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天堑变通途,这本是极好的事情,后世多承其惠,即便是现在的大宋也在不断的利用和维护京杭大运河,但问题是这些好事不能攒一块儿干,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
隋炀帝太着急了,赵祯通读史书秘闻之后,甚至怀疑他是一个拥有性格缺陷的人,好歹也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种种手段相当了得。
可以说隋炀帝的政治手段已经相当成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最不该着急的时候着急了。
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三征的高句丽不是现在的高丽王朝,而是包括了现在大宋北方的一些吐蕃,甚至是东海女真。
但高句丽并不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它桀骜不驯700多年了,头400年都城在吉林,后300年在平壤。
所以说高句丽是中国的政权,而非后世半岛小国说是他们的政权…………
炀帝三次打高句丽,用了一百多万大军,仅仅生还了两千七百人,其中虽有夸大,但在赵祯看来依旧是不小的损伤。
因为高句丽利用地形采用了衣服中极为特殊的战术对付隋军,就像是后世著名的游击战一样,只不过更多的利用天气。
北方天气寒冷,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季节我不跟你打,我撤,退守艰难险道之后积蓄力量,而一到冬天我便反攻,拖住你,在严寒的季节里你自己就冻死了。
为了打高句丽,光从陆上兴兵不行,还得走水路,走水路就需造战船。工匠整天在海里泡着折腾,腰部以下半个身子腐烂生蛆,不下去的话就斩首,这就是隋炀帝的暴政,也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忍不了,农民起义自然而然的爆发。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话是没错的,之后的正统王朝再也没有过如此急躁的帝王。
但在赵祯放下《隋书》之后却感叹隋炀帝的可悲,从他的手段和事迹上来看,他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凡他的计划实施的慢一点,但凡对门阀之家忍让一点,也不会造成隋朝覆灭的结果,虽然他想着利用征服高句丽的办法来瓦解门阀世家,但这个想法太过不切实际。
李渊追谥杨广为隋炀帝实在是太过贴切,炀之一字为金属炽烈燃烧,便正是符合杨广的性格,当然也是形容他的酷烈。
一本隋书通读下来,不光能看到杨广的残暴,也能看到唐人对他的诋毁,史书就是这样,有时候不得不带着有“有色眼镜”去看人,当然也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作者。
每日读一篇这是赵祯的习惯,当他看完了帝纪第三-炀帝上帝纪第四-炀帝下后,意犹未尽的咋了咂嘴。
提笔在炀帝二字的边上加上自己的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大宋的交通便利使得帝王可以随意出行,只要能形成一种巡查制度就好,皇帝要想了解自己的国家,就要眼见为实。
官员们可以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州府”但却无法避免有人说真话,只要帝王到了某地,或多或少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一章读史(下)
读史书的意义就在于避免错误,避免前人的错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保障,但要想真正做到避免犯下前人的错误其实很难。
虽说有现成的经验放在面前,但人的欲望和大意总会不断的累积起来,最后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纵观汉家王朝皆是如此,赵祯作为大宋的君王也不能例外,他也是汉家君王,是汉家王朝的统治者,虽然有着“前后眼”,但也无法避免自己会犯错。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即便是圣贤也会犯错的,他们犯下的错误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蔡伯俙不理解官家为何会夸赞隋炀帝,一本唐人编篡的《隋书》官家前前后后看了十遍不止,每一次都能有全新的评价和感悟。
“官家,世人多赞唐而贬隋,您为何要夸赞隋炀帝?”
赵祯把手中的《隋书》递给三才吹干上面的墨迹笑道:“你觉得这《隋书》中所载的隋炀帝是真的隋炀帝吗?”
蔡伯俙张了张嘴便不再说话,隋炀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已经有了定论,但官家这么说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在朝堂上混迹了这么多年,也应该知道什么是国之所需,唐伐隋,必然是隋朝无道,但隋炀帝的眼光和大局观却是极为独到的,史书可不能这么读。”
蔡伯俙连连摆手道:“官家这话臣下可就不敢附和了,您是官家,眼光当然独到,我等都是凡夫俗子,看待问题也就自然要遵守“规则”……”
赵祯嗤之以鼻,蔡伯俙就是这般的谨小慎微,个性如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若是和欧阳修一起商讨,他必然是会支持自己这一说法的。
来带成都府必然是要吃上一顿地地道道的蜀中美食的,得益于辣椒的引进,天府之国的成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当然在此之前他们也有,茱萸这种辣辣的苦苦的东西就在这里诞生的。
有了辣椒的添彩,赵祯的这顿川菜吃的是酣畅淋漓,四川多山多雨,气候潮湿,而辣椒这东西仿佛是专为四川人打造的,成都成作为四川的首府,自然是少不得辣椒。
川菜不光在四川和成都府广受欢迎,在大宋的其他地方同样如此,人是追求刺激的动物,这种辣和麻的味道不断的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使人欲罢不能。
走出四川路的川菜在大宋颇受欢迎,蜀中的商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大宋的其他地方开办一个脚店甚至是正店,因为川菜馆的生意实在是太好了。
别小看大宋的“餐饮业”,即便是响当当的蔡记也是从餐饮开始做起,最后成为大宋首屈一指的顶级商号,虽然赵祯在背后起到了推不阻拦的作用,但蔡记本身依旧是依靠着餐饮起家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要小看这个行业,民以食为天,人类可以从食物中得到最简单的幸福感,这是最容易满足的“欲望”否则怎么会叫口腹之欲?
“餐饮”已经成为大宋经济的重要的一部分,成本低,收益高,风险较小,只要里有过人的技术,或是独家秘方,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不光为大宋提供了消费基础,还增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也成为朝廷加强民生的重要手段,即便是三司也在上奏,请求稍稍减免一些餐饮的税收以鼓励整个行业。
宋人现在明白了一个问题,增加朝廷的税收不是仅靠多收税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多的产业,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之下,即便是税率稍稍降低,也能通过数量来弥补甚至是超越。
在成都府稍稍逗留了一段时间,赵祯便在蔡伯俙和三才的催促下上路了,四川路的地形实在是没有办法铺设铁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蜀道。
幸好大宋已经在四川路重修了蜀道,走起来虽然是无法和平原相比,但至少比以前要通畅的多。
何况皇驾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遇到拥堵的问题,皇驾以及回朝军队的探马在前面不断的警示,所有车队商人都要必让皇驾。
只要是宋人,无论是谁都会恭恭敬敬的把主路让出来以方便皇驾的通行。
赵祯坐在马车中翻阅着欧阳修编篡《五代史》的手稿,手边放着的是另一版由薛居正编篡的《五代史》。
虽然两本都是五代史,但后者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史实记载的意义,大宋的建立也就意味着五代的终结,薛居正是奉了太祖诏令编篡的五代史,编修的内容多是直接参照五代各朝的实录而成。
这段历史实在太过复杂,并且外族极多,五代史可以说是汉家王朝中最难编篡的历史,单单收集各朝的实录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从朱温代唐称帝到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便是五代十国。
一般人连时间顺序或是王朝更替都弄不明白,编修的史官更是要详细的查阅实录,并且把其中相通的部份串联起来。
只可惜五代十国太过复杂,即便是薛居正主持编篡,大量文臣同修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相比其他的史书还是相去甚远。
于是乎欧阳修这位大文豪便有了自己的想法,独自编修《五代史》,因为在他看来大宋灭了西夏,亡了辽朝,收服了倭国,吞并了大理,攻伐了吐蕃,这些伟岸的功绩必须要有一本《史书》记载,但大宋国朝鼎盛无法编修本朝史,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重修《五代史》的同时,把这些被大宋灭掉的王朝加进去。
由于工程浩大,实录众多,没有朝臣愿意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毕竟史官多是兼任,虽然能在史书上留下清名,但实在是太累了些,按他欧阳修的想法,便是到死怕是都修不完这《五代史》。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驾中的狄青
在编修《五代史》这件事情上,欧阳修有着惊人的执着,为此还上疏赵祯,请求出入崇文院以方便查阅典籍。
赵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也被欧阳修的执着所感动,这是大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既然别人不想要这样的荣誉,那就全给欧阳修一人便是!
为此赵祯特意下旨三司调拨经费给予欧阳修任由他使用,并且馆阁之中的官吏必须配合欧阳修,其他文臣不得参与。
而看完欧阳修的手稿后,赵祯便能确定这本《新五代史》乃是面面俱到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乏他欧阳修的感叹和评价。赵祯每每读到这些地方经不住拍案叫绝,把陪驾的三才和蔡伯俙吓得够呛,谁能想到官家在颠簸的马车中还能看得下去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
“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馀嵗,甚者三、四嵗而亡”
“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赵祯不时感叹欧阳修眼光的独到和言辞的犀利,但他在编撰体例方面做出改变于历代史书皆有不同。欧阳修的《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
《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而《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
《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详尽编篡,虽然欧阳修还没有完成,但在手稿中便已经体现出来,赵祯赞叹他的才智,也担心因为这样的文体受到朝臣们的反对。
当然赵祯必定会站在欧阳修这边,虽然是私自编修但毕竟时得到了赵祯的支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官修。
为此赵祯特意在欧阳修送来的手稿上加了封面,以《新五代史》为名号,这也算是历史的重复了。
赵祯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便是灭亡北宋的金朝统治者都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只用欧阳修所撰!”可见欧阳修的五代史多么的强大。
这一点赵祯从读欧阳修的手稿中便能看到,宽大的车厢中蔡伯俙在发个三才逗闷子玩,说着各种调侃的话,而赵祯也放下了手中的书活动一下身体,唯有一个人坐在边上一言不发,继续翻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此人便是狄青。
让狄青来陪驾也是赵祯的主意,蔡伯俙时有些反对的,在他看来狄汉臣就是个不通人情的怪人,虽然连官家都称之为“军神”,但谁见过只为让人不再猜忌而胆小到开着大门的军神?
虽然枢密院被官家给取消了,但他狄青好歹也是兵部尚书,知上四军总管,这可是了不得的殊荣,可直到现在狄府的大门依旧时开着的,从来没有关上过。
虽然有人说他是高风亮节,有人说他是清廉如水,可蔡伯俙知道他是真的“胆小”,他怕了,为了获得官家的信任,为了获得朝臣们的信任,他狄青宁愿开着大门睡觉也不愿被人猜忌,手中的权利逐渐变大,他的胆子却越来越小。
当然这是大宋武将的通病,别说时他狄青,便是堂堂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杨怀玉还不是和天波府极力的划清界限?
武将都是这般模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从军武院出来的小校,虞侯一个比一个硬气,但越是到了朝堂之中,越是到了高阶武职越是胆小了些。
这几乎是大宋武将的通病,即便是官家提高了武将的地位依旧无非改变,但唯独在一个地方他们敢于据理力争,那就是在作战方面。
因为大宋的武将几乎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他们了解大宋的士兵,也了解战争真真的模样,要想士兵用命,要想让士兵如臂挥指,那就必须要做到爱兵如子。
蔡伯俙亲眼瞧见往日里不和文臣争辩的武官在作战上和监军的文臣吹胡子瞪眼,并且把各种军中的粗话用在了文官身上,文官气急要上疏官家弹劾他,但武官毫不犹豫的便是一拳挥过去并且扬言:“这一拳是替官家揍得你!”
开始的时候还会有文官上疏弹劾,但在官家看到详细的奏报后,只要时文官有错在先,那必然会下旨斥责文官的愚昧,逐渐的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是在兵事上武官做的对,那官家就会支持武官而不会偏袒文官。
大宋的军中必定会有文官和武官,文官主监督,武官主用兵,双方之间其实时一种配合的关系。
狄青已经习惯了读史书,自从范仲淹送了他一本《左氏春秋》后,这货便开始对史书愈发的痴迷了。
只不过赵祯知道,他读史书往往是看其中的用兵之法和各种战例,在何处用兵,在何时用兵,遇到什么样的敌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他从中获得的知识。
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终究使得狄青在用兵上已达臻境,便是用兵“鬼才”王韵也言之凿凿的说:“狄公子兵法以圆通自如,吾不及也,万万不敢堂堂而对之,奇谋诡诈之术亦不可致胜与狄公也!”
当赵祯凑近之后便惊讶的张开了嘴巴,边上的蔡伯俙好奇的靠近,便瞧见狄青哪里时在看书,根本就是在“玩”!
不知从哪里掏出来的“兵子木偶”放在一副小型的舆图上,狄青不断的摆弄木偶嘴中喃喃自语:“当真没有破击之法?火器虽厉终究会受到限制。”
赵祯指了指图纸三的沟壑道:“唯有引君入瓮之法可围而歼之,入沟壑断其后路,使其行动不便,再以伏兵左右相击,骑军所佩之弩可覆敌军,若敌慌乱,快速掩杀,敌之破矣!”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与冷兵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赵祯的话并没有得到狄青的认同,相反他有自己的看法:“沟壑之地狭隘,虽不利步卒,但同样也不利骑兵,若是敌军装备火器,以狭窄之地固守,骑兵极难突进,况永安军多备甲胄盾牌,弩箭难破之!”
边上的蔡伯俙脸色大变,小声喝道:“狄汉臣你癔症了?!”
狄青这时才回过神来,看着赵祯似笑非笑的表情惊恐变色:“臣大逆不道,还请官家治罪!”
“大逆不道?是把永安军当作敌手,还是自己戏耍忘了带上朕?”
狄青呐呐不敢言,而边上的蔡伯俙却松了一口气,显然官家并没有追究他的大逆,永安军是大宋的军队,狄青这般的推演是做何打算?
赵祯拿起狄青手中的“兵子木偶”这东西其实就是沙盘上演变而来的,木偶被雕刻成士兵的模样,代表的自然是战场上的士兵。
这东西不光在朝堂之中流行,在民间亦有流传,甚至是痴迷程度不亚于关扑,因与兵事相关,被百姓们称之为兵棋。
兵棋的流行不亚于围棋,但相比围棋的复杂和耗时,兵棋却更容易上手一些,当然兵棋的规则也要更多一些,这是在模拟战场上的战斗,是敌我双方之间的殊死较量。
兵棋不敢有棋子还有舆图和卡片,这些卡片乃是模拟战场上的情况,足有百张之多,若是一副由参谋兵事院出的一副兵棋,甚至会有数百张!
兵者诡道,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明白这个道理,看似简单的棋局事实上并不简单,双方之间所拥有的兵力是相同的,至于地形也都相差无几。
这时候要想赢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才智灵活使用并揣摩对手,其实这就是从赵祯的兵棋推演演变而来的。
因为玩法的丰富多样,门槛又低,所以广受朝堂上下的喜爱,便是文质彬彬的士大夫在厮杀起来的时候也能爆发出惊人斗志和战意。
一个小小的游戏便能激发起人的求胜之心,对于赵祯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然,这游戏还能给人以启发…………
狄青就是在用一套简单的兵棋进行推演,只不过他手中的卡片只有十来张,显然他是针对性的在进行推演,针对的就是具装火器的永安军。
不光狄青对此痴迷,便是赵祯同样也是如此,火器的出现改变了交战规则,但和狄青一样,他就是想要知道火器能否被冷兵器所战胜。
没人会想这个问题,毕竟火器这东西就是大宋的,自己人的东西难道会对付自己人?何况大宋有火器,为何要用冷兵器去对抗火器?难道就不能用火器对抗火器?
其实这不过是痴迷军事的一种执念罢了,用冷兵器对抗火器,本来就是出于一种挑战精神,永安军可不光是具装火器的,他们还有强大的防御力和各种器械的辅助,当然也不缺少作战经验和顽强的精神。
蔡伯俙无聊的打着哈气,把头伸出车窗外看着天上的白云吐着烟圈,回头看了看已经开始对阵的赵祯和狄青对探头探脑的三才道:“这东西有啥好看的?咱们这辈子碰不得,你还看啥?我这里有极好的云南烟,醇香至极!”
三才白了一眼蔡伯俙,继续认真的看着赵祯和狄青的对局。
双方之间已经摆开阵势,赵祯特意选了具局装火器的军队,而狄青选择了骑兵部队,双方之间用了许多战术,并且“打的”难舍难分。
虽然如此可最后狄青依旧是败下阵来,不光是因为赵祯使用的战术好,更多的是因为赵祯太过了解狄青。
狄青擅长的是大规模指挥,指挥庞大的军队进行一场井井有条的作战,这本来是他的优势,可在兵棋却难以体现,因为兵棋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军队的因素和指挥的因素极难被考虑到其中。
一场兵棋下了整整一个下午,赵祯的车驾也离开了成都府抵达了南面的泸州,要想北上最便捷也是最舒服的办法就是要向往南抵达泸州,并且从泸州沿着岷江一路抵达江陵府。
到了江陵府之后便有火车可以直接北上,速度又快又安稳,可比马车要省事得多。
漕运在大宋依旧是不可小觑的力量,虽然有了公路和火车,但漕运的地位无可取代,一来稳当些,二来运送的货物数量庞大。
大宋的海船在不断的发展,同样的河船也在技术发展,载货数千吨的大河船早已出现。
即便是要下车了,狄青和赵祯之间依旧没有结束,双方这一场可谓是下的棋逢对手,赵祯并不擅长诡诈之术,相反他最擅长的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而狄青却是善用骑兵,接连使用狡猾的战术,或是偷袭,或是奇袭,或是埋伏,或是包围。
遇到这些手段,赵祯往往是用大军火器的稳固性和连续性对狄青的袭击造成打击,虽然也有所损伤,但这样的损伤对于赵祯来说实在不算什么,而相比之下狄青的战损就要高得多。
边上的三才比赵祯还要紧张,不断的看着赵祯使用一个又一个布局,让火器的威力发挥到了最大,即便是狄青怎么突进都没有办法成功。
地形是赵祯最先掌握的优势,在占据了地形优势后赵祯便占据了主动,他手中军队的火器射程便被提高了。
赵祯的兵棋和民间甚至是朝堂中的兵棋都不一样,狄青和赵祯在进行推演的时候边上的三才要“奋笔疾书”,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全部记录在案。
这虽然是一场推演,但同样是一场战斗,无论是赵祯还是狄青都在往这场兵棋对战中插话。
“胸甲骑兵虽重速度,但却不善越过障碍,耐力持久却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你的行军速度没有这么快。”
赵祯犀利的指出了狄青的弊端,而狄青同样也在同样反问赵祯:“大军还在其后,斥候探马先行不知陛下可曾发现?”
赵祯指了指丘壑后面的俩个棋子道:“伏兵已经设下,若是你敢靠近便是有来无回。”
而就在此时,狄青迅速推进棋子道:“探马奏报,全军压进!”
边上的三才木凳口呆,代表八百人的伏兵瞬间就被狄青吃的干净,而赵祯的大部队却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增援………………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四章狄青的理论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下了整整一下午的兵棋,狄青终于找到破绽赢了一场,三才有些不满的瞪着狄青,官家可是百战百胜的,你狄青的军神重要还是官家的名头重要?
但赵祯却毫不在意,甚至哈哈大笑道:“狄汉臣知道自己输在了什么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