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宋军的士兵没想到这个吐蕃汉子居然能够利用地上的石块在两具尸体下面挖出一个地道,已经开始有些腐烂的尸体谁也不想动,但就是这样噶日哒措硬生生的在下面挖出一个掏出牢房的地动。
待宋军突然发现噶日哒措不见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尸体下“别有洞天”,这个大洞居然通往牢饭后面的墙角,而这个墙角堆放着数个木桶为的给巡逻的将士临时解手用的…………
腐烂的尸体,肮脏的木桶,这些都是常人不愿碰触的东西,但却成为噶日哒措逃离的捷径,至于他是怎么逃出北城的,谁也不知道。
而三才和蔡伯俙两人却十分清楚,噶日哒措知晓大宋的军械库没有锁,而穿上宋军的盔甲拿着横刀的他可以很轻松的混进四处搜寻的宋军之中。
只不过这两人不知道官家为何要放噶日哒措离开,他离开了玛儿敢城之后会怎样傻子都知道。
到时间整个吐蕃都会知道大宋的皇帝就在他们的高原上,而玛儿敢将会成为吐蕃大军的进攻目标。
本来玛儿敢就人手不足,这时候若是找到吐蕃军队大规模的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但赵祯就是要让噶日哒措率兵来攻打玛儿敢,要不然那八百门臼炮岂不是白白运到玛儿敢城了?
要知道这些臼炮太过庞大和笨重,运到玛儿敢便再也不会向前移动,前有察瓦岗和察瓦绒两座城池,后有玛儿敢,吐蕃人不会轻易的对玛儿敢发动进攻。
所以就需要一个巨大的诱饵,一个让吐蕃人自以为能够反败为胜的诱饵。
这已经不是赵祯第一次以身犯险了,早在北伐辽朝的时候赵祯就用自己作为诱饵,亲自斩杀了耶律宗真,而眼下赵祯再次打算利用自己引诱角厮罗率大军攻伐。
角厮罗若是组织兵力大规模的进攻玛儿敢,而大宋也需要时间把那八百门臼炮运送到玛儿敢城中。
这是消耗敌人兵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掩护王韶所部前进的最好手段。
赵祯相信玛儿敢城不光会给王韶所部进行掩护,还能减少杨怀玉在北面的压力,和吐蕃人两线作战其实是不划算的,但吐蕃的地形决定了宋军无法再分兵多地。
宋军只能以南北两路对吐蕃发动进攻,于是乎压力也更为集中,越是接近吐蕃的中心,宋军所面临的压力便越大。
吐蕃人找到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战法,只要宋军行军,吐蕃人就会不断的袭扰,而且是一触即撤,其目的就是为了拖延宋军的行军速度,同时拖延时间。
角厮罗的战法非常出色,眼光也颇为独到,看到了大宋的弱点,不断的派兵袭扰南北两路大军。
王韶所部的前期目标不是逻些城,而是在它南部的匹播城,这里曾经是吐蕃的王都,新唐书有载:“隋开皇中,其主论赞索弄赞都?牱西匹播城已五十年。”
虽然吐蕃王朝的赞普迁都逻些城,但匹播城依旧是高原上的大都市,就如同大宋的陪都一样。
王韶所部无法直接进攻逻些城,先一步打下匹播城之后,在和北路杨怀玉所部南北夹击逻些城。
同样杨怀玉的第一目标也不是逻些城,而是逻些城北面的热振寺,一旦匹播城和热振寺被打下,宋军就如同钳形攻势一般毒角厮罗所在的逻些城发动进攻。
而吐蕃的军队并非如同大宋想象的那般只有几十万人,相反经过黑手的打探,角厮罗很可能会征调大量吐蕃百姓对大宋进行全民作战。
不是每个城池都如同玛儿敢这般的随意,吐蕃人有着自己的骄傲和传承,他们一直都是一个地理与华夏之外的民族和王朝。
经过角厮罗的不断整合之下,吐蕃人的战斗之心也被调集起来,越是接近逻些城,大宋所要面对的阻力便越大。
如此赵祯才会布局,让吐蕃人把进攻目标分散到玛儿敢这座距离逻些城较远的城池上来。
只有赵祯这位大宋的皇帝作为诱饵,角厮罗才有可能上钩,这是最为一本万利的作法,吐蕃人甚至不用攻陷玛儿敢,只需要围困玛儿敢宋军的阵脚必会大乱。
如此大乱了宋军的所有计划,同时还能派兵进行围追堵截,再截断宋军的补给通道,这次大宋对吐蕃的攻伐便会无疾而终,如此一来角厮罗还可以率领吐蕃王朝绝处逢生,成为第一个从大宋铁蹄下存活下来的王朝。
第一次攻伐失败之后,再想对吐蕃发动进攻,大宋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脱的噶日哒措
噶日哒措成功逃离了玛儿敢城,这和他之前遇到的那位卖木器的大叔脱不开干系,对于噶日哒措来说,这已经陌生的故乡中唯一能够信任的人也只有那位买木器的大叔了。
说来也是奇怪,宋军的速度稍稍慢了一些,在那位大叔把他绑在板车底下的时候,宋军居然还没有封城,只是街道上不断的有士兵进行巡逻。
但城门并没有被关闭,只是加强了检查,显然这是在利用急迫逃出城的想法抓住自己,噶日哒措并不会轻易上当,但他知道眼下若是不逃走,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冒险就能获得一线生机,于是噶日哒措选择了冒险,只不过他没有打算让买木器的大叔冒险,而是让他把自己绑在了车底下,让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年轻学徒来把板车运送出城。
结果居然是成功出城了,这让噶日嗒措惊喜无比,逃出玛儿敢对于他来说极为重要,他要把大宋帝王就在玛儿敢的消息传递回逻些城,传递给赞普知晓。
噶日哒措不是一般的吐蕃将军,他是出自青塘的精锐,知晓赵祯在玛儿敢城中意味着什么。
大宋的皇帝在玛儿敢的消息非常重要,一旦传递给角厮罗甚至可能改变整个战场。
在高原上策马飞奔,六匹战马是他早早命人准备在玛儿敢城之外的,不断的换乘战马保持最快的速度,噶日哒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便穿过了察瓦岗和察瓦绒抵达了墨脱。
当然这一路上并没有遇到有人拦截,因为他的速度很快,根本就没待宋人反应过来,墨脱的一线天被宋人占据,但吐蕃人却可以从另一条隐秘的道路向逻些城而去。
为了安全起见,噶日哒措派出了十个骑兵并且安排不同的道路让他们向赞普奏报,如此一来便可保证消息能够抵达逻些城,并且各路相互印证密信的真实性。
噶日哒措相信,这些消息对于角厮罗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很快就会有援军抵达墨脱,宋军的推进速度也很快,但要绕过他们并非难事。
从一开始噶日哒措就知道角厮罗并没有打算和宋军死战到底的打算,拖延时间才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眼下知晓了宋人皇帝的踪迹,如此派兵围攻的意义将会变得极为重要。
从玛儿敢逃出的噶日哒措清楚的知晓玛儿敢的宋军有多少兵力,最多不会超过五千人,这已经是宋军的极限,虽然看上去很多,但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宋人狡诈,最擅“就虚隐实”,北城之中的士兵数量虽然被隐藏的很好,但噶日哒措却从每日宋军准备的粮食上发现了问题。
赵祯带着他在北城中溜达的时候,他就仔细看过宋人的仓库,里面的粮食虽然很多,但取用的数量却很少,显然这些粮食囤积起来是为了给前线大军所用,而不是给玛儿敢城城中的宋军使用。
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宋皇帝在那里,担心被吐蕃围城,准备大量的粮食可以抵挡吐蕃大军的围攻,最少保证城中的粮食可以吃。
五千多人的宋军想要守住一座城池并不难,但也要看吐蕃大军的数量,自己手中的两万人虽然无法攻克玛儿敢,但却可以让大宋的军队慌乱起来。
噶日哒措不相信,前线的宋军在得知玛儿敢遭到围攻之后不会援助玛儿敢城,大宋的皇帝乃是大宋的一切,他的重要性实在是太大了。
两万人虽然不多,但却能够做到围攻玛儿敢的程度,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担心宋人皇帝跑了。
若是宋人皇帝离开那就更好了,一旦皇帝离开必然会带走更多的士兵,如此一来自己的两万人必然能拿下玛儿敢城。
再派出骑兵向角厮罗报信之后,噶日哒措第一时间率兵杀向玛儿敢,并且他还非常精明的绕过了察瓦岗和察瓦绒两座小城,这里虽然没有多少宋军,但若是强攻,必然会减慢他的行军速度,而且宋人的火器真不是白给的。
此次噶日哒措的目的是玛儿敢,他不会在别的地方浪费时间,玛儿敢属于脱思兌部,这里的土地匹马平川,而且在“那曲河”与“折曲河”之间,东西都是河水,如同一片被河水环绕的绿洲。
虽然地形平坦,但却是高原上的“要冲之地”,大宋皇帝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可见他的眼光有多么的独到。
噶日哒措派遣了更多的探马侦查宋军的动向,在他穿过察瓦岗和察瓦绒之后,并未发现宋军有什么动作,他这才反省下来,让来宋人并没有发现他率领的这支两万人的吐蕃军动向。
帝王坐镇玛儿敢,如此一来无论是后方的援助,还是前线的大军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他奏报。
葛日哒措虽然在赶路,但一路上他都在揣摩赵祯的用意,并且把玛儿敢的作用分析的八九不离十。
对于玛儿敢来说,战争给了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脱思兌的吐蕃人并没有多少,更多的是从吐蕃各地迁徙而来的农奴,他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虽然是大宋王朝最先给了他们自由,但吐蕃王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并没有因为大宋的离去而收回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
而大宋失而复得玛儿敢之后,也没有多这里的百姓产生多少影响,噶日哒措知晓,这里的人已经没有了心的归宿,他们不是宋人,也不再是吐蕃人,他们只是一群随着马儿奔跑而带起的尘土罢了,随意摇摆着自己的立场。
宋人来了他们拥护宋人的统治,赞普夺回了玛儿敢他们就支持赞普,其实从始至终对这里的人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噶日哒措知道,这些人已经麻木了,但他们的麻木也使得宋人很快的便能统治他们,让他们成为玛儿敢治下的顺民。
如今大宋占据了玛儿敢,想要获得当地吐蕃人的支持已经不可能,甚至当地人还会变成宋人的助力和“帮凶”。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八十八章围攻玛儿敢
战争进行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幸免。
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兵,甚至是平民百姓都被席卷在其中,任何想要置身事外的人最后都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逃脱。
噶日哒措率领三万吐蕃士兵已经赶到了玛儿敢城的不远处,相对于宋人来说,他们对高原更加了解,也更加适应。
绕过察瓦岗和察瓦绒之后,玛儿敢便近在咫尺,三万大军已经差不多集结完毕,但不可贸然攻城,宋军的游骑已经瞧见了吐蕃人的大军疯狂的像玛儿敢城而去。
他们没想到吐蕃大军居然会突然出现在距离玛儿敢城不远处,这是对玛儿敢的巨大威胁。
三才有些担心,而赵祯和蔡伯俙两人却颇为兴奋,因为吐蕃大军的出现意味着敌人上当了,而这和放走噶日哒措有着直接的联系。
“官家,这个噶日哒措很精明,以最快的速度率领兵马围攻玛儿敢,这样一来必定会使得咱们大宋紧张万分!”
蔡伯俙的话让三才大为不满:“这便是拿官家的安危来引诱敌人,风险太大!”
赵祯摆了摆手:“朕都不在意你便莫要着急,眼下臼炮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有过半的臼炮抵达,四百多门臼炮,朕不信吐蕃人能够攻陷玛儿敢城。”
事实上蔡伯俙和赵祯的想法一样,当然他们俩更期待臼炮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这种新式臼炮还没出现在战场上过,第一次使用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不知道。
“官家吐蕃人此举为的就是让我大宋各路兵马分心,无暇攻伐吐蕃而是回师勤王……若是吐蕃人围困玛儿敢的时间超过半月,角厮罗必然反击!”
蔡伯俙也不是么有自己的担忧,毕竟赵祯在大宋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些,若是非要给赵祯在大宋寻一个定义,那就是神!
一旦赵祯出现什么问题,那这个大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震动,作为华夏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君,已经开始有大宋的百姓把赵祯推向“神坛”。
蔡伯俙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三才在边上急急的附和道:“官家,蔡伯俙说的是啊!若是您被吐蕃人围攻的消息传回大宋,后果不堪设想!”
赵祯微笑着摆了摆手:“不会有人知道的,大宋的朝臣们以为朕还在大宋境内南巡,朕的车驾可没有带回来,至于杨怀玉的三十万大军根本就不知道朕在玛儿敢,包括王韶所部也是这般。朕已经密旨传递给了他们二人,无论玛儿敢发生什么,大军都必须向前推进,吐蕃人越是围攻玛儿敢,他们向前推进的速度便越快。”
蔡伯俙默然的点了点头,官家已经下了严旨,杨怀玉和王韶所部唯一能解玛儿敢之围的办法就是全力进攻逻些城,他们推进的速度越快,给吐蕃人的压力便越大,也越能对围困玛儿敢的吐蕃军队产生威胁。
这是一场“对赌”的博弈,只不过赵祯的筹码更大一些,而角厮罗的筹码更为危险,一个是在赌自己的命,一个是在赌自己的王朝,双方之间只有这般的豪赌,才能达到目的。
无论是赵祯还是角厮罗都知道,以小博大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大宋和吐蕃之间开战之后,双方都是动用了全部力量,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谁也不能例外。
大宋眼下投入的兵力甚至堪比和辽朝作战时的力量,赵祯从未小看过吐蕃,而角厮罗更是把大宋当作一场灾难和末日。
从一开始角厮罗就不想和大宋为敌,他的“谋反”完全是被逼迫的。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赵祯都不会在乎,大宋只需要一个名头而已,一个攻伐吐蕃的名头,华夏必须占据吐蕃,因为这是大宋的西方屏障。
为了华夏以后的安全,也为了解决高原上的祸患,赵祯对吐蕃用兵是必然,这一点不光赵祯自己清楚,身为给曾经盟友的角厮罗同样清楚。
角厮罗“环顾四周”眼下已经没有能够对大宋产生威胁的王朝了,即便是塞尔柱和大宋之间的战争也是铩羽而归。
唯独吐蕃不同,这片高原上的土地独立于华夏之外,和关中平原遥相呼应,吐蕃的统一就是对大宋的一种威胁,身为大宋皇帝的赵祯不可能放任吐蕃的发展,即便是当初自己没有统一吐蕃王朝,结果还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宋对吐蕃动手的时间可能向后推迟一些而已。
既然这是一场“豪赌”,那双方之间就应该全力以赴,赵祯从未有过掉以轻心,同样角厮罗也没有过。
虽然只留下五千多的神卫军在玛儿敢城,再加上千余人的死骑,但赵祯依旧没有后悔过,若是连他都全力以赴,那角厮罗同样也不会抛出筹码!
噶日哒措率领三万吐蕃兵马稍稍整顿之后便向玛儿敢城发动了第一轮的进攻,虽然他们的进攻和送死没有区别,但唯一不同的却是对玛儿敢的宋军造成压力,对大宋皇帝造成压力!
但事实上除了杨怀玉和王韶本人之外,没人知道赵祯这位大宋官家就在玛儿敢城中,赵祯的严旨不是白下的,只要王韶和杨怀玉不说,没人知道赵祯身在何处。
即便是赵祯从神都城中调来的神卫军同样也不知道,一路上三才都在极力的隐藏赵祯的身份。
只要军心不会动摇,赵祯并不在乎玛儿敢城被围困多久,这里是大宋的运粮要道,也是必经之路,这里无论是粮食储备还是器械储备都足够丰富。
最关键的是玛儿敢城对于吐蕃人来说并不友好,大宋抵达玛儿敢相当方便,而吐蕃人要到达玛儿敢需要绕过墨脱和察瓦岗察瓦绒两座城池。
这就是地利所带来的好处,赵祯从未有过把自己置之死地的想法,下重注归下重注,但不能失去最基本的理智。
事实上赵祯比谁都怕死,因为对于他来说死亡不光是死亡,而是一系列改革成果能不能在大宋延续下去的问题。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八十九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赵祯是个“无赖”,一个在博弈上经常耍手段的无赖,只不过他的博弈的事情往往关乎整个王朝,整个民族,甚至是整个华夏的兴衰。
和别人不同,在赵祯眼中华夏各族的区分并未多么明显,汉族虽然占据主体没错,但同样其他少数民族在大宋也是一样的,最少在赵祯眼中也是一样的存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华夏人的胸怀,但在赵祯的眼中却有另一个意思,“一切都是我的,全都是我的如何能够不强大?!”
大宋需要的就是民族团结,这一点很重要,赵祯从未有过歧视外族的态度,这一点影响了整个皇宫,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大宋。
皇帝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向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前进的灯塔,皇帝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指引世人,指引大宋的百姓。
赵祯引领大宋的种种变革,甚至还在引领这个时代的时尚,文人情操,学术氛围,军工制造,科技发展等等众多方面。
大宋的意识形态早已发生改变,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所有人回头看看现在的大宋都会发现和原先的大不同,但在改变的路上却是没有太多的察觉,因为赵祯把影响降到了最低。
无论是吐蕃人还是党项人,亦或是契丹人,赵祯都把他们当作是华夏的一部分,他们都是华夏民族中的一员,这是后世留给他的直接感受。
即便是来自海东州的倭人赵祯也在把他们当作华夏人看待,因为海东州已经是大宋的土地,大宋百姓有些会迁徙到海东州,而海东州有大宋的驻军,官衙,行政单位一应俱全。
只不过海东州的面积和大宋一个路的面积差不多而已,海东州的倭人全部学习汉话,使用汉家文字,他们的长相虽然和汉家稍稍不同,但肤色,五官也都是相近的。
久而久之倭人便也海东人自称,他们在大宋的带领下日子逐渐变得好过,谁也不希望回到原本贫困且动荡的生活。
赵祯保留了海东州当地的佛教,这是为了稳固海东州的统治所需,而天皇一脉已经成为大宋后宫的一部分,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
对于海东州的百姓来说,他们的天皇成为大宋后宫中的一脉对海东州是有利的,这样能让海东州的归属感更强,让海东州的百姓更加安心。
连海东州的倭人赵祯都能以华夏人来对待,高原上的吐蕃同样也是如此,赵祯既然和角厮罗博弈,那就是已经把角厮罗当作叛军来对待的。
吐蕃是大宋的吐蕃,而不是吐蕃王朝,这在赵祯的心中被划分的极为清楚,所以玛儿敢在大宋的经营下如同大宋的城池一般,这里的百姓也是如同大宋的百姓一般,他们虽然不能在明面上拥护大宋,在最少安分守己,并没有做出里应外合的事情。
这已经是极好的了,赵祯对待玛儿敢的吐蕃人就如同对待大宋的百姓一样,因为他一直奉行的便是“外王内圣”只要是服从大宋管理,成为大宋百姓的人,无论是什么种族赵祯都会以大宋的仁政对待他们,而任何反抗大宋统治,并且可能会对大宋产生威胁的,赵祯都以敌对国家的态度来面对他们。
即便是高丽早已俯首称臣,但大宋对待高丽的政策依旧是强硬的,大量的商品倾销到高丽人的土地上,高丽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产业保护。
高丽人自己的商品收到了极大的冲击,手工业和纺织业几乎被大宋所垄断,大宋的货物价格不高,同时品种多样,质量也极好,高丽当地的产业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在玛儿敢城中,虽然面对吐蕃人的进攻,但赵祯依旧在思考整个大宋的事情,目光短浅的人做不了皇帝,或者说做不了一个好皇帝。
西方世界传来消息,神圣罗马帝国的亨利三世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十字军东征,这场东征的主要目标便是已经占领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亚庞大土地的塞尔柱王朝。
而东征的目的也明确,神圣罗马帝国需要恢复和大宋之间的贸易的同时,免除塞尔柱王朝一路上对税收的剥削,因为这些剥削最终都会加在罗马帝国的头上。
亨利三世是法兰克尼亚王朝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第二位罗马人民的国王,虽然神圣罗马帝国有许多诸侯国组成,但此次东征的利益是代表了所有罗马帝国的利益。
在亨利三世眼中,这是一次团结整个罗马帝国的机会,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远征,即便是无法征服塞尔柱帝国,但东征的道路上终究会获得意外的收获,比如拜占庭的覆灭…………
这场浩大的东征开始后,赵祯便敏锐的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亨利三世的目标根本就不是征服塞尔柱王朝。
整个大半个亚洲的王朝可不是看上去那么人人可欺,相反塞尔柱的战斗力相当惊人,大宋当年和塞尔柱作战完全是仗着多年积攒下来的作战经验,以及对火器的运用。
正真和这些中亚人交手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些在信仰和力量的驱使下进行作战的人有多么的强大。
华夏民族从来不惧怕战争,而这些中亚民族从来就离不开战争,他们的信仰就是把自己的信仰传播到各地去,异教徒需要接受弯刀的“洗礼”。
而利益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话题成为了中亚和欧洲的导火索,俩个强大的文明之间即将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一切都在赵祯的意料之中,虽说是塞尔柱的问题,但大宋也在其中没少下手,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塞尔柱的刁难来增加大宋的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运输成本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本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