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宋氏看着她,叹了口气,捏了捏她的手:“放心,我一定会去的。地址我也知道,等到了徐州,看过你家老宅,我就写信给你。你可一定要回信给我才行!”
慕林 第六百七十章 暗示
谢家人辞别了陶家人,踏上了返回码头的路。
一直很安静的谢映慧等到马车开动,方才有闲情逸致嘲笑谢慕林两句:“虽然早就知道二妹妹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但是……你竟然连镇江府有什么名菜都知晓,还知道这里的醋有名?我就从来不问家里厨子用哪里的酱油和醋,你还真是有闲心!”
谢慕林干笑两声,眼神有些闪烁:“毕竟镇江府是咱们北上的必经之路嘛,多了解一些总归不会有坏处……三弟还打算把沿路各地的特产都买一些,运到北方去出手,好大赚一笔呢。若不是搬运不便,你以为他不会在镇江买一大批醋,销到北方去吗?”
谢映慧撇嘴道:“我也不知道谢徽之是怎么回事,好好的书香官宦人家子弟,家里也是锦衣玉食的,除了那年家里出事,经历过几个月清贫些的日子以外,谁也没亏待过他,怎的他的眼睛就跟长在钱眼里似的?书也不好好读,整天就爱捣鼓他的生意,难道家里的银子,还不够他使的么?用得着他一个少爷在外头做买卖赚钱?!日后两位哥哥都科举出仕为官,四弟也必定能考得功名,少说也是竹山书院里的名师,外人一看,这行三的兄弟反倒是个一身铜臭的商人,岂不是丢脸死了?!”
谢慕林无奈道:“大姐也不必这么说。咱们家老祖父当年就是行商起家的。爹爹考中进士之前,也是生意场上有名的善财童子,就算如今做了官,也以擅长理财而闻名。这是咱们家的优良传统了,哪里丢人了呢?三弟这也是家学渊源,若不是咱们家的出色子弟,他还没本事把生意做得这么好,十几岁就已经腰缠万贯了呢!”
谢映慧白了她一眼:“你就纵得他吧!父亲本来是希望他也考中秀才的,结果如今只得个童生就算了。等他到了北平,你以为父亲会任由他继续胡闹?肯定会拘着他在家里读书。到时候还有得是苦头给他吃呢!”
谢慕林笑道:“那就不是我们能管的事了。反正读书也是好事,三弟多用点功也好嘛。”
谢映芬也在她们这辆车上,倒是杨沅跟她外祖母、母亲凑一处了,谢映容与两位姨娘坐一辆车。见两位姐姐聊了几句,暂时安静下来,谢映芬便凑到谢慕林耳边小声道:“二姐姐,方才陶家姐姐跟我和沅姐儿聊天时,特特多说了几次那家糕点铺子的名字,连怎么去都说得十分详细。方才临行前,她又跟我再提了一回。”
谢慕林与她对视一眼,心下一动。
谢映芬是个有心人。别看她平日里总表现得天真娇憨,其实心计一点儿都不输给大姐谢映慧,在某些手段、技巧上,可能还更优秀一些。方才在席间,谢慕林因为陶樱不肯配合而烦恼,有些心不在焉地,没有留意到她与谢映芬、杨沅在聊美食糕点时,暗示了什么,谢映芬却注意到了。
谢映芬不知道宋氏曾经跟谢谨之、谢慕林与谢徽之商量过什么,但陶家是二房宋氏的故交,她当然会更上心一些,也留意到了那座酒楼里举止怪异的小二与掌柜娘子。她担心这里头有什么不能放到台面上的隐秘,只能拿出来跟二姐谢慕林商量了。整个谢家三房,她能放心与之讨论秘密之事的,也就只有这一位姐妹而已。哪怕是大姐谢映慧,她都不敢轻易去打搅的,顶多就是不回避后者。
谢映慧此时也听到了她的话,特地转头多看了她两眼,又看向谢慕林:“有什么不对么?陶家是不是遇到麻烦了?”
谢慕林简单地回答:“这里的知府好象跟陶推官过不去,背后是林家人。嗣祖母很担心陶老太太一家的处境,但陶老太太似乎不想连累咱们。”
谢映慧冷笑一声:“区区林家而已。若是今年以前,二皇子风头正盛,咱们还有可能避其锋芒。如今二皇子就是秋后的蚂蚱,林家更是自身难保,我怕他怎的?!真逼急了,我就告上曹家,叫曹文泰出手。反正我还是正儿八经的曹家外孙女儿呢!”
谢慕林无奈地看了她一眼,也不多言,只跟谢映芬商量:“一会儿我们绕路去逛一逛那家糕点铺子,就算什么收获也没有,至少也能买到不少想吃的点心。”
谢映芬点头,又迟疑了一下:“这么多人一块儿去,太张扬了吧?”
谢慕林想了想:“那就我和你两个人,再带一个丫头一个婆子,叫上三弟带上小厮护送,也就齐全了。”
谢映芬正想应下,谢映慧便在旁翻白眼:“你们去做什么?叫谢徽之带两个人去就好。不就是买几样点心?谁家还特特让小姐出门跑腿?没得引人怀疑!谢徽之一个人去就足够了,多派两个人,是预防有人截他的道!反正家里姐妹们有事,也该叫兄弟服其劳。去的人少些,旁人还能少几分疑心呢!”
她这话倒也有理,谢慕林与谢映芬商量两句,便掀车帘去喊谢徽之。
谢徽之爽快地答应下来,叫上两个有力气的长随就要离队。谢梅珺那边听见动静,忙打发人来问是怎么回事,得知是谢映芬听陶樱说起本地的点心铺子,有些馋了,就央三哥去跑腿买点心,立时笑了:“跑腿的差使,叫淳哥儿去做呀。沅姐儿也念叨着那几样点心呢,淳哥儿怎能偷懒?”于是把杨淳也给派了出去。
谢映芬有些担心地看着杨淳与谢徽之一块儿跑了,谢慕林便在她耳边说:“放心吧,三弟聪明着呢,他知道该怎么办,不会叫杨表哥吃亏的。”谢映芬吃惊地回头看了她一眼,脸顿时涨得通红,再不敢多言了。
谢慕林含笑与谢映慧交换了一个眼色,姐妹俩都意味深长地掩去了脸上的笑意。
等他们回到船上后不久,谢徽之就带着杨淳回来了。他们身后的小厮手里大包小包的,数一数,竟买了有二三十盒点心!全都送到宋氏的船舱里来了。
谢徽之还对谢梅珺嘲笑人家的儿子:“糕点铺里有许多女客,莺莺燕燕的,淳哥儿见到就怕了,连店面都没敢进,一直在马车里等到我买完点心回来,怂得叫人没眼看!”
杨淳强自辩解:“她们个个盯着我瞧,换了谁不慌张?只有三表弟胆量大,脸皮厚,才能言笑如常呢!”
谢梅珺笑着戳儿子脑门:“休要强辞夺理,分明就是你行事不够大方,要历练的还多着呢,何必说你三表弟的不是?”
杨淳面露愧色:“是我错了。”
谢梅珺看得好笑,拉着儿子女儿一块儿去料理那堆点心了。这么多,也不知能保存几日,恐怕进京后要先送一拨礼出去。
谢徽之则走到宋氏面前,冲着她与谢谨之、谢慕林眨了眨眼,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锦布小包,声音压得极低:“二姐姐与四妹妹猜对了!糕点铺里果然有东西!”
慕林 第六百七十一章 锦包
这个锦布小包,似乎是陶家人事先寄存在那家糕饼铺子里的。
铺子的老板有个同胞亲弟弟,今年春天摊上了官司,受了冤屈,幸好陶推官明察秋毫,还了他的清白,他才免去了牢狱之灾,因此一家大小全都对陶推官感激涕零。
他家平日里可能跟陶家也没多少往来,顶多就是陶推官的母亲、太太与侄女儿陶樱喜欢吃他家的点心,时常打发人来买一两包回去解馋罢了。这样的客人也多得是,因此眼下并没有什么人前去盯梢。至于陶家人为何会如此信任这家人,将那锦布小包托付给他们,而这家人又缘何如此胆大,敢冒着得罪知府一伙人的风险,替陶家保存东西,那就是他们两家人之间的事了。
谢徽之没有去问,只是多留意了一下,发现陶樱跟谢映芬与杨沅提到的糕点种类是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奥妙的,其中有两种竟然都是糕点铺里尚未推出的新品,其中有一种还是陶樱告诉糕点铺老板娘的,此时根本不为外人所知。因此,当谢徽之到铺子里来问起那几种糕点,其中有两样是外人不可能听说的时候,对方就知道,他是陶家人委托来的了。
他连谢徽之的姓名来历都不问,就借口货物量大,需要时间打包,把人请到后堂用茶。等问过谢徽之,确定他是从陶家那里得到的消息,而他们家又与陶老太太很有交情,家里还有大官之后,那老板夫妻俩就干脆利落地交出了锦布小包。
谢徽之不知道锦布小包里包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陶家能如此隐秘地传递一样物品,这物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他十分镇定地把锦布小包贴身藏好了,然后言笑如常地跟老板与老板娘搭话,问些点心的保存期,还有在北方可有类似点心卖之类没什么营养的问题。没过多久,便有人掀了帘子进来,虽然嘴里声称是要光顾店里的生意,但对方那警惕又诡异的眼神,摆明了另有来意。
谢徽之表现得象是个天真好骗的纨绔少爷,只念叨着家里也有糕饼铺子,觉得自家做的最好,外头的点心除去几家老字号,就没谁家的点心比得上自个儿家里出产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姐妹们对外头的点心如此好奇,听说有好吃的就非得喊他来跑腿,害得他刚刚吃过酒菜,就要劳累双腿,辛辛苦苦跑一趟,还未必能摊上一口吃的,云云。
那老板夫妻俩也是个妙人,同样有着好演技,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一个接着谢徽之的话头搭茬,一个热情地给新来的客人端茶倒水,推销自家价高的贵点心,还成功卖了三四斤出去。
等谢徽之领着提满大包小包的小厮回到街边车上的时候,他也不忙着走动,只一边倚着马车打趣嘲笑腼腆的杨淳,一边叫小厮往这家店买两杯茶,往那家店要一篮果子。等看见那几个盯梢到糕饼铺子里的人一脸扫兴地出了铺子,方才嘻笑着叫上杨淳,一块儿坐车出城。
那几个人竟然也跟在他们的车后面跟着往城外去了。谢徽之索性沿路瞧见一家糕点铺就打发人去买几包招牌点心,足足买了四五间,一路到了码头,也没人来拦车。而杨淳除了抱怨两句他买的点心太多以外,竟没察觉到半点不对劲。
谢徽之插科打诨地说了自己的经历,引得宋氏与谢谨之、谢慕林兄妹都忍不住笑了几回。宋氏笑骂道:“可怜淳哥儿,你做了这么多,他竟一无所觉!真真是读书读懵了!回头你多带他出去见见世面,历练一下人情世故,否则将来真真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谢徽之撒娇道:“二叔祖母,您不能这么说,我原也是个纯朴率直的好孩子,不比淳哥儿差什么。他原是对此事一无所知,才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可不是因为他比我纯良呢!”
谢谨之笑骂:“住口!这话听得我恶心!你也好意思说自己纯朴?心里还有没有点数了?!”
谢慕林则笑问:“三弟,那你回来路上买的那些点心在哪儿?方才你送到舱里来的,分明都是陶樱说的那家铺子的出品,点心匣子上印着店名呢!”
谢徽之哂道:“今儿劳累青柳他们几个做了一回苦力,我做主子的总不能一毛不拔,因此把后来买的点心都赏给他们了,每人又再添了一个赏封。若是有谁尝着哪家的点心好,回头告诉我一声,再打发人去买也使得。不过我是真心觉得,别家的点心未必比咱们自家姐妹店里的强,拿去走走人情,送送礼,也就罢了,自家吃就算了吧!”
说得众人又笑了一轮。
宋氏拿出那个锦布小包,打开来瞧了瞧,发现里头是两封信,一封封了口,上头写了一个人的名字,似乎是个大理寺的官员;另一封是开了口的,她打开来看了,发现是陶樱的亲笔。大约陶樱把东西藏到糕点铺时,也不能确定最终来取东西的是谁,因此信中没有抬头。信中写了事情的详细经过,也提到了陶家认为镇江知府一伙人不敢对他们下手的依仗。只是宋氏把信看完后,深觉陶家的依仗有些不太稳当,怪不得陶樱这个小姑娘会留了一手,以防万一呢。
其实事情说白了,就是镇江知府自打上任以来,手上就一直不太干净,冤案、错案什么的一大堆就不提了,官府的账目上也很有问题。此前他背后有林家撑腰,他自个儿也有官宦背景,再加上舍得花钱收买人心,因此知府衙门里的属官与吏员们大都愿意与他同流合污,不愿意的,或是被他打击迫害得丢官远走,或是直接丢了性命,最终也没人再敢与他做对了。
镇江府里也不是没有人看这位知府大人不顺眼的,但在几家有小官宦背景的富户遭了殃之后,就没人再敢多说什么了。而他做事还顾着分寸,没敢招惹那些家中出了高官的人家,表面上也能粉饰太平,便也没多少人与他认真计较。那时候二皇子势力正如日中天,朝中一直都有易储的传闻。镇江离京城近,听到风声的人不少,都觉得知府大人背靠着未来的新君,何必往死里得罪?反正他有这样的靠山,只是在镇江谋个资历罢了,任满就要高升进京的,大家不如忍上几年,把人送走了干净?若能结个善缘,未来说不定能借力呢?
于是,镇江府里再无人敢捋他虎须。
等到今年春天,镇江府的推官马上风死了,京中局势开始对二皇子不利,林家官员忙着自救,无暇关注镇江知府这个关系户,后者来不及找人接任推官一职。陶炯任满调任,经由吏部正常迁到镇江来接任推官,局面顿时就生出了变数。
慕林 第六百七十二章 选择权
陶炯是个正人君子。
他并不迂腐,性情也不是非常耿介。毕竟身为一个少年丧父的孩子,与寡母相依为命,倘若没有一点圆滑的性情,很容易会变得不讨喜,从而遭受到周围人的欺压。
但他有自己做人的底线,从小从父母师长那里受到的教育,也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来不会越过那条界线。
他也不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在实务上还是颇有才能的,而且在任职县太爷期间,意外地发现自己挺会查案子、判案子。因此,当在吏部任职的同榜友人告诉他,镇江推官一职出缺的消息后,他立刻就接受了任命。哪怕他多等几个月,就有可能找到一个从六品的官缺,顺利升迁,他也不在意。
倒是镇江比先前的任所繁华得多,他心里挺高兴的。他的老母亲从小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嫁人后也生活富足,从来没受过穷,哪怕是在丧夫后,也没吃过多少苦头。可因为他这个儿子出仕后去的是一个穷县,她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着实受了几年罪。如今只要母亲能重新过上富足闲逸的生活,他在七品的官位上多耽搁三年有什么要紧呢?反正他本来就年轻。
可等他到了镇江,就发现事情跟想象中不大一样。镇江知府横行霸道,行事又十分刻薄,令他十分看不惯。但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与对方相抗,若是双方闹得太僵,他自己死了也就罢了,连累了母亲与妻子还有侄女儿,他就万万不能接受了。所以,他采取了一种佛系对抗的态度,不去主动招惹知府,但也不愿意与对方同流合污。反正他才从京城过来,深知二皇子与林家麻烦缠身,暂时顾不上镇江知府这种小人物了。他什么都不必做,只需暗暗留意对方的罪证,等到朝廷派天使下来清查时,把那些罪证往上一送,事情就解决了。
倘若那天使不用他帮忙,就能将镇江知府送交法办,他兴许连这个头都不用出。
陶炯用这种方式反抗着镇江知府,后者自然是看他不顺眼的。但镇江知府也不是傻子,还收到了京城家人写来的信,知道二皇子与林家正有麻烦,若是他行事不慎,招来曹家人的注意,利用他来对付林家,那无论是他家里人,还是林家人,都不会救他的。他知道陶炯在京中有熟人,还是在吏部任职的官员,不敢轻易引起战端,于是就这么警惕着陶炯,却不下手去对付。但他也不甘心就这么放任一个不顺从自己的人,所以也在私底下暗暗盘算着一些阴险手段。
等到陶炯接二连三地判了几桩案子,还了无辜者清白,令与镇江知府同流合污的富户吃了亏的时候,双方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了。镇江知府发现了陶炯在收集自己的罪证,也发现了他在京城有相熟的同榜,背景深厚,似乎跟曹家还有点关系,还有心护着他,于是在愤恨之余,也不敢轻易对他家不利,只得派出手下的人去盯梢他一家人的行动,提防他哪天把那些罪证给送到京城去。
陶炯一家目前虽然行动无碍,但其实一家人都被盯上了,只要出了家门,就没多少隐私。即使在家门之内,也很难说他们家还有什么秘密是周围的人不知道的。陶樱在信里说了,家中叔父的书房前后两次遭贼,只是什么都没丢,连夹在书里的银票都没消失,也不知是哪个眼界高的小偷光临过。另外,家里在镇江前后雇了四个人,有两个曾被收买了给人做耳目,一个太过害怕主动辞去,剩下一个虽然还算老实忠心,但家里人反而不敢相信了,只得赏了银子请人走路。如今陶家用的下人,都是跟了主人多年的老仆,可靠性是没问题的。
目前来看,陶炯一家似乎是安全的。只要镇江知府顾虑着陶炯在京中的同榜,就不敢轻易对他不利;而陶炯顾虑着母亲妻子侄女的安危,也不会做什么冒险的事,只等京中派人来查知府,再出面不迟,收集到的证据也都藏在安全的地方了,不怕会被找到。
然而,陶樱小姑娘心思慎密,觉得叔父一家的想法太过天真了。他们想要等到京中林家失势,又或是曹家人知道了镇江知府的事,派人来查时,后者自然就会落网,他们所面临的危险就会完全消失。可需知狗急跳墙,真等到有人来查镇江知府那一天,谁能担保这人不会因为害怕罪证泄露而杀人灭口呢?陶家就住在府衙后衙,对知府而言,不过是伸伸手的事,一把火把人烧了,再报个天干物燥,意外失火,谁能证明这是谋杀?
就算真有人能证明是那知府杀了人,又能如何?陶家人都已经死透了。
陶樱小姑娘可不甘心就这么死了。她认为自家更应该主动出击。
她已经劝过陶炯,主动给京中那位朋友去信,试探对方,是否有意治一治这镇江知府?
然而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二皇子与林家目前看来是有些凉了,但太子与曹家也没热乎起来。皇帝依然不喜曹皇后与太子,在骂二皇子之余,也没少骂太子。曹家看着不象是根可靠的大腿,那位同榜家里正犹豫,是不是离曹家稍稍远着些,免得曹家倒霉时,被连累着成了池鱼。同榜很同情陶炯的处境,但无意主动接触曹家人,参与曹家与林家之间的明争暗斗,免得被皇帝误会了他家是曹家党羽。
他劝陶炯继续等下去,估计今年之内,林家的下场就明了了。到时候不必曹家出手,也自会有人把镇江知府拉下马来。再怎么说,镇江也是个好地方呢。
陶炯知道了这个朋友的态度后,就不再作任何尝试了。连京中官宦世家都不愿意掺和,更何况是其他没有背景的友人呢?反正眼下离年底没几个月了,他总会等到镇江知府被法办的下场。
陶樱见状也没法多劝了,但为了以防万一,她写了这封信,连同叔父收集到的镇江知府的一半罪证,都托付给那位对陶炯感激涕零的糕饼铺老板。他什么都不用做,也不必跟陶家来往频繁,只需要做个普通的小生意人,应对一切上门来探查的官差或奴仆,等到那会说出她事先嘱咐过的几种点心的人上门来,就行了。
陶樱没说希望谢家人能拿着这个锦布小包做什么,她似乎是将选择权交到了宋氏与谢家众人的手里。倘若他们决定放弃,装作不知道此事,她也不会有怨言。陶炯那里还有一半的知府罪证,足够钉死他了。
宋氏看完了信,默默地把信传给另外三个孩子看,便幽幽叹了口气。
谢谨之最后一个把信重新收好,抬头看向宋氏:“祖母的决定是什么?我们该找哪个衙门去告状比较好?”
宋氏听后,忽地笑了。
慕林 第六百七十三章 再劝
宋氏非常欣慰。
嗣孙谢谨之收到陶樱托付的信件与证据之后,第一反应不是犹豫着该不该帮忙,而是犹豫该找哪个衙门去告状。这就意味着,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伸出援手。
宋氏很高兴,这个将要继承他们夫妻事业的孩子,是个正派又有勇气的人。这两样品质,比聪明更重要一百倍。
既然谢谨之不打算退缩,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她早有自己的看法:“陶炯那个朋友是靠不住的,但指望曹家出头去对付林家麾下的党羽,也不见得靠谱。说白了,曹家也不是什么干净正派的人,不过同样是争权夺利罢了。为了打击二皇子与林家,曹家的人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呢,未必是镇江百姓之福。我还是更希望由可信又公正的官员出面,来处置这一桩案子,也好还镇江府一个朗朗乾坤。”
谢谨之点头表示同意:“那……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证据送到大理寺去?当初大理寺卿左大人明察秋豪,替父亲洗涮了冤屈,我每年逢年过节都有送问候信与节礼去,也算是有往来。等进了京,我就直接去拜访,与他言明此事好了。”
除了大理寺卿以外,大理寺少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妹妹谢谨慧与那位卢少卿的千金是闺中密友,这两三年里时常有书信往来,大妹妹去卢家时,他以兄长身份陪同,顺道去拜访卢少卿,想必也不会引起外人的怀疑。
他提出的两个选择,宋氏都觉得不错。谢慕林也提到,大哥谢显之进京后是一定要去焦银台家请安的,焦银台是通政司主官,掌管着各地秘奏,让他知道一下这件事,说不定还能在官面上阻止一下二皇子与林家人为了自保而做出的反扑之举呢。若果焦银台对此事感兴趣,他甚至能在林家人收到消息之前,就先把镇江知府给拿下了。
谢徽之在旁凑趣地提了个建议:“我跟曹荣还在通信呢,要么……我跟他也提一提?虽说这事儿不好让曹家出面,但若是大理寺受理了案子,二皇子与林家想要出手阻拦的话,曹家还是挺会添乱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