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大宋的老兵都知道,真正上了战场,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后的对话
没人能够预测未来的走势,即便是赵祯也不行,虽然他来自后世,但眼下的大宋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蝴蝶的翅膀扇了一扇,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同,赵祯骤然发下大宋不再是曾经的大宋,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改变。
最显著的便是赵祯自己帮助了一赐乐业人,他们在复国之后便如同坚强的小草在局势复杂的地中海沿岸生根发叶,到了现在谁也不能轻易把他们从家乡的土地上连根拔起。
至于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及中亚的塞尔柱王朝更是开始了激烈的对抗。
整个世界都因为大宋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大宋的影响已经开始在无意之中进入了全球性的影响。
但除了赵祯之外,并没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他个人对大宋进行的改变之后,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改变。
吐蕃人已经基本上从逻些城撤走,后续还有一些零星的吐蕃人走在最后,他们是仁钦桑波以及他的亲卫,作为吐蕃的大相,他在殿后,但同样的他也需要保障吐蕃人的安全。
赵祯可以杀死角厮罗,但却无法对一个忠于自己王朝和皇帝的人动手。
一匹白马,一身素衣,赵祯就是如此简单的骑马在逻些城门口,身后的士兵相距了一段距离,眼下已经没人会对赵祯产生威胁。
仁钦桑波轻轻的磕了一下马肚,驱马缓缓靠近赵祯,这个举动瞬间让四周的人紧张起来。
但赵祯并不在意,随意的挥了挥手让御前直停止前进,示意自己很安全,仁钦桑波是高原上少有的智者,他不会冲动到做出毁灭整个吐蕃的行为。
果然距离赵祯还有十来步的距离,仁钦桑波翻身下马向赵祯施礼,赵祯骑在马背上微微抬手:“平身吧!你不寻朕,朕也想去寻你。既然来了就把话说开了更好。”
“陛下果然圣明!”
仁钦桑波仿佛早已料到这件事,对于赵祯的“非正式”召见非常的感兴趣。
这是一次理想的交流,也是一次最后的交流,人与人之间有时最需要的便是交流,有时最不需要的也是交流。
自从角厮罗称帝之后,一个完整的吐蕃出现了,但它却从一开始便是大宋的敌对国家,双方之间几乎没有“正式的官方交流”。
甚至让派出去的“使团”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次粗糙的会面。
交流和信任是外交博弈中最需要的东西,而直到吐蕃战败双方之间也没有一次正式的召见。
作为吐蕃的大相,仁钦桑波去过大宋并且了解大宋,但相对来说并不了解大宋的这个君王。
眼下就说明了一切,也证实了仁钦桑波的猜测,大宋皇帝果然做出了最为合适的选择。
果然大宋皇帝和自己猜测的一样,他对于“大局”的思考要远超吐蕃人的想象,他需要的不光是灭了吐蕃获取吐蕃的土地,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大宋的利益。
这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在暴力和冲动驱使下的一次扩展和侵略,这也是为何大宋皇帝会放他们离开的逻些城和吐蕃高原的原因。
“大宋皇帝陛下…………”
赵祯摆了摆手:“吐蕃是向大宋的投降的,这是归降的一种方式,你应该和大宋的子民一样称呼朕为陛下或是官家。”
仁钦桑波稍稍一顿,他忽然明白自己是战败的一方,现在在名义上也属于大宋的麾下。
无奈的仁钦桑波点头道:“官家所言极是。吐蕃的赞普已经重新变成了大宋的西平王,一部分吐蕃人即将离开家乡,向着更为遥远的地方前进。”
赵祯忽然笑道:“这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协议,角厮罗率领他的追随者向西征伐吉慈尼,但朕从未说过高原就不再是吐蕃人的家乡,你也看到了,朕解放的一部分农奴已经成为这里的主人,吐蕃人依旧在高原上,这里依旧是吐蕃人的家乡,只不过被大宋的官员管理而已,而且在往后也许会出现吐蕃人中了科举之后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做官…………”
仁钦桑波突然颤抖了一下:“官家的意思是我等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赵祯咧嘴笑了笑,笑容中充满了苦涩和沮丧:“其实…………朕从来没有想要过让角厮罗率领残部进攻吉慈尼,朕原本是打算让吐蕃自治的,除了驻兵之外,剩下的事情,或者说内政吐蕃人可以自己解决,但你给了朕一个更好的建议,当然也把吐蕃人带向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
仁钦桑波抿嘴没有说话,大宋皇帝这时候说的话谁知道是真是假。
“朕知道你会怀疑,当然若是按朕的谋划,角厮罗必定要被押送至神都城的,而且吐蕃的旧贵族和官员也会被押送到神都城。大宋会从吐蕃当地培养人才,科举中也会每年给吐蕃留下一些名额,让他们成为大宋的朝臣,了解大宋,掌握大宋的律法,同时结合吐蕃的实际情况治理吐蕃…………”
赵祯说完稍稍一顿道:“朕知道你不相信,也觉得匪夷所思,但从一开始朕确实是这么想的,并且打算把这一切变成显示,只不过你提出了一个让朕难以拒绝也让角厮罗和大多数吐蕃人可以接受的办法。”
仁钦桑波长出了一口气,他是却是没想到大宋皇帝居然考虑到了如此长远,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其实自己的提议要更好一切,也更容易让吐蕃和大宋所接受。
虽然如此一来吐蕃王朝即将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但谁也说不好这是一件坏事。
吐蕃和大宋之间建立了难得的信任,而就是出于这份信任,吐蕃人安全撤出了逻些城,随着越来越少的人离开,仁钦桑波的心情也越来越轻松。
“不知我吐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大宋的掌控,成为一个真正的王朝?”
这个疑问让赵祯无声的笑了笑:“永远都不可能,因为一旦角厮罗承认了大宋西平王的身份,吐蕃人所作的一切在法礼上都是在为大宋做事,要不然朕为何要放你们离开?”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战争的人
赵祯的表情是没有一点掺假的,他是真的为吐蕃人痛心疾首,当然吐蕃人主动给大宋“打工”这件事也是让赵祯“欣慰”的。
虽然耽搁了赵祯自治区的计划,但却并不影响大宋将来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赵祯的预期。
吐蕃人自治是在赵祯之前构想下的一次尝试,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即便是赵祯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少。
而真正的问题却是吐蕃王朝残余势力的反对和抵抗,想要让吐蕃变成赵祯心中所想的自治模样,没有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治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眼下的吐蕃却和赵祯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吐蕃王朝的残余势力几乎会被角厮罗全部带走,而剩下的一定是意志不坚定,或是没有办法跟随角厮罗的人。
这些人不可能对抗大宋,反而让大宋更加容易的管理高原土地,甚至连之前进行自治这件事都可以放一放了。
为何要让吐蕃人自治?因为朝廷不好管理所以赵祯才会想出让吐蕃自治的办法来,现在管理的最大阻碍消失了,正合赵祯的心意。
所以赵祯对仁钦桑波颇为感叹的说了一句:“你这也算是歪打正着!解决了朕的许多后顾之忧,又给大宋带来了一份意外之喜,朕发出的旨意,过了百八十年也不会有人忘记,后世的宋世子民应当会记得,在遥远的吉慈尼………不,应该说在吐蕃的西面还有一片大宋西平王打下的土地,可能到那个时候后世子孙会把那片土地那回大宋也说不定。”
仁钦桑波眼睛中的惊恐一闪而过,他知道自己吐蕃即将被大宋再次利用,而且促成这次利用的便是自己,在无形中自己成为了大宋的推手!
大宋皇帝并没有打算放过角厮罗和吐蕃王朝的残余,相反他们会真正成为大宋的爪牙而不是名义上的大宋归属。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仁钦桑波一开始以为只要给了大宋相应的尊敬,那角厮罗率领的吐蕃王朝残余就能名正言顺的打着大宋的旗号进行西征或是西迁。
但现在看来天下没有白给的午餐,吐蕃人无论打到何处,都将成为大宋的马前卒,赵祯的话很清楚,无论现在如何,以后大宋都会把角厮罗头上的西平王给按住的,即便是他死了,他的继任者也将会是大宋的西平王,若是不从…………
“官家,我等西迁早已离开大宋的土地,如此便是欺人太甚了!”
赵祯并没有动怒,确实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但仁钦桑波一句欺人太甚并非言过其词,甚至在赵祯看来都有些客气。
在赵祯和仁钦桑波的头顶上,三才早已吗,命人搭好了遮掩的顶棚,而茶水糕点更是摆满了一桌。
赵祯在政治上对待吐蕃苛刻,但并不意味着他待人也是如此,相反到了赵祯这种地位的,已经看淡了所谓的仇怨和其他,心态上已经趋于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
所以对待仁钦桑波,赵祯依旧是以一种对待使者甚至是故友的心态,该有的礼数全都在,该有的尊重也会给他……毕竟角厮罗在统一吐蕃这件事情上做的极好,其中仁钦桑波这位大相的功劳也不可小觑。
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隐瞒,赵祯明确的告诉仁钦桑波:“从一开始朕就知道角厮罗不会背叛大宋,一切都是刘涣的煎迫才使得角厮罗孤注一掷,但朕理解,若是他不孤注一掷,下场一定会比刘涣惨得多,虽然刘涣是在为大宋着想,但朕依旧治罪他,流放新疆路十几年,足够他反省的了。”
“官家这是在安慰赞普还是在为安慰自己的内心?”
这话有些不友好,但赵祯不会在意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清洌的酒水道:“都不是,只不过是告诉角厮罗朕在一开始并没有怀疑他,这是朕的心里话,能获得朕的信任的人少之又少,他角厮罗便是其中之一。”
“难道官家就不记恨赞普精兵数万围困玛儿敢?”
瞧着仁钦桑波手中的酒盏有些抖动,赵祯忽然笑了笑:“你瞧见朕了吗?瞧见了便是角厮罗数万精兵奇袭玛儿敢的计划是失败的,朕从一开始就没有担心过玛儿敢能不能守得住,相反朕在担心的是噶日哒措不惜一切全力攻城……”
赵祯的话前后矛盾,让仁钦桑波很是不解,但赵祯接下来的话便轻松为他解惑:“朕担心的是噶日哒措全力攻城后,吐蕃出现更大的伤亡,也担心朕的子弟兵死伤惨重。”
仁钦桑波愣了一下,眼前这一幕实在可笑,大宋皇帝居然担心吐蕃的伤亡,担心手中将士的伤亡,要知道他可是自大宋开国以来用兵征战最多的皇帝。
单单是北伐辽朝便宋人便折损近八万将士,这些人难道就不是他赵祯的子弟兵?现在说这些实在有些矫揉造作了。
仁钦桑波无奈的笑了笑:“官家在仁钦桑波面前何必如此?”
赵祯摇了摇头:“该打的战争大宋折损再多的将士朕都不觉得心疼,因为朕知道这场战争对大宋的影响,甚至对未来华夏的影响,但不该折损太多人的战争,多死一个朕都觉得可惜,朕之前下旨参谋兵事院,让他们估算对高原用兵的折损情况,你知道是多少吗?”
仁钦桑波哈哈大笑:“战争非儿戏,这……这岂能估算!”
赵祯嗤笑道:“因为你还不了解战争,参谋兵事院估算出我大宋折损两万余人,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却到了三万一千二百人,远超出了预估。”
对面的仁钦桑波已经开始颤抖,不是因为多杀了多少宋军,而是因为这实在太过骇人,哪有在战前就能预估伤亡情况的,即便是有千余人的出入,这也太过骇人!
赵祯把手中的美酒一饮而尽,笑着对仁钦桑波道:“回去告诉角厮罗,战争的方式变了,战争的模样也变了,未来战场会变成什么模样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大宋的火器会越来越尽量,和我大宋为敌的伤亡会越来越惨重,甚至到了敌人承受不起的程度,所以不要与朕的大宋为敌!”
赵祯说完就走根本就不给仁钦桑波说话的机会,而此时的仁钦桑波也知道,这是大宋皇帝的最后警告…………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护府
随着仁钦桑波这位殿后的吐蕃大相离开,逻些城的交接便算是彻底结束了,大宋获得了对逻些城的控制权,同时吐蕃人也结束了数百年在这里的统治。
虽然城中还有一些吐蕃人,但这些人要么是不愿追随角厮罗离开的,要么便是没有办法跟随角厮罗离开的,老弱病残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在宋军入城之后,赵祯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之前投放到逻些城的安民告示做事,首先把粮食送到这些留守的吐蕃人家中。
没错就是送过去而非让他们自己去领,这样做的意义很大,大宋的官吏带人亲自发放,在发放的同时便把人数统计了下来,如此便会给这些人建立户籍。
角厮罗走的时候很彻底,把逻些城中乃至吐蕃的重要文卷全部烧毁,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大宋接手吐蕃的难度。
但赵祯却并不生气,毕竟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无可厚非,若是换做自己可能会更加彻底,甚至在逻些城的各个官衙中买下火药弹以增加敌军伤亡。
战争是没有道德或是不道德的,也没有胜利者或是失败者,有的只是利益最大化的人,有的只是赚的盆满钵满的人。
大宋在这场战争中算是赚的盆满钵满,也算是利益最大化,但这一次大宋对吐蕃作战并没有发行战争债券,这就意味着许多人不能直接享受战争所带来的红利。
高原是颇为广阔,但这里只适合种植青稞和放牧,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高原上来去自如,高原反应依旧是这里一道屏障。
所以赵祯从一开始就没有发行战争债券,当百姓们知道自己通过战争债券所买来的土地根本无法前往时会怎样?
许多人对高原的了解还停留在唐时的水平,这种想法也出使大宋百姓对攻占高原的意义不太了解。
虽然寻常百姓没有赚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宋没有赚到,也不意味大宋的商贾没有赚到,高原拥有丰富的资源,也拥有大量可供牛羊马匹放牧的地方。
矿产资源,各类药材,多余的劳动力,以及大片大片的草场,这些对大宋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赵祯眼中几乎每一块土地都有他的价值,高原更是如此,不光拥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并且资源丰富。
大宋在赵祯的不断改变下也开始变得不一样,他们知道土地不一定就是贫瘠的,大宋每占领一块土地,随之而来的将是不断的开发。
大宋的朝臣们也明白,只有把土地变得繁荣起来,大宋才能获得更多,更久远的财富和繁荣。
杨怀玉的背嵬军被派遣监督吐蕃人离去,虽然赵祯相信角厮罗一定会带着追随他的人离开,但必要的监督步骤是少不了的。
大宋的西征到现在基本上便算是结束了,对于这次西征的结果赵祯是非常满意的,宋军折损的将士并没有多少,虽然他们战死,但应得的用于和赏赐不会少,赵祯本打算从国库出钱但想了想还是从内库出钱比较好些。
除了赵祯的赏赐外,各军的缴获也会拿出一部分给这些战死的将士,这是大宋军中多年不变的规矩。
宋军在逻些城中竖了一块高高的石碑,正面刻着宋军为何出兵吐蕃,同时也写着宋军对待吐蕃的政策以及律法,而在背面刻着宋军战死将士的名字。
这是在告诉所有人,战争结束了,一切都将从混乱恢复秩序,战争结束之后便是休养生息,这似乎是人类的共识。
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休养生息就不是为了迎接另一次大战。
不过至少在赵祯看来并非如此,大宋西征吐蕃之后,吐蕃王朝就此终结,取而代之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吐蕃,或是被大宋重新定义的民族。
这才是赵祯想要最的事情,信仰这个东西在这里不会少,无论是佛教还是苯教都会延续这里的信仰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民族安稳下去,管理这片土地的大宋官员也要精挑细选,机要有能力管理,又要让他们融入或是认同大宋的身份。
不干涉宗教自由的情况下,还要在这里把儒家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对官员的考验,当然赵祯会给这里派遣汉家官员的同时,也会从当地选拔出优秀人才参与大宋的科举,让他们成为吐蕃的官员,因为他们比汉家更了解吐蕃。
而眼下当务之急是改名字,吐蕃不能再叫吐蕃,这是一个摆在赵祯面前相对来说较为“严峻”的问题。
吐蕃的这个叫法会让当地人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记住自己曾经的历史和祖先,这并非是赵祯所希望看到的。
既然已经是大宋的治下之土,那就要有属于大宋的称呼,赵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当叫这片土地“西藏”来的好。
藏代表了藏布江,这条江水在吐蕃人的心中就如同汉人心中长江黄河一般的重要,算是他们的母亲河,有着别样的意义。
又因为吐蕃地处大宋西面,叫做西藏朗朗上口又充满寓意,在赵祯用潇洒的飞白体把西藏二字写下之后,无论是王韶还是蔡伯俙连连赞叹。
主要原因是赵祯用了江水之名,最大程度上的排除了和吐蕃有关的因素,又保留了吐蕃人心中的那一份寄托,如此名讳不光吐蕃人不会排斥,还会越来越有代入感。
西藏上都护府在赵祯的旨意下创建,这是大宋再一次沿用唐时的官署衙门,设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上;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上。
都护由王韶暂代,剩下的人选从永安军的军官中挑选,尤其是战功卓越的人,可优先选拔!算是对永安军的嘉奖。
这是大宋第一支局装火器的军队,也是一支由永康军和怀安军合并而成的军队,在这次合并中,双方之间的磨合已经相当默契,这是最让赵祯欣慰的事情,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而西藏上都护府,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责任不可谓不重。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五章遗忘的“角落”
西藏的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赵祯也便准备返回神都城,在大宋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旦战争爆发,所有的事情都将为战事让路。
赵祯在离开神都城之后,大宋对吐蕃的战事就发生了,这段时间再也没人会顾及东城豪门的感受,虽然他们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虽然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的托付关系找门路,想要进宫面圣。
但所有人都在这个时候选择拒绝帮助,朝堂上下已经在为西面的事情殚精竭虑,所有人都没javascript:工夫给这javascript:些东城的旧勋贵说情。
别说是说情,就算是提起都不愿提起,这都什么时候了,举国都在为西藏的事情操心,谁还有功夫关心东城的那帮人?
本来就是罪有应得,眼下倒了霉看热闹的人多了去了,根本就没人打算出手,不光没有好处,甚至还会被人攻讦。
眼下的风气是越来越放得开了,神都城的报纸几乎什么话都敢说,虽说眼下都在讨论战事,但一个又一个的捷报传来,人们逐渐的把注意力转移开来。
这时候若是谁和东城豪门扯上关系,那必将被公之于众,到时候可就不是丢官去职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整个人这辈子都会完蛋。
报纸上已经把东城豪门的所作所为全部揭露出来,其中大多数来自一些内部参与之人的“爆料”,东城豪门的名声在大宋算是彻底完蛋了。
赵祯当初离开神都城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东城豪门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这次朝廷采买货物以供大军所需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东城豪门,而是从东城豪门身上绕过了去。
这是给他们盖上的最后一块“棺材板”东城豪门本就打算发战争财,但现在他们却一无所得,连发战争财的能力都没有。
当然大宋对西面的战争也救了东城豪门,当他们知道三司已经开始查验他们的账目和税款,欲要追缴钱款,但因为战争,三司忙着调节各个官署给前线运送辎重,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暂时有功夫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
要知道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三司需要大量的人手,否则根本无法查清。
在这个人手紧缺的时候,自然虽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战事上。
东城豪门中人也不是傻子,大宋的西征虽然断了他们面圣求情的机会,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们,这时候再不老老实实的,以后便真的没有机会了。
于是东城豪门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再也不复嚣张跋扈的模样,有些人家甚至把东城的房产买了,前往其他州府的老家度日。
毕竟他们虽然没有以前富足,但依旧顶着勋贵的名号,朝廷并没有把他们的勋爵也剥夺,这些人知道这已经是法外开恩,有个勋爵身份还是不一样的,最少每月都能获得朝廷的贴补钱,免除一部分税收。
回到老家地位依旧不减,只是在神都城中已经威名不显而已。
东城豪门大多开始迁徙,或是去往西京洛阳,或是回到东京汴梁,也有一部分留在了神都城,比如王家和曹家。
这两家和天家的关系甚为紧密,三槐王氏多受官家照拂,毕竟王旦这位帝师的身份在那里,王素也算是朝中重臣,在王家弃车保帅之后,朝廷几乎对王家的态度没有改变。
1...677678679680681...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