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角厮罗自己贪心了,他当然知道广阔的高原适合与宋军周旋,但同样的城池也有城池的好处,逻些城的好处就在于城高墙坚。
占据了城池的优势对宋军的进攻进行防御,必定会让宋军产生大量的折损,但他没想到的是,宋军根本就不打算进攻,这是他唯一失策的地方。
逻些城的城墙是坚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宋军的火炮同样威力巨大,经过不断轰击的城墙当然承受不起,虽然有些地方轰然倒塌,但并非是全部。
出现缺口的逻些城,人心思动,大宋的心理战已经初见成效,这几日逃出逻些城的吐蕃百姓和士兵数量越来越多。
当然这样做同样也会激化逻些城中的矛盾冲突,里面的人可不都是希望出城归降宋军的,角厮罗为了稳固人心,用了最简单有效也是最错误的方法,暴力镇压。
逻些城的周围已经有吐蕃的军队开始镇压想要逃出城的吐蕃百姓了,赵祯在望楼上早已看到了这一切。
当一些人被定义为叛徒之后,无论做的是对是错,都将受到同类的无情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很快会引起更多的不满和反抗。
这就是一个怪圈,压制情绪,积压愤怒,再压制,再释放,逻些城中开始出现变数和动荡,这在赵祯的意料之中。
投入那么大的资本,若是没有回报,那他赵祯就是一个傻子。
围城之下,恐慌的情绪和越来越急迫的形势不光在折磨着城中的吐蕃人,同样在折磨者那些权贵,以及角厮罗。
赵祯早早就料到这一点,并且还在不断的向逻些城施压,就是要压得角厮罗喘不过气才好,这样他白便会用最强硬的手段去镇压逻些城中的人。
短短三天时间,大量的吐蕃军民从逻些城中逃出,开始还是一个俩个,接着便是三五成群,角厮罗的镇压越强硬,逃出人便越多。
而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逻些城一直出现逃脱的人,有些甚至是在城墙附近驻扎的吐蕃军。
当军队都开始小规模溃逃的时候,逻些城距离正真的动荡不远了。
大量的逃兵是在半个月后出现的,这是一次成建制的溃逃,在角厮罗准备派兵追击围剿的时候,杨怀玉率领背嵬铁骑前往迎接。
谁也想不到战场上居然会出现这样诡异的一幕,吐蕃人追杀自己人,而宋军出现掩护这些吐蕃人。
这大概是最大的笑话,但背后却是逻些城崩溃的开始,军队都成建制的溃逃了,百姓更加惶恐,对逻些城也更加的没有信心。
宋军把这些逃出逻些城的人集中了起来,给了他们食物和居住的帐篷,同时清点人数,缴获他们的武器。
最关键的是做出承诺,答应放他们离开,这在吐蕃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赵祯只不过是不想被这些“累赘”所拖累。
宋军的粮食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暂时接济一下归降的吐蕃百姓和士兵可以,但却不能一直这么接济下去。
眼下是要拿下逻些城,拿下整个吐蕃,又不能大开杀戒制造矛盾,于是乎让他们回到自家的家乡便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若是家乡就在逻些城也无所谓,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谋生,待逻些城被宋军彻底占领之后,这里还需要大量的劳力,回来一样能找到养活自己的活计。
赵祯可以说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这些归降的吐蕃人所享受的待遇也会出现在大宋的安民告示中,同时把他们的名字也列举出来以让城中之人相信。
逻些城中最为忙碌的人便算是贤觉和冈波任了,他们要站出来不断的为“辟谣”但谣言止于智者,这时候的逻些城所有人都在为粮食和未来担心,怎么可能相信他们的辟谣?
人心就像沙硕,一旦散了就再也没有办法聚集起来。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二章围城的意义,扩大战果
随着逻些城中不断的有军民出逃归降大宋,逻些城中原本紧张的粮食供应开始逐渐放缓,这怕是角厮罗最近得到的最好消息。
但仁钦桑波并不乐观,因为城中的粮食是有限的,并没有增加,只是因为人的减少而降低损耗而已,事实上所剩的粮食依旧让逻些城面对巨大的危机。
近五十万人的大城,每日的粮食消耗是惊人的,即便逃出一部分人,城中依旧存有四十多万人,这样庞大的数量让粮食的消耗速度依旧迅速。
就算一人一天一斤粮食那就是四十多万斤,只进不出之下,还能撑的上多久仁钦桑波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却能有一个大概的估算,最多还有半个月。
之前已经被围了半个月,而半个月后逻些城的粮食只能供给军队,对这里的百姓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当然百姓的家中也有存粮,这些粮食没有被算在逻些城的储备之中,但每家每户储备的粮食都不一样,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向百姓们发放粮食会出现不公平的地方。
有些人家中粮食富裕,甚至还有留余,而有些人家早已揭不开锅了,这就是城中百姓出逃的原因。
眼下困难的是对百姓的粮食发放,不知道各家情况之下,很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粮食富裕的人家还能得到粮食,这对整个逻些城都是不公平。
而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城中的所有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同时向所有人发放,这才是最完美的解决办法,但同样这也是最动荡人心的办法。
当仁钦桑波把这个难题奏报给角厮罗的时候,角厮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集中粮食,因为这样可以让逻些城撑得更久一些,也可以让大军更加的安心,安定。
在角厮罗的眼中,一切都没有大军安定来的重要,军队是他的一切,军队安定则逻些城安定,宋人虽然在外面鼓噪,但又能如何?
他们不打算攻城而是打算围城,围城的目的就是让逻些城总的吐蕃大军战力下降,不堪一战,角厮罗觉得自己不会中计。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收缴行动便在逻些城中开始了,而原本被贤觉和冈波仁安抚下去的民心立刻开始变得躁动。
百姓不明白角厮罗都用意,粮食富裕的人家之所以没有出逃就是因为有足够的粮食吃而没有饿肚子,你现在把他们心中最后的保障也收走了,他们岂能干?
至于粮食较少的人家也是惶惶不安,因为角厮罗把他们所剩无几的粮食也征调走了,他们下一顿就可能饿肚子,这时候谁还管你的意图是什么,人总要有活下去的权利。
错误的政策使得角厮罗把刚刚安定一些的逻些城带入了毁灭的深渊,原本因为恐惧和镇压平静下来的吐蕃百姓再次动荡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外疯狂逃窜,而原本还能通过杀人稳定局面的军队却无法继续下手,暴力镇压伤害百姓的同时也在伤害着军队。
人性是个美妙的东西,他们控制了人的善恶,而杀害同族这种在道德上受到强烈谴责的事情可以在逼迫下干一两次,但不能大量屠杀。
最先崩溃的不是吐蕃百姓,相反而是角厮罗逐渐出的“斩首队”,这些人都是吐蕃的精锐,对角厮罗和吐蕃都是忠诚的,但他们不断的杀戮吐蕃百姓和溃逃的士兵,时间长了心中的阴影便越来越大。
开始出现抵触之后,手中的刀子就不再那么“锋利”了。
逐渐的有人开始放任百姓和溃兵的出逃,甚至自己也加入了出逃的行列之中,一路向宋军的招降大营而去。
没错,现在的宋军招降不是仅靠几顶帐篷就能解决的了,逻些城的出逃数量越来越多,宋军专门开设了招降大营,一个木质围栏的营地中满是从逻些城掏出的军民。
在这里设有专门供给吃食的地方,同时也有临时落脚休息的帐篷,还有准备分发的干粮,从逻些城中逃出的吐蕃人一旦抵达,便会被暗自在大营中。
宋军官员要做的便是“政治宣传”,把吐蕃眼下的情况和大宋未来的打算详细的告诉他,并让他自己选择要去的地点,并且给他们路上所需的干粮让他们离开。
这段时间招降大营就没停歇过,不断的有吐蕃人出城,也不断的有吐蕃人被遣散,给逻些城同样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大溃逃终究还是到来了,逻些城南面的守军在宋军的炮击间隙向宋军大量投降,他们是大规模整编制的投降,一次归降来了近万人,同时也使得靠近南城的百姓大量涌出归降,溃败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这次大规模的归降触动了整个逻些城,原本还打算抵抗的吐蕃军队也开始撑不住了,思想上产生裂痕的他们开始了动摇。
而即便如此,宋军仍然没有打算攻城,相反增加了围城的力度,不断的接纳掏出来的吐蕃军民。
角厮罗除了气急败坏之外,别无他法。
时间在不但的流失,逻些城中的人口基数依旧庞大,坐吃山空的逻些城逐渐出现粮食的供应紧张。
百姓的口粮被严格限制,唯一需要的便是满足军队的所需,角厮罗不敢再失去军队了,百姓的溃逃他无法阻止,但军队的溃逃他却要控制。
就这样宋军和吐蕃大军对峙了半个月,宋军的补给源源不断的从后方运来,大军也在不断的分兵清剿高原上的反抗力量,清剿那些效忠吐蕃,效忠角厮罗的残余军队。
宋军战果不断的扩大,利用角厮罗和吐蕃主力被围的这段时间,宋军已经控制了逻些城的南部和北部的所有土地,同时对东面宋军早已占下土地进行加强管理。
事实上边防线已经被宋军向前推进到了逻些城,围城并不妨碍宋军对已经占下的土地进行建设和统治,这是在赵祯在同时进行的事情。
一旦逻些城中的粮食耗尽,其结果便是鱼死网破,要么角厮罗奋起反抗和出城突围和宋军拼个鱼死网破,要不然便是被宋军彻底困死在城中。
而无论那个结果都是宋军得利,伤亡可被降低到最小。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三章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然历史有时也是重复的。
曾经的吐蕃王朝从高原之上凶猛而下,一直到攻陷了汉家王朝的国都,而现在大宋作为汉家文明的继承者,“逆流而上”从中原大地攻上了吐蕃高原的国都。
这便算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大宋围困逻些城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都在不断的暗中较量,角厮罗不断的维护着逻些城,但成果相当可悲,一个月的时间里,逻些城的军民不断的减少,近五十万的吐蕃军民眼下已经只剩下三十万人。
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逃走了近二十万人,这不光是吐蕃的损失,也是宋军的巨大工程,不断的接收这些吐蕃人,安置吐蕃人。
剩下的三十万军民依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一个月的时间逻些城的粮食已经进入危机,大量的粮食消耗让角厮罗承受不起。
粮食已经快要告罄,角厮罗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而宋军的围困依旧是固若金汤。
宋军仿佛不知疲惫,隆隆的火炮声响起的时候,角厮罗下定决心……开城投降。
他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三十万军民没有粮食,再继续耗下去只能饿死更多的人,负隅顽抗没有好下场。
红宫之中仁钦桑波带着留下的吐蕃朝臣们站在大殿之中等待,他们在等待角厮罗突围的命令,在这最后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已经制定好了突围的计划。
但这一次角厮罗感觉到他真的累了,贤觉站在大殿的角落里,他知道眼下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跟随吐蕃的残余继续向西,继续过着被大宋驱逐的生活和传道之路。
“请求赞普下令!”
随着仁钦桑波的话,一群吐蕃朝臣跟着大喊:“请赞普下令!”
角厮罗微微摆手:“朕不打算跑了,带着你们突围有何意义?宋军战力强大,付出的只是更多吐蕃男儿的性命而已!我角厮罗一路从青塘而来,能够带着吐蕃完成一次大一统已经是极限了,但生不逢时啊!他赵祯的大宋比吐蕃更强大,朕没有时间带领吐蕃超越大宋,只能带领你们走到这里。”
“赞普?!”
吐蕃的朝臣惊慌失措,他们没想到在最后一刻,角厮罗居然打算向宋人投降,要知道他在吐蕃的治理已经使得吐蕃强大很多,最少比原本分裂的吐蕃要强大。
吐蕃没有的农奴,没有的无处不在的压迫,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承,也有自己的尊严,再也不是那个分散的部族了。
现在角厮罗居然打算向宋人投降,这对于剩下的吐蕃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但角厮罗是个聪明人,他在这个时候以理性做出了判断和抉择,对抗大宋的后果他清楚,即便是突围成功又如何,就如他所说,除了损失更多的吐蕃勇士之外,再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大家继续向西,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继续被大宋追杀征伐?角厮罗忽然觉得自己累了。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背叛大宋的打算,是他刘涣逼迫的自己,自己在吐蕃所做的一切最后成为了大宋的嫁衣。
被整合起来的吐蕃虽然更为强大,但也更利于大宋的攻伐,一块完整的土地和不同部族分裂开的土地那一个更方便大宋的获取?
对于国力不是很强大的王朝来说当然是分裂的,但对于一个如同大宋一般的强大王朝来说,自然是前者。
眼下大宋对吐蕃的征伐就能看出这是他赵祯早就预谋好的事情,吐蕃各部已经被自己给整合好,各地的旧贵族也被自己所消灭,继而是吐蕃中央对地方上的管辖,大宋占据了这些土地之后,什么都不用做,直接派遣官员的就好。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角厮罗早就已经有了预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为赵祯做嫁衣。
但他即便是知道也在不断的努力去做,他希望有一个翻盘的机会,希望获得一个带领吐蕃走向繁荣的机会,所以他才会明知是赵祯的陷阱也依旧统一吐蕃,明知可能会给大宋做嫁衣也要努力的发展吐蕃,加强地方管理,这就像是一个快要渴死的人,明知道面前是一杯毒酒也要喝下去,这便是汉人的“饮鸩止渴”吧?
越是作为一国的帝王,角厮罗越清楚大宋的强大,原本还是青塘的主人时,他并没有觉得大宋有多么的厉害,可现在,他不得不承认,大宋是世上最强大的王朝,若是不及损失的进攻吐蕃,一路上必然是摧枯拉朽。
他大宋皇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为的就是一步步的攻伐吐蕃,一步步的稳固大宋在吐蕃高原上的统治。
现在他已经看开了,是自己不自量力,想要和大宋对抗而落得如此下场,这一切都源自于自己的贪婪。
想想忽然觉得有些后悔,这一切都做了大宋的嫁衣,还不如早早的归附大宋,在神都城中当一个闲散的西平王也没有什么不好…………
交出兵权,只身前往大宋,如此大宋皇帝还能以叛宋论处他吗?到时间整个青塘都是大宋的,大宋根本就没有借口对青塘出兵。
虽然青塘最终很可能会被大宋蚕食,但若是大宋想要对整个高原动手,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稍稍算了一下,宋军的伤亡并没有多少,南北两路大军怕是架起来也未曾战死一万宋军,而若是自己和城外的宋军拼个鱼死网破,不光宋人会有所损失,吐蕃的损失更是承受不起的。
想到这里他更加坚定之前的想法:“开城向宋军投降!”
红宫中的所有人再次焦急的大喊:“赞普!”
仁钦桑波更是开口道:“赞普心中所想仁钦桑波明白,但若是我等突围一路向西还有生机!”
“西面还有什么生机?大宋的目的不光是占据逻些城,而是要夺取整个吐蕃,再往西便只剩下天竺了,天竺人自身不保,他们也是属于宋人的管辖之下,听说天竺人以种姓判定人的高低,而宋人在天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最高种姓的婆罗门!”
仁钦桑波微微摇头道:“不是天竺,而是伽色尼!”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四章疯了的仁钦桑波
仁钦桑波的话让吐蕃的朝臣们眼睛一亮,但角厮罗却摇了摇头道:“伽色尼虽然是塞尔柱的附属国,但国力依旧不可小觑,马哈茂德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继任者却个个都不简单,这还是在咱们能够突围之下的打算。”
仁钦桑波缓缓开口道:“臣愿意作为使者出使宋军面见大宋皇帝,让他放我等离开!”
疯了!
所有人都认为仁钦桑波已经疯了,但角厮罗却忽然眨了眨眼睛,望向仁钦桑波道:“你的意思是说服大宋皇帝让他放我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离开,征战伽色尼?”
仁钦桑波微微点头:“我等虽然不是宋人的对手,但攻伐伽色尼却不在话下,宋人皇帝想要的一定拿是吐蕃高原的土地吗?
臣觉得大宋皇帝想要的是吐蕃高原作为大宋的西北屏障,和大宋的新疆路一样可以抵御塞尔柱的侵袭,而我等攻伐伽色尼,必然会引起塞尔柱人的警惕,宋人皇帝必乐见其成!”
仁钦桑波的思维方式很跳脱,利用一些跟外围的冲突来解决眼下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冲突,而这个计划让吐蕃的朝臣极为吃惊,却让角厮罗微微点头。
仁钦桑波看似说的天马行空,但事实上却是正中大宋皇帝的下怀,赵祯是个什么样的人角厮罗自己再清楚不过。
赵祯看似好战,南灭大理,北伐辽朝,西征党项,东灭亡女真,但实际上这些战争都是在为中原的安全进行考虑。
甚至于在新疆路铁门关外和那些西域王朝的战争也是如此,若是现在纵观大宋,东面已经完全没有威胁,除了大海便都是大宋的疆土,甚至于海外的倭国也变成您大宋的海东州,至于琉球王国就更不用说您,直接成为大宋的琉球州。
唯一存在于大宋东面的王朝便是区区高丽人,还是被大宋给打怕了的高丽人,他们对大宋俯首称臣,不说对大宋产生威胁,能够在大宋这个庞然大物之下存活便已经是极为不易对了。
至于大宋对北面,东北方对东海洲已经彻底成为大宋百姓对居住之地,女真人不是内迁就是成为大宋向北探索对先遣队,根本没有能力和大宋抗衡。
辽朝同样如此,契丹人融入大宋对速度比角厮罗想象对要快得多,党项人更是如此,汉家文明接纳他们对速度之快,消融之大,让人怀疑是不是汉人有什么巫术?
这才短短不到二十年对时间里,党项人和契丹人对血脉几乎快要消失不见,只能在大宋的某些地方隐隐约约的有所发现,更多的是他们主动融入到大宋的环境之中。
不是大宋逼迫他们成为汉家百姓,而是他们自己要求融入到汉家百姓之中,他们自己销声匿迹,原本还能保留的一些传统和文化早已消亡,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角厮罗并不知道,这就是文化倾轧,华夏的儒家文明以及现在大宋的各家学派之间对思想对开放程度远超角厮罗对想象。
他们可以用最理性对方式吸纳外族对文化,技术,道德观念,同时还能用最感性对方式对这些动心进行改变。
使其成为符合华夏所需和认知对东西,并用汉家对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最终这些外族文明中对璀璨瑰宝就便成为华夏汉室的东西。
东南西北,这是他赵祯用兵的四个方向,也是他赵祯在巩固大宋统治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贤觉从大宋带来的消息角厮罗从没有过怀疑,大宋皇帝都快把佛门从大宋完全驱逐出去了,贤觉来到吐蕃就是为了让佛门延续下去,他根本就没有必要欺骗自己。
所以大宋攻伐吐蕃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维护中原的安全,把四周能对大宋产生威胁的王朝全部消灭掉,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央统治的大宋。
而当下的吐蕃同样如此,角厮罗知道吐蕃就是大宋的最后一个边境敌人,吐蕃高原的存在就是对中原王朝的一个重大威胁。
角厮罗之所以敢如此和大宋对抗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效仿高丽,站稳脚跟之后,利用地利迫使赵祯放弃对高原的攻伐。
但事实上他错了,赵祯没有进攻高丽王朝,在根本上不是因为打不下来,而是收益问题,大宋没有必要劳师动众的去攻伐高丽,因为这个疆域狭小的王朝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大宋的威胁。
高丽多山,还是个小国,攻伐高丽的收益要远远小于所耗费的国力,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不值当”。
高丽连让大宋这样的强国感觉到威胁的能力都没有,相反吐蕃却不然,汉家王朝一直忌惮这位高原上的“邻居”他们对中原汉室的威胁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而想通了这一切的角厮罗同意了仁钦桑波的观点,但他并没有打算让仁钦桑波出使宋军的打算,而是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亲自去面见大宋皇帝!
红宫之中的朝臣以及侍卫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赞普居然在这个时候会有如此决心和意志,要知道宋军是恨他角厮罗不死的!
但朝堂之中不是没人支持角厮罗,一直沉默不言的贤觉声音洪亮的开口道:“哦弥陀佛!赞普拥有大智慧,此乃吐蕃的唯一生机,若是抓住可您吐蕃延续下去,虽非高原之地,且在两大强国之间,但一息尚存!”
贤觉的说法让角厮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大宋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边发动战争,一边又要减少宋军的伤亡。
他赵祯最不怕的便是消耗国力,最怕的却是消耗大宋将士的生命。
仁钦桑波的提议让角厮罗非常认同,这时候贤觉的怂恿也很重要,最终他下定决心,单骑赴死。
一兵一卒不带,径直往宋军大营而去才是最安全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