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宋氏今日心情挺好的,她在镇江没遇到什么先父或先夫的故人,倒是遇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闺蜜。这位闺蜜昔年也是书香门第出身的才女,与她很淡得来,只是后来出嫁后,便随夫离开京城了,只听说其夫后来官至四品,却因病在任上去世了。今日宋氏到了镇江,本来只是想在码头附近的街上逛逛,看看书铺文房铺什么的是否有好东西,没想到就遇见了这位闺蜜。
对方的儿子在此地任官,虽然只是小小的七品推官,但以他的年纪来看,未来前程定然光明。眼下他已经娶了妻子,尚未有儿女,但夫妻恩爱,妻子对婆婆也很孝顺。宋氏很高兴看到昔年闺蜜能在此安享老年生活,见她上了年纪还有兴致买新书、作新词,便觉得自己又找到了可以笔谈的知己了。
就算将来宋氏将来从北平回到湖阴,湖阴与镇江也不过是三百里路罢了,书信往来还是挺方便的,她还能把老朋友邀来小住,回忆一下曾经逝去的青春。
闺蜜邀请宋氏去自家小坐片刻,因为时间太过仓促,宋氏没准备好得体的见面礼,便与对方改约了明日再正式上门。回到船上后,宋氏就开始为明日的礼物忙活了。谢梅珺积极地为母亲提供意见做参考,杨沅还把谢家姐妹几个都叫来帮忙出主意,一屋子人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隔壁船上的谢老太太已经几次探头来看,一脸的不爽,却又不敢上门砸场子。
谢慕林刚刚打发人出去打听宋氏那位老闺蜜的推官儿子在此地风评如何,儿媳又有什么喜好、忌讳之类的,很满意地听说了对方的清正名声,又打听到人家推官太太最近想要求购却没求到手的一款松江上等细棉布。正巧谢家带上北平的行李里就有,谢慕林连忙让人取了两匹出来,再把自家出的细棉布也多备上几匹,凑够六匹,另外再添些干果、糕点,并谢梅珺准备的纸墨,就是一份很体面的礼物了。
谢慕林还告诉宋氏:“这位推官大人恰巧就是三年前会试高中的,当时他同科的一位举子告了王安贵一状,王安贵又把我爹爹给拖下了水。我估计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这桩河工案上了,您可能没留意到,您老朋友的儿子也是高中的进士之一呢。听说是二榜进士,名次在百名以内,很快就授了官,起初是在福建的一个小穷县,但他做得挺好的,三年任满,评为上上,刚刚调到镇江来做推官。虽然还是七品,但环境、条件都大有改善了。”
宋氏微微点头:“他家老爷去得早,听闻夫家也不算显赫,估计在官场上找不到什么助力,因此仕途上才不大顺利。明儿我去见他们母子时,多打听打听就是了。若是力所能及,我也会给故交们写信的。我这位闺中密友,她的先父当年也是我父亲的知交呢!这些年一直没联络上,我都不知道她如今境况如何了。早知道她来了镇江,我早就该打发人来的。”
谢慕林笑着不去评论宋氏说的“仕途不大顺利”这句话,反正从自家老爹的升官速度来看,那位年轻的推官大人,确实说不上发展顺利。她只是微笑着问宋氏:“明儿可要哥哥们陪您去做客?我和姐妹们也要同行吗?”
宋氏微笑道:“让你大哥二哥带着淳哥儿一块儿随我去就是了,其他的,有你梅珺姑姑在呢。沅姐儿我就不带了,你们姐妹几个在船上玩吧。若想进城去逛逛,记得多带几个人,不要逛太久了,也别往偏僻少人的地方去。家里下人有从前来过镇江的,让他们给你们带路。”
谢慕林应下了。
谢徽之拼命在舱房门外挤眉弄眼,冲着谢慕林做手势。谢慕林没看见,宋氏倒是发现了,笑着示意嗣孙女往外看:“徽之也不知道有什么事急着找你,你们说话去吧。今儿多谢你帮我打听了这许多消息,还替我准备好了明日做客的礼物。”
谢慕林嗔怪着瞪了谢徽之一眼,方才回头起身,向宋氏行礼:“祖母言重了,这都是孙女儿应该做的。”又向谢梅珺母女和谢映慧告了罪,方才退出了舱房。
谢徽之拉住二姐的袖角就要往外走。谢慕林纳闷地说:“你干什么呢?有什么事急得这样?!”
谢徽之也不说话,只把手伸进怀里按了按那封信,叫谢慕林看见他衣裳底下那明显的长方形痕印,然后冲她做了个鬼脸。
谢慕林明白了,连忙左右看看,没好气地说:“你跟我来!”带着自家三弟上了岸,又上了自己坐的船,进了自己的舱房,见丫头们都不在,才伸出手:“还不快拿出来?!”
谢徽之笑嘻嘻地问:“二姐,我替你们作了这么多回信使,难道你就不赏我点什么?”
谢慕林瞪他:“要赏回头再说,这时候卖什么关子?难不成你皮又痒了?!”
谢徽之也不在意,仍旧笑嘻嘻地拿出信来,塞到她手里:“回头萧二哥要是在信里说了什么让二姐你开心的事儿,二姐千万要记得弟弟的功劳,回头多赏我几个上等封儿。弟弟刚刚进了两批上等好货,手头正紧呢……”
谢慕林也不等“回头”了,直接从床头边上的梳妆匣里翻出一张银票来,塞给了他:“呐,辛苦钱,跑腿费,封口费……随便你说是什么费用吧,反正别随便乱花,也别随便告诉人去!”
谢徽之一瞧银票是五十两的面额,顿时喜出望外:“多谢二姐,二姐以后有事只管吩咐我,弟弟一定尽鞍马之劳!”拍完马屁,就干脆利落地走了。他早上因为钱不够,没能买到几样心仪的货物,正扼腕呢,如今总算有钱能补上这个遗憾了!
谢慕林自然知道这个弟弟有了钱会做什么,好笑地目送他离开,便看向了手中的信封。
萧瑞在收到她的信后,会在回信里写些什么呢?





慕林 第六百六十四章 嗣子
萧瑞得知自己的书信真的被谢慕林收到了,欣喜万分。原来他也只是撞运气而已,并不确定心上人一定能收到这封信。
信里虽然没写什么情话,却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他的关心与担忧,他心里美得不得了,忍不住在回信里又诉了一回衷肠,看得谢慕林面红耳赤,必须时刻留意没人走进舱房里看见她如今的模样,才能安心。
大概是因为估计到谢慕林一行人快到京城了,也有可能是为了赶时间,想尽快把回信送到谢慕林手上,萧瑞这封信写得并不算长。但他在信里承认了三皇子目前确实面临着燕王府过继嗣子这个难题。而由于萧瑞长年与燕王一家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又在燕王麾下的军队里干了两三年,他知道的内情,比马玉蓉与卢飞云从京城听说的还要多一些。
燕王府无嗣这个问题,无论是当今皇帝还是燕王本人,早就注意到了。随着燕王权柄日益加重,对北方军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皇帝对这个同胞弟弟却始终信任有加,当中未尝没有燕王无嗣,而根据皇室惯例,将来定会有皇子入继燕王府的缘故。皇帝当然不担心燕王是否会过于位高权重了,他眼下权势再大,将来也是要交给皇帝的亲生儿子继承的,得益的依然是皇帝,他心里稳着呢!
而挑选哪个皇子入继燕王府,皇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发现太子越来越不合他心意,二皇子又日益暴露出自大鲁莽、心胸狭窄的缺点后,皇帝就开始盯着剩下的两个儿子,打算从中挑一个合意的储君人选了。无论他最终选定的是哪一个,另一个都会自动成为燕王嗣子的人选。皇帝可不打算让自己优秀、宠爱的两个儿子中任意一人,成为储位之争的炮灰。
早些年,三皇子还是颇得皇帝欢心的,四皇子母家不显,母妃愚蠢,年纪也偏小了些。但如今,皇帝的想法可能有些不一样了。燕王那边收到过皇帝的暗示,似乎皇帝更属意让三皇子入继燕王府。三皇子的外家姑母差一点儿就嫁给了燕王为正妃,如今的燕王妃与他那位姑母也曾是十分要好的闺蜜。皇帝显然认为,燕王夫妻都会很乐意接受他这个安排。
燕王没有对此发表过什么意见,但燕王妃私底下却曾经透露过,她不是很喜欢萧贵妃的为人。萧贵妃虽是她的至交好友萧明珠的亲妹妹,但当年姐妹之间情份很一般。萧明珠对萧贵妃,还不如跟燕王妃亲近。萧贵妃年少时,似乎还做过点什么不大厚道的事,得罪了自家姐姐,也得罪了燕王妃。如今燕王妃想到要认对方的亲生儿子为嗣子,心里就不是很乐意了。
为了以防万一,燕王妃还提出,想要先解决了自己的独生爱女永平郡主的婚事,把女儿嫁出去了,再提过继的话。那么一来,就算嗣子日后不孝,也不会太过影响了永平郡主的生活。
燕王妃私下的这番言辞,并没有受到燕王殿下的阻拦。萧瑞只能猜想,恐怕他们夫妻连带永平郡主这一家三口,都对三皇子没多少好感,未必欢迎这位嗣子人选。倒是前些年,永平郡主随燕王回京晋见的时候,见过四皇子,还在一块儿玩得挺开心的,兴许会更属意让四皇子做弟弟,也未可知。
反正,在皇帝给出嗣子人选的暗示之前,燕王妃和永平郡主都认为四皇子才会是那个将要来到燕王府生活的人。后者私底下还与四皇子保持了通信呢。
当然,燕王与燕王妃在嗣子的问题上,未必能做得了主。他们也许可以提出一点意见,但最终决定权还是握在皇帝手里的。皇帝如今对四皇子的宠爱已经很显眼了,而四皇子虽然年仅十一岁,依旧是个小孩子,却已经不是可以任人轻视的年纪。
十一岁已经很大了,过上两三年,他就可以步兄长们的后尘,入朝听政了。哪怕是现在,他在人前说话,也不再是朝臣们可以随意忽略的了。据说他人很聪明,虽然性情率直,但遇事思路清晰,镇定自若,做事也井井有条,比起三位哥哥在同等年龄时,都显得机敏许多。
不过,他并不是个爱张扬的孩子,大部分时候都在人前表现得很乖巧,就算偶尔调皮一下,也不会过分,是个讨喜的性子。他也不会去四处结交达官贵人,或是与权贵子弟们一处胡闹,要么是留在自己的宫殿里看书习字,要么是去陪伴他的母妃,约束她别四处招惹仇人。除此之外的时间,他基本都会陪伴在皇帝身边,有时还会亲自侍候父亲饮食,或与宫人聊天,除非皇帝开口相问,否则绝不会在朝廷政事上发表意见。
所以皇帝总觉得小儿子孝顺又贴心,而且淡泊名利,无心权势,简直处处都合他心意,比前头三个大儿子都要强许多。
谢慕林不知道四皇子是否真的聪慧机敏过人,但若萧瑞信中所言都是真的,他一定是个十分谨慎的孩子。在他这个年纪,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极为聪慧了。
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野心。
他的做法显然正合皇帝心意,只要他不出差错,皇帝再顺利废了现任太子,四皇子的储君之路就是光明顺遂的。
而即使他最终未能成为储君,继位的是其他皇子,那也不打紧。因为四皇子从来没有对哥哥们表现出任何敌意,他始终是个乖巧贴心的小弟弟。既然太子跟二皇子、三皇子彼此间水火不容,那无论谁最终胜出,肯定都要留下一位仇恨没那么深的小弟做仁善友悌的招牌。四皇子还可以去燕王府做嗣子,他早早就刷到了燕王妃与永平郡主的好感,简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而三皇子如今还在为了不做燕王府的嗣子,上窜下跳,使出各种阴谋诡计呢。他难道真觉得燕王府嗣子之位是什么烫手的山芋?聪明人绝不会早早绝了自己的后路。
萧瑞心里对于燕王府将来的嗣子人选,确实有自己的猜测,只是他不看好三皇子,心里也不情愿让三皇子到北平去,破坏那里的平静安定。不过,若是要与三皇子成为新君,破坏全天下所有人的平静与安定相比,他勉强可以接受,三皇子成为燕王府未来的主人。毕竟燕王府也是要听从新君号令的,但燕王夫妇却对自家嗣子有管束之力。
实在不成,再换一个人选就是了。没有了皇子,难道还不能指望皇孙么?燕王府统率北方边军,打仗时死个把人,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些话当然不能让外人知晓。萧瑞也就是在信里随便说说。不过近几日三皇子对于蓝氏这门亲事的抗拒,已经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皇帝日前下旨,正式定下了这桩婚事,饶是三皇子再上窜下跳,也逃脱不掉了
萧瑞非常欣喜地看到自家表弟终于能成家立业了,迫不及待地在信里向心上人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




慕林 第六百六十五章 盘算
谢慕林看得好笑。
萧瑞心里显然对三皇子想要把蓝氏这个锅甩给他而火大不已。如今看到皇帝正式下了指婚的旨意,三皇子已经没办法摆脱蓝氏这位未婚妻了,他当着外人的面是什么反应,谢慕林不得而知,可他那种幸灾乐祸的心情,已经在回信的字里行间显露无疑了。
萧瑞乐过之后,其实也有些警惕。他认为皇帝对三皇子娶蓝氏为正妃这件事,未免有些过于执着。哪怕蓝氏之父寿昌伯如今挺能讨皇帝的欢心,皇帝也没理由如此坚定地让曾经心爱的儿子娶一个名声不大好的姑娘,尤其是这个姑娘还差一点儿嫁给了太子。萧瑞也察觉到,皇帝对三皇子可能有打压之心了,谢慕林的猜测十分有道理。然而,三皇子本人好象还在恼火蓝家人的存在,恼火太后、曹皇后、林昭仪、太子、二皇子以及曹、林两家人促成这门婚事的举动。
三皇子对于皇帝的真实用意,似乎仍旧一无所知。
不但萧贵妃与三皇子没想到这一点,顶多只担心自家想要与柱国将军府联姻,会让皇帝生出忌心,正拼命拿“亲上加亲”、“青梅竹马”之类的理由来掩饰。只是皇帝也不大理会,仿佛就认定了蓝氏这个儿媳。
柱国将军府中,萧明德将军的正室夫人卢氏,以及长子萧琮、长女萧琳,也同样对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他们原本都期望着萧琳会成为三皇子妃。无论三皇子将来是否有望大位,皇子妃的身份也足够显耀了。就算萧将军一再表明他不会答应把女儿嫁给外甥,卢氏与萧琳母女俩也没太放在心上。她们认为,只要萧贵妃能说服皇帝下旨赐婚,萧将军心里再不乐意也没用。
萧琮倒是对此有些顾虑,认为母亲与妹妹的想法未必能做成,劝过她们要小心行事,别引得父亲大怒,但也没怎么想过要劝阻。如今三皇子妃之位已旁落,他也只能劝母亲与妹妹冷静接受现实了。
可卢氏与萧琳都冷静不下来。她们都听说过蓝氏的丑闻,还从萧贵妃那里打听到蓝氏当年与太子的种种纠缠,觉得皇帝会给疼爱的三儿子娶这么一个荡|妇,简直就是失心疯了!这一定是曹皇后或林昭仪的阴谋!也有可能是乔美人在搞鬼!因为三皇子娶了不堪的王妃,实力太弱,就没办法再与兄弟们争权夺利了!
卢氏因为在家中说了些对皇帝不大恭敬的话,被偶然听到的萧明德大骂了一顿,直接勒令她在家静养、反省,不许出门做客,也不许摆什么宴席,向人宣扬自个儿的女儿有多么出色了。他也不许萧琳进宫,若不是萧琮苦苦相劝,他还想把嫡长女送到城外庄子上,借着养病或斋戒或祈福的名义,避开京中的社交圈呢。
谁叫卢氏当初太过笃定自家闺女定会成为三皇子妃,曾经在亲友面前露过口风呢?如今三皇子婚事已经定下,皇帝下的旨意,绝无可能更改。不能成为三皇子妃的萧琳肯定会成为别人嚼舌嘲笑的对象,避开些还能得个耳根清静呢!
萧琳则是大哭一场,然后就躲在自个儿房间里不出门,但也不是病了或怎样,也不是太伤心或沮丧,反倒是成天在那里诅咒别人,既诅咒促成了三皇子这桩婚事的那些宫中贵人,也诅咒获得了三皇子正妃殊荣的寿昌伯府千金蓝氏。
她如今只盼着蓝氏能在大婚之前生一场病,从此一命呜呼,没福气顶着三皇子妃的名义在人间晃荡了。
萧瑞在信里吐嘈萧琳的这种想法,好象三皇子婚前丧了未婚妻,就是什么好名声似的。不过蓝氏一向身体康健,当初她会成为东宫太子的三位正妃候选人之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条件,就是她身体特别健康,很少生病,太后与皇后都觉得她应该会好生养,所以才忍受了她的落魄勋贵背景的。只是好身体终究敌不过美娇颜,蓝氏最终惜败于有王湄如助阵的薛大小姐之手。
不过萧琳目前只是嘴上诅咒一下,只要不让外人知道,其实也无伤大雅。萧瑞倒是比较担心嫡母卢氏,指婚旨意下来后不久,她就趁着丈夫回京西大营之机,违反丈夫的意愿,进宫去见萧贵妃了。也不知道这姑嫂俩都商量了些什么,萧瑞只知道,卢氏回家后,脸色好看了不少,没有之前那么气急败坏了。
他担心这对姑嫂心里憋着什么坏招呢,多半是冲着蓝氏去的。萧贵妃不想要蓝氏这个儿媳,卢氏想要把女儿送上三皇子妃的宝座,她们当然会视蓝氏为眼中钉了。圣旨无人敢违,但蓝氏若是在大婚前就出了事,那也是她没福,怨不得旁人不是?
萧将军不在家,军务繁忙,萧瑞只得暗地里知会他在将军府的心腹,让他们多盯着卢氏些。只是,萧瑞毕竟只是庶子,卢氏却是嫡母,萧将军的心腹未必会买他的账,能不能派上用场,还是未知之数。萧瑞并不担心蓝氏的安危,倒是比较发愁,万一嫡母卢氏行事不慎,被人发现了,会不会连累到父亲萧明德头上?
萧明德一辈子对皇帝忠心耿耿,偏偏有不省心的妹妹、妻子和女儿,也挺不容易的。
谢慕林心中暗叹,萧瑞虽然总是口口声声说,不要依靠父亲,自己在军中争出头,将来授了官就带着李姨娘离得远远的,再不管家里的事,可萧家真的遇到麻烦时,他还是很关心的嘛。卢氏与萧琳对他都不怎么样,但他还在担心她们会做傻事呢。
萧瑞就算去劝卢氏与萧琳,她俩也不可能听得进去的。她们站在萧贵妃与三皇子的立场,说不定还觉得他是那个不愿意效力三皇子的白眼狼呢。按照现在的局势,就算卢氏做了坏事被人揭发,连累到萧将军头上,问题应该也不大。皇帝信任萧将军,也有心要把三皇子送到燕王府为嗣,自然不会对萧将军一家下死手的。萧家怎么也不会伤筋动骨,萧瑞与此事完全无关,更不会被牵连。
倒是嫡母卢氏如此胆大妄为,又如此愚蠢冲动,萧贵妃祭出一颗胡萝卜,她就什么都愿意干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惹下更大的麻烦。萧将军大男子主义,不把妻子的言行放在心上,日后吃亏也是活该。但萧瑞最好还是尽快离得远些,能分家就分家吧,免得被她连累了。
最关键的是,谢慕林自己不想被牵连。谁乐意侍候那种婆婆呀?!
谢慕林咬了咬牙,苦苦思索起来。




慕林 第六百六十六章 药铺
谢慕林还没思索出个所以然,宋氏就带着女儿谢梅珺,并外孙、嗣孙、侄孙等人,到那位昔年的闺蜜陶老太太陶于氏家里做客去了。
陶老太太的儿子陶推官,是住在知府后衙的官邸里的。左邻右舍都是知府衙门的官员、吏员们,到前衙上班也极方便。因为有官差们负责安保,安全性也非常可靠。
宋氏带人出门去做客时,谢慕林也没闲着。她手下能干的小管事也有几个,船队的人也是经验丰富,用不着她为了补给、修整之类的琐事操心。但她想着马上就要进京,而京中局势复杂,一家老小需得小心应对才行,为防万一,便拿出纸笔,将自己全家各人需要在京城做的事情列出来,再逐条分析这么做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再结合萧瑞最新来信中提供的情报,进行分析。遇到什么弄不清楚的事,还会去找谢映慧问一问,看对方是否有所了解。
谢映慧大致知道她在干什么之后,还挺支持的:“这样也好,若能在进京城之前,就把一切可能会导致风险的事避开,我们就能更加安心地把事情办完,继续北上了。”
她看了看谢慕林列出来的必做事项清单,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要去药店买药?我听说北方的药材挺多的,尤其辽东那边,京里人想要买人参鹿茸之类的,还得特地找那边的客商呢。”
谢慕林干笑一声,掩饰说:“咱们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好些人身体底子都不好,老太太的老毛病一直未根除,嗣祖母也是刚刚才养好了些。如今眼看着大家就要到陌生的北方去了,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冷。等到了淮河以北,那就真的随时要面临冰天雪地了。咱们这些人,有哪个禁得住?还是多备些药材,以防万一的好。治风寒咳嗽的药是一定要有的,头疼脑热、水土不服之类的药,也不能少。最好再另外添些御寒、驱风之类的药膏什么的……有备无患嘛。免得到时候船上哪个人忽然有需求了,我们再忙忙乱乱地到当地采买,谁知道哪家药店靠谱?”
谢映慧恍然大悟:“你说得有理,是我想得太简单了。”她想了想,“曹家虽然家风人品不行,但他家是世代领兵的将门,倒也有几款祖传的灵方妙药,可堪一用。既然我无论如何都得到承恩侯府去露个脸,全了礼数,倒不如趁此机会,弄点有用的药回来,也算是曹家对我们兄妹的些许补偿了。”
谢慕林并不反对:“大姐只管去开口,曹家若是不乐意也没啥,顶多就是挨他家几句闲话,但如果他家碍于情面真的给了,能帮着大哥大姐,也是给曹家人积德呢!”
谢映慧扑哧一声笑了:“说得对!曹家怎么也是我的外祖家,我心里再看不惯,也不忍见他家日后没个好下场的,能替他们积点德,就积一点儿吧。”
她转身回舱房去了。离开曹家三年,她还得仔细回忆一下,曹家哪种祖传秘方对自己一家有用处,好到时候开口讨要呢。
谢慕林则暗暗松了口气,庆幸大姐还算好糊弄。
她列出的那张清单中,写明了要去药店采买一些成药或药材,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她告诉谢映慧的那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缘故,便是萧瑞目前就隐居在一家药铺后方的小宅子里。那是他瞒着家人私下置办的产业。
他在刚刚送来的那封信中提到了这处产业,原是一处前铺后居的小宅,位于京城某条一般繁华的街道上,不临街但又还算交通便利的地段。这处小宅是挂在董慧武名下的,前头的药铺也打着董慧武的旗号,实际上是萧瑞的私产。但有了董慧武在前头做挡箭牌,就算这处小宅被柱国将军府里的萧夫人或其儿女发现,萧瑞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产业会被家中收缴回去。
1...198199200201202...4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