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若换了是往常,文氏无论如何也要进屋哭一哭的,哪怕只是在门边站着呢,说不定还要跪一跪。但今日她红了眼圈后,倒是没有再坚持进门了,只带着女儿在院子里行礼拜别就算了。
出门上船的时候,她倒是掉了眼泪,对女儿哭诉说:“老太太的话是在往我心上捅刀子。她先前还说什么,我们母子几个少在她面前出现,就是真孝顺她了。可见了杜老爷子,又说些什么我们不管她死活,对她不孝顺的话。倘若我和你们兄妹真的老老实实不再出现在老太太面前,那岂不是越发证实了我们对她不孝么?到那时候,哪怕我们明明是遵照老太太之命行事,也成了忤逆她的不孝子孙了。今儿我向她辞行,她又再叫我们赶紧滚,说那才是有孝心呢。到底要我们怎么做,她老人家才能满意?!”
谢慕林扶着她上了船:“老太太的脾气,娘还不清楚吗?想一出是一出,哪怕是前脚刚说了一句话,后脚就打了自己的脸,改口不认了,她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只会把锅甩到别人身上。所以我才说,娘事事听从她的吩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老太太总会改主意,你跟着她改了,造成任何不好的后果,她是绝不会承担责任的,但最后要负责的就是你啦。
“你明明只是听她命令行事,最后却成了她要喊打喊杀惩罚的对象,不觉得冤吗?其实一开始你不听她的命令,只做你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只要你是按规矩行事的,就算到头来,事情出了差错,那也是规矩导致的。老太太想要骂你,也没了理由。”
文氏抹去泪水,勉强笑了笑:“可不能这样说。规矩虽然重要,但若事事都推到规矩头上,自己一点心思都不用,那还要我管什么事呢?这不是有担当的做法。”
船慢慢驶离了码头。这是新宅那边的船,驾驶船只的也是新宅的仆人,算是谢家三房自己的下人,不过不曾去过金陵城,是谢璞瞒着母亲与曹氏,在老家湖阴新收的仆从。如今新宅里这样的男女仆妇不少,男女老少足有几十个我,规矩也都演练娴熟。只是比起珍珠桥大宅曾经用过的那些豪门仆役,他们的规矩礼节要松懈一点,但才干、技术样样不缺,人品和忠诚度似乎也相当靠谱。
谢慕林感受着船只在运河河面上行驶时的平稳顺畅,对自家门下这些陌生的仆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她问起了新宅与族里的情况。
新宅子很快就到了,到时候亲眼看看就可以了。文氏早就看过图纸,前几天到了地方,发现建筑格局与图纸无异,留守的管事与仆人还把宅子经营得比她想象中更好些,心里颇为惊喜,便笑着对女儿说:“你亲眼见了就知道了,不比京里的宅子差什么,一样宽敞,人却少许多。我觉得比在京里还好呢。”
谢慕林挑了挑眉,心里倒生出更多的好奇心来。
文氏又给她介绍宗族里的情况,第一个提出来说的就是宗房。
宗房谢泽山大老太爷,妻子是大老太太涂氏,生有两个儿子。
长子谢珙,与老父亲一样有举人功名,没有再往上考了,如今帮着二房主持竹山书院的庶务,听说早年也帮着教教小学生的,现在却分出一半精力来,帮着老父主持宗族事务了。他的妻子杜氏,便是谢慕林的大伯娘,湖阴名医杜逢春的长女。夫妻俩共有四子一女,长子谢谨文,次子谢谨方,三子谢谨昆,长女谢英莲,这四人皆是嫡出,三个嫡子皆已娶妻,女儿则过了十五岁生日,却还未定亲。另外,谢珙还有一个妾,姓陆,生了个庶子谨安,今年方才七岁。
次子谢瑁,则是个秀才,但数次乡试落榜后,便放弃了学业,如今帮着打理宗房名下的产业,据说生意做得挺好的,宗房与族人能够过得富足,他功劳不小。他的妻子娘家姓王,乃是湖阴县主簿的嫡次女。夫妻俩成婚多年,方才生了一个女儿,名唤谢英芝,今年十岁了。据说王氏生女时难产,伤了身体。本来谢瑁有意过继一个侄儿继承香火的,但王氏却请娘家出面,替他选了一个姓周的小妾。女儿满了周岁后,这位周姨娘就进了门,几年下来,已经为谢瑁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八岁的谢谨同与三岁的谢谨理,都由王氏亲自教养。
谢慕林听到这里,心里感觉隐隐有些微妙。





慕林 第二百七十八章 闲话
谢慕林比较熟悉的谢家人,无论是谢泽山还是谢谨昆,以及传闻中的亲爷爷谢泽湖、嗣爷爷谢泽川,都是一夫一妻,不曾听说过有什么妾。
而自家便宜老爹谢璞,先与文氏成婚,后有曹氏强嫁,又再“抬举”了金氏姐妹和宛琴,妻妾满堂,嫡庶子女一大堆,让人看了就心烦。
谢慕林受此影响,就对谢家其他几位男性成员的一夫一妻作风十分欣赏,还以为谢家一向都有不纳妾的传统,只是谢璞运气不好,又抵抗不住美色诱/惑,堕落了而已。否则谢老太太作成那样,年轻时更是因为与妯娌宋氏相争,受到丈夫与叔伯们的指责,膝下又只有一子,都不曾有妾或者通房冒出头来,冒犯她身为正室的权威,那肯定是因为老太爷谢泽湖从来就没有过花花肠子呀!
生意做得这么大的富商,连个通房都没有,与其相信他对吕氏这种没什么内涵的女子痴情一世,谢慕林宁可相信自家便宜爷爷是家风使然,本身人品也比较正直。
但如今听文氏介绍,原来宗房两位伯父都是有妾的,那就证明谢氏宗族并没有规定,家中子弟不得纳妾。即使二伯父谢瑁是因为无子,才由妻子做主纳妾生子,延绵香火。但大伯父谢珙儿女双全,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谢谨昆的孩子还未出世),纳个年轻的妾,生个小儿子,那当然不会是考虑到香火的问题。
呃……也可以说,这只是社会风气使然吧。
谢慕林心里有些小失望,但想想也是自己误会了。古人纳妾是常见的事,况且谢家在湖阴县也是有名的士绅之家,家资丰足,家族又不是那种世代书香的门户,族人有种田的也有经商的,应该没有某些清正门第不纳妾的规矩,倒也不必太过上纲上线。
不过,二伯娘王氏宁可纳妾也不愿意过继侄儿,这操作是不是有点迷?她跟大伯娘杜氏有什么矛盾吗?
想想几个庶堂弟的年纪,二堂妹谢英芝出生的时候,谢珙还未有庶子吧?那要过继也是过继嫡子了,最有可能的就是杜氏所出的次子谨方与三子谨昆。谢谨昆今年二十三岁了,十年前只有十三,谢谨方年纪更大,都是快要成/人的少年了。谢慕林用宅斗文里常见的思维方式去套,就是这么大的男孩子,过继来也养不熟了,亲生父母又在一个宅子里同住,这孩子养大了会跟谁亲?
如果王氏是出于这个理由,才不肯过继侄儿,倒也可以理解。
当时谢家的情形,谢瑁要过继,也是优先从血缘较近的支脉里选人。除了他亲兄长的儿子们,二房只有谢谨之一个嗣孙,独苗苗,不必考虑,三房倒是有几个孩子,可有谢老太太挡在前头,曹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宗房都不会开那个口。再往别的房头去挑,血缘就太远了。如果当时谢谨安已经出生,事情可能会好办许多。王氏在这种前提下,选择给丈夫纳妾,大概也是不得已吧?
其实她要是多等两年,谢珙就会添个小儿子了,只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她在女儿出生后,就立刻决定为丈夫纳妾,就算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贤妻良母,心里定然也经历了一番挣扎吧?
谢慕林叹了口气,忽然又想到,宗房的子孙们几乎全都留在谢家角生活、学习,只有谢谨昆一个才新婚就被派到金陵城去开铺子了。一般都是其他房头的谢氏族人,才会被外派的。他身为未来族长的嫡子,为什么要被安排走这样的路?他那间昆记文房铺子,又不是什么大产业……
这件事跟谢瑁无子,曾一度想过要过继侄儿承嗣,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想到这里,谢慕林忍不住问文氏:“娘,谨昆哥新婚就被派去了金陵开店,跟二伯父家里……”
“嘘——”不等谢慕林说完,文氏就竖起食指,示意她别继续说下去了。
谢慕林怔了怔。还真有关系?
文氏给侍立在旁的善姐与梨儿使了眼色,二人连忙退了出去。舱内便只剩下文氏与谢慕林母女俩。
这时候文氏才小声说:“这事儿你心里有数就好,不要在族里提起……当初大老太爷其实是打算让你谨昆哥过继到你二伯父膝下为嗣的,可你二伯娘死活不肯答应,还先斩后奏,让她娘家人物色了周氏,没跟你二伯父提过,就把人抬进了门。你二伯父拿她没办法。可为了这事儿,大老太爷发过火……
“因此你二伯娘对你谨昆哥生了忌惮,外头还有些对你大伯娘不太好的传言。你谨昆哥不想惹事,订下亲事后,就求了大老太爷,定下了去金陵城开店的事。”
果然如此!
不过,这过继不过继的,又为什么会有对杜氏不利的传言呢?
文氏叹了口气:“你二伯父这些年打理家族产业,自己私房也颇丰。若真要过继嗣子,这些财物产业,除了给英芝一份嫁妆外,其余的肯定都是归嗣子所有的。”
所以,一旦谢珙和杜氏把儿子给兄弟做了嗣子,就是在贪图兄弟的家财了?
谢慕林差点儿要翻白眼了:“至于吗?宗房两位伯父又没分家!”
文氏叹道:“因此大老太爷才会生气。不过,你两位伯父手足情深,并不曾受外头的传言影响。你大伯娘也是宽厚豁达之人,并不在意这些闲话。只是你二伯娘的娘家毕竟在县衙颇有势力,你大伯父大伯娘也是不想节外生枝。本来,他们也没有那个心。都是自家亲骨肉,谁舍得让他们管别人叫爹娘?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谨昆哥去了金陵城,生意做得不错,事业蒸蒸日上,未必就比留在家中差了。”
这么说来,是二伯娘王氏的问题了?谢慕林从未见过这位长辈,却对大伯娘杜氏印象很好,心里便有些打鼓,担心二伯娘不好相处了。
文氏却叹气说:“她并不是坏人,只是心思太细些,容易多想。其实她也不容易……”
王氏嫁给谢瑁,是在谢璞文氏成婚之后的事了。谢瑁原本另有未婚妻,从小儿就定下了亲事,女方接连丧亲,为了守孝,一再耽误了花期。可对方既是世交,又有亲戚关系,谢瑁也只能一直等了。没想到女方送走了一个个长辈之后,自己也病倒了,病了一年多,终究还是撒手西归。谢瑁因着两家关系好,只能迎了牌位进门,又守了一年妻孝,年纪老大了方才重新议亲。
王氏本是县衙主簿之女,在湖阴这样的小地方,已经算是颇有体面的官家千金了,其实是不会给还未考中秀才功名的谢瑁做填房的。然而她老子主簿大人很有上进心,听说谢家有子弟高中进士做了官,还攀上了贵女,成了皇亲国戚,就有心要跟皇亲国戚也做个亲戚,于是特地请了大媒上门,主动把女儿嫁给谢瑁。
大老太爷谢泽山多少有些察觉王主簿的用意,无奈媒人得罪不起,谢家又不想跟县衙的实权大佬结怨,让妻子涂氏去见了人,发现王氏品貌都还不错,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慕林 第二百七十九章 牵连
谢瑁跟王氏婚后,感情还是不错的。谢珙谢瑁都跟谢璞关系很好,私下通信时,曾经提过这一点。文氏从谢璞的家书中,看到过他对堂兄的打趣。想到谢瑁婚事上的不顺,他们夫妻二人都真心祝愿他能获得幸福。
然而,谢瑁科举不顺,考中秀才后,便频频落榜,前程有限,甚至还弃学从商。王家人还发现,谢璞完全没有利用曹家权势来拉扯族人姻亲的意思,那位曹家贵女更是从来没到湖阴老家来过。王家想攀高枝儿攀不上,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了。他们不大看得惯谢家宗房对曹家这门贵亲的冷淡态度,很想要催他们去谢璞面前敲敲边鼓。
但由于王氏多年未孕,王家觉得自己说话没有底气,也不好多言,只是一味催女儿尽快生个儿子,站稳脚跟,好仗着儿子向公婆提要求。王氏受娘家人逼迫,自己却迟迟未能有孕,便时常郁郁寡欢,身体不佳,过了好几年,才艰难地怀上了一胎。谁知道生产的时候,她难产了,虽然最后顺利生下一女,却也伤了身体,无法再孕育子嗣了。
谢泽山与谢瑁都倾向于过继谢珙的小儿子谢谨昆为嗣。王氏起初没多想。她挣命生了个女儿,女儿体弱,不知会不会夭折,她哪里还有闲心管别的?只是见丈夫与公公这么早就开始谋划过继之事,心里别扭罢了。
然而,她不多想,她娘家却要多想。女儿不能生了,外孙女又不如外孙金贵,还不定站不站得住,保险起见,还是要有个儿子的好。过继是不能过继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过继的。过继了大伯家的侄儿,还有自家女儿什么事?王家说话就更没有底气了,甚至都没办法对女婿的家财指手划脚。
王家提的建议就是,由他们物色一个妾,替谢瑁生子,延绵香火。只要儿子记在王氏名下,当成嫡子养,去母留子,也是一样的。
他家挑中了县衙一个吏员的侄女,农户出身,父母双亡,只有一个亲弟弟。凭那个弟弟就能让姑娘听话,吏员一家更是任由主簿摆布。这姑娘身体健康,性情温顺,定然好生养。等她生了儿子,要处置也容易。
王家打着王氏的旗号,直接把人送进了谢家的门。王氏接受了娘家人的安排,还主动劝说丈夫接受这番“好意”。
虽然后来谢大老太爷发了火,但因王氏坚持,那个叫周满珠的姑娘还是成了谢家的妾。不过,谢瑁主动出面,将周满珠的弟弟送进了谢家族学附读,还许诺只要他能读出来,就荐他进竹山书院读书,算是对周家的补偿了。
周满珠温顺而感恩,对谢瑁与王氏十分恭敬顺从,生了两个儿子,也没有任何改变。她就这么安安份份生活在谢家宗房的后院里,认定儿子们由太太教养才能有出息,亲近正室多于亲近夫主。她能每天亲手照顾儿子,儿子还依旧记在她名下。她的亲弟弟读书有成,已经是童生了,先生们都说他有中举的天份。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谢瑁夫妻关系却冷淡下来,也不偏爱妾室,好象就剩下面上情了。
文氏叹息着对谢慕林道:“你瞧,你二伯父一家都是好人,妾也是老实人,两个孩子都乖巧伶俐,对嫡母生母都一样孝顺,原本该是极好的一家才是。你二伯娘,其实就是被娘家给误了。王家人几次算计都不如意,总爱在你二伯娘与二堂妹耳边说些有的没的……”
谢慕林听得眉头直皱。这说起来,都是曹家硬要嫁女引来的祸患。即使谢璞很少回老家,他与谢氏宗族的关系放在这里,本地知根知底的人家知道他家攀上了皇亲,自然免不了会有趋炎附势之徒出现。王家就是冲着权势来的,只是没人配合他们罢了。可惜宗房的二伯父受此牵连,摊上了一门不省心的姻亲,至今仍深受其害。
都是曹家的错!
谢慕林骂完曹家,又问文氏:“现在我们家跟曹家划清界限了,王家又是什么态度?”
文氏想了想:“其实还好。两家毕竟已经做了十几年姻亲,曹家对他们又不曾有过什么恩惠……先前你爹爹出事时,宗房封锁了消息,连你二伯娘都没让知道。等到后来王家听闻时,事情已经结束了,你爹爹又升了三品。如今竹山书院出去的进士举人不少,他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偶尔说话有些不中听罢了,想来也没胆子在我们面前失礼。”
谢慕林面色缓和了些:“那我见二伯娘时,是否有什么需要避讳的地方?还有二堂妹英芝,我又该如何相处呢?”
文氏跟女儿说那么多宗房的闲话,就是为了提醒她这一点:“你只当作是什么都不知道,依礼行事便可,若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尽量少说几句,免得出错。我虽然跟你二伯娘初识不久,但你大伯娘私下告诉过我,她这人性子没什么不好的,品行也正,从来不会故意折腾周姨娘和两个孩子。只是……她心太细了,容易多思。有时候极寻常的一句话,她就要翻来覆去想上好几遍,猜想别人是不是在背后议论她什么。与她相处时,说话行事总要小心些。”
谢慕林明白了。不过,只要品行正直,其他都是小节。
“还有一点就是……”文氏欲言又止,“你二伯娘是没什么,但是你二堂妹……她身体不好,又是唯一的嫡出,家里人难免娇惯些。她从小见惯了你二伯娘自苦,又有外祖家的人时常在她耳边说些有的没的……可能有时候说话会偏颇一点儿。她对周姨娘和两个弟弟,不是太和气,也不喜欢别人家里的庶子庶女……不过这跟你没关系。若是她在你几个弟妹面前说了什么不中听的,你也别生气,尽量打个圆场吧。那孩子不是坏人,只是年纪还小,见事不清罢了……”
谢慕林看向文氏:“二堂妹这几天是不是时常跟三弟四弟和三妹妹他们起冲突?否则娘何必特地把二伯父家这些内情详细告诉我知道?”
文氏苦笑:“真的只是小事罢了。长辈们都知道这是小孩子家吵吵闹闹,不会放在心上。你两个哥哥就从来不跟小姑娘家计较,连徽之都不在意。我只是怕你一向护着弟妹们,到时候听到英芝说话不客气,一时恼了,便冲人发火……你如今脾气见涨,在自家人面前倒罢了,可你二堂妹从小体弱,又极受宠,万一气出什么毛病来,你要如何收场呢?你们姐妹将来相处的时间还长着呢,能和睦些,还是和睦些的好。”
谢慕林撇了撇嘴角:“知道了。”
大堂姐谢英莲已经十五岁,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出嫁,二堂妹谢英芝便是她未来几年在湖阴生活期间,最常接触到的堂姐妹。考虑到宗房与二房、三房的情谊,她当然不方便跟谢英芝起冲突。可是身娇体弱的熊孩子什么的,真的很麻烦呀……
船渐渐慢了下来,向岸边靠去。善姐来报,谢家角到了。




慕林 第二百八十章 谢家角
谢家角原本是一片荒地,紧挨在湖阴县城东边,与县城有一水之隔,有桥相连。南边是一大片种满竹子的山林地,整体看上去,有点象是山林地底部伸向河道的一块三角形半岛。
坐船去谢家角,船不必进城,在城外码头转水道,拐弯向南,不用走多远就到了。竹山书院却在斜对面,与谢家角和县城都隔着条河,以桥相通。除此之外,附近渡船也多,谢家族里还有族人专门开的小船行做这种渡河生意,倒也没什么交通上的困难。
谢慕林在谢家角的码头拾阶上岸,只觉得码头沿线的堤坝又高又宽,完全是大块的石方筑成的,十分稳固,看得出来也很新。堤上宽敞得可以跑马,从堤坝上往下看去,还得走上十几二十级台阶,才能到达街道。这样的堤坝,防洪效果应该很好吧?谢氏一族也是吸引了教训,才会特地如此建筑自家的新族地。
谢慕林在码头上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就发现前方一大片的建筑都是整整齐齐的,颇新,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道路宽广笔直,路旁植树栽花,道上走的人个个都穿戴整齐,哪怕是奴仆模样的男女,彼此间也客气有礼,顿时就对这片族地有了好感。
文氏拉了女儿的手,含笑向她介绍:“这里就是谢家角了,各房各户的宅子都是新建的。八年前遭的灾,搬迁是七年前的事儿了,新宅子没建好之前,族人们有在亲友家借宿的,也有在县城里赁屋居住的,还有在新宅子的地面上随便先搭了间草屋将就的。熬了三五年,方才把宅子全都建好了。因着是宗房做主划的地儿,合族合力请来的工匠,所以造出来的房子很是整齐。人走在路上看过去,也觉得精神。这一片如今没有外姓人家,全都是姓谢的,因此族里的女孩儿避讳也少些,偶尔出门走走,也是不妨事的。”
谢慕林听得有几分惊喜:“是吗?那族地里除了各家的住处,都有些什么地方呀?”她是不是可以偶尔独自出门逛个街?
然而文氏的回答让她失望了。
逛什么街?谢家角是谢家族人聚居的地方,又离县城和码头商业街那么近,过桥就是了,哪里用得着再开什么店?
靠近河岸这一片,分别是祠堂、族学、祠堂附属的戏园子以及各房各户的私家宅子。
再往后走,便是给族中出家清修又或是犯了错的女眷住的庵堂、给族中贫困女眷谋生用的织绣作坊、宗族名下用于接济贫困族人的菜园和果园。
再往后更偏僻的地方,紧挨着山林地的,便是族人开设的砖瓦窑和竹炭窑了。那边还有一处小码头,不必把货物运送到北边的正式码头上,就能直接利用水路出货。
整个谢家角,除了码头下方供人等候船只的草亭旁边,有个小茶摊,可提供热腾腾的清茶与做法极简单的一两样糕点外,再没有其他的消费场所了。谢慕林若想逛街,又能上哪里逛去呢?
然而文氏对这样的环境却十分满意:“既清静又安全,家里的孩子放出来四处跑跑闹闹,大人也是放心的。只需要叫个人跟着,不让他们离水太近即可,旁的还有族人帮忙照看呢,桥头有人盯梢,也不怕有生人进来把孩子拐了去。我在这里住着,倒觉得比谢家湾那边更加安心。”
谢慕林想想南边的山林,笑了笑:“是啊,光是这码头就比谢家湾的小码头安全百倍了。娘,我们要不还是拨点银子出来,把那边的小码头修一修吧?我每次上船下船,总担心那码头随时会塌。”
文氏想了想,正色道:“这话也有道理。只是码头乃族中公有,不是我们自家说了算的,回头我去寻你大伯娘商量商量。”
说话间,迎面来了一个陌生的中年妇女,圆脸,身材矮胖,冲文氏笑得热络:“回来啦?这就是你闺女吧?生得真俊!”
文氏客气地向对方行礼问好,又示意谢慕林上前见礼:“这是你七房的琉大婶娘。”
那是谁?
脑子里装了一堆谢氏族人的名号,却还没来得及对上号的谢慕林迅速摆出笑脸,上前见礼,心里还在发懵。
1...8384858687...4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