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
而这些都要得益于三国时期的名人“诸葛亮”,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一千两百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虽然在泸州看不见都江堰,但泸州却因为都江堰的存在而被惠及,岷江的水患得以控制,当然也便与漕运。
站在船上的赵祯看着波涛汹涌的江水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人心中的那股强大,江水再汹涌也阻挡不住泸州人走出去的信心。
谁不知道大宋的漕运乃是黄金水道,但真正能依靠漕运发达起来的城市寥寥无几,大量的官船其实不都是被朝廷调运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是原本就停靠在泸州的。
这里漕运发达,所以官船和民船的数量都很多。
此次征调的船只中不光有官船,还有大量的民船,不要小看这些民船,他们的吨位同样惊人,有些甚至超过了官船。
民间商贾总是会不自觉的扩大规模,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船舶也是如此。
而每艘船上都有大量的水手和船夫,不同的是,这些人的身份特殊,说他们是百姓也可以,说他们是官府的差人也是可以的。
漕行,原本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帮派,也有漕帮这个说法,只不过在大宋不兴这样的叫法,因为和绿林好汉似得,让人觉得类同匪人。
事实上这些人却是应该叫做漕卒,他们都是负责漕运的人员,虽顶着漕卒的叫法,但大多数人却不属于朝廷。
唯有获得朝廷告身的人才算是拿着三司俸禄的官吏,而剩下的都是受雇于漕卒的人,所以这些漕卒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包工头”。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网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大宋的漕运发达,分四路向东京汴梁集运: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
四河合称漕运在大宋被称为四渠漕运,其中来自东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大宋对运河进行一系列整治,运输能力大增,形成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虽然都城北迁神都,但东京城的漕运地位依旧没有受到动摇,毕竟神都城的漕运实在是不怎样,只能依靠京杭大运河进行漕运,水网也不够丰富。
而东京城的漕运乃是因为大宋的国情决定的,有则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发展迅速,积累也深,相比之下神都城的漕运就比不上东京城,但神都城和东京城之间的漕运往来却是最为频繁和密集。
大宋立国之时,都城之确立京师及边地物资之供应以及国势之兴衰,均悬系于运河。
其后,为了彻底根除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跋扈之祸,采取了“夺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重点就是收夺兵权。
一方面在收取武将兵权后,以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军权;
另一方面,以文臣典兵权并充任地方行政长官。同时驻重兵于京师,但军队需要粮食维持,中央既然集中了重兵,对粮食的需求便急剧增加,只有汴京处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之地,尤其是诸河汇聚,漕运十分方便。
从岷江出发完全可以通过漕运一路抵达东京汴梁,但赵祯却不愿这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
漕运虽然也是四通八达,但速度太慢,行军打仗从来就没有依托漕运进行的,倒是粮草可以通过漕运,因为并非那么急需。
船队在离开泸州的码头便顺流而下,但目的地并不算远,只要抵达江陵府便可以上岸了,浩浩荡荡的船队在江面上行使,可以说是最为壮观的场面,如同一座水上的城池。
两岸的百姓在看到代表皇帝的龙旗之后,无不高声喝彩山呼万岁,而江面上的商船,客船,官船更是伴随在船队之后行使。
对于赵祯这位大宋的官家,百姓们已经把他当作是神一般的人物来看待,翻遍史书也找不出第二个这般的君王来。
皇帝是什么人?是天子,是代替老天来牧守天下的,是百姓的君父,是汉家种族的大家长,但史书上能够做到这般的皇帝能有几个?
能如同官家这般的君王又有几个?是个人都清楚根本没有!
大宋立国之初虎狼环伺,这个情况一直从太祖朝持续到了真宗朝,三代人没有收复燕云,三代人没有让大宋金瓯完整,但到了官家这里不光补全了金瓯,更是吞并了大量的土地。
若是不仔细想也觉得官家可能是世间少有的君王,可若是深思下去,却不尽然,那里是世间少有,根本就是仅此一位!
官家的功绩简直就是数代帝王才能做出的,而且必须都是明君圣主,瞧瞧现在大宋的疆域,瞧瞧往日给汉家王朝造成巨大损害的草原,瞧瞧大宋现在大片大片的海外之土,亘古未有!
别说是寻常百姓,便是大宋的朝臣们对赵祯的敬仰都是强烈到无以复加的。
可以说现在的赵祯是被推上了自豪感的最高点,受到的尊敬几乎是历代帝王都无法做到的,据说大宋的百姓家中可以没有佛陀菩萨,但必须要有官家的长生牌位。
本就带着大军的船队越来越长,越来越庞大,当船队抵达江陵府的时候,江面上已经飘满了船舶,荆州城外的码头上,早已站满了等待的人。
这些人都是前来一睹天颜的,赵祯是皇帝也是大宋最受追捧的明星,赵祯率军大胜而归的消息自然是传到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不光赵祯得到了百姓们的尊重,跟随赵祯返程的上四军将士也是得到了百姓的犒劳,大胜归朝的军队值得拥有这样的待遇。
江陵府的荆州城位置特殊,这里最大的优势便是拥有漕运的同时还拥有铁路,之所以要在这里修建铁路实在是因为荆州城的地位太过重要。
江陵府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南,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乃是“七省通衢之地”。
江陵城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为楚国都城,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会。楚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在江陵。
魏晋南北朝时,与当时扬州治所建康齐名,有“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之誉,而且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也算是五朝古都了。
楚国在此建立郢都,南北朝梁建江陵,后梁亦是如此,唐时在此设陪都江陵府,五代时期南平国以此为都。
由此肯见江陵府的位置重要性,大宋在这里建设铁路和通行火车,是在最大程度上的配合漕运,弥补这个九省通衢之地的交通问题。
火车,公路,漕运,三位一体的组成的了江陵府的交通,同时也让江陵府成为西南之地的交通重镇。
若说泸州的繁荣乃是因为谢文运的关系,那江陵府荆州的繁荣就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九省通衢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码头已经被扩建了数次之多,其中还有三次是朝廷下令,并从三司拨款改造的。
这不是地方州府的行为,而是一种国家行为,为的就是增加江陵府的漕运码头,让更多的货物通过这里运向荆州城的火车站。
码头上大量的劳役已经准备好了,船刚刚靠近码头,船上的绳子扔了下来,一群劳力便迅速的把绳索拴在了码头上。、
江陵府在赵祯抵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火车北上虽然速度快,但需要大量的车皮,而每一列车皮对于朝廷来说都是白花花的钱财。
一辆运人的列车和一辆运货的列车相比实在是赚不到多少钱,所以大宋的火车价格可不便宜,而士兵们又不能白坐这些火车,三司是不想掏钱的。
于是乎便在荆州城外安排了大营………………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九章历史的车轮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火车是大宋最强大的运输工具,这世上就没有比火车还快的东西,漕运虽然发达运货量也大,但终究是比不上火车在陆地上行驶到速度,即便是和公路上的马车相比也相去甚远。
在铁路建设上的速度其实并没有公路来的快,铁路太过耗费钢材,虽然不需要太过精炼的钢材,但毕竟质量一般的钢材也是价格惊人,铁路实在太长了,需要的钢材也太多了。
还好因为大宋对钢材的需求以及商品社会的逐渐过渡,冶炼技术的增加和飞跃,大宋每年的钢产量惊人,几乎是唐时的十倍有余。
每年年产可达数百万斤,这是因为庞大的市场需要,市场经济的秘密就在于物价和供需关系在市场的控制之下。
而铁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汉家文明中原本属于朝廷专卖的,汉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铁在汉朝是战略物资,施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不存在民办一说,铁矿数量68处无一例外都是朝廷在经营。
在华夏的漫长历史中,这一点得到了继承,毕竟冷兵器时代谁掌握了铁器就是掌握了战争资源。
但到了强盛的唐时,唐人不知是不是发现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和秘密,开始逐渐开放允许民间私营,民营铁矿课以十税其二的铁税来征收,铁矿数量一下从前期的处,增加到中期的一百零四处。
大宋立国之后同样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但大宋却没有如同唐时那般的“简单粗暴”,而是在唐人的制度上加以创新。
在继承唐朝制度的同时,大宋以官营、官民合营、民营等三者共存的方式进行铁资源的开发,民营铁矿课依旧以十税其二的铁税,而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改革大神”“执拗相公”王安石了。
赵祯在三司同时设立了市易务,这便给了王安石发挥的空间,其实内容很简单,就是在大宋各地设立由朝廷负责买卖的衙门,这些衙门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是朝廷干预和调控市场的最简单手段,尤其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不能靠垄断赚钱了,只能用扩大规模和生产效率来谋取利润,以数量和质量来从市场中赚取更多的钱财。
于是这一办法使得民营铁矿大为增加,大宋铁矿数量一跃达到二百余处,单单是东京城和神都城两地的冶炼之场便有四十七家之多!
最关键的是,大宋无论怎么生产钢铁都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大宋各个工厂的机器已经官营的兵工厂和负责铁路建设的路政院每年需要的钢铁数量何止万巨?!
大宋虽然钢铁产量在逐年增减,但却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过低,虽然已经超越了前朝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全面建设中的大宋每年消耗的钢材达到了数百万斤,所有开采出的铁矿全部简单的高炉冶炼成钢材销往大宋各地。
无论是民营还是官营铁矿或是冶炼场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税收同样产生了暴增,最高兴的人便算是老倌包拯了。
而大宋的盐税被废除之后,单单是仅剩下的铁税便能支撑起原本的盐铁两样税收,谁也不会再对免除盐税这件事说三道四。
随着格物的发展,随着读书人的增加,随着民智的不断开发和消息传播的迅速,盐税的取消势在必行。
赵祯主动取消盐税为的就是避免日后的尴尬,学堂中的孩子在稍有学识的老师教导下,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能自制可食用的粗盐,这样下去只能是丢的朝廷脸面。
盐税的取消让大宋的百姓惊诧的同时更加的对赵祯这位君王感恩戴德,盐税乃是关系百姓的税收,和农税一样左右这大宋百姓的生活。
随着盐税和农税的取消,百姓的手中拥有更多的钱财可以只配,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收入和繁荣的市场,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而这种情况下百姓们买卖的商品都会以各种各样的税收形势进入到朝廷的国库中,大宋的苛捐杂税少了,但商品税却没有减少。
这些税收都是被加入了商品之中,朝廷直接从工厂和店铺收税,而不是从百姓们的头上收税,极大的减轻了百姓的反感和抵触。
也使得大宋的市场愈发的繁荣,这是一个加速时期,从送到赵祯手中的三司公文来看,大宋今年的市场依旧在增加,商业依旧会繁荣。
工业的不断推进和改革使得大宋的发展速度极快,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甚至会超越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宋的人口基数实在太过庞大,人口基数大,疆域广阔,市场繁荣,这种情况下大宋的经济增长仿佛是一列不断飞驰永远也不会停下的火车。
内需市场便已经足够赶上西方国家需要的总和,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连赵祯都不知道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
人口基数不断的增长,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大宋的经济增长也不断的增加,整各时代都如同增加了燃料的火车在飞速奔驰。
即便是在火车上奏报还是在不断的送达,既然已经准备回京之后移交手中的皇权,那就要提前对大宋有一个更为系统和直观的了解。
说实话不是赵祯不称职,而是他需要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大宋的发展也太快,在这个时代车轮下的大宋仿佛每天都在变化。
赵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些奏疏的内容充满激进或是保守,一些奏疏的内容和想法会被“惊为天人”,有些则是“愚不可及”。
时代在改变的同时人也在改变,奏疏便是朝臣们和帝王交流的主要途径,六部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有权直接上疏皇帝,而地方州府官员同样有这样的权利。
一些特殊的衙门即便是低品级的官员也可直接上疏皇帝,比如监察院的官员等等。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车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火车不快也不不慢的前进着,这就是他的优势,日夜兼程的往东京城而去,而跟随赵祯的上四军将士则是在公路行军,公路行军的速度并不慢,但时间长了人困马乏需要休息。
从江陵府前往东京城火车是一个好选择,但公路同样也是相当可靠的运输方式,大队军马一路上都能得到驿站的补给,作为大军的后勤官,蔡伯俙在这一点上做的极好。
早在他们上火车之前,蔡伯俙就已经调运了物资抵达沿途的所有倌驿,大军在公路上前进,完全能够得到补充。
事实上大宋的公路制度类似于后世的高速公路,沿途的倌驿便相当于服务区,不光能够给沿途的商贾行人提供便利,还能自给自足赚取钱财。
倌驿虽然属于朝廷,但他们的薪俸却是要靠倌驿自己获取,公路上的倌驿有许多,哪家的不好自然生意就不好。
把倌驿的打理和维护交给差人自己,这看似有些不靠谱但却有着意向不到的收获。
大宋的官员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倌驿之间也有竞争,哪里的倌驿做的好,自然去的人就多,服务业在大宋几乎是最为发达的产业,而服务的态度和品质也是无可挑剔的。
在神都城早已出现了快递和外卖业务,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想吃什么,想买什么,包括寻人都有专门的行当负责此事,前提时你要有钱。
若是没钱,寻一个靠谱的中人保证你能养家糊口,在这种环境下,整个大宋社会蓬勃的发展,赵祯一直认为谁会的强大是一切的基础,国家就是依靠社会所组成的。
这一点上赵旭做的极好,在他总揽大政的这段时间里,不断的发布对大宋社会发展有利的政策,这小子了解大宋的未来需要什么。
大宋已经度过了急速上升的阶段,而需要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这是赵祯专门为大宋眼下的情况而发明的。
急速增长是原是资本积累的时期,也是他赵祯一直在做的事情,那时候的大宋进入超快的车道,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把其他文明远远的甩在身后。
眼下大宋的这份增长已经开始逐渐放缓,毕竟没有哪个文明能够保持如此的急速增长,但即便是放缓下来的大宋依旧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单单时这个增长就超过了大多数汉家王朝。
而在这个高速增长的阶段所必须的就是为此,朝廷和帝王双方都要维持这个大环境,只要不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王把所有制度全部推翻,大宋的增长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便是赵祯早早规划好的,而他相信,赵旭在他的教育下,完全能够胜任守成之君这个角色,三代之内大宋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一个王朝的发展不可能经过一个帝王便奠定基础,总需要有人来巩固成果,相比之下赵旭更为适合皇帝的位置。
他时个能把一件事坚持了许多年的人,单单是每日资善堂的经筵他便能做到每日不坠,这一点便是从赵祯身上学到的。
虽说赵旭的身上缺少了赵昀那般的冒险精神,可赵祯知道他其实并不缺少,相反在中规中矩之下,他的内心也有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勇敢。
只不过因为他皇储的身份而被种种压制下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是为了大宋牺牲了许多。
其实赵祯也很心疼这个儿子,但谁让他是天家的子嗣?赵祯可以断言,大宋以后的皇嗣都会获得极好极为自在…………当然除了皇帝和皇储。
这是因为环境的需要,大宋的政治环境和民意就需要一位兢兢业业的皇帝,而皇帝这种位高权重,万万人之上的天子以后会更加的难做。
虽然锦衣玉食,可同样要负担起江山社稷,这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下会变得很尴尬。
适合的皇子和嫡长子若不是同一个人那该如何?这再次回到了立贤立长的困境之中,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立贤的好处,也无数次的证明了立长的好处。
即便是赵祯这样的君王也难以取舍,立长制度若是保存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皇嗣之间的安宁和和谐,所有人都明确一个问题,谁是未来的皇帝,但这样一来皇长子便是皇太子,问题便出现了,他是否能够继任君王之位?
反之,若是立贤,那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考察,而皇子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同样也会破坏天家子嗣之间的感情,同室操戈的景象谁也不希望出现,当然某个策划九龙夺嫡的大傻帽除外…………
后世常流行一句鸡汤:“最经不起考验的是人心,最琢磨不透的是人性!”赵祯深以为然。
你去测试人心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们至于不信任的位置,也把他们至于危险之地,用养蛊的方式培养不出合格的皇帝,只能培养出一群六亲不认的疯子。
两者之间的利弊赵祯分析了很久,最终还是难以决断,只能把这件事向后推,他希望等到赵旭当了皇帝之后把想法和自己进行交换。
最少在眼下看来,立长是没有错的,赵旭非常适合皇帝的位置,赵昀适合开疆拓土,方丈洲的土地被他经营的极好,据说之前回来的时候还给神都城的后苑送去了两大一小三只袋鼠,后宫嫔妃见了甚是惊奇…………
大宋的皇嗣除了赵旭之外活的都很舒服,甚至是幸福,赵昀自不用说,而萧挞里的孩子赵仁同样也是在大宋的皇宫中无忧无虑的生活。
听见官家念叨三位皇子的名字,三才便立刻变成“泥塑”。
赵祯有多么“护犊子”只有三才知道,整个大宋上下没人敢说赵仁的事情,仿佛萧挞里这对母子本就是大宋皇宫中的人。
虽然很多人知晓其中的隐情但谁也不敢说,宫中谈论此事的人已经死了不知多少个了,长舌妇在宫中不用官家出手,皇城司便会料理的干净。
任何人也担待不起帝王的愤怒,这一点三才很清楚,要想让更多的宫人活命,那就只能杀鸡儆猴。
后宫中谁都知道赵仁是大宋的皇子,但却没人敢说出来………………




宋缔 第两千四百六十一章另类的封建时代
www.bxwx.i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火车缓缓的抵达了东京城,这段时间三才是真的提心吊胆,因为官家没事就在念叨三位皇子的名字,他哪里知道赵祯心中在想什么,他只是单纯的认为官家是不是动摇了?
三才是敏感的,越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便越敏感,毕竟是宫中的老人,对于那些发生在高墙之中的事情知之甚详。
当然他也觉得自己是过于担心了,官家从来都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也不是一个绝情之人,对太子的爱护更是关心备至的,绝不会无缘无故的废储,之前还坚持要传位太子的。
火车距离东京城越来越近了,只不过短短的五天时间便已经过了颖昌府,前面不远处便是曹操起兵的陈留了。
赵祯并不在意三才的模样,有些事情是没法和外人说的,即便是三才这般产量跟随自己的侍从,赵祯也不会对他说一句。
赵祯分得清什么时家人,什么朋友,他可以把三才看作是朋友,跟随自己多年的忠心管家,但却无法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家人。
历史上有太多的皇帝和宦官走的太近,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贴心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太好。
三才跟随赵祯多年,并没有获得超出他职权范围之内的权利,虽然看似他是赵祯的贴身内侍,可事实上他除了掌握皇城司这个受到文官监督的内朝衙门外,他并没有其他的任何权利。
1...687688689690691...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