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火枪不需要强大的臂力,可以开二石弓的臂力便完全足够,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对臂力的要求。
赵祯挑选出的火枪神射手个个都是万里挑一,这些人混迹在庞大的军阵中,只要是找到理想的射击位置,识别出重要目标,他们的作用是强大的,一般人根本就比不了。
操演的时候赵祯亲自试验过,也见识过这些神射手的本事,这些人赵祯是按照狙击手的标准来训练的。
当然他们也拥有相当强悍的体魄和强大的斗志以及毅力。
虽然还没有瞄准镜,但在火枪上加上一个单筒望远镜不是一件难事,栓动火枪,单筒望远镜,这两样东西大宋都有。
赵祯便命令过格物院专门执着一把可以安装单筒望远镜的火枪,在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校准和调试后,赵祯自己都能运用基础的射击知识完成对四百米外的定点目标进行射击的任务。
当然这依旧离不开大宋火器的犀利,赵祯更愿意把最先进的火枪称之为栓动步枪,因为这东西已经和后世而战的步枪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缺陷便是弹药和枪膛的钢材。
这些都是硬功夫,单单依靠技巧是无法弥补的,否则栓动步枪的有效射程能达到八百步甚至更多!
当然这些都要依靠时代的积累,但现在的大宋还没有达到这一点,还不是纯机械制造的火枪依旧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是人工制作所无法避免的。
甚至连带有螺旋形膛线的火枪都无法实现大规模装备和量产,这些螺旋形的膛线都是经过匠人手工制作的,而不是机器,存在偏差和不齐。
火枪是大规模装备的火器,精造几把或是几十把几百把还有可能,但若是要获得数千把,数万把,甚至是十万把…………技术难度实在太大。
赵祯只能用较少的精造火器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比如军中的神射手,这些人手中使用的便是最好的火枪,或是叫做步枪。
他们的每一发子弹都是纯铜的蛋壳,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气密的问题。
大宋的游骑皆是满载而归,他们已经把所有打算窥探玛儿敢的吐蕃探马清理干净,以至于吐蕃人不敢轻易的派出探马来窥探玛儿敢的情况。
从这些这般的态度看来,赵祯便看得出来的人就是一群杂兵,一点战争素养都没有,最少在得知宋军派出强大的游骑之后,应该迅疾集结精锐对这些游骑进行围剿和斩首。
否则便总有一双眼睛在暗中盯着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会暴露在宋军的眼皮底下。
所以这也是为何三万吐蕃军在瞧见玛儿敢高大城墙时停下的原因,几乎都是骑兵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攻城作战。
在这些人的脑袋里玛儿敢依旧是那个没有城墙的聚居地,依旧是一个以商业为生的地方。
三万杂兵在没有攻城器械的情况下进攻玛儿敢城,根本就是在找死,一旦获胜的希望都没有。
但这些人显然是不打算放弃,他们在砍伐木材执着攻城所需之物,同时也是在等待更多的援军。
只可惜他们等不到援军,最后只能带着粗制滥造的攻城器械来攻打玛儿敢。
王韶有些不明白,为何这些人会如此的无畏,要知道之前数千精骑在宋军的手中一个也没有走脱,现在宋军有了防御,他们还能攻陷玛儿敢,让这座城池再次易主不成?
其实这些吐蕃联军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是部族联军,是为了玛儿敢这块土地来的,在消息闭塞的吐蕃,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大宋的军队,更没有多少人了解大宋的火器。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九章恶火
当这些吐蕃人山呼海啸的向已经被大宋占据的玛儿敢城压过来的时候,赵祯便可以肯定这些吐蕃杂军就是角厮罗送过来的“炮灰”。
当然这些炮灰也不是没有用处,赵祯可以肯定的是角厮罗利用这些炮灰来试探永安军和神卫军的战力。
之前玛儿敢城一战角厮罗并不了解这支军队的实力,数千人被宋军全歼让吐蕃人有些诧异,而那些躲在暗处偷偷观察的吐蕃人传回的消息只会让角厮罗觉得他们在夸大事实。
要想知道宋军的战力到底如何,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支强大的部队进行再次试探,这一点在战场上很重要,一般的统治者都会这么做。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当用来试探的军队又不能白白牺牲,这时候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用什么样的军队来试探呢?答案只有一个……并不顺从角厮罗且被利益驱使之下的人。
这就符合赵祯之前的判断和推测了,这些吐蕃杂兵虽然知道玛儿敢已经树立起高大的城墙,但他们依旧在利用简陋的攻城器械对玛儿敢发动进攻。
若是角厮罗本人一定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宋军就在玛儿敢铸就了一座坚城,虽然和大宋的城池相比不能算是多么宏伟巨大,可对于吐蕃高原来说,玛儿敢城已经算是规模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吐蕃杂兵还是向玛儿敢发动进攻,在赵祯这里因果关系已经极为明显。
蔡伯俙站在城墙的阙楼上有些发怵,他没想到官家居然就在这玛儿敢城中,全军上下除了三才和王韶之外,就没有其他人了。
田况也是了解情况的,只不过他不比蔡伯俙先一步知道,他们二人是一起知道的,所以当他们二人在玛儿敢的城墙上看见官家正在用火枪上的千里镜瞄准的时候,一阵阵的咳嗽声让赵祯非常的不爽。
“官家,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官家龙体何止千金?如此涉险非圣君所为!”
田况作为地地道道的文臣,毫不犹豫的便开怼,在他看来皇帝此举太过随心所欲,战场上危机四伏,处处都会有危险。
但赵祯却并不在意,他知道田况只不过是在履行职责罢了,但同时无所谓的道:“朕从来都不是什么圣君!这一点你要记住了,何况眼下太子监国数年,总揽大政,有何可担心的?”
“官家!万万不可语出不祥啊!”
田况还没说话,三才便已经在边上慌张的给赵祯跪下,也不知怎的了,三才这段时间是小心谨慎,越是年岁大了,对赵祯的照顾便愈发的谨慎和“无微不至”。
年纪大了胆子小了,这是人最常出现的现象,也是归关心的人或事情的担忧,赵祯已经习惯了三才如此。
蔡伯俙在边上不断的查看全新的火枪,尤其是上面的千里镜更使得他爱不释手,有了这东西火枪在远距离上的精准度应该更高。
远处的吐蕃人已经在逐渐逼近,骑兵在攻城这件事情上并不占据优势,相反他们甚至没有步卒攻城来的高效。
吐蕃人简陋的攻城器械在宋军看来根本就是一堆破烂,但却一定要用火炮击毁任何可能对城池产生威胁的器械,只不过眼下时间未到而已。
吐蕃军队在距离城池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便开始下马列阵,这是把骑兵当作步卒来使用的战术。
当然这在宋军看来也是颇为愚蠢的,宋军的火枪已经大规模装备,一排排的火枪手站在城墙上列队准备。
只要吐蕃人开始攻城,那大宋的火枪便会不断的进行射击,这在蔡伯俙看来简直是单方面的屠杀。
当吐蕃人的号角吹响时,赵祯被王韶撤离了城墙,皇帝就不应该出现在交战的城墙上,这样会扰乱大军的安排,和训练有素的规矩。
若是敌军登上城墙开始近战厮杀的时候,护卫皇帝一定会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会成为将士们的累赘。
即便是吐蕃人无法登上城墙也会有流矢出现,谁都会让大宋的官家在此地冒险,一旦出事便是泼天的祸事。
在吐蕃士兵抵达有效射程之内的时候,宋军的铜哨声吹响,依托城墙上的垛口,宋军开始不断的开枪射击,枪声响起,吐蕃士兵便一排排的倒下。
原本进行冲锋的吐蕃军阵可用肉眼看到的猛人一滞,接着便是慌乱的加速冲锋。
数万大军的进攻使得玛儿敢城三面受敌,但这并不能对宋军产生多大的威胁,火枪不断的开火,速度和频率极快,几乎是一秒钟便能进行一次击发。
吐蕃人的数量太多,军阵还特别密集,妄图使用小小的盾牌抵挡住宋军的火枪,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当他们靠近宋军的城墙之后,一颗颗点燃的火药弹便迅速扔下,伴随着爆炸声一阵阵的惨叫响起,玛儿敢的城墙下瞬间便如同地狱一般。
白磷这东西赵祯其实不太提倡使用,运输和储存都不方便,容易自燃极为危险,但在王韶眼中却是防守的利器。
装在玻璃罐体中的白磷弹被从塞满稻草的木箱中拿出来,即便是大宋的将士对这东西也是敬畏如虎。
格物院火器司的官员曾经在军中演示过白磷爆炸和燃烧的威力,这东西要比火药弹危险的多的多,即便是没有火,一罐子白磷弹扔在地面上也会爆燃,人畜一旦沾染便如同鬼火,甚至能在钢刀上燃烧!
宋军守则中有一条,一旦在战场上意外沾染白磷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连同皮肉一起割下!
这才是真正有伤天和的武器,玻璃瓶中的白磷在摔碎的一刻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会沾染到吐蕃人的身上。
粉末在短短的一瞬间便开始燃烧,散发出幽绿色的火光和白眼,诡异的让吐蕃人惊声尖叫。
这一点再次证明王韶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战场上他只考虑战争的胜负,而不会去顾及其他。
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打赢每一场战争,而不会去思考战争的手段是否太过激烈。
甚至在他看来,恐惧同样是宋军的武器,让吐蕃人屈服的武器。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
在战场上不择手段是好事,因为你的不择手段是在为自己麾下的士兵负责,也是在为大宋的国家利益负责,在这一点上赵祯从来都不会苛责大宋的将领。
白磷弹是有伤天和,但这总比要用将士们的生命去和吐蕃人对抗要来的好。
再说使用火枪把人打成筛子,用火炮把人马轰杀成渣难道就不伤天和?只不过在吐蕃人如潮水般的退去后,蔡伯俙和田况登上城墙查看战场的时候,这两人吐得有些不像话。
赵祯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焦香味心中有些反胃,但依旧是忍了下来,田况却在边上傻傻的对蔡伯俙问到:“为何会有火旋肉之香气?”
这不问还好,蔡伯俙和赵祯同时变了脸色,趴在城墙上便也跟着吐得昏天黑地,三才瞧见田况的模样,冷冷的开口道:“人肉之香,田公以为如何?!”
田况的脸色瞬间难看到极点,加入了赵祯和三才的队列中,即便是四周久经沙场的神卫军将士,脸色也是极为的难看。
打扫战场是宋军的“必修课”,清理战场防止尸体腐烂,同时也能收缴战利品和财富作为军队的犒赏,何乐而不为?
更重要的是,在这战场上还有重要的信息埋藏在其中,宋军的战力,双方的战损比,以及宋军还有待提高的地方。
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蛮力拼杀,在赵祯的手中,战争改变了它原本的面目,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也更加的冷血残酷。
在赵祯的改变下,在王韶的指挥下,宋军已经变成一部高效的杀人机器,地上的尸体面目全非,磷火的痛苦让许多人变得面目狰狞,而宋军的城墙愈发的高大,根本就是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这场战争中赵祯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些人是角厮罗故意送来给大宋击杀的炮灰,而且这些人都是对角厮罗充满了不满,他们眼中只有玛儿敢这块土地。
即便是宋军在这里筑城也拦不住他们对玛儿敢的渴望,在吐蕃高原上,大部分的交易完全是由角厮罗这位赞普控制的,朝廷掌握了大量的货物交易。
玛儿敢对吐蕃各部的吸引不在于土地的多寡,而在于这里拥有丰富可交易的资源,在吐蕃这样资源极度分散和匮乏的土地,交易变成唯一一种提供生活所需的存在。
争夺玛儿敢就是在争夺资源的交易,在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吐蕃内部不稳的表现,果然吐蕃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稳定。
蔡伯俙已经在城墙上研究了许久,他对手中的这一柄火枪爱不释手,向赵祯暗示过许多次,但赵祯一点撒手赏赐给他的意思都没有。
仔细的擦了擦镜片,赵祯看着蔡伯俙幽怨的模样笑道:“这火器乃是我大宋最精进的火枪,已经超越了永安军所装备的火枪,别说是赏赐给你,便是朕都只有一把,好枪就要配给最好的战士,你还是别打这东西的主意了,火器司的人可都是定期维护的,若是少了一把,非要和你拼去性命不可。”
“官家,杨怀玉的大军可用了吧?眼下咱们已经夺取玛儿敢,且筑城稳固,此时若是命杨怀玉所部大举进攻,跨州连郡必会使得吐蕃方寸大乱,如此…………”
赵祯挥手打断了蔡伯俙的滔滔不绝:“杨怀玉率领的三十万大军目的是为了拖住吐蕃的主力,永安军和神卫军才是进攻逻些城的主力,朕相信,王韶可以率领这七万多的大军攻陷逻些城。”
边上的准备开口的田况也被怼了回去,而他却不管不顾的开口道:“官家,此次御驾亲征朝野上下皆不知晓,便是……”
“朕什么时候说要御驾亲征了?朕会止步逻些城,而你们也要留下来陪朕一起,至于攻伐逻些城,朕说了让王韶率军攻伐逻些城!”
赵祯的话让蔡伯俙和田况二人脸色脸色瞬间变的舒坦了,放松下来的表情连边上的三才都跟着松了一口气,帝王出征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官家如此甚好,甚为稳妥,眼下玛儿敢城以固若金汤,怀德军不日便会赶来,如此以来由官家坐镇后方,大军向前可毫无顾虑!”
“怀德军不会来了,一旦怀德军赶来,吐蕃人必会察觉,朕已经和王韶说过,留五千神卫军守城,剩下的跟随怀安军一同进发,此战务必攻陷逻些城,朕要生擒角厮罗!”
“五千神卫军?!”
震惊的不光是蔡伯俙和田况二人,便是三才也忍不住惊叫出声,五千神卫军,这在大宋境内乃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护卫官家完全足够,可眼下这是在敌国境内,吐蕃人万一对玛儿敢发动奇袭,后果不堪设想。
便是这五千神卫军全部装备最为犀利的火枪又如何?若是敌人超过数万,用人命堆也把玛儿敢给攻陷了。
到时…………三人已经不敢想想下去,但蔡伯俙稍好一些,小声到:“官家的意思是要从调遣城防器械填补玛儿敢的兵力所缺?”
了解赵祯的人果然还是蔡伯俙,赵祯长叹一声道:“你还真是朕肚子里的蛔虫,朕让你准备的火炮呢?”
“官家放心,臣已经让人送去文书,很快就会从四川路运来,足足八百门线膛炮以及万发炮弹!”
赵祯拍了拍已经架设在城墙上的火炮道:“还有八百门火炮,你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朕相信便是五万吐蕃人向玛儿敢进攻也会被轰杀成渣!”
赵祯的话让众人稍稍安心一些,五千神卫军装备了最先进的火枪,再加上八百门线膛火炮,应该能顶得住吐蕃人的进攻。
赵祯笑道:“朕早已想过,玛儿敢城的安全乃是重中之重,不光朕在这里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便是大军所依靠的任何补给都要从玛儿敢向西运送,此战王韶所部的成败可都在这里,你们觉得朕会放松警惕?”
“官家所言甚是,但若是调用德怀军前来,岂不是更加稳妥?”
田况还在据理力争,但边上的三才和蔡伯俙却都不说话了,他们知道官家绝不会在原本已经计划好的事情上妥协。
“此事休得再议,怀德军一旦调动不光增加朝廷负担,吐蕃人也会对玛儿敢城再度怀疑。五千神卫军留在玛儿敢,吐蕃人不会怀疑,可若是数万大军再度挺进玛儿敢便不得不让人生疑了。”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轴承
大宋对吐蕃的用兵是经过赵祯层层计划的,只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能临时改变计划,这是战场上的大忌。
诚然,调动怀德军驻守玛儿敢是对大宋有利,但索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得不偿失的,数万怀德军调遣到玛儿敢,一路上人吃马嚼再加上驻守的时间,朝廷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将会成倍数的增加。
赵祯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五千装备精良的神卫军在机上八百们火炮,赵祯相信没有七八万的吐蕃大军围攻,玛儿敢绝不会陷落。
任何敌军在进攻玛儿敢这座城池的时候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永安军和大部分神卫军走了,但留下的东西可不少,在加上源源不断运往玛儿敢的物资,可以说这里的五千守军可以在玛儿敢永久驻屯。
即便是角厮罗知道赵祯就在玛儿敢也不敢轻易用兵,一旦大军进攻玛儿敢,那逻些城基本上就完了。
疯狂的大宋军队会全力勤王,同时也会毫无保留的进行猛攻,角厮罗要的是生存而不是毁灭或是进攻大宋皇帝的所在,何况他现在根本就不知道谁在玛儿敢。
对于吐蕃人来说玛儿敢只不过是宋军的一个补给关卡,若是强攻得不偿失。
赵祯留在玛儿敢,为的就是最快的时间获取前线战报,在这里要比在大宋境内快得多,大规模装备火器的实验数据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自己的案头。
王韶的每一次进攻,每一次攻城拔寨都是在进行一次次的实验,这些实战演练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手段。
科学严谨的态度是赵祯最欣赏王韶的地方,他能够把火器在宋军中的使用掌握的如此透彻,离不开这般的严谨。
火器要想大规模的装备军队,离不开成熟稳健的指挥,至于衍生出的各种战术运用也是极为复杂的。
想要让大宋的火器在不同的战争中发挥到最大,那必须要依靠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即便是王韶也是在摸索中进行。
武器改变战术思想,这是在后世总结出的经验,但现在的王韶就已经发现的问题的所在。
使用不同的武器会给大宋的军队带来各种各样的变化,火炮的出现使得整个军队的速度被拉慢,这是最为明显的地方。
尤其是在高原这种高海拔的地区便更是如此了,运送和装备完全是两码事,大宋的后勤箱车军可以把火炮用最快的速度运送到玛儿敢,但王韶的永安军和神卫军却无法在战场上快速的部属火炮。
大宋眼下还没有专业的马拉火炮,一般的车轴无法承受火炮的重量,即便是大宋的火炮重量轻便了许多,依旧需要宽大的箱车来拖拽。
在火炮上安装车轴和轮子,格物院的匠人早就想到了,但大宋的车轴还停留在唐时的水平上,使用的虽然是金属车轴,但却在载重上依旧需要车驾来承担力量。
而直接在火炮上安装轮子,就需要一个坚固耐用,主要是能够直接承受炮身的压力。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大宋一些老旧的火炮上装有车轮,但那些全部是因为火炮的重量太重,必须要用车轮进行调整射击方向,和减轻后坐力,但那些车轮可不是用来运输用的。
赵祯在玛儿敢的城池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顺便再通过蔡伯俙带来的一对器材研究滚动轴承。
所谓的滚动轴承乃是将运转的轴与轴座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损失的一种精密的元件。
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能力制造出太过精密的滚动轴承,但赵祯却了解这东西的原理,而在“上辈子”小的时候他经常会在修自行车的大爷那玩,也拆过自己家的自行车,滚动轴承是什么模样他一清二楚。
最重要的是,赵祯知道滚动轴承是通过什么原理来减小摩擦的。
小小的东西是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
内圈的作用是与轴相配合并与轴一起旋转;外圈作用是与轴承座相配合,起支撑作用;滚动体也就是其中小小的钢珠,它借助于保持架均匀的将滚动体分布在内圈和外圈之间。
修车的老大爷曾经说过,钢珠形状大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滚动轴承的使用性能和寿命;保持架能使钢珠均匀分布,引导滚动体旋转起润滑作用。
知道原理和结构,剩下来的事情就要简单的多,重复不断的实验,大量的制造,以及甄别筛选。
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性才能慢慢完成。
而要想完成这一切,就需要一个简单的车床,而驱动车床的动力赵祯都已经想好了,通过折曲河的河水。
在玛儿敢没有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赵祯是不会把大宋的蒸汽机搬到这里来的,对于赵祯来说蒸汽机才是大宋最大的秘密和宝贝。
当然人力车床也可以使用,但是却没有水力要来的好,折曲河便是长江的上游,而起源地便是在唐古拉山。
而玛儿敢城就坐落在折曲河的西岸,想要借用水力,轻而易举,不光如此,大宋的匠人和劳力在修筑玛儿敢城的时候,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开渠引水至玛儿敢城,只不过工程量有些庞大,前日才刚刚完成。
蔡伯俙带来的机械已经安装好了,巨大的水轮通过转动轴装在了水渠之上,开闸放水之后水轮在渠水的作用下缓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开始驱动机械臂。
其实按照历史的发展,脚踏车床应该是最先出现的产物,原理就和缝纫机一样,在大宋缝纫机已经出现,毕竟纯机械的器物对于大宋这般的能工巧匠来说并不难。
而且大宋的缝纫机非铸铁制造,而是纯木质的结构,做工精巧,当然也更为费时费力,价格不菲,大宋有专门的工厂制造缝纫机,这东西不知在何时已经成为大宋百姓婚嫁的重要物品…………
1...662663664665666...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