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至于曹家,这个将门之家自开国后便多受天家照拂,即便是杨家和石家也没有曹家来的显赫。
虽然杨怀玉和石元孙依旧是大宋的武臣,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两家的地位,他们的衰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下去。
除了杨怀玉和石元孙的一房外,其他的本宗根本不受朝廷待见。
神都城中唯一被治罪的东城之人只有一个,吕夷简,这也算是杀鸡儆猴,而且这个“鸡”是赵祯亲自下旨“杀”的。
吕夷简在东城豪门中的身份和作用赵祯一清二楚,若是没有他在背后出谋划策,也不会有东城豪门的今天。
市场经济这东西东城豪门玩不转,即便是吕夷简颇通商贾之道又如何?他在赵祯面前依旧是一个“娄碧”。
虽然赵祯人在西藏上都护府,但却并不影响他获取东京城的消息,赵祯不想太过干预赵旭的监国,这毕竟是锻炼赵旭的机会。
但唯独在东城豪门这件事上,赵祯没有松手,当然赵旭自己也不愿处理这件事,担心处理不好留下祸患。
父子二人在这件事上算是联手一击,对东城豪门的打击算是毁灭性的。
东城豪门前段时间可没少求见赵旭这位太子,在他们看来既然见不到赵祯这位官家,求见坐朝总揽大政的太子赵旭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即便是通过太子妃的娘家向赵旭求助也毫无作用,因为太子妃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在得知娘家人受东城豪门之托后便立刻和娘家断绝了来往。
毕竟太子妃的娘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而是一般的寻常人家,这就导致了外戚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这也不知是不是歪打正着?从真宗皇帝开始,就对一般的小门小户特别的感兴趣,太后刘娥的身份自不用说,而赵祯自己也娶了王语嫣这位商贾之女,到了赵旭这里…………更是娶了一个小门小户的寻常人家女子。
据赵侦所知,这张氏娘家在神都城中几乎毫无产业,乃是第一批跟随赵祯迁都神都城而来的东京汴梁人,因身在市井,对东京城算是了若指掌,而恰巧就是这份了解,使得赵旭和张氏越走越近。
张氏的父亲是开封府的一个书吏,因为人正直不善变通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刀笔吏,后来迁都到了北平府已久是个刀笔吏。
这样的人虽然不善变通,但北平府还真的离不开他,因为这样的人能办事,办实事…………
当然这样的人家教也是不差的,张氏虽然活泼,但心中的善良和识大体不逊男儿,这不是赵祯的评价,而是作为张氏婆婆本就不喜欢张氏的皇后给出的评价。
单单是这一点,赵祯对这个儿媳妇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
在赵祯的脑子里一直有后世的一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而天家的女人更是不凡,在大宋也常有一句话:“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马”
眼下时间过的很快,赵祯人还在西藏上都护府的时候,赵旭的第一个儿子就出生了,赵祯也拥有了自己第一个皇长孙。
赵祯亲自为其取名赵宸,并让三才以八百里金牌急脚递传递至神都城,这个字寓意深刻,所谓宸,“天地之交宇也!”
也指的是高大的房子,屋宇,同时宸还代指皇帝的住处,宸扉便是皇宫的大门,最重要的是,宸这个字还用来形容天象。
北极星也就是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也被称之为宸,而它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也指代天宫,天帝所居。、
可以说赵祯给孙子取名赵宸,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把他的身份给定下了,他就是大宋的皇太孙!
皇长孙和皇太孙之间的区别很简单,就如同皇太子和皇长子一样,一个是帝王位的继承者,一个则是帝王的第一个皇子或是皇孙。
赵祯此举是为了稳定民心,也是为了稳定朝臣们心中的想法,至于赵旭和张氏之前恩爱备至,不会有任何疑议,甚至欣喜还来不及,所以赵祯才会有这样的决定。
马车滚滚向前,赵祯的皇驾车厢中,三才和蔡伯俙却脸色不好看,这两根葱的表情让赵祯极为不爽。
“你们这是什么表情?朕得了皇孙你们怎么跟死了亲娘老子一样?!”
三才不说话,但也笑不出来,望向赵祯的眼神中充满了祈求,而蔡伯俙更是趴到赵祯面前道:“官家,您这是要立皇太孙啊!这名字一旦昭告天下,谁都知道他是大宋的皇太孙…………”
赵祯有些无奈的望着蔡伯俙,他还从来没见到蔡伯俙有过这种祈求的表情:“这又如何?难道朕连自己立个皇太孙的权利都没有了!?”
蔡伯俙无奈的说道:“官家欲立皇太孙,是否决定要禅位太子?可官家春秋鼎盛,此时正是我大宋昌盛之时,如今禅位……对太子无益!”
赵祯耸了耸肩膀:“这本就是朕决定下来的事情,有什么不妥吗?朕早就说过要传位太子的,现在大宋四海安定,国内也是繁荣昌盛,此时不传位难道要等到朕老了犯糊涂了再把烂摊子交给旭儿不成?”
蔡伯俙急急道:“官家您说的都对,可您是大宋的官家,是史书无载的圣君,是光耀千古的帝王,您就这么急迫的想要传位太子吗?!”
面对蔡伯俙这个亦臣亦友情同手足小舅子,赵祯哈哈大笑:“正因如此朕才不能犯下史书上历代君王的错误!你瞧朕现在春秋鼎盛,但难免年老糊涂,可就是因为当下朕还清醒所以能校正赵旭的错误,把他“扶上马送一程”所以朕才要传位与他!难道太上皇就没有皇权?或是说太上皇就不能辅佐自己的儿子?你们是被史书给写怕了!”
赵祯指了指车厢桌案上摆放的各类史集道:“瞧瞧这里的史书,都是朕从崇文苑带来的,里面有《春秋》,《左传》,《汉纪》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以及历代官修的《晋书》《周书》《隋书》《旧唐书》甚至是欧阳修和宋祁修编的《新唐书》,其中禅位帝王三十九位,除去上古时代的尧舜禹禅位外,除去战国时的燕王姬哙,和赵武灵王赵雍,自秦以降总共禅位帝王三十四位,并非前无古人。”
“可官家,这些禅位的帝王无一不是…………”
瞧见蔡伯俙忽然顿住,赵祯点了点头:“无一不是晚景凄凉或是亡国之君?自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降封为定安公开始,王莽失败被杀后,军阀方望谋立刘婴为天子,更始三年二月,更始帝刘玄派遣李松击败方望,刘婴被乱兵所杀,时年二十有一。
到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降封郑王。开宝六年三月去世,这些帝王除了唐高祖李渊禅让给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外,几乎难有善终的下场。
更加离奇的是唐睿宗李旦禅让给母亲武瞾,降封为皇嗣,赐姓武。这些都是前人所为。”
瞧见蔡伯俙和三才疯狂点头,赵祯微微一笑道:“但你觉得朕的大宋和前朝一样吗?这些禅位的君王哪一个不是被逼迫的?那一个不是无奈之举?便是唐高祖李渊也是被李世民杀怕了的!但朕不一样,朕是主动传位与赵旭,是在朕最鼎盛的时候传位赵旭!朕的手中拥有拨乱反正的力量,但前提是出现了祸乱,若是朕一直做帝王擅长的事情,那朕还怎么超越历代帝王?朕还如何做出改变让大宋变得更好?”
蔡伯俙猛然抖了抖:“官家是想留有余力?但天无二日…………”
赵祯摇了摇头:“朕会把对内治国的权利全部交给旭儿,这是他作为一个皇帝应得的,但朕同样会保留一部分兵权,这兵权不是对内,而是用来对外,说的难听点是给赵旭擦屁股用的,朕是他的老子,真的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难道老子不应该为儿子擦屁股?
旭儿对内政已经处理的极好了,甚至可以说是万事妥帖,但外事却并没有多少接触,待其登基称帝,朕会辅佐他处理外事,所谓的外事便是如何对待和处理外朝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用兵。”
瞧见蔡伯俙不解的眼神赵祯笑道:“当然这些朕会和旭儿讲清楚,免得父子间生了间隙。”
蔡伯俙不再说话,还真的如官家所说,天家这对父子之间几乎从来没有间隙,而且受到别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很难相信这对天家父子之间的感情要远比寻常人家的要好的太多,相比史书中记载的父子君王,这对天家父子可谓是典范。
父慈子孝这一最基本的便不说了,更难得可贵的是,官家的教育方式,虽然是父亲,但他和赵旭之间的关系中甚至存在有一般朋友的那种友谊,这便是父子情深也做不到的。
蔡伯俙不知道的是,赵祯几乎支持赵旭所有的创造性想法,只要是对的事情,哪怕是有些不对但意义非凡的事情赵祯也会去支持。
从小对赵旭的教育方式赵祯就采用了和这个时代完全相悖的理念,让他敢于怀疑一切,也敢于创造,同时不是那种一般人家所用的打击式教育,而是鼓励式教育。
这就让赵旭很小的时候便拥有一种自信,而不是自大。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
为了培养赵旭,赵祯在他小的时候没少花功夫,虽然在赵祯眼中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他不得不承认有人生而不同。
赵旭是大宋的太子,肩膀上的担子从一开始就和寻常人不同,他的未来即将引到大宋的前进方向,所以赵祯从小就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赵祯看来,这几年赵旭总揽朝政政绩斐然,无论是六部相公还是民间风评都是一边倒的夸赞,虽然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这次大宋西征的战役中,他更是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虽然一开始想要让赵旭指挥这场战斗,但赵祯依旧是不放心,最后还是亲自坐镇,从此之后大宋的外患几乎没有,而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内治。
这是赵最拿手的事情,在战场上他会过于谨慎,这一点赵祯清楚,但在处理朝政上总会有各种“奇思妙想”这些也给他提供了许多让人惊艳的好主意。
大宋总共俩个皇子,一个赵旭一个赵昀,赵昀是真的不用让人担心,这小子在开拓创新放心远胜常人,方丈洲那么大的一片土地足够他折腾的了。
而且这小子极为喜欢无拘无束的日子,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家事,也幸亏他在遥远的方丈洲,要不然给他催婚的奏疏赵祯不知要批阅多少,就是他母后那里也不过去。
其实赵旭也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但和跳脱的赵昀比起来,他自然要老实的多,但这种老实却不是死板教条,赵旭在政务上的变通和灵敏即便是赵祯这个坐在帝位上数十年的父亲都要赞叹。
仿佛这孩子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料,有些皇帝天生就不是当皇帝的,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比如绘画,木器等等,但有些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复杂的政事到了他的手中分分钟就能处理完,而且极为托贴,让人跳不出一点毛病。
别看每日政事多如牛毛,甚至有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但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赵旭在这方面的能力即便是作为老子的赵祯都要嫉妒的“双目喷火”。
赵旭拥有极好的天赋,加上赵祯的有效引导,处理朝政上他如鱼得水,每日的常朝和每月的大朝会得心应手,作为宰执相公的范仲淹在和赵祯的往来的奏疏中多有夸赞。
这也是赵祯准备传位赵旭的原因,在他看来这孩子已经完全能够驾驭这个国家并且延续自己的改革之策,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朕知晓你心中担忧的是什么,你担心朕对大宋的这些改革会因为帝王的更替而发生改变,但你别忘了赵旭和一般的储君不同,他不是一个在宫中被养大,在士大夫和儒家学说灌输下长大的孩子,他拥有的阅历和学识极为丰富,别忘了朕是如何教育他的。”
赵祯的突然开口让蔡伯俙微微一愣,随机松了一口气,自嘲的笑了笑:“官家这么一说臣倒是想起来了。”
蔡伯俙和三才担心的根本就不是一件事,三才是无法接受赵祯这位大宋有史以来最无双的君王突然在他春秋鼎盛的时候传位太子。
而蔡伯俙担心的是一旦赵祯传位后,这么多年的改变是否还会坚持下去。
赵祯了解蔡伯俙的心态随着马车是颠簸摇晃着身体道:“莫要为那些已经改变的东西担心,朕在科举,各家学说以及教育上的改变不会动摇,至于兵制和商贾之道更不会动摇。
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了大宋的根本,傻子都能看出来,大宋不愁吃喝,朕免了农税之后每年粮食丰盈,各地官员除了扶持商贾市井之外便是修水利和灌溉,知道这是为何吗?”
蔡伯俙微微摇头,他是真的不知道原因,之前大宋的地方官员极少有为这些操心的,但现在却完全不同,商农几乎成为地方官员两手抓的事情。
“因为无论商贾之道有多么的发达,农业依旧是大宋的根本,大宋还有到达进入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所以农业依旧是极为重要的。六部相公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重商的同时也重农。”
赵祯的话中有许多蔡伯俙听不懂的词汇,虽然每个字他都明白,但连成一句话却难以知晓意义。
缓缓吐了一口气,这马车颠簸的有些不像话,赵祯知道这是因为大军急着返回神都城,将士们已经离开家太久了,难免归心似箭。
看着蔡伯俙,赵祯再次重申道:“大宋的改变世人都看在眼里,几乎所有人都受到的改变所带来的好处,没人能改变大宋,也没人能让大宋回到过去,即便是皇帝也不行!”
蔡伯俙点头道:“臣明白了,但官家传位,兹事体大,还需好生酝酿一番才是。”
“对对对!蔡伯俙说的对,官家兹事体大还需从长计议。”
三才自然是着急的,他不明白也不希望赵祯就此传位赵旭,毕竟官家无论从什么地方看都太过年轻,虽然实际年龄打了,但看上去却依旧是四十岁甚至更为年轻的模样。
整个天家都是如此,此时传位太子,未免有些让人不能理解。
但赵祯却摆了摆手道:“此事朕已经定下,没有什么可商议的,即便是六部相公和宰执相公也以同意,时间是把看不见的刀,虽然朕看着年轻,但赵旭已经到了最适合接手大宋的年纪,帝王在位时间越长,储君的耐心就会变得越少,朕不希望旭儿出现厌烦的情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赵祯的话说的斩钉截铁,三才和蔡伯俙都没有办法反驳,既然已经万事俱备,那也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尤其是在官家一定下定决心的时候。
谁也不会想到,官家在这次大胜而归之时,首先想到的居然是急流勇退,这几乎是任何一个帝王都办不到的事情。
并且赵祯的退位也将影响整个大宋,只要事情没发生,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赵祯心中还是有些紧张的。
毕竟这几乎是历代帝王从未做过的事情,没有前车之鉴,亦没有前辈的经验。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八章东方文明的崛起
马车从逻些城外出发一直到了玛儿敢才停下,此时的玛儿敢已经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候,城池变得十分巨大,并且往来的商贾已经出现。
若是问赵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冒险精神和开创精神的人是谁,赵祯必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商人!大宋的商人!”
在合法范围内,大宋商人的趋利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很难想像在这个封建时代拥有极高的道德标准,甚至是道德约束。
大宋的商人要远比赵祯想象的守规矩,因为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对商人的全面解放,只要缴纳朝廷规定的商税,剩下的所有所得都是他们自己的。
即便是大宋的商税颇高,但却没有人有怨言,因为大宋的商税是按照赚取的利润以及进出口的规格划分的。
这一套体系的出现是因为赵祯对面坐着的蔡伯俙,以及在神都城中无时无刻不为三司操心的包拯,这老倌在赵祯的旨意下已经变得极为会养生,否则也不会撑到现在依旧精神矍铄。
他是为数不多知晓赵祯就在高原之上的朝臣之一,并且也是极力支持玛儿敢扩建的三司官员,因为这老倌的眼光是不差的,他看的比谁都远。
玛儿敢的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是为了取代逻些城成为大宋在高原上的政治中心,虽然现在逻些城的地位依旧重要,但很快就会像东偏移。
西藏上都护府的出现已经让他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他了解赵祯,知道这是官家打算把高原一分为二的办法。
西藏上都护府地处逻些城,主兵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这些都是王韶所要做的事情,而整个西藏的政事却不一定要在逻些城中。
繁荣的玛儿敢完全有能力取代逻些城的政治地位,以实现兵事和政事分开的手段。
所以在玛儿敢三司加大了投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毕竟高原不等同于中原,在那里天高皇帝御,官家还要实行自治,当然敢要把地方官员的权利和兵权划分开。
如此玛儿敢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大宋在高原上拥有极为广阔的土地,想要统治这些土地就需要和北方草原一样进行城市化。
这是一个相当繁杂的工程,大宋在北方草原经营多年,才有了现在的城市化规模,而西藏原本就是地广人稀,这里的百姓多以聚居地生活。
高原和草原不同,草原几乎都是以渔猎放牧为主,而高原却有一定基础的农业,而大宋的土豆在高原上也可种植,有些地方甚至能够种植小麦等中原农作物。
这就使得大宋在高原上进行城市化并非难事。
得益于大宋中原地区大量的城市化经验,在高原上进行城市化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而并不缺少经验。
先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城池,再依托这座城池不断的向四周辐射,不断的新建小城,以达到增加城池数量和规模的程度。
这也就是玛儿敢不断壮大的原因,因为大宋的官员正在不断的把四周的百姓迁徙到这里,因为人数本就不多,所以效率很高也很快。
而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用过商业,玛儿敢的商业不断的繁荣,来自大宋的商人不断的增加,货物不断的往来,玛儿敢就成为了高原上最好的交易地点。
在吏治和商业的促进下,玛儿敢迅速扩展,也让西藏的百姓看到了新的世界,原来高原上也可以如此繁荣。
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不需要大宋的官吏在高原上不断的奔跑寻找聚居的西藏百姓,他们自然而然的机会前往玛儿敢进行交易。
于是乎当赵祯和蔡伯俙再次回到玛儿敢的时候,这里已经大变模样。
城池变得更加宏伟,远远的看去就如同一支躺卧在高原上的洪荒巨兽,一望无际的平原,庞大宏伟的玛儿敢城,再加上蓝蓝的天空和白云,这幅景象会让人不自觉的感慨人类的伟大。
蔡伯俙的嘴巴已经无法合拢,之前的玛儿敢和现在的玛儿敢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跟随赵祯回朝的大军同样觉得震撼,无数的将士大声呼喝:“壮哉!”
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心中的感觉,语言已经变得匮乏,是什么样的力量创建了这座令人瞠目结舌的庞然大物?
是华夏的文明,是汉家的智慧,大宋已经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向前飞奔而去,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大宋已经半只脚跳出了华夏循环的怪圈,开始了崭新的世界。
在这一点上赵祯从未怀疑过,并且一直在不断的努力,为的就是让大宋迈入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世上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一副什么模样,但赵祯却非常清楚,可能会和自己认识的历史大为不同,但不会脱离他的预想。
从一开始大宋在他的改变下就变得不同,这是一种蜕变,一种在赵祯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蜕变。
赵祯知道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进步的过程,只不过大宋并没有如同后世一样,在漫长的历史中挣扎着前进。
原本的大宋也应该如此,如同一个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向文明彼岸不断前进的人,但现在不同了,赵祯这位大宋的帝王能够看清楚前路的模样,在他眼前未来不是一片漆黑,而是透着光亮,就像是有人在远处指引他一样。
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赵祯知道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而且他知道是什么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些前提下,大宋拥有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继而是火车…………
现在大宋的蒸汽机已经开始普及到了工业之中,而格物也就是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学会了总结经验,更加系统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大宋的发明和创造在系统性的进行,这原本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逻辑差距。
在赵祯看来,大宋已经做好了工业革命的准备,大宋的匠人在不断的创造,利用蒸汽机这种外来的动力不断的创造者一个又一个的生产机器。
而大宋对钢铁的处理和锻造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钢铁产量已经远超这个时代,而且冷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为大宋已经有了蒸汽锻造机。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九章新兴之城
玛儿敢的城墙上已经架起了数十门巨大的臼炮,这些庞然大物被宋军直接安置在了城墙宽阔的基座上,玛儿敢的城墙和大宋的城墙不太一样,平台十分宽阔。
通过各种各样器械建造的出的玛儿敢城本来就是个庞然大物,在这庞然大物之上装着巨大的臼炮便显得恰到好处。
1...678679680681682...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