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其实这样的华夏才是最可怕的,一旦制定好计划和目标,那对敌人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威胁。
多吉嘶吼着率领大军向宋军的军阵扑了过去,但对面的宋军却很奇怪,列阵不是一般的防御阵形,而是把队列拉得很开很分散。
盾牌也是如此,三三两两的扎堆在一起,长枪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灌木丛”。
但很快多吉便遇到了“梦魇”,如暴雨一般的噼里啪啦声响起,这是大宋火枪的身影,接着多吉便听到了一阵阵尖利的呼啸声,但反常的地方却是宋军的军阵中并没有白烟升起。
噼里啪啦的声音不断响起,如同恶魔的狞笑不断的从耳边划过,不断的收割着吐蕃勇士的生命,多吉绝望的发现他们还没冲击到宋人的军阵前,就已经折损了近一半的人手。
宋军的火器实在太过厉害,简单粗暴而且射速和准头惊人的高,一排排密集的子弹在宋军军阵的变换之下变成连射的模样,近万人的大军组成的军阵子弹密集的不像话,围拢过来的亲兵为了救自己已经死了不知多少。
但这又有什么用?即便是冲击到了宋军的军阵又能如何?
那一个个盾牌和长枪组成的方阵便是骑兵的噩梦,想要大规模的冲击宋军的军阵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火枪的身影还在继续,四周围拢过来的吐蕃骑兵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减少伤亡,让他们不断的接近宋军的军阵。
在宋军占据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分散开只能是一场屠杀,没有人能够在如此秘籍的火器下生存。
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倒下,甚至连战马都不能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团起来,用前面人的性命对抗宋军的火器,让后面的人躲藏在背后。
这样的消耗根本就不是办法,越来越多的人战死已经让吐蕃人绝望,当三分之二的吐蕃士兵如同割麦子一般的倒下时,已经开始出现有人溃逃的情况。
军心涣散是一个军队的致命伤,眼下已经没有获胜的机会,但多吉却依旧率领跟随他的部众冲锋,这是一场死亡冲锋。
逃?根本就没有机会,宋军的火器仿佛是长了眼睛,想要逃走的人几乎都被打死在逃跑的路上。
但噩梦才刚刚开始,随着溃逃人数的不断增加,宋军开始使用火炮进行击杀溃逃的人,大宋的火炮威力强大,且相当精准,虽然不一定正中目标,但却能以爆炸掀翻战马上的吐蕃人,甚至是战马。
多吉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其实只是王韶测试的工具而已宋全员装备火器还是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这是第一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次。
王韶站在高处,赵祯站在他的边上看着他仔细的记录,对于这种严谨的态度赵祯十分的欣赏,学习是重要的,一个人想要不断的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完成。
大规模的装备火器,并使用火枪和火炮相互配合,这是一场全新的战争模式,利用吐蕃人进行战争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非常有必要。
眼下赵祯的位置相当安全,所以王韶才答应让他出来看看战场上的情况,在军中即便是赵祯这样的帝王都要遵守王韶这个统帅的安排。
军队便是需要如山一般的纪律,赵祯更是希望钢铁一般的纪律,所以他对王韶的安排没有任何疑议。
当然赵祯自己也想要看看战场上的一切,火器出现在战场上,这是文明的进步是一场跨时代,夸位面的战争。
战场上的壮观要比后世的火器战争精彩的多,大宋的火器水平已经超越了后世火器第一次大规模装备在战场上。
最显著的一点便是宋军的军阵中没有冒出浓烈的白烟,因为大宋的枪弹所使用的已经不是黑火药,而是火棉。
而这时候边上来自格物院的匠人却突然蹲了下来,开始不断的在纸上写写画画,他仿佛有了全新的发现…………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导的战场
其实宋军完全可以在吐蕃人出现的时候使用火炮进行攻击,但却并没有这么做,为的就是测试火炮对激动力量的打击能做到什么程度。
溃兵更加散乱,更加激动和难以捕捉,火炮要追踪他们就需要不断的改变方向,但有一点并非是后世人们想象的那样,火炮距离及远,角度稍稍变化便会改变远处的射击方向。
火炮对方向的改变要远比骑兵的机动速度更快,更为关键的一点,宋军不是一门火炮,而是拥有数百门!
对待这些机动的骑兵,不是一门火炮在瞄准,相反而是数门甚至是数十门在瞄准,即便是有一半的火炮射偏了,但另一半火炮也会毁灭他们。
赵祯再次见识到了火器的伟大,边上的三才已经看呆了,他从未见过如此骇人的场面,一阵阵的轰鸣使得溃散的吐蕃军人仰马翻。
火枪不断的发射,噼里啪啦的声音就没停下来过,这和传统战争完全是两码事,不光吐蕃人被打的魂飞魄散,便是宋军自己对手中的火器也充满了敬畏和恐惧。
后装枪的恐怖就在于其精准度以及射速,采用米尼弹和膛线的火枪几乎已经和栓动火枪很相似了。
万人的火枪队组成专门对付吐蕃人的军阵,层峦叠嶂阵法严谨,且攻守兼备,即便是如此边上的王韶依旧不满意。
而此时格物院火器司的匠人却颤颤巍巍的到了赵祯身边,把一个大胆的设想上呈给了赵祯,后装火炮…………
赵祯在看到后装火炮的设计后便知道这东西根本就没用,还只是一个停留在图纸上的简易思想,若是要付诸实践,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和长期的等待,但这却是值得的事情。
“官家,火枪既然能进行后装发射,那火炮也是自然可以的,一旦火炮能做到后装发射,无论是射速,威力,还是射程都将更上一层楼!”
身为格物官的桥文显有些忐忑,同时心中又有些焦急,这是关乎火器的大事,一旦官家定夺,火器司就能继续对大宋的火炮进行改良,这是国之重器来不得一点马虎和松懈,他桥文显比谁都知道火器的厉害,也比谁都知道火器投入到战争中的强大。
赵祯缓缓合上手中的简图:“后装火炮自然是应该比前装火炮要来的好,但一个重要的问题难以解决,朕觉得眼下咱们大宋怕是解决不了,还是那个老问题,气密。”
桥文显愣在原地,气密一直是火器司的头等难题,这几年来想了无数的办法才把火枪的气密克服,但他知道火炮和火枪虽然原理一样,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
大量的实验证明,大宋的火炮要比火枪难以控制的多,而且不光气密,还有一个大难题同样摆在自己的面前,材料问题。
大宋已经使用火棉来逐步取代火药了,火棉取代火药的好处便是威力大,无烟,但坏处也随之出现,对火器材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眼下大宋的火炮已经是纯铜的炮身了,铸铁炮根本就不敢用,火炮之所以铸造成一体的,就是因为一体铸造的火炮强度要高得多。
王韶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不是他对火器的强大不在乎,而是没有用,他是指挥作战的统帅,而不是格物院的匠人,他所要做的便是把眼下大宋有的,能够投入到实战的火器掌握的透彻,而不是对没有出现的武器进行琢磨,这样只会让人变得不切实际。
实干家和梦想家是不同的,实干家专注眼前,而梦想家专注于彼岸,世界上这两种人缺一不可。
若是没有梦想家,那许多东西都不会实现,桥文显是格物院的匠人,更是一个梦想家,大宋的火枪改造都有他的功劳,而且他是第一个在火器中发现并总结出气密问题的人。
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很清楚,多吉在冲锋到宋军军阵之前的时候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三五个骑兵对大宋庞大的军阵发动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这样的勇气确实是不多见的,多吉这个勇士也得到了宋军的尊重,没有用火器击杀他,而是用上了绳索和捕网。
这些东西对于马术精湛的多吉却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已经成功的把他从马背上给弄了下来。
一对一的单挑是留存在血液中的一种本能,热血和搏杀会刺激每一个观看的人。
王韶作为统帅当然不会亲自下场,但他却刻意安排了这场搏杀,为的就是让大宋将士们心中充满斗志,让他们明白手中的火器再强大也需要人去使用,战场上还是要依靠到人的拼杀,所以平时的训练依旧不能放松。
赵祯看着离开的桥文显和王韶,对边上的三才道:“这桥文显是格物院的大匠,说说他。”
三才作为皇城司的头子,对官员的底细自然是清楚的:“乔维岳,字伯周,后周南顿县人,显德初年进士,历任平舆令、高邮通判,淮南转运使等职,显德三年泉州陈洪向宋主进表,愿献疆土归附,并乞让其子乔文显住留大宋。”
这么一说让赵祯想起来了:“这个乔维岳朕记得,他是国朝初年被大宋收服的前朝之臣,朝廷为了安抚民情,特选乔维岳为该州通判。
时,仙游、莆田、百丈镇一带老百姓十万余众蜂拥转攻州城,监军何承矩、王文宝主杀城民,烧府库而后逃离。
乔维岳却说:“朝廷寄以绥远靖边,今惠泽未布,民心不服,反以屠城对之,这岂是主上旨意?”
如此承矩等听后,同意坚守。随后福州转运使杨克让率兵救援解围。朝廷诏升乔维岳为淮南转运使,治理淮河,功不可没。
时淮河山阳一带,水势湍急,行船多遭倾覆。乔维岳细心规划,开挖自末口至淮阴,磨盘沙河故道四里,清除淤沙,建设船闸、桥梁,使淮河漕运畅通无阻。
咸平四年,乔维岳任寿州刺史,病死任上,享年七十有六,朝廷追赠兵部侍郎,拨专款为其安葬。”
三才缓缓开口道:“官家,这乔家两代皆是忠贞之臣,皇城司早已对其勘验过,官家可放心差遣!”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便让他主持火炮研发之事,可调动火器司和格物院的所需。”
“奴婢遵旨!”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战损比
赵祯从未怀疑过大宋的战斗力,但依旧被王韶交上来的军报给吓了一跳,此战宋军无一折损,甚至连受伤的都没有,唯一一个受了轻伤的人还是被火枪滚热的枪管给烫伤的。
而吐蕃人的受损却不能看了,在战场上发现的尸体便足有五千,至于那些不能分辩的血肉还有一堆,也不知是多少吐蕃人。
对于这样的战损比,赵祯极为震惊,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的碰撞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但王韶给出的总结却是在情理之中,大宋的火器之犀利“亘古未有”。
是的!赵祯在看到宋军对火器的操控以及吐蕃人如同收麦子一般倒下的模样就知道宋军火器的先进。
这场战争和他看到的后世战争并不相同,在滑膛枪刚刚普及的时代,人们使用的依旧是冒着浓烈白烟的黑火药,没有膛线,没有米尼弹,甚至没有金属照门。
但宋军的火器却完全不同,虽然还是采用燧发技术,但其他的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燧发枪,撞针的设计虽已开始出现并且开始普及。
相比人数庞大的永安军,从神都城赶来的神卫军却更加犀利,他们手中所使用的是最新式的火枪,也是赵祯不远千里把他们召集到前线的原因,测试新枪。
每一种新武器的出现都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发现它的利弊,才能继续改进,这是不变的真理,火器司的人随军已经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他们要在战争都不断的观察来获取更多的数据。
乔文显同样也还是随军的火器司格物官,他的任务便是在战争中观察火器的使用和经验的积累,提出更好的改良。
赵祯对于这样的人是佩服的,同时也是信任的,大宋的火器就是因为他们才变得愈发犀利和完善。
此战只用了短短的半日之功,但其影响和震撼却是强大的,敌人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便是宋军自己也被这样的战果所震撼到。
至于王韶却总结出了全新的战法,这一点可以说是最最宝贵的东西。
这一战不过是刚刚开始,王韶还有许多战法根本就没拿出来,盾牌,长枪,陌刀所组成的在他看来已经有些累赘,宋军不应该被这些厚重的武器和盔甲所拖累脚步。
机动力量是一支军队的关键,宋军装备火器之后速度已经明显不同,大宋的火枪越来越轻便,而强度越来越高,在王韶看来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势,加大对军队机动能力的改造。
长枪手可以摒弃掉,阵法需要进行改变,尤其是对付骑兵的时候,更应该减少多余冗长的部份。
盾牌可以取消,这东西在王韶看来完全就是阻碍,站在军阵之前的盾牌手毫无用处甚至会影响后方射击的抢手。
至于防备敌人的冲击和弓弩,那更是一个笑话,大宋火枪的射击步骤被简化了许多步骤,早已能做到快速射击,而三叠浪的射击方式更使得发射速度进一步的提升,熟练的老兵方阵甚至可以做到枪响不止的程度,这样密度的射击对于迎面冲锋的骑兵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大宋火枪的射程已经超越了弓弩,这才是王韶彻底放弃盾牌的主要原因,若不是有接敌拼杀的可能,他甚至希望降低军中装备铠甲的人数。
在他看来,装备火枪的步兵就应该灵活机动,快速致命,这才是宋军“换新颜”的模样。
但解除装备许久的铠甲,这对于军队来说是一项不安的变动,大宋的盔甲相当出色,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士兵,身穿铠甲的士兵和不穿铠甲的士兵完全是两种心理。
在安全感上就有极大的不同,于是王韶使用了另一条规定,前排士兵着甲,而后排士兵不着甲,一旦白刃接敌身着铠甲的士兵回到前排作战,后排火枪手继续掩护射击。
当三才把无伤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赵祯以及王韶,顺带着各军的将军都在用一种诧异或者说略带惊讶的眼神望向他。
场面算是一度尴尬,王韶轻咳一声道:“大官,咱们用的是火枪,不是弓弩,后排将士的火器只要瞄准好了,近距离击发几乎没有可能无伤旁人。”
这时的三才回想起刚刚战场上的一幕,颇为尴尬的望向赵祯道:“老奴愚钝了…………”
赵祯并不在意,挥了挥手继续道:“对付骑兵单单依靠火枪上的刺刀能否有效应对?”
王韶躬身施礼后答道:“官家,火枪为长短两种,长者为六尺,短者为五尺六分,再加上套筒刺刀的长度,以可堪长枪所用!若组成阵形,可抵挡骑兵冲击!”
赵祯点了点头:“若是如此便可免去长枪兵,以加快军阵行动的速度,眼下还没有机会验证,但却要想把玛儿敢占下,四川路招募来的劳力应该很快便会赶到!”
君臣之间的合作相当完美,赵祯抛出问题,王韶解决问题,同时还有其他将军甚至是军中校尉的参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派到各个地方然后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大宋眼下的君臣模式,当然这也是仅仅在军队中实行的模式,赵祯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官兵自自觉的把自己融入到了其中。
他们的观点不再是“浮云”而是可能被采纳的“宝贵意见”,将士们能够得到认同,同时也自己参与到其中,这对大宋军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改变。
赵祯出现在军中的时候,刚刚合并组建的永安军达到了“沸点”,大宋军队上下向来是把赵祯视作一位“战神”一般的帝王。
即便是狄青这位“常胜将军”也要在赵祯的后面,从古至今有几位帝王能做到赵祯这般亲自手刃敌国帝王的“丰功伟绩”?
赵祯在军中的威望超越了任何人,大军的战意顿时高涨到了无法预估的程度。
谁都知道西征吐蕃可能是大宋百年间的最后一场对外征伐,能够赶上这场征伐已经是天大的幸事,而能够见到官家更是天大的幸事!
此战一旦功成,得到的战功和赏赐将会不可限量,激励大军不光要靠语言,更要靠“真金白银”的好处!




宋缔 第两千三百六十四章“输不起”的王朝
在场的大多数士兵都是刚刚过了弱冠之龄的年轻人,脸上的稚嫩已经随着训练和战争的磨砺而变得刚毅坚强起来。
这让赵祯感受到了新一代的成长,他们说话和做事已经和大宋原本的军队完全不同,更像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每个人对未来都是充满希望的,在他们看来役兵光荣,服役也是走向成功的台阶,最少也能获得足够的好处,为家庭带来希望。
每个役兵的退役都会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安家费,?三十贯钱在现在的大宋依旧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兵不是募兵,他们只是朝廷从地方上招募来的士兵,他们说要做的是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募兵完全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参与到军队的管理和建设之中。
眼下大宋的兵制和后世已经非常相似,募兵和役兵相结合的办法给大宋节省了大笔的国防开支,同时也能够保障大宋拥有足够的老兵储备,这在赵祯看来是一种战略储备。
虽然现在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宋不会再爆发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谁也说不准更长远的时间里不会出现大规模战争。
其实随着大宋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紧张的人不光是赵祯这位君王,相反朝臣们更为紧张,他们发现原本的大宋输掉一两场战争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现在一场战争也不能输掉。
一旦输掉战争结果几乎是不可接受的,损失的代价也是惊人的,大宋现在已经越来越输不起!
所以对与战争,大宋的朝堂是无条件的支持,他们不希望大宋输掉哪怕一场战争,无论这场战争是在消灭潜在威胁还是在进行征服,两者之间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每张必胜是宋军的追求,也是朝廷上下的追求,大宋的每一次捷报都会成为鼓舞大宋的好消息,但谁都知道,一旦宋军战败,对过国内的士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民意和舆论也会对朝廷甚至是每一个官员进行指责。
都说大宋对士人的保护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话是没错,但眼下的大宋舆情已经发展壮大,只要是有证据的事情就会被新兴出现的“媒体”进行追究。
铺天盖地的文章和演说甚至会逼的监察院对官员进行审查,当然这其中也许有人在利用舆情和民意,但同样他自己也会被曝光出来。
大宋的言论自由使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管朝堂的作用,一位贪官被查出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罚铜治罪那么简单,而是要受到朝堂上下的排挤和声讨。
“说书人”会把他的光荣事迹变成“脍炙人口”的段子四处“传唱”,有些商号甚至会拒绝卖给这家人商品,民间百姓见到他的车驾还会往上面扔菜叶和垃圾。
更为惨重的代价便是退婚和绝交,官员之间也有情义,但在舆情的影响下和民意的谴责下,这种情义会很快被抛弃。
订了婚期的亲家上门退婚,多年的好友割袍断义,这些都是沉重的打击,让人抬不起头的打击。
如此一来大宋的官员便愈发的小心了,贪官的惩治不再局限于朝堂,更多的是民间的舆情和谴责。
官员的个人行为自然是个人负责,可朝堂上的集体决策以及战争的准备等等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
一旦战争失利,这对于满朝文武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打击,百姓们可不会分辨谁是尽心尽力的人,谁是拖后腿的人。
他们只会觉得朝堂上的官员都是尸餐素位之人,即便是包拯,晏殊,狄青,甚至是范仲淹这样的相公都不能例外。
所以大宋的朝堂对战争的支持是超过前朝的,也是王韶可以调动更多资源的原因。
………………………………………………
多吉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玛儿敢,那些偷偷跟随而来的吐蕃人看到了让他们怀疑人生的一幕。
多吉率领的吐蕃骑兵仿佛是撞上了一面看不见的坚墙,随着宋军军阵中不断传出整齐的噼里啪啦声,正在冲锋的吐蕃勇士便一片片的如青稞般的倒下。
战马悲惨的嘶鸣,曾经勇敢的吐蕃勇士发出绝望的嚎叫,这样的叫声让人觉得无奈且充满恐惧。
轰鸣的火炮击碎了任何人的幻想,进攻宋军的军阵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短短半天的时间的战争其实只是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更多的时间是宋军在战场上抓获降俘,以及清理那些敢于暴起伤人的装死之人。
偷窥的吐蕃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玛儿敢,他们把消息告诉了这里的百姓,同时也把内心的恐惧进行了传播。
谁都没想到宋军的强大居然如此恐怖,这不是不能抗衡,而是完全没有力量进行阻挡。
玛儿敢这座没有城墙的聚居地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挡宋军的进攻,何况这里还有大量的老人和孩子。
逃跑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逃跑,因为他们带着大量的负重,这些负重都是他们积攒下来的财富!死亡虽然可怕,但贫穷更为可怕。
好不容易从农奴变成寻常百姓的吐蕃人是绝对不会放弃他们这些财富的,而且在他们看来,宋军并非是一个嗜杀好战的军队。
这里曾经是在大宋的建设下而繁荣起来的,眼下宋军再度出现,他们还可以归附大宋,没有人说非要跟随角厮罗不可!
很快,宋军的探马便带着宋军的檄文以及安民告示抵达,正如玛儿敢的吐蕃人所想,宋军并没有进攻玛儿敢甚至是屠城的打算。
相反安民告示上只是要求玛儿敢的百姓,无论哪一族只要一切照旧便可,但任何打算向吐蕃通风报信的都将受到宋军的严厉的打击。
1...660661662663664...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