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将军,这波窝已经算是可行之地,再往前的墨脱我大军难以通过,不如从波窝绕道向北,与马尔丹萨的杨帅大军汇合……”
看着行军速度已经降到最低的大军,黑手探子急急对王韶建议,在他看来眼下从南路向逻些城进攻已经成为不可能,而大军的探马并没有找到可以从墨脱通过的道路。
大军绕过波窝已经花费了数天时间,若是继续向墨脱前进,很可能会被困在那里,白马岗可不是轻易能够通行的,之所以叫白马岗,乃是因为此处险要,吐蕃高原上最高贵的白马也难以通行。
想要通过的唯一办法就是步行,若是能够得到当地墨脱人的帮助,那便会事半功倍,有向导,有捷径可走。
但连波窝的部族都消失的一干二净,墨脱的部族不用想也会如眼下一般。
在波窝平坦的谷底中宋军安营扎寨,眼下虽说已经通过了波窝,但沿着山谷行军一段时间后便会遇到墨脱艰险,到时候一座白马岗便是要了命的事情。
王韶有些发愁,即便是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也没有想到墨脱的山路居然如此艰险,想要通过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山修路。
这是一个极为繁杂的事情,数万大军不光要防备吐蕃人的偷袭,还要在高原上艰难的开山修路,这样一来增加了宋军的体力消耗,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穿过墨脱。
但这样做也有好处,为大宋之后进军吐蕃开辟一条通道,但有一点,宋军开辟的道路不能成为吐蕃人的便利,宋军要控制每一寸的土地,而高原却无法大规模的迁徙关中百姓。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灭了吐蕃,彻底消灭吐蕃人,让吐蕃的土地成为大宋治下的土地,让吐蕃人成为“宋人”。
赵祯要做的就是让华夏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变成“宋人”。
一个人是什么种族并不重要,什么姓氏也没有关系,即便是信仰不同又如何?华夏汉室拥有极为强大的包容性,吸纳性,当有一点不能改变,所有人都要拥有对国家的归属感。
这是一种归属感,也是一种荣誉感和认同感,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认可,那这个人必然是没有归宿感的,无论他走到那里都是一个孤独的旅人而已。
历史上这样的民族可不少,吉普赛人,一赐乐业人,他们在数个世纪的时间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即便是财富聚集起来,即便是人才发展起来,其结果还是不能改变被人欺凌的事实。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六章青年才俊的“标准”
赵祯的观点王韶当然知道,他进攻吐蕃的目的是瓦解吐蕃的政权,而不是屠杀所有吐蕃百姓,更不是一座城池一座聚居地的大屠杀。
即便是黑手的探子极力的劝诫,但王韶依旧决定开山修路,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好大的攻城,但对宋军来说却并非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神卫军中带有专门用以破城的炸药,这些炸药在大宋不光用于战争,开山碎石也是一把好手…………
宋军在抵达墨脱之后,王韶第一件事便是派出军中玩炸药的好手跟随游骑前往侦查地形,他们会选择在合适的地方安置炸药对狭窄的地方进行爆破,同时拓宽道路。
当然这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宋军将士在等他们的消息,一旦爆破成功,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进行清障。
这些都是体力活,在高原环境中,王韶采用轮流前往的办法,大军固守本阵,其余的人不断的往来于其间,为的就是把道路给清理好。
宋军上下没有怨声载道,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本就是大宋最后一场国战,能有幸参加就已经跟不错了,谁都希望此战早早打赢可以早早回家,当然也能早早得到赏赐。
来到高原这么长的时间,宋军将士也都知道,唯有作战胜利,征服吐蕃之后,大军才能班师回朝,才能收到英雄一样的接待。
这一战他们不能输,也不能放弃,否则回朝之后别说是面对百姓,便是父母亲人也无颜面对。
大宋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有了一个传统,战必胜的传统,这是大宋百姓的共识,只要是宋军作战就没有不赢的,现在大宋的百姓都在赌,赌谁会在战争中第一次输掉。
为此各地的赌坊都开了盘口,一赔五十大宋会输,总有人抱着侥幸或是一夜暴富的心态把堵住压在大宋会输上,结果必然是覆水东流。
早在赵祯大兵进犯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这些盘口就在了,每当大宋对外用兵,谁都会缺席但赌场却永远不会缺席。
而且赌场赚的盆满钵满,谁都不知道这盘子是谁开的,只有赵祯知道几乎各大赌场的盘口都是蔡记在幕后出资。
赌博在宋代属于合法项目,就和古老的青楼一样,虽然不入流,但却是最为挣钱的合法营生,不光朝廷朝廷和官府不会封禁,甚至连赵祯都无能为力。
他想过要改变这一状况,但实际上却什么都做不了,关闭赌坊的代价便是民意四起,人们习惯了在赌场或是赌坊中寻找刺激,也习惯在那里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
关闭赌场的代价便是会出现许多地下赌场,这些赌场和后世一样,虽然见不得光,但却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永远也封禁不了。
至于妓馆,虽然也是不入流的地方,但却比赌场要更为高级,这里是吟诗作对的地方,是文人墨客的雅地。
纵观赌场之中都是竭斯底里的疯狂之人,而在这里都是淡雅的谦谦君子,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美色,或者说是不单单为了美色,是在“交流”。
多少士大夫都是妓馆中的常客,便是衙门中的公帑都有专程用作饮宴开销的。
相比后世的娱乐会所,这里却要雅致的许多,当然在妓馆中也有人谈论国家大事,以及对战争的看法。
没人会去关心前线的将士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相反这里的人是在思考问题。
前线的战报不光送到赵祯手中,同时也会送到朝廷,送到太子和宰执相公们的手中,他们会看到军报上的内容,也会商讨对策,但更多的是调动国内的资源来支持这场战争。
而消息自然会通过官员们的嘴巴传到士子的耳朵里,文人墨客,格物学者各家学派的青年才俊都会在这雅致的青楼中发表自己的讲解。
“长袖善舞”的清倌人,才智过人的某位大家,都会在妓馆之中抛出大军所要面对的难题,这时候是真正比试才学的时候。
光会吟诗作对可不行,这样根本就不能打动心仪清倌人的芳心,只有说出说出能够解决的完美办法,那才是真正的才子。
才子当然要有佳人相配,所以眼下的大宋妓馆可不是一般般的地方,而是人才汇聚之所,既然能在这里享受美食和优美的环境,那何不也发挥才智?
谁给出的解决办法好,便会被人传颂,称赞,整个神都城说不定都会记住你的名字,更有甚者会得到相公们的召见!
这可不是一般般的荣耀,得到相公们的召见,就意味着他们的法子是可行的,并且可能出现在相公们奏报给官家的奏疏中,这可是一鸣惊人的机会。
眼下王韶所部面临的问题就出现在神都城的各大青楼妓馆之中,大军在墨脱行进困难,山高路险,难以通达。
青楼妓馆中的各位大家,清倌人“急人之所急”把这个问题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谁若是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他就是正真的青年才俊!
当然王韶要是靠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年轻才俊想办法,那大军早就困死在了墨脱,也不用向前推进了。
只不过赵祯却是比较好奇,青楼妓馆中的年轻人们能否给出一个和王韶相近或是完全不同的答案来。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但唯独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关心之至。
蔡伯俙瞧见赵祯的模样,无奈的耸了耸肩:“官家,那些年轻才俊想出的办法也是有不错的,其中有几个和王韶想的一样,用炸药开山裂石,给大军创建一条通途来,但在具体办法上却是支支吾吾,不切实际。大多是对炸药太过想当然,认为一枚炸药过去,道路便会自然出现…………”
赵祯点了点头,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若是这帮年轻人都能做你们的事情,那朕也就不需要再那么费劲的招揽和培养人才了。”
“官家说的是,臣愚钝!”
赵祯把奏报轻轻的合上微微感叹道:“改变就是好事,瞧瞧现在大宋的环境,还和之前一般吗?之前文人墨客在妓馆中谈论的是什么,现在呢?”
蔡伯俙的表情慢慢变得惊讶,随后便开始沉默下去,他发现正如官家所说,眼下大宋的风气已经完全变得不同。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
蔡伯俙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大宋百姓们的心态,这东西虽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的存在却能切身感受到。
大宋这两年对于战争已经是相当的好胜,非但不会增加税收,还会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这般如此何乐而不为?
大宋的战争就是这样,一旦发动,便是上到天家官宦,下到黎民百信,全都受益的。
所有人都是受益者,自然不会有人反对,民间或是朝堂上甚至出现讨论战争裨益的文章,这在之前是万万不可能出现的。
就如同官家所说,青楼妓馆中的清倌人都把对才子佳人的定义从风花雪月变成了金戈铁马,虽然是“纸上谈兵”,但这种风气的转变却是好事。
赵祯需要人才,同时也需要大宋风气的改变,文文弱弱的宋人形象需要颠覆,热血男儿才能称为这个“丛林时代”的强者。
大宋眼下的崛起是就是靠着不断的征服四方,不断的获取更多的疆土,获取更多的人口。
民族的融合是一定会发生的,华夏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即便是有人想要反对,遵从绝对意义上的“汉人至上”,也会在历史中被泯灭掉。
大宋国内已经出现了所谓的“汉人至上”,外族的不断加入使得大宋的人口暴增,但另一方面汉家文明和外族文明的融合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通婚可能会禁止,但爱情这东西却会在不同种族之间生根发芽,慢慢的那些内迁的部族在大宋生活的时间长了,也就不自觉的和汉家文明发生碰撞,有碰撞就会有融合。
汉家的文化是包容的,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许多外族不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是被汉家文明所吞噬掉。
当然,纯粹意义上的汉家百姓还是有的,终究是有人会在意这种融合而刻意的抵触。
赵祯并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事实上他甚至极少去干涉民族之间的融合,通婚与否在大宋的律法上并没有规定,完全是各族之间自己的事情。
想要通婚的自然不成问题,不想通婚的也不会强求,赵祯各地州府衙门的唯一要求便是一视同仁,不得偏袒。
虽然还会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但赵祯的态度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给地方官员以压力,没人敢明目张胆的偏袒某一方,也没人敢冒着丢掉前程的可能去欺辱外族。
何况谁不知道官家的后宫可是有外族的女人所组成的,契丹人的太后,党项人的太后,甚至还有倭国的女皇。
说到底在汉家百姓看来,外族人就是大宋的“外戚”,一般情况下双方之间也没有什么冲突,毕竟自己作为“本家人”欺负外来人都不是一件骄傲的事情。
汉家文明在和外族文明碰撞的时候总会出现别样的智慧火花,无论是哪个民族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其中就有科技,医学,天文历法,艺术,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而这些东西可不是平白出现了,也许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历史而得到的宝贵财富,在他们的后辈子孙进入到大宋之后,这些东西也就跟着到了大宋。
别的不说,单单是冷锻这项技术便给大宋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当年的西夏为何能够雄踞西北?最重要的便是依靠冷锻盔甲的技术。
铁鹞子之所以成为李元昊手中的王牌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坚固无比的冷锻甲。
一副完整的护身铠甲,包括护头、护肩、护腿、护肘、护胸等部分组成,当年西夏人所锻造的盔甲又叫“瘊子甲”,即便是在中原也十分有名。
所谓“瘊子甲”是以甲面凸起部分很相人皮肤上的长出的瘊子而得名,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盔甲依靠冷锻而造,所以才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捶打痕迹。
所谓的冷锻就是金属不经过加热而直接锻造成形。
这种甲采用冷锻技术打制而成,甲面坚滑光莹,硬度极高,非强弩不能入也。
当年韩琦为了测试它究竞有多强,让士兵站在五十步的地方,用强弩连续射击,结果没有一箭能射传它。
偶然有一箭被扎了进去,待检查的时候却发现,那只是存甲片之问缀合处的钻孔中射入的,但射入箭头上还被钻孔的一层铁皮包住了,这就是冷锻技术加持过的铠甲。
文明之间是碰撞的,就因为铁鹞子身上的冷锻瘊子甲,大宋的棘轮弩因此增加箭头的破甲性能,双方之间也算是你来我往。
当西夏覆灭,党项人成为大宋的内附之民时,冷锻技术也从党项流传到了大宋。
虽然冷锻看上去很简单,但其中的奥秘和窍门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验去慢慢积累,但有了党项人的传授之后,那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大宋拥有蒸汽动力的机械,锻造对于大宋来说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且经过机器的加持,速度会快上许多。
人力的捶打变成了机器的捶打,而且大宋的匠人们创造性的改良了党项人的冷锻技法。
先炼钢,把生铁变成加入各种元素的好钢,去除其中的杂质,甚至加入所需的其他东西,使得钢材达到所需的强度或是柔韧度。
如此之后再进行冷锻,以得到所需的器型,如此才能成为大宋的铠甲或是兵刃,甚至是器械,而格物院最近正在试验如何冷锻一门炮…………
这是一次进步,也是一次值得飞远,一旦大宋的钢材能够达到所需的强度,完全有可能替代原本的黄铜火炮,如此一来便可减少生产成本,乃是一件不得多的好事。
这就是文明之间融合的结果,赵祯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而大宋和吐蕃之间却很麻烦,融合在这里有些行不通,因为高原上的百姓无法大规模迁徙到内地,同样中原百姓也无法大规模的迁徙到高原。
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地理条件的限制,赵祯唯一能做的就是征服吐蕃,至于如何统治,赵祯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分而治之”。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担心
高原上的风景别有韵味,虽然这里气压低,空气稀薄,但夜晚的星空却是格外的美丽。
甚至于夜空呈现一种美妙的蓝色让人迷醉,而在这幽蓝色的夜空中是无数璀璨的群星。
月光如水,洒落在大地上,这样的照明度几乎可以让人在夜空之下看书。
篝火的光芒把赵祯的脸也映衬的白里透红,虽然上了年纪,但赵祯的脸依旧没有多少岁月的痕迹,这是最为让蔡伯俙感叹和嫉妒的地方。
而且不光是赵祯这位皇帝,整个天家都是如此,无论是皇帝还是后宫嫔妃,看起来的年龄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尤其让人不相信的便是杨采薇这位皇贵妃,她的岁数可比赵祯还要大十岁,但每次赵妙元带着蔡伯俙进宫“搬运”的时候,见到她总觉得这位皇贵妃的容貌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加而改变。
神都城中的不少人都把这位皇贵妃直接称作“杨贵妃”,当然碧雅轩的货物也卖的极好。
神都城中凡是有些地位能够进宫的妇人在瞧见杨采薇的容貌以及知道碧雅轩有她的干股后,立刻便成为碧雅轩的常客。
蔡伯俙的胡子已经留了不少,虽然赵妙元三番五次的要求他把胡子修剪的短一些,或是全部刮掉,但蔡伯俙却置之不理。
在这个时代,胡子是一个男人成熟稳重的象征,除了少年郎没有胡子之外,便是宫中的内侍下巴干净了。
但赵祯却非常喜欢把胡子刮掉,即便是皇后常常表示不满,赵祯也不会蓄须,留胡子并不方便,而且要常常打理,总觉得下巴上有一层东西。
篝火上是一只肥羊,赵祯感觉自己到了大宋之后就对羊肉尤其的喜爱,羊肉无论是烧汤还是烧烤,亦或是红烧他都甘之若饴。
大抵是上辈子对烧烤的喜爱,羊肉串总是吃不够的,到了宋世之后,赵祯最喜欢的食物便是烤羊,油滋滋的烤羊,配上香醇的美酒,这就是极致的享受。
虽然赵祯和蔡伯俙两人已经在高原上呆了很久,但每当他们瞧见这里的星空时,总会被深邃的星空所迷住。
整个人都深陷其中无可自拔,至于三才永远都是那副死人脸,在他看来星空再深邃和他有毛的关系?
他才没有功夫去管这些,对于三才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每日的战报,以及撒出去的游骑送回来的消息。
官家眼下就是玛儿敢城中,虽然有高高的城墙作为屏障,可谁也不知道吐蕃人会不会派出大军偷袭玛儿敢。
在三才看来,官家的安危重于一切,当死骑送来王韶所部的战报时,三才的脸上终于缓和了一些,王韶果然还是通过了墨脱。
只要大军的向前不断的推进,玛儿敢就愈发的安全,吐蕃人不会绕过大军前来袭击玛儿敢的,王韶的攻伐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吐蕃人即便是要偷袭玛儿敢,也不敢大张旗鼓的进行,只会派出小股兵力偷袭,而小股兵力对于玛儿敢来说根本就毫无威胁。
蔡伯俙喝酒喝得好好的,但总觉得脖后梗发凉,一阵阵的冒着寒气,回头便瞧见三才冷冷的眼神在盯着他,有些莫名其妙的开口道:“三才大官这是怎生了?莫不是我欠你钱!”
三才小心的把战报递给赵祯道:“官家,王韶所部已经过了墨脱,白马岗的艰险算是过去了。”
赵祯点了点头,奇怪的望着三才道:“这是好事,为何你要这般幽怨的看着蔡伯俙?”
三才抿了抿嘴道:“官家,那八百门火炮并未如期抵达,眼下已经超过了三天时间,奴婢已经派人向前查探了,还是未见火炮的踪影。”
听了三才的话,蔡伯俙怒道:“这与我何干?你该去问田况!我只负责把火炮送到四川路,而从成都府发出的火炮乃是田况转运!”
“你和田况乃是交接之人,眼下火炮迟迟未到,你也难辞其咎!”
蔡伯俙长叹一声道:“这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吐蕃高原没有公路道路难行不说,还有高原反应,人马疲惫之下,如何能段时间内抵达玛儿敢?这是八百们火炮,不是八百个香瓜!”
赵祯点了点头:“蔡伯俙说的有道理,朕知道你最近较为紧张,但不必如此,吐蕃人面对杨怀玉和王韶的进攻已经疲于应对,哪有功夫再偷袭玛儿敢?即便是他知道这里会变成大军的补给要地,也不敢轻易动手。”
不管赵祯怎么说,三才都是放心不下,最近他的右眼老是不自觉的跳动,总觉得会有事情发生,成都府运来的八百门火炮迟迟不到位,他心中的担忧便一日放不下。
无论如何玛儿敢的守军实在是太少了,除了五千神卫军外,便是千余人的死骑,而黑手负责情报收集,皇城司根本就没人跟随而来。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来自成都府的粮食和其他军械都在不断的运抵玛儿敢,唯独火炮没有出现,而且一门都没有出现,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只不过很快三才就从赵祯和蔡伯俙两人无所谓的表情中看出了问题,显然官家和蔡伯俙还有事情没有告诉他。
“捉弄”三才是赵祯和蔡伯俙常做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并没有单纯的把三才当作是一位仆从,而是一位老朋友。
所以即便是三才对蔡伯俙初选不逊,蔡伯俙依旧“风轻云淡”且心中愈发的快活,只不过被三才阴冷的眼神瞪了一会后便败下阵来。
“八百门火器司秘密打造的臼炮每一个重达数千斤,你觉得能在高原上走多快?”
“臼炮?”
三才不是没见过臼炮,那东西看着吓人,但射程根本就没有多远,最多两三里地便是极限,而大宋的其他火炮射程远远不止这点。
瞧见三才的模样,赵祯和蔡伯俙对视一眼便不再说话,这不是大宋之前用的臼炮,那些只能发射石弹的臼炮早就被火器司所淘汰。
他们不会把这种被淘汰的东西运送到前线给大军使用的,相反他们给出了更为先进的臼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当然精度也更高,而且更适合对付集群目标。
宋缔 第两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将
臼炮是火炮的基础形式,大宋的火炮就是在臼炮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原本大宋使用臼炮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普及黄铜火炮,炮身的强度不足,只能使用铸铁的臼炮,这在赵祯进攻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眼下大宋的臼炮已经不同,大宋的炼钢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土法炼钢早就被淘汰,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炼钢方法。
钢材的强度也在逐渐的提高,理论上来说宋军根本就不需要臼炮进行作战,攻城的时候宋军所携带的火炮已经完全能够起到攻克敌军的程度,于是乎臼炮便开始逐渐淘汰。
但在淘汰臼炮的同时,大宋火器司的格物官们却发现,大宋火炮的口径并没有增加,黄铜炮身的火炮口径若是太大,炮身极易发生变形。
猜你喜欢