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赵祯身为大宋的帝王,带甲百万,自己是吐蕃的赞普,一兵一卒未带,他赵祯是能杀死自己还是能囚禁自己?无论如何都会很难看。
何况自己是向大宋投降的,同时也是带来的对大宋有利的条件!
就在角厮罗下定决心的时候,贤觉却自告奋勇的站出来打算陪角厮罗一起前往宋军大营,面见赵祯……………………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厮罗的到来
贤觉的相随在角厮罗看来没有什么,这是他表忠心的举动,毕竟贤觉离开大宋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被逼无奈。
至于吐蕃的大相仁钦桑波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贤觉这时候和角厮罗一起前往大宋并非好事,他这是看到吐蕃大势已去,所以才会做出如此举动。
仁钦桑波从一开始就觉得贤觉不对劲,按照常人的想法,这时候难道不是应该躲的越远越好吗?
贤觉和大宋之间的间隙以及和大宋官家之间的龌龊他是知道的,不光知道还知道的很清楚,贤觉作为投名状和他说了许多佛门在大宋见不得人的勾当,说了这些就代表他以后就是吐蕃的人了。
但现在贤觉居然会要求和角厮罗一起出使宋军的大营,去见大宋的皇帝,难道他不应该是最担心自己性命的人吗?
事出有异必有妖,这是宋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在仁钦桑波看来贤觉显然是反常的,这就是有异,所以在角厮罗离开红宫之后,仁钦桑波特意叮嘱他道:“赞普,小心贤觉,此人太过关心此事。”
角厮罗笑道:“他当然关心,此事若是不成,他贤觉和吐蕃的佛门之徒都将受到牵连,苯教要比中原的佛门更加的纯粹许多!但最少他贤觉是会站在吐蕃这一边,作为宋人他了解大宋皇帝,大宋皇帝也了解他,由他从中斡旋,些许会对朕更好一些。”
仁钦桑波不再说话,也许是眼下紧张的局势让他过分的紧张,角厮罗的话也没错,贤觉的身份特殊,也许他跟随赞普前去宋军大营面见大宋皇帝更加稳妥。
角厮罗一个人蹬上了战马,身上没有任何的甲胄,也没有刀剑,只是一身吐蕃的传统服饰,但最明显的便是他头上的那一顶,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眼色猩红且要高于一般吐蕃人的帽子。
而角厮罗的胸口还挂着一个方圆三寸的盒子,里面是最上等的瑟瑟石,角厮罗的服饰便是红带子包头,身着长袍,足穿脚尖朝上的靴子。
这一身打扮颇有点西域风情,但确实是吐蕃赞普的服饰,史书中记载的吐蕃最伟大的赞普松赞干布就是这么穿的。
跟在他身后的贤觉只有一身僧衣一匹白马,两人就以这种怪异的组合缓缓的向宋军大营而去,这是角厮罗被围困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离开逻些城,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宋军大营的完整模样。
一队宋军游骑早早的就发现了他们,并且打算过来接应,因为游骑以为这俩个人是“弃暗投明”向大宋投降的寻常人。
但角厮罗在宋军接近之后便大声报上自己的名号:“吾乃吐蕃赞普,面见大宋皇帝陛下!”
游骑的第一反应便是立刻上前,而是忽然拉开距离观望,他们都觉得这个人是疯子,谁不知道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关系乃是剑拔弩张,角厮罗本事叛宋之人,谁冒充角厮罗便等同于寻死无异!
角厮罗打马在原地绕了一圈,展示了身上并没有携带武器,同时高举双手道:“吾乃吐蕃赞普角厮罗,这位是贵国的贤觉法师,你们不会不认识吧?!”
贤觉在此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几个游骑在看到贤觉的打扮以及模样后有些相信,稍稍商议一会后,一骑飞速前往大营奏报,剩下的人带着角厮罗和贤觉继续保持慢速向军营而去。
看到这样熟练的操作,角厮罗微微叹息,这就是大宋的军队,这就是大宋的游骑,经验丰富,“手法老道”。
小小的时间差会让宋军拥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也会让大宋皇帝更加的有把握。
这就是宋军的军队,角厮罗不知道用什么词去表达,但他却知道这样的军队是可怕的,细节上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本能的按照军中的规矩去行事。
在战场上这样的本能需要经过不断的征战来历练,而宋军该有的全都有了,这同样也让角厮罗嫉妒。
贤觉的表情如同老僧入定,宋军游骑不断在二人脸上扫视,他们没想到吐蕃的赞普会真的出来投降,但他为何只身一人出来,还带了一个和尚?
王韶被蔡伯俙盯得有些发毛,不过他也知道这是自然,刚刚那个游骑差点被没自己的眼神吓尿了…………
“当真是角厮罗出城投降来了?一人一马?还带着贤觉和尚?”
王韶皱眉道:“这话本将还能乱传?速速禀报官家!”
蔡伯俙不断的吸着凉气把消息告诉了三才,三才稍稍一顿后便道:“确定是角厮罗?”
蔡伯俙挠了挠头:“据那游骑说体貌特征都是像是角厮罗,但没有亲眼见过还不能确认!”
三才点了点头道:“你是认识角厮罗模样的,如此你便随老夫走上一趟,若是角厮罗确认清楚再向官家奏报!”
蔡伯俙微微点头:“如此也好…………嗷…………”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三才一手拎着上了战马,模样就像是一只秃鹫拽着一头猪…………
蔡伯俙知道三才为何如此紧张,事关重大不说官家这几日就在念叨着角厮罗的消息,眼下角厮罗的投降会使得宋军把逻些城之战的伤亡降到最低!
官家所担心的也就是三才和蔡伯俙担心的,两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万万不敢怠慢,即便是被三才粗暴对待,蔡伯俙也没有任何怨言,他只想尽快的看到角厮罗本人以确定这是真的。
当蔡伯俙看到贤觉的时候就知道游骑所言非虚,角厮罗的容貌变了许多,但原本的轮廓却没有便,虽然看起来沧桑了许多,但蔡伯俙可以肯定他就是角厮罗。
至于三才却是从另外一样东西上感受到眼前此人就是角厮罗,气质!
原本的角厮罗只不过是青塘部的主人,而眼下的角厮罗是吐蕃的主人,身上的气质变得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三才这般在帝王身边待的久的人,世上什么样的人他没瞧见过?
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气质,眼前的这个吐蕃人就是角厮罗无疑,因为他身上有一股帝王的气质在其中,虽然说不上来,但三才可以肯定!
“赞普请随奴婢前往军中面圣!”
三才的声音不卑不亢,在他看来吐蕃的皇帝也是皇帝,需要给他同等的尊重,至于边上的贤觉和尚,自动被他无事了。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六章无耻小人
蔡伯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角厮罗居然会真的向大宋投降的,之前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对抗大宋,都是在和大宋彻底决裂,当然这也是大宋在刻意的和角厮罗决裂,把他作为一个叛徒来对待。
不死不休的关系使得角厮罗的投降无异于自杀行径,这个精明的青塘旧主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马匹一颠一颠的向宋军大营而去,蔡伯俙骑在马上看着角厮罗道:“你是如何会有归降这个念头的?早先何不归降?偏偏拖到现在?”
角厮罗看着蔡伯俙咧嘴笑了笑:“本赞普认得你,你是大宋皇帝的近臣,也是驸马蔡伯俙,我为何不归降难道官家不知道吗?”
蔡伯俙微微一滞不再说话,从角厮罗在青塘部以及“背叛”大宋一路统治高原吐蕃,这些前因后果他都是知道的。
当初角厮罗并没有明确背叛大宋,而是被刘涣逼得不得不背叛大宋,刘涣把事情做的太绝,甚至不惜绕过官家之下设下伏兵。
角厮罗与其说是背叛大宋,不如说是被刘涣离间的背叛大宋,虽然叛宋已经成为事实,但他在主观上却并非是故意的。
这时候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大家都是聪明人,没有必要在这里打哑谜。
但有人却在这个时候不适时宜的找上了三才,贤觉骑在马上宝相庄严的靠近了三才,小声道:“角厮罗归降大宋,乃老僧劝降,不知这可合官家的心思?”
三才惊讶的望向贤觉:“未曾想这角厮罗是听了你的劝说?但某家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角厮罗自愿归降的呢?”
贤觉笑道:“佛法本就是开智渡人之法,老衲简述利害,如此危局之下角厮罗自然知晓何去何从,并且他不光会归降大宋,还会成为大宋的马前卒!”
三才眼睛微转,颔首笑道:“哦?既然如此还请法师详细道来,也好让某家向官家奏报!”
贤觉骑在马上双腿加紧马背,双手合十道:“眼下大宋围困逻些城,显然吐蕃人自是不敌,官家想要的不是吐蕃高原,而是西北之地再无威胁,拿下吐蕃西北便再无祸患,再往西便是高山无人可越,至于高山过后便是天竺,早已成为我大宋的手下败将不敢掠大宋锋芒!”
三才微微点头,没想到这老和尚对局势知道的一清二楚,微微抬手道:“法师继续!”
贤觉点头道:“剩下的便只有西北,但那里乃是大宋的新疆路,又有铁门关坐镇,当真是稳固异常,便是塞尔柱派遣重兵袭击,也要先越过八百里瀚海,但唯独一处不好说,伽色尼…………”
“伽色尼?”
贤觉醒悟过来小声道:“便是大宋常常称之为西大食国的吉慈尼!”
三才微微点头,伽色尼他没听书过,但吉慈尼他听说过好多次,据说是新疆如西面的一个王朝。
来自西北的消息说,这个王朝正处于内乱,而这个时候贤觉说服角厮罗,打算让他成为大宋的马前卒征服伽色尼以稳固大宋的西北,同时对塞尔柱产生为威胁…………这个贤觉好高明的手段!
…………………………
其实贤觉不过是现学现卖,把从红宫中听到的仁钦桑波和角厮罗之间的商议通过自己的嘴巴说出来而已。
只是掌握了时间以及三才对自己汉家人的认可,而把所有的功劳和对自己有利的话说出来。
他是在误导三才,让三才相信他说的话,相信是他劝说角厮罗归降大宋,并且愿意成为大宋的马前卒。
如此一来,他贤觉就可以带领佛门免受此次大宋攻伐吐蕃所带来的“附带伤害”。
到了宋军大营之中,角厮罗便看到了一身宋军甲胄的噶日哒措,这个曾经属于青塘的第一武将就这样成为宋军的武臣。
要知道赵祯亲自出马没有用钱财,也没有用权势,而是用了比这两者都要高贵也让噶日哒措难以拒绝的理由让他成功归降……为了吐蕃人更美好的“明天”。
“赞普……”
在瞧见了角厮罗之后,噶日哒措下意识的开口,而角厮罗并没有多么的愤怒,相反在噶日哒措的尴尬中拍了拍他的肩膀:“青塘部的勇士在哪里都是最好的!”
说完便大声朝着赵祯所在的帐篷大喊:“官家无需这般的羞辱角厮罗,也无需让青塘部的汉子难做,噶日哒措的忠诚毋庸置疑!”
赵祯摊手从帐篷中走出,无奈的开口道:“朕说这是巧合你相信吗?”
角厮罗自然是不相信的,一旦一个人认定某事,那无论对方怎么解释,心中的怀疑还是不会打消。
而他很快也遇到同样的事情……………………
三才很快把角厮罗的来意向赵祯奏报,并且把贤觉对他说的话一同告诉了赵祯,赵祯听完之后不过微微一笑道:“非常有趣……你觉得贤觉能有这样的脑子?恐怕他连吉慈尼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才微微一惊:“官家的意思是贤觉胆敢欺君?”
赵祯摇了摇头:“这个朕便不知了,但谎言终究是谎言,一戳就破。”
戳破谎言的最好手段就是双方对质,既然贤觉说角厮罗的所作所为是他劝说的,那便好办,让他和角厮罗一起面圣。
而从一开始贤觉都没有和角厮罗一起面圣的打算,他希望单独面见赵祯,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对角厮罗他是说自己先去和大宋皇帝谈,以免角厮罗尴尬,被大宋的条件或是态度搞的措手不及。
而他对三才说,单独面见赵祯是为了把一切和盘托出,免得角厮罗临时改变想法。
这一套招数使的是“两面讨好”,无论是赵祯还是角厮罗都会认为他贤觉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并且贤觉恰好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他知道了角厮罗的想法,同时也可获知大宋的态度。
在他面见过赵祯之后,角厮罗一定会说出和自己一样的想法,如此一来贤觉就在双方的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受益的人。
但这看似天衣无缝的谋划最怕一件事,贤觉和角厮罗同时面圣,所以贤觉在想方设法的躲开,而赵祯根本就不给他机会…………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七章节宋帝与赞普
赵祯从一开始就知道,战争过后便需要政治的介入,只有这样角厮罗才能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而赵祯也可以通过政治上的手段把利益扩展到最大。
这也是人类文明历史中,战争前后必有政治的根本原因,利益………………
当俩个文明之间通过外交的手段不能够获得,或是不能够平衡利益的时候,战争就会爆发。
远古时期的利益极少有过平衡的,因为男人需要女人就用一根大棒子直接敲晕带回山洞,而随着不断的进化,想要获得女人那就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尤其是在东方。
不同文明之间也是如此,现在不同文明之间利益的平衡不再是依靠双方的暴力手段作为单纯的基础,远古时期的部族战争就是四个字“不服就干!”
眼下需要的是外交和战争同时进行,战争和谈判也在不断的上演,当然现在的世界还没有理性到后世那般,发动一场战争需要多放斡旋。
大宋和吐蕃之间的战争是大宋发动的,但同样也找了一个理由,角厮罗叛宋。
而到了现在,战争几乎没有打下去的可能,因为逻些城中的力量被围困数月之久后,已经没有太多的战力。
何况角厮罗自己也出现了,战争不能给角厮罗带来最后的利益,于是他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来终结这场战争,归降大宋是他唯一的办法。
当然这也是赵祯预料之外的事情,能够和谈归降无异于是最好的事情,大宋和吐蕃之间的最后一战以围城开始,以归降结束,完美的不能再完美。
只是外交上的最后一次博弈,双方之间的筹码都不算小,也都大抵知晓对方心中的想法,赵祯和角厮罗之间的关系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在三才告诉赵祯,是贤觉鼓动角厮罗归降的时候,并且是他让角厮罗成为大宋的马前卒率兵征伐伽色尼的时候,赵祯压根就不相信!
曾几何时,赵祯和角厮罗之间的关系互相信任到了一种令人不解的程度,赵祯在写给角厮罗的书信中直接坦言:“青塘所部,如宋右臂,西平王如朕之肱骨!”
赵祯作为皇帝是极少这么信任某个人的,而且角厮罗当时对赵祯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自从和大宋联合攻打西夏之后,他之前向大宋提出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得到了赵祯的满足。
不光如此,大宋还和青塘部通商买卖,给青塘部相当大的好处,更多的土地,更高的货物收购价格,等等等等。
青盐之所以成为大宋的奢侈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赵祯对角厮罗以及整个青塘部的照顾。
那时候的大宋和青塘之间是真正的蜜月期,赵祯和角厮罗之间的信任以及了解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为西平王,角厮罗极好的履行了他对大宋的义务,而作为皇帝赵祯也对角厮罗给予了关照,可以说在那个时候,赵祯不相信角厮罗会背叛大宋。
而刘涣的所作所为让人不齿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附和了赵祯的利益,赵祯是不担心眼下的角厮罗和青塘部背叛大宋,但他却在心中隐隐担忧在未来角厮罗会背叛大宋。
西平王和平西王之间只有一次之差,赵祯会不自觉的想起那个在后世鼎鼎大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虽然角厮罗和吴三桂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但赵祯对角厮罗以及青塘部的担忧却与日俱增。
当刘涣逼迫角厮罗谋反之后,赵祯便顺水推舟的往下继续,大宋和吐蕃的关系开始剑拔弩张,同时赵祯和角厮罗之间的关系也彻底覆灭。
信任这东西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比黄金还珍贵但却比沙硕更容易消失。
虽然赵祯知道角厮罗“背叛”的前因后果,但赵祯和角厮罗之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角厮罗担心的是赵祯会用更多的手段来污蔑他,至于赵祯担心的是角厮罗对当初刘涣的污蔑以及大宋的态度不可能会再相信自己。
眼下这对曾经的君臣已经变成了俩个君主,吐蕃的赞普就是君王,这是赵祯也要承认的事情。
这么多年来,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关系互不统属但却互相承认,大宋承认吐蕃是一个独立的王朝,否则就不会派兵征伐,而吐蕃对待大宋的态度亦然。
眼下赵祯和角厮罗再次相遇,但双方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本的信任变成猜忌,从同盟变成了敌对。
大宋和吐蕃作战以来,赵祯再也没有过角厮罗的消息,也没有过角厮罗的书信。
看着眼前沧桑许多的角厮罗,赵祯不由的感慨:“岁月不饶人,角厮罗你也老了……”
这是发自肺腑的话,角厮罗看向御座上的赵祯自嘲的笑了笑随后道:“官家神采依旧!角厮罗看不到岁月在您身上留下的任何痕迹。”
赵祯指了指自己的头发道:“这倒是,朕还没瞧见有一根华发出现在朕的脑袋上。”
稍稍顿了一下,赵祯话锋一转:“只是朕不知道,贤觉什么时候成为你吐蕃的谋臣了?居然能给你如此好的建议,让你再度成为大宋的爪牙。”
御帐中的气氛瞬间尴尬,贤觉惊讶的望向赵祯,他没想到堂堂大宋皇帝居然会当着他的面询问角厮罗,同时也戳穿了自己!
而角厮罗同样震惊的望向贤觉,想明白前因后果,角厮罗微微一笑:“官家,小人无处不在,就如同当年离间臣和大宋的刘涣一样,跳梁小丑总会给自己谋利,官家慧目如炬,自然能看清楚其中的魑魅魍魉!”
赵祯点了点头便对三才挥了挥手:“把法师“请”下去,好生招待!”
三才在赵祯的声音中听见的明显加强的请字,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望向贤觉的眼神也充满了不削和阴冷。
“法师请!”
简答的一句话让贤觉猛然一颤,他觉得自己已经在大宋和吐蕃两面混不下去了,大宋皇帝居然一眼就看穿了自己!
“官家恕罪!”
一肚子的话在酝酿到嘴边的时候,贤觉只能说出这四个字,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好辩驳的借口。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八章节占据高原和灭了吐蕃有何区别?
卑鄙的小人总是会被别人发现,只不过发现的场合不一样,有些是被当众揭穿,有些则是在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
当然前者更为让人愤恨,贤觉的行为让人不齿,把吐蕃人自己寻找的出路变成他的功劳,这不光是在侮辱角厮罗,还是在侮辱整个吐蕃人的智慧。
仁钦桑波的怀疑是正确的,角厮罗现在回过神来,相信了仁钦桑波这位吐蕃智者的话,同时也明白了为何贤觉要一路跟来。
但角厮罗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愤怒,相反在吐蕃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有人利用吐蕃为自己赚取最后的生机无可厚非。
若是非要说贤觉是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但角厮罗却知道,贤觉带着汉传佛教抵达吐蕃之后多多少少也给吐蕃带来了好处。
汉传佛教对于吐蕃来说,好处远远超过了坏处,在大宋人人喊打的佛门在吐蕃却成为百姓趋之若鹜的地方。
苯教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融合,双方之间虽然是不太相同,但毕竟有着共同共通的地方,这对于原本分裂的吐蕃诸部来说都是一次融合的极好契机。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吐蕃的信仰才刚刚开始恢复,吐蕃人也在汉传佛教的帮助下更加的团结。
角厮罗利用汉传佛教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传佛教也利用在吐蕃的地位不断的发展和传教,双方之间算是各取所需。
贤觉现在所作的在角厮罗看来无可厚非,不过是在大宋面前表功而已,不过是在争抢仁钦桑波的功劳,这对角厮罗以及吐蕃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破坏。
唯一倒霉的便是贤觉自己,此时的角厮罗才知道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随着贤觉被拖下去,御帐之中只剩下角厮罗和赵祯以及边上随时警惕的蔡伯俙,虎视眈眈的模样让角厮罗不由得发笑。
“这位大宋的驸马难道是担心本赞普对官家不利吗?如此小心翼翼实属不当,难道在这御帐之中少了那些暗中护卫的人?”
蔡伯俙笑了笑:“你怎觉得本驸马小心翼翼,莫不是你心中有鬼?”
“难道只有本赞普一人看到你手中的火枪枪柄了吗?”
蔡伯俙下意识的把握着火枪的手向背后藏了藏,他没想到角厮罗居然瞧见了,而边上的赵祯无奈的翻了个白眼,这货是真的不行啊!
之前就告诉他没必要隐藏火枪,角厮罗不敢在御帐中有任何动作,但蔡伯俙还是觉得有备无患,把一柄短火枪藏在了身后。
即便是被当众揭穿,蔡伯俙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丢人的,为了官家的安危他做什么都不过分,而无论是角厮罗还是赵祯都无视了蔡伯俙手中的火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