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角厮罗是来投降的,当然也是来为吐蕃求的一线生机的,吐蕃是一个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不是一片土地的名称。
角厮罗需要延续吐蕃,需要给一部分吐蕃人一线生机,那就必须向大宋投降,当然这种投降更多的意味着“服软”“成为大宋的爪牙”。
赵祯并不在乎角厮罗的威胁,也不在乎吐蕃的威胁,相反他更加在乎的是角厮罗的想法,或者说更加在乎角厮罗的提议。
吐蕃向大宋归降,角厮罗率领逻些城以及西面的吐蕃军民向更遥远的西北进发,他们舍弃高原的土地,奉献给大宋为的只是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与和平。
西北是什么地方赵祯再清楚过不过,伽色尼王朝眼下正在迅速衰落,之前在大宋和塞尔柱之间的战争中,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哈茂德不断的积蓄力量,不断的加强统治。
而强大一时的伽色尼王朝也得到了无暇顾及的塞尔柱王朝承认,但眼下的伽色尼王朝却在不断的衰落,明君一旦死去,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王室争权内讧,各省总督纷纷叛离,国势转衰,伽色尼王朝根本就不是塞尔柱人的对手,并且在逐渐的被塞尔柱所吞并。
而在这个时候,角厮罗希望带领大量的吐蕃人杀过去,分上一杯羹,这样的考虑可谓是掐大好处。
并且能为大宋吸引塞尔柱的战斗力,吐蕃人虽然在吐蕃高原上失去了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在伊朗高原上存活以及延续下去。
可以说角厮罗的计划正中赵祯的下怀,也附和大宋的利益,这时候最要紧的便是附和大宋的利益,正如角厮罗猜想的一样,赵祯对吐蕃的执着不在于吐蕃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利益,而是在于吐蕃这片土地对大宋的地理重要性。
可以说理性的分析下来,角厮罗所说的一起都极为附和大宋的利益,赵祯发现自己几乎没有理由拒绝角厮罗的提议。
待角厮罗完整的说完,赵祯微微点头道:“这么说来你还想成为大宋的爪牙,所换取的也只是吐蕃的延续和生存……朕用简单话来说,你是希望朕放过你和逻些城中的数十万军民,之后你们会率领逻些城以西的吐蕃军民继续向西面前进,在吉慈尼获得土地重建家园?”
角厮罗微微点头:“吐蕃不是大宋的对手,角厮罗也不是官家的对手,我等已经知道了大宋的强大,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我等愿离开吐蕃的高原,向西而进。”
“官家……”
蔡伯俙突然开口,望向赵祯小声呼唤,赵祯会意让他低声耳语:“官家,此时我大军以围困逻些城,便是和引兵不战,逻些城中的吐蕃人也撑不了多久,谁知道他角厮罗此言是否是为了暂且脱身,寻图战机再战?”
赵祯翻了一个白眼:“你没听出角厮罗的意思吗?他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和大宋打了,愿意把剩下的吐蕃土地拱手奉送给大宋,自己带兵杀向吉慈尼夺取那里的土地。因为他知道,朕只是需要吐蕃高原作为大宋的西部屏障而已,而不是从始至终的期望灭绝吐蕃王朝。”
蔡伯俙有些糊涂,他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灭了吐蕃王朝便是夺取了吐蕃高原,这两者有何区别?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九章节利益交换
区别相当大,在赵祯看来,吐蕃和大宋之间的关系就是有些为妙的,无论角厮罗存在与否都是一样,双方又担心对方,且又需要对方。
赵祯要拿下吐蕃高原,不光是需要这里的土地,还需要安定的环境,若是和吐蕃人血战到底,和逻些城中的三十万吐蕃军民作战到底,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双方之间结下不可磨灭的仇恨。
一旦仇恨的种子彻底种下,便是不死不休,大宋想要在吐蕃高原上维持稳定和中央直接管辖,那就需要大量的贸易带来好处,以及大量的驻兵进行强硬政策。
这样一来给大宋造成的压力也会十分巨大,赵祯从一开始就么有打算高成本进行战争的准备,更不可能高成本的去维护高原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在高原驻兵本就是一件难事,士兵需要适应这里的环境,还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同时因为大宋的役兵制,每四年就要轮换一批新兵,这些对大宋来说都是极大的开销和负担。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原上的百姓自己遵从大宋的领导,遵从朝廷派遣的官员管辖,同时延长高原役兵的年限,再增加他们的军饷。
而眼下角厮罗的投降无疑是给赵祯送来了一份大礼,同时也是他给自己和逻些城残余力量的一次机会。
汉家兵法中的最高境界便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眼下角厮罗的投降也意味着大宋在和吐蕃的最后较量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吐蕃人打不起,也不敢再打了,角厮罗清楚的知道他们和大宋之间的事态对比。
利用吐蕃的最后力量作为大宋的马前卒,这是一件对大宋皇帝来说极好的事情,仁钦桑波当初想到这个主意,着实让角厮罗大吃一惊。
现在看来,仁钦桑波的所作所为也算是投其所好。
他知道大宋皇帝舍不得让自己的士兵和吐蕃人以及逻些城死磕到底,既然如此那就顺着他的意思来。
原本角厮罗的想法也是不想和宋军死磕,既然大势已去,那就没有犹豫,开城投降是最好的办法。
但仁钦桑波这位高原上的智者却想到了这个令人惊讶的办法,也给角厮罗和整个吐蕃带来了转机。
角厮罗也抓住了机会,他相信仁钦桑波,同时也相信自己的判断,赵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再清楚不过。
在御帐中,蔡伯俙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堂堂大宋皇帝居然和角厮罗这个名义上已经叛宋的吐蕃赞普在“讨价还价”,双方之间在不但的交换利益。
赵祯的条件看似简单但却非常苛刻:“大宋一直承认你吐蕃赞普的身份,只要你离开吐蕃的土地,大宋依旧会承认你的赞普身份,但是吐蕃的赞普必须受到大宋的册封。在名义上属于大宋的朝臣,代管吉慈尼!”
蔡伯俙在边上倒吸一口凉气,官家这显然是在步步紧逼,逼得角厮罗不得不承认大宋的身份,这意味着角厮罗和吐蕃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大宋,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王朝。
他们此次出征吉慈尼,就是在为大宋征战,在为大宋获取疆土,虽然还是他们在自治,但意义上几居室这样,当然在吉慈尼角厮罗和吐蕃是独立的,只不过在大宋却不是这样了。
赵祯不光是要角厮罗名义上属于大宋,更是要让他真正成为大宋的一部分。
角厮罗也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对付的人,他答应了赵祯的所有要求,但却提出一项让蔡伯俙和赵祯两人都惊讶的反议,让赵祯亲自下一道圣旨,昭告天下大宋再五十年内不得进攻被吐蕃攻占下来的吉慈尼。
赵祯思虑再三之后决定答应角厮罗的条件,在这个时代契约精神尤为重要,而对于赵祯这种发出圣旨昭告天下的举动,也意味着大宋从今往后都将在五十年内守护这份契约。
赵祯是没有办法,大宋没有必要和眼下这些仅存的吐蕃人硬拼,西面还有大量的吐蕃人存在,让他们都追随角厮罗离开之后。
剩下的吐蕃人大宋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们安分守己,逐渐的成为大宋的吐蕃人,而不是吐蕃高原的吐蕃人。
虽然两者之间看似有些相像,但事实上却相差千里,被大宋培养起来的吐蕃人,吐蕃的孩子还会对吐蕃有多少认同感吗?
这种认同感会逐渐消失,虽然还有吐蕃当地的习俗,但对与大宋的认同感要更加强烈。
毕竟大宋的贸易到了何处,何处就会兴盛起来,同样大宋的文化和教育也会出现在吐蕃高原上,吐蕃高原上的百姓也可以参加大宋的科举。
当这些剩下的吐蕃人留下,当他们融入大宋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角厮罗,忘记吐蕃王朝覆灭之后有一个叫角厮罗的赞普后裔又组建了一个吐蕃王朝。
历史有时很坚强,无论经过多少年它依旧存在,但有些历史却会被人为的破坏,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在滚滚长河之中。
赵祯和角厮罗在御帐中“详谈”了很久,外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弈,谈判是外交博弈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赵祯作为大宋的君王亲自参与外交谈判已是难得,若是不能在这上面占据绝对的优势,那他也算是白坐在宋帝的御座上了。
赵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他完全可以压制角厮罗的其他所有条件,即便是角厮罗希望宋军给一些粮食让他们度过难关这件事上,赵祯也没给角厮罗太大的帮助。
虽然双方之间的谈判不平等,但赵祯好歹给了角厮罗讨价还价的机会,同时也在否定一些事情之后同意了他的一些请求。
当然这对于吉慈尼来说是一场“肮脏”的交易,但并不妨碍赵祯从中获利,塞尔柱的内部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矛盾,若是在外部再增加一个强敌,赵祯相信图格鲁克会焦头烂额。
毕竟神圣罗马帝国的十字军东征已经被提前了,战争的阴云会笼罩在整个阿拉比世界,赵祯比谁都清楚这场打着宗教名义的战争会有多么的肮脏和丑陋。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章节东方一直在改变着西方
赵祯对伽色尼王朝的了解仅限于记忆中的后世地图,那里是后世阿富汗以及伊朗的土地,那片土地号称是“帝国的产房。”
孕育出了无数璀璨辉煌的文明,那里也是古波斯之地,强大的帝国虽然没落,但许多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却保存在那里,等待一个又一个强者的到来,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赵祯不得不佩服角厮罗的选择,而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正是吐蕃高原上公认的智者,吐蕃王朝的大相仁钦桑波。
他选了一个即便是赵祯都要佩服的“复活点”,谁也不知道吐蕃人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赵祯知道一点,当初突厥人被东方文明赶走之后,在西方世界搅动的是天翻地覆!
东方的华夏文明早早就在影响世界,不光是现在的大宋,早在唐时就和现在的大宋一样,做出一件改变世界的举动。
东方的蝴蝶煽动了一下小小的翅膀,一场席卷西方的风暴便由此而生,突厥这个词在历史上对西方以及中亚造成过多大的创伤?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唐高宗显庆二年,突厥为唐所灭。
唐高宗永淳元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后突厥投降并归属武周,武则天封其可汗为“归国公”,并授予大周左卫大将军一职,协从武周作战。
后来复叛国,直到宝四年唐与回鹘联军攻灭后突厥汗国,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融入唐朝。
唐朝灭西突厥后,原西突厥汗国所属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等部落也在中亚地区活跃。
突骑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起了重大作用,葛逻禄在唐末以后的中亚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回鹘建立喀拉汗王朝。
这些都是东方的汉家王朝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阿拉伯帝国这个***哈里发掌权的国家一直是东西方世界的强者。
但突厥人的到来,彪悍而强大的突厥骑兵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恶魔的爪牙。
事实上塞尔柱也是突厥人建立的帝国,现在是中亚的霸主,而伽色尼王朝的衰败也预示着吐蕃人的兴起。
赵祯可以肯定,吐蕃的数十万精锐杀入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伽色尼之后会如何,以角厮罗的手段和仁钦桑波的才智,这个王朝会被吐蕃人所占据,并且玩弄于鼓掌之中。
吐蕃人的力量不白给,他们拥有彪悍的勇士,聪明的才智,以及从大宋“偷去的”火药技术。
这东西在强大的宋军面前不值一提,但到了西方可就不一样了。
眼下的封建时代,东方的大宋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无论是军士还是后勤,大宋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巅峰,甚至是超越了正常历史发展的时代。
赵祯成功的把一支可怕的军队按死在了草原之上,蒙古人的铁蹄怕是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危害欧洲的“黄祸”,但同样的,赵祯也向西方释放了另一个“恶魔”。
尤其是在赵祯看到斗志高昂的角厮罗时,他觉得吐蕃人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又一个“上帝之鞭”!
东汉在与北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从此北匈奴远走、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河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
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现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久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文明露出了爪牙,而匈奴人的伟大领袖阿提拉被称作上帝之鞭!
阿兰聊灭国后没多久,西方诸国还来不及为其哀悼,就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浩劫。
巴兰勃率领匈奴铁骑入侵东哥特,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来对东方华夏文明作战以来学到的战争艺术和谋略,在欧洲国家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匈奴以战养战的方式沉重打击了东哥特人,当年迈的东哥特国王赫曼立克的军队被匈奴全歼后,他便自杀了,继位的维席密尔也兵败身亡。
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和萨弗莱克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尔干。
罗马皇帝**斯调集大军在亚得里亚堡与哥特人会战,在哥特的重装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方阵步兵毫无地位。
**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方阵步兵的时代过去了。
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而此时,匈奴人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进行休整。
在这次战争中,西方诸族在匈奴军势的压力下为生存互相火并。而匈奴人则占据了巴诺尼亚把当地的哥特人列入统治之下后又开始无忧无虑的放牧生活。
乌尔丁死后,路加即位,路加死后他的两个侄儿白里达阿提拉共同治国。
在这段时间里西欧相当平静,而北欧,东欧战火纷飞,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堪匈奴压力,渡海流亡到英伦三岛。
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归与阿提拉旗下,俄罗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兰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仆人”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西欧的。
白里达死后,阿提拉独领匈奴,成为欧洲最有权势之人,王庭设于多瑙河以东的大草原上,此时的东西罗马都要向阿提拉进贡,匈奴在东方失去的荣光在西方找了回来!
赵祯看着兴奋的角厮罗微微感叹,也许自己又在西方造就了一个“上帝之鞭”?
只要是和东方文进行过对抗就会明白,在古老的智慧中,东方已经把战争变成了超越常规的“艺术形式”。
东方的手下败将经过华夏文明的历练后,几乎可以碾压西方的文明,尤其是以游牧为主的高原或是草原文明,一旦他们抵达西方便会立刻蜕变成为当地的霸主。
但即便如此,赵祯依旧决定给予角厮罗以一定的支持,让成为西方的新梦魇…………




宋缔 第两千四百二十一章华夏西土
战争是谁都不喜欢的事情,因为战争会带来流血和牺牲,但人类似乎又无法避免战争,因为战争也会让人在战场上收获意想不到的荣誉和财富。
赵祯获得了难以估计的财富,高原的土地中蕴含的资源以及大量的草场给可以给大宋提供让人难以想象的利益。
吐蕃人即便是要撤离逻些城也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宋军包围了整个逻些城,而吐蕃人更加担心的却是宋人突然发难。
本就不是宋人对手的吐蕃人几乎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而且宋军放他们离开在许多吐蕃人眼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少吐蕃的军官和将领认为这是宋军的谎言,为的就是诱骗吐蕃大军离城,从而便能达到半路奇袭的效果。
但宋军并没有这么做,一切都在宋军的安排之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宋军甚至没有缴获吐蕃人的武器,只是在远处监视吐蕃大军的撤出,以及吐蕃百姓的离开。
宋军的办法很简单,撒开一个缺口,让吐蕃人有序撤离,别的事情都好说,唯独的约束便是宋军要求吐蕃军民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排成队列行进。
吐蕃人不知道其中缘由,而身为大相的仁钦桑波却清楚的告诉身边的吐蕃朝臣:“宋人此举是为了清点人数,横列十人前进,只需要数清纵列便可知晓人数多少,即便有差也相差无几。”
既然赵祯下旨放过逻些城中的守军,但赵祯同样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毕竟宋军也需要从这场围城之战得到好处,逻些城的那些财富如何能便宜吐蕃人?
吐蕃人可以带走他们的私人财物,但吐蕃的国库以及后宫中的财富却被限制带走。
角厮罗知道他不可能带走那些东西,毕竟附带大量辎重的吐蕃军民周也走不快,若是账册和国库中的东西以及红宫中的财富不相符,宋军完全能追杀过来。
虽说这是一场互信,但双方之间也是互有提防,谁都不是充分相信对方,吐蕃人可以穿戴盔甲手持兵器,而宋军同样是火枪上膛随时戒备。
可以说这时候任何的冲突都会导致一场灾难,甚至引发双方之间的全满战争,但同样宋军和吐蕃军都知道,眼下是难得的安宁,不需要死人便能结束这场战争。
从战争开始到现在,无论是宋人还是吐蕃人已经开始逐渐的厌烦,这是真实的战场,每天都可能出现突发的状况。
谁也保不齐会有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也没人敢打包票会很快结束。
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无论是身为皇帝的赵祯,还是王韶和杨怀玉都清楚的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宋军已经快到“师老兵疲”的边缘。
和吐蕃人不一样,宋军虽然名义上打着惩戒吐蕃的旗号,但毕竟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吐蕃人的斗志和意志将会比他们更为强大。
战争其实不光是国力的比拼,也是一场道德和意志的较量,双方之间谁主沉浮,谁笑到最后有许多因素的影响。
赵祯站在一片高地上看着不断从逻些城中撤出的吐蕃军队微微点头,吐蕃人并没有进行多么激烈的反抗,这印证了角厮罗之前的话,吐蕃人是真的被大宋打的怕了。
事情到了这里便成为定局,吐蕃人不希望在逻些城浪费自己手中的力量,而宋军同样也不希望在吐蕃人投降并且撤离时再进行高强度的战争。
双方之间达成的共识此时成为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一次战争以及外交的延续,双方之间并没有爆发惊人的最后决战,而是进行了斡旋和妥协。
直到现在,赵祯对于角厮罗的魄力和对仁钦桑波的眼光都是极为感佩的。
虽然土地没有了,但角厮罗率领剩余的吐蕃人可以转战其他地方,这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妙笔”。
吐蕃人拥有的信仰足以支撑他们再度崛起,同样在此次逻些城之围中残存下来的吐蕃人对角厮罗以及吐蕃王朝的决心是无比坚定的。
这就像是一次大浪淘沙,把一些不坚定以及不虔诚的人从逻些城中淘汰了出去,给角厮罗留下的都是精锐。
而随着角厮罗率领吐蕃人的不断西迁,这样的步骤还会进行,总有人舍不得离开吐蕃高原,角厮罗若是强迫他们离开,那他就是太蠢了。
大宋的西征早就了吐蕃的西征,而大宋在获得此次决战的胜利之后,也将划出属于吐蕃高原的土地。
也就是属于大宋的高原土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毕竟大宋的绘制舆图的官吏并没有收集到来自吐蕃高原的全部消息。
他们要进行实地测量,要进行一个庞大工程的完善,这是大宋的根本法则。
每当大宋占据一片全新的土地之后,舆图的绘制以及完善乃是当务之急,大海对面的海东州舆图到现在还未彻底完成,大宋的舆图绘制官员有些已经在海东州带了数年之久,有些甚至立志要用一生时间来绘制出一本完整完善的海东州舆图。
高原的情况也是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宋军对角厮罗以及其追随者的驱逐。
宋军会留下一部分人在吐蕃驻扎,这里也将迎来更多的大宋官吏,他们要开始用大宋的律法以及制度官吏吐蕃,同时也要尊重这里的习俗。
赵祯在看着不断出城的吐蕃人心中微微有些心痛,毕竟这些人在后世也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虽然角厮罗会率领一部分吐蕃人开始他们的西征之路,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部份吐蕃人的西迁。
一个文明拥有最基础的权利,用自己的脚“投票”,在吐蕃高原不适合他们待的时候,吐蕃人开始西迁。
赵祯放他们离开不是因为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不希望战争再继续下去,不希望汉家文明和吐蕃文明之间彻底结下死仇,成为永远的死敌。
在赵祯眼中,吐蕃人也属于华夏,也是一个曾经辉煌又无比灿烂的文明。
而角厮罗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赵祯的利益,也让赵祯把最后的围城之战结束在了一场外交谈判之下。
宋军可能有些怨言,毕竟大军在高原上如此疲惫,最终是为了和吐蕃进行一场决战,大量的歼敌以获取战功。
而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的战功并没有那么的重要,当然在得知战功翻倍之后,这些大宋的“好男儿”也就因为没有发动最后决战而感到侥幸,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到家乡,现在带着双倍的军功荣归故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676677678679680...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