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不光不能明抢,还要用“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这些矿石,但在合法的手段中,商业的手段却并不都是“光明正大”的…………
大量高待遇的招收嘉莫人中的能工巧匠,这就意味着女王谷的匠人会骤减,而缺少能工巧匠的加工后,高品质的铁矿石的本质依旧时矿石…………
一番商议之后,赵祯和蔡伯俙发出一阵笑声,三才眼皮微微垂下,虽然不知道官家和蔡伯俙商议的是什么,但他知道这些嘉莫人怕是要倒霉了。
于是在临走之前,蔡伯俙作为蔡记的大掌柜宣布了蔡记会以高价收购女王谷铁矿石的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嘉莫人的好感。
只不过了解蔡伯俙的人都知道,这货是绝对不会吃亏的主,在高原之地高价收购铁矿石?这怕是亏本的买卖吧?
宋缔 第两千四百四十七章睡个安稳觉
嘉莫人无法拒绝蔡伯俙开出的优厚条件,每一百斤矿石三贯钱,这已经时惊人的高价了,毕竟大宋的矿石不过百斤一贯而已。
三倍的价格甚至让嘉莫人不敢相信,他们之前不是没有猜测,但即便是如此也没想过会有如此高价。
一百斤矿石三贯钱,拉回大宋之后的成本可远不止这个价钱,何况一次的运输绝不可能只有区区一百斤而已。
但这只是嘉莫人的猜测罢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大宋商业的基本运作方法,没人会傻到自己带人去运输,相反这种长途运输必然会交给专门的运输商行来做。
这就是大宋变得最不同的地方,社会拥有了明确且系统的分工,赵祯把大宋的每个人都“安排”到了社会分工之中,只是他们没有发觉罢了。
大宋有专门负责买卖货物的商人,同样也会有专门负责运输的商人,他们有自己的车队和劳力,所有的事情都不用他们操心,只需要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好。
提货的地方有委托商号的人,收获的地方同样也有,货到钱清,这是最简单的事情。
简单的步骤,简单的劳动,却能换取不菲的价值,这对聪明的商贾来说有着不可拒绝的诱惑。
这些运输的车队在把货物运达之后,便能从雇主手中获得不费的钱财,并且发放给运送的劳力,一趟下来没人能赚取数十贯钱,虽然时间长但回报高。
同样的,买下矿石的商人也不傻,这些钱可比自己招募人手要便宜的多,运输车队只负责运输,他们不管运输的是什么,也不管价值多少,只是按照重量和路程收费。
可百贯钱对于能买下大量矿石的商人来说并不算什么,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相对于这些高品质铁矿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的辅助关系,这就是大宋商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产业链已经形成~!
矿石商人在把矿石运回大宋之后便会按照市场价售卖给冶炼的工厂,这些工厂把矿石冶炼之后便又会卖给需要钢材的人。
接着便是买下钢材的人制作各种各样的器物,小到用边角落做的菜刀,大到各种机器的部件,这些都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
之前因为蒸汽机和各种机器的型号不统一,赵祯专门下旨,凡是在大宋制造的机器,必须拥有统一的标准,如此便能便与维修和替换。
皇帝的旨意在这个时代相当好使,同样也方便了各个工厂和零部件的提供商制造商们,效率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弥补上了空缺。
大宋的商业不断的在蓬勃发展,种类越来越多,使用的机器也越来越多,参与研发和格物人才在不断的出现。
产业链的出现使得大宋的商业被连接起来,商号和商号之间,商号和工人之间,商号和衙门之间,甚至是和格物的官员之间都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
大宋现在缺少的就是人才,不光朝廷需要格物的人才,就是民间的商号,工厂同样需要人才,一个精通格物的人才会给工厂和商号增加多少的收益谁也说不清。
要知道第一个发明机器纺织机的人不光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便是买下他发明的人同样赚到了大量的利润。
所以精通格物的人才在大宋极为受到推崇,这些嘉莫人中的能工巧匠不光会被大宋朝廷招揽,还会被大宋的民间商贾所招揽。
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赵祯促使的,他先是放权给了官营买卖,官营买卖招募技术精湛的匠人,使得匠人的地位水涨船高,并且也给官营买卖带来了很厚的利润。
如此之下,大宋的商贾也开始悄悄招募,在朝廷并未反对之后,便开始正式的招募技艺精湛的格物人才了。
这些人已经不叫工匠,而是被称之为格物家,自成一家便是对这些技术进展的人最好的肯定。
当然要想成为格物家,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否则根本不会有人相信。
而这些嘉莫人则不同,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大宋炙手可热的人物,这同时也离不开赵祯这位大宋皇帝的“宣传”。
想想看,连皇帝都要从嘉莫人中挑选格物的人才,可见这些嘉莫人是当真有真才实学的,大宋的商贾必定趋之若鹜。
要知道大宋商贾的手段相当高明,他们不光会用钱来收买人心,还会使出浑身解数和各种各样的手段,当然有礼贤下士的,也有卑鄙无耻的。
这些就不关赵祯的事情了,这是民间的自发行为,朝廷可不会为他们背书………………
在一片祥和中,赵祯的皇驾再次启程,只不过皇驾的后面还跟随了一群嘉莫人,他们在坐上大宋的马车后便开始惊奇。
这些人都是赵祯为格物院招揽的格物人才,他们现在还不是格物官,顶多便算是一个匠人而已。
要经过格物院的选拔之后,才能成为格物官,当然幸运的只是这批人,他们的子孙后辈需要参加朝廷举办的正式格物科举后才能授官。
其实最让赵祯想不到的是在这场西征之中的意外收获,嘉莫人和女王谷的高品质铁矿,每一样都是大宋所需要的。
坐在马车中的赵祯长舒了一口气,宽大的常服让他很不舒服,但战争结束之后,三才便立刻拿出这身衣服恳请赵祯换上,美其名曰:“君王归朝不劲装,将士还朝必卸甲!”
赵祯知道这是为了稳定人心,在朝臣面前显得皇帝从容,同时也是为了让百姓看到君王的气度,否则会给他们一种连皇帝都披挂上阵的感觉。
马车在颠簸之中越来越快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宋军赢得相当体面,不光是逼迫角厮罗败走西方,更是因为宋军的伤亡极少。
在如此规模的战争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损比,可以说是亘古未有,这正如同赵祯所说,他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交战规则,敌我双方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技术代差和裂缝。
这才是真正的天堑和鸿沟,看着车窗外谈笑风生的将士们,赵祯终于长舒一口气的靠在锦塌上睡着………………
宋缔 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赵旭的改革
西征之战结束了,没人能记的清这是大宋的第几次战争,但同样也没人会忘记这次战争!
因为这次西征之战非常特别,虽然大军还没有回朝,但几乎所有的宋人都知道一点,此次依旧是官家率军作战的,至于官家是如何瞒住朝廷上下微服前往的,谁也不知道。
虽说如此,但此次西征之战的诸多事迹被宣扬了出来,来自朝廷公开或是私下的消息实在太多太多。
并且一个比一个离奇,甚至是让人匪夷所思,永康军和怀安军合并的永安军在大宋上下看来都是一个给背嵬军吸引敌人兵力的“杂军”。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支“杂军”居然在高原上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连克吐蕃十数座城池,并且伤亡紧紧千余人。
这是多大的一场战役啊!多少的城池竖立在永安军的面前,永安军几乎每场战斗都是攻城战,而攻城战一直是伤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就是在这样的战争下,永安军出人意料的发挥出强大的战力,不但攻陷吐蕃如此多的城池,还拿下了至关重要的匹播城,使得逻些城孤掌难鸣。
虽然北路杨怀玉率领的三十万铁骑也同样战绩惊人,但他们本就是大宋最强战力,相反永安军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具装火器了。
一下子,火器成为大宋人人谈论的词语,也成为了大宋百姓心中的骄傲,因为别的兵器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样的刀没有?什么样的盔甲没有?什么样的弩箭没有?唯独火器乃是大宋的独创。
世界上除了大宋便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制造火器的国家了,契丹人之前也有火器,但那火器还不是仿制大宋的?
即便是角厮罗拥有火器又如何?还不是在宋军的火器面前败下阵来?
无数人都在真相讨论火器的厉害与重要性,当然这也是年轻学子所趋之若鹜的东西,不少人因为这场战争开始走上格物的道路,而他们所期望的就是能够造出更强的火器来。
大宋的学术氛围是令人惊叹的,年轻才俊不在执着于四书五经,也不会被儒家的思想所束缚,虽然科举之中儒家学说还是极为重要的,但更多的是对人品的指引和束缚。
思想道德要有一定的标准,而其他学科也在逐渐的被大宋的科举所吸纳,成为科举中的一部分。
当赵祯和蔡伯俙一行人走在成都府的锦祥街上时,立刻被一阵铜锣声吸引,敲锣的是成都府的衙役。
只不过这个衙役的脑袋上有些特别,高高的白色羽毛竖起尤为显眼,但这是在告诉众人,他是传达朝廷政令的官差,击传官。
虽然身穿差人公服,但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府,而是属于六部中礼部的通传司。
责任也很简单,就是到达各地州府传达朝廷的政令,再有各州府向下传达,这样一来能够极大程度上的保证朝廷的政令直接传达到州府之中,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终于这个别出心裁的想法,则是出于赵旭之手,之前他和赵祯书信往来的时候,便向父亲表达了这个想法,在得到赵祯的认同和鼓励后,他便下达六部配合。
而效果则是立竿见影的,朝廷的政令直接传达到州府,不光在衙门传达一遍,还要在最热闹的街市之中传达。
以保证政令会被有效的执行,也能保正州府官员不会欺上瞒下。
被铜锣声吸引而来的不光有赵祯一行,还有跟随皇驾前往神都城的如贞娜娜等人,她带来的嘉莫族人第一次见到大宋如此繁荣和庞大的城市。
他们被所有新鲜事物所吸引,并且不断的向陪同的官员发问,皇驾还没抵达成都府的时候,田况便派出官员前往迎接了。
但作为一府之尊,田况却没有亲自前往,自从赵祯北伐之后,大宋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地方州府官员不得擅自离开自己所在的州府,即便是迎接皇驾也要有旨意才行。
否则一旦离开州府范围,便算是渎职懈怠之罪,不光会被监察院弹劾,还会被朝廷严惩,州府官员必须要恪尽职守,这是朝廷给予的信任,也是他们的责任。
瞧见陪同官员伸头探脑的模样,赵祯就知道这个击传官是刚刚抵达成都府的,在府衙传递了朝廷的政令后,在最繁荣的锦祥街上再次传递。
铜锣敲了三轮之后,四周的百姓已经相当的多了,能够亲耳听到朝廷的政令可不容易,所有人都安静的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生怕漏了一个字。
“告各州府百姓,学子,庆历六年科举改制,取消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常科,设文资科,格物科,武职科三科!招文魁,技魁,武魁三魁首!另各科招募人数待春试之后,秋贡之前下告!各科所考范围,由各州府颁布,祝各位学子金榜题名!”
蔡伯俙在边上小心的看着赵祯的脸色,科举乃是为国选材的大事,可以说是大宋的重中之重,科举的改革必须经过皇帝,或者是皇帝亲自主持,而官家没在京中,六部的公文和朝廷的政令便下来了,这说明是太子赵旭进行的改革………………
赵祯瞧着紧张的蔡伯俙点了点头道:“这事朕知晓,只不过没想到旭儿这么快便动手了,这小子的胆气比朕要强啊!朕盘桓了数年时间不敢擅动科举,没想到他倒是先下手为强了。”
“官家不是把进士科给改了不少吗?其中还加入了必考的格物…………”
赵祯苦笑道:“莫要安慰朕,朕做的那些都是小打小闹,旭儿一下便取消了进士科,这样的胆气相当了得,可知他是顶住了多大的压力,不过倒是会借势。”
瞧见蔡伯俙不解的模样,赵祯踢了他一脚道:“快快赶回神都城,朕率军大胜而归,便是旭儿的底气。
此次朕和旭儿要联手来一出好戏,让那些顽固不变的老学究好好看看,科举改革乃大势所趋,再抱着四书五经不撒手的做文章早已行不通!”
宋缔 第两千四百四十九章“最好”的大宋
刚刚归朝,踏入成都府的地界就听闻科举改革的消息实在是让赵祯惊喜,之前赵旭已经数次发文和他商量过这件事,在他看来科举改革的基础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大宋的科举是时候应该改变了。
赵祯一开始还是有些保守的,毕竟他在文教上花费的心血实在太多,不光改变了大宋的学术环境,也会固有的思想进行了冲击,人们正在向越来越独立的思维方式上发展。
而与此同时儒家学说开始逐渐走向腐朽,世人越来越喜欢对儒家学说提出质疑,虽然有好有坏不一而足,但本质上却是人们不在那么强烈的迷信权威。
所谓的圣人之言难道就没有错处?这是人们在心底之中最强大的质疑,敢于质疑是好事,也是在不断推动谁会进步,思想进步的利器。
改革科举无疑是科学王冠上最闪亮的宝石,但同样难度极大,这也是为何赵祯先从学术开始改革开始而逐渐改革科举的原因。
科举制度时大宋的人才基础,也是大宋百姓穿过“阶级屏障”走向成功的重要所在,可谓是关系万民福祉。
汉家百姓的想法时淳朴的,自己可能没有出息,但子孙后代一定要有出息,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夙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打破屏障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未来之中。
但同样的,想要打破屏障并不容易,科举是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虽然现在大宋上升的突进有很多,从普通人变为“成功人士”的方法不再是科举一途,但无论如何科举依旧是被大宋百姓最为看重的道道路。
大宋有多少学子?赵祯不清楚,即便是礼部也没有一个精准的数据,因为文化的开放和基础教育的增加,使得大宋的百姓几乎都能收到教育,同时还也拥有读书写字的能力。
只要是大宋百姓,能够读书识字,那就有权利参加科举,这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有些老学究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赵祯都有些过意不去,而特意下旨赐他们一个出身。
这虽然是一种怜悯,且有失公平,但同样也是对追求文道执着精神的一种尊重。
汉家王朝就是这样,既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同样也不乏同情心和怜悯心,人类的可以找到的品格在汉家王朝几乎都能找到。
现在,赵旭做了赵祯没有做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超越了赵祯这位父亲,赵祯并没有生气,甚至极为开心。
若是说赵旭越权,做了太子不应该做的事情,赵祯一点也不会生气,因为他曾经对赵旭说过:“朕不希望你成为朕一样的君王,你要比我做的好,做的强,这才是儿子应该做的事情。”
眼下赵旭就是这么做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科举,取消了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诸多科举,而只设立了文道科,武职科,以及格物科,并且定下了三科魁首。
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科举的根本制度,而他审时度势的眼光是赵祯最为赞叹的地方。
连蔡伯俙都惊叹连连道:“官家,太子这么做实在是恰逢时机,官家把文道,武职,格物的地位提升到了同等高度,而太子在这个时候改变科举也是恰到好处的。”
任何人被别人夸赞自己的儿子都会高兴,赵祯看着蔡伯俙笑道:“你这般的模样倒是转变的快,现在开始说起好话来了?”
蔡伯俙连忙道:“臣是就是论事,太子一项以稳健著称,这般的手段当真是让那些顽固之人措手不及啊!”
赵祯点头感叹道:“是啊!朕未曾想到旭儿有如此手段,端是凌厉的很,一般人是万万不会想到稳重的太子会在科举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情上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此也好,反倒是为朕分忧了。”
“为君父分忧,这是人子和人臣所为,太子识大体,懂得官家的幸苦,乃是实实在在的孝子所为!官家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蔡伯俙这货是知道赵祯心中想法的,多少年的体己之臣了,赵祯向想法他大多能猜得到,君臣之间的配合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同样赵祯也知道蔡伯俙的想法,科举事关重大,不得不慎,眼下赵旭既然已经改革,那蔡伯俙必定是支持的,毕竟自己也在支持赵旭的作法,没有什么不妥。
大宋的政治局势暂时还是不错的,没有党同伐异的事情发生,也没有结党营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完善的检查制度。
这一届的监察院相当不错,且都是从后起之秀中挑选的年轻才俊,尤其是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年轻人,这是监察院的第一准则也是无可撼动的存在,谁若时触犯了这条准则,后果不光是被罢官那么简单,还要被治罪。
一个成熟的监察体系对于朝廷来说相当重要,防止腐败和权利的越界是后世也在不断追求的事情,赵祯深知一个王朝的腐败对其根本的伤害有多大。
防微杜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便是在后世那位“乞丐皇帝”的剥皮填草之下,腐败和专权依旧没有被消除,甚至愈演愈烈。
所以赵祯从未想过立刻让腐败从大宋消失,这是根本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腐败的成本,加强监察机制,让腐败难以在朝堂中滋生,或是被快速发现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然后让贪官污吏玩忽渎职之人受到难以承受的处罚,让世人唾弃无立锥之地,这就是赵祯的做法。
当然这样的手段难免让朝臣们有所非议,毕竟时同僚也士大夫,就这样遭到灭顶之灾实在太过可惜,别说东山再起的机会,甚至连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
但赵祯的做法却得到了世人的大呼“过瘾”,贪官污吏的官员就应该让他们不能在做人,大宋的百姓可不会去同情他们,相反对他们的憎恨要深得多。
现在的大宋官场几乎没人敢公开或是隐秘的贪没,监察院的人几乎已经超越了御史台,一旦被他们盯上这辈子就完了。
当然如此一来,大宋的科举也变得更加的公正,对大宋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福音…………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五十章史书中的两面性
在成都府中,田况一直伴驾赵祯左右,这是作为州府官员必须做到的事情,赵祯也没有什么说么,毕竟他田况对成都府的了解要远胜赵祯自己。
挑选了一处风景不错的酒楼,赵祯便在嘈杂的临街的雅间中挑起窗帘的读书,不知为何,在这吵闹的集市中,赵祯反而能安下心来,在深宫高墙之内却无法做到心静神宁。
三才和蔡伯俙都知道赵祯的这个习惯,一旦读书便喜欢挑选吵闹的地方,但别人去不能打扰,也不知道官家为何有这般的癖好。
今日读的是《隋书》,赵祯已经通读过数遍,但依旧对魏征等一众名臣编篡的《隋书》感触颇深。
之前赵祯已经读完了大量隋朝的野史,这些来自民间的史书和官修史书最大的区别便是过于夸张,并且有好有坏相去千里。
这也是赵祯在通读过《隋书》之后读遍野史又复读《隋书》的原因,其中有许多地方有待商榷。
当然赵祯也会总结自己的经验,总结大宋的经验。
汉家王朝的皇帝就是有一个弊端,无法对自己疆域的所有地方了解的透彻,这不是皇帝不努力,而是没有办法。
之前的汉家王朝,包括历史上后世的王朝都是受制于交通的不便,车马需要好久才能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而一般的帝王最明智的决定便是乘船出行,隋炀帝为何要修京杭大运河?
这个残暴的皇帝不光是为了贪图享乐方便自己下江南游玩,而是他目光长远,想要为国家谋取长远的战略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让国家更加富足。
在赵祯的认识中,隋炀帝是个暴君但不是昏君,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隋朝灭亡的如此之快和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关系。
人说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在江南选美女,这样的话若是在大宋出现,一定被人骂成狗脑袋,选美女哪用那么大工程,派几队御林军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还用的着等六年!?
隋修运河与秦修长城一样,不光大气磅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相比秦始皇修长城,运河的作用要大得多,长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搭进去这么多条人命,但其结果依旧是却挡不住草原民族。
世界上没有无法攻破的堡垒,也没有永远拦得住敌人的城墙,大宋只是在燕云之地修建城墙,但并没有大肆的扩张。
大宋的长城只是为了稳固神都的地位和安危而已,充分利用地形把京畿道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但运河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国的河都是从西向东往海里流,南北交通就不便了,这条大运河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南北沟通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