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文氏明白了,女儿这是担心谢老太太会在杜逢春面前说些有的没的。虽说杜逢春一向嘴紧,两家又是姻亲,他断不会在外头乱说话,可叫姻亲见到家里老人出丑的模样,也怪丢人的。文氏怎么好意思连累宗房在亲家面前丢脸?
她绞着手里的帕子,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既如此,这事儿我们就暂且不提,先写信给你大姐姐,让她想法子在京里打听清楚再说。她不是受马家姑娘邀请,去永宁长公主府在郊外的庄子避暑去了么?想来要打听这些事也不难。只要确定京中无事,我们再慢慢告诉老太太,不一定要提三丫头如何,只说事情过去了就好。老太太心病一去,就能安心养病了。详细的内情,我会写信告诉老爷。如何处置三丫头,自有老爷定夺。”
但如果京中真的有事,谢老太太真的身处危险之中,她们肯定要想办法保护她的。让谢老太太在老宅安心住着也挺好,反正她本人不乐意跟族人来往,在县城里也没什么亲友,只要衣食无缺,有足够的人手侍候,家里小辈时常悄悄儿过去探望,就跟在承恩寺后街住着时是一样的。老宅这一片人烟不多,来往的人也少,胜在清静又安全。就算是发了大水,山坡上也有地方可以躲避。
文氏就是觉得有些愧对儿女们,因为她到时肯定要留下来侍疾,对孩子们难免会疏于照顾。
谢慕林便告诉文氏:“老太太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她不许你留下来侍疾,连我都要赶走,说是怕我们太引人注目了,还要我们告诉族人,她已经去了松江。我有心要劝,她反而骂得更难听了,还说见不到我们,她反而能多活几年,真是孝子贤孙,就该照她的话去做!”
文氏怔然,眼圈又红了,心里无比委屈:“老太太真是这么说的?”
“当然是这么说的,不信你去问。”谢慕林摊开双手,“当时何妈妈与珍珠都在旁边听着呢。我看她俩都快急得哭出来了。”
文氏顿时什么都顾不上了,起身就往后院方向走去。
慕林 第二百七十一章 算账
文氏在谢老太太那儿,自然不会得到与谢慕林所言相反的答案。而且因为谢老太太正心情不佳,十分不耐烦看到文氏,说的话还更难听了些。
文氏失魂落魄地出了后楼,在院子里发了半天的呆,直到天上又下起了雨,方才被女儿谢慕林哄着劝回了正屋。
谢慕林把文氏按在椅子上,给她递了帕子,有些没好气地道:“娘这是做什么?老太太说话难听,你也不是头一天知道了。她怎么吩咐,我们怎么做就好。总不能因为你觉得一定要留在她身边尽孝,就宁可被她指着鼻子骂不孝吧?娘尽管放心好了,老太太身边不缺人侍候。咱们只当是顾及她这病受不得气,为了她好,就暂时别在她面前出现了!”
文氏默默地流下泪来,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我从不知道,自己原来如此惹老太太厌烦……从前曹氏还在时,她这样对我,还有可能是做给曹氏看的。但如今,曹氏早已离开,老爷也不在家,老太太病得这样,我只是想要多照顾她些罢了,她竟然还会觉得厌恶……兴许真如你先前所言,老太太……确实是个凉薄无情的人吧。”
她低头拭泪,片刻后才重新抬起头来,叹息道:“也罢,老太太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我若还赖在这里不走,岂不是存心气她老人家?明儿我回谢家角的时候,你也与我一同回去吧。老太太惦记着老太爷,不肯离开老宅就算了,你小小年纪的,还是跟家里人在一块儿度日的好。”
谢慕林道:“我明儿就陪你回去,只是以后还是要时不时回来,大不了不告诉老太太就是了。她老人家如今在后楼养病,只要动静小些,她也不会知道其他院子里都有些什么人在。”
文氏的理解却跟她有些不同:“是不能真把老太太一个人留在这里。不过你年纪还小,又是女孩儿,有事也用不着你来操心。这几日是因为你哥哥们要忙着入学,我又抽不开身,方才委屈你留下来操持老宅中事。如今该安顿的都安顿下来了,你也该回族里去了。宗房上下,还有你梅珺姑姑,都想见你呢。”
谢慕林眨了眨眼:“娘该不会打算以后自己悄悄儿回来主持老宅事务吧?虽然你可以躲着老太太,不让她知道你在这儿,但要是老太太那边有什么头疼脑热的,你真能忍住不去相见吗?到时候老太太定要骂人了。”
文氏有些犯愁:“可我不回来,又有谁能做这件事呢?你大伯娘倒是提过,可以叫你堂兄堂嫂们过来帮忙。可老太太的儿孙有那么多,都做了甩手掌柜,反而要劳动宗房的人出面,那也太丢脸了些。若你爹爹知道,一定不会赞同我这么做的。”
谢慕林耸耸肩:“何必现在就开始烦恼?先让珍珠与何婆子她们照顾好老太太,再寻个稳重能干的管事,把老宅里的一摊子事管起来就好。我们先回谢家角,等那边的事忙完了,再看谁有空过老宅里来吧。”
文氏叹了口气:“如今也只好这样了。”想了想,她还是决定把马路遥夫妻留下来主持大局。虽然这样一来,她身边就少了最得力的帮手,但家里还有别的下人,又没什么大事,就算她手下少两个人使唤,也不会有大碍。
文氏为了谢老太太的事烦恼,晚餐都没胃口吃,随便用了些,便开始带着人在老宅里四处巡视,又叫来马路遥两口子,问起老宅的情况,似乎打算要掏一笔钱,翻修老宅了。
谢慕林劝她:“老太太的病情恢复良好,兴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好起来了。到时候她会不会留在老宅,还很难说呢。万一她想搬到别处去,翻修老宅岂不就白费钱了?还是先简单整修一下,确保老宅可以住人,也就足够了。”
文氏想了想:“也对,真要找人来翻修宅院的话,既张扬,又容易惊扰老太太养病,确实不大妥当。我应该去找你大伯娘打听一下,看县里有什么可靠又嘴紧的工匠,活计也做得好的,请过来把破损的房子修一修,让老太太住得舒服些,底下人也不必受罪就是了。还有,老太太的衣裳铺盖、日常用品,也都该重新置办一整套新的了。”
文氏想着谢老太太心情不好,为了能让她保持愉悦的心情,少不得要添置些她喜欢的东西,吃食、衣物、玩物什么的,只要大夫说无妨,都可以弄些回来。湖阴县没有,就去湖州城或平望镇瞧瞧,也可以写信叫京里的人寄送。
她甚至还想到,需要从新宅子那边拨一条新船过来,预备老宅里的人出门采买或办事,否则老宅里的人手每日只能坐前湾村的渡船进出,太不方便了。万一谢老太太病情有变,前往谢家角报信的人,岂不是连船都未必能搭上?
文氏絮絮叨叨地盘点着要给谢老太太准备些什么东西,谢慕林在旁听着,心里默默算着账,终于忍不住打断文氏的话,提醒她,相比于某些能让谢老太太生活得更舒适愉悦的奢侈品,她应该把钱花在某些更实际的事务上才是。
比如老宅前方不远处的码头,已经破旧朽坏得厉害了,不管是加固一下,还是另建一个,都得排上日程了。否则老宅中人要出门,天天都得从码头上走,万一哪天码头塌了怎么办?
又比如厨房院子里那口水井,虽然还算干净,但毕竟已经荒废了八年,最好是找人回来淘一淘,让老宅里的人不必出门,就能吃上干净的食水才是。
再比如当下正是雨季,雨水又总是不停,考虑到谢家湾曾经淹过,她们需得考虑,万一再发大水,老宅里的人该怎么办?粮食、衣物、药品……等等,都得有所储备,船也要添两条,预备大家逃命时可用。还有后山的坡地,也需要找人来清理一番,把危险的动物或蛇虫鼠蚁什么的清一清,免得谢家人真要躲上山时,会遇到什么危险。
最后,老宅里里外外的排水沟,都要彻底清理一遍才行,后山墙也得加固一番。虽然后头的山坡不高,但要是发生泥石流什么的……住在坡下的谢家人就危险了,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这些事看上去不起眼,却都是必须要办妥的。否则谢老太太住得再富贵舒适,心情再好,宅子不够安全,又有什么意义?一场大雨暴雨,就有可能威胁到她的人身安全了,还要连带侍候的下人一块儿赔进去。
文氏听了女儿的话,不由得羞愧难当。这些事,果然每一条都是十分必要的,而她居然完全没想到……女儿果真如大堂嫂杜氏所言,是个聪明又能干的孩子,十分擅长实务。她这个娘,真要被女儿给比下去了!
谢慕林不动声色,拿出了纸笔,又问马路遥家的要了个算盘:“娘,我们来算一算花销吧?我们从京里带回来的银子不多,还得预备兄弟们读书的钱,以及老太太将来的医药费呢,得省着点儿。先保证必要的花费,其余可有可无的项目,回头再议吧。”
慕林 第二百七十二章 细账
一轮账算下来,文氏有些傻眼了。
这么大的花销,以如今谢家的财力来看,绝对是难以承受的。
尤其是文氏计划给谢老太太准备的全套衣裳铺盖和生活用品,还有后楼屋里要换掉的破旧家具、帐幔摆设,以及后者日后进补的高档食材药材等等。东西不是上等货,文氏拿不出手,谢老太太也不会要,而在湖阴县又未必能找到那种等级的货物,还得从外地采购,算起来没有五六百两银子都办不成。
就算文氏手里有这五六百两银子,也不可能一次过都花出去。给谢老太爷扫墓办祭礼要花钱;谢显之兄弟几个读书、交际要花钱;在族中生活,逢年过节,送礼拜访,都要花钱。谢老太太将来的药钱还没算在里头呢!
金陵那边也不知几时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就算真有盈余,也还要供给珍珠桥大宅中众人的生活。谢映慧固然是不缺钱使,可谢映容与大金姨娘还要过日子呢。再有多的钱,也需要供应北平那边谢璞的花销,又或是投入到谢家门下产业的经营中去,不可能全都送回到湖阴县来的。
难不成还要继续典当大宅里的古董摆设么?
文氏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日她带着妾室孩子离开金陵城的时候,就没想过要再把大宅里的东西拿出去典当,如今又怎会生出这样的打算?家里还没到那个份上!
她抿了抿唇,问女儿意见:“我们从金陵带回来的秋衣不少,几乎都有七八成新,今秋我们母女就不做新衣了,如何?你哥哥弟弟们也只做一身,把旧衣改改,还能再穿一年呢。”其实,孩子都在长身体,除去一些有放量的旧衣外,大部分的旧衣她原本是预备送人的……
谢慕林不置可否:“少做几身衣裳,也省不了几个钱。湖阴县的人工花费比金陵城里便宜多了,料子我们自家有,用不着从外头买。这样算下来,顶多就是省上百两银子。花销还是太大了。”
她提议,谢老太太的东西,全数从金陵城运回来算了。金萱堂里存货充足,又都是谢家风光时置办下的,材料、做工都是上上等,就算在金陵城有些过季了,在湖阴县还很时髦呢。谢老太太是用惯好东西的人,换了差一些的货色,绝对要骂人的。让她用回以前的好东西不好吗?大不了告诉她,这都是让蒋妈妈悄悄儿收拾的,打着给谢显之送东西的旗号运出金陵城,绝对没有惊动任何外人!
文氏犹豫了一下,有些心动。这么做虽然麻烦了点儿,但相对比较省钱。至于运输问题,其实族里也有人做生意,按月按季给金陵城送货,毛掌柜他们也有定时南下采买货物,然后发去北边销售的渠道。如果不赶时间的话,找先前的船行运送也可以,只需要在他家的船上租一个货舱,再派人去平望镇接货,那就一切都解决了。他们顶多不过是花点时间,花点运费,前后也就是二三十两银子的事儿。
谢慕林见文氏听得心动,还加了两句:“谨昆哥派来跟我们船的陈伙计,应该还没离开吧?回头托他帮我们给京里捎信,顺便替我们去船行付个租金,比我们再派人回京更省事些。”
文氏自然不会反对,还赞叹不已:“真姐儿,你如今真是比娘都要能干了。照你说的这么做,能省好多银子呢!”
谢慕林笑笑,决定要再帮她省一笔银子,便翻出一张新的白纸,给她算起了细账。
老宅的房屋围墙都是要修的,不然老太太住得不舒服不说,侍候的人也不能安稳,遇到大风大雨时,更是危险。
排水沟也是要清理的,不然下一天大雨,屋前屋后都要淹了,岂会不影响谢老太太养病?
水井也是要淘的,不然谢老太太没有干净的食水吃,熬粥熬药都成问题了,还如何能安心休养?
船也是要准备的。一旦谢家湾再起水患,这船就是救命的的!
后山也要清理,不然夏天又潮又热,到处蛇虫鼠蚁冒头,谢老太太还怎么静养?!
后院后墙……
如此算下来,每一件事都是必须要去做的,还是为了老太太好,所以花销绝不能省。
谢慕林这几日因为带着下人整修老宅,也早就打听过本地砖瓦木石的价钱和工匠身价,大略算一算,估计二百两左右就能把所有事办好了。
文氏立刻点头答应了这部分的预算,谢慕林又给她算起了谢老太太那边的细账。
既然要回京取东西,那就不必花钱采买新的了。而回京取行李,也不是把谢老太太的所有东西都运过来,那就太费事了,运费也太高。
先把夏、秋、冬三季的衣裳,每季都取四套常服、四套睡衣与一套礼服回来。谢老太太是个病人,大部分时候都在床上,病好之后也是在家里,常服睡衣就够用了。多带一套礼服,只是预备将来大夫上门诊平安脉时,谢老太太可能会想要显摆。但她没有太多交际上的需求,也不用见外客,所以一套礼服就够了。
一般的首饰,可以让蒋婆子帮着收拾一小匣子,不必多带。其余什么餐具茶具被褥杂物……反正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都带上一份普通配制款,太华丽的就不用了。金萱堂里如果还有老太太的补品,就顺道捎上吧,省得放久了浪费。
谢慕林对文氏说:“您瞧,这下省了好大一笔钱呢。除了老太太日常吃用,还有请大夫抓药的钱,也没什么大花销了。等到老太太病好了,要是她已经弄清楚了京中的所谓真相,不再害怕了,想要回金陵城生活的话,也不必再特地把那么多行李都运送回去。那边大宅里留的东西,就足够让她在金陵城过得舒舒服服的了。”
文氏听得连连点头,心下再把账一算,竟然只花二三百两银子,就能把事情办好了,比原本预想的少了一半不说,原本以为的五六百两花销里,还不包括修老宅的钱呢!这么看来,果然是女儿的计划更稳妥周到些。
她笑着对谢慕林说:“你想得很好。依我看,竟是样样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了,就这么定下来吧。回头我去宗房问问你大伯父大伯娘,看能不能从县里寻几个好工匠来,尽快把破损的房屋修好。”
谢慕林应着声,又问她:“娘,你知道附近哪里有粘土吗?或者是能烧砖瓦的土也行。”
“你问这个做什么?”文氏想了想,“谢家角那边,当初为了给所有族人建新房,是特地修了一个大砖窑的,却不知道眼下还能不能用。如此说来,我也要去宗房问一声才行。倘若修老宅用的砖瓦,族里都能供应上,我们也就不必再到外头去采买了。”
只要有烧砖的粘土就行,倒也不是非得用现成的砖瓦。
谢慕林想起书房空间里,老爸各种旧资料论文中的几种土法水泥配方,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那石膏呢?石灰呢?你知道哪儿有卖的吗?”
慕林 第二百七十三章 水泥
次日,天放晴了,虽然还是个多云天气,但好歹偶尔有阳光,连风都清爽了许多。
谢慕林站在自家老宅东北角的废弃院子里,盯着面前地面上刚刚让人收集起来的几种水泥配料,心里嘀咕着几个老爸资料里提过的土法水泥配方。
当初她老爸还在建筑学院里做讲师时,为了评职称,写过不少大小论文,还为了准备教案,收集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关于乡村地区在过去物资贫乏时期,如何解决种种建筑材料的内容。她老爸收集了好几个地方的土法水泥配方,连具体配比都有。但考虑到地区不同,原材料也不一样,还有可能需要用上她没条件使用的技术,好些配方都没法派上用场了。
比如陕西地区的烧黄土代水泥配方,用的是黄土、消石灰和石膏,还得放地窑中经过700度的高温煅烧。且不说她能不能找到能达标的窑吧,光是那黄土,就很麻烦了。陕西那边的黄土,跟江南太湖周边地区的黄土,能是一回事儿吗?这个配方恐怕只能废了。除非哪天她去了陕西,那还能用一用。
又比如石灰石、粘土磨成粉,煅烧过后再与炼铁后剩下的矿渣一同磨细,就是水泥了。这个配方比上一个更容易实现些,前提是她得找到炼铁后剩的矿渣,那得附近有个铁矿或是炼铁作坊才行。然而并没有。她只知道前湾村里有个铁匠铺,估计也就是打打农具、菜刀之类的东西,哪里需要正经炼铁矿石?那铁匠要采买原材料,买回来的也是炼好的生铁块。
倒是有几种农家自制水泥的配方,相对更有实用性。
石灰炉渣水泥,用的是煤烧完后的残渣炉灰,生石灰,以及少许的石膏。这个配方的原料相对比较容易取得。谢慕林让人找前湾村的铁匠铺问一声,想找到煤渣不难。谢家角那边的砖窑,目前由谢氏族中几家比较贫困的族人掌管,时不时都有砖瓦出产,据说大部分时候用的燃料是柴火,但烧某些高价砖时也会用用石炭。石炭就是煤,这意味着砖窑里也同样有大量的煤渣。
砖瓦粉水泥,就是把上面那个配方里的煤渣炉灰换成碎粘土砖块。能用来烧陶的粘土最好。谢慕林不知道上哪儿找陶土去,但砖块还不容易吗?上族里砖窑一拉,要多少有多少,更何况这要的还不是现成的砖,而是碎砖块,更省钱省事了。
还有一种矾土水泥,用的是瓷器碎片,又或是瓷土,那成本就高了,暂时不用考虑。等哪天她找到出产瓷土的地方再说吧。
这三种水泥配方,制出来的水泥,抗水性都不错,就是不耐低温,凝固速度慢,需要加强养护。但这对谢慕林来说,算是问题吗?现在这个年代,能有水泥用就很不错了!
她让下人收集了些煤渣炉灰、碎砖块、石膏和石灰石,打算先让人做个试验看看,哪种配方更方便好用,就用哪一种,又或是每种都用一用,过几个月再看效果。
她现在所在的这个院子,位于老宅东北角。从前老太爷谢泽湖未发家时,这里曾经用来开过家庭纺织小作坊。当时为了方便族里的女眷前来做活,还开过一个小侧门。等谢老太爷发了家,这小作坊就扩大外迁了,又变成了谢老太爷跟手下人议事的书房院子。小侧门修成了大侧门,谢老太爷不想经过前院大门往外走时,就会从侧门出去。
如今,这个侧门还能用,只是门板腐朽了不少,下半端还短了一截。当年闹水涝时,山上也有泥水往下流,漫了不少进院中,把好好的地面都泡成了烂泥地。好在这院子墙壁高又厚,墙根底下还有石板墙基,只有一个前门与老宅其他地方相通,门前还修了石阶,当年的泥水才没漫到主院那边去。
现在这个院子的地面仍旧是一片泥地,下雨之后还有些被泡软了。先前谢慕林让人修整房子时,让人寻些破石板旧砖块来,放在院子地面上,方便行走。如今倒是可以趁着太阳出来了,让泥地的水份蒸发掉。泥地一干,再往上铺水泥,那就好办了。
这个院子有方便运输原材料的侧门,离厨房院子的水井也近,还有高墙阻挡气味,通风效果挺好,地方宽敞,可以接受大面积阳光曝晒……用来做试验,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但要是成功了……谢慕林想想那情形,心里还挺美的。要是能把文氏定下的修整老宅支出再往下砍一截,她将来在家庭财政方面的话语权,自然就更大了。
马路遥叫几个有力气的男仆把晒干的碎砖块砸碎磨细,回头问谢慕林:“二姑娘,您看这砖块碎成这样,能用了么?”
谢慕林瞧了瞧:“差不多了,一会儿磨细成粉就行。”
马路遥应着声,又问:“那石膏都照姑娘吩咐的,叫人制成了熟石膏,也是要磨细成粉么?”
谢慕林点头,正要嘱咐下一步工序,就听得翠蕉在院门口叫自己。
她转头过去问是怎么回事,翠蕉却开始挤眉弄眼地,似乎在暗示自己过去说话。她心中纳闷,交代马路遥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便一步步踩着破石板走到了院门口的台阶上:“出什么事儿了?”
翠蕉在她耳边小声说:“杜大夫来了。太太请了她到后楼坐下,茶才刚奉上来,老太太就开始骂人,骂太太和少爷姑娘们!”
谢慕林“啧”了一声,这老太婆什么时候才能消停?竟然又开始作妖了!
不过杜名医来了,文氏居然没派人来告诉她,独自把人领到谢老太太跟前去了,挨骂都没个人分担,到底是怎么想的?
谢慕林低头看了看自己,家常打扮,也不算失礼,就是裙脚和鞋面有点脏,不好叫外人看见。她想了想,索性穿过正院回了梅庐,换了一身干净衣裳,再把略有些散乱的头发抿一抿,方才去了后楼。
后楼里,谢老太太已经把文氏骂过一轮了,正对着杜逢春说她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如何不孝,她病得七死八活也不肯在近前侍疾,也不让她好好吃饭,整天只许她吃稀得可以照见人的粥水,还对她指桑骂槐的,恨不得把她气死……
杜逢春老神在在地听着她骂,手里一刻不闲地替她把脉,另一只手还捻着胡须,沉默着什么话都不说。
谢慕林走进门,向谢老太太与杜逢春分别行了个礼:“给老太太请安。杜老爷子安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