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这些都是吐蕃人所不具备的东西,大宋出兵这么久,在战场上折损的士兵数量不过千余人,因为高原环境而损失的战斗力却达数千人之多,由此可见,非战斗减员的比重极大。
这是吐蕃高原的环境所导致的,无法避免的事情,只能通过不断的训练和适应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吐蕃人还被蒙在鼓里,当王韶所部和委积军汇合之后,一直十万人的大军出现了,这十万人的大军拥有近身搏斗的能力,可以和吐蕃士兵进行白刃战,同时也能使用大规模的火器进行攻击。
宋军攻城拔寨,无往不利,这就是宋军的犀利之处,虽然一路上不断的被吐蕃大军骚扰和奇袭,但委积军还是安全把辎重送到了王韶的手中。
这段时间王韶指挥的南路大军一直驻扎在扎葛尔,为的就是等待委积军的辎重,后勤这个词在大宋还没有出现,但这种体系和意识在华夏千年的兵家典籍中早已出现。
所谓的后勤补给,主要内容是人畜所需的粮草、衣甲、兵器、车辆、马匹及其他器材。物资的来源主要靠后方前送和就地取给。原本运输物资主要是人背畜驮,舟楫车挽。
当然大宋的运输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大量的箱车负担起了人背畜驮的重任,加快了运输和行军速度,并且大宋第一次把辎重运输完全交给了军队负责,而不是有劳役和民夫组成的非战斗运输力量。
战国末期的《六韬》中便有记载:“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命三军不困乏。...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大宋的后勤就更为复杂了,不光有粮草,衣甲,车马,以及各种器械,还有各种类型的武器弹药,防水的苫布,以及药材。
这些都是能够影响战争成败的辅助物品,大宋军中常备,一旦战争开始,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出现,为了以防万一,把胜利的可能增加到最大,大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战争不断的进行,也在不但的发展,赵祯能够改变战争的规则,但却无法改变一些特有的东西。
吐蕃人增加了委积军一个月的行军时间,给角厮罗争取了一个月加强匹播城的防御,王韶所部增援委积军时间有限,主要是为了不断削弱匹播城的防守力量,设伏兵以应对吐蕃人对匹播城的增援,但效果不理想。
吐蕃人熟悉地形掌握时间,宋军想要设伏匹播城的援军困难重重,而大军毕竟驻扎在扎葛尔,距离匹播城还有数十里的距离,设伏不易。
吐蕃人的探马如同跗骨之蛆一般叮在永安军和神卫军的身上,他们一旦有所动作,吐蕃人反应极快。
战场上掌握敌人的动向很重要,这一点王韶却做不到,军中最精锐的神卫军哨马在外监控敌情极为不安全,因为吐蕃人会不惜代价的派出大量骑兵对宋军的哨马发动围剿。
吐蕃人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他们熟悉地形,追击和围剿更为快捷迅速,也更为精准致命,宋军的游骑哨马都是三五成群,而吐蕃人的围堵往往是成百上千。
如此一来王韶设兵埋伏几乎成为笑话,往往是埋伏许久也不见匹播城的援军,甚至会被吐蕃人包围攻杀的情况,伏兵不过千人,多则暴露,少则无效。
角厮罗是铁了心的要把到宋军的“眼睛弄瞎”,让王韶的大军成为无头苍蝇。
当原本埋伏的伏兵成为被埋伏的猎物,战力将会大打折扣,惊慌失措的永安军奋力突围,幸亏王韶派出了神卫军进行接应,方才把损失降到了最小。
千余人的伏兵被近万人的吐蕃大军埋伏,这是王韶最不能接受的耻辱,但眼下责罚游骑哨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吐蕃人就是针对他们,即便是派出更多的人手也没用,吐蕃人也会派出更多的骑兵对抗。
王韶发现,火器在战场上就必须大规模的装备和使用,否则达不到多少效果,一直具装火器的八人游骑小队在面对吐蕃人百人骑兵的围剿时根本发挥不出火器的战力,虽然战果惊人,但依旧难道覆灭的厄运。
当找到这八个游骑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吐蕃人剁成了肉泥,身上的盔甲,火器全部被夺走,但从地上散落的碎片来看,最少有三只火枪是损坏。
但即便如此,对于宋军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自此以后王韶派出的游骑便最少以二十人组队,总不能因为吐蕃人的围剿就不派出游骑了,否则宋军岂不是变成了瞎子?
再说没有游骑,前方的路况,地貌,谁知道?如何用兵?
委积军到达之后,王韶终于有足够的人手可以使用了,原本他是带着近八万大军从玛儿敢出发的,但现在手中只余下不足七万,除了战死的士卒之外,还要在夺取的城池驻守士兵,如此便又消耗了一部分。
不到七万人攻打匹播城,在角厮罗增强防御之前还有可能,但眼下的匹播城却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
还好委积军来了,给他带来辎重的同时,也增加了王韶手中的战力。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八章还是有后手!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玛儿敢的城墙上,赵祯正用千里镜观察噶日哒措所部的动向,而边上传来蔡伯俙颇为唏嘘的吟诗之声。
蔡伯俙这段时间老是有意无意的对赵祯暗示该离开了,但赵祯一律充耳不闻。
着战事的不断发展,前线的消息已经能够穿过玛儿敢城外噶日哒措的守军传递到城中。
前线的战事非常顺利,王韶在获得委积军的支持后,立刻从扎葛尔发兵匹播城,他率领的永安军和神卫军已经在扎葛尔休息的足够了。
而委积军在被收编之后,更是爆发出惊人的战意,无论是战功的划分还是后勤的补给都已经完成,剩下的一切都被王韶推迟到了拿下匹播城之后。
只要大军拿下匹播城,和北路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那吐蕃的战局便基本上敲定。
眼下的重中之重便是匹播城,而战报也到了赵祯手中,蔡伯俙和三才都瞧见了这份战报,一切都在按照官家之前谋划的在进行。
但越是如此,蔡伯俙和三才两人便越是心惊胆战,他们知道赵祯的分析,角厮罗很可能在逻些城被围之后,向玛儿敢疯狂的发动进攻。
只有这样才能给吐蕃争取一线生机,大宋的帝王若是在战场上被敌人所擒,后果不堪设想,角厮罗必然会以赵祯的性命为要挟,而朝廷必然会投鼠忌器,答应角厮罗的任何条件。
蔡伯俙和三才两人不光是为了赵祯的安危着想,更是为了大宋在吐蕃取得的战果着想,大宋的皇帝绝不能再次被擒。
之前的那一次是在契丹人的大营中,三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遍体生寒,谁知道契丹人的女皇居然没有对官家下手,甚至放了官家。
但眼下不同,角厮罗对大宋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一旦官家落入角厮罗的手中,身死事小,受辱事大!
以原本和蔡伯俙稍有间隙的三才这一次坚定的站在了蔡伯俙一边。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四川路调兵,虽然距离远,大军不知何时抵达,但依照前线大军攻伐的速度,应该还能来得及。
“官家,要么调兵,要么突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眼下吐蕃人还未在玛儿敢增兵,城中五千神卫军精锐,再加上死骑必定能将杀出去!”
赵祯摆了摆手,望向蔡伯俙道:“你这诗引用的有问题,张乔描述的是河湟旧卒,写的是老兵回乡后战友无几,境遇悲惨。以此讽刺旧唐的兵役之制!如今我大宋可不是旧唐,兵甲雄壮,火器天威!谁敢触及锋芒?!”
蔡伯俙还打算说什么,赵祯抬手一指道:“玛儿敢的五百多门臼炮是作甚的?朕说过要死守玛儿敢待援,这是朕给角厮罗的大饵!若是他上钩,逻些城指日可破!”
赵祯的话让蔡伯俙和三才无言以对,若是角厮罗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玛儿敢,那逻些城必然危险,南北两路四十万大军夹击逻些城,单单是王韶手中的火炮就能把逻些城夷为平地。
赵祯看着三才和蔡伯俙道:“你们看看城外,吐蕃人的数万大军能否对这座玛儿敢城造成威胁?即便是再度增兵数万,朕也不担心玛儿敢的安危,数百们臼炮,一次轮射便能覆盖数里之地,吐蕃来了用什么来攻城?!城中储备之多,粮食弹药之充足,何惧之有。”
三才不再说话,而蔡伯俙却道:“若是角厮罗倾尽全力,率吐蕃精锐十万之众攻伐,后果不堪设想!”
赵祯哈哈大笑道:“他角厮罗最多能带来六七万的兵马,再多便不可能,杨怀玉的北路军拖住了吐蕃三十万大军,王韶所部也让角厮罗疲于应对,他哪来的多余的十万兵马?别忘了王韶的目的就是消灭吐蕃人的兵力!”
蔡伯俙长叹一声:“官家,什么都比不上您的安危重要,若是万一有警,谁也当不起这个责任!”
“杨怀玉信任朕,王韶信任朕,你难道对朕没有把握?!”
蔡伯俙靠近赵祯小声道:“官家您是不是留了后手?如此笃定莫不是有援军在侧?”
赵祯无奈的叹息道:“终究是被你发现,狄青率领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就在大金川西岸待命,若是角厮罗率精锐前来围攻玛儿敢,他们有十天的时间赶到!坚守十天,朕只需要坚守十天甚至更短的时间!”
果然如此,蔡伯俙气恼的坐在城墙上:“官家便是如此!从来都是留有后手,臣跟随官家多年,难道还不值得官家托付大事?!”
赵祯瞥了一眼蔡伯俙和边上有些发蒙的三才,撇嘴道:“军中有军中的规矩,参谋兵事院有参谋兵事院的规矩!此事关乎围剿角厮罗,更关乎剿灭吐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差!”
蔡伯俙谄笑道:“可官家还是告知臣了。”
赵祯认真的点了点头:“没错,回去之后你便去狄青军中领罚,狄青怕是都不会轻饶你。”
“只要官家无恙,臣愿意领罚,这两天臣下都没有睡好觉,如今只觉得心中大石落了地,有上四军的精锐前来,玛儿敢无恙!”
三才的声音冷冷的响起:“别忘了,咱们还要在这里撑十天,十天的时间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
蔡伯俙立刻跳起来道:“那就加强防务,务必把这玛儿敢打造成铜墙铁壁,把眼下还有些臼炮没有安置好,派人催促火器司的人加紧赶工,若是吐蕃人杀过来,以臼炮之威,可灭其斗志!”
三才不再说话,他也同意蔡伯俙的观点,这两人在得知永远援军后,立刻便不同了,即便是赵祯自己都知道,五千多人面对数万人的进攻想要守住玛儿敢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
大宋虽然有火器的加成,可以打退吐蕃人的一轮又一轮进攻,但毕竟是围绕城池进行的攻防战,城池有四面城墙,吐蕃人只要兵力足够,完全可以从四面八方袭来,巨大的战争压力会不断的考验着玛儿敢守军的意志。
臼炮可以攻击远距离的敌军,但在城下的敌军却是攻击死角,战争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
狄青率领的上四军是在杨怀玉从青海路对吐蕃发动进攻时,才接到赵祯留在参谋兵事院的密旨从神都城出发的。
数月的时间他率领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从神都城出发一路辗转抵达四川路,前段时间刚刚抵达大金川,全军驻扎在西岸却不敢再度行军。
参谋兵事院留给他的旨意很简单,让他在大金川待时而动,驰援玛儿敢,这里是四川路和吐蕃的交界之地。
即便是越过了大金川,土地依旧是属于四川路雅州治下,所以大军在这里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同时也能通过行军训练大军对高原的适应。
吐蕃人在面对大宋的进攻后便失去了对边境的掌控能力,探马找到大宋军队的无情绞杀,即便是知道大宋再刻意制造佯攻,吐蕃也无限顾及,因为吐蕃已经变成了“聋子瞎子”。
但越靠近玛儿敢,吐蕃的探马便越多,狄青不敢轻易冒进暴露行踪,但又不能离得太远,一面支援不及时。
眼下大宋唯一知道赵祯所在的人不超过五个,除了杨怀疑和王韶这两位将军外,便只剩下蔡伯俙和三才了,另一个便是率军驰援的狄青。
赵祯和狄青配合多年,君臣之间的信任自然是无以复加,赵祯相信狄青,而狄青知道赵祯诱敌深入的计划。
而这个计划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率兵驰援的速度和距离,为了万全起见,狄青在越过大金川之后并未固定的驻扎在某处,而是不断的向前缓缓推进。
一来可以训练将士适应高原上的气候,而来便是缩短和玛儿敢城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在增加从雅州前来的补给路线。
大金川和折曲河之间的土地原本属于康巴人,但随着康巴人的消失,这里成为了一片无人的区域,没有多少可供补给的城池或是关隘。
吐蕃人的探马轻易也不敢涉足这里,毕竟在荒芜的高原上很可能便是有去无回,只有携带粮草和辎重的大军才能无惧这里的荒芜,向前不断的推进。
大宋对军队的口粮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减少体积,增加携带数量,但对马匹需要的草料却是难以“压缩”的。
唯一的好处便是能通过高原上的草场进行补充,这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军的压力。
有狄青这位“大宋战神”一般的人物坐镇军中,上四军的将士并不担心,虽然少了神卫军,但上四军依旧是上四军。
他们都是各军中的精锐抽调组建,之前也经常到边关之地换防,以磨炼斗志和战力,相比之下他们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在战场上可发挥扭转乾坤个的作用。
只不过上四军的将士们不明白,为何不让他们作为西征吐蕃的主力,而是让永安军作为南路的主力。
虽然神卫军也在其侧,但毕竟整个上四军都是战力最强的存在,若是龙上四军攻伐吐蕃,兴许已经拿下逻些城了…………
狄青对于军中的言论也是知晓的,但他却并未解释,军人便要服从调遣,哪有商讨的余地?
此次前来调集上四军共计六万三千人,相比之下只不过是三十六万上四军的六分之一罢了,但就是这六万人已经足够掩护玛儿敢。
而眼下狄青一边缓缓向前推进,一边等待来自玛儿敢的旨意,官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人,尤其是战场上,小心谨慎已经成为了官家的习惯。
未雨绸缪,事无巨细,战场上的一切都在官家的掌控之中,狄青每隔三日便能收到来自玛儿敢的旨意,这说明玛儿敢对外的通路还没有被断绝。
这在围城之战中是很难出现的情况,谁会给包围的城池对外通信的可能?即便是吐蕃人再愚蠢也不会如此。
而玛儿敢之所以能够不断的传递出消息,最重要的还是噶日哒措并没有彻底围死玛儿敢城。
他手中的上网兵马不足以彻底围困玛儿敢,又不敢靠的太近,一旦靠近,玛儿敢城中的宋军必定以威力巨大的臼炮招呼。
一次靠近便是血淋淋的教训,吐蕃人甚至不敢随意出兵佯攻玛儿敢,更别说还担心宋人杀出城外。
在噶日哒措看来玛儿敢的宋军很有可能随时突围,毕竟他们的皇帝就在城池之中,围困之下宋军玛儿敢的数千宋军还能支撑多久?
他虽然知道宋军在不断的派出快马传递消息,但却无能为力,大军围堵玛儿敢已经有些吃力了,再度派遣人手堵截这些快马得不偿失。
之前派出去的吐蕃骑兵不光没有截停仅仅十余人的宋军骑兵,相反还折损十数人,这些装备火器的宋军太过强大。
在黑洞洞的枪口下,精锐的吐蕃勇士便如同纸糊的一般,轻易就被火枪带走了性命,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这是火枪最致命特点。
百米距离吐蕃骑兵只需要几个呼吸的时间便能冲杀过去,但宋人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射出两轮火枪。
这是之前棘轮弩也比不上的速度,除非派出数百人的队伍拦截宋军的快马,但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就在噶日哒措无奈的时候,身在玛儿敢的赵祯提笔在明黄色的绸缎上写下了旨意,三才小心接过,放入铁匣之中,用火漆封好交给了一名死骑。
边上的蔡伯俙已经等待多时:“官家所有臼炮已经装好,就等着吐蕃人进攻了,眼下吐蕃人却迟迟未动,不知是何缘故。”
“噶日哒措在等待吐蕃的援军一举攻城,之所以围城便是为了防备朕走脱,死骑的将士可以冲杀出去,但几乎每次都遭到了噶日哒措的拦截,你以为他们是故意白送性命?他们是在探查这些突围的死骑中是否有朕,眼下即便是玛儿敢向外传递消息他们也无所谓,他们只需要等待,要么等待角厮罗的援军,要么等待朕忍不住了乔装成死骑突围被他们一举擒获!”
蔡伯俙呆滞的望着赵祯,战战兢兢的开口道:“他们怎么知道官家会混在死骑中突围?”
三才瞪了一眼蔡伯俙:“每次死骑突围成功都是因为急于脱身而不是刻意保护谁,所以吐蕃人才没有动用伏兵,一旦官家突围,死骑拼死保卫,隐藏在暗处的吐蕃伏兵必会将杀出来!”
蔡伯俙打了个冷颤,他之前就是打算用这个法子把官家送出玛儿敢的………………




宋缔 第两千四百章战场上的“艺术”
这是死骑最后一次突围传递消息,从此之后玛儿敢和大金川西岸的狄青所部将会完全失去联系,赵祯不会再冒险把宝贵的战力派出去了。
派出去的死骑不光传递玛儿敢城的消息,还要留在狄青的军中引导他们全速前进驰援玛儿敢,因为玛儿敢城外的游骑已经发现了吐蕃的增援,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吐蕃人绕过墨脱的一线天关隘,向玛儿敢增兵两万人。
使得原本还能放死骑离开的噶日哒措彻底围困了玛儿敢,五万人的兵力十倍于玛儿敢的守军,在战场上这样的比拟已经可以发动攻城战。
还剩下八天时间,这是最为关键的八天,在这八天里玛儿敢要全力防守,以守待援!任何小小的失误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赵祯这几日待在城墙上那也不打算去了,玛儿敢的守军几乎都知道大宋的官家就在城池之中,当地的吐蕃百姓被命令不得出门,否则一律按叛宋论处,他们已经是大宋的之民了,这时候必须听从大宋的安排,否则宋军绝不会在这关键时刻手下留情。
这些被解放的农奴虽然也是吐蕃人,但在归根结底还是大宋解救了他们,让他们从原本什么都不是的奴隶,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之前宋军攻伐玛儿敢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抗,眼下也不会去做对大宋不利的事情,帮助吐蕃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相反他们还是希望宋军能够守住玛儿敢,毕竟大宋的到来非但没有破坏他们的生活,还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了些。
这些被解放的农奴对吐蕃没有归属感,对大宋却稍稍有些认同,他们认为是大宋给了他们自由,甚至愿意拿起武器走上城墙为大宋战斗。
但宋军用相当温和的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蔡伯俙站在一群吐蕃人面前慷慨激昂的说道:“我大宋向来是爱惜子民的!只要是我大宋的百姓,朝廷和官家都会去极力庇佑,你们已经不能自称吐蕃人了,而是应该自称宋人!我大宋对待每一位子民一视同仁,无论是党项人,契丹人,吐蕃人,甚至是倭人都是以宋民相称,既然是我大宋的子民,宋军就会保他们无恙!尔等拳拳报国之心,朝廷自然不会忘记,玛儿敢也将会成为大宋之下第一个免商税三年的高原城池,从此以后,玛儿敢之繁荣由朝廷作为担保!”
蔡伯俙的话让城中的百姓激动,既给了他们以大宋为后盾的庇护承诺,又给了他们免税的好处,甚至当场贴出了免税的文告,这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天大的福气。
他们终于觉得自己有了归属感,这是之前在被角厮罗统治时所没有享受的待遇,玛儿敢一直是吐蕃王朝赚钱的地方,虽然和大宋通商使得这里富庶起来,但沉重的赋税也压得他们难受和憋屈。
玛儿敢的百姓知道,跟着大宋走终究是没错的,他们不光能获得自由,还能获得财富以及守护财富的权利。
回到城墙上的蔡伯俙长舒了一口气:“官家,已经把这里的百姓安抚好了,他们非但没有因为拒绝而沮丧,反而更加认可朝廷的管辖。”
这一切都在赵祯的预料中,当初决定解放吐蕃农奴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归属感的问题,而且地点选在了距离大宋较近的脱敢部。
玛儿敢是脱敢部中的一座庞大聚居地,眼下又被大宋建设成为玛儿敢城,这里的百姓无论之前是什么人,现在都应该是大宋的百姓,对大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比吐蕃高的多。
只要城中的百姓安分守己,这便是对守军的最好帮助,五千多人的守军将会把力量全部集中到对抗外敌上,至于千余人的死骑将会变成预备队以防万一。
和王韶手中的永安军以及神卫军一样,剩下的五千神卫军将士也是具装火器,因为是守城作战,大量的城防器械将会分担防守的压力,这也是赵祯这段时间在城墙上不断检查的原因。
城防城防,以城为防,最大的依仗就在城池上,利用城池作为依托进行防守,五千神卫军的战力将会被无限放大。
何况这是一场冷兵器对抗冷兵器之间的战争,吐蕃人所要面对的是一部部紧密的杀人机器,八牛弩在城墙上安置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火炮,这些都是王韶所部留下火炮,因为口径太大不易携带而被安置在了城墙上,同时还有一门门口径庞大的臼炮,这东西几乎就是火炮中的“巨人”。
1...670671672673674...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