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玛儿敢实在太过庞大了,不光有主城墙,还有凸出的女墙,马面墙,把原本一段直直的城墙变成了锯齿状,一个个凸出的马面墙和女墙就如用一支支尖利的獠牙。
城墙上不光有庞大的臼炮,还有一门门寻常的火炮这些火炮的数量足以填补庞大城墙所需要的火力,同时也增加了震慑力。
别的不说,单单是赵祯看到这一排黑洞洞的炮口便觉得心惊胆战,包拯这老倌是下了血本了,从国库中调拨了多少钱来打造玛儿敢的城防?
但很快赵祯就明白了包拯的心思,因为来自参谋兵事院的一份奏疏让他看到了宋人的高明智慧,也让赵祯再次开始“嫉妒”赵旭的才智。
这是一份投资,长远的投资同时也是在节省开销,赵旭下令三司拨款火器司大量制造火炮装备玛儿敢城,虽然看似投入很大,但事实上却在节约兵员的开销。
这些火炮只要保养的当,可以节省下大量的士卒,在大宋一个士卒的开销可是相当巨大的,不到一百个士卒浑身上下以及后勤补给的费用便要百贯钱,而大宋制造一门火炮的开销去掉人工也不过三百贯不到。
这样算下来可以节省大量的国帑,是再精明不过的办法,大宋在火器上的投入不光帮助大宋赢得了战争,同时也在大量的节省开销。
好处终于开始体现,而赵旭作为大宋的储君总揽大政的这段时间早已发现了这一点。
于是玛儿敢的城墙上的数百们新式火炮便取代了大量的士兵,赵祯极为满意儿子的这个作法,并且更加坚定了传位与他的想法。
若是不趁着赵旭年轻的时候传位给他,说不定他还有更多好的想法和政策会被埋没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想法也会产生改变,年轻人就是拥有比年纪大的人更多的想法和创造力,这一点上赵祯从未质疑过。
赵祯的皇驾走在了队伍的最强面,玛儿敢再次迎来了大宋的君王,这一次玛儿敢不再是那个被吐蕃人围攻的城池,而是一座强大的“大都市”。
短短的数月时间,玛儿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已经让人惊叹,大宋的商贾不光是最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是会带来相当大的活力。
一座城池若是单单作为防御需要或是统治需要而存在,那它的价值和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在这一点上赵旭再次和赵祯想到了一起。
大量的商贾不断的抵达玛儿敢,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货物同时也在不断的吸引更多的高原百姓抵达这座城池。
庞大的城池,众多的人口,各式各样的货物,不同地域的人汇聚在了一起之后便会有别样的活力。
高原的百姓第一次见识到了如此繁荣而强大的城池,许多人根本不敢相信居然会有这样的城池存在。
在高原上即便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池几乎是极少能够看见的,而突然出现的一座庞大城池瞬间就让高原百姓趋之若鹜。
现在已经是西藏的百姓们突然发现自己家中的东西可以在这里高价的卖出去,而需要的东西也能在这里买到,每一天都仿佛是在过年一般的节庆中度过。
丰富的货物以及资源交易让高原百姓再次认识到大宋统治下的高原所拥有的福利,丰富的货物以及赚取更多的价值,这些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慢慢的他们赚取更多的积蓄。
他们不知道,这就是劳动剩余,有了劳动剩余之后,便会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便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慢慢的摆脱贫困。
人越多的城市,机会便越多,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样一来关于玛儿敢的消息便越来越多,在高原上流传的便越久。
赵祯在这里看到了一座新兴城市兴起带来的好处,原本玛儿敢城是用来聚集高原上被解放的农奴,但现在不光是这些“先行者”越来越多的高原百姓开始往这里聚集,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是发财的“风水宝地”。
高原上的产出是惊人的只不过这片土地并没有和中原进行太多的交流而已,尤其是自从唐朝衰败之后,吐蕃也陷入了混乱,双方在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交流。
一边是吐蕃的混乱,另一边是中原的五代十国,双方都在自己进行内耗,直道大宋的出现才缓缓的改变这一切。
而赵祯开始重视商贾和商贾之道后,中原再次恢复了活力,而高原被角厮罗整合在了一起,大宋的进攻虽然使得吐蕃消耗了一部分力量,但也该吐蕃带来了生机。
真正安定祥和的时代到来了,吐蕃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光可以放牧也可以进行农业种植,在矿石方面也储存丰富,并且有着独特的产出和文化。
这些都是大宋商贾趋之若鹜的东西,并且随着高原特色不断的流入大宋,大宋百姓对这些高原特产也极为喜爱。
来自高原的肉干,饰品,编织品,毛料,牛羊,牛筋,牛角等等都是大宋所需,大宋的商贾当然是趋之若鹜,对于他们来说,高原的产出并不比草原上的少,甚至种类还要繁多。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们挣得也多,高原上的产出丰富到惊人,数量更是不少,并且价格低廉。
有些货物价格低的令人难以想象,甚至让宋人商贾吃惊,以至于玛儿敢的官员不得不制定出一些货物的价格以保证高原百姓不吃亏,同样也保证玛儿敢的税收。
可即便如此,这些和货物的价格也要比其他地方低上不少,大宋的商贾依旧往来不绝,同时赚的盆满钵满,若不是身上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差事,不少大宋的官吏早已辞官跟随商贾们发财去了。
这也是侧面反映出了大宋商贾之道的繁荣,赵祯和蔡伯俙两人看着车窗外热闹非凡的景象兴奋的说不出话来。
这里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除了人们说的话不太一样以外,几乎和关中的城池一模一样。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三十章时代的灵魂
玛儿敢的繁荣相当不错,在赵祯悄然进入玛儿敢之后,便带着蔡伯俙和三才两人到处溜达,这座城池有着别样的风情和吸引力。
在这里异域风情的东西随处可见,来自高原上传承的艺术和图案能够带你领略异域风光,独特的人文特色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大概是距离天空更近一些的原因把,高原的百姓总有一种豁达和开朗是中原人比不上的。
玛儿敢城的中央才是一座惊人的集市,这里的东西要远比别处的多,有大宗交易也有小笔买卖,各式各样的商品都会出现在这里,无论是产自高原的还是产自大宋的,亦或是产自遥远西方的货物。
赵祯给后宫的女人们挑选了一些漂亮的披肩,虽然心中有着满满的罪恶感,但他并没有选择沙图什披肩这种对女人有着别样的吸引力的存在。
而是选择了几条普通的披肩,这让三才和蔡伯俙大为不解,因为在他们的不远处就有一个摊位挂着数十条美丽的沙图什披肩。
“官家,那便的几条披肩也很漂亮啊!若是给后宫的诸位娘娘捎带几条…………”
赵祯摆了摆手,脸色也开始难看的说道:“沙图什披肩就不要了,传旨柳永以后朕不希望任何一条沙图什披肩从这里流传到大宋或是大宋以外的地方,任何一条!”
蔡伯俙和三才有些纳闷,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左右不过是一条披肩而已,官家没必要如此正式的下达口谕。
虽然赵祯没有解释,但蔡伯俙知道官家下达这样的口谕一定拿是有原因的,但即便是他不问,赵祯也开口说出了原因:“这些美丽的沙图什披肩来自一支支藏铃羊,虽然在高原随处可见,但它们美丽终将带领它们走向死亡,怀璧其罪不知道吗?”
蔡伯俙有些奇怪,他明白了赵祯的意思,但却又有些疑惑的开口道:“官家,这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左右不过是一条漂亮些的披肩而已……”
赵祯点了点头:“是啊!左右不过是一条披肩而已,若是有一天这东西再也不见了,你可能也不会在意,但消失的东西就是消失的,再也不可能回来,所以朕要留下这份美好。”
“官家,那市面上已经存在的沙图什披肩是否也…………”
“那自然是可以买卖的,不光要买卖,还要卖出天价!”
蔡伯俙和三才同时愣住,他们不明白官家这么做不是等于告诉所有人,藏铃羊的皮毛值钱吗?
“官家,若是如此,那这披肩可就是无价之宝了,以后只会有更多的人去捕捉啊!”
赵祯摇了摇头,笑了说道:“是啊!价值连城的披肩不过是披肩而已,但却能给大宋来带许多生意不是吗?而且朝廷一旦禁绝沙图什披肩的买卖,成本就更高了,如此价格便会更贵!”
虽然蔡伯俙和三才不知道,但赵祯却知道眼下藏铃羊的数目相当巨大,极为善于奔跑的她们在高原上几乎没有天敌。
数量庞大的藏铃羊有时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而每年的偷猎却可以适当的平衡数量,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这种偷猎和走私会成为少量的贩卖,虽然数量减少但价格却会被炒到惊人的地步。
想想看,连皇帝都舍不得买给自己女人的沙图什披肩那要多么的珍贵?人就是会有这样的“虚荣心”连大宋皇帝都不忍心买下的披肩却被自己买下送给了心爱的女人…………
赵祯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就会使得沙图什披肩的价格暴增,同时玛儿敢城也将会出现大量的订单和收入,毕竟沙图什披肩是披肩,其他披肩同样也是披肩…………
这是在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赵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现在的大宋就是这样,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要带动起来,努力的发展资本积累。
在赵祯看来,越是强大的经济和财富的积累,大宋在进入工业化后白嫩越强大,当然因为传统思想教育之下的汉家百姓有着别样的特色,所以在进入工业化后肯定会出现贫富差距。
但这种差距的出现并不会使得人们心中爆发仇恨,相反汉家百姓的坚韧和对财富的追求,会使得人们把心中的嫉妒变成鞭策。
赵祯心中的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渐好转,宋人并非后世人,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心中的信念已经变得不同,怎么说呢?应该是更为纯粹和善良。
都说“为富不仁”,但宋人恰恰相反,只要是富有起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去做善事,这才是赵祯觉得的最大不同,这个时代的人仿佛在心中就有一丝纯净。
没有受到后世人心中的那股子繁杂和急迫,宋人在某些地方很奇怪,他们一边在追求富裕和繁荣,另一边对待生活和人性却是极为的友好。
赵祯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宋人更会享受生活,这连带着整个大宋的环境都是如此,即便是不断融入大宋的外族在这一点上也“学的”极好。
在玛儿敢的中心集市上,赵祯看到了许多大宋的商贾,甚至是来自新疆路的当地商贾,这些人和宋人商贾稍显不同,乃是当初大宋征服西域之后遗留下的商贾。
西域人天生就会做生意,大宋吞并新疆路之后非但没有打击到他们,相反这些商贾如鱼得水,虽然也是大宋的子民,但他们的样貌和语气都和宋人商贾有着极大的不同。
可这样非但不会影响他们,反而让他们的生意更受欢迎,卖出的去货物也相对较多,但在新疆路的商贾眼中,大宗买卖远没有零售靠谱,虽然有时会赚得更多,但赔钱一下便会让自己倾家荡产,冒险精神这东西不是谁都拥有的。
宋人商贾大多富裕,即便是一次失败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便是倾家荡产也能去往家乡的工厂打工,但新疆路的人不同,他们原本的生活便充满了艰辛,家乡土地贫瘠,一旦失败了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所以赵祯看到的新疆商人几乎都是在卖零售的物件,虽然货物多,但终究能是能卖出去的,毕竟在这座新兴的城池中到处充满机遇。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三十一章贾昌朝的手段
对于赵祯来说,眼下回朝这件事就等同于旅游了,前来高原如此之久,根本就没有停下好好的欣赏这里的风光与美食。
后世常说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赵祯的脑海里,“唯有爱情与美食不可辜负”。
吐蕃的食物算不上精致,但却有着高原独特的味道,每当品尝美食的时候赵祯就会把一些烦恼忘却。
宋人开始出现在高原上的时候,也带来的大宋的各种食材和美食,只要是四海汇聚之地,通商之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食物都会出现。
在玛儿敢城能吃到各地美食,中原的美食不罕见,即便是西域美食也是随处可见,蔡伯俙本就是个贪吃的人,而三才在赵祯的带领下也逐渐变得贪吃。
没办法不好这口,赵祯每每都吃的“令人发指”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食材,但对做工和味道极为挑剔,时间长了三才在边上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再加上他在神都城中的外室做的一手好饭食,终究是也在美食中“沦陷”,看见好吃的就走不动道。
赵祯还是比较喜欢吃饭时候的三才,原本的三才并不是这样挺随和的一个人,跟随自己时间长了后,三才掌管了皇城司,再加上自己有过两次遇袭事件,三才便愈发的阴郁了。
眼下的玛儿敢城充满了活力,没人比赵祯更清楚这样的活力所带来的好处,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斥与耳的各种叫卖,活生生的便是神都城的模样。
玛儿敢属于脱敢府的治下,脱敢府的知府事便是贾昌朝,赵祯最不愿意看见他进入大宋的权力中心,因为赵祯了解这个人。
此人是个学术高手,他博学善论,有文集三十余卷,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墙头草,赵祯不否认他的能力,但对于他的人品却十分怀疑。
这样的人该怎么用?当然是把他放在最适合的地方,比如说玛儿敢,只要他在,只要他心中的那份对权利的执着在,他就会把地方治理的极好。
王韵暂代西藏上都护府都护一职,主管兵事,在政治上和地方上治理的问题就交给贾昌朝了,一文一武的配合一定会把高原治理的极好。
说来也是凑巧,贾昌朝对高原上的反应几乎等同于无,这是一般文臣极少能够达到的标准,也是赵祯调他前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这一点上赵旭同样看的清楚,他和赵祯学的最多的便是观察,观察每一位朝臣的人品和能力,甚至是性格,以此做出判断,在这一点上他做的非常好。
贾昌朝风尘仆仆的赶来,身上的衣服上满是尘土,显然他不是从玛儿敢的官衙中赶来,而是从玛儿敢的工地上。
赵祯就知道他会尽职尽责,这个时候能从工地赶到中心集市之中,便说明他是真的在那里,而不是从府衙出来的。
天气逐渐变冷,但贾昌朝却是一脸的汗水,在看到赵祯吃着羊肉汤饼后,便在远处掸了掸身上的尘土才敢靠近。
“臣贾昌朝参见官家!”
赵祯微微抬手:“免礼平身,朕看到玛儿敢如此繁盛心中甚是欣慰!”
“官家,这都是臣应该做的,如今的玛儿敢已经按照咱们大宋的方式开始生活,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只不过咱们大宋的商贾数量太多,以至于玛儿敢的货物供不应求。”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便应该扩大规模,你做的很好,朕之前看到了西面的工地,是为了安置更多的百姓而建的吧?”
“启禀官家,臣利用西面的城区改造成房舍,以租赁的方式低价租给西藏上都护府的百姓,以吸引散户安居,为玛儿敢提供劳力。”
贾昌朝的回答中规中矩,赵祯抬手便让他坐下:“这里的汤饼味道甚佳,三才给贾知府上一碗。这几日你也辛苦了,好生歇息一下。”
“谢官家!”
贾昌朝是颇为感动的,在他看来这是赵祯在历练他,虽然自己从神都城被调遣到了玛儿敢,但并不妨碍自己才能的发挥,这段时间他已经在玛儿敢做了很多事。
其中不光有朝廷要求的,也有他自己先出来的,在他看来玛儿敢最需要的便是繁荣的市场,频繁的交易,只有如此才能吸引高原上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这里。
“官家,臣以为眼下的玛儿敢还是不够的,单单是商贸繁盛还不行,当以咱们大宋的制度成为这里的主导,让高原百姓的想法和大宋百姓的想法一致,如此才能让其真心归附!”
赵祯眉头一挑,这个说法很新颖,在大宋几乎没有人提出,但意思和自己之前想的一样,意识形态和思想上的转变,从而让他们产生归属感。
“此言有理,你继续说。”
贾昌朝放下手中的筷子,有些恋恋不舍的看了一眼羊肉汤饼道:“官家,高原百姓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吐蕃时期,甚至有些还是在部族的想法,臣以为这便是教化不足的后果,臣准备在修建西城的同时扩大东城,以做书院教化百姓之用。”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也好,朕会传旨三司,让其从玛儿敢的税收中调拨一部分出来作为教化之用,但不光要有教化,还要有治病救人的医馆,同时你作为知府事也要主持科举的州试,最好今年就在玛儿敢举行一场州试,选才的标准莫要按照进士科的标准来,以思维,手段,聪慧作为选拔的标准,举荐十人直接参加殿试,朕会在殿试之中临时出题考校。”
贾昌朝微微一惊,这可是大宋科举至今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也可见官家对玛儿敢的照拂,要知道多少的学子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但有一点贾昌朝可以肯定,这样的好机会对于大宋百姓来说是不可能的,官家显然是想通过此举施恩于西藏百姓。
让他们看见自己也有参与朝堂之中的权利,也能成为大宋士大夫阶级的一部分,当然也使得西藏百姓知道,大宋没有忘记和歧视他们,把他们当作大宋百姓一样对待。
“臣遵官家旨意!”
贾昌朝心领神会,赵祯微微一笑,这算是大宋收买人心最简单的手段了。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
如同赵祯所想的一样,大宋是最好的时代,不光是因为赵祯这个“看透未来”的人,更因为眼下的大宋拥有极为庞大的人才储备。
这不光是赵祯一个人造成的,相反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华夏文明在不断前进中寻找到的真正方向。
据赵祯所知这个时代即便是没有自己,也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人才,这些人的存在不会因为赵祯的改变而改变。
苏家的三父子都是极为妥帖的人才,而欧阳修,范仲淹,晏殊等人也是这个时代中闪亮的群星,无数的名字在史书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很难想像这个时代的人才如此之多。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据了留位之多,这便是宋朝所拥有的底蕴,虽然大宋在“武功”上没有多少建树,但在文治上不可谓不昌盛。
当然到了大宋之后,赵祯才知道,原来宋朝的“武功”也是不弱的,对敌防御上做的极好,这个先天畸形的王朝能做到这样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家底厚,又拥有汉家王朝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人才辈出,这才是历史上大宋王朝能够在蒙古人的进攻下撑到最后的原因吧?
若是把赵宋王朝皇城其他的王朝,想想赵祯都觉得不寒而栗,李唐?杨隋?貌似都不太行……
赵祯利用参谋兵事院的沙盘以及众多武臣进行过一次秘密的兵推,把自己印象中的蒙古王朝描述出来,同时让大宋的武臣进行兵推,其结果是大宋在拥有绝对火器优势的情况下可战胜蒙古人,但代价也极为惨烈,若是没有火器,整整二十八次推演只有一次获胜!
至于其他的王朝更是不堪,通过史书和史料的记载,前世王朝中唯有俩个王朝能够与之匹敌,出乎赵祯意料的是,李唐王朝并没有上榜,上榜的一个是大秦王朝,一个是东汉!
而这俩个王朝和大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光武力强大,同时思想和科技也都十分先进,至少是领先于那个时代的。
大宋很特别,以至于赵祯史书中和他的头脑中找不到任何一个与这个王朝相似的其他王朝。
大宋的特别不是在于别的地方,而是在于智慧,这种智慧仿佛已经融入到宋人的骨子里,他们在政治上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在创新上的智慧让人瞠目,他们在生活上的智慧也让人目不暇接。
可以说宋人会“工作”同时也会“生活”,这些都离不开大宋的智慧…………
羊肉汤饼是玛儿敢城中的特色美食,尤其是在宋人到来之后便更是如此,宋人爱吃羊肉是出了名的。
高原的百姓很精明,在玛儿敢城中支个小摊,炖上一大锅的羊肉,在里面加上白萝卜和一点点数的过来的枸杞,一天下来填肚子的人就有近百!
天气逐渐寒冷,一份飘着白萝卜和鲜红枸杞的羊汤,配上细长劲道的青稞面条,若是有些运气好的客人,还会遇到店家刚刚从新疆路商人那里购得胡椒,一碗热辣辣的羊肉汤饼下去,整个人身上被高原冻僵的七魂八魄都仿佛回来了。
这里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机遇随处可见,赵祯所在的这个买汤饼的小摊一天下来就能赚数百文钱,一月下来最少十贯钱,就这还是保守估计。
而且这家店的味道极好,也舍得下料,老板是一个传统的高原汉子,热情豁达负责接待客人和收拾碗碟,而主厨的却是他的老婆,一个壮实的高原妇人。
这样的家庭在玛儿敢随处可见,就是一个面街的帐篷,在帐篷外搭起一个白布棚子,里面的桌椅板凳都是来自大宋的廉价货物,但这样的小棚子却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是一个简单的西藏人家,赵祯和他们在闲聊中知道他们来自于玛儿敢的西面牧场,儿子已经到了能够自己放牧的年纪,于是他们便把家中的牛羊交给了儿子,两人在玛儿敢城中开设了这家小小的羊肉汤饼店。
1...679680681682683...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