,根本就不够用。”
搅屎棍的一贯作风,满足需求看似不错,问题是这个需求的标准如何界定?
先满足所有国家的兵力需求,再考虑军事平衡,那就只能按高的算,50万的最高限额肯定守不住,搞不好最后裁军变成了扩军。
英国人的阴谋,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得逞的。别的国家多养几个兵,或许问题不大,俄罗斯帝国可养不起。
俄国代表尼基塔·季托夫当即反驳道:“爵士,我们这是裁军会议,不是扩军会议。
要是满足所有国家军事上的需求,你确定还能够裁军么?”
裁军,为什么要裁军?
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欧洲各国保持现在的局势最好,一个个把大量的军费消耗在陆军上,就无力和他们争夺海上霸权了。
要是按照奥地利的提议,法奥两国陆军数量分别被压制到35万和50万,这就意味着两国政府每年可以节省上千万英镑的军费出来。
这笔钱肯定不会躺在银行里面生利息,其中的大部分都会流入海军,这会对不列颠的海上霸权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爱德华不为所动,故意装糊涂:“这当然是裁军会议,大家能够坐在这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保留多少军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自由,不应该受外来干扰。裁军要靠大家自愿,而不是外力强迫。”
英国人搅和,让大卫·普罗瓦尔压力大增。别人都可以“自愿”,唯独法兰西不行。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场的国家中,有一大半都是反法同盟中的一员。
即便是到了现在,大家仍然在警惕法兰西。如果没人领头的话,一群乌合之众,法国政府是不怂的。
可惜现在不一样,欧洲大陆上有一个奥地利没有压下去,海峡外还有一个不列颠。
一旦法兰西拒绝裁军,很有可能被外界错误解读,容易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局势紧张。
法国代表大卫·普罗瓦尔反驳道:“独立国家的主权必须要尊重,不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也必须要为世界和平考虑。
过度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战乱的根源。为了欧洲的繁荣与稳定,裁军势在必行。”
大卫·普罗瓦尔的话,还是很加分的。法兰西不反对裁军,反对的只是法俄奥三国的军队规模比例。
英国人挖的坑,直接被他完美的避了过去。争议的焦点,重新被拉了回来。
讲道理、摆证据,新一轮唇枪舌战再次开始。只是这次争议的不在是数量比例,而是计算规则。
综合考虑,其实最怕的就是综合。因为牵扯到的方向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扯皮时间也就越长。
……
就在大家扯皮的时候,一场危机也在资本主义世界袭来。
起因是普波联邦战败,引发了伦敦金融市场动荡。
不过在英国政府的努力下保住了债务人,并且还实现了部分债务转嫁,降低了金融风险,让市场恢复了信心,这一波危机得以平息。
躲得过复活节,躲不过万圣节。
柏林政府虽然存在,债务也在正常履行。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工厂的订单却没了。
不光是如此,还有很多企业最后一批订单都没有来得及交付,柏林政府就违约了。
订单违约是商业行为,最多也就赔偿点儿违约金,确切的说是订金不要了。
违约的后遗症,就是大量的物资积压了下来。普通的产品还行,转入民市场降价销售多少可以回点儿本。
专门生产出来的战略物资就麻烦了,资本倒是愿意拿出去卖,问题是现在根本就找不到买主。
不光是英国出现了问题,欧洲大部分国家都积压了一批战略物资,恰好赶上大裁军的好时机,市场需求量大幅度下降。
资金实力薄弱的生产企业,因为积压了大量的商品,现在已经濒临破产。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只有这些生产战略物资的企业,几乎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
战后出口订单减少,靠出口贸易起家的企业,不得不掉头回来抢夺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变得残酷了起来。
产能过剩,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共同难题。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开始各显神通,打折促销是少不了的。
以奥地利为例,战后国内的各项商品价格均出现了下跌,其中:日用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商品价格下跌了31.6%、五金类商品价格下跌了18.5%、机械设备价格下跌了9.8%、食品类商品价格下跌了6.4%……
物价下跌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在物价下跌的背后,还伴随着残酷的市场竞争。
看着最近的经济数据,弗朗茨知道经济为了要来了。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咬牙死撑,一旦市场长时间不见好转,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就会率先倒下去。
破产潮一旦出现,经济形势就会急剧恶化。
放下了手中的资料,弗朗茨叹了一口气:“通知内阁、还有经济部门负责人过来开会。”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三十一章、掀翻桌子
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奥地利率先打开了倾销的门阀。从9月份开始,奥地利对外出口数额暴涨。
农产品属于刚需产品,价格下跌不严重,大都是九折促销;日用纺织类产品价格下跌就有些猛了,七八折是普遍现象,价格腰斩的都不在少数。
到了这个时候,利润已经不重要了,把滞销的商品卖出去,换取现金流才是王道。
不动不知道,一动下一跳。看着每天暴增的出口贸易额,弗朗茨都心惊肉跳。
奥地利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同样也是世界第一产品积压大国。普俄战争过后,不只是柏林政府违了约,俄国人也没有例外。
战争都结束了,尚未交货的订单,自然是不会履约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大家这么疯狂的降价,也有俄国人的功劳。
沙皇政府违了约,订金自然拿不回去了。毫无疑问,这笔钱成了企业的收入,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聪明人,国企不计成本的降价出口第一时间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脑袋灵光的瞬间意识到“经济危机来了”。
危机时刻,现金为王。
看着自己那堆成山的库存,一个个都知道麻烦大了。
没得说,必须要跟风。这年头市场还不透明,企业利润相对较高,现在打折促销,还能够保本。
要是反应慢了,一旦经济危急爆发,到时候买家都找不到了。
有没有人带节奏不知道,反正从九月份开始,奥地利有实力的企业大都加入了开发海外市场的行列。
没有毛病,就是开发海外市场,“倾销”那是绝对不存在的。
打折促销,那是企业让利给消费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抢占市场份额,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大企业总得有点儿追求,不能够小富即安,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都是奥地利媒体的说法,有多少人信,这就没人知道了,反正资本家们是信了。
尤其是上市公司表现的最积极,资本家们纷纷跳出来站台,鼓吹国际化的好处,硬是将股民……
得益于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为了奥地利的商品“倾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欧洲大陆。
事实证明,这年头欧洲底层民众们真的不富裕。打折后的奥地利工业制品,刚刚上市就受到了热捧。
大量的外来廉价商品涌入,自然会冲击到当地的市场,拉仇恨是必然的。
利益之争是最恐怖的,动了当地资本家们的奶酪,报复是必然的。
正在大家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不光是奥地利商品来了,英法商品也跟着冲了进来,至少商标上印刷了“英文”,或者是“法文”。
“山寨”是时代特色,大家都在相互盗版,市场上有过半的工商业产品,都是高仿货。
专利保护只是在注册国有效,很多国家都没有专利法,正大光明的盗版都可以。
毫无疑问,英法出口的商品没有增加,市场上多出来的产品有问题,只是这玩意儿没有办法区分真伪。
都是进口货,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监控的年代,鬼知道从什么地方运过来的。
奥地利的倾销也是有当地人配合的,想要采取针对行动,就把英法一起拖下了水。
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不小心弄死地头蛇的事情,却屡见不鲜。
除非大家马上修改游戏规则,提前进入专利时代,在游戏规则内,由政府出面打击山寨产品。
这是不可能的,自己屁股都不干净,怎么能够乱来呢?
根据奥地利信息报发布的数据,全欧洲有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本家,都是靠“山寨”起家的,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都存在着专利侵权。
这是必然的结果,英国人工业革命比欧洲大陆早得多,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大部分技术都从不列颠诞生。
人家都把路走完了,作为后来者,想要发展工业,不抄袭根本就不可能。
第二次工业革命转移到了奥地利,原本的“山寨”大国,瞬间进入了专利时代。
没得说,大家还要继续抄啊!不抄袭,重新开辟一条道路来,花费巨额成本不说,关键是还不一定能成功。
“专利保护”实际上是英奥剪羊毛的手段。
自由贸易体系建立后,大家的商品都可以自由流通,拥有大量专利技术的英奥两国,自然要高举专利保护的大旗。
自家的商品出去畅通无阻,别人家的商品因为涉及到专利侵权,直接被挡在了国门之外。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谁制定游戏规则,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明面上看起来非常公平的自由贸易体系,实际上就是英奥两国从外界掠夺财富的工具。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除了能够忽悠普通民众外,上层社会都清楚自由贸易的本质。
知道归知道,大家还是无力改变。或许所有国家联合起来,能够推倒自由贸易体系,只不过没人肯做这个领头羊。
不是不想,主要是不敢。英奥不可能和所有国家为敌,但打死领头的杀猴儆鸡,还是能够轻松完成的。
理论上,最有希望充当这个角色的是法兰西,可惜巴黎政府没有挡住糖衣炮弹,早早的沦陷了。
三大国主宰世界的政治格局,就是英奥两国出的价,拒绝就是反法同盟伺候。
其次是俄罗斯帝国,地缘政治的缘故,只要沙皇政府不作死,谁都奈何不了他们。
可惜俄国人的号召力太低,空有大国之名,实际影响力却局限在欧亚大陆。
这个实力决定的,俄国海军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仅靠陆军撑起了大国地位。除了邻居之外,别的国家他们都影响不到。
受大倾销影响,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了起来。聪明的资本家已经反应了过来,纷纷加入了打折促销的行列中。
舍不得割肉,选择死扛的资本家,正在坠入深渊。
最先撑不住的是普鲁士王国,受战争的影响,普鲁士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国内工商业遭到了重创。
本来就举步维艰,还没有来得及缓口气,又受到奥地利倾销的影响,中小企业先撑不住了。
从11月份开始,裁员、破产、讨债,就成为了普鲁士王国最热门的话题。
柏林王宫门前,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抗议民众。
毫无疑问这是资本家们捣鼓起来的,一个个高举“讨债”的旗帜,向柏林政府索要货款。
这是战争遗留问题,战争时期货币印的太多了,如果赢得了战争,这自然不是问题。
可惜普鲁士王国输了,大量的马克回流,加上资本家们的做空,战后马克迅速贬值。
战前1马克能买下2千克优质面包,现在1千克最劣质的黑面包也要7马克,这只是一个开始,马克的购买力还在持续下降中。
在确定马克大币值守不住后,柏林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企图靠印钞票偿还内债。
资本家们自然不答应了,纷纷要求政府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大家不在量化马克,而是要求用黄金进行折算。
更有人直接拒收马克,要求柏林政府支付英镑、神盾或者是黄金。
这种要求,自然遭到了柏林政府的拒绝。
柏林政府本身就穷的叮当响,没有宣布财政破产、赖账,就已经是有节操了,还拒收马克这怎么可能?
现在外面的抗议人群,就是不甘心利益受损的资本家,鼓动起来的。
抗议声,已经随风潜入柏林王宫,腓特烈三世阴沉着脸问道:“查清楚了,都是些什么人在搞鬼?”
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苦笑着回答道:“陛下,现在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内近半的大资本家都参与了进去,各个利益集团皆有。
据说他们还准备成立讨债委员会,专门和政府作对。为了逼迫政府让步,他们准备在近期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罢市。”
听到了这个答案,腓特烈三世头疼了。
“法不责众”并不是说法律无法追究众人犯罪的责任,主要是影响太大,追究起来会影响国家稳定。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后,腓特烈三世叹了一口气:“看来我们的说服工作失败了。资本家们想要政府替他们的损失买单,但是谁替政府买单呢?”
无人买单,这就意味着妥协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柏林政府无力承担巨额的债务,只能靠货币贬值度过危机。
马克迅速贬值,除了之前发行的货币大量回流,造成通货膨胀,和资本家在金融市场上的做空马克外,柏林政府大肆印钞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这是全世界的通行法则,内心深处腓特烈三世已经做好了掀翻桌子的打算。
资本家或许未来会很强势,但现在还轮不到他们称王称霸,原本只是准备拿犹太人开刀,现在只能扩大化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百零二章、法兰克福
意识到危机来临的不仅只有奥地利,维也纳政府只是抢先一步行动,继奥地利打开倾销的阀门后,英国资本家也迅速进行了跟进。
这年头的海外贸易,英奥两国加起来就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所谓的国际竞争,主要也是在两国之间展开的。
市场就这么大,你占的多了,我就占的少了,谁也没有办法让步。
英奥两国没有直接翻脸,还是因为各自的发展方向不一样。
不列颠出口最多的是纺织品,奥地利出口最多的是农产品,这也是目前国际贸易中份额最大的两宗商品。
分别占据了国际贸易总额的68.3%、21.6%,值得一提的是纺织品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农产品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占据的比例这么悬殊,除了工农业剪刀差外,还和交易模式有关系。
英国的纺织业是进口原材料,加工完成后出口;奥地利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自产,进口原材料相对较少。
真要论产业规模,农产品领域肯定要超过纺织业。这是人口结构决定的,全世界超过80%的人都是农业人口。
不过论赚钱,农业肯定比不上纺织业,即便是完成了加工也一样。
在纺织品领域,英国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法兰西,他们之前捣鼓的埃及的棉花种植园计划,最后给法国人做了嫁衣。
解决了原材料问题,法国棉纺织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的支柱产业。巴黎政府的非洲开发计划中,就把扩大棉花种植园面积排在第一位。
如果让法国人的计划成功,英国人的棉纺织业霸主地位将受到重要冲击,这也是英法关系转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产品领域奥地利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俄罗斯帝国。因为战争的关系,俄国初生的民族工业遭到了重创。
受限于技术、资本,短期内没有能力完成全部的农产品加工,不得不暂时充当奥地利的原材料产地。
“暂时”不等于永久,俄罗斯帝国还是奥地利农产品领域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之一。
英奥竞争还是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英国人是传统行业的霸主,奥地利则是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在后世看来,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产业。不过从短期来看,这些产业的市场还非常狭小。
这是行业特殊性决定的,基础设施不到位,盲目采用新设备,成本能够令人崩溃,还不如用老掉牙的蒸汽机划算。
……
法兰克福,这座德意志地区传统的金融中心,在加入新神罗帝国后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已经超越了维也纳,仅次于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
当然,四大金融中心的说法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因为排名第一的伦敦约等于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的总和。
这还是建立在奥地利抢了不少黄金产地的前提下,要不然伦敦的的优势还会更加明显。
世界霸主的底蕴不是短时间能够抹平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伦敦都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国人是倾一国之力养一城,这和奥地利的发展模式不一样。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法兰克福能够超越维也纳,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首先是影响力,法兰克福在德意志地区声名远播,有很多银行坐落在这里,资金实力雄厚。
其次是地理位置,正好在德意志地区腹心,在德奥边界地区,距离普鲁士也非常近,有利于汇聚这些国家的资本。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奥地利的国策不搞超级城市,作为首都的维也纳没有跳出来抢资源。
拥有这么多优势,本来就是中欧金融中心的法兰克福,自然是一飞冲天。
有利也有弊,在汇聚中欧资本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国的经济影响。
普鲁士王国战败后,法兰克福股市就率先受到了冲击。
好在维也纳政府拒绝向柏林政府贷款,法兰克福的金融家们没有跳进这个巨坑。
受到冲击的主要是一些上市的普鲁士企业,尤其是落入俄占区的企业,几乎是寸草不生。
据统计最近半年来,受普俄战争影响,法兰克福跳楼人数已经超过30人了。
这是常态,每一个金融中心都不会缺乏倒霉蛋,即便是市场最好的时候,都会有人赔到跳楼。
清晨,秋风卷起了地上的落叶乱飞,打在了弗洛雷斯脸上,一股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资深股票投机者,弗洛雷斯已经在法兰克福拥有了自己的证券公司,尽管规模还非常的小,还是摆脱了完全沦为韭菜的悲剧。
和赌场一样,坐庄的胜算总比赌客们高。组建证券公司后,弗洛雷斯也和人联手炒作过几支股票,感受了一把庄家的风采,狠狠的赚了一笔。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来那么几次,弗洛雷斯又可以更进一步,甚至是有机会成为这里的主宰者之一。
不过人都是有走霉运的时候,在一位金融巨头的带领下,弗洛雷斯加入到了普俄战争的投机中。
很不幸,这次他们压错了宝,普波联邦大败连带着他们也损失惨重,还套牢了大量的资本。
金融市场上有亏有赚本来就是正常的,弗洛雷斯的心里素质足够好,能够承受这种波动。
套牢而已,只要不是企业破产,等普俄战争的余波过去了,放几个利好的消息,就可以成功解套。
类似的事情,在股市上经常发生。如果投入的资本过大,没有利好的消息,都可以人为制造出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投机者,弗洛雷斯一贯坚持分散投资,只要不赶上股灾,一两次失败也顶得住。
用手遮挡了一下,弗洛雷斯加快了脚步。他非常相信自己的预感,靠这种直觉让他平安度过了两次股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