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角厮罗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开始奋力阻截王韶所部的推进,同时在匹播城部署重兵把守,高明的统帅可以清楚的看到战场上的局势,战争进行到这里,王韶和杨怀玉想要干什么角厮罗一清二楚。
南北两路宋军都是主力,也可以说都不是主力,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对逻些城形成一种合围,从而在以巨大的优势获得胜利,一场大胜可以扭转乾坤,也可使吐蕃万劫不复。
袭击大宋的补给队伍当然也是角厮罗的重点,他了解赵祯,知道这位无双帝王在兵事上的过人之处,最喜欢的便是多管齐下,从四面八方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当年攻伐西夏的时候宋人便是多路大军齐头并进,甚至联合当时的青塘对李元昊发动进攻,让整个西夏“坐立不安”这是真正的四面楚歌。
而现在大宋皇帝打算故技重施,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吐蕃,但角厮罗不会轻易上当,既然宋军分兵多路,那吐蕃大军也可以这么做,只不过角厮罗知道该以何处为重点。
比如进攻宋军的辎重便是重中之重,宋人的南路大军每日消耗惊人,必定需要一条庞大的“补给线”。
这个词还是从宋人那里听来的,宋军在前线作战,后方的辎重乃是最为紧要,若是能够掐断宋军的辎重,吐蕃大军可以对南路宋军形成巨大的压力,不光是逼退他们那么简单,甚至能击溃宋军。
这里是高原,宋军一旦被击溃便很难再组成对吐蕃有威胁的战力。
角厮罗知道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差距,所以他从未打算能够正面击溃宋军,他要出“奇兵”“疑兵”对深入吐蕃高原的宋军队伍进行攻伐。
很快吐蕃的军队便发现了全副武装的运输队伍“委积军”,委积一词的含义便是辎重充沛,委积军不光辎重充沛,战力更适合充沛。
这些人都是些二十六七岁的青壮年,也是身体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即便是面对吐蕃军的奇袭,他们也相当镇定。
在战场上保持镇定很重要,而委积军的镇定来自于他们的军械,来自于他们能战,敢战的勇武之心。
事实上委积军早就等着有吐蕃人来袭击他们,在高原上车队的速度不及骑兵,很容易成为骑兵的进攻目标,而委积军渴望和吐蕃人一战,以打响他们的名头。
潮水一般袭来的吐蕃骑兵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委积军停下车队之后便迅速利用马车构建防御,这是一场相当惊人的改变,尤其是这些改装过的车驾更是如此。
加装了冷锻薄铁的车驾重量不是太重,但强度相当高,而且这些宽大的车驾中加装了许多致命武器,比如小型的床子弩,这种弩箭安装在车驾的顶部,下面由三个人用脚蹬上弦,速度快且省力,但威力却不小…………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围攻
宋军已经摆脱了完全使用冷兵器厮杀的状态,除了王韶率领的永安军和神卫军之外,大宋其他的军队都是以冷兵器为主混合使用热兵器,大宋的其他兵种多多少少装备了火药弹和炸药,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火枪。
委积军中也装备了火器,但他们更擅长使用冷兵器,也就是大宋原本使用的制式装备,而火药弹也同样是他们的制式装备。
三万人的委积军展开铁板车厢,架起了车上的小型牛弩,随着脚踏上弦的士兵不断的给弩箭上弦,这种小型的弩车不断的向吐蕃军队攒射一支支威力惊人的弩箭。
弩箭攒射而出,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威力巨大的弩箭瞬间击穿了吐蕃的士兵,无论是人还是战马只要被击中瞬间便被洞穿。
密集的吐蕃人成为了随意射杀的对象,棘轮弩依旧是宋军之中最常使用的远距离“大杀器”,毕竟只有永安军和神卫军具装火器,其他的各路兵马依旧使用棘轮弩作为远程武器进行投射。
漫天的箭雨如同乌云一般扑向吐蕃人,委积军的士兵都是老兵,他们知道要在吐蕃人靠近之前尽快的射出更多的弩箭,这样才能把棘轮弩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三万人的委积军在瞬间形成一种强大的战力,吐蕃人没想到宋军的劳役居然会如此强大,在他们的印象中,汉家的运输队都是由劳役组成的。
但现在却如此“锐利”,吐蕃人也知道眼下只能往委积军的军阵中冲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被弩箭射杀的伤亡。
只可惜他们所要面对的乃是钢铁一般箱车所组成的“铜墙铁壁”,这些箱车都经过改造,厚重的地盘使得箱车相当的稳定,而且省去了盾牌的使用,宋军可以躲藏在箱车之后,从空隙中伸出一柄又一柄的铁枪。
双方的厮杀逐渐进入白热化,在宋军眼中,这些扑面而来的吐蕃人都是一个个“诱人”的军功,击杀这些人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无比的“诱惑”。
同样吐蕃人也是如此,他们根本就停不下来,一旦冲锋起来的骑兵如何能够回头?回头便是一个死!
吐蕃士兵不断的向宋军的军阵发动冲击,一波波的冲击如同海浪,而宋军就如同海中的礁石。
这便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双方之间不断的拼杀,不断的冲击在一起,委积军是运输的车队,没有办法携带大量的火器,火炮一门也没有原因无他,实在太重了。
委积军第一次成军便遇到了凶狠的吐蕃人,这是一件让人非常惊叹的事情,当然对于吐蕃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吐蕃人最先要需要的便是突破宋军的箱车防线,骑兵想要突破这样的防线就需要先突破这些厚重的箱车。
箱车虽然很重,但吐蕃人依靠人命堆填硬是把铁索相连的箱车推翻,一个个缺口被撕开,吐蕃人杀入宋军之中。
白刃相交之下,吐蕃人便暴露出了他们的短处,箱车已经最大程度上的阻止了他们的速度,骑兵一旦失去了速度,在战力上便已经减半。
近距离的白刃战正是宋军最擅长的事情,何况还有火药弹作为补充,以及躲在军中的火枪对吐蕃人进行狙杀。
这些火枪手的作用很大,只要是战力过人的吐蕃将士都会成为宋军中火枪手的目标,在五十步之内,这些精准的火枪几乎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委积军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这些老兵的战场经验,敏锐的战场直觉,这些都是难以培养的,只有真正亲历过战场之后才会形成的东西。
宋军的铠甲难以比攻破,手中的横刀又犀利无比,再加上阵形的配合,如林的长枪把吐蕃骑兵分割开,同时配合火枪以及火药弹的击杀,委积军战力惊人!
战争就是一场精美的艺术,这是大宋经过多年征战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手能生巧是人类的特性,当委积军的老兵再度踏足战场的时候,南征北战的经验使得他们在击杀吐蕃人的时候“熟能生巧”。
唯一的弱点就是委积军的将士对高原的反应相当大,他们是临时被从十六卫中抽调出来的力量,并没有在高原地区的青海路接受过训练。
时间长了体力便会出现不支的情况,尤其是在和吐蕃人作战之后,一部分将士的高原反应开始加剧。
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即便是再强大也有自己的弱点,而这些弱点被吐蕃人察觉到,委积军在不但的轮换士兵作战,这是一场拉锯战。
吐蕃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角厮罗的命令简单而明确,就是要袭击宋军的辎重,断掉宋军的补给。
只有这样才能让进攻匹播城的宋军停下脚步,角厮罗当然知道匹播城的重要性,匹播城和逻些城互为犄角,一旦匹播城丢失,那逻些城便岌岌可危了。
但最为重要的是,匹播城和逻些城乃是整个吐蕃的中心,一旦匹播城被攻陷,那吐蕃便失去一处重要的据点。
北面的宋军铁骑已经被吐蕃大军逐渐拖住了脚步,而难免的宋军人数不多,但战力强大,而且南路宋军距离逻些城更近。
而匹播城瞬间就成为战争的转折点,无论是宋军还是吐蕃军都需要把重点放在匹播城,而角厮罗对付王韶所部的关键就是袭击宋军的补给车队。
在高原上他们占据了地利,袭击宋军的补给对于角厮罗来说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拖延南路宋军的速度。
三万宋军的战力不可小觑,但相比王韶的七万多具装火器的宋军却要容易对付的多。
所以角厮罗对委积军的围剿可谓是不遗余力的,数万大军团团包围委积军,因为携带的辎重,委积军的速度缓慢,只能成为吐蕃人攻伐的目标。
这一点委积军的将士也非常清楚,他们只能一次次的击败吐蕃人的进攻,缓缓的前往王韶所部,这是一场艰难的行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停止,他们是王韶的后援。
战场依旧胶着,但宋军的战力更强一些,并他们在武器和盔甲上占据了优势。
但就在这个时候,号角响起,吐蕃人却以最快的速度撤退………………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厮罗的“存人”战术
吐蕃人不是傻子,他们一次进攻不成,不会再消耗战力和宋军僵持在原地,来去如风才是骑兵的法宝,高原上的骑兵同样懂得这个道理。
一波一波的袭击才是最有效的办法,而领兵的吐蕃将军如措安达在袭击之前便得到了角厮罗的命令,“只可袭击宋军,不可久战缠斗!”
如措安达知道角厮罗和大宋之间的差距,近战搏斗他们极为吃亏,眼下的战场就是最好的演示。
吐蕃的骑兵要如同波澜一般的进攻,同时也要如羚羊一般的敏捷,久攻不下就不要强攻,而是在这支宋军的补给上频繁的进攻,让他们疲于应对。
于是这段时间委积军相当幸苦,他们一面要不断的向前行军,把前线将士所需的物资送到,另一方面还要遭受吐蕃人不断的袭扰和进攻。
如措安达是个十分高明的将军,对于战场上的操控力很强,最擅长的便是使用奇兵袭击敌军,在他的不断袭击之下,委积军遭受到严峻的挑战。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大军便要枕戈待旦,时刻提防吐蕃人的进攻,这已经是宋军总结出来的经验,每到夜晚,吐蕃人必然会发动袭击,虽然宋军的防御相当完善,可依旧要全力以赴。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若是因为敌人多次袭击而放松警惕,那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代价。
宋军原本就擅长发动夜袭,在大宋用兵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夜袭疲敌的战例,所以吐蕃人的每一次夜袭宋军都当作是全面袭击的存在,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全力迎敌。
到了这里战事便胶着起来,但宋军越来越占据优势,因为他们虽然被吐蕃人给拖住,但却并没有停滞不前,移动的虽然缓慢,但却胜在不断前进。
越靠近南路的王韶所部,委积军的安全便越高,因为他们随时可以等到永安军和神卫军的驰援。
当然这一点吐蕃人自己也知道,于是乎如措安达对委积军的围剿便更加卖力了,六万兵马分三路不断的对委积军进行伏击。
委积军也是有脾气的,这般的不断被吐蕃人骚扰,委积军上下早已愤怒到了极点,多少年了,宋军一直是追着别人打,还从未如此狼狈的被别人追击。
所以每一次遇袭宋军都是严阵以待全力出击,当吐蕃人再次冲击宋军军阵的时候,却轻松的杀入其中,箱车被推翻缺口被打开,宋军的阵形变得松散起来。
吐蕃人抓住机会长驱直入,他们的目标是宋军的中军大旗,只有攻克那里他们才能全面击溃宋军,但这也恰恰是委积军的陷阱…………
大宋的军队最擅长的便是分割包围,一旦落入宋军军阵之中,原本松散的委积军迅速合围,堵死缺口,奋力击杀前来支援的吐蕃人,而陷入大宋军阵之内的吐蕃骑兵便遭到了委积军无情的屠戮。
委积军之所以敢这样用兵,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他们相信袍泽,在战场上宋军对袍泽是无条件相信的,因为你除了相信袍泽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而每一个宋军都不会让袍泽失望,即便是平日里颇有间隙的俩个人,在战场上也会毫无保留的相信战友。
压力最大的便是堵在缺口处的委积军将士,他们要抵挡住吐蕃人的疯狂进攻,眼瞧着自己人被宋军合围,吐蕃人同样着急,如措安达不断的指挥手下的骑兵向缺口发动进攻。
不过百米的缺口硬是被宋军变成“铜墙铁壁”身穿板甲的士兵举着高大的盾牌死死地顶住吐蕃骑兵的冲锋,而后方的委积军也在全力围剿军中的吐蕃残余力量。
大约五千多吐蕃骑兵被陷于委积军的军阵之中,这五千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走脱的,宋军把一切能用得上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为的就是干净彻底的消灭这五千人。
当两千人被击杀之后,陷入委积军军阵之内的吐蕃骑兵就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当三千人被击杀之后,剩下的两千多吐蕃军便直接崩溃。
宋军已经杀红了眼,这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停下屠戮的步伐,即便是剩下的吐蕃军投降也遭到了无情的屠戮,尸首堆满了中军的位置,而当这些尸首堆积起来的时候,拼命驰援的吐蕃人也停止了进攻。
委积军斩敌五千多首,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大胜,宋军士气大盛,但却没有追击,打扫战场,收治伤兵,掩埋尸首这些都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此次击退了吐蕃人的进攻,在某种意义上委积军已经狠狠得出了一口恶气,而如措安达也不敢随意的攻杀委积军了。
两军交战最困难的便是不断积累士气,眼下如措安达已经发现,即便是攻入宋军之中也很有可能是一场陷阱,于是乎他改变了战术,不断的拖延和消耗委积军的行军速度。
但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在了如措安达眼前,委积军正在不断的向王韶所部靠近,而一旦他们会师,将会对匹播城造成极大威胁。
角厮罗已经不断发来旨意,命令他无路如何也要阻止这两支军队的汇合,真正骑虎难下的是吐蕃人。
打又打不过,挡又挡不住,还能有什么办法牵制委积军的行军速度?
这还仅仅是宋军的辎重队伍,若是他们和王韶的永安军以及神卫军汇合,那将是一股极为强大的战力,到时匹播城必然危如累卵。
吐蕃高原上,一切有利形势正在向大宋倾斜,角厮罗比谁都清楚吐蕃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敌人,小心谨慎已经无法让吐蕃延续,唯有攻破宋军的防线,去的一场大胜才能保住匹播城,牵制整个宋军向逻些城的进攻速度。
于是角厮罗集中剩余兵力向王韶所部发动进攻,用有生力量去消耗宋军的弹药,这是他和仁钦桑波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
但凡有办法,角厮罗绝不会这么做,谁不知道人才是关键?
宋人皇帝不止一次的说过:“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六章赵祯的抉择
王韶率领的永安军和神卫军已经在扎葛尔等候援军多时,委积军遭遇吐蕃大军埋伏的时候王韶自然得到了消息,但他却无法驰援委积军,不光无法驰援,王韶还遭到了吐蕃人的疯狂进攻。
通过这段时间吐蕃人对永安军的围剿,赵祯便明白了角厮罗的想法,这是要断了大宋的补给粮道。
赵祯站在褐色的大青石上,有些紧张,前线的战报已经许久没有传达到玛儿敢,这个时代的战场需要掌握前线消息极为麻烦。
眼下玛儿敢还被噶日哒措的数万大军包围,显然他是铁了心的不希望和大宋正面交战,佯攻过几次都是无疾而终。
围困玛儿敢成为噶日哒措唯一能做的事情,但北线的消息还是及时的传递到了,杨怀玉率领大军不断的突破,已经占据了热振寺。
这对于吐蕃人来说显然是一个噩耗,角厮罗把力量集中在了南路,但他却忘了,在北路还有一支彪悍的宋军铁骑。
蔡伯俙已经给杨怀玉的大军补给了足够的粮食,虽然都是压缩的军粮,但完全足够他们撑到攻打逻些城的时候。
“南路战事胶着,北线却十分顺利,显然吐蕃人已经把力量集中在王韶的身上了,官家是否从四川路再度调兵,以解王韶所部之困?或是……令王韶所部暂且从扎葛尔回撤以援委积军?”
蔡伯俙在边上有些担心,抬头看向赵祯的眼神中少有的出现了惶恐,王韶率领的永安军和神卫军乃是大宋的精锐,也是大宋唯一一支具装火器的军队。
一旦吐蕃人通过不断的攻伐消耗光军中的弹药,那后果不堪设想,但赵祯却比没有蔡伯俙那般的着急,而是回首盯着蔡伯俙道:“朕号不用容易建立起一支具装火器的军队,你也看到了他们在吐蕃高原上的攻伐多么凌厉,速度多么惊人,这时候让他们回撤,必然引起军中将士不满,他们虽然具装火器,但也配备了刺刀,横刀,难道我大宋的将士旧不用横刀,刀锋已经给不锋利?!”
赵祯的话让蔡伯俙哑口无言,好似真的是这样,当得知前线弹药告急之后,蔡伯俙便下意识的认为王韶所部不堪一战了。
要知道永安军和神卫军都是大宋战场上的拼杀下来的精锐,即便是离开了火器,拥有刺刀和横刀的他们战力也是不弱的。
“你可知道,眼下正是训练永安军和神卫军的最好机会,自从他们具装火器之后,还从未遇到过白刃搏杀的战斗,你可知王韶的奏报皆是一边倒的火器杀戮,敌人几乎难以接近大军百米就被射杀。
长此以往,若是我大军皆是具装火器,一旦遭遇弹药告急,岂不是毫无战力和经验?王韶率兵作战,不光是为了攻伐逻些城,更重要的是他要从这种全新的战争中获取经验和教训!百战方能成军!”
蔡伯俙被赵祯的气魄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也为赵祯的深谋远虑而深深敬佩,试想一下,哪个皇帝能够想到这么多东西,这些细节上的事情,全部都被官家考虑到了。
好一句“百战成军!”,这么多年来大宋的军队哪一支不是百战成军的?不说朝廷所倚重的禁军,便是十六卫也都是在战场上拼杀下来的精锐。
大宋的将士现在就是能征善战的代名词,即便是远在天竺或是大秦国的人都知道宋军的战力强大。
当年塞尔柱人和大宋之间的战争虽然塞尔柱有所隐瞒,但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在欧罗巴人的认识中,塞尔柱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帝国,图格鲁克率领塞尔柱征服了阿巴斯王朝,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但就是这样强大的王朝却在东方的土地上“折戟沉沙”,被宋军从铁门关外一直杀到了八百里瀚海之后,从此不敢对大宋以及大宋王朝的商贾再度刁难。
蔡伯俙回想起这些,忽然间就没有任何担心了,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底气让他放下心来,有官家,有王韶,永安军和神卫军很可能出现一次全新的蜕变。
赵祯虽然担心委积军不能按时把王韶所部需要的辎重送到,但同样也担心没了弹药和辎重的南路大军会被击溃,擅长使用火器的他们会忘掉冷兵器战争的作战方式,会丧失军队不可多得的勇武!
人总是在逆境中成长,大宋的军队同样也是如此,虽然赵祯改变了战争的规则,但在战斗中也不可能顺风顺水。
“现在的吐蕃高原上,朕的手中已经给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用,前线各军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委积军的军功全部要翻倍!此战他们至关重要,不光要把辎重运送到王韶所在的扎葛尔,还要和王韶会兵一处,十万大军朕相信他们能够攻破匹播城。”
蔡伯俙感叹道:“官家思虑周全,臣叹服!十万大军,再加上委积军送去的辎重,王韶必定攻克匹播城!如此也可解玛儿敢之围!”
蔡伯俙说完便发觉有些不对劲,抬头看到赵祯眼中无奈的眼神,小心翼翼的开口道:“官家?臣说的哪里不对?”
祯长叹一声:“你前面说的对,十万大军必陷匹播城,不光如此,逻些城也是唾手可得,杨怀玉的三十万铁骑,再加上王韶是十万大军,南北相夹之下,攻陷逻些如同探囊取物!但那时候角厮罗也必定会疯狂进攻玛儿敢!因为朕在这里。”
咕咚…………蔡伯俙紧张咽了一下口水:“官家,要不然咱们率军突围?”
“你觉得朕会走吗?朕把数十万将士送到了吐蕃高原上,他们在前线卖命,为国征战,随时都有可能马革裹尸,朕会弃他们于不顾?朕要迎接我大宋“好男儿”凯旋而归!”
蔡伯俙不再说话,官家以前在战场上还做过更为疯狂的事情,眼下只是在玛儿敢城中守城待援而已,一点宋军攻克逻些城,到时候必定会回援玛儿敢。
而赵祯的想法却不是这样,若是角厮罗知道自己亡国在即,便很有可能出现在玛儿敢!因为这里是他角厮罗最后,也是最大的筹码。




宋缔 第两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
如措安达始终没有拖住委积军的步伐,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算是成功了,让委积军的速度降低了许多,但他始终没有完成角厮罗的命令,彻底阻止住委积军增援王韶。
如措安达和噶日哒措两人都是角厮罗手中的大将,率领的也都是出自于青塘军的精锐,当然当然他们也招募了大量的吐蕃军队,只不过战力和青塘军相比却要差上一点。
宋军的战力强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吐蕃军队一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可他们依旧战胜不了宋军。
这其实就是战争升级的表现,吐蕃人不理解,角厮罗不知道,他们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
赵祯改变了战场上的规则,不再是以单纯的勇武来作为战斗力强大与否的表现,而是以“综合国力”作为战场上胜负的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军事科技的进步,大宋的军事科技已经强大到了年限与这个世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火器的出现,热武器战争的出现,还有成熟完善的后勤系统,精准有效的训练制度,以及完善的指挥系统。
1...669670671672673...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