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瞧见噶日哒措愣在那里,赵祯指了指玛儿敢城道:“朕和你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想好了再说!”
噶日哒措被赵祯突如其来的发问给问住了,他本想说效忠吐蕃,但这只是自己活着的意义,而不是所有人。
赵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去看孩子的笑容,只有活着才能享受美食,也只有活着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活着是尊严,是能填饱肚子,是能拥有享受生活的机会,而不是作为狗一样的存在。”
长吸了一口气赵祯指责玛儿敢城道:“所以这里的吐蕃人效忠于我,他们愿意接受大宋的统治,因为他们才是理解活着含义的人,你……充其量不过是个为了别人活着的工具而已,你享受过自己的生活吗?”
所以,活着才不是一个简单道理呢!
它复杂到了难以形容,又简单到了随处可见。
赵祯指了指噶日哒措的脑袋道:“现在让你自己选择,一边是回去和角厮罗死扛到底,一边是成为大宋的子民,为自己而活,为了生活而活。悉听尊便!”





宋缔 第两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哒措的选择
噶日哒措陷入了一种迷茫,他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何选择。
身上的绳索被解下,大宋皇帝在不断的走远,一个下巴上没有胡子的“老男人”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并把缰绳交到了他的手中。
噶日哒措知道眼前这个内侍的身份,他是大宋皇帝的贴身内侍,所以自然而然的问到:“宋人如何保证说到做到?”
这回变成三才不屑的嗤笑道:“我大宋天朝上国,气度非凡,党项,契丹,都能在我大宋生活的很好。
吐蕃人久居高原,你们和这些部族不同,不需内迁,还住在自己的家乡,只不过朝廷会在吐蕃驻兵,征兵,也会派遣汉家官吏前来治理吐蕃,到时候不光宋人回来,财富,货物也会来!官家从来都没苛待过大宋的子民!”
噶日哒措陷入天人交战之中,他一面知晓自己应该效忠赞普,另一面又觉得自己应该活着,好好的为自己活着。
其实赵祯偷换了一个概念,把精神上的归属和自己与物质以及安定相替代,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否则后世怎会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样的名言?
只可惜在这个时代,安定繁荣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这意味着家人能够活的更好,子孙后代能够安定的繁衍。
不为吃穿发愁,这对于吐蕃的百姓来说有时也是挺奢侈的一件事。现在的吐蕃虽然好了一些,可还是不如大宋活的舒服体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会用自己的双腿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前提是要有选择的权利。
原本的吐蕃人是没有多余的选择权,他们身在高原就必须受到吐蕃王朝的统治,而眼下大宋进入了高原,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选择权。
玛儿敢的吐蕃人已经成为大宋的子民,大宋吸纳他们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按照大宋的管理方式进行,把这些人当作是大宋的百姓,一切都和大宋的模式一样,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自由,甚至会给玛儿敢免税,享受大宋没有的待遇。
俗话说的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大宋的统治下,玛儿敢的百姓知道什么叫富足,什么叫幸福。
吐蕃的重税消失了,而大宋的免税政策也让他们忽然发现,原来赚多少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这种感觉让他们觉得非常好。
几年的时间里,玛儿敢的百姓就能积攒下大量的财富,足够完成一种积累,形成蜕变。
这也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噶日哒措和大多数吐蕃人一样,原本他们是没得选的,但现在却不同了,他们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
手中的缰绳忽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已经有吐蕃士兵开始做出了选择,他们选择留下,留在玛儿敢!
只要是想留下的人,大宋的官员便会立刻给他们办理户籍,同时允许他们回到家乡拖家带口的迁徙到玛儿敢。
这几乎是一种和放走他们没有区别,要知道这些可都是降俘,原本是应该带回神都城向太庙献俘的。
但赵祯就在玛儿敢,所以免去了这个步骤,只要这些吐蕃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接下来就和大宋无关,宋军进攻的方针不会改变,战争也不会停下。
只不过这些被释放的降俘会有一部分回到他们的家乡带着妻儿父母投靠玛儿敢,赵祯知道这些人肯定有一些是不会再回来的,但只要有人回来那就够了。
如此一来一方面是瓦解敌人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是动摇他们的信心,让吐蕃人看到大宋的政策,让他们明白被大宋统治对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会产生坏的影响,甚至会比原先更好。
玛儿敢就是一个例子,以方便大宋对高原的土地和城池进行管理,只要政策合理稳定,就不担心会有人抵抗,这就是时代的特色。
安定民心是战争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也是消除反抗的最好办法,若是大家的生活都好了,稳定了,甚至比之前更富足了,那谁还会去反抗大宋的统治?
所谓的正统已经不再重要,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家都有好生活,吃喝不愁的情况下,即便有人反对大宋的统治,大多数人都是不干的,如此也就不会产生动荡。
玛儿敢的吐蕃百姓为何遵从大宋的统治,因为他们在这里过的好,不愿意回到从前。
噶日哒措最终也没有跨上战马,他的想法已经产生了动摇,看着不断修缮的玛儿敢,看着逐渐有人离去和留下,他忽然间觉得也许成为大宋的治下之民也并不是一件羞辱的事情。
而大宋并未招揽他为宋军作战,他在玛儿敢仿佛是一个自由的人,宋军并不关注他,而跟随他的亲兵居然劝说他把家中的老小都接过来。
不少留下的吐蕃降俘在登记过户籍之后便成为了大宋的子民,而他们自觉的加入到了清理玛儿敢废墟的队伍中去。
越来越多的吐蕃人开始清理废墟,劳作一天后回到营地,宋军送来了“美味”的吃食,同时大宋的官员还和他们聊天说话,这让噶日哒措非常的“新奇”。
在思想上的攻势没人比得上大宋,潜移默化之中这些降俘的思维开始改变,大宋的官员带着一些士兵来和他们“闲谈”,让这些人了解大宋。
寻常百姓是如何在大宋生活的,官府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地位,该说清楚的一定会不厌其烦的说清楚,并且解答吐蕃人的疑问。
夜幕降临后,噶日哒措端着一碗糊糊吃的香甜,战争结束之后他第一次如此的轻松,看着曾经自己手下的士兵和宋人闲聊,说着各种各样的荤段子,噶日哒措知道再也不会有战争出现在玛儿敢城。
宋人说到做到,天亮之后城中的一片土地就被划给了这些降俘,并且宋军还要招募他们扩大玛儿敢城的规模。
据说要把玛儿敢变成一座更为庞大的城池,以后这里就会是大宋在高原上的重要交易地点,并且还免税三年!




宋缔 第两千四百零九章逻些城之围(上)
噶日哒措失败的消息已经传回了逻些城,角厮罗心中除了不断增加的挫败感也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宋人强大已经到了让他始料未及的程度。
如措安达围剿大宋援军的失败已经让他开始担忧,而噶日哒措的失败更是雪上加霜,这意味着他除了眼下的逻些城之外,再也没有可用的底牌。
他赵祯居然在玛儿敢,堂堂大宋征伐吐蕃,居然被重视到了御驾亲征的地步,回想起来,他赵祯算也是汉家王朝中御驾亲征次数最多的帝王了。
狮子搏兔尚尽全力,这比是他赵祯,以大宋之力依旧各种谋划具备,调用了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凶猛的武器前来进攻吐蕃。
占据了人数和器械之利,宋军一路上几乎高歌猛进,而吐蕃高原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堑”仿佛失去了作用。
这是最让角厮罗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为何以往汉人进入高原都会病恹恹的,而宋军在高原上战力虽说有些不比以往,但总体上却没有多少改变。
轰鸣声再次把角厮罗的思绪打断,传令的士兵高声叫道:“启禀赞普,宋军又开始用火器炮轰逻些城的城墙了!”
角厮罗微微点头,这已经是宋军最常作的事情,自从逻些城被围之后,宋军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在不断的用火炮轰击逻些城的城墙。
这在角厮罗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便是如此,宋军仿佛不打算直接进攻逻些城,而是要把逻些城的城墙“拆掉”。
但奇怪的是,宋军的火炮居然都是对着城墙轰击,一发也没有落入城中,尤其是高高的红宫,更是没有被作为目标。
这就让已经搬出红宫的角厮罗大为不解了,宋人难道是不想激怒吐蕃人?这恐怕说不过去了吧?要知道现在的吐蕃人对宋军早已是恨之入骨,多少的吐蕃男儿被宋军在战场上无情的杀死。
双方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的事情,如何还要留下后手?
其实角厮罗不知道的是,宋军之所以对逻些城的红宫手下留情,乃是因为赵祯给王韶下过严旨,不得用火炮损毁红宫,这一点必须要做到。
王韶虽然不明白这是为何,但他知道这一定牵扯到政治上的事情,他只能听从赵祯的旨意,大军的火炮全部把火力集中在逻些城的城墙上。
围而不打,这是一种极为聪明的战术,北有杨怀玉的二十多万大军,南面有王韶的十万大军,角厮罗便是插翅难逃。
此时任何出现在逻些城外的勤王大军都会成为宋军“围点打援”的对象。
眼下的宋军已经从疲惫中恢复过来,围城之战最大的好处便是什么时候进攻由宋军说的算,实力联营之下,宋军把逻些城和外界彻底革掘开。
已经有三股援军被宋军击溃,眼下已经数十天没有人前来援助了,而宋军要做的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对逻些城的城墙进行一次轰击,同时掩护步卒前往城墙下埋设炸药。
王韶已经想明白了,既然攻城的代价极大,又有可能损失大宋将士的性命,还不能对红宫进行攻击,那便围城!
大宋的后勤线已经贯通,根本不需要为粮草担心,至于火器的弹药,那更是可以从大宋源源不断的运来。
逼迫角厮罗投降意义很大,即便是王韶不太了解政治,也知道一旦角厮罗投降大宋,那后满可做的文章就多了。
这便说明他角厮罗果真是一个背叛大宋的小人,若是他真的为了吐蕃,一心想要恢复祖先的荣耀,大宋是侵略者,为何要投降?
在大宋口水是真的能够杀死人的,角厮罗即便是归降大宋,也没有好下场,而死扛到底的话,对于大宋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
逻些城中的粮草储备即便是再丰富也没用,大军围困之下,吐蕃的近二十万大军只能坐吃山空。
二十万人堆积在逻些城中,也亏得角厮罗在不断的扩大逻些城,否则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城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平民百姓。
加起来足有五十多万人,每日人吃马嚼,所耗万巨,时间长了必定会出现饥荒,一个月的时间,王韶猜测一个月的时间便是吐蕃人的极限了。
这时候击毁逻些城城墙的作用便体现出来,这些城墙阻挡不了大宋的进攻,但却可以阻挡逻些城的百姓逃走。
短短十天时间,已经有不少百姓从城墙的废墟中逃了出来,对于这些人宋军是检查过后统统放行的。
只要不是吐蕃的士兵,只要不是吐蕃的官员,只要不是角厮罗,这些平民百姓想去哪去哪!
若是有本事对宋军发动袭击,那就准备接受最猛烈的还击,大宋的炮弹可以直接穿过城墙的废墟打进城中。
围困中的逻些城已经开始动荡不安,城中的恐惧在酝酿,数十万大军在城中被困,每日的消耗谁都清楚。
能否撑得过一个月都成问题,何况是宋军可能围困更长的时间。
围城之时,对双方之间都是考验,被围的一方需要经受住心理与生理上的打击,而围困的一方却要提防敌人的援军以及随时可能拼个鱼死网破的敌人。
没人知道逻些城战争的走向,虽然看似宋军占据了上峰,但吐蕃人依旧可以依托残存的逻些城墙进行防御。
在悄无声息中,双方之间的已经从攻城战转变为心理战。
角厮罗不光要对抗宋军的宣传攻势,还要对抗城中不断有人偷逃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给吐蕃大军造成了动荡!
百姓利用损毁的城墙逃跑,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逻些城中的贵族也在想方设法的离开,他们曾经是吐蕃的旧贵族,后来拥护角厮罗称为吐蕃的新贵族。
而眼下角厮罗即将覆灭,宋军陈兵压境,逻些城破指日可待!
惶惶不可终日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把他们团结起来,而角厮罗就是这样做的。
三个人,三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个是来自大宋的贤觉法师,另一个是吐蕃的大相仁钦桑波,还有一个便是苯教的长老波仁齐。
这三个人在吐蕃的名声之大不在他角厮罗之下,也只有他们才能稳定住逻些城的人心。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章逻些城之围(中)
随着宋军围城时间的不断增加,胜利的天平也在向大宋不断的倾斜,虽然从战争一开始宋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优势的继续扩大。
在炮火的不断轰击下,吐蕃人已经不敢主动出击进攻大宋的军队,而他们之前和宋军作战过,知晓火器的厉害,那些火枪隔着老远就能取人性命。
杀敌于百步之外,这种火枪已经超出了吐蕃人对火器的认知,关键这东西可比棘轮弩要精准的多,威力也要大得多!
用人命去消耗宋军的火器,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没人愿意这么干,最少之前角厮罗已经试过了,宋军的火器相当可怕,几乎难以阻挡。
想要突围是不可能的事情,城外数十万宋军已经把逻些城围得是水泄不通。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对于吐蕃人来说,每天都是那么的难熬,他们不光要和宋人斗,还要和自己人斗,甚至要和自己的肚子斗!
逻些城中的粮食是有限的,数十万人想要填饱肚子,就需要统一安排,每日冈波任和贤觉都会带着僧人在逻些城中高僧传道。
这时候无论是佛教还是苯教都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苯教和佛教都拥有大智慧,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但这要看在谁的手中使用。
在角厮罗手中,这信仰的力量就让人有些绝望,再高尚的信仰,再坚定的信念也改变不来一个事实,人是会饿的!
除了一部分高僧大德外,谁能抵挡住来自胃里发出的无限哀嚎?
那种快把人磨空的感受让人类敢于把一切东西塞进嘴里,而吐蕃就在崩溃的边缘,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如何,宋军仿佛会永远驻守在逻些城外,每天冒出的炊烟就仿佛在“烹制”吐蕃人为数不多的精神。
这段时间最头疼的便算是角厮罗了,虽然把冈波仁以及贤觉,甚至是自己的大相仁钦桑波都派出去稳定民心了,但逻些城中的溃逃还在继续。
但最悠闲地人却恰恰是角厮罗的对手赵祯,从玛儿敢一路前往匹播城,再从匹播城抵达逻些城外的宋军大营。
赵祯这些才体味到大宋将士在高原上的行军之苦,而悠闲地同时,赵祯又在不断的查阅西征之战到如今宋军的损失。
面对赵祯的“心疼”蔡伯俙和三才罕见的在凑在一起撇嘴,西征吐蕃!大宋这是在大一个高原上的强盛王国,吐蕃可不是党项,也不是大理国,能没有折损吗?
自从大宋对吐蕃开战以来,出兵已达四十万,折损三千兵马,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再怎么也算不得损失惨重吧?
可官家对于这三千折损将士的名录却悲痛欲绝,心中滴血的模样连三才和蔡伯俙都看不下去。
“官家,眼下逻些城已经是岌岌可危,我大军锐气难挡!何不令王韶杨怀玉率军攻城,可一鼓而下,也可告慰牺牲将士亡灵!”
赵祯缓缓合上名录,看向蔡伯俙点头道:“围困这么久,也是该让吐蕃人多吃些苦头!”
蔡伯俙长舒了一口气,这段时间宋军四十万大军对逻些城围而不攻,军中将士已经开始发牢骚了。
而身为后勤官的蔡伯俙更是知道大军在外每日的开销有多大。
打仗打的是什么?归根结底还不是钱!八百门臼炮,就烧掉了蔡记全年收益的一半,大军所需的粮草更是占据了让三司使包拯滴血。
也幸亏大宋的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否则这些粮草还没到吐蕃高原,在路上就要折损一半,甚至更多。
但赵祯接下来的话让他和三才目瞪口呆:“传旨各军,从现在开始在逻些城外的驻兵挖掘战壕,修筑工防,不得有一兵一卒前往逻些城!”
“官家!!”
蔡伯俙和三才惊慌失措的大叫,这是要彻底围死角厮罗啊!
“不攻城了?”
“攻城?”
赵祯回首把名册摔在了蔡伯俙的怀中:“各军奏报战死三千多六百五十七人,其中必有所隐瞒,实际人数恐怕要翻上一倍!他们只是统计了战场上的尸首,却把重伤不治的将士单独列在了另一份名录中,朕当然知道他们是为了让战绩更为好看些,但死去的人就是死去了,再也不可能出现,真不希望我大宋儿郎再出现折损,围困之下做多半个月吐蕃人必然崩溃!”
蔡伯俙慌忙道:“官家,账可不能这么算!开展以来每日耗费甚巨,粮草辎重,药材汤水,这些可都是惊人的,今年财税怕是要舍去十之四五!”
“大宋儿郎的性命值钱还是那些死物值钱?大军的所需全部由朝廷采买,这难道没有带动国朝商贾之壮大?别总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
这是自然的,蔡伯俙当然考虑过,但在他看来能减少消耗不是应该更好一些吗?毕竟大宋将士的使命就是作战。
还打算说什么的蔡伯俙忽然被三才拉了一下衣袖,回头便瞧见师橫恶狠狠的眼神,心中猛然一突,这个死骑的头领如同恶鬼一般的盯着自己,浑身上下散发着冰冷。
这话要是传出去了,自己在军中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在战场上死个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毕竟意外常有发生…………
赵祯挥手让师橫退下,这个家伙的眼神实在太过渗人:“蔡伯俙你记住,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麻烦都不算麻烦!你这便去传旨!”
接过赵祯手中的神宝,蔡伯俙微微点头道:“臣愚钝,遵旨!”
赵祯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大宋对逻些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包围已经形成,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宋和吐蕃。
大宋和吐蕃作战以来,双方之间刀兵相向,谁的手上都沾满了敌人的鲜血,而这种仇恨也在不断的延续,即便是大宋攻灭了逻些城,杀死了角厮罗,这种仇恨也不会很快消失,如此并不利于大宋今后的统治。
而且赵祯打算围困逻些城之后,利用剩余兵力对其他地方进行“收费”,先把除了逻些城之外的地方安定下来,逻些城不过是最后一块需要拔出的“楔子”而已。




宋缔 第两千四百一十一章逻些城之围(下)
世上没有美丽的故事,只有残酷的现实,赵祯坚信吐蕃人会向大宋投降,就像他们饥肠辘辘时面对食物的诱惑一样,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人总是趋吉避凶的,明知在逻些城中可能饿死,谁还会待在那里?
宋军在逻些城外架起了高高的望楼,从望楼上可用千里镜瞧见城中的模样,赵祯在看过一次后便下令在逻些城外设置一些高大的帐篷,这些帐篷一律没有大门,只是一个宽敞的顶棚罢了,但在逻些城面前却尤为显眼。
棚子中别无他物,从内到外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吃食,这些都是宋军带来的粮食,为的就是向逻些城展示大宋的仁慈,同时这些棚子还会用来接纳从逻些城中逃出来的人。
只要归顺大宋,就会有地方住,有粮食吃,青稞的饼子绝对是管够的,还有牦牛肉以及香浓的肉汤,有几个饥饿的人能抗拒得了这样的诱惑?
不光是平民百姓,即便是吐蕃的士兵,只要向宋军投降便能获得同样的待遇,赵祯还下令军中制作传单,就藏在易碎的箭杆之中,而这些巨大的箭枝都由八牛弩射入逻些城中。
虽然有了火炮但八牛弩依旧是大宋的制式装备,虽然配比的数量要少了许多,但并不是没有,没日没夜的轮班向逻些城投放檄文。
舆论战和心理战是战场上必要的存在,也是在悄无声息中化解敌人斗志的最好武器,赵祯对吐蕃人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已经被宋军围堵的逻些城本就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之下在看到了宋军投射进来的檄文以及安民告示后开始更加的摇摆不定了。
谁都知道在逻些城中坚守是一个错误,吐蕃最大的好处便是土地广阔地形崎岖,在这样的环境中周旋要比在逻些城这样的城池好许多,最少不用担心被困。
角厮罗之前当然也已经想到,但大宋军队的速度相当诡异,时快时慢,尤其是这次对逻些城的进攻,之前奏报南路宋军才刚刚占下匹播城,待过了两人便突然出现在了逻些城下。
不是角厮罗不想走,而是走不掉,逻些城中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吐蕃火药弹,而这些火药弹用来防守最适合不过。
1...673674675676677...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